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对于“教师节送礼”这种现象你持什么观点
一、事件概述
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被中国人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1985年9月10日,全国的教师们迎来自己第一个教师节。从此以后,每年的教师节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成为人们向教师集中表达礼赞与祝福日子。从高层看望,到官方表彰;从各界共祝,到学生感恩;教师享受着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应有的礼遇。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节的传统味道似乎也变得有些异样,成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较量。要不要给老师送礼,送什么礼,成为不少家长的心病。对家长来说是送也不是,不送也不是;对老师来说是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每年的这个时候俨然变成"家长劫"和"教师结"。
二、相关评论
1、《南方日报》李晓玲:一到过节,总有媒体出来苛责一些老师披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外衣,私下里却干着收受家长贿赂、不平等待人的勾当。看来,这其中也有冤情。有的老师是被迫收礼了,他们自己也很无奈笔者从佛山一些学校了解到,一些老师过节收礼,面临两难处境:家长所送礼物多为水果、礼券,不算贵重,老师怎么办?拒收,让家长下不来台,他们反而更担心老师是不是嫌礼轻了,以后对他们的小孩不好;收了,增加自己的负担,实在不知道还应该怎样做才是对他的小孩更好。当然,这是排除个别的确贪图家长送礼、师德不正的老师在外其实,多数老师都是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他们也是从学生时代一步步升学最终走上老师这个岗位的,请家长们多给他们一些信任,相信他们做过学生,也知道该怎样对待学生。很多家长其实也并不想送礼,只是害怕其他的家长送礼唯独自己不送不好。
在此,笔者借南京那位老师的一句话,呼吁家长们从第27个教师节开始,不要再给老师们送礼了。请节约自己的金钱,请给正在读书的孩子们作一个榜样,请给孩子们的老师一份彻底的信任。
2、《华西都市报》曹林:教师节,不少家长为如何给老师送礼而纠结,其实不少老师也在纠结。近日西祠上一则《斗胆从教师的角度说说教师节送礼》的帖子一经出炉,就受到热议。发帖人是南京一小学老师,她发帖呼吁家长教师节别送礼。(综合近日媒体报道)会有人把"教师节别送礼"的呼吁当真吗?不会的,准备送礼的家长们,不会去认真看这样一个苦口婆心情真意切的帖子,而是看社会整体的氛围,看日常经验中所映射出的世相。他们会跟着生活感觉作出选择,而不是听信一种道义感召。"礼多人不怪",他们宁愿送礼可能会冒犯师道尊严,也不愿因不送礼而得罪一个老师。
这就是异化的社会下,一种集体焦虑。权力变现已成为一种常态,教育行业并非真空,甚至因为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教师获得了更大的权力。加上老师对学生支配性的权威,他们拥有了更多的将这种权力变现为利益的职业资本。于是送礼在这个行业更加普遍,已成为一种人人觉得天经地义的民俗,而丝毫没觉得不妥。送的人觉得应该,收的人觉得太应该了。
这种情况下,送的礼,不仅仅是一种礼,而是当前社会生态下的一种仪式。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以致教师必须收了,送礼者才会觉得有安全感;而收的人更是心安理得,人人皆如此,丝毫没觉得这有损师德。不收礼的人,反而会害怕被同行当成异类,被排斥。这种生态,跟官场某些习气是同源同构的。
虽然内心反对送礼,可一旦落实到行动中,便都会默默地去送礼,每个人都这样,就形成沉默的螺旋。比如做企业的与当官的,如果商人不送礼,就会觉得非常不安;比如病人与医生,如果不送个红包,上手术台没准都怕自己下不来。我们都有着这种人格分裂,一边咬牙切齿地反对腐败,可当涉及自己利益时,不得不去找关系。
3、《大众日报》鲍华明:教师节"送礼"蔚然成风,当然不是从"传道授业"的职场上最早开始的。从官场上的权与势,到商场上的利与益,"礼"早已脱离了它原始的轨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礼"性质的转变是社会逐利风气盛行的必然结果。家长送礼的出发点当然还是为了孩子,然而,想通过礼品,也就是通过物质的转让或金钱的付出来换取孩子成功的未来,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极其不正确的。送礼,孩子不但没有成为受益者,反而成了受害者。他们原本质朴且纯洁的心灵会受到伤害,品德也会被不良风气所沾染,尚未完全角成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来说是相当不利的。家长们为送礼而发愁,其实老师们也为收礼而苦恼。对于绝大多数的老师来说,最大的职业荣誉感是学生的喜欢和尊重。然而,面对家长摆放在面前的礼品,不收下,怕被家长理解为轻视,老师也觉得"难做人""收不收都不对";可一旦收下,师生的关系却不知不觉变了味:别扭、尴尬、无奈,总之难以言述。当"情意重"无法用"礼轻"来表达,长此下去,教师节送礼的原有的淳朴的情感实质必将会变成变了味的交易性质,尊师重道的传统意义自然也就会消失殆尽。教师节送礼,是家长教师在当下的社会大环境下的"身不由己"。所以,要杜绝这一风气,并不是单就在老师或是家长的一方做工作,而应该从双方面作出考虑。我们单纯地从其中一方来进行"阻截",那只是"治标"而不能"治本"。要真正遏制这样的风气盛行,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学校、老师、学生的共同自律,甚至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
Ⅱ 大家对“家长送礼,老师收礼”,然后造成各种不公平,甚至于颠倒黑白,怎么看
家长给老师送礼,老师收礼,老师重礼轻义,老师本是教书育上,为人师表,这种老师严重不合格,建议及时举报,把这种老师清出队伍,净化教育环境,祝中国教育一年更比一年好。
Ⅲ 怎么看待老师收礼的现象
作为学生或者是学生家长,在教师节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来临之时,想着给自己或者孩子的老师送一点小礼品,这是人之常情。
在选择礼物的时候就可以选择那些可以符合老师具体情况,并且表达出自己的心意又不破费的一些小礼物。如果可以,学生和家长也可以自己亲手制作一些小礼物,比如贺卡以及一些小饰品等等。
其实,如何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心意,家长们本应该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不要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俗话说礼轻情意重,只要是家长们精心挑选的,或者亲手制作的礼物,老师一定会发现其中的用心,不会存心去比较。
注意事项:
现在很多地方给老师送礼已经形成了一种攀比之风,很多家长为了不至于落后于其他家长,因此在给老师送礼的问题上非常的重视,想着一定要挑选一些价值超过其他家长送的礼物,好像就能体现出自己的重视,想让老师去更加关注自己的孩子,其实仔细想想,这样做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殊不知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其实本不在老师的身上。大多数的老师是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的。因此要杜绝这一不良的社会现象,出发点本不在于老师。
Ⅳ 为什么美国教师能收礼中国教师就不能收礼
文化不同。
美国大选的政客可以收受巨额的“政治献金”,这在中国却是触犯刑律的,要坐牢的。
Ⅳ 英国大学老师会不会收礼
呵呵,你真强!把中国的“传统美德”传播给英国了,送礼只送“脑白金”!
别让外国人因为你看不起中国人哦,努力学,第一次成绩差谁都能理解,那个国家教授又不是机器人,把后面的学业学好,教授会刮目相看的,反之,即使你毕业所有成绩再优秀,人品也被打上引号了,我觉得你送的话他们会收(出于礼貌和风度),但是你第二天就“毅然回国喽”。
Ⅵ 如何看待教师收礼的问题
现在老师有的都开始收礼了,那是什么样的现象呢?主要就是一些学习差的一些家长,他们往往就会给自己的孩子,想让他们的班主任或者是老师能多多关照一下,所以就会选择送礼。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很多学校里面还是经常发生的,在面对这样的金钱的一个来往的时候,我们的家长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未必一定要花钱才可以买到的,教师都是有明文规定的,当你给教师送礼的时候,其实你是害了这位教师。
然后就是对老师来言,我觉得老师应该关注好每一个学生,虽然有的学生学习成绩特别的差,但是你不能歧视他们,依然要好好的教育他们。但是这种送礼的行为我觉得是不对的,假如说真的有家长送礼的话,那么我觉得这个老师一定要去拒绝。这样才是一个比较正常的老师该做的事情,如果连学生家长的礼物你都要接受了才去好好教书的话,那么你的师德这一关是不过关的。
Ⅶ 如何看待教师收礼
第一,有的老师教师节收礼属于受贿,学生有的也被逼无奈,看到别人送了,自己不送怕老师有意见。第二,老师为学生的第二个父母,学生报答老师也是理所当然的,老师如若不收,学生也会感到老师不通情达理。
采纳哦
Ⅷ 你如何看待给老师送礼的现象
在我看来送礼是情分,不送是本分。送礼这件事上本身就是中立的,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看送礼人的目的以及收礼人的心态。表达感恩之情的方式有很多种,个人觉得送礼是大多数人会选择的方式,因为它算是比较方便的表达方式,这里不是质疑送礼人对老师的情谊,而是站在比较客观的视角去看待这送老师礼这件事。
在对待老师的态度上,中西方是有区别的,老师与学生是能平起平坐地谈天论地,而中国在古代就强调尊师重道,要想孝敬父母一样尊敬老师,这样的师生观有可取之处也有糟粕之处。所以在社会角色划分来看,送老师礼物没有必要,这是作为老师这份职业的义务,从个人私交来看,你送与不送,不需要别人来怎么看待,这是你的人身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