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的系统园林有哪些

中国的系统园林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4-20 17:58:10

A. 中国的园林有哪些

一、皇家园林
1.颐和园位于北京海淀区西苑,是我国保存最完好、最典型的清代皇家园林,也是世界着名园林之一,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颐和园占地290公顷,其中水体约占总面积的4/5。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干隆为祝其母60大寿改建。1860年清漪园毁于英法联军之手。1884—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多万两白银重修清漪园,取意“颐养冲和”更名为颐和园,意思是调养精神,心平气和。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劫掠。
颐和园的北山—万寿山、南水—昆明湖构成了全园的基本山水构架。水面约占3/4,环绕在山湖之间的宫殿、寺庙、园林建筑约3000余间。全园可分为勤政、居住、游览三大区域。
风景游览区是颐和园景观的精华,以万寿山为中心,分为万寿山前山、昆明湖和后山三大部分。园内建筑景观大多集中于万寿山南麓,佛香阁成为全园景色的构图中心。万寿山上的佛香阁高41米,是模仿佛教仙境而建的,以高大雄伟的佛香阁为主的建筑群成为万寿山以南全园的主景和控制中心。万寿山南部山脚下728米长的长廊成为山水之间良好的过渡,是我国最长的长廊。万寿山的北部,则以汉藏风格的须弥灵境建筑群为中心,完整而又形象地表现了佛国的景象。须弥灵境的北侧为后湖,湖面随山势曲折蜿蜒,忽阔忽狭,分成六个小湖,统称苏州河。两岸仿苏州水乡风貌而建苏州街,这条水街两侧有餐馆、茶楼、钱庄、当铺、服装店、帽店、扇店等等,是皇室成员体验民情的娱乐场所。
昆明湖仿杭州西湖而建,有西堤六桥。而湖中的三大岛南湖岛、藻鉴堂、治镜阁,则又是“一池三山”传统的再现。
位于万寿山东北角的园中园――谐趣园,始建于1751年。虽说它是仿无锡寄畅园而设,但其趣更佳,具有浓郁的江南园林特色。
2.承德避暑山庄又叫热河行宫,位于河北承德,距北京250多公里,始建于1703年,为清代皇帝避暑和从事各种政治活动的场所。占地8400余亩,比颐和园大一倍,共建有康熙36景和干隆36景,集全国古代园林之大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1994年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避暑山庄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宫殿区在山庄南部,是皇帝理政的要地,由东宫、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四组建筑组成,数进院落布局,其中正宫以严谨的中轴对称布局,前朝后寝分别以俗称楠木殿的“澹泊敬诚”和“烟波致爽”两殿为主要建筑。
苑景区按自然条件分为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岳区三部分。
湖泊区,共有三堤七岛,水中的洲、岛、堤、桥形成了丰富的水景层次,构成江南水乡名园的意境。湖区的风景建筑分东、中、西三大部分,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胜建造的,有仿镇江“金山寺”、仿苏州“狮子林”、仿嘉兴“烟雨楼”、仿杭州“芝径云堤”的众多景点,是山庄风景的中心。
平原区,东为万树园,西为“试马埭”大草地。万树园林木繁茂、绿草如茵,设有蒙古包,象征蒙古大草原的辽阔风光,是皇帝与王公贵族骑射、野宴的地方。
山岳区,在山庄西北,占地约占全园面积的4/5,建有象征万里长城的北部宫墙,山岭连绵、沟谷交错,在如此复杂的地形中巧妙分布着10多组园林建筑,建筑手法之高超令人惊叹折服。登上山颠,溥仁寺、普宁寺、安远寺、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殊像寺等外八庙中仅存的7座古庙,依山而建,形式各异,它们与避暑山庄相互借景,使避暑山庄景色更为壮丽宏伟。其中普宁寺的大乘阁有一座22米高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雕佛像。
3.北海公园位于北京紫禁城西侧,占地71公顷,其中水面占全园面积的1/2多。北海始建于辽代,经金、元、明、清代续建而成,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历史悠久而规模宏大的皇家花园。
北海中的琼华岛、团城以及中南海中的犀山台,意在仿蓬莱、瀛洲和方丈三仙山,晨雾中的琼华岛确实给人以仙境般的感受。整个北海的布局是南岛北水,以琼华岛为中心,其南以永安桥与团城相连,沿北海的东、北岸分别布置有濠濮间、画舫斋、静心斋及五龙亭、天王殿、小西天等景点。
琼华岛,山高32米,山势北陡南缓,以35.9米高的喇嘛教白塔为中心,作为全园制高点,塔内藏两珠舍利。其南部顺山势沿中轴线建喇嘛教的永安寺。琼华岛东侧为高居半月城上的智殊殿,供文殊菩萨。琼华岛西侧有清帝处理政务之处的悦心殿和欣赏北海中“冰嬉”的庆霄楼,而两层半圆形的阅古楼以石刻形式收集了中国自魏晋到明末134位书法家的作品340件,另有题跋210余件,共约9万字。
琼华岛北侧最为精彩的是园林建筑巧妙地与假山石相结合,形成变幻莫测的仙山楼阁景观,这是仿镇江金山寺而作。五龙亭,建于1602年。五个亭中间是圆形的龙泽亭,两侧对称各布置两个方亭,其间连以汉白玉栏杆的石桥,宛如水中游龙。这是皇族成员钓鱼、看焰火、赏月之处。九龙壁,是佛寺“大西天经厂”的影壁,仿山西大同明朝代王府的九龙壁而建,两面各有彩色琉璃砖制成的蟠龙9条,据说设蟠龙腾跃于海天之间的九龙壁,是为了镇火神之用。
二、私家园林
目前中国保留下来的传统私家园林大部分是明清时期建造的,其中尤以江南私家园林为主。
1.苏州园林
(1)拙政园位于江苏苏州,始建于1506-1521年,历经明、清两代的建没,为苏州诸园之冠。拙政园的第—位主人,明代御史王献臣归隐苏州后,以晋代潘岳《闲居赋》诗句“灌园鬻蔬,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取园名为拙政园,借凡人所做浇花卖菜的事来喻主人做官不得志和清高的心境。
拙政园占地5.1公顷,共分东(拙政园)、中(补园)、西(归田园)三部分。中部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水面约占1/3,基本保留明代风貌,是全园精华所在。北岛南院,水系平面呈P形,两条东西向长长的水面延伸了景观空间。“远香堂”为中园的主景建筑,中园的一切景点,均围绕“远香堂”而设。“远香堂”的立意取自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与远香堂隔水相望的“雪香云蔚”亭以雪香喻梅花,点出其周边梅花盛开的景观。“待霜亭”取意唐代韦应物诗句“洞庭须待满林霜”。洞庭产橘,霜降始红,“待霜”点出了此处有橘树。“梧竹幽居”则点出梧桐、竹子形成的环境。“小飞虹”是一廊桥,其造型似彩虹一般,故名。“荷风四面”亭位于水系交汇之处,为荷花所围而名。“枇杷园”则取“摘尽枇杷一身金”的意境,其云墙巧妙界定了园林空间,而云墙上的月洞门又成为联系园内外空间的节点。
拙政园西部水系周围环以假山和建筑。“三十六鸳鸯馆”为两面临水建筑,是西部主景,馆名点出水池有鸳鸯成对在水中嬉戏的意境。“与谁同坐轩”为扇面亭,其立意援自宋代文人苏轼的诗句,反映了园主人的清高和孤寂。
(2)留园苏州留园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约3公顷,1953年经整修对外开放。“留园”取意于优美的园林风光幸免于战乱。这里“泉石之胜,华木之美,亭榭之幽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留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以建筑庭院为特色,其间置名石供人品味、欣赏;中部以假山建筑围绕水池布置;西部则以山林野趣见长。令人感兴趣的是,从园外街道进人留园需在住宅与祠堂之间穿越长达50余米的夹道,造园师巧妙应用曲折、虚实、开合的艺术手法,将这一引导性空间处理得妙趣横生,使游人不知不觉地进入园中。
留园中部山水构架的特点是西北山、东南水。水池中布一岛二桥加以分隔,从而形成起于东南入口通达西北迭水口的长长的视景线,小岛取名“蓬莱”。中部主体建筑为明瑟楼与涵碧山房。“明瑟”意指水木形成的环境清新宜人,“涵碧”点出临水环境。“可亭”谐音“可停”,即可以停下来欣赏景物。
留园东部主体建筑为五峰仙馆,是目前苏州园林中最大的厅堂。它以图案装饰的门窗,框出了以太湖石掇山,象征庐山五老峰的优美景色。独立置于园中供人品味的冠云峰,以其高峻的形态而得名。
留园西区土阜为全园最高处,可借景虎丘、天平诸山,阜上植有青枫、银杏,秋季叶色引人。
1997年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四大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干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
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扬州园林
(1)个园位于扬州市东关街,于1818年由盐商黄应泰利用废园“寿艺圃”旧址改建而成。因园主性爱竹,且园内多种竹子,故用“竹”字的半个字取名个园。个园在中国造园史上突出的艺术成就在于,通过用不同质地、色彩、造型的假山,顺时针循环布置有春山、夏山、秋山和冬山,从而很好地表现了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季节变化。
春山,位于个园的入口处,置于竹林中的石笋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竹林相呼应,增加了春天的气息。竹林后是漏窗粉墙,竹石光影透射墙上,日走影移,颇具春日山林之趣,以形象“春山淡冶而如笑”,体现“春山宜游”。
夏山,主峰高6米,上有垂着紫藤的看台,下有洞穴临池收住水口,虚虚实实。雪白的太湖石假山在阳光下倒映水中,恰如夏日的行云,以形象“夏山苍翠而如滴”,体现“夏山宜看”。
秋山,山峰高7米,嵯峨磅礴。黄石假山在夕阳照射下如醉如染,真所谓“秋山明净而如妆”,暗示着“秋山宜登”。而磴道的曲折和山中幽室的神秘更增添了登山的乐趣。
冬山,由倚着南墙的几峰宣石构成,色泽洁白,宛如墙边的几点残雪。疾风穿越墙上萧孔般排列的风洞,发出萧声般的呜咽。“冬山惨淡而如睡”的意境表现了“冬山宜居”的主题。透过另一侧的漏窗,恰好又可瞥见窗外不远的修竹与春山,“冬去春来”之意油然而生。
(2)何园又名寄啸山庄,位于扬州古运河风光带东南段以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主何芷舰于光绪9年归隐扬州后,将自宅筑成园林并以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假”,“登东皋以舒啸”命名。何园是扬州保存最完好的古典私家园林,既有江南私家园林特色,在细微处又兼有西洋特点,有着当时的鲜明特色。
何园的范围并不甚大,然其布局宽敞而不局促。从游览的角度上讲,变动观为静观,极富层次感,比较以前的园林而言,有很大的提高。何园的总体布局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园以船厅为主,以瓦石铺装厅之四周。厅北侧的串楼之上有一半月台,与中部串楼尽头旧有的半月台遥相呼应,令园景与明月结合得无比完美。园中的东北两面修筑有假山石景,前有水流往绕萦回,山巅处,尚有一六角小亭,亭亭玉立其间。南面有一畦牡丹、芍药花圃,衬于园中,真是一幅难得的中国山水画。西园乃是何园的主园,正中为一片大水池,占去了全园2/3的面积,楼厅、廊房依池而建,形成了丰富的园林空间。蝴蝶厅、回楼廊、桂花厅、宴厅楼等均是西园的主体建筑,令全园的节奏逶迤而又统一,色调、对比恰到好处。
此外,何园最大的特色便是其串楼与复廊的构思之巧。它们将东、西二园与住宅连为一体,即有局部美,又有整体美;串楼上下回环,游人循楼漫步,景物推移,一路变幻,耳目常新。这种精妙的设计,是扬州园林的代表作,被业内专家称为中国立交桥的雏形。在何园之南,紧紧毗邻一个规模不大的园林——片石山房。相传片石山房的假山石出自清代大画家石涛和尚之手,是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
三、寺观园林

中国寺观园林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城市中寺观本身按园林布置;二是在城市寺观旁附设园林;三是在风光优美的自然山水中建寺观。
白云观,坐落于北京西便门外,始建于唐开元27年(739年),不仅是北京最大的道观,而且还是我国古代北方道教的中心,有“全真第一丛林”之称。
白云观规模宏大,由中、东、西三路和后院组成。其后的园林是光绪年间(1875~1908年)增建的,此园的总体布局略近于对称均齐,以游廊和墙垣划分为中、东、西三个类似庭院的景区。中区的庭院正当中为“云集山房”,这是全园的主体建筑物和构图中心。它的前面正对着中路的“戒台”,后面为土石假山。中区两侧有游廊分别与东、西两区连接。西区建角楼“退居楼”,院中的太湖石假山为此区的主景。东区的院中亦以叠石假山为主景,山上建亭名“有鹤”。假山之南建置三开间、坐南朝北的“云华仙馆”,有窝角游廊连接于中区之回廊。
四、岭南园林

1.梁园是广东佛山梁氏宅园的总称,主要由“十二石斋”、“群星草堂”、“汾江草庐”、“寒香馆”等不同地点的多个群体组成,规模宏大,主体位于松风路先锋古道。由当地诗书画名家梁蔼如、梁九章、梁九华及梁九图叔侄四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陆续建成,历时40余年。
梁园是清代岭南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布局精妙,宅第、祠堂与园林浑然一体,岭南式的“庭园”空间变化迭出,格调高雅;造园组景不拘一格,追求雅淡自然、如诗如画的田园风韵;富于地方特色的园林建筑形式俱全、轻盈通透;园内果木成荫、繁花似锦,加上曲水回环、松堤柳岸,形成特有的岭南水乡韵味;尤以大小奇石之千姿百态、设置组合之巧妙脱俗而独树一帜,是闻名遐迩的粤中四大名园之一。 2.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广东番禺南村镇东南角。始建于清同治5年(公元1866年),同治10年竣工,距今133年,以“小巧玲珑”的独特风格着称于世,赢得园林艺术的极高荣誉,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余荫山房布局精巧,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将画馆楼台轩榭山石亭桥尽纳于3亩之地,布成咫尺山林,造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通过名工巧匠的精雕细刻,使全园的文饰做到丰富而精致、素色而高雅,给人们一种恬静和雅淡的美感,如置身于“波暖尘香”之中。进入写有“余荫山房”的正门后,过厅堂,穿竹径,便到山房的花园门。门旁有对联一幅:“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正是此园点景之句。
3.可园位于广东东莞市。始建于清朝道光30年(公元1850年),为莞城人张敬修所建。此人以例捐得官,官至广西按察,后被免职回乡,便修建可园,3年后竣工。可园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外缘呈三角形。园内有1楼、3桥、5亭、5池、6阁、6台、15间房、19厅,其名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楼、可轩、可堂、可洲…,其建筑是清一色的水磨青砖结构。最高建筑可楼,高15.6米,沿楼侧石阶可登顶楼的邀石阁,四面明窗,飞檐展翅,凭窗可眺莞城景色。前人赞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 4.清晖园位于顺德市大良镇,以尽显岭南庭园雅致古朴的风格而着称。园内水木清华,景致清雅优美,龙家故宅与扩建新景融为一体,利用碧水、绿树、吉墙、漏窗、石山、小桥、曲廊等与亭台楼阁交互融合,集我国古代建筑、园林、雕刻、诗书、灰雕等艺术于一身,突出了我国庭院建筑中雄、奇、险、幽、秀、旷的特点。主要景点造型构筑别具匠心,各具情态,灵巧雅致,建筑物之雕镂绘饰,多以岭南佳木花鸟为题材,古今名人题写之楹联匾额比比皆是,大部分门窗玻璃为清代从欧洲进口经蚀刻加工的套色玻璃制品,古朴精美,品味无穷。园内花卉果木逾百种。除了岭南园林常用的果树,还栽种了苏杭园林特有的紫竹、枸骨、紫藤、五针松、金钱松、七瓜枫、羽毛枫等,并从山东等地刻意搜集了龙顺枣、龙瓜槐等北京树种,品种丰富,多姿多彩,其中银杏、沙柳、紫藤、龙眼、水松等古木树龄已百年有余,一年四季,葱笼满目。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

中国的四大园林: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
苏州四大名园: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
广东四大名园:清晖园、可园、馀荫山房、十二石斋
其他着名园林:个园、寄畅园、豫园

B. 中国的十大园林有哪些

中国的十大园林有避暑山庄、华清池、锦锈中华、昆明世博园、清晖园、苏州园林、世界之窗、锡惠园林、豫园、颐和园。

1、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宫殿区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占地10万平方米,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


C. 中国园林介绍 中国有哪些园林景观

书香古韵——古莲花池 幽雅清朗——乔园 雅致古朴——清晖园 叠山理水——绮园 中国的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特征,这一砖一瓦之间都有着十分珍贵的历史和故事,将就非常。而在中国的建造历史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各大园林了。这些园林有的是私家制造,有的是皇家制造,但是无一不是精致而典雅的。

书香古韵——古莲花池
提起这座园林,也许对江南的读者略显陌生,其实,它亦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莲池自古就环水置景,以水为胜,因荷得名。园中诸景建制小巧玲珑,优雅别致,拙中见巧,朴中有奇,汇集了中国南北古建筑园林风格的精华。

幽雅清朗——乔园
泰州乔园是明代苏北唯一的私家园林。“小园虽陋,而嘉树可誉,青土苍官,胜于绮阁雕萝多矣”,这是清代泰州乔园主人对自己私家园林的评价,在诸多私家园林中,乔园更宛如低调却风雅的小家碧玉,安然独立,自有一分娴雅之美。

乔园自建国后收归国有,以园林及宅第改建政府招待所,于是称乔园招待所、乔园宾馆至今。刘少奇到苏北巡视曾在此小憩,1956年梅兰芳回乡,也曾下榻于此,乔园遂为泰州名胜之一。

整座园林占地面积1.2万余平方米,以三响草堂为中心,南部凿池叠山构成主景,北面辟有庭院。堂前水池如带,山石环抱,主峰上立三石笋,以湖石假山为主,具有皱、透、漏、瘦之特色。池上跨小环洞桥及石梁,过桥入洞,曲折蜿蜒山间,在花神阁遗址前有千年古柏桧一株,山巅西边是半亭,东幽谷上为数鱼亭。堂后还有绠汲堂、松吹阁、因巢亭等。乔园的花木配置,突出古柏,以高松、梅林为辅,山坳水曲多植天竹,庭前栽腊梅、丛桂,厅间散植修竹、芭蕉,花坛间布置牡丹、芍药,用花木季节的变化来表示四季的景色,可谓匠心独具,即便在江南私家园林中,也独树一帜。

雅致古朴——清晖园
清晖园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镇华盖里,为我国南方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素有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盛誉。其布局既能吸取苏州园林艺术精华,又能因地制宜,环境以清幽自然、秀丽典雅见称。
叠山理水——绮园
若是你看厌了九曲回肠皆有寓意的园林建筑,也许绮园会深得你意。它以树木山池为主,略略点缀建筑,与今日以风景为主的造园手法相近。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浙江绮园在景区布局上,与苏州拙政园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大面积的水域,以聚为主,散为辅,大假山前后皆有丘壑。园内有潭影九曲、蝶来滴翠、晨曦罨画、海月小隐、古藤盘云、幽谷听琴、风荷夕照、美人照镜、百鸟鸣春、泥香三乐等景点。其游径由山洞、岸道、飞梁、小船及低于地面的隧道等组成,构成了复杂的迷境,在浙江现有的私家古典园林中实属代表之作。

D. 中国十大园林有哪十个

中国十大园林指北京圆明园、无锡寄畅园、浙江绮园、广东清晖园、苏州网师园、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上海豫园、北京古莲花池、江苏个园。

1、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部海淀区境内,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着名的游览胜地之一,属于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颐和园原是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公元1750年,干隆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今名,作消夏游乐地。到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解放后不断修缮,才使这座古老的园林焕发了青春。
颐和园的面积达290公顷(4350亩),其中水面约占3/4。整个园林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精致的建筑。山脚下建了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红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着,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颐和园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部分组成。总面积290多公顷。万寿山上依山而建的佛香阁、铜亭,临湖畔建的千米长画廊、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和石舫等都是游人必到的景点。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离城约10公里。既可以坐郊区公共汽车,也可以坐专线游览车前往。
颐和园造园艺术的几个特色:
这座巨大的园林依山面水,昆明湖约占全园面积的3/4。但它的水面并不单调,除了湖的四周点缀着各种建筑物外,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一座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在湖的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 颐和园里有许多景点是效法了江南园林的一些优点。如谐趣园就是仿无锡寄畅园建造的。西堤是仿杭州西湖的苏堤。
颐和园前山的正中,是一组巨大的建筑群,自山顶的智慧海,往下为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的两边,又有许多陪衬的建筑物。顺山势而下,又有许多假山隧洞,游人可以上下穿行。 颐和园的后山,其设计格局则与前山迥然而异。前山的风格是宏伟、壮丽,而后山则是以松林幽径和小桥曲水取胜。
颐和园的大门称为东宫门。以东宫门内的仁寿殿为中心的一组建筑物,是当时的政治活动区。仁寿殿原名勤政殿,是皇帝坐朝听政的大殿。慈禧、光绪曾多次在此召见群臣,接待外国使节。现在央部还保存着清代的原来陈设。展前陈设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仁寿殿之北,有一组戏园建筑。为德和园、颐和园,古代各种建筑形式应有尽有。在颐和园里,几乎集中了所有古代建筑的形式,亭台楼阁、殿堂厅室、廊馆轩榭、塔舫桥关,应有尽有,除了木建筑以外,还有铜铸、石砌、琉璃镶嵌等。主要建筑有:佛香阁,高41米,建筑在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气势宏伟,据说这座巨大的建筑物被英法联军烧毁后,1891年重建,花了78万两银子,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项目。登上佛香阁,周围数十里的景色尽收眼底。
排云殿,是前山最宏伟的一组宫殿式建筑群,是慈禧在园内过生日时接受贺拜的地方。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它北靠万寿山,南临昆明湖,在长廊上漫步,可以欣赏湖山的景色,而且长廊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可供观赏。
仁寿殿,是慈禧、光绪在颐和园居住期间朝会大臣的场所,殿内陈列着许多贵重文物。乐寿堂,是慈禧在园内居住的地方。室内的陈设,基本上保持当年的面貌。庭院里栽种了几株珍贵的玉兰,并点缀着一块名为青芝岫的巨大的山石。
十七孔桥,长150米,宽8米,是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桥的造型优美。它西连南湖岛,东接廊如亭,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 颐和园共有各种建筑3000多间,游览颐和园,除了园林以外,观赏各种古代建筑物也是重要的内容。

2、拙政园是苏州园林中的一座,也是最着名的。占地5公顷,内有远香堂、香洲、十八曼陀罗花馆和州六鸳鸯馆 、留听阁 。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拙政园造景山水并重,水面占全园的五分之三,总体布局也以水池为中心,各类建筑皆临水而立,亭树楼阁倒映水中,相互映衬。 拙政园分东、西、中3部分,中部是主要部分,一直沿用拙政园名。园中,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一湾池水,岸线曲折,一株株梧桐、古柏扶岸而立。池水上一架木桥横跨,可直通远香堂。站在桥上四面望去,园中景致,历历在目。东南面即为腰门内的假山屏嶂,假山以东有一道起伏的云墙,墙内闪出亭轩檐角,错落掩映,西南面则是一条回廊,沿廊望去,曲桥修阁,高亭远树,景物幽远,层次重叠,纵深感很强。回廊几经曲折而伸向北面,与远香堂西北侧的倚玉轩相连。倚玉轩与远香堂比肩而立,背靠葱郁的小丘,更衬出它们的辉煌。真如身在画中!
远香堂耸立在一个不高的青石台基之上,四周廊庑环绕,堂中四壁皆为透空的长玻璃窗,可观四面不同景致,所以又称四面厅。远香堂后是一敞平台,平台西接倚玉轩,北濒湖池,湖池中遍植荷花,每到夏日,荷香飘溢,平台北面的一片碧水上有两座用土石堆成的小岛,上面各有一个亭子隐在花木丛中。向西望去,湖心有一个与小山相连在一起的较低平的小洲,洲上建有八角亭,匾题"荷风四面"。 由远香堂、倚玉轩、荷风四面亭、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梧竹幽居亭与绣崎亭,围成了一个旷远舒展,彼此对应的开阔景区。这些各具姿态的建筑,与周围浓郁的树木,曲折的池岸,清澈的池水,漾动的倒影,融合而为一体,别有一种浓重的江南水乡的韵味。 见山楼因登楼可见园中土山,故名。楼西短廊接倚玉轩。出轩向南,有桥一座,名"小飞虹"。桥上有走廊,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
香洲是一组造型优美的建筑,西而最高处是一座二层楼阁,叫澄观楼。东面是一个三面而透空的茶亭,澄观楼与茶亭之间一个较低矮的连接部分就是正厅香洲。香洲的三面环以池水,从北面望去很像一艘泊岸的画舫楼船。中国古典园林中,以船舫为题进行造景的并不鲜见,如北京颐和园与苏州狮子林里的石舫。但拙政园的香洲一景,却用了写意的处理手法,贵在似像非像之间。十八曼陀罗花馆和州六鸳鸯馆是拙政园西部的主建筑。这座建筑,四角带有耳室,中间银杏木雕刻的玻璃屏风,把整个厅堂一分为二。南为曼陀罗花馆,北为州六鸳鸯馆。从前这里是园主宴会的和观看昆曲之处。馆之东有六角宜两亭。从亭上可以俯瞰中、西、两园景色,同时,邻近的花影、曲廊、水池、山石也一一映人眼帘,故以为名。馆之南有八角形塔影亭。此亭建在池心,影子倒映在水里宛如亭亭一塔。
留听阁在卅六鸳鸯馆西北,阁内有雕刻成云龙图案的楠木落地罩和螺铀雕漆屏风等,雕刻极其精巧。西园的北半部池水环抱着岛屿,岛上有浮翠阁、与谁同坐轩、倒影楼、波形走廊等不同形式的园林建筑,景致丰富多采。

3、网师园位于苏州城南十全街,占地仅0.54公顷,始建于南宋,旧为宋代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至干隆年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造园,因面临王四巷(即今阔街头巷),便取谐音而定园名为“网师园”。网师乃渔夫、渔翁之意,又与“渔隐”同意,含有隐居江湖的意思。清代着名学者钱大昕评价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行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柳子厚所谓‘奥如旷如’者,殆兼得之矣。”民国年间,军阀张作霖以此园作为礼物送给他的老师张钧銮,后来主人居于北国,网师园就租给了书法家叶恭绰和张大千兄弟俩。
网师是渔夫、渔翁的意思。网师园是苏州最小的园林,占地仅0.53公顷,但园内山池厅堂布局紧凑。东部住宅区正门在阔家头巷,是封建官僚中型住宅的代表作,大门照墙内盘槐当前,并设有东西巷门。大门额枋前面置有;阀阅(门簪),作圆柱形,其端为葵花装饰,左右两旁置有砷石(抱鼓石),这是显贵的门第形式。从南到北,有轿厅、大厅和内厅等三进高敞的屋字,装修得精工雅洁。 园中有景点小山丛桂轩、樵风径、月到来亭、殿春移。
小山丛桂轩是园中主要建筑,取《楚辞·小山招隐》“桂树丛生山之阿”和北朝散文家庾信《枯树赋》“小山则丛桂留人”句意为名。
樵风径在水阁西侧,为一条高低蜿蜒的爬山走廊,取意于宋之门问诗句:“归舟何虑晚,日暮有樵风”和杜牧诗句:“陶潜宫罢酒瓶空,门掩杨花一径风”。 月到来亭循樵风径北行可至月到来亭。取唐代文学家韩愈诗句“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为名。亭中悬大镜一面,镜中之景与镜外之景交相映衬,别有韵味。亭北有看松读画轩。内部陈设精雅,当年是主人的书房。轩东侧为竹外一枝轩,轩名取宋代大诗人苏拭“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之诗意。水池北岸偏东有集虚斋和五峰书屋,是一组楼阁建筑,登上小楼远眺,小园之景尽收眼底。
殿春移西部内园,占地一亩,园中有屋字、亭廊、泉石、花草,集中体现了苏州庭院布置的匠心,取得了园中有园、景外有景的艺术效果。从看松读画轩那一排花树掩映的镂窗花墙中望出去,只见一片精巧闲静,古朴幽雅的景致,这就是殿春移。殿春移有精巧雅致的书斋两间,装饰古朴无华。斋后小天井里垒置山石,种植梅、竹、芭蕉,透过一个个镂空花窗,构成一幅幅画图,美不胜收。

4、寄畅园位于惠山横街,毗邻锡山和惠山寺,面积15亩。明正德中1506—1520年,秦*以惠山寺僧舍改作别业,万历时,园再传至秦耀,理荒杂草,变造陵谷,列十二景,借王羲之诗意,改名寄畅园。明末清初,园曾分割。清顺治末康熙初,秦耀曾孙将其合并,并加改筑,延请造园名家张钦掇山理水,疏泉立石,园景益胜。康熙、干隆两帝各六次南巡,必到此园,干隆仿此园于颐和园中建“惠山园”(谐趣园)咸丰同治年间,寄畅园多数建筑毁于兵火,后稍作补茸。1952年秦氏后裔将私园献给国家,即作保护性修复;又将园西南角建于雍正时之贞节祠划入园中,后陆续重修园内景点。
园景布局以山池为中心,假山依惠山东麓山脉作余脉状;又构曲涧,引“二泉”水流注其中,潺潺有声,园内大树参天,竹影婆婆,苍凉廓落,古朴清幽,经巧妙的借景,高超的叠石,精美的山水,洗练的建筑,在江南园林中别具一各,属山麓别墅园林。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豫园位于上海市南市区,占地2万多平方米,是着名的江南古典园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豫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从1559年至1577年建造完工,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因是曾任四川布政使的潘允端为孝敬父母而造,取意于“愉悦双亲,颐养天年”,故起名为“豫园”。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时,豫园点春堂曾作为起义军的城北指挥部。豫园曾被誉为“奇秀甲于东南”,是一座揉和了我国明、清两代园林艺术的名园,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一进园门,迎面的建筑是三穗堂,抬头仰望,“城市山林”的四字匾额,形象的反映了豫园所处的环境:周围是喧闹繁华的都市,园内则充满了山林野趣。穿过仰山堂,一座大假山隔池相望。山高12米左右,是用2000吨武康黄石堆叠而成,迂回曲折,气势磅礴。豫园的围墙,是由蜿蜒起伏的五条龙所组成的,龙头高昂,造型精致,栩栩如生,有吞云吐雾的气势。这两条龙,龙头相对,中间有一颗珠,被称为“二龙抢珠”。
豫园内园系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建,全园面积仅2亩许,但山石池沼、大厅堂室、亭轩楼台一应俱全,花墙小廊,布置得宜,益使小园曲折迂回,疏密有致。内园还新建有古戏台一座。“点春堂”,因宋代文豪苏东坡的诗句“翠点春妍”而得名,“点春”在这里暗喻点看喜欢的戏曲和演员的意思,因为对面就是一座大戏台。“点春堂”曾是太平天国时期上海小刀会起义军的指挥所。
“玉华堂”前,临水而立的有三座石峰,中间一座,便是着名的“玉玲珑”它与苏州留园的“瑞云峰”,杭州花圃的“皱云峰”合称为江南园林的三大名石,它高3.3米,石上有72个孔洞,从下面烧一烛香,上面会孔孔冒烟,从上面浇一盆水,下面又会洞洞流泉,相传是宋代花石纲的流散物,至今立在这里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豫园的围墙,上饰游龙蜿蜒起伏,把园林30多亩的地方分隔成不同的景区,以虚隔作幛景,似隔非隔透出园林丰富的景层,成为豫园内一大特色。 园外商肆栉比,中国着名的豫园小商品市场就在这里,与园林建筑浑然一体。毗邻豫园的城隍庙,原为一座古庙,光绪年间,在庙前后逐渐聚集了不少江湖艺人,加上附近开设有不少茶馆、食肆,这一带变得异常热闹,极富地方色彩。

6、绮园位于浙江省海盐县武原镇花园弄。绮园原为“冯氏花园”,为江南典型私家园林风格。清同治九年(公元1871年),园主冯缵斋于此建宅三进,次年冯缵斋综合其岳父黄燮清经营的明代故园拙宜园、砚园两废园之精华,在自己住宅“冯三乐堂”后辟地修建园林,建成了现在的绮园。成为浙江园林中的一颗名珠。
绮园占地一万平方米,水面约两千平方米,树木遮盖面积达七千平方米,整个园林几乎为绿树所覆盖,园内树木近千株。其中古树名木四十余株,均经数百年风雨。树木有耸立于山巅,有静障于山谷,有展翅于山崖,有俯仰于水畔。还有小竹丛丛,以及攀附高树的藤蔓,蒙络摇缀,翠盖如云。
整个园林的建造,妙用了“水随山转,山因水活”的叠山理水园论。其特点是以树木山池为主,略点缀建筑,与今日以风景为主的造园手法相近;园自成一区,不附属于住宅区;用大面积水域,以聚为主,散为辅,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大假山前后皆有丘壑,与苏州园林因面积小而略其背面的做法不同。园从西侧入口,中建花厅,前架曲桥,隔池筑假山,水绕厅东流向北,布局与苏州拙政园相近,水穿洞至后部大池。园内有潭影九曲、蝶来滴翠、晨曦罨画、海月小隐、古藤盘云、幽谷听琴、风荷夕照、美人照镜、百鸟鸣春、泥香三乐等景点。其游径有山洞、岸道、飞梁、小船及低于地面的隧道等组成,构成了复杂的迷境,为江南园林所仅见。园内假山分成前、中、后三区,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诗境。园内建筑“潭影轩”、“小隐亭”、“滴翠亭”、“风荷轩”为建园点缀,更为游人提供休憩之处。园内小桥有九曲桥、四剑桥、罨画桥联结山水,更构成独立的景致。如四剑桥由三跨石板构成,为我国园林桥景的孤例,罨画桥为石拱桥,将园中湖水分为两界,拱旁有联“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与周边景物构成如诗画境。园南为住宅“三乐堂”,为白墙黑瓦七楼七底的典型江南民居,与园林相得益彰。

7、清晖园,位于顺德市大良镇清晖路,与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并称为广东四大名园,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园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所建。清干隆年间,为进士龙应时购得。其后,经龙氏数代精心营建,至民国初年,格局始臻定型。近年来,顺德市委市政府对清晖园进行了大规模修缮,面积为2.2万多平方米, 园中有园,景外有景,步移景换,兼备岭南建筑与江南园林之特色。 园内水木清华,景致幽雅,碧水、绿树、石山、小桥与亭台楼阁交互融合,造型构筑别具匠心,花卉果木葱笼满目,艺术精品俯仰即拾,集建 筑、园林、雕刻、诗画、灰雕等艺术于一体,凸显出我国古园林“雄、奇、 险、幽、秀”的特点。其主要景点有船厅、碧溪草堂、澄漪亭、六角亭、惜阴书屋、竹苑、斗洞、笔生花馆、归寄庐、小蓬瀛、红蕖书屋、凤来峰、读云轩、沐英涧、留芬阁等。

8、古莲花池位于保定市中心,是一座以环水筑榭为显着特点,兼有中国南北园林之美的古典园林。总面积2.4万平方米,池水面积7900多平方米,盛夏时节荷花满塘,故名莲花池。

古莲花池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园林内主要有水东楼、藻咏厅、君子长生馆、响琴榭和高芬轩、寒绿轩及临漪亭、观澜亭等建筑。秀丽的宛虹桥、曲桥和元代建的白玉桥,参差在假山奇石、林木荷塘间,构成了一幅"湖中有景、景中含诗"的优美画卷。园景布局严谨,错落有序,幽雅别致,素有"城市蓬莱"之誉和"小西湖"之称。

莲花池的"古"源于其悠久的历史。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汝南王张柔重建保州城时始建,明清两代都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和维修。雍正十一年(1733年)于此建莲池书院和行宫,干隆、嘉庆、光绪、慈禧等出巡途经保定均在此小住。干隆帝曾多次来这里并赋诗赞美莲池。1921年,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亲书了"古莲花池"横匾,该名沿用至今。

9、历史上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5200余亩(350公顷),有着名景群上百处。自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起,原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祯(雍正)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后,依照紫禁城的格局,大规模建设。到干隆年间,清朝国力鼎盛,是圆明园建设的高潮,以倾国之力,空前的规模扩建圆明园,以后又经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续建,5个皇帝前后经过151年将其建成。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费银亿万建造经营而成。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收藏闻名于世。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
全盛时占地5200多亩,周长十多公里。然而不幸的是,这座名园于1860年10月被英法联军动掠焚毁,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惨痛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将圆明园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经过多年整修,遗址公署已初具规模,大部分山形水系得以恢复,再现了山水相依、烟水迷离的江南景致。园内有数十万株树木,复建的少量园林建筑重现昔日光彩,一些重要遗址得到保护整修,形成了以西洋楼为代表的宏大遗址群落。

10、个园坐落在江苏省扬州市郊的东关街,前身是清初的寿芝园。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商黄至筠购得此园并加以改建,因园内种竹千杆,因竹叶形如“个”字,故名。“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相传出于康熙年间着名画家石涛之手。前人谓“掇山由绘事而来”,是园掇山颇饶画理,在似与不似之间,引人无限遐想。园内山峰挺拔,气势磅礴,给人以假山真味之感。园中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透月轩等建筑,与假山水池交相辉映,配以古树名木,更显古朴典雅。个园运用不同的石头,分别表现春夏秋冬景色,号称“四季假山”。有春季的山林,夏天的荷塘,秋日的残阳,隆冬的雪狮,无不形象生动。

E. 中国南方园林和北方园林各有哪些

南北园林

南方与北方的园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有特色,互有补益。

从时间上说,中原、北方园林比南方园林发展得早。但南方后来居上,当然,南方园林是

在北方文化南渐之后发展起来的。其后,北方园林又取材于南方园林。

1.南方园林

江南有温和的气候、充沛的水量、丰盛的物产、优美的景色、宽松的人文环境,其园 林营 建必然自呈特色。《中国大网络全书·江南园林》总结为三点:

第一,叠石理水、水石相映。太湖石奇特多姿,在庭中造型尤佳。最称绝的是苏州瑞云峰、杭州植物园绉云峰、上海豫园玉玲珑。

第二,花木种类多。

第三,建筑风格淡雅、朴素。布局自由,结构不拘定式,清新洒脱,小巧细腻,幽雅美丽。小阁临流,冷色多,像山水画。青瓦素墙,褐色门窗,官僚政治意识淡薄,书卷气深浓。

南方园林以江南园林为代表。江南园林主要指以苏州、杭州、无锡、扬州、南京、上海、常熟等城市为主的私家园林。江南园林属于文人写意派山水园,文人画家参与造园,以人工 造景为主,规划巧妙,设计精致,人文气氛浓。造园师在有限的空间再现真实的自然山水, 以小见大,意蕴无穷。

陈从周先生写过一篇《园林分南北,景物各千秋》,说北方园林华丽,江南园林雅秀。北方高亢,南方婉约。北方少水,缺乏天然条件,皇家园林有富贵之气,而庸俗之处在所不免。

南方园林清雅平淡,多书卷气,但不免寒酸简陋。北方园林如京剧,南方园林如昆曲,京 剧受昆曲影响大,着名京剧演员都在昆曲上下过功夫。

2.北方园林

中国历史悠久,黄河流域几千年前的生态环境与现在大不一样,那时有大片厚实的植被,

水土保持较好,中华民族的先民在古代创造出灿烂的文明。

以黄河流域为主体的北方园林系统发源很早,规模很大,与以长江流域为主体的南方园林系统互有影响。历代都以黄河流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正统”。

早在周代,周文王就曾大兴土木,修建苑囿,筑了灵台。《诗·大雅·灵台》记载灵台养了很多动物:“王在灵囿, 鹿攸伏, 鹿濯濯,白鸟 。王在灵沼,放 鱼跃。”文王在灵台游览 ,看见母鹿在悠闲的散步,白鹤昂立,鱼儿畅游,感到心旷神怡。周代的灵囿以素朴为特征 。

当时规定了修建苑囿的等级,天子百里,诸侯四十里,诸侯不得超过天子的一半。《周礼·地官》记载有“囿人”,“掌囿游之兽禁”。灵台到底有多大,现在还难以考证清楚。

修建灵台不仅仅供游览,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政治文化作用。汉代郑玄在《诗·灵台笺》中说:“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 象,察气之妖祥也。文王受命而作邑于丰,立灵台。”周文王修灵台,与民众同娱乐,收到很好的效果。《孟子·梁惠王上》称赞说:“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 偕乐,故能乐也。”商周时期,独特的建筑体系已初步形成,如夯土台基、木构架、斗拱和院落式组合,以及对称步局,均已出现。这些形式、技术已运用于园林中。

秦始皇在位时,以天人感应观念决定国家事务。不论是修阿房宫和骊山墓,还是出巡天下,都要参照天地的“玄和”。天人神学笼罩秦朝。

秦朝在咸阳的北阪大修宫殿,泾渭沿岸楼阁相连接。秦始皇认为原有的咸阳宫太小,下令在丰(周文王都城)、镐(周武王都城)之间建筑大型宫殿。《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驰为阁道,自 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 营室也。”在庞大的宫殿群中,“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唐朝诗人杜牧在《阿房宫 赋》中说:“蜀山兀,阿房出。”揭示了因阿房宫而付出的代价——砍光了蜀山。

秦始皇多次巡游天下,到名山大川祭祀天地。如公元前219年封禅泰山,立石颂德;又到彭城,派上千人到泗水寻找周鼎;又到楚地,“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 曰;‘湘君何神?’多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怒,使刑徒三千人皆 伐湘 山树,赭其山。”�秦始皇巡游天下,从今山东临海处观海,远处的海雾中似有仙山琼阁,于是听信方士徐 福等人的媚言,以为海中有三神山,可以求得长生不老之药,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结果有去无回。

秦始皇生前修筑了奢侈的地下宫殿,“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 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旧。”这就是至今仍未发掘的骊山墓,千古一帝秦始皇就埋葬在里面。现在供游人参观的世界第八大奇观兵马俑只是骊山墓的一个随葬坑中出土的。

汉代,在圃的基础上,出现大型园林苑。汉武帝在位时间很长,倾尽国力修建上林苑, 周围300里,地跨5县,苑内有16座苑,苑中养有飞禽走兽,供帝王狩猎。苑中有20座宫,建章宫是 其中最大的宫城。苑中有35座观,至于亭、台,则不可计数。上林苑最突出的特征是形成了“一池三 山”的宫廷园林格局。汉代文献说“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流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司马相如有《上林赋》说“离宫别馆,弥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阁。”苑址在今陕西西安一带,今已荡然无存。 �汉代的王侯贵族之家也兴造私人宅园。茂陵富人袁广汉在北邙山下采石筑园,园中有建筑群。

东汉桓帝时大将军梁冀在兴造住宅时,“广开园圃,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象二崤,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间。”�由此可见,秦汉时代已经有了山水园林,当时的宫廷园林具有极大的气势,占地广,建 筑物多,园中可游可狩,由此可见封建贵族的奢侈至极。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急剧动荡,群雄蜂起,人口流徙,但是,兴修园林的风气有增无减。魏明帝大修宫殿。《三国志·高堂隆传》记载“帝愈增崇宫殿,雕饰观阁,凿太行之 石 英,采谷城之文石,起景阳山于芳林之园,建昭阳殿于太极之北,铸作黄龙凤凰奇伟之兽,饰金塘、陵云台、陵霄阙。百役繁兴,作者万数,公卿以下至于学生,莫不展力,帝乃躬自掘上以率之。”可见当时的帝苑规模很大,而且从皇帝到臣子都参与园林劳动。

晋朝时,北方有一些秀美的园林。《金谷诗序》记载大富翁石崇“有别庐在河南县界 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金田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灯,莫不毕备。”园中宅舍有清泉环绕,林木万株,鱼翔池沼。 �西晋羊祜性好自然,自造景观。《晋书·羊祜传》记载“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 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北朝有养鹿的风气。《太平御览》卷九�六记载:后秦国君姚兴(公元394至416年在位) 在国都徽音殿西南“起波若台,有逍遥园,西去三百步有鹿子苑,羌王养糜鹿数百头。”十六国时,后燕帝慕容熙在平城(今大同)筑龙腾苑,广袤十几里,苑内堆筑的景云 高峰17丈。

这时,黄河流域再现了大量的佛寺丛林,不仅城内有,山村也有,庙宇园林具有宗教 氛围。自然景观与宗教人文融合,宗教意识对造园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出世观念促成了人们 陶醉于园林之中。

寺庙园林化,在北朝时期很突出。北朝人杨 之在《洛阳伽蓝记》中有多处记载,如描 述景明寺说:“前望嵩山、少室,却负帝城,青林垂影。绿水为文,形胜之地,爽垲独美。……房篁之外,皆是山池,竹松兰芒,垂列楷挥。含风团露,流香吐葫。”描述景林寺又是一番景象:“寺西有园,多绕奇果。春鸟秋蝉,鸣声相续。中有蝉房一所,内置抵洹精舍,形制虽小,巧构难比,加以禅阁虚静,隐室凝邃,嘉树夹牖,芳杜匝阶,虽云朝市,想同岩谷。”�禅房周围如同山野佳境,这为静寂的修炼者提供了超脱世俗的场所,似乎使僧道之人更能出神入化。

北朝流行自然山水园,人们由利用自然环境发展到刻意模仿自然环境,由粗略地模仿山 水转到用写实的手法再现山水。如北魏张伦在园内“造景阳山,有若自然。”茹皓营建华林园“经构楼馆,列于上下。树草栽木,颇有野致。”园林不再拘泥于秦汉时的建筑物连属,而是顺山水之自然,上下点缀成足。

隋朝在洛阳营建宫殿苑圃,其中的西苑以湖、渠水系为主体,将宫苑建筑融于山水之中 。湖中有蓬莱、方丈、瀛洲诸山。湖北有龙鳞渠,沿渠造有16组庭园。每园临渠开门,园中又有亭池 。汉代宫苑是以周阁复道相连,西苑的庭园很自然地分布在山水间,这是自然主义观点的表现。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时期,强大的国力为宫廷园林的建造提供了保证。长安城的宫苑十分壮观,太液池仍然具有“一池三山”的气势。长安城外有许多离宫别苑,如九成宫、华清宫都是优美的园林。长安城东南隅的芙蓉园、曲江池改变了封闭形式,定时向民众开放。

唐宋时期的私家园林有两种趋向:�其一是在山川乡野建园林。一批自由而潇洒的文人远离市井,到大自然中去营建安身立 命之寓。如王维在蓝田县经营辋川别业,他在《辋川集》中讲述了怎样利用自然条件布置景点 ,怎样构筑亭馆,怎样欣赏山水植物之美。王维擅长诗、画,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园林鉴赏观具有诗画气质。

其二是在市井造作写意山水园。限于各种原因,一些士大夫只能在市井居住,但他们又 向往山水园林,于是在城内置地造园,他们掇山理水,修建亭台,栽种树木,实现自然之趣。宋代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记载了唐代迄宋的园林,如司马光在洛阳建独乐园,有钓鱼庵、采药圃、见山台,皆成“城市山林。”

宋代在开封建有艮岳,这是历史上很着名的规模宏大的宫廷园林,园中山水兼胜,楼阁 布列,花木成景,成为典型的山水宫苑。

隋、唐、宋的园林特征表现为:①朝廷乐于兴建大型宫廷园林,隋有西苑,唐有太液池 ,宋有艮岳。②私家园林突出写意,以画意、诗意融人园林,城内盛行写意山水园。③有了专门的园林游记,如《洛阳名园记》等。

逮及元明清三代,封建社会的园林艺术达到极致。朝廷大力营建北京的宫廷园林,以人工挖湖堆山,形成了西苑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圆明园。以利用自然山水加以改造形成 了颐和园、避暑山庄,园林布置了气势弘大的建筑,并且吸收了南方园林的精华。

概言之,北方园林有以下特点:

其一,北方园林以宫廷园林为代表。既然是朝廷修建的园林,那么,在人力、物力、财 力、智力诸方面都是倾国而为之。并且,宫廷园林必然讲究帝王气派,雄伟高大、金碧辉煌,主体突出,强调中心。所有的宫廷园林都占地较广,平面布局严谨,壮阔粗旷,厚重沉稳。

其二,北方园林受南方影响。清代康熙帝、干隆帝南巡,喜好南方园林,把南方工匠招 到京城造园。北方人也自觉地学习南方园林。京城的园林实际上是全国园林的集锦,集全国名园之大成。如:�圆明园仿照了杭州的“断桥残雪”、“柳浪闻鸳”、“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 三潭印月”、“曲院风荷”;圆明园还仿照了苏州的“狮子林”。其文源阁仿照了宁波的天一阁,四宜书房仿照了海宁安阑园。

熙和园仿照了杭州西湖,二者的堤、桥、岛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仿照了嘉兴南湖,小金山仿照了镇江的金山,芝经云堤仿照了杭州苏堤。

其三,北方园林有四合院基调。四合院是北方普遍的民居形式,贵族的四合院都是带 花园的。北京故宫的御花园,实际上是四合院花园的放大。前海西街的恭王府花园是研究北 方私家花园的活教材。

F. 中国园林的分类及代表有哪些

园林植物分类
凡适合于各种风景名胜区、休闲疗养胜地和城乡各类型园绿地应用的植物统称为园林植物。以园林建设为宗旨,对园林植物的分类、习性、繁殖等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称为园林植物学。

我国约有高等植物2.5万余种,其中许多种类都可作为园林观赏。园林观赏植物的常用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按植物学特性分类

乔木类:树高 5米以上,有明显发达的主干,分枝点高。其中小乔木树高5--8米,如梅花、红叶李、碧桃等;中乔木树高8--20米,如圆柏、樱花、木瓜、枇杷等;大乔木树高20米以上,如银杏、悬铃木、毛白杨等。

灌木类:树体矮小,无明显主干。其中小灌木高不足1米,如金丝桃、紫叶小檗等;中灌木高1.5米,如南天竹、小叶女贞、麻叶绣球、贴梗海棠、郁李等;大灌木高2米以上,如蚊母树、珊瑚树、紫玉兰、榆叶梅等。

藤本类:茎细弱不能直立,需借助吸盘、吸附根、卷须、蔓条及干茎本身的缠绕性而攀附他物向上生长之蔓性树。如紫藤、木香、凌霄、五叶地锦、爬山虎、金银花等。

竹类:属禾本科竹亚科,根据地下茎和地面生长情况又可分为三类。单轴散生型,如毛竹、紫竹、斑竹等;合轴丛生型,如凤尾竹、佛胜竹等;复轴混生型,如茶秆竹、苦竹、箬竹等。

按观赏特性分类

观形类:植物的形状是园林构景的基本因素之一,是指在正常生长环境下成年植物的外貌。园林植物的形状通常可分为14类:圆柱形,如龙柏、钻天杨;塔形,如雪松、塔柏;卵圆形,如悬铃木、佳花、毛白杨;圆锥形,如白皮松、云杉;倒卵形,如干头柏、刺槐、圆球形,如五角枫、黄刺玫;半球形,如栎树;伞形,如合欢、楝树;垂枝形,如垂柳、垂枝桃;拱形,如连翘、迎春;曲枝形,如龙爪槐、龙爪柳;棕榈形.如棕榈;匍匐形,如铺地柏;风致形,如黄山松等。

观枝干类:以观赏树木、枝干的颜色和树皮的外形为主。红色枝干的有杏;白色枝干的有白皮松;古钢色枝干的有毛桃、桦木;绿色枝干的有梧桐、棣棠、梅花、竹子。光滑树皮约有核桃的幼树;纵沟树皮者如老年核桃;横沟树皮者有山挑、樱花;片裂树皮者有白皮松、悬铃木等。

观叶类:以观赏叶色、叶形为主,有些可终年观赏。按其观赏特性又可分为三类:亮绿叶类的叶片深绿而有光泽,多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如海桐、女贞、珊瑚树等。异形叶类,如鹅掌揪、七叶树、银杏、棕榈等;彩色叶类,如金钱松、枫香、黄栌、红叶李、紫叶小檗等。

观花类:在花形、花色、花量、花香诸方面具有特色的树木,其中以花色更为重要。红色花系有碧桃、梅、玫瑰、月季、贴梗海棠、石榴、牡丹、合欢、紫荆、紫薇等;黄色花系有迎春,金钟花、连翘、桂花、棣棠、腊梅等;紫色花系有紫藤、紫丁香、紫玉兰、木槿、泡桐等;白色花系有白丁香、溲疏、女贞、玉兰等。

观果类:指果实形状奇待、色泽鲜艳、经久耐看,并不污染环境的树木,按观赏特性又可分为以下三类。异果类,如石榴、木瓜、罗汉松、枫杨等;色果类,如紫珠、栾树、山楂等;多果类,如火棘、南天竹、金银木等。

草坪与地被植物:草坪是指人工建造和护理的绿化美化草地,多为由矮性禾本科或莎草科多年生草木植物组成的致密似毡的植物群体。地被植物是指像被子一样覆盖在裸露地面上的低矮植物,其植物体所形成的枝叶层紧密地与地面相接,对地面起着良好的保护和装饰作用。园林绿地中的地被植物,有的是人工种植的,但也有不少是自繁能力较强的野生种。从广义的概念讲,草坪也属于地被植物的范畴。

草坪可依其用途分为观赏草坪、游息草坪、运动场草坪、飞机场草坪、防护性草坪、疏林草坪和放牧性草坪等类型。观赏草坪是指以观赏为主要目的的草坪,多用于封闭起来的绿地,一般不允许游人进入活动,要求草坪植物叶细、观赏期长、茎叶整齐美观、色泽好,可选用不耐践踏但欣赏价值较高的草坪植物。游息草坪是指供游入散步、游息及户外活动用的草坪,通常铺设在公园、广场、街道、工厂、学校、医院、机关和居民区绿地中。游息草坪宜选择耐踏,绿色期长,能适应重剪或低剪的草坪植物。运动场草坪是指专供体育活动用的草坪,如足球场草坪、高尔夫球场草坪、棒球场草坪等,一般要求富有弹性,耐蹂躏,耐杀割、有健壮发达根系,恢复能力强。飞机场草坪是指铺设在飞机场的草坪。防护性草坪是指用于固土护坡、防止水土流失的草坪。疏林草坪是在森林公园、名胜游览区和旅游风景点内的稀疏乔木林下集中栽植的草坪。放牧草坪是指在森林公园或风景区中以放牧为主兼观赏的草坪。

G. 中国园林的分别有哪些

中国园林的代表作为中国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苏州四大园林宋代沧浪亭、元代狮子林、明代拙政园、清代留园。

H. 中国古典园林有哪些

一、拙政园


I. 中国古典园林有哪些

中国古典园林有哪些?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古典园林是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的建筑。

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园林

拙政园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拙政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后为明代监察御史王献臣归隐之地,取“拙者之为政”的语意而名,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沧浪亭

沧浪亭地处城南三元坊,在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元代至正二年,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而得名。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留园

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园中分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池为中心,风景明净清幽;东部则厅堂宏丽轩敞,重楼叠阁;西部是土山枫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园风光。全园建筑布局结构严谨,尤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亦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网师园

网师园,全园占地约八亩余,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

怡园,在苏州园林中建造最晚,得以博采诸园之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由于其布局紧凑,手法得宜,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全园面积约九亩,东西狭长。园景因地制宜分为东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廊壁花窗,沟通东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廊东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亭院,缀以花木石峰,从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蕴丰富的国画。廊西为全园主景区,池水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及建筑。中部水面聚集,东西两端狭长,并建曲桥、水门,以示池水回环、涓涓不尽之意。池北假山,全用优美湖石堆叠,山虽不高而有峰峦洞谷,与树木山亭相掩映。

J. 中国着名园林有哪些

中国着名园林有:

1、拙政园:

梁园主要由“十二石斋”、“群星草堂“、“汾江草芦”、“寒香馆“等不同地点的多个群体组成,主体位于松风路先锋古道。梁园由当地诗书名家梁蔼如、梁九华、梁九章及梁九图叔侄四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陆续建成,历时五十余年。梁园是清代岭南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

阅读全文

与中国的系统园林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高铁为什么那么快 浏览:793
柜门印尼白是什么颜色 浏览:568
伊朗什么东西比中国便宜 浏览:106
伊朗绿松石有什么用 浏览:943
中国多少台呼吸机 浏览:539
印尼什么虫子叫得像小鸟 浏览:433
越南现在哪些城市封了 浏览:955
印度有什么着名文明 浏览:764
如何介绍越南黄花梨 浏览:70
英国人罗素多少钱 浏览:424
泰国榴莲如何进入中国 浏览:598
意大利佛罗伦萨lv在哪里 浏览:679
怎么区分印度和非洲小叶紫檀 浏览:117
印尼咖啡糖是什么 浏览:264
中国哪个省古城最大 浏览:679
中国哪个县最有机场 浏览:676
如何成为英国大学代理 浏览:775
中国龙和剑龙哪个好看 浏览:346
满洲里属中国哪个省管辖 浏览:539
越南为什么不分裂 浏览: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