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时说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是什么,六十又是什么啊
五十而知天命”。中国古代哲学中把天当作神,天能决定人类命运。在孔子的学说中,还保存有“天命”的观点。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因果报应,他知道了,命里有的一定有,命里没有的别强求,乐天知命,丝毫强求都没有,到五十岁明白了这个道理,一切通达了。不管这个说法对否,也不管还有多少说法,我认为,“天命”很简单,就是你该怎么做,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说白了就是人生观而已。“天命”,上天的旨意或命令,引申开来,指必然性或命运。人生已经过去一大半了,大体基本轮廓依稀可见,无论是学识,还是阅历,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应该不变了。到了五十岁,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不怨天;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责任,不懈怠。
六十耳顺,看透了什么
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生气,心里依然平静。胡适说:耳顺是能容忍“逆耳”之言,听“逆言”不觉得“逆耳”。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人到了这个岁数,不管听到什么言论,遇到什么坎坷曲折,都能做到不激动,而冷静地进行思考,使自己的情绪顺应客观环境,顺应事物规律,学会不暴躁,不气馁,不悲伤,不退缩,达到宠辱不惊,始终如一的境地。我认为,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控制和把握自己,六十岁,可以说,就到了或者说是接近了这种境界。六十岁的人看透了人生;六十岁的人看透了生命;六十岁的人看透了名利。
❷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后面是什么
这句话的后面是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出处:《论语·为政》
解析: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2)中国四十是什么扩展阅读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解析:
三十岁的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了。它可以用立身、立业、立家三个方面概括。
立身,立身就是确立自己的品格和修养;立业,立业就是确立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立家,立家就是应该有了自己的家庭。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四十岁的人是十分理智和清醒的,对外,他明白了社会;对内,他明白了自己;对自己,他明白了责任。
❸ 请问“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花甲”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九十白发苍苍;一百长命百岁。
1、出处
来源于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为政》。
2、原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释义
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七十岁,可以从心到身自由运作,而又不越出应有的规矩。
(3)中国四十是什么扩展阅读:
1、创作背景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2、赏析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3、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❹ 四十是什么
四十指的是一个人的年龄段。
四十而不惑,不惑就是没有什么不明白的。人到了四十岁以后,也就是人到中年以后,万事万物也就看的明白,想的清楚。
同时也是指男人到了四十岁就不应该对外物有所疑惑,而是要思想清晰,对问题有透彻的理解和妥善解决,出自《论语·为政》。
而论语·为政,《为政》内容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❺ 四十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什么的光辉历史
在90年的光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奋起、在艰辛探索中前进,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业绩。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这90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90年,是我们伟大的祖国结束近代饱受屈辱的历史和长年战乱的局面、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顽强奋进的90年,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意气风发地建设新生活的90年,是我们党经受住各种风浪考验、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90年。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主要是1921年到1949年之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
❻ 女人三十是什么四十又是什么
中国的俗话:“三十如狼,四十如虎”
大家心照不宣地知道那是说女人的。我猜想这话是男人说的。三四十的女人,成熟而自信,各方面的开始发展完善并走向巅峰,一些女性事业上的发展直逼男人,和男人并驾齐驱,那种张牙舞爪的气势,的确是如狼似虎。她的生活阅历和对生活的感悟,也令她开始透彻理解和享受生活,包括性。
三十岁之前的女人,内涵略欠;四十岁之后的女人,进取的欲望又开始减退。而三十至四十这个年龄的女人,有内涵又充满进取精神。事业上的发展,她内心有了充分的自信,身上有了成熟的韵味,箱子底也有了相当一笔私房钱。
也许是一种巧合,早一阵子成为香港传媒热点的离婚女人章小蕙今年39岁,最近取代章小蕙成为香港传媒追踪热点的名女人,大生银行太子马清伟的太太,有社交皇后之称的薛芷伦,也宣布和丈夫分居,她今年也是39岁。莫非,女人若要离婚,就要赶在40岁之前吗?
或许,对女人来讲,39岁是一个适合离婚的年龄。29岁离婚,太早,没钱;49岁离婚,太迟,没了青春。39岁,有了钱还有青春,离婚也不怕。
女人到了39岁会是什么样子?老吗?美丽吗?章小蕙和薛芷伦,无疑是光彩照人的,章小蕙性感而美丽;薛芷伦在我看来比她更迷人,看上去野性充满活力而艳丽,染成栗色的头发,像男孩子一样短,牛仔裤,性感背心,修长而高挑的身材。据传媒报道,自从和马清伟分手后,彻底改变了从前豪门阔太出入社交场合的生活,改为泡夜店,和各种不是名人圈的男人在一起喝酒。
章小蕙和薛芷伦是名人,除了天生丽质之外,一定花了不少时间和金钱在保养方面。保养不是有钱的名女人才要做的事情,只要是女人,一过了三十岁就应该保养。我记得有个男人(如果我没记错,那个男人应该叫胡不归)说过:“女人失去了观感,就是一只薯仔。”如果叫我做一个丑的女人,我是不想做女人的了,因为我不想做一只薯仔,薯仔就算只用来烹煮,也不是什么好菜。
保养并不是需要很多钱才可以做的,但的确要花些心思。比如,一个女人,要保持牙齿洁白,不要以为女人一到三四十岁,就可以心安理得牙黄脸黄了;选一个能突出自已个性和气质的发型;把指甲修得整齐雅致,女人的精致应该从手指甲做起。最重要的是,要选一只好唇膏,让嘴唇看起来滋润和鲜艳。所有的化妆都可以省略,但唇膏一定要擦,而且要擦出一种质感。若说眼睛透露了女人内心的秘密,嘴唇则表达了女人的欲望,失去了欲望的女人就是一潭死水,一口枯井。
三四十岁的女人,也许有了可以吃喝和训斥人的权威和地位,但从保养声音着想,还是不要训斥任何人,别歇斯底里大声喊叫,保持一种美丽的声音。
保养是内外兼保的。我看到一些西方的女性,总是读圣经,我猜想,接触宗教可以对女人有一种内在保养作用。内心总是受一种安详和爱的暗示,心就会像婴儿一样柔软。思考,我想思考也是一种积极的保养吧,女人不能停止思考,女人一不用脑子,眼睛就失去了光泽,身体就开始长出赘肉,就开始臃肿,更像一只薯仔了。
三四十岁的女性,事业进取的欲望,外表的风情万种,内心的成熟淡定,外在的自信气质,成熟意味,有钱,有青春,有自信,有欲望,有梦想,有爱,有张扬的热力精力活力魅力,怪不得要被人称为“狼虎年华”了。
❼ 我国古代20岁,叫弱冠、30岁,叫而立、40岁、50、80、90、100叫什么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九十老童、百岁(亦有称人仙)
❽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不惑”是指多少岁有什么依据呢
指40岁。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四十而不惑。”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4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8)中国四十是什么扩展阅读
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有完全的了解所以不惑,而立是做事能循礼,但并不完全了解,孔子说:“智者不惑。”又说:“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即表明了智和仁的关系。因此,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达到智者的地步。
这里要注意一点,四十不惑的意思并非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什么也不迷惑了。四十不惑的真正意思应该是: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不被表象所迷惑,能够明白事物的本质与道理,能够了解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主要指价值判断即判断是非、善恶、好坏、美丑...)。
❾ 人称30而立、40不惑那50、60、70、80、90呢
三十岁的人, 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起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简单说,三十岁的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了。它可以用立身、立业、立家三个方面概括。
立身,立身就是确立自己的品格和修养,我认为它应包括:思想的修养,道德的涵养,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
自强是立身之本,别把自己的需求寄托在父母的资助上,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上,那都是软弱的表现。立身是对每个人立足于社会最起码的要求。
立业,立业就是确立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三十的人应该有比较固定的职业了。从事每项事业都要有本领,按现代话讲就是有一技之长。
这是为生的必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每个人的各方面要求都会越来越高,中国劳动力过剩更加剧了这种过高的要求,这只是这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
立业不但是求生的手段,也是尽到社会责任所必备的。
立家,立家就是应该有了自己的家庭,当今社会激烈竞争,推迟了年轻人组建家庭的时间,但我还认为三十岁立家已经不早了。
至于是先立业后立家,还是先立家后立业,每个人情况不同,也不必要分哪个为先哪个在后。年轻人必须负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还是早些好。
三十而立是对年轻人的起码要求,可现实却和我们的期望有很大的距离,这当然和国人对孩子的溺爱及就业压力有关,这也是中国特色吧!
图片
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么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人到了四十岁,咀嚼了事态的冷暖,感怀了岁月的无情,往事悠悠,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在经历了许多疑惑、彷徨、振奋、欣喜之后,是沉思,是恍然大悟……
少了激情,多了沉稳;少了冲动,多了冷静;少了烦恼,多了理智;少了放任,多了责任;少了盲从,多了自我……
四十岁的人是十分理智和清醒的,对外,他明白了社会;对内,他明白了自己;对自己,他明白了责任。
对外,他明白了社会。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离不开社会,社会越进步,人们对社会的依赖度就会越高。
四十岁的人,不再年轻,缺少了对社会那种幻想和迫切投身于社会中的激情,生活的经历多少磨去了些激情,多了沉稳。
挫折让他明白了,人和社会的关系就是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个体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个体左右不了群体,那就必须正视它,个人的理想和愿望必须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空想。他内心会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
对内,他明白了自己。所以,所谓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
有理想,而不是妄想;有愿望,而不奢望;有作为,而不妄为。有理想,想是应该,但关键在打理,去实践。
有愿望也可以,关键在于切合实际;有作为,关键在适度。四十岁的人,是最讲实际的年龄段的人,人生走过一半,机会和机遇少了,不应该再犯过错而走迂回的路了。
对自己,他明白了责任。四十岁的人最大特点是明白了自己的责任。他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抚养子女责任。
首先,他必须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不单是生存的需要,也是为社会所做的贡献,是必须尽到的社会责任,只有每个社会成员的辛勤工作,才换来整个社会的进步。
其次,四十岁的人,其父母年龄都大了,做为四十岁的人,必须承担起赡养老人的家庭责任,尽心尽力尽早去尽孝。
还有,四十岁的人,子女都处在学习阶段,培养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即是父母的责任,也是为社会延续和发展所应尽的社会责任。
四十岁的人,是人生辉煌时期,也是为社会和家庭贡献最大的时期。
图片
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么
“五十而知天命”。中国古代哲学中把天当作神,天能决定人类命运。在孔子的学说中,还保存有“天命”的观点。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因果报应,他知道了,命里有的一定有,命里没有的别强求,乐天知命,丝毫强求都没有,到五十岁明白了这个道理,一切通达了。
不管这个说法对否,也不管还有多少说法,我认为,“天命”很简单,就是你该怎么做,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说白了就是人生观而已。“天命”,上天的旨意或命令,引申开来,指必然性或命运。
人生已经过去一大半了,大体基本轮廓依稀可见,无论是学识,还是阅历,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应该不变了。
到了五十岁,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不怨天;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责任,不懈怠。
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不怨天。三十岁时,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是曲折的,是跳跃式地上升,四十岁的人生轨迹到了高峰,五十岁的人生轨迹就相对平稳了。
如无特殊情况,很难再出现大的波动了。五十岁的人,走过人生的大半,他们正处于人生最清醒的阶段,他决不会埋怨上天不公,而是默默接受已有的现实。
而且还十分清醒地预测到自己的未来,会十分平静地工作和生活。
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经过二十多年的打拼,有了事业,无论他从事的职业是什么,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专业水平、技术水平、还是经验、决策能力以及个人修养等诸方面都达到自己人生中的相当高的水准,可以说具有了一定的实力。
在经济上,经过二十几年的积累,也具有一定的财力;再者,经过二十几年的磨练、有了丰富的阅历,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尽管每个人的实力、财力、能力有差异,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尽相同,但就每个人自己和自己纵向比较,五十岁时,这几方面应当说是处于高水平状态了。
五十岁的人,决不会再埋怨别人,他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也习惯了自己应扮的角色。
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责任,不懈怠。五十岁的人,还没到退休年龄,但也不是遥不可及,这时,都会想到要继续工作十年,还要尽到社会责任。
五十岁的人,其父母都年迈了,时常为老人繁杂、琐碎的生活杂事去奔波,因为他们还要尽到家庭责任。
五十岁的人,孩子正处于读书和就业的关键时候,孩子的前途,往往是他们最关心和事情,他们必须尽到当好父母的责任。
五十岁的人,每想到自己未竟的责任,都油然产生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不敢有任何懈怠,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
五十岁的人,到了人生最成熟阶段,成功和辉煌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时常伴有一些压力,但他们都能很坦然地面对,因为他们了解了社会,可他们更知道自己!
图片
六十耳顺,看透了什么
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生气,心里依然平静。
胡适说:耳顺是能容忍“逆耳”之言,听“逆言”不觉得“逆耳”。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人到了这个岁数,不管听到什么言论,遇到什么坎坷曲折,都能做到不激动,而冷静地进行思考,使自己的情绪顺应客观环境,顺应事物规律,学会不暴躁,不气馁,不悲伤,不退缩,达到宠辱不惊,始终如一的境地。
我认为,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控制和把握自己,六十岁,可以说,就到了或者说是接近了这种境界。六十岁的人看透了人生;六十岁的人看透了生命;六十岁的人看透了名利。
六十岁的人,看透了人生。人生就是三个时期:从出生到走向社会之前,是学习各种知识,学习本领,学会做人,这大约到二十岁左右为一个阶段,我称之为生长期。
二十岁左右工作到退休,这四十年左右是工作阶段,为社会做贡献,为家庭做贡献,赡养老人,抚养子女,我称之为贡献期。
从退休起,从以社会角色为主转到以家庭角色为主,享受养老金,享受子女的抚养,我称之为收获期。
六十岁的人,明白了这些,就乐于接受这个现实,他们清楚知道,每个年龄段的人就应该有那个年龄段的人应有的生活。
六十岁的人看透了生命。生命,生命是有生才有命,生决定和影响着生命,所以六十岁的人,好好生活是最重要的。
健康快乐地生活,不但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也是对社会一种贡献,起码可以减少医药资源的消耗。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己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大于向社会和他人的索取,你做到了,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六十岁的人看透了名利。在工作时,所从事事业中的角色,决定了自己的社会地位。
退休了,相应的角色也变化了,从以社会角色为主,转变成以家庭角色为主了,相应地把原有的角色还给了社会,例如,你工作时是什么处长、科长、主任、工程师、教师、医生……
退休了,就一个称呼:退休人员。至于利,你退休后的养老金必然少于在岗位时的薪酬,根据自己的收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就是了,再多的财产,当你离开人世时,也都留给子女了。
唯有身体是自己的,你生病了,别人替不了,你健康快乐,别人也左右不了。
六十岁的人,经历了岁月的打磨,经历了曲折和挫折,留下的只是人生足迹,成就的却是自己丰富的阅历、涵养、修养。
六十岁的人,是人生中的晚秋,他的生活脚步慢了,却可以细细品味人生,欣赏人生旅途中各种景色,享受于向社会提供自己辛勤劳动后的成就感中,享受于无忧无虑的轻松生活中,享受于品味酸甜苦辣的回忆所带来一番别致感觉中,六十岁的人,是人生的晚秋,但只有晚秋才有它与众不同的风采!
图片
七十从心所欲,应该怎样去做
七十从心所欲,很简单,就是顺从自己的想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很重要的是后面的三个字:不逾矩,得不违反规矩,那么,应该怎样去做,我认为应该是:从心所欲要顺其自然;从心所欲要随遇而安;从心所欲要不逾矩。
从心所欲要顺其自然,对外界,没什么抱怨了,养老金多少不计较,孩子是否常来不在乎,对物质生活没过高要求,能吃好就行,房子不在大小,够住就可以。
对自己,有兴趣的事,就去做,对别人的看法不顾忌,对身体的衰老不惊慌,对死亡不恐惧,一切顺其自然。
从心所欲要随遇而安,面对生活各种遭遇都坦然面对,遇到高兴的事,不过度兴奋,遇到悲伤的事,要尽快摆脱伤感。
遇到失意的事,不计较,甚至对疾病的伤痛也能坦然面对,默默承受,总之,不管是遇见什么事,都是保持从容安定的心理状态。
从心所欲要不逾矩。从心所欲并不是什么也不管,要不逾矩,要合乎规矩,对哪些事要合乎规矩呢?
我认为就是三个字:情理法。一般来说,违法的事,谁也不会去做,如何讲情讲理,倒是应该注意的,和老同志、老同学、老朋友之间,在家庭内部之间,要多讲情少讲理。
甚至在家庭中就只讲情,别讲理了,没有什么谁对谁非了,老两口相伴健康地度过余生,就是幸福了。
只要合乎情理法的事,那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你感兴趣,只要你高兴,只要你快乐就行。
有人说:六十岁的人,当官不当官的一个样,七十岁的人,有钱和没钱的一个样,这话有一定道理。
七十岁以后,人人一个样,都是追求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保证生活质量的基本条件,别追求高寿,要追求高生命质量,高的生命质量,才是完美的人生。
人在中途,七十岁也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段,对前七十年已经度过,对七十岁以后,又是新的起点,总把自己放在人生旅途中。
就会感到来日方长,就不会感叹自己年老力衰来日苦短了,就会高兴过好每一天,向前看,新的一天,总会有新的生活内容,也总会有新的快乐,你就会看到生命的一份希望和念想,记住来日生活的美好。
❿ 四十 简称
卌,读作[xì],意为四十。
康熙字典:【子集下】【十字部】卌。
卌字,除了表示四十,还指“插粪耙”。
又同古文里的庶字,《汉孔和碑》里的庶就是卌。
(10)中国四十是什么扩展阅读:
类似字
1、卅,读作[sà],意为三十。
字形拆为一、川。
“一”指“一世”,等于“三十年”。
“川”本指“归向大泽大海的水流”,引申指“归向王者”、“随从王者”。“一”与“川”联合起来表示“一生一世顺从王者”。
本义:顺民的一世。转义:三十(年)。
说明:古代文字都掌握在帝王的御用学者手里,故汉字的音形义里面渗透着皇权思想。
2、皕,读作[bì],意为二百。
两个百并列,即为二百,和“囍”[xǐ]类似。
“百”的演化:
《汉字源流字典》给出的解释:甲骨文上边是一把尺子,下面是一粒黍米,表示摆下一尺长的米粒。远古时计算长度用米粒,称为黍尺,即把黍米百粒排起来,其长度就是一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