Ⅰ 中国女排再次夺冠,对中国排球迎来商业化转机能起到多大作用
女排的再次夺冠对于中国的排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极大地鼓舞了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热情,很好的弘扬了女排精神。其女排的商业化也是极大的在支持女排,毕竟训练,场地,机械,用品也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以后比如广告代言,综艺节目等等也会逐渐的商业化。
近日在签下新的商业运营推广合作伙伴体育之窗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之后,新赛季的中国排球联赛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公众面前。排球联赛商业化市场化进程终于开启了。为了弥补排球联赛赛期较短的弱点,中国排协和体育之窗将启动“城市合作伙伴联盟”,加强各主办城市之间的合作,提升赛事质量,同时在联赛之外推广排球运动,鼓励民众参与。
Ⅱ 我国排球运动经历那些阶段
排球运动于1905年传入我国,先是在广州、香港等地的几所中学里开展,然后陆续传至上海、北京等地。当时的排球运动主要作聚会、娱乐之用,与比赛联系不多。
1913年,我国首次参加了在菲律宾举行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的排球比赛,这是我国参加的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正式国际排球赛事。因为此次参赛,排球运动引起了国人的注意和兴趣,排球竞赛活动也由此大面积开展。紧接着,1914年第二届全国运动会,男子排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早期的中国男排曾创造了辉煌的历史。1915年上海第二届远东运动会,第二次参赛的中国男排就获得了冠军。截止到1934年,远东运动会一共举办了10届,中国男排共获得5次冠军。
女子排球则开展得相对较晚,1921年才首次出现在广东省运动会上,1930年被列为全国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从1923年起,中国女排开始参加远东运动会,5次参赛均获得亚军。
和亚洲排球的类似,我国排球也经历了一个16人制——12人制——9人制——6人制的演变过程。排球传入初期,均以16人制和12人制为主。
1927年,我国首次采用9人制排球,9名队员分3排站立,每排3人——“排球”的名称,也正由此而来。9名队员没有位置分工,也没有位置轮换,每人都可以进攻和防守。
9人制排球在我国前后经历了24年之久,在这24年中,我国运动员也创造了不少高水平的技战术,如进攻中的“快板球”、“双快球”和“快球掩护”,防守中的集体拦网和后排定位防守等,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排球特色,大大促进了中国排球水平的发展进步。
随后,国民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相继爆发,中国排球的发展步伐大大减缓。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排球被作为重点运动项目加以推广,逐渐成为全国上下喜闻乐见并发展迅速的运动项目之一。1950年7月,全国体育工作者暑期学习会上,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引进了6人制排球竞赛规则和方法,并于8月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支男子排球队——中国学生代表队,赴布拉格参加了世界学生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排球比赛。6人制排球正式在我国落地生根。
1951年5月,我国在北京举行了全国篮、排球比赛大会,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性的排球比赛。同年,中国青年男排参加了第11届柏林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和第3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中国青年女排也于1953年首次组建并参加了布加勒斯特第1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排球赛。
20世界50年代,处于世界排坛领先地位的是前苏联和东欧各国,为此,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1954年中国男女排球队先后出访前苏联等国,并邀请了多支东欧强队来华交流比赛,排球战术和意识均获得了显着进步。
1953年,中国排球协会成立,1954年被国际排联接纳为正式会员。1956年8月,中国男女排球队参加了巴黎男子第3届、女子第2届世界锦标赛,男排获得第9名,女排获得第6名。
1964年,周恩来总理亲自邀请了“魔鬼教练”大松博文率日本女排来华访问,大松博文还执教了中国女排的训练。当时分管体育事业的贺龙副总理还明确提出了“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坚持大运动量训练”的着名的“三从一大”训练方针。
十年动乱过后,受到严重干扰的中国排球于1976年重新起步,新组建的中国男女排球队在1977年世界杯比赛中分获第5、第4名,并于1979年双双获得亚洲锦标赛冠军,同时获得了奥运会参赛资格。但由于我国抵制了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中国排球没能在世界舞台上一展身手。
1981年,中国女排在日本第3届世界杯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以7战7胜的成绩首次荣获世界冠军。这个冠军的分量不言而喻,全国因此掀起了学习女排精神的热潮,而中国女排也是一鼓作气,接连获得1982年世界锦标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985年世界杯、1986年世界锦标赛的冠军,这就是至今仍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的“五连冠”伟业。
与此同时,中国男排也获得了巨大的突破,不仅创造了“前飞”、“背飞”、“拉三”、“拉四”等新战术,而且成为了当仁不让的亚洲霸主,在一系列世界大赛中也多次获得前8名的好成绩,最高时世界排名第5位。为此,北京大学的青年学生甚至在1981年世界杯预选赛中国男排战胜韩国队的比赛后喊出了“振兴中华”的着名口号。
也许是盛极必衰,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男女排先后陷入了低谷。男排接连失去洛杉矶奥运会、汉城奥运会和世界杯比赛的参赛资格,数届亚锦赛的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女排自1988年兵败汉城后,1992年奥运会和1994年世锦赛上又滑至第7名和第8名,甚至在1994年亚运会上输给韩国,失去了亚洲霸主的地位。
痛定思痛,中国排球开始了重振风采的步伐。1995年进行了排球赛制改革,1996年推出了第一届全国排球联赛。改革和排球职业化为我国排球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女排在1995年获得亚锦赛冠军和世界杯第3名,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勇夺亚军,年底的超霸6强赛又摘得冠军。男排也在1997年重夺亚锦赛冠军,并与女排一起双双获得1998年亚运会冠军。
虽然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再次表现欠佳,但随后重新组建的中国女排迅速展现了强劲的势头,在新任主教练陈中和的率领下,中国女排状态全线飘红,在2003年的世界杯上获得了惊人的11连胜,重夺阔别17年的世界冠军,再次激活了国人对女排和排球运动的热情。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更是一路凯歌,决赛中3:2力克强大的俄罗斯队,夺得整整20年未曾染指的奥运冠军,也为中国增添了分量最重的一块金牌。
Ⅲ 排球为什么不走职业化的道路足篮一样也有全运会,为什么排球不像足篮一样走职业化呢
上个世纪末俱乐部制逐渐在排球这个项目中推行开来,到现在全国各地市有排球队编制的地方都都实行了俱乐部制。但熟悉排球的人都知道,如今的排球俱乐部制还远远谈不上职业化,基本上还是保持着赞助商出钱冠名,体育局直接管理的模式。 这种模式看上去分工简单合理,但是在实际市场运作中,问题不少。浙江开元女排负责宣传的陈鑫春经理告诉记者,在接手主场承办之前,考虑到开元女排在主攻位置上实力比较薄弱,开元方面和女排教练组曾经有一个构思——从俄罗斯或者古巴引进有实力的主攻球员。这样的操作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能迅速增强开元女排的实力;二是能够给宣传带来卖点,有利于增强社会对排球联赛的关注。 不过,这一想法最终还是胎死腹中,原因是多方面的,简单地说还是一个考核机制问题。这样的疑问在联赛中期开元女排成绩不佳的时候记者也问过主教练徐建德,当时记者问的是开元女排为什么不在临时转会的时期引进国内有实力球员。 徐建德的说法是——“刚开始的时候开元女排成绩还不错,如果不能引进实力高出一大截的球员没什么意义,倒不如让自己的球员上,一大笔钱花掉了不说,自己球员锻炼的机会都浪费掉了。”这句话从女排自身发展的角度说也合情合理。 据记者了解,不光是开元俱乐部,国内其他俱乐部对待引进内援或者外援的心态上都和开元女排俱乐部差不多。为什么呢?这里面还牵涉到一个全运会考核的问题。因为每四年一度的全运会规定各省队的队员必须是本省人,或者是本省培养的,这样的话如果一个俱乐部过多依靠国内临时转会或者从国外引进球员,到了全运会的时候靠那些在联赛都打不上的球员就没戏了。 说直白一点,除了代表俱乐部参加两个月左右时间联赛之余,其余时间参加全国大奖赛、全运会都还是以前的体工队形式,你说身为省队教练要不要看重体育局方面关于全运会成绩的考核?
Ⅳ 制约中国排球职业联赛发展因素分别是什么
排球职业联赛的发展涵盖了职业俱乐部、职业球员、教练团队以及相关的管理、赛事运营、球员交流、职业经理人、球市营销等一系列因素。其中职业俱乐部的发展又是排球职业联赛发展的核心环节,因为排球职业联赛的承载者是职业排球俱乐部,职业排球俱乐部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排球职业联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职业排球联赛为俱乐部的发展提供了平台,职业俱乐部的发展也影响着职业联赛的发展。
Ⅳ 竞技排球职业化、商业化的发展方向 100分
我认为.
中国排球联赛只能培养年轻球员中国排球联赛在世界上算是水平较高的,但由于其职业化进程不够,现在的联赛更多的作用是培养年轻球员,为国家队输送人才。而由于其引进外援上存在很现实的问题,所以中国排球联赛长期处于闭门造车的窘境,没有交流就无法提高。
众所周知,中国排球运动员每年只有三大赛可打:联赛、锦标赛、大奖赛。这些比赛更多的是让各支地方队锻炼年轻球员,让年轻球员通过这些比赛逐渐成熟起来。一名顶级球队的球员打满三大赛,一年下来的比赛也不过二十几场。所以为了加大中国联赛的职业化进程,去年排球联赛进行了扩军。男女排各16支球队参赛,但这并不足以让中国排球联赛发生质的变化,原因就在于联赛中球队的水平参差不齐,球员们打的比赛多了,但对于顶级俱乐部的优秀球员来说,只不过是多了几场训练赛而已。
在所有球员中,只有国家队的球员打比赛最多,提高也最快。像天津女排的自由人张娜每年比赛多达三四十场,而这些比赛大多都是与世界一流强队交手,水平自然能得到提高。中国排球有别于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这些项目队内的比赛就是世界顶级的,但中国排球还没有达到实力超群的地步,所以只有球员们多和世界一流强队交手才能真正提高水平。
中国排球联赛必须尽快迈向职业需要肯定的是,缩短联赛时间,为国家队让路,这个做法对于排球来说还是可行的。实际上“砍”联赛确实为国家队让出了时间,有更长的时间集训,对于中国队整体实力的提高确实是有帮助的。但联赛实行南北分区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国排球的整体水平,也无法从根本上保证08奥运在排球这个项目上摘金夺银。
三大球,联赛都是根本。只有联赛搞上去了,这些项目的整体水平才能提高,才能在08奥运上实现突破。而就排球联赛而言,之所以实行南北分区后业内人士反响不大,其原因就在于排球联赛的职业化进程根本不够,改不改影响不大,这也是其悲哀所在。
排球联赛至少目前不可能像足球联赛、篮球联赛那样自由转会、引进外援。其原因就在于各俱乐部的实力不够,自由转会会造成一流球员都涌向几支实力强、经济条件好的球队,而其他球队自然成绩下滑,两极分化的结果只能使实力较弱的俱乐部退出联赛,这对联赛的发展更为不利。而正是因为俱乐部实力不足,我们无法引进像小路易斯那样的强力外援,这就让中国排球联赛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水平上无法得到质的提高。
如果说排球联赛需要改制的话,是否可以由国家调配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就好比是市场经济也需要国家宏观调控一样。既然俱乐部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国家是否可以通过调控来让排球联赛实现质的突破。中国网球其实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国家既然可以花钱来让我们的球员出去打比赛,是否也可以扶持排球联赛,慢慢地将排球联赛引入正轨,完成职业化。
不知道正不正确说说你的看法>>>
Ⅵ 在中国,什么原因导致排球不能大众化
中国排球联赛水平如何?其实看看我们的联赛冠军参加亚洲俱乐部锦标赛的结果就知道答案了。但是现在听到一些传言说郎平教练打不过她,因为她不会用这个队或者那个队的新人。这些谣言的依据是:为什么在俱乐部打得好的球员不能在国家队失败?显然,郎平不会为这些人制定有效的战术和打法。这种观点有不少回响。郎平是个水平高的好教练吗?个人觉得这根本不应该是一个命题。且不说她在中国排球上的成就,放眼世界,完全值得传奇教练的赞誉。郎平在2013年接手中国女排时面临着怎样的压力?里约奥运会成功登顶后,能功成身退的郎平选择了坚持。那是怎样的勇气?三大球中,排球是最小的,不是按人头算,而是与足球、篮球相比,排球是“小项”。
郎平带给中国女排的不仅仅是世界冠军和奥运会冠军,还有她的教学经验、训练手段、对敌我的临场观察分析、指挥艺术,其实这些东西远比一个冠军重要,因为它们是可以不断创造冠军的宝贵财富。然而,在这方面,中国女排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辅助郎平多年的助理教练安家杰屡遭诟病。但是,整个中国排球界的教练水平也很迫切。为了标准,当地球队的教练往往会把科目偏、阵容蹩脚的球员带出来。这个现实和基础,让中国女排逐渐失去了“高速组合、全面细腻”的技战术风格,这也是里约奥运会后我们换人阵容时最大的困难。
Ⅶ 文汇报:中国排球凭什么要职业化
关于排球职业化,总有太多的拷问与争议,被提及最为频繁的则是那句——“既然已是中国三大球中成绩最好的项目,排球为何非得模仿足球走职业化?”
且不论在这一论调背后掩藏的唯成绩论的价值观是否与时代合拍,即便从功利角度而言,它也难称高明。无论举国体制还是职业化改革,都并非原罪,其所代表的不过是运动项目发展过程中背道而驰的两条岔路。向左还是向右,都应是在结合现实、权衡利弊后所做出的判断。
诚然,举国体制在大球运动中的成功确有先例。去年夺得男篮世界杯亚军的欧陆传统豪强塞尔维亚队正是得益于此。然而,太多人看到的只是塞尔维亚国内联赛的萧条与落寞,却忽略了篮球运动在其国内长久积累起的群众基础——其在巴尔干地区的热度丝毫不逊于足球,仅其国内知名的FMP俱乐部,拥有篮球奖学金的优秀苗子就多达200人,而这也为塞尔维亚成熟的青训体系奠定了人才基础。
然而,虽然同样贵为传统强队,如今的中国女排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其实,类似困境的出现并不令人意外。当电视节目单上已甚少能看到赛事的推广与直播,当曾经激励一代人成长的女排精神,只在少部分忠实的爱好者间口口相传,下一代又缘何会爱上这项周遭无人问津的“小众运动”?
市场化与曝光度,这是职业化联赛所能提供的最大财富,也是其与专业队体制最大的区别所在。对于后备人才愈发匮乏的中国排球而言,这早已是无法避免的选择。改革的过程难免痛苦,累累硕果也未必就能很快结成,但至少能让如今这如同一潭死水般的中国排球多一丝蓬勃的朝气。更何况,无论国家队的成绩会否因此提升,排球运动的普及本就是最具意义的事情。
Ⅷ 排球为什么在中国很小众应该怎么推广
排球在国内是一个很小众的运动,虽然说中国女排在近近几十年一直保持着巅峰的状态,经常在世界大赛上获得冠军,但是排球运动依然在国内的运动员以及玩家的数量是非常小的,所以说他是一个很小众的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需要对排球运动进行推广,才能促进排球这项运动的发展,在未来也能获得更多的排球。人口让排球这项运动在国内可以有很大的未来。那么应该采取以下的方法进行推广,
一、增加排球场增加排球场是一个很直接的手段,因为对于打排球的来说,他们缺乏一个排球场,排球和羽毛球不同,羽毛球的场地要求很低,因为参赛人数很小,他们两个人可以简单的通过那一张网就可以以打羽毛球。
排球不同,排球需要按双方十几个人的队员参与,而且对场地的要求也比较高,他们需要通过一个比较大的场地才能进行排球运动,这样中国的排球场地势比较少的,所以国家应该增加排球场地的建设。
Ⅸ 排球在中国比较难推广,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排球比赛是一个典型的团队比赛项目,虽然排球对于国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一种远动,尤其是中国女排的精神和实力鼓舞了很多人。但是排球在国内确实是不好推广的。毕竟排球不像篮球、足球和乒乓球这样拥有非常大的群众基础。再加上排球对场地的要求高,也限制了排球的推广。
排球难推广。首先是因为对场地要求高。排球运动对于场地的要求是很高的,因为在排球运动中身体和地面的碰撞接触是非常多的,一般的室外地面打排球很容易造成身体受伤,这就限制了排球的推广;其次,群众基础不广泛。排球运动相对于足球、篮球和乒乓球等运动来说,群众基础是比较欠缺的,大众对于排球这项运动了解不多,所以对这项运动也不感兴趣;最后,排球商业化进程缓慢。在国内虽然说也有职业化的排球比赛,但是排球比赛的职业化还不成熟,关注的人不多,大众对于排球没有过多的认识和接触,这也导致了排球难以推广。
虽然说国内也有职业化的排球比赛,但是人们对排球比赛的关注度很低,国内的排球比赛的商业化和职业化程度还是不太高。观众的受众面很低。人们对于排球不太了解,这也阻碍了排球的推广。
Ⅹ 中国的排球是职业联赛吗
是职业联赛,至于职业化程度有多高,这还存在争议,就像中超、CBA一样,屡屡被批不职业。2016-2017中国女子排球联赛的冠军是江苏中天钢铁女子排球队,该队也是首次夺得女排联赛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