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传统礼仪在家怎么做

中国传统礼仪在家怎么做

发布时间:2022-04-20 23:48:58

① 中国春节传统礼仪有哪些些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非常多的礼仪,而正是这些所谓的礼仪给我们营造了厚重的年味。

首先,过年的头等大事就是守岁,在除夕夜里,亲友欢聚在一起,看春晚打麻将,大家一起通宵熬年守岁,聊聊过去一年的喜事,展望一下新的一年。但是注意不要说不吉利的话,老人对这些是非常忌讳的。

大年三十过完,就要开始去拜年了,拜年时一般都穿上新衣服或者看起来比较喜庆的衣服,提上精心挑选的礼品,注意对于亲人、同事、领导的礼品一般是不同的,我们要根据自己与要拜访的人的关系,准确地挑选礼物。而且要注意要事先对可能碰到的长辈的称呼有所了解,否则见面叫不出称呼会非常尴尬,还要注意吉利话要说得得当,这个也要事先准备的。

我们拜完年,总少不了在一起聚餐。那么了解合适的聚餐礼仪能让你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春节是一个欢快的节日,所以在餐桌上交谈要幽默。其次,劝酒适度,过年虽然是要开心,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破坏原有的感情氛围。

最后,就是待客的礼仪了,去别人家拜完年,自己招待客人应该怎么办?春节客人来之前要提前打扫家里,并准备好水果、糖、茶具等等。等客人来到家中,要热情待客,积极给客人倒水,也可以邀请客人在家吃饭。

②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哪些

一、从制度方面来说,《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五礼”的说法,分别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这五礼作为我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内容,许多内容至今还在延续。

二、从文化方面来说,礼仪是一种文化行为,是文明的符号,也是内在道德的表征和外在的自律。礼仪的本质是尊重人以及对自己所从事活动的敬重。所以现在我们通常会“礼貌待人”,这样给人的印象由内而外就很好,会觉得这个人有修养,有素质。礼仪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中与政体和文化融为一体,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学习传统文化,礼仪很关键,比如我们给大家讲非遗文化时也曾教大家“香、茶、花、礼、乐、诗书。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在教大家文化和礼仪。

三、从人分娩成长方面来说,有诞生礼俗,又称生育礼,是人生开始阶段的主要礼仪习俗。更细的还包括求子礼俗、怀孕礼俗,以及诞生和养育诸过程都有礼俗。这又包括诞生礼俗、中的三朝礼、满月礼、百岁礼、周晬礼、命名礼。有钱人家要给孩子启蒙授书,这是传统的“童蒙礼”,12岁时举行圆锁礼,把百天或满月时身上挂的长命锁取下来,这就算圆锁,表示孩子已经长大,灵魂已经健全,可以独立面对灾厄等。成长过程中最后就是成年礼。前段时间我们给一些喜欢传统文化的朋友还策划举办了“成人礼”,完全按照古代的礼俗来做,并拍摄记录下18岁成人时的重要时刻,也非常有意思。

四、从婚丧嫁娶方面来说,结婚礼,婚嫁过程从先秦以来规范,我们说有六个程序,“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另外还有中国传统丧葬礼俗。

五、在从中国的传统节日上看,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礼仪习俗,春节、人日、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浴佛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祭灶等节日。 各有各要做好的礼仪。

③ 中国传统文化中守礼仪,怎么做日常生活应该注意哪些

首先空杯思想,然后熟读背诵《弟子规》, 待人接物 ,做人准则上面很全, 古代人就是靠这个教育孩子。
即使做不到完全遵守,慢慢的约束自己,时间久了自然会卓有成效的。
〈总叙〉原文: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原文: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事虽小 勿擅为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亲所好 力为具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亲爱我 孝何难亲憎我 孝方贤亲有过 谏使更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亲有疾 药先尝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丧尽礼 祭尽诚事死者 如事生 〈出则悌〉原文:兄道友 弟道恭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或饮食 或坐走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称尊长 勿呼名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骑下马 乘下车过犹待 百步余长者立 幼勿坐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近必趋 退必迟问起对 视勿移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如事兄 〈谨〉原文:朝起早 夜眠迟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冠必正 纽必结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衣贵洁 不贵华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年方少 勿饮酒饮酒醉 最为丑步从容 立端正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缓揭帘 勿有声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事勿忙 忙多错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将入门 问孰存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用人物 须明求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借不难〈信〉原文:凡出言 信为先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奸巧语 秽污词市井气 切戒之见未真 勿轻言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凡道字 重且舒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见人善 即思齐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唯德学 唯才艺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闻过怒 闻誉乐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无心非 名为错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泛爱众〉原文:凡是人 皆须爱天同覆 地同载行高者 名自高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己有能 勿自私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人不闲 勿事搅人不安 勿话扰人有短 切莫揭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扬人恶 既是恶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凡取与 贵分晓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恩欲报 怨欲忘报怨短 报恩长待婢仆 身贵端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亲仁〉原文:同是人 类不齐流俗众 仁者稀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能亲仁 无限好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余力学文〉原文:不力行 但学文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读书法 有三到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宽为限 紧用功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房室清 墙壁净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列典籍 有定处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非圣书 屏勿视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注:【首孝弟】“弟”为“悌”的古字,读tì。是通假字。)

④ 请您告诉我最传统的中华的家庭礼仪!!谢谢!!

中华自古为尊老敬长 孝敬父母之礼仪大邦,诲幼友弟 夫妻和敬君子之国。我国民自古具有“温,良,恭,俭,让”之五德。谦逊克让,以礼律己,以德待人。然而我们今天, 除了中国面孔的一张表皮,还剩下什么呢?我们传统美德 优秀礼仪到哪里去了? 我们今天除了自己 就只是个唯利唯财 贪好虚荣的社会 是一个四肢不全之废人是一个没有灵魂没有自我的行尸走肉。。。看看我们社会上 流落街头无人奉养的老人 随便抛弃的孤儿 无诚无信的朋友 各自为利的夫妻 礼 义 廉耻 信一扫而光。。。。因此,重拾礼仪,唤回灵魂已是不容忽视的了。窃以为,礼仪,礼貌不仅存于心中,也表现在适当的形式中(至少给人一种亲切感 使对方觉得自己有存在的价值而被尊重)和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细节中。礼仪不能只重于里而忽视表,表里行神统一,由表带里,由里衬表,才真正具有规范行为道德的价值。而这些,是日常生活中随意就能做到的,既不费力,也不劳神,日常生活细节中的礼貌礼仪,所谓“生活常礼”。和那些繁文俗节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也可以适用于现代社会,因此,试着做一下,也无妨,故在下简单列出古代基本常礼,算是现代版简化常礼吧。如愿意再详细复杂一点,请参照信而好古兄的《常礼举要》里面概括比较全,但我觉得亦不必如此夸张拘泥。对于以下几点,最基本的东西,你又能做到几点呢?

一 居家克己

1 家中有高龄行动不方便的长辈应定日主动到其房里行礼请安(最好是一对夫妇,一对夫妇的前去,家中小辈兄弟姐妹前去,这样人既不多也不烦杂)与其聊天,问寒问暖,送餐递巾。

2 要出门时与家人相互告之,上学上班去要打声招呼,回来时要说“我回来了”,家中有人时要迎一下,帮忙拿东西等。为人子者出门要主动到长辈房里告之辞行,回来时也要主动到房里行礼(以免长辈担心).

3 自己在屋里或者与亲人朋友在屋里谈话时要记得关上门,以免影响其他家人.

4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其他场合,到别人房间不要直接推门擅入,也不要大声敲门(唐突,不礼貌且打扰别人)应在门外通报“我是某某我可以进来吗?”里面人应说”请进“并站起来,方可进入,比较熟悉的亲人朋友可以直接就坐,像客人或较疏人等主人应请其上座,自己坐客座,并且客人坐后自己方能坐;身为晚辈者,有事应主动到长辈房间去,通报应答如前仪,只不过长辈仍坐主坐,晚辈进去后可略一躬,自己坐客位,不必谦让.

5 朋友哪怕是兄弟姐妹来也要站起身来,如是长辈老师的话站起身来并微一躬身,长辈立不可坐,长辈让坐时方能就坐.

6 两人一同行礼问安或陪同他人去行礼时 如旁人须行礼自己不用行礼时,旁人行礼自己先不能就坐等旁人礼毕就坐后自己方能坐下.

7 居座行礼时 应先站起离座 站到一旁 然后行拜 再起身复位 且莫从座上直接下跪.

8 出门时候 衣冠要整.

9 即使在家 亦不要大声喧哗.

二 待客之道

1 有客拜访 应将家收拾整洁 着正装,衣着整洁,(尤其夏天更为注意)不随意出门,侯客而到.

2 客人来 应主动迎出,与客人在门外拱手,主人伸右手请客人入,客人微一躬谢礼后方可进入,主人在前引路客人跟其后,客人应将鞋摆放整齐,客人走时脚步应轻些,以免打扰其他家人,主人请客上座,自己坐客位,客人谢坐后方可坐,主人侯客人坐后而坐,起席,客人先站起来,主人方能站起来,送客送出门.

3 如内有客人,应都起立,主人为其一一介绍,相互都要见礼,方可就坐,按说,晚来的客人应众人都坐后方才就坐.

4 主人送茶送水应主动下地亲自奉与,客人双手接过,点头示意。先奉老后奉少,先奉生后奉熟.

5 如只有两人面对面谈话时,有客人进来时,应主动站起来,让出座位默默退侧到一旁客位,来者坐下后自己才坐,自己在一旁不要插话,等二人相邀时方可加入谈话内容当中.

6 递接物品时应双手拿稳物品奉上(古礼 单手为”递“双手为”奉“ 长辈上级用”递“晚辈下级用”奉“)长辈老师所送礼物,不应推辞.

7 如会尊长老师 则入门后须行礼问好 自己主动坐客位.

8遇节日 亲朋好友之间应相互拜访串门,相互馈赠礼物,每家每户都要走到送到,晚辈学生主动到长辈家里去拜节问安,在路上认识人之间相遇应行古礼,如作揖等.

三,谈话交流

1 等对方说完话自己再发言 不要插话 随便打断别人讲话.

2 谈话时身子不要乱动 不翘二郎腿 不扪脚 不东倒西歪.

3 谈话时 不要一直用眼睛盯着对方看.

4 谈话时不要用手指着对方或他人.

四 聚会有制

无论是聚餐还是出席会议 多人皆坐一张桌子时 应请老者或长辈居上座 其次左右两边客位按辈分年龄先来后到依次排之 自己如是东道主的话应坐末位.

古代用餐时的座次 汉至南北朝为分主客位的分餐制 主人居北边上座 客人分坐室内左右两侧皆有单独的餐案 餐具;隋唐时出现长条方桌 没有了单独的餐案但每人依然有自己的餐具 其座次排位皆如故;清时普遍已用圆桌 一齐聚在一处 沿用至今。个人以为 无论聚餐还是聚会应效先汉的分餐制较好 尤其是传染病大肆猖獗的今天.

五 行礼有仪

1 谢礼: 如果要谢谢别人的话 不要只说口头上的谢谢 应站起身来行礼作揖,如对他人表示歉意也应作揖或顿首表示自己诚心悔过.

2 见面之礼:平辈好友同窗相遇时,应面对面一同相互作揖;兄弟姐妹或其他人相遇时,应为幼者或年纪辈分小的先行礼,对方还礼;男女之间男士先行礼,女士还礼;遇自己长辈师长时,应主动行礼,为长辈者对晚辈只颔首还礼便可.

六 学门肃清(补充)

1 在校园中如遇师长装扮人走过应停步,侧身一旁让其先过(无论认识不认识).

2 对高年级或低年级同学应以”某某学兄学姐/某某学弟学妹“称之,对学兄学姐应有其尊重.

3 对同年级同学应以”某某同学“称之.

七 长幼有序

不管是兄弟姐妹还是很熟悉的朋友之间 年幼者应称比自己年龄大的人为某某哥/姐 做到待之以敬 为长者应称比自己年龄小的人为某某弟/妹做到待之以礼让 无论座次 事物名额 分发物品 处处做到让幼者为先.

八 称谓之礼

只一点既可 关于名字的问题 现在我们习惯性的管同辈人群或同社会圈子中的人直呼姓名 或者关系亲密点称名字认为是表示友爱的方式 实际中华礼仪中名者既讳也是不能随便呼之的 所谓名讳名讳 一般只有父母偶尔称之或自己用谦辞时提到 在古代甚至君臣之间亦不能直呼其名 多称其职称或者叫字号 由此可见名只用于标书立传 户口注册人物登记中 可同社交圈中一般都以姓后冠以职称呼之 或者叫某某君 尊敬但有很亲近的叫某某兄/某某姐 再亲密一点的直接称字 没有字的称号或者如兄弟姐妹般 以仁兄贤弟尊姐贤妹呼之.

⑤ 中国的传统礼仪有哪些方面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⑥ 中国传统礼仪是怎样尊重父母的

每一位子女,都应该从点滴做起,孝敬父母:
1.主动关心、问候父母。
在家里,子女要向父母勤问候、主动问候,表达对长辈的尊重、关心和体贴。早上要向父母问好,晚上要向父母问安;父母外出或下班也要问候。父母工作劳累之余,如果能得到你一个充满爱心、关怀的问候,那么,他们的疲惫、烦恼,甚至病痛,都会在春风一般的亲情关怀中顿时消失。当父母生病的时候,在端茶送水的同时,应时时加以劝慰、问候。过新年或每逢母亲节、父亲节时,要向父母及时问候和祝福。

2.听从父母的教诲。
孝和顺总是相联系的,没有顺也就没有孝。孝敬父母,就应该听从父母的正确教诲,不应随便顶撞父母,有不同想法可以和父母商量,但要讲道理。

3.关心父母的健康。
当父母劳累时,子女应及时关心父母,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子女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应主动照看,煎药、喂药、问寒、问暖,多说宽慰话和陪同就医。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的礼仪
父母生病后都有求助心理,特别渴望子女亲人能为自己提供种种方便,从心理上得到安慰和满足。父母得到子女的照顾、体贴后,看到子女被自己所拖累,内心深处又会感到不安和痛苦,存有矛盾心理。因此,在此时我们更应主动关心、体贴父母的病痛,在讲话的态度、语调、方式上都要比平时更为亲切和蔼,尽可能在精神上消除父母的痛苦和不安。

当父母因病痛而情绪不佳时,要格外小心谨慎,切不要为了父母的某些不恰当的话或举动就与他们起争执,要理解病人的烦躁心情,要忍让。“久病床前无孝子”,当父母需要长期照顾时,更须事事处处表现出耐心,用自己的行动消除父母的顾虑。

4.理解父母。
俗话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老人因为年纪大,说话比较啰嗦,有些事情翻来覆去要说好几遍,我们应该充分理解这种生理现象,而不该表示厌烦,嫌老人啰嗦,也不能粗暴地打断老人的絮絮叨叨,更不能对他们的唠叨不理不睬,否则就会令他们感到伤心。

5.分担父母的忧虑。
孝心是前进的动力。孝敬父母,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体谅父母的艰辛,尽可能少让他们为自己操心,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在父母生病或有困难时,尽力去关心照顾父母、协助父母。同时,在父母生病期间,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离家外出时应及时向父母汇报情况,注意安全。有孝心的孩子,应该做到:懂礼貌,责己严,为父母分忧解难。

6.参与家务劳动。
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为他们做的事太多

⑦ 中国传统礼仪有哪些

1、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

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

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2、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

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3、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4、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5、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阅读全文

与中国传统礼仪在家怎么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介绍越南黄花梨 浏览:70
英国人罗素多少钱 浏览:424
泰国榴莲如何进入中国 浏览:598
意大利佛罗伦萨lv在哪里 浏览:679
怎么区分印度和非洲小叶紫檀 浏览:117
印尼咖啡糖是什么 浏览:264
中国哪个省古城最大 浏览:679
中国哪个县最有机场 浏览:676
如何成为英国大学代理 浏览:775
中国龙和剑龙哪个好看 浏览:346
满洲里属中国哪个省管辖 浏览:539
越南为什么不分裂 浏览:611
印度如何转钱到中国 浏览:648
伊朗男篮为什么拒绝戴银牌 浏览:898
意大利踏板车有哪些 浏览:336
哪里有中国神兽 浏览:481
保定哪里有意大利菜 浏览:324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有多少个 浏览:348
面临机遇和挑战中国怎么办 浏览:236
英国首相多少人 浏览: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