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数万大军集结拉达克前线,后勤保障艰难,七个人挤一个帐篷吗
根据印度方面称,目前,由于拉达克局势持续紧张,印度军队的口粮仓库已满。早些时候,印度国内担心冬天来临前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和高海拔的衣服供部队使用。在冬天,该地区大雪切断了印度大军通向拉达克前线进行对抗的道路。最近四个月来,印度长期向拉达克增兵,这就导致了印度在拉达克地区仓库已经满额运行,导致了印度大军随时可能吃不上口粮。
印度还在持续增援中
今年,印度在加勒万河谷,班公湖和拉达克东部地区都展开了全面对峙行为,印度方面认为,随着印度抢占多个山头控制到了后,增加印度补给需求,特别是冬季作战难度,印度后方必须加快保障动作。但是大雪和低温已经来了,印度人还能熬得住吗?
㈡ 印方直接拉最高警戒,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在中国与印度边境交界地区,印度声称印度军队已经将中国赶出了边境地带重要制高点,并且在印度陆军队伍中拉响了最高级别的战斗警报,边境部队进入了临战状态,不过这种高级别的警戒状态,让印度最难受的还是政府的财政支出。
从目前印度陆军的动态来看,明显加强了在班公湖两岸地区的军事行动,任何一点小小的火星都有可能将局势彻底引燃进入失控状态,面对撕下伪装面具露出凶狠獠牙的印度,我们需要提高警惕随时亮剑。
㈢ 中国公民加纳淘金被捕事件的引发原因
加纳法律禁止外国人从事25英亩以下的小型金矿开采和运营,但有一个法律漏洞,就是允许租用外国设备和聘请外国技术工人。所以不少中国人就以技术指导的方式与加纳的地主进行合作。
据她介绍,在加纳采金的中国人98%都是来自广西南宁上林县。他们之前就在黑龙江等地从事采金,本身就具备采金的技术。
后来第一批南宁人到了加纳后,发现在那边和当地地主合作采金收益较大,于是就将自己家中的劳动力,凡是懂一点采金技术的亲戚都招了过去。“情况有点像‘一人致富,带动全家致富’。”莫妮卡说,这些人到了加纳后自己出资购买设备,自己出力进行采金,每个月向地主提供20%的分成。
在当地的中国工人每个月的平均工资是5000元人民币,每个月还有2%的提成,如果矿场效益比较好的话,一个工人一年能有十几万元的收入。他们多数入境的途径是不合法的,与加纳人合作的方式也是“打擦边球”。 加纳矿业部长奥拜恩曾对媒体表示,中国采金者改变了加纳小规模金矿的生态,“他们使用重型机械和有毒物质,破坏严重”。
加纳当地人认为外国采金者导致了当地环境恶化、占了农民的土地,已经与外国采金者形成了很深的矛盾。双方经常会发生冲突,而为了不受到攻击,外国采金者很多时候会鸣枪警示。
2013年4月以来,广西在加纳采金人员发生杀害同胞、开枪打死当地人等事件,引发社会治安问题以及当地群众的极大不满。
5月中旬,在加纳总统马哈马的主持下,加纳国土资源部、内政部等5部委部长组成清理非法采金专项工作组。随后,加纳警方、移民警察等安全部门就开始联合开展清理整顿行动。 加纳采金人的“非法”困境
6月1日,25岁的赵利(化名)从加纳飞回了中国,未作任何停留立马回了福建老家。
“我早就意识到形势不好,回来的第二天,国内媒体就开始报道在加纳的同胞的遭遇,不断被抢劫,躲在山林里不敢出来。”相比没有脱离危险的同胞,赵利感觉自己是幸运的。
加纳副总统阿米萨-阿瑟昨天说,持续近一个月的加纳打击非法采金行动并非针对中国人。5月14日,加纳总统宣布成立打击非法采金的部级联合工作组,指挥、协调中央及地方各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执法对象包括所有在加从事非法采矿的加纳本国人和外国人以及违反加法律擅自将采矿许可、土地出卖或转让给外国人经营的当地人员。包括中国公民在内的多国涉嫌非法采金者被抓捕。
“一夜暴富”传说
吸引大批采金人
赵利大学毕业后就在加纳工作,凭借语言优势,他在加纳多个矿区从事翻译工作,同时也帮助一些国内过去的投资人处理商业纠纷。
近些年来,由于广西上林等地的投资者集中前往加纳,国内不少地区开始流传“一夜暴富”的传说:有人带去500万,3年变成一个亿。
“正是这种传言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前往加纳。”赵利分析,受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加之欧美国家遭遇经济危机,不少投资者将目光转向被称为“黄金海岸”的西非地区。根据加纳当地法律规定,外国人不得经营25英亩以下的小矿区,同时不得从事一线淘金工作。赵利称投资者想要迅速投入生产,只能和当地持有正规采矿手续的人合作。
在过去的两年间,赵利凭借做翻译积累的人脉资源,开始给国内的投资者介绍一些资源相对丰富的矿地,并从中获取中介费用。
“一般一笔生意能拿15万人民币左右,我也介绍了一些人从事正规的开采合作。”赵利介绍,自己研究过加纳有关矿业开采的相关法律,对其中的合作模式较为清楚。投资者在加纳可以去办理正规的开矿手续,但时间很长,而且成本较高,没几千万是办不下来的。
“工人一般采用到加纳落地获得旅游签证,时间为三个月,在这三个月期间,带他们过来的老板会去办理相应的工作签证,即便因为政府的官方因素,办不下来,大部分老板也会帮助工人办理延签手续以保证他们的合法居留。”时间的漫长和程序的繁琐,使得一些投资者不愿意浪费时间去办理这些手续。赵利说,在加纳,的确存在一些非法居留的工人,但他并不认为违法开采的是中国人。
“矿地开采的手续是当地矿主办的,中国投资者在工地也只能是提供加纳稀缺的设备和技术支持,然后从中赚取分成。通常情况下,地主要拿走15%至20%的提成,剩下的由中国投资者和当地工人共同分配。
赵利说,加纳打击非法采矿,并不是只针对中国人。即便是欧美国家投资的矿区,如果没有遵守当地的法律办理相关手续和进行矿地回填,也会遭到处罚。
2012年10月,中国16岁的采金工人陈龙在当地军警清查采金活动中遭枪击身亡,这个事件让赵利感觉投资风险开始从资金风险转变到生命的安全。“他们说我跑得比兔子还快,我没有那么多设备和工人,走得也一身轻松。”赵利说。
“如果能办手续谁不办?”
张强(化名)是较早撤离加纳的投资人之一,而他在加纳待的时间还不到半年。进入6月以来,家住北京的张强又把自己的作息时间调成了“加纳模式”,早上八九点钟入睡,下午三四点钟起床,时时刻刻关注加纳的动态。
2012年,在朋友的建议下,张强筹资300万人民币,到加纳“淘金”,仅一台挖掘机就价值140万元。
“很多时候,你正在施工,军警的枪就顶在你脑袋上了。”回忆起在加纳的生活,张强依然胆战心惊,为了保护自己矿区的安全生产,他不得不为工人配备了枪支,以备不时之需。
张强称,在工地上遭遇抢劫是经常的事情。有时候收工,他会叮嘱工人在工棚放一些零散的现金和100-200克左右的黄金,就是为了方便“抢劫是经常的事情
除了抢劫,张强觉得一些中国投资者没有按照当地要求办理证件,也成为了被欺负的“把柄”。“他们知道一些中国人没有正规的工作签证,所以经常来查验证件。”遇到查验,张强说一般交些罚款就能混过去。
“再比如说工作签证,按加纳要求的收费标准和办理时间,能办下来,就是时间成本耽误不起。如果他们的程序正规,我相信相当多的人还是愿意花这个钱去办的。”张强说。
“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一是在这里的中国采金人太多,采完没有回填,对当地的环境造成破坏;二是因为枪支管理不严,抢劫时有发生,中国人的矿区都有枪支,矿区发生抢劫时,有些人会和他们火拼,造成了人员伤亡;再有就是和他们的政局也有关系,其实在加纳民间还是欢迎我们中国人的,因为带动了他们的就业和生意。”面对这次风波,张强觉得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加纳开始清查采金者以来,张强说一些投资人出于对工人的负责,已经为他们购买了回国的机票,但大部分投资人还得盯着自己的工地和设备,防止被抢劫和烧毁。
加纳清查非法采金被许多人描绘为“疯狂抓人”。在一些加纳淘金者聚集的QQ群里,不停有人询问回国机票以及有没有人收购挖掘机和皮卡车的消息。
“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都是处在观望阶段,我还有120万的投资没有收回。”刚刚过了半年,张强的生意并没有像传说中迅速收回本钱。张强称,他们工地的情况还不是最糟糕的,有的人变卖了家产凑股份一起来投资,由于当地没有合适的介绍人等情况,半年没有开工的矿地有的是。
仅6家中国公司属合法采金
“之前来投资的人赚到了钱,再带其他亲戚朋友来投资。其实既是帮了他们,也是害了他们。”赵利说,后期来做金矿投资的人,受到巨额利润的诱惑,往往忽略了当地法律,不按照规则行事,带去的投资收不回来,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被当地人抢劫。
2012年12月,马哈马连任加纳总统,对加纳局势有准确分析的赵利认为,加纳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改变,不同政党间对待外资的态度不同,加之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加强对其经济援助,使得部分“不规范”的开采行为成了加纳政府驱赶中国民间投资者的“把柄”
“大多数人在开采过程中还是守法的,即便是非法居留,也是加纳本身的法律漏洞。他们允许外国人落地签,允许开矿合作,也允许延签。至于一些不遵守法律的投资者和工人,不办理相关手续,对当地居民的不尊重,破坏当地环境,确实给当地人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同时也给其他投资者带来了困扰。”赵利说。
“最近两年,相对好的矿地越来越少了,来的人越来越多,资源就越来越少。”张强介绍,去加纳投资的人基本都是熟人介绍过去的,但也很难确定投资的矿地是否有开采价值,有时候就是看运气。
“目前,中国在加纳仅有6家公司属合法采金,有正规手续,其他的都是零散的投资人,中小企业比较多。国内的投资者仍需要提高素质,不能只想来了遍地是黄金,该做的事情就不做。我都看到有些矿地,泥土被翻出来,原来的绿色丛林已经变成白皑皑的一片荒地。”赵利说。
民间投资者的尴尬
和普通打工者不同,除了承担资金风险,诸如张强这样的投资者,还要承担工人的生活费用以及往返国内的机票,包括办理出入境手续的费用。
“加纳不行了,大家还能去别的地方,不至于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与张强同在加纳从事淘金管理的曹先生,担忧着未来投资的出路。与他联系密切的投资者,很多人的工棚被烧毁,只能和工人一起躲在山上或者租的房子里,现在面对漫山遍野被迫遗弃的挖掘机,愁得头都大了。
“如果形势不好,这些设备就只能贱卖了。当地人买不起,中国人也不要。这个关头,命比钱重要,就是白扔给加纳人了。加纳的移民局和税务局的人看到黄色皮肤的人就查,甚至撕毁你的护照,直接要钱。”赵利说即便是正规的企业,在这个阶段多少也受到了影响,何况相对松散的民间投资人士。 是继续留在加纳还是去其他国家,曹先生希望,国内去往西非的民间投资者能够“抱团取暖”,形成“联动”。曹先生说,面对这样的风波,一些投资人并不打算回国,称“富贵险中求”,等待风波过后的新机会。
㈣ *** 争议边界地图是怎样的
(一)印军侵占中印边界东段传统习惯线以北大片中国领土 尼赫鲁总理于1950年在印度人民院的一次讲话中说:“不管有地图没有地图,麦克马洪线是我们的确定边界”。
尼赫鲁的态度极其蛮横无理,他不仅矢口否认中印边界从未划定的基本事实,而且连印度 *** 自己出版的地图也置之不顾。
尼赫鲁对待边界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印度的军队推进到哪里,那里就是印度的国界。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印哗竖度军队便在 *** 和平解放前后,全面向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推进,到1954年即侵占了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以北“麦克马洪线”以南大片中国领土。
1954年印度 *** 公然在这块非法占领的中国领土上设置了所谓的“东北边境特区”,由印度中央直接管辖,并建立基层政权,以加强控制。
为掩人耳目,印度 *** 修改官方地图,在1954年出版的印度官方地图上第一次把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标绘为中印边界东段“已定界”,抹掉了自1935年“麦克马洪线”公开后一直注明的“边界未经定界”字样,妄图以此作为侵占中国领土的根据,使非法侵占的中国领土固定化、合法化。
1955年4月6日,印度 *** 在一份文件中称,今后“麦克马洪线”和“边界线”的说法应停止使用,“麦克马洪线”的提法应立即用“东北边界”一说代替。
(二)印度侵占中印边界中段四块争议地区 中印边界中段,是指中国 *** 阿里地区同印度旁遮普、喜马偕尔和北方邦接壤的边界。
它北起中印边境西段边界的终点6795高地,南至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的强拉山口(即里普列克山口),总长约450公里。
中段边界有喜马拉雅山横亘,有通外山口道路19条。
其中什布奇、玛那(卓尼)、尼堤、昆里宾里、达玛、里普列克(强拉)等6个山口,为中印通商协定开放之山口,供两国商旅往来贸易。
关于中段边界,与东段和西段一样,中国 *** 和印度 *** 之间未订立任何条约和协议,从来没有划定过。
但双方依循历史沿革的管理范围,已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线。
它从西段的终点起,往南沿着帕里河巨哇渠为一方、司丕提河的其它支流为另一方的分水岭,通过这条分水岭上的6226高地,在巨哇渠与司丕提河汇流处西面数公里与司丕堤河相遇,再沿司丕堤河到该河与帕里河交汇处。
在帕里河与司丕堤河交汇处以甫,边界通过6791高地,沿口岭南行,在什布奇山口岭向南、通过5642高地、塔布龙山口和古木朗山口。
边界在葱莎以西跨过甲扎岗噶河,再往东经过玛那山口。
从玛那山口至卡美特山口,通过卡美特山以后,边界沿着山岭走向。
在乌热、香扎和拉不底地区,边界沿着三地区南面尘冲的一条连绵山岭走向,通过尼堤山口以南的马佐拉,经过乌扎拉渠的南面,到达昆里宾里山口西南的乌扎拉。
从乌扎拉起,边界沿着象泉河支流和马普楚河为一方、杜力干噶河和卡利河为另一方的分水岭走向,经达玛山口,到里普列克山口附近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止。
这条传统习惯线在历史上长期受到两国人民的尊重和承认。
在传统习惯线两边的边民世代和睦相处,形成了相互间在贸易、宗教、探派芦歼亲、访友等传统友好交往。
多少年来,阿里地区的 *** 用土特产换取印度和尼泊尔的粮食、[印]卡·吉普塔:《中国边界秘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2页。
布匹、茶叶及其他日用品,而印度沿边地区又极需要阿里边民生产的食盐和羊毛等原料。
这种边民之间以物易物的贸易由来已久。
为发展边境地区的经济,中印两国 *** 《关于中国 *** 地方和印度 *** 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规定,将阿里地区的普兰、姜叶马加尔果,姜叶马卡克拉、那不拉、然木如、波林三多、董不惹、尚格吉、噶大克、扎西岗等10个地方辟为市场,并开放什布奇等6个山口,还规定沿新卡藏布(狮泉河)河谷至扎西岗的习惯道路仍按以往习惯往来。
印度独立后继承英帝国主义的衣钵,逐步蚕食中国领土。
在中段,侵占了中国巨哇,曲惹地区,什布奇山口以西地区,桑、葱莎、波林三多地区,乌热、然冲、拉不底(即香扎、拉不底)地区,共约2000余平方公里的领土。
其中除桑、葱莎较早为英国侵占外,其余地区都是在1954年中印两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关于中国 *** 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签字后,被印度侵占或侵入的。
这4块所谓的由于认识不同而形成的争议地区,按照传统习惯线的具体走向,都在传统习惯线的中国一侧。
尤其应该指出的是,被印度侵入的波林三多,是1954年中印协定第二条第二款规定的由中国 *** 同意在 *** 阿里地区开放的10个贸易市场之一。
它和其它9个市场都是应印度 *** 代表、印度大使赖嘉文先生在谈判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要求而开放的。
但是,波林三多却在1954年的协议签定后不久被印度侵占。
印度对中印边界中段中国领土的入侵,是随着它的领土扩张欲逐步升级的。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段印军一般均未在边境地区派兵设卡。
1950年中国人民 *** 进驻阿里后,印度就沿边境一线加强了军事控制,如加修道路和机场,派驻军警,设立边卡等。
嗣后,印度陆军接管了中、西段全线防务,在边境地区增调正规部队,扩充地方武装,加强战备。
到1959年底,其在中国中段沿边地区共分设两个防区,33个据点,兵力增至5600余人。
在旁遮普和喜马偕尔地区由正规陆军设防,设点10处,兵力4000余人。
在北方邦地区,由武装警察第九营设防,兵力1000余人,设有军事据点23个。
长期以来,印度当局恃其优势兵力,以先下手力强的手段,逐步侵占了上述4块地区。
在巨哇、曲惹地区: 巨哇、曲惹地区在传统习惯线以北中国境内。
1954年,印度官方地图标为已定界,将该地区划入印度,形成争议。
巨哇、曲惹地区早在17世纪中叶即由五世 *** 喇嘛规定为扎西岗的举巴扎仓管辖的领地。
扎西岗的举巴扎仓一直在这一地区管辖,征收差税,直到1958年才由于这一地区被印度所占而被迫中断。
1958年6月2日,印军进入巨哇、曲惹,并在曲惹修房设卡,从此侵占了该区。
在什布奇山口以西地区: 什布奇是中国扎达县的一个村庄。
自什布奇西行5公里即到什布奇山口,山口道路宽广,过往商旅多取此道,实力阿里地区重要门户之一。
什布奇山口的传统习惯线在其山口以西的活不桑河。
“活不桑”为“洗净”之意,意即印度人来中国境喝三 *** 不桑河的水,可以吃牛肉;中国 *** 去印境喝三口水可食马肉。
活不桑河与山口之间的草场水草丰美,历来属于中国什布奇村的放牧地。
从1954年起,印度地图将此段边界改为通过什布奇山口并标为已定界,形成争议区。
1954年7月,印军在拉容马山顶刻上“印度斯坦— *** ”字样,企图将传统习惯边界线向活不桑河东移6.5公里。
1955年,印军不断在拉容马山顶巡逻,阻止中国什布奇村民过山打柴割草。
1956年,中国边防当局在什普奇设立边防检查站,巡逻于拉容马的印军随即撤至活不桑河以西。
1957年3月,印军在中国活不桑以东约4至5公里之曲宾呆惹建房两间,并在通往南加的山腰路旁筑碉堡两座。
同年5月,印军悍然在拉容马山顶升起印度国旗,公然宣称:中印以拉容马山顶为国界。
经中国边防当局多次严重 *** 后,印军于当年11月撤回。
1958年4月,印军再次侵驻拉容马山顶,在该地修建营房6间。
并派兵进入曲宾呆惹,从此侵占了该区。
在桑、葱莎、波林三多地区: 桑、葱莎、波林三多地区是指桑久拉山口西南,公贡桑巴以东,甲扎岗噶河及其支流所经之地。
桑、葱莎分别位于甲扎岗噶河的北南两岸,相距25公里;波林三多位于托林西南,地处三岔路口,是1954年中印通商协定开放的市场之一。
此段边界传统习惯线位于贡桑布(桥),在葱莎以西跨过甲扎岗噶河,再往东经玛那山口,长约100公里。
1954年印度地图将该地区划入印度,形成争议区。
桑、葱莎和波林三多均属 *** 扎达县管辖,居民均为藏族,历来都向中国原扎布兰宗 *** 交纳差税。
1919年3月,英国授意印度真日邦派员越公贡桑巴侵入中国境内,在桑久拉山口和葱莎私立石堆,在葱莎附近设立书有真日文字的碑,制造国界标志。
1920年6月(藏历5月7日或8日),英属印度真日上邦又派员至桑、葱莎非法丈量土地,修路建房。
1926年和1932年,原 *** 地方 *** 同当时英印殖民 *** 曾就这段边界举行过谈判,英帝国主义企图将国界推至桑久拉山口, *** 地方 *** 坚持以公贡桑巴为界,谈判无结果。
人民 *** 解放阿里后,印度即以武力开始了向该地区的入侵。
1950年中国人民 *** 进驻阿里前夕,印军即以1个连的兵力进驻公贡桑巴以西鲍哈尔。
1952年5月,印军侵驻葱莎,并至桑巡逻。
当时原扎布兰宗宗本曾亲往葱莎与印军交涉,但无结果。
1955年,印军侵占了波林三多。
在乌热、然冲、拉不底地区: 乌热、然冲、拉不底地区均属中国达巴宗(该宗现已撤归扎达县)管辖。
其中乌热位于达巴宗正南偏东约60公里的峡谷中,是天然夏季牧场;然冲位于乌热正西偏北;拉不底地区即香扎、朱毕钟、拉不底等地的总称。
此段边界,传统习惯线起自卡美特山向东南沿无名河北岸的分水岭至喀巴夏,向东南经马佐拉、姑马拉、 *** 尔等山口至乌扎拉,长约65公里。
从1954年起,印度地图将该地区划入印度版图,形成争议。
1954年6月,印度派遣武装人员越姑马拉山口侵占乌热。
对此,7月18日和8月13日,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两次向印度外交部提交备忘录,要求其 *** 表示态度并令其军队立即撤出。
8月27日,印度外交部给中国驻印大使口头照会,声称乌热是印度领土,否认印军入侵乌热事实。
后因冬季气候严寒,物资补给困难,印方武装人员被迫于9月19日撤返印境。
1955年中国边防部队进驻了乌热。
同年6月,印军越姑马拉山口重侵乌热,形成了在中国领土内双方对峙的紧张状态。
入侵印军后又因姑马拉大雪封山,于9月15日由马佐拉山撤回印境。
1956年,中印双方就乌热问题达成互不驻军的协议。
按照协议,中国边防部队撤出乌热地区,此后再未进入。
但印方却于同年6月派兵侵入乌热。
从此乌热问题成为中段边界问题的一个热点。
1958年,中印双方就乌热问题谈判,没有结果。
到1959年9月13日,两国 *** 仅就乌热问题的来往文书达18份之多。
1955年印军曾越境至香扎、拉不底测绘。
1956年7月,印军侵入香扎、拉不底,以后逐渐侵占了该区。
1955年后,印度 *** 开始修筑葱莎至衰拉山口的乡村道,修建了房屋,以后逐步侵占了然冲地区。
从上可以看出,印度 *** 在50年代乘中国边防部队立足未稳和对边境未完全控制之际,侵入中印边境中段地区设点驻军,占据地盘,逐步蚕食中国领土,以造成在边境领土争端中对己有利的既成事实。
中国 *** 以中印友谊为重,谨慎处理了边界纠纷。
当1955年在中国领土乌热第一次出现武装对峙的局面时,中国 *** 就主动提出领土争端要通过谈判解决,并命令中国边防部队按照协议撤出了乌热地区。
对印方侵占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桑、葱莎、波林三多、香扎、拉不底等中国领土,中国边防部队遵照上级指示,没有以武力解除其武装或逼迫其武装人员退出。
对于入侵中国边防哨所防区范围的印方武装人员,中国边防战士总是先行规劝其放弃越轨行动,只是在他们拒绝规劝的情况下才解除他们的武装;边防部队除遇到武装攻击外,没有首先使用过武力。
正因为中国采取了这些措施,才最大限度地防止了事态升级和武装冲突的发生。
印度当局在军事入侵的同时,对阿里地区千方百计进行情报间谍活动。
1954年,印度特务白生生,以经商为名,搜集中国阿里驻军 *** 、装备、香号、训练和供应等军事情报,并深入普兰县拍照并绘制军事形势图,当即被中国捕获并驱逐出境。
(三)印军入侵中印边界西段三块争议地区 西段边界的传统习惯线分为两部分,即新疆段和 *** 阿里段。
新疆和拉达克的传统习惯线(新疆段)全部沿着喀喇昆仑山脉。
即:从喀喇昆仑山口起,向东沿叶尔羌河的支流和什约克河的分水岭,再向东南沿山岭而行,越过奇普恰普河,穿过6845高地和6598高地;从6598高地向南顺山岭行,穿过加勒万河,通过6556高地,再沿空朗昌波河和其支流昌隆河之间的分水岭,穿过昌隆河,然后沿山岭东南行,到达空喀山口。
*** 和拉达克传统习惯线( *** 阿里段)是由空喀山口起,转向西南沿山岭而行,穿过羌臣摩河和西隆格巴尔马河的交汇处,再上升到山岭,经过塔马特山,沿羌臣摩山,过6107高地,顺山岭到爱尼山口,由爱尼山口向南,顺山岭经过6127高地,南行至班公湖北岸,穿过班公湖后到达该湖南岸;继向东南到隆巨山,穿过桑格藏布河(印度河),沿科尤里龙帕河东南和汗里河南面的分水岭到斯诺乌山,再经过帕里河直到 *** 阿里地区、印度旁遮普和拉达克三地的交界处。
全部西段边界从未正式划定过,但传统习惯线中国一侧的地区历来属中国管辖。
印度独立后,于1954年修改地图将中国境内的空喀山口、铁龙滩、奇台大板、大红柳滩、阿格拉山口、卖争拿马(尼亚格祖)、班公洛、巴里加斯等地划入印度,总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从而形成了阿克赛钦、班公湖、巴里加斯三块争议地区。
印度 *** 为了扩张其领土,50年代派遣军警对中国西段频繁入侵,逐步蚕食中国大片领土,一直发展到60年代初期深入中国境内设立了40多个侵略据点。
在巴里加斯地区: 巴里加斯地区位于传统习惯线中国一侧,包括基古纳鲁河、乌木隆、碟木绰克(典角)、果洛4块地方,面积约1900平方公里。
巴里加斯地区历来为中国所属,中国牧民自古以来就在传统习惯线中国一侧卓普河西岸的牧场、温泉沟放牧,印度司丕提人到此地牧放者需交草钱。
巴里加斯的“神山”一带尚有中国札西岗寺院的土地,由典角百隆耕种,至今从未间断。
*** 和平解放后,中国边防部队即沿着传统习惯线守边巡逻;1954年在典角设立边防检查站,以后撤至札西岗地区。
1955年5月,印军占驻巴里加斯。
10月4日中国边境工作组人员抵巴里加斯。
印军当年撤回。
1956年,印军设卡于巴里加斯以南卓普河西岸,与中国驻巴里加斯克边防分队隔卓普河相对峙,双方约距650米;6月间印卡军人越札西木尔化装侵入中国边防分队驻地活动,被驱逐出境。
同年印军在噶禾拉热(典角拉热)南麓修建营房7间。
上述入侵印军于当年撤回。
1957年10月中旬,印军在巴里加斯设立常年卡,开始对巴里加斯常年侵占。
印军从1956年起到1960年8月,先后14次侵入巴里加斯地区,强占中国领土约450平方公里。
他们分别在中国领土上建卡设防,刺探军情,破坏中国边民生产,为所欲为。
他们还企图以巴里加斯为基地,逐步将中国整个巴里加斯地区纳入其控制范围。
在班公湖地区: 班公湖地区,包括羌臣摩、羌巴玛、俄夷、斯潘古尔4块地方,面积约3950平方公里。
班公湖地区历来属中国管辖。
阿里日土县多玛、乌江和热角等地方的 *** 一直在此居住和从事劳动。
*** 和平解放后,中国边防部队于50年代初进入该地区剿匪和测量。
1959年中国 *** 先后在尼亚格祖、库尔那克堡、斯潘古尔设立民政检查站。
中国边防军定期沿传统习惯线巡逻。
1959年7月28日,中国阿里边境调查组一行16人,在班公湖地区普尔楚那附近的赤却坚山工作时,越境印军即以2人在北山脚下埋伏,5人向调查组逼近。
结果,7名印军除1人仓皇逃跑外,6人被捕获。
为首者是曲尼·拉尔中尉排长兼教官。
在曲尼·拉尔等6人被捕获后,印度 *** 于7月30日照会中国驻印度大使馆,请求中国释放被拘留的6名印度侦察人员,并诡称班公湖地区系印度领土。
8月6日,中国外交部复照印度大使馆:中国 *** 出于友好的考虑,已指示边防部队将上述非法侵入中国境内的印方武装人员连同他们的武器和其它装备于最短时期在原地递解出境。
8月18日,中国边防当局将6名印俘连同武器装备驱逐出境。
印军在1959年、1960年,不仅在班公湖地区非法越界,还不断在中国境内挑起事端。
1959年9月23日,中国101测量队在莫尔多附近测图时,印军竟开来一辆轻型装甲车,后面尾随持枪实弹的10余名步兵,气势汹汹地越过莫尔多界石,侵入中国境内约500米,妄图捕捉中国测绘人员。
为了避免武装冲突,中国测绘队员在边防分队掩护下主动撤离。
1960年10月9日,印军8人乘吉普车2辆由莫尔多通道越境400米,观察中国班公洛卡驻地,返回时竟鸣枪挑衅。
在阿克赛钦地区: 阿克赛钦地区是中印边境西、中段最大的争议地区,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
阿克赛钦地区虽大部荒漠,人烟稀少,但它南接 *** 阿里,北接新疆,西邻印控克什米尔,地势高,为新藏间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险要。
正因为如此,昔日英帝国主义就一直觊觎阿克赛钦,并制定了各种企图吞并这一地区的方案。
1954年,印度官方新地图把从阿富汗到喀喇昆仑山口一段的边界往后拉了一些,使之大体上沿着喀喇昆仑山的主脉,从而放弃了约翰逊及阿尔达等在这一地段的前进主张。
但是在喀喇昆仑山口以东,新地图上的边界线又向北拐,大致上又回到约翰逊——阿尔达线,把阿克赛钦包括在印度境内,从而形成争议。
1956年中国开始修筑新藏公路,其中通过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领土的阿克赛钦。
这条消息使印度当局感到“惊讶”,于是迫不及待地派遣印军深入中国境内进行诸如侦察、测量、树标等种种非法活动。
1958年9月9日,中国新藏公路线上的执勤部队在阿吉拦干附近捕获印军7人。
从讯问中得知,尚有印军8人在克孜勒干活动。
12日这8名印军亦被中国边防巡逻分队在帕郎卡波抓获。
从审讯和缴获的材料中证明,印军此次越境是其最高军事当局直接组织的一次有计划的侦察活动,其任务是校正1918年英人所绘地图,并对上述地区的地形、道路、河流和气象等兵要资料进行广泛搜集。
为其在中国阿克赛钦地区扩张寻找和制造根据,他们所到之处,设立了许多新的标志,还将中国的一处天文点捣毁。
1958年10月22日,中国边防当局将全部印军被俘人员及武器装备,经空喀山口递解出境。
1958年10月18日,印度 *** 向中国 *** 提交了一份备忘录,正式向中国提出了对阿克赛钦的领土要求。
印度 *** 声称:新藏公路通过的阿克赛钦地区“若干世纪以来就是印度拉达克地区的一部分”,并反诬“中国 *** 没有首先获得印度 *** 的准许,甚至没有通知印度 *** ,就通过无可争辩的印度领土建筑一条公路,这是令人惊讶和遗憾的事。”这份备忘录还问及中国是否收到关于一支印度巡逻队失踪的消息。
1958年11月3日,中国外交部就此向印度驻华大使馆递交了备忘录。
印度驻华大使馆11月8日复照中国外交部,再次承认有一个15人的印度小分队在上述地区“正常巡逻”,并于“8月底以来下落不明”。
但仍声称“这一地区是在印度境内还是在中国境内,是一争执中的问题”。
中国在复照中指出,印度的武装人员非法越境,进入中国领土,因而被扣留。
但本着中印友好精神,这批印度武装人员已被递解出境。
入侵是与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不相符合的,印方应该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经过这次交涉,中印在阿克赛钦归属问题上的冲突终于公开化了。
印度 *** 在复照中说,这一地区究竟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境内是“一个争执中的问题”。
这是印度 *** 唯一一次承认了存在争执,但几个星期之后,印度 *** 就推翻了这一立场。
1958年12月,尼赫鲁在给周恩来总理的信中,再次诬称印度拥有阿克赛钦地区的领土 *** ,并说“印度的这些大片土地(中国地图标明是属于中国的)只能是属于印度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对这些土地不存在争端。”印度不仅在中印边境中、西段地区侵占中国领土,还不断侵犯中国领空。
据不完全统计,仅1957年8月至1960年12月,侵入中国赛图拉边防区的印度和不明国籍的军用飞机达29架次;1958年至1960年侵入中国阿里地区的飞机共达84架次,其中绝大多数是军用飞机。
其企图是侦察中国边防军情、 *** ,给入侵印军空投空运,并对新藏公路、阿克赛钦等目标进行侦察、航空测量和空中摄影。
㈤ 中印1962年边境冲突详细过程
1962年自卫还击战之后,中印边境形势一度缓和。但是1967年以来印度出于其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又在边境地区频繁地肇事,挑起军事冲突,不断由亚东地区入侵我境,修筑工事,偷移界碑。仅1967年,入侵活动就达178次,尤其是8月份以后入侵加剧。为了打击印度的侵略行径。步兵第十一师奉军委和军区命令,进行了两次小规模的还击作战。 乃堆拉山口自卫还击战斗印军驻锡金之山地17师112旅多次在我乃堆拉山口强行越界架设铁丝网。9月7日,印军置我多次严重警告于不顾。再次越界架设铁丝网,并刺伤我战士2名。印军把我之克制视为软弱可欺,11日晨又派部队100余人强行进入我境,架设铁丝网,并首先向我开枪射击.悍然发动军事进攻。我山口分队为保卫祖国的尊严,遵照毛主席“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和中央军委“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绝不示弱,绝不吃亏”的斗争方针,坚决进行了自卫还击。1967年9月11日至13日,印军越过中锡边境,被我边防部队击退。箭头所指处为中锡国界,左侧为中国领土,X处为入侵印军在中国境内架设的铁丝网。战斗经过:9月11日7时30分,印军112旅所部110人在其中校营长指挥下,从103阵地沿公路进至山口马尼杆附近,稍作停顿后,即分两路:一路50余人沿国界习惯线向南运动;一路60余人沿国界习惯线向北运动。在其99号、101号、102号阵地的掩护下,向我前沿阵地接近,企图将我1、2号阵地的铁丝网向我纵深推移。为防敌进攻,我令31团6连3排和机枪2连1排占领1号阵地,4连l、2排进入2号阵地。7时44分,敌分3路向我1、2号阵地正面及其南侧逼近,我鸣枪3发警告,敌置若罔闻。8时7分,敌向我阵地前沿开枪射击,并投掷手榴弹1枚。31团机枪2连连长当场牺牲,6名同志负伤。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前沿分队奉命进行坚决的自卫还击。1、2号阵地同时以猛烈的火力杀伤暴露之敌,当即毙敌57名(敌收尸观察到的数字),并集中6具火箭筒于1号阵地摧毁了敌100号阵地的7个工事,使固守之敌一开始就失去了依托和火力还击的能力。随即我2门82迫击炮对敌100号阵地实施了摧毁射击。8时12分,该阵地之敌狼狈后逃。我2号阵地之火力在杀伤前沿暴露之敌后,即转入对敌99号阵地之机枪火力的压制射击。此时,前沿步兵近距离对战已基本结束。8时15分,敌我双方开始了炮战。我对敌10个炮兵阵地采取集中优势火力,一次打击1个目标的方法狠狠地打击了敌人。在我严厉惩罚下,敌被迫于13日22时停止了炮击。我炮兵分队根据周总理“敌人不打炮了,我也停止炮击”的指示,于14日14时46分停止了对敌惩罚。这次炮战历时4天3夜,我参加各种火炮28门(122榴弹炮12门、82追击炮7门、75无后座力炮6门、57无后座力炮3门),先后对敌21个目标进行了射击,压制敌炮兵阵地8个、观察所2个、指挥所2个、破坏敌工事23处、击毁汽车2辆、歼敌约550余名。这次自卫还击战斗31团4连、6连、机2连、炮2连、工兵排、2营部、75炮连、炮兵308团榴炮3营直接参加了战斗。3l团其他分队、师高炮营、33团3营、师工兵营1连、工兵305团10连、12连、雷达4连、汽车16团1、5连和军区加强的一些特业分队,也部分别担任了各项保障或机动任务,直接支援了战斗。这次自卫还击作战,我歼敌607名,缴轻机枪1挺、冲锋枪9支、步枪16支及其它物资一部。我伤亡干战123名,其中亡32名(干7名、战25名),伤91名(干17名、战74名),消耗各种枪弹15726发、各种炮弹45890发、40火箭弹69发。这次还击战斗,我集中优势兵力、火力,打了一个漂亮的阵地自卫战。打退了敌人的武装进攻,狠狠地教训了敌人,大长了我之志气,大灭了敌之威风,维护了国威、军威,保卫了祖国的边防。此战打得有理、有利、有节,迫使敌人打着白旗来我边境一侧接收我向印方移交入侵印军的尸体和武器、弹药等,并在移交书上签了字。承认了侵略。我取得了政治、外交、军事上的胜利。卓拉山口还击印军入侵战斗乃堆拉山口战斗后,印军不甘心他们的失败,又于10月1日乘我国国庆之机,在卓拉山口挑起了武装冲突。战斗经过:10月1日、我发现卓拉山口之印军廓尔喀联队第7营304号地区之敌,提前起床开饭后,全部进入阵地。11时20分,印军排长率8名士兵,手持砍刀,从304号地区向我哨兵逼近挑衅。为防敌突然袭击,我山口分队(亚东独立营3连和加强的31团炮3连2个排)也同时作好了战斗准备。11时45分,8名印军越界挑衅,我当即提出警告,敌不理,反强行抓我哨兵。我守点分队为营救战友,将敌排长推出境外,敌排长愈加放肆,竟用手枪向我射击。随后304号地区之敌全部向我开枪射击,当即打死打伤我战士2名,并以81迫击炮、51迫击炮向我指挥所、炮兵阵地射击。我山口分队被迫于11时58分进行自卫还击,一举将入侵之敌全部歼灭在我境内。12时5分,31团炮3连2个排开始以火力支援步兵战斗。3门82炮首先对305号敌火力点和迫击炮射击。12时15分,3门57无后座力炮对敌301号地区之工事和火器射击。到19时55分,敌我双方停止炮击,炮3连2个排先后对8个目标射击,压制敌81、51迫击炮阵地各1个。据敌向其上司报告称,我摧毁前沿工事9个,毙伤印军195人。这次自卫还击战,我参战分队在军区的直接指挥下,抱着为国庆献礼的决心,又一次使印度在政治上、军事上遭到了失败。
㈥ 60年代中国对外战争有那些
60年代中国对外战争一共有四次,分别是中印边境战争、抗美援越战争、援老抗美防空作战和中苏珍宝岛之战。
1、中印边境战争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和印度在藏南边境上进行的一场反侵略作战。中国军队在这次作战的军事层面上大获全胜。
沉重地打击了印度尼赫鲁政府的地区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保卫了中国西部的边防,打击了当时国际上的反华逆流和中国西藏的分裂主义势力,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尊严。但在战胜之后,中国因各方面原因单方面将军队后撤,使印度得以占领藏南中印争议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