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为什么要裁军

中国为什么要裁军

发布时间:2022-04-21 03:54:04

1. 裁军一百万是哪一年第一次裁军

应该是85年大裁军
解放军共有十次大裁军,分别是:
(1)
1950年5月,解放军进行了第一次大裁军。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人民解放军总兵员550万,“小米加步枪”的步兵是解放军的主体,空军、海军和陆军特种兵几乎是空白。
1952年1月,解放军进行第二次大裁军,总部和各机关以及国防军步兵部队人数减少,军兵种部队和院校人数扩大,其中还有95万地方部队改编为公安部队,全军总定额保持在300万人左右。
(2)
1953年8月,解放军进行第三次大裁军,全军总兵力精简23.3%,其中陆军部队精简比例最大。
(3)
1957年1月,解放军进行第四次大裁军,到1958年底,全军成建制地集体转业或移交地方的有1个军部、46个师、30余所院校。精简最多的还是步兵部队,全军总人数与新中国建立时相比,精简了61%。
(4)
1975年底,解放军进行了第五次大裁军。“文革”期间,部队组织编制混乱,比例失调,机构臃肿,干部严重超编。1975年6月24日至7月15日,中央军委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集中讨论和重点解决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等重大问题。9月,中央军委批转了有关调整方案,方案中,精简最多的是工程兵、铁道兵,到1976年,全军总人数比1975年减少13.6%
(5)
第六、七次大裁军———压缩非战斗人员和保障部队
(6)
1985年,解放军进行了第八次大裁军。中央军委决定裁减军队员额100万。
(7)
1997年9月,解放军开始了第九次大裁军。这次裁军的特点是“精兵、合成、高效”,实现解放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
解放军第十次大裁军的主要目的是,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2. 中国解放军在不久的将来是否该裁军说说理由

裁军是必然的,当然主要是陆军,空军、海军估计要扩军
1、现在没有打大规模地面战争的可能,保持150万左右的陆军部队,已无必要
2、处理国内突发事件,有武警部队即可,不需要解放军出动
3、要实现150万陆军的信息化,这是不可能的,需要一大笔钱,美国也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开支
4、现在部队有太多非战斗人员,白吃白喝,必须裁掉
5、现在要重点发展空军、海军,要从陆军“抽血”
采纳哦

3. 我国百万大军栽军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1、通过裁军,使军队的编成更加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进一步提升了我军应付现代战争的能力。进行编制体制调整,解决臃肿的问题,对于军队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首要的问题。此次裁军按照《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的原则,主要减少师、团单位4054个,军级单位31个,大军区4个,县市人武部划归地方建制2592个,降低了部分单位的登记。同时,撤并了部分军队院校,经过体制编制调整后的军队,官兵比例达到1:3.3。这次裁军,增加了电子对抗部队和组建了新的兵种陆军航空兵,大大增强了我军适应未来战争的能力,为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人民解放军陆军统一改编为诸兵种合成的集团军,有利于各种武器装备、人员在战斗中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威力。
2、在大裁军过程中,人民解放军坚决贯彻“军队建设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的大局”的指导方针,为发展国民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是紧缩军费开支,把节省的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在裁军的过程当中,国防费在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下降。1984年为11.7%,1985年为10.4%,1986年为8.6%,1987年为8.6%,1988年为7.4%。二是积极支援和参加国家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军队既为大局让路,又为大局服务,特别是在裁军过程中,部队的员额减少,直接使军队能腾出更多的军事设施来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据统计,全军医院对社会开放仅一年多时间,就收治地方病员135万余人,缓解了群众看病难、治病难等许多问题。三是大批优秀人才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人民解放军历来是一所培养人才的大学校,特别重视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据统计,退伍战士中,有70%的人掌握了一门以上民用技术,到1987年上半年为止,以军队培养的两用人才为骨干兴办的商品经济联合体已占全国农村经济联合体总数的5%。这些人成为农村基层干部的主要来源,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
3、中国主动采取的单方面裁军,展现了中国政府积极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国际形象,有利于促使当时国际间的军备竞赛和紧张局势逐步趋向缓和。中国单方面裁军一百万,与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加强军备竞赛,在裁军问题上唱得多做得少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照,这一行动向世界表明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和平的诚意,因而受到国际舆论的普遍赞扬。前西德《波恩评论报》上说:“大家都在谈裁军,可是迄今为止只有中国人言行一致。”巴基斯坦《黎明报》评论道:“中国裁军一百万的决定将会受到全世界的欢迎,它确实是一次单方面的行动。”实践证明,这次裁军,进一步形成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相互信赖与合作的良好氛围,为我国政府推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4. 中国在世界裁减军队说明了什么

1、中国只在中国范围内裁减军队数量,不是也没有资格“在世界裁减军队”。

2、中国适量裁军是为了裁汰冗员,把更多的军费用来提高人员素质和装备质量,是加强军力的一种手段,非但不是削弱军力,反而是加强了战斗力。

5. 为什么抗战胜利70周年裁军30万

第一是向世界宣布中国爱好和平,中国军队数量会压缩。
第二是表示中国要走精兵强军路线。部队精简了但是我们的作战能力却在提升,结合后来的装备阅兵分列式。

6. 如何看待中国军队的裁军现象

很正常啊,武器性能的不断提升,对军人的数量要求就越来越低。过去中国武器性能很低的时候靠人海战术,以多吃少。而在当前的大环境下,靠人海战术越来越不行了。要靠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
其实不光是军队,企业也是一样的。未来企业的人数会越来越少,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那种重复动作劳动,会逐步的被自动化取代。

7. 为什么中国要裁军

因为现代国防力量主要靠军队的质量,不再依赖军队的数量。通过裁军,可以集中更多宝贵的经费,用于购买更先进的武器。

8. 为什么要裁军30万

在现在的世界形式下,短期内不会发动战争,而且国家走的是精兵路线
要的是精而不是多,裁军30万减少国家军费的开支,解放了30万的生产力,也同时向世界证明中国不会侵略别的国家

9. 我国大规模裁军的原因

(三)裁军与统筹国家安全与发展以保持国防需求平衡的关系

国家保障能力是确定和调整军队规模的重要物质基础。军队是一个投入量大、技术密集和人员素质高的武装集团。国家的综合国力强弱直接影响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规模。对军队投入量的不足将直接危害国家安全,投入过大又会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根据新时期我军建设的方针,要实现以信息化为主导、机械化与信息化同步发展的目标,国家不但要适当增加国防投入,保持军费占有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而且还需要通过控制军队规模,提高军费的使用效益,加快武器装备发展和军队质量提高的步伐,使我们尽快适应打赢信息化为主导的高技术战争。

(四)裁军与适应我军现行体制、结构特殊性的关系

军队的规模除了受武器装备、军费等物质因素的制约外,还受到体制、结构制约。目前,我军结构和体制不合理性是最为突出的问题,需要优先加以解决。其中最为主要的是我军总体结构和领导指挥体制问题。这些问题一直严重制约着我军规模的合理调整。一方面,我军体制有其特殊性,结构是历史的延续,应充分考虑其对军队规模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军体制、结构目前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严重阻碍了军队规模的进一步调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军实行了全面的战略重心转移,但是在编制体制上我们仍基本上沿用战时的军队体制和结构,而且机构越来越庞大。要提高我军战斗力,必须从改革现行体制和结构入手,而不单单考虑规模的缩小。

(五)裁军与适应我国周边与地理环境需要的关系

我国地域辽阔,陆地边界和海岸线漫长,需要一定规模的军队数量与之相适应。又因为我国地理环境相当复杂,军队的构成也提出了多样性的要求。加之我国交通运输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和我军机械化水平较低,远程机动能力较低差,我军的员额和编制体制需要完全不同于世界其他任何国家,更不能照搬西方某些发达国家的建军原则。

(六)裁军与保持军队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和我国历史上其他几次大规模裁军比,此次裁军20万员额面临着新的形势: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历史性转型期,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在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替代,这就为军队转业人员的安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再从裁减下来的人员成份看,他们大都在部队服役多年,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目前不再适应在军队服役。对他们的安置工作具有双重效用:一是对转业人员本人,应该给予他们优惠的安置条件,稳定他们转入地方后的工作和生活。近年来,由于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军队转业干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又一重要因素。二是优惠合理的安置对在役人员也是一种稳定剂,使他们能够安心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军队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原因跟军地差距密不可分。因此,各级政府要把裁军20万当成维护我国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看成是国家行为,保持军队和社会的稳定。

(七)裁军与成本效益的关系

要打破裁军就是省钱的定向思维模式。从世界主要国家近年来裁军情况来看,裁军在一定的时期内不但不能节省开支,而且还需要政府出更多的经费来保证裁军的顺利完成。从长远看,裁军将会相对地减少军队维持费用,但这种减少不会立竿见影,通过需要在2~3年内才会体现出来。在实施裁军的头几年里,由于被裁减人员的安置,机关、部队调整后设施的整合和完善以及部署的调整,军队的维持费还会相应地增加。从长远看,在现代条件下裁减员额会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在裁减的头几年里军队的战斗力会出现局部的下降。在调整过程中,正常的训练、战备工作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有些关系仍需要磨合和理顺;通过提高质量来弥补数量的减少也需要一定时间等。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裁军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程度的损耗和浪费。如果操作不好,军队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军队的有形资产也将受到破坏。这些都是裁军所必须面对的代价。因此,要树立成本意识,既要舍得付出必要的成本,又要尽可心少地控制这种成本,把裁军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消耗控制在预期的范围内。

(八)裁军与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和防止规模反弹的关系

历史上我军进行过多次精简整编,但经常是精简后不久又膨胀起来,实有员额大大地超过编制员额。主要原因有:一是体制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干部管理政出多门,缺乏总体控制机制;二是相关法律不健全,没有统筹全局的纲领性指导文件,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至今我国还没有《军队组织法》,使裁军成为一种随机性很大的行动。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法律和法规制度来保证编制的权威性和合理性,使裁军成果得以巩固。从未来5~10年国家安全需要看,目前我军230万的规模仍有裁减的空间。因此,今后我军员额的裁减将是在以优化结构和理顺体制为重点的同时,相应地小幅度裁减。

(九)裁军与外交和宣传工作的关系

裁军20万是我国在新时期采取的又一项重大政治决策,在国内外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总结历次我国裁军经验,我们认为,裁军是全民族的一种国家行为,不但要在国内做好裁军20万的方方面面工作,在国际上,我们也应该以此为契机,大力宣扬我国独立自主和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营造我国在国际上负责任大国形象。我国的党政军领导人可利用国际互访之机,积极在宣传我国的国防政策;我们的新闻媒体也应做出积极的反应。

(三)裁军与统筹国家安全与发展以保持国防需求平衡的关系

国家保障能力是确定和调整军队规模的重要物质基础。军队是一个投入量大、技术密集和人员素质高的武装集团。国家的综合国力强弱直接影响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规模。对军队投入量的不足将直接危害国家安全,投入过大又会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根据新时期我军建设的方针,要实现以信息化为主导、机械化与信息化同步发展的目标,国家不但要适当增加国防投入,保持军费占有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而且还需要通过控制军队规模,提高军费的使用效益,加快武器装备发展和军队质量提高的步伐,使我们尽快适应打赢信息化为主导的高技术战争。

(四)裁军与适应我军现行体制、结构特殊性的关系

军队的规模除了受武器装备、军费等物质因素的制约外,还受到体制、结构制约。目前,我军结构和体制不合理性是最为突出的问题,需要优先加以解决。其中最为主要的是我军总体结构和领导指挥体制问题。这些问题一直严重制约着我军规模的合理调整。一方面,我军体制有其特殊性,结构是历史的延续,应充分考虑其对军队规模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军体制、结构目前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严重阻碍了军队规模的进一步调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军实行了全面的战略重心转移,但是在编制体制上我们仍基本上沿用战时的军队体制和结构,而且机构越来越庞大。要提高我军战斗力,必须从改革现行体制和结构入手,而不单单考虑规模的缩小。

(五)裁军与适应我国周边与地理环境需要的关系

我国地域辽阔,陆地边界和海岸线漫长,需要一定规模的军队数量与之相适应。又因为我国地理环境相当复杂,军队的构成也提出了多样性的要求。加之我国交通运输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和我军机械化水平较低,远程机动能力较低差,我军的员额和编制体制需要完全不同于世界其他任何国家,更不能照搬西方某些发达国家的建军原则。

(六)裁军与保持军队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和我国历史上其他几次大规模裁军比,此次裁军20万员额面临着新的形势: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历史性转型期,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在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替代,这就为军队转业人员的安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再从裁减下来的人员成份看,他们大都在部队服役多年,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目前不再适应在军队服役。对他们的安置工作具有双重效用:一是对转业人员本人,应该给予他们优惠的安置条件,稳定他们转入地方后的工作和生活。近年来,由于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军队转业干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又一重要因素。二是优惠合理的安置对在役人员也是一种稳定剂,使他们能够安心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军队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原因跟军地差距密不可分。因此,各级政府要把裁军20万当成维护我国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看成是国家行为,保持军队和社会的稳定。

(七)裁军与成本效益的关系

要打破裁军就是省钱的定向思维模式。从世界主要国家近年来裁军情况来看,裁军在一定的时期内不但不能节省开支,而且还需要政府出更多的经费来保证裁军的顺利完成。从长远看,裁军将会相对地减少军队维持费用,但这种减少不会立竿见影,通过需要在2~3年内才会体现出来。在实施裁军的头几年里,由于被裁减人员的安置,机关、部队调整后设施的整合和完善以及部署的调整,军队的维持费还会相应地增加。从长远看,在现代条件下裁减员额会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在裁减的头几年里军队的战斗力会出现局部的下降。在调整过程中,正常的训练、战备工作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有些关系仍需要磨合和理顺;通过提高质量来弥补数量的减少也需要一定时间等。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裁军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程度的损耗和浪费。如果操作不好,军队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军队的有形资产也将受到破坏。这些都是裁军所必须面对的代价。因此,要树立成本意识,既要舍得付出必要的成本,又要尽可心少地控制这种成本,把裁军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消耗控制在预期的范围内。

(八)裁军与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和防止规模反弹的关系

历史上我军进行过多次精简整编,但经常是精简后不久又膨胀起来,实有员额大大地超过编制员额。主要原因有:一是体制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干部管理政出多门,缺乏总体控制机制;二是相关法律不健全,没有统筹全局的纲领性指导文件,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至今我国还没有《军队组织法》,使裁军成为一种随机性很大的行动。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法律和法规制度来保证编制的权威性和合理性,使裁军成果得以巩固。从未来5~10年国家安全需要看,目前我军230万的规模仍有裁减的空间。因此,今后我军员额的裁减将是在以优化结构和理顺体制为重点的同时,相应地小幅度裁减。

(九)裁军与外交和宣传工作的关系

裁军20万是我国在新时期采取的又一项重大政治决策,在国内外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总结历次我国裁军经验,我们认为,裁军是全民族的一种国家行为,不但要在国内做好裁军20万的方方面面工作,在国际上,我们也应该以此为契机,大力宣扬我国独立自主和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营造我国在国际上负责任大国形象。我国的党政军领导人可利用国际互访之机,积极在宣传我国的国防政策;我们的新闻媒体也应做出积极的反应。

(三)裁军与统筹国家安全与发展以保持国防需求平衡的关系

国家保障能力是确定和调整军队规模的重要物质基础。军队是一个投入量大、技术密集和人员素质高的武装集团。国家的综合国力强弱直接影响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规模。对军队投入量的不足将直接危害国家安全,投入过大又会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根据新时期我军建设的方针,要实现以信息化为主导、机械化与信息化同步发展的目标,国家不但要适当增加国防投入,保持军费占有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而且还需要通过控制军队规模,提高军费的使用效益,加快武器装备发展和军队质量提高的步伐,使我们尽快适应打赢信息化为主导的高技术战争。

(四)裁军与适应我军现行体制、结构特殊性的关系

军队的规模除了受武器装备、军费等物质因素的制约外,还受到体制、结构制约。目前,我军结构和体制不合理性是最为突出的问题,需要优先加以解决。其中最为主要的是我军总体结构和领导指挥体制问题。这些问题一直严重制约着我军规模的合理调整。一方面,我军体制有其特殊性,结构是历史的延续,应充分考虑其对军队规模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军体制、结构目前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严重阻碍了军队规模的进一步调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军实行了全面的战略重心转移,但是在编制体制上我们仍基本上沿用战时的军队体制和结构,而且机构越来越庞大。要提高我军战斗力,必须从改革现行体制和结构入手,而不单单考虑规模的缩小。

(五)裁军与适应我国周边与地理环境需要的关系

我国地域辽阔,陆地边界和海岸线漫长,需要一定规模的军队数量与之相适应。又因为我国地理环境相当复杂,军队的构成也提出了多样性的要求。加之我国交通运输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和我军机械化水平较低,远程机动能力较低差,我军的员额和编制体制需要完全不同于世界其他任何国家,更不能照搬西方某些发达国家的建军原则。

(六)裁军与保持军队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和我国历史上其他几次大规模裁军比,此次裁军20万员额面临着新的形势: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历史性转型期,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在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替代,这就为军队转业人员的安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再从裁减下来的人员成份看,他们大都在部队服役多年,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目前不再适应在军队服役。对他们的安置工作具有双重效用:一是对转业人员本人,应该给予他们优惠的安置条件,稳定他们转入地方后的工作和生活。近年来,由于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军队转业干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又一重要因素。二是优惠合理的安置对在役人员也是一种稳定剂,使他们能够安心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军队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原因跟军地差距密不可分。因此,各级政府要把裁军20万当成维护我国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看成是国家行为,保持军队和社会的稳定。

(七)裁军与成本效益的关系

要打破裁军就是省钱的定向思维模式。从世界主要国家近年来裁军情况来看,裁军在一定的时期内不但不能节省开支,而且还需要政府出更多的经费来保证裁军的顺利完成。从长远看,裁军将会相对地减少军队维持费用,但这种减少不会立竿见影,通过需要在2~3年内才会体现出来。在实施裁军的头几年里,由于被裁减人员的安置,机关、部队调整后设施的整合和完善以及部署的调整,军队的维持费还会相应地增加。从长远看,在现代条件下裁减员额会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在裁减的头几年里军队的战斗力会出现局部的下降。在调整过程中,正常的训练、战备工作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有些关系仍需要磨合和理顺;通过提高质量来弥补数量的减少也需要一定时间等。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裁军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程度的损耗和浪费。如果操作不好,军队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军队的有形资产也将受到破坏。这些都是裁军所必须面对的代价。因此,要树立成本意识,既要舍得付出必要的成本,又要尽可心少地控制这种成本,把裁军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消耗控制在预期的范围内。

(八)裁军与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和防止规模反弹的关系

历史上我军进行过多次精简整编,但经常是精简后不久又膨胀起来,实有员额大大地超过编制员额。主要原因有:一是体制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干部管理政出多门,缺乏总体控制机制;二是相关法律不健全,没有统筹全局的纲领性指导文件,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至今我国还没有《军队组织法》,使裁军成为一种随机性很大的行动。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法律和法规制度来保证编制的权威性和合理性,使裁军成果得以巩固。从未来5~10年国家安全需要看,目前我军230万的规模仍有裁减的空间。因此,今后我军员额的裁减将是在以优化结构和理顺体制为重点的同时,相应地小幅度裁减。

(九)裁军与外交和宣传工作的关系

裁军20万是我国在新时期采取的又一项重大政治决策,在国内外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总结历次我国裁军经验,我们认为,裁军是全民族的一种国家行为,不但要在国内做好裁军20万的方方面面工作,在国际上,我们也应该以此为契机,大力宣扬我国独立自主和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营造我国在国际上负责任大国形象。我国的党政军领导人可利用国际互访之机,积极在宣传我国的国防政策;我们的新闻媒体也应做出积极的反应。

10. 豫湘桂会战惨败后,损兵50多万的老蒋,为何还要裁军百万呢

1944年4月,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逐渐进入落幕,中国战场上,由于日军同中国军队进入长久对峙,加上资源的限制,日军已经逐渐有些捉襟见肘,特别是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溃败,日军急于快速结束中国战场,稳固后方的战场形势,发动豫湘桂会战,这次会战中日军罕见集中了40多万的兵力,与国民党军展开决战。

豫湘桂会战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为了打造一支精锐的国防力量,老蒋在豫湘桂会战后,实施了大规模的整编部队,裁汰了一部分地方军阀战斗力较为薄弱的部队,同时利用美国的军事援助,进行改编和武装部队,通过整编以后,国民革命军的战斗力直线上升。

阅读全文

与中国为什么要裁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介绍越南黄花梨 浏览:70
英国人罗素多少钱 浏览:423
泰国榴莲如何进入中国 浏览:598
意大利佛罗伦萨lv在哪里 浏览:679
怎么区分印度和非洲小叶紫檀 浏览:117
印尼咖啡糖是什么 浏览:264
中国哪个省古城最大 浏览:679
中国哪个县最有机场 浏览:676
如何成为英国大学代理 浏览:775
中国龙和剑龙哪个好看 浏览:346
满洲里属中国哪个省管辖 浏览:539
越南为什么不分裂 浏览:611
印度如何转钱到中国 浏览:648
伊朗男篮为什么拒绝戴银牌 浏览:898
意大利踏板车有哪些 浏览:336
哪里有中国神兽 浏览:481
保定哪里有意大利菜 浏览:324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有多少个 浏览:348
面临机遇和挑战中国怎么办 浏览:236
英国首相多少人 浏览: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