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姓是從哪裡發源的他們的祖先李、張、陳、方呢
王姓起源有八:
1、出自姬姓。周靈王的太子姬晉,因為直言進諫,使王上大怒,被廢為庶民,遷居到琅琊(今山東省膠南一帶),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為王族,世人稱其為「王家」,就延用成姓。還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河間一帶,以本為王族之故,自稱為王姓。後世沿襲未改,漸成大姓。
2、出自媯姓,為古帝王虞舜之後,居於北海、陳留一帶,因源出古君王後裔,世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湯的後人。殷末,王子比干,為紂王的兄長,因勸諫紂王被殺,葬於汲郡,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被秦所滅,其子孫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
5、出自春秋時魏獻子之後。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為王。後業魏亡於秦,其王族避難於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孫為魏國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無忌,避難於泰山,至西漢入朝,被封為蘭陵君。其後自謂出自王公顯貴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後。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與帝王同姓。歷史上因封賜姓王的人還多,其子孫也以王為氏。
7、出自少數民族。據《通志.氏族略》稱:王姓「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詡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柯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後,號曰王氏。」
8、出於自改姓為王氏的。舉如南朝梁將王僧辯,本為鮮卑族,姓烏丸氏,後自改姓王;隋代有個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後,也自改姓王;五代時人劉去非,自己改名換姓叫王保義,其子孫延襲姓王;滿族完顏氏,有的改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為王姓。
考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歸結起來,主要有九:
第一種說法: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征,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理利貞逃到陳國苦縣,為躲避紂王的追殺,利貞母子隱姓埋名一路乞討。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得姓始祖為李利貞,至利貞十六孫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壽氏,生子耳(即老子)。這種說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壽提出。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第二種說法:指李為姓說。《史記·正義》引《玄妙內篇》雲:"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此說以老子為李姓得姓始祖。今鹿邑仍有民間傳說,李母懷胎81年,在李樹下分娩,李耳誕生時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兒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誕生就用手指著李樹,自認李姓。
第三種說法: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第四種說法: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第五種說法:李樹圖騰說。直至今天,在我國個別少數民族中仍可找到以氏族圖騰為姓的事例。如雲南克木人中的野貓氏、水鳥氏和虎氏等。《東夷源流史》:"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後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並以李樹為神樹,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常於宅旁種李以為象徵,至今還保存這個習慣。如李白家有桃李園,唐朝皇宮苑園多植李樹。"
第六種說法:源於虎圖騰說。此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龔維英著《原始崇拜綱要》中說:李耳亦楚語,即虎。老子故國陳,滅於楚,故得為楚人。陳屬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應是陳楚民間對虎的俗稱。今陳地民間相傳,老子生於庚寅年,屬虎。當時苦縣一帶方言稱虎為"狸兒",故親鄰戲呼老子為狸兒,後漸演變為"李耳"。
第七種說法:源於老姓說。這種說法主要源於對老子姓氏的考證,認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於老姓。古文字學家唐蘭認為,老子姓李名耳的說法不確實,郭沫若、馬敘倫、陳獨秀等人同意唐蘭之說。高亨進一步考證,當時稱子的,像孔子、曾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等人皆舉其姓,獨於老子則稱"老聃"而不稱"李聃";稱"老子",而不稱"李子",所以"明見老子原姓老矣。"
第八種說法:少數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邊朝鮮族常見姓氏有李姓。
第九種說法:為北魏代北復姓所改。北魏時有代北復姓叱李氏、高護氏,隨孝文帝入中原後,改為單姓李氏。見《魏書官氏書》、《通志.氏族略》。
張姓:黃帝為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妻子嫘祖,是傳說中養蠶治絲方法的創造者,被後人祀為"蠶神"。他們生子名摯,因修太 之法,故曰少 ,是繼太 之後而起的東夷部族首領。
少 第五子名揮,官為弓正(監管製造弓箭的官)。他夜觀弧星,看見弧矢九星在天狼星東南,形狀彷佛天之巨弓,矢鏃正對天狼,於是受到啟發,創制了弓箭,被賜姓"張"。 "張"字本義為弓上弦,引申為開弓、長弓,與官名"弓正"及古星名"弧"均密切相關。
張氏還有一支是以祖輩名字為姓氏的。春秋時晉國有解張,字張侯,其後以祖父字為姓,從此晉國世代有張姓。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後,張姓人口也隨之分散於三個諸侯國。
陳氏的遠祖可以追溯到舜。
商朝未年,舜的第33代孫遏父(又稱閼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制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周武王滅商建周後,追封先賢遺民時,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今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縣以北),國號陳,榮為侯爵,奉守著帝舜的宗祀,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後,謚號為陳胡公,所以又被稱為胡公滿。他的子孫有的以國為氏,就是陳氏。
公元前672年媯滿的第12代孫陳完因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後來他的10世孫田和建立了田氏齊國。戰國末年,齊被秦滅。齊王的長子升次子桓先後改姓王氏,三子田軫逃至穎川(今河南禹州、許昌一帶),恢復陳姓。從此陳氏一門在中原瓜瓞連綿,生生不息,發展成為名門望族。
陳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據記載,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於496年將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
唐初期、中期,中原陳氏有過兩次影響深遠的南遷福建之舉。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陳政(胡公滿的68世孫)任南行軍總管,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少數民族動亂。667年四月,陳政卒,由其20歲的兒子陳元光代父領兵,經過九年戰爭,局勢平定後,於686年報請朝廷批准,設置了漳州郡。陳元光致力於發展漳州一帶的農工商各業,使當地得到了繁榮發展。
他被後人尊為開漳聖王,子孫後代被稱作開漳聖王派,成為閩、粵、台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台灣現有陳聖王廟53所,這從一個方面表明了台灣同胞對陳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潁川陳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此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
陳氏入粵,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遷,陳後裔陳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寧化、上杭,至其曾孫二郎、三郎再遷至廣東梅州,後散居大埔、興寧、長樂、龍川等縣。陳氏入台,始於明未。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台灣,官至東寧總制使,在台灣建立屯田制度,設立學校,被尊為陳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國建立的300多年間,陳氏遷台人數很多,其中僅武榮詩山霞宅陳氏一支就2000餘口,成為台灣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與林姓共陳林半天下之美譽。
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有的成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即陳日),於1228年創建越南陳朝,歷時175年,促進了陳姓人口的發展。至今,陳姓仍被列為越南十大姓之首。陳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後,閩粵等沿海地區的陳氏,有許多人出海到今新馬泰一帶謀生。另有一些人不斷遷至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對當地的繁榮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方:
據古書記載,方姓源出於炎帝榆罔的後裔。《明代方正學族譜序》認為,榆罔有子名雷,封於方山,號稱「方雷」。方雷的子孫就以地名為姓,世代姓方。這就是方姓的由來。傳說到了西周宣王時,方雷的子孫中有一位叫方叔的將軍,智勇過人。他曾奉命南征,平定過荊蠻的叛亂,為周室的復興立下了大功。因此後世各地的方姓宗譜,都採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後」之說。
方氏源出河南,自「方叔以後,以字為氏,望出河南」。後世全國各地的方姓大多是由河南遷出的。大概在宋寧宗時期,方氏開始南遷,即從今河南的光山、潢川一帶遷往福建福州,再遷往漳州、龍溪一帶。現在台灣地區的方姓,大多數是這支方姓不斷南遷的結果。明清以來,安徽桐城的方姓出了不少學問家,方姓逐漸發展成為當地的望族。
2. 姓王的祖先是誰
王姓的祖先是姬晉。
王由三橫一豎構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不二哲學。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於「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公布的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大陸王姓人口達到9468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7.1%,為全國第一大姓。
王源
(2)越南最早的姓王是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遷徙分布
宋朝時期,王姓大約有59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7.7%,為宋朝第一大姓。王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約佔全國王姓總人口的14.7%。
截至2014年,王姓的人口已達到9468萬人,大約佔全國人口的7.1%。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河北三省,大約占王姓總人口的28%;其次分布於四川、安徽、江蘇、遼寧、黑龍江、山西、湖北、陝西、浙江、甘肅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2%。山東居住了王姓總人口的10.5%。
王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王姓在東北、內蒙古大部、山東、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大部、寧夏、陝西北部、甘肅東部和西中部、新疆喀什地區、海南大部,王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有的達到16%,其覆蓋面積僅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9%,大約54%的王姓人口居住於此。
3. 王姓氏族起源於什麼時期,王氏的祖先是誰
一:王姓的起源
王姓是中國姓氏中來源最多、最復雜的姓氏,是中華民族尊貴的姓氏,也是中華民族眾多姓氏中文化最為淵深的姓氏。歷代對「王」字的解釋眾說紛紜,「辭海」對「王」字的解釋有六種:①、一國的君主;②、封建時代的最高封爵;③、指輩分的尊大;④、一類中最特出或特大的;⑤、古時謂中原以外的民族來朝;⑥、姓。除第六種解釋外前五種的解釋都是顯示出了「王」字的尊貴。
最有說服力的解釋是西漢儒學大師董仲舒提出來的,他說:「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中謂之王。三畫,天、地、與人也。而連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叄通之,非王者孰能當是?」可見「王」代表的是一種權威!
從姓氏的淵源來看,王姓的起源也證明其不凡。早在先秦時期,黃帝、虞舜以及商周諸王的後裔都紛紛以「王」為姓,也難怪宋代史學家鄭焦拍案稱奇「王氏,天子之裔也!」
王姓不但來源顯赫,而且人口眾多,據 年 出版社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統計,王姓為中國第二大姓,人口近億。自漢代以來,王姓有過至少二十一個著名望族,其中如太原王氏、琅琊王氏、開閩王氏、三槐王氏等,歷史長達數百乃至千年,人才輩出,王安石推行新政,死而後已;王陽明倡導心學,文武雙全,王船山開啟近代思想,博大精深……
二:王氏的類別
王姓是中國各大姓中來源最復雜的一個姓,按照傳統的說法,王姓人有姬姓王氏、媯姓王氏、子姓王氏、虜姓王氏和雜姓王氏等。
1、姬姓王
姬姓之王是絕大多數王姓人的本源,黃帝為他們共同的祖先。黃帝傳到第四代棄,號後稷,因善種五穀,帝堯時被舉為農師。賜以姬姓。後稷十八世傳至姬昌,史稱周文王。後衍化為五支王姓族派:
一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以及畢公高裔孫魏公子信陵君無忌、魏王假,分別被當作京兆、河間、高平、山陽、鳳閣等地開山之祖,二是周平王太孫赤為開山祖的河東猗氏;三是周王室後裔王子成父,春秋時在齊國做大夫,被東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王仲舒支尊為開山祖;四是平王的第十代子孫靈王泄心,生太子晉(即王子喬),因直諫被廢為庶人,子宗敬為司徒,人稱「王家」,而太子晉被尊為太原、琅琊王氏的開山祖;五是靈王傳至考王,封弟揭於王城,使之在此發展繁衍,其後,揭也就成為王城王氏的開山祖。此支王,源出周朝王室,同為姬姓之王。自黃帝以來世系清楚,是無可爭議的黃帝後裔。
2、媯姓王
媯姓王的公認祖先為歷史上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媯姓之王的媯從女旁,是女系母權社會的痕跡,媯又作溈,表示傍水而居,當初舜氏在的 虞氏部落起源於燕山一帶,那兒有溈水河,便是媯姓得名由來,這支王姓人得姓前的歷史像黃帝族一樣古老,但又並非出於黃帝族。舜的後裔媯 被周武王封於陳,傳至公子完,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其裔孫田和成為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齊滅後,他的子孫為了紀念祖先當年稱王的風光,遂以王為姓。兩漢之際建立新朝的王莽便是他的後人(號元城王氏),魏晉以後以北海、陳留為郡望的王姓人也尊他為祖先。
3、子姓王
在王姓諸源中,子姓王為最早王姓,子姓王氏因其始祖王子比乾的祖先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商,賜子姓,王子比干是居住在汲郡(今河南衛輝市)等地王姓人所尊奉的祖先。從王子比干再往上追溯,則商朝諸帝、商湯、契、帝嚳,最後是黃帝!
關於王子比乾的名字,包括三部分內容:「王子」是當時人們對他的尊稱,「比」是他的封國名,「干」才是他自己的名字。商朝末年,王子比干因進諫無道昏君商紂王而被剖心,王子比干殺身以成仁,早已被傳為千古佳話,至於他的後人,因為是王室之後,也就毫不猶豫地以王為姓,以後由於朝代的更替和行政區域的變化,也由於天災人禍的侵擾,他的後人遂分布在祖國各地,天水、東平、新蔡、山陽、章武、東萊等王姓郡望尊其為始祖。
4、虜姓王
虜姓王,是對歷史上少數民族改姓王氏的統稱。那麼,在歷史上究竟有多少外族人改姓王呢?至今沒有人能作出確切的回答。因此只能根據有史可考且最有影響的幾支略作介紹。
①、高麗人的後裔改姓王
王姓人在古代有一支源於東北的蓰王國,在北魏時被稱為拓王氏,實際上是高麗人後裔。蓰王國今址不詳,有人猜測就是樂浪郡附近(即今朝鮮平壤南)。拓王氏在隋唐以後便全部融入漢民族中。
②、鮮卑族後裔改姓王
古代河南洛陽的王姓人是可頻氏改姓而來的,因洛陽在歷史上曾被稱為河南郡而得名;可頻氏則是鮮卑族的一個分支。南北朝時期,由於魏孝文帝推行漢化,鮮卑族可頻部落的人有不少人改姓王氏。當然,今天仍有以可頻氏為姓的,但經過千餘年的民族融合,他們的母族鮮卑族早已成為漢族的一部分,他們也早已是漢族中的一員了。
③、烏桓族後裔改姓王
烏桓又稱烏丸,是古代東胡族的一支,秦末為躲避匈奴人的攻擊,遷居到烏桓山一帶(今屬內蒙古),從此便以烏桓為名。漢初附匈奴,漢武帝以後歸漢,漢末曹操時又遷其部落萬余於中原,後來便融入各地漢族和其他民族中。
④、回紇族的後代有一部分改姓王
回紇族是新疆維吾爾族的祖先,本是匈奴人的後裔,唐朝時在東北地區及朝鮮半島上設置了軍事性質的行政結構——安東都護府,職能相當於今天的沈陽軍區,與回紇轄區比鄰,回紇部有人歸附安東都護府是一點也不奇怪的。在歸屬安東都護府的回紇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紇大姓之一。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東都護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個叫五哥之的人歸順朝廷,從此改姓王氏,更名為王五哥,子孫也因初起於安東都護府而稱安東王氏,成為王姓諸望中的一大支派。
⑤、羌人鉗耳氏改姓王
鉗耳屬西羌族中的虔仁種。羌族是一個與華夏族一樣古老的民族,也是今天居住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和松潘縣等地羌人的血緣先祖。在北朝、隋唐時期,有一支居住在華陰朝邑(今陝西大荔縣東南朝邑鎮),以馮翊為郡望的王姓人,自稱周靈王太子晉之後,因初居鉗茸一帶(今無考)而姓鉗耳氏,在北魏和隋朝兩度改姓王氏。其實,他們是正宗的西羌族人後裔。
⑥、羯族的後裔改姓王
歷史上鮮卑、匈奴、羯、氏、羌是十六國時期的五胡,羯就是五胡之一。據考證,羯人的成份很復雜,有很大的比例出於西域的少數民族。據《晉書·祖逖傳》載,祖逖有一胡人奴僕,叫王安,祖逖 北伐走到雍丘時對王安說:「你家在北方,你與石勒皆為羯人。我不少你一個僕人,你回家吧!」便給他很多路費放他走了。因為西域胡人沒有王姓,所以說王安的姓肯定是西域胡姓改過來的。
⑦、匈奴族的後代改姓王
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早在戰國時期就在燕、趙、秦以北地區游牧。秦漢時期,中原王朝與匈奴之間既有兵戎相見的戰爭,也有溫情脈脈的和親。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發生了大分裂,南匈奴南下歸附漢朝,形成了匈奴與中原漢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國西晉時期,大批匈奴人進一步南進中原,在與漢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人把自己的姓氏改成姓王。
⑧、其它少數民族的後代改姓王
契丹族。據《新唐書》、《舊唐書》記載,在唐和五代時期都地位顯貴。至兩宋時期,契 丹人建立遼國,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女真族曾在兩宋時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顏氏在金亡國後也有改姓王的。宋以後,蒙古人、滿人先後建立元朝和清朝。在長期與漢人接觸過程中,不少蒙古人、滿族人也改姓王氏。
5、雜姓王
王姓來源除前述各個起源外,還有由其他姓氏改姓、冒姓、換姓或賜姓而來。
改姓王氏有以下兩種情況:一為復姓改單姓時改為王姓。如王子、王父等改為單姓王。二是自然改姓。如姓楊後改姓王等等。
冒姓指舍棄本姓而冒充他姓。如隋王世充本西域胡人,冒姓王氏。
換姓王氏的只有閩浙地區「王、游、沈、葉是一家」一例。
賜姓就是由皇帝賜給姓氏。例如,漢末王莽當政時,原燕王玄孫嘉因獻符命,賜以王氏。
三:王氏郡望堂號
郡望、堂號,常用來放在姓氏前,是表示姓氏來源的特殊徽記。早期的郡望和堂號在內涵上有較大的區別。其中郡望一般是某些州郡顯貴世族為標明家族身份而用的稱號,宋以前,地方行政區劃以郡為主,性質如近代的專區或地區,意即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並以此區別於其他的同姓人。堂號原指廳堂的名稱,後來被作為某一家或某一房的名號。對王姓來說,如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三槐堂、鳳閣王等,太原、琅琊是郡望,三槐、鳳閣是堂號。不過後來也郡望、堂號混用,共同表示某地一個姓氏的家族來源。一個郡望堂號背後實際包含著內容豐富的家族歷史。
早在宋代以前,王氏就有二十一望之稱,根據南宋學者王應麟《姓氏急就篇》的說法,如太原、琅琊二望,共同出自周靈王太子晉之後,北海、陳留二望,是齊王田和後代;東海出自姬姓;高平、東兆二望,出自戰國時魏國信陵君之後;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九望,共同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後;至於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等望,也都自有淵源。
王氏二十一望主要指在宋以前二十一個著名支派,王姓的大部分人,基本上可以歸入二十一望之中,但也並非全部如此,還有許多著名大族,有被包括在二十一望之內。如出於畢公高之後的河間王氏、王子比干之後的汲郡王氏、周考王弟揭之後的王城王氏、羌族鉗耳氏的馮翊王氏、高麗族的拓王氏或樂浪王氏、營州王氏、烏丸族的烏丸王氏、回紇阿布思族的安東王氏等等。
兩宋及兩宋以後,王氏望族和分支更多,遠遠超出二十一望之數。僅宋代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一書所記,兩宋時的王姓即達三十八望之多,其中除去原屬二十一望者,又多出十七望。這十七望是河間王氏、汲郡王氏、烏丸王氏、馮翊(同州)王氏、安東王氏、營州王氏、華陰王氏、河內王氏、廣陵王氏、聊城王氏、長安王氏、高陵王氏、藍田王氏、上黨王氏、鄴郡王氏、廣平王氏、樂陵王氏
4. 春秋戰國時期,越南處於什麼朝代
在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越南仍然處於傳說時代,並沒有確切的歷史記錄。
根據傳說,越南最早的王朝是鴻龐氏。鴻龐氏首位君主祿續,是神農氏的後代,獲封為「涇陽王」,治理南方,號「赤鬼國」。涇陽王娶洞庭君龍王之女,生下貉龍君(名崇纜)。越南人稱貉龍君為「百越之祖」,而其長子則稱為「雄王」(又作駱王、雒王),繼承王位,建立「文郎國」,歷18代,共2000多年。
公元前257年,蜀國末代王子蜀泮率領其族民,滅文郎國,建立甌雒國,並自稱為安陽王。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的公元前214年,派大軍越過嶺南佔領今日的廣西、廣東、福建,征服當地的百越諸部族,秦朝在這一帶大量移民,設立了三個郡,其中越南北部(即駱越)歸屬於象郡管理。
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的越南,處於傳說中的文郎國和甌雒國的時期。
5. 王氏最早在哪個朝代出現
王姓起源有八:
1、出自姬姓。周靈王的太子姬晉,因為直言進諫,使王上大怒,被廢為庶民,遷居到琅琊(今山東省膠南一帶),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為王族,世人稱其為「王家」,就延用成姓。還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河間一帶,以本為王族之故,自稱為王姓。後世沿襲未改,漸成大姓。
2、出自媯姓,為古帝王虞舜之後,居於北海、陳留一帶,因源出古君王後裔,世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湯的後人。殷末,王子比干,為紂王的兄長,因勸諫紂王被殺,葬於汲郡,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被秦所滅,其子孫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
5、出自春秋時魏獻子之後。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為王。後業魏亡於秦,其王族避難於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孫為魏國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無忌,避難於泰山,至西漢入朝,被封為蘭陵君。其後自謂出自王公顯貴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後。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與帝王同姓。歷史上因封賜姓王的人還多,其子孫也以王為氏。
7、出自少數民族。據《通志.氏族略》稱:王姓「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詡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柯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後,號曰王氏。」
8、出於自改姓為王氏的。舉如南朝梁將王僧辯,本為鮮卑族,姓烏丸氏,後自改姓王;隋代有個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後,也自改姓王;五代時人劉去非,自己改名換姓叫王保義,其子孫延襲姓王;滿族完顏氏,有的改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為王姓。
75
6. 最早姓王的是什麼朝代
王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媯姓和外族改姓。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7. 列舉越南歷史上五個朝代及其創立者
吳朝(938一968)是五代十國時期,安南地方割據政權,越南的朝代之一。因未定國號,所以史稱為吳朝。吳權(898年-944年),吳朝的開創者,後世稱為前吳王,亦被稱為吳先主。
丁朝(968─980年),是越南的封建朝代,也是越南地區從中國正式獨立後第一個封建王朝。丁部領(924年-979年),一說名為丁桓,丁朝的締造者,968年至979年在位,後世尊稱為丁先皇。
前黎朝(980年-1009年),為越南歷史的朝代之一。黎桓(941年-1005年),越南前黎朝開國君主,980年至1005年在位,後世稱之為黎大行。
李朝(1009-1225)又稱作後李朝(與李賁所建立的前李朝而區別),是越南歷史上繼前黎朝之後強盛的大一統朝代,因該朝皇帝姓李而得名,李朝歷經九代皇帝,共216年。李公蘊(974年-1028年),又稱李太祖,字兆衍,是越南李朝的開國君主,1009年至1028年在位。
陳朝(1225年-1400年),越南一個朝代。因該朝君主姓「陳」,故史稱「陳朝」。陳煚(1218年-1277年,又作陳日煚;對蒙古帝國上表奉貢時名為陳光昺;初諱陳蒲),越南陳朝開國皇帝。
8. 王'的姓氏 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王姓最早出於公元前20世紀,相傳為上古時代五帝中的虞舜的後代。
9. 王姓起源於哪一個時期,歷史上的王姓名人有哪些
王姓起源於東周時期
姬晉為王姓始祖。
王姓,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媯姓和少數民族改姓。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王姓歷代名人2360名,占總名人數的5.1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位;王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6.86%,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5.37%,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5.89%,排在第一位。
歷史上,王姓皇後多達36位。這樣累代帝後之族,在中華姓氏中僅此一姓。王家的36位皇後是西漢至明朝12個王朝32位皇帝的配偶,又是16位皇帝及4位太子、6位王爺、15位公主的生母。
此外,王姓在東漢至隋唐末年,還有92位宰相,其中西漢2人、曹魏1人、西晉3人、東晉22人、南朝宋19人、齊15人、梁及後梁23人、陳11人、北魏4人、唐朝4人。這也是各大姓氏中絕無僅有的現象。
知名人物:
王詡,又名鬼穀子
王翦 ,秦國著名軍事家
王陵 ,西漢右丞相
王昭君,四大美女之一
王莽,新朝開國皇帝
王充,東漢哲學家,思想家
王粲,東漢建安七子之一
王導,東晉政治家、書法家
王羲之, 東晉書法家
王獻之,東晉書法家
王猛,前秦政治家、軍事家
王勃,初唐四傑之一
王維,唐朝詩人、畫家
王昌齡,盛唐邊塞詩人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王重陽,全真教始祖
王實甫,元朝戲曲作家
王守仁,明朝文學家、哲學家
王若飛,無產階級革命家
王爾琢,無產階級軍事家
王樹聲,十大將軍之一
王耀武,國民黨高級將領
王稼祥,中央政治局委員
王淦昌,兩彈一星元勛
王震,國家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
王近山,公安部原副部長
王進喜,石油工人代表
王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岐山,國家副主席
王毅,國務委員,外交部部長
王家衛,香港電影導演、監制、編劇
王傳福,比亞迪集團董事局主席
王祖賢,中國台灣演員
10. 歷史上王這個姓氏在哪個朝代出現的圖騰又是什麼樣子的詳細回答!謝謝
王(Wáng)姓源出有六: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以王族爵號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因本來是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又東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諫被廢為庶民,遷居於琅琊(今山東省),世人稱其為「王」家,其後亦以「王」為姓,稱為王氏。 周靈王太子晉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太子晉又稱王子晉、王子僑、王喬,是東周靈王的太子,本為姬姓。 太子晉 《通志·氏族略》言:"若太原、琅邪王之王,則曰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宗恭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晉生於洛陽,在周靈王初年被立為太子,當時流經洛陽的谷、洛二水經常泛濫,靈王派人壅塞河道,他力陳不可,主張因勢利導以治水,不被靈王採納,後終因忤逆之罪被奪去太子名位,廢為庶人。後代被世人稱為王家,便以王為氏。 姬姓之王的另一支京兆王、河間王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周武王之弟畢公姬高之後。姬高始封於畢,其裔孫畢萬入晉為官,封為魏成侯,戰國時與趙、韓三家分晉,立魏國。後魏王假在位時,魏國被秦所滅,子孫分散,因號為王家,以王為氏。也有一種說法是,魏昭王公子信陵君之後,在秦滅魏後逃於泰山,時人因其為王族,稱王氏。 2、出自子姓,為殷商王子比干之後,以爵號為氏。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商紂時王子比干之後,比干被殺後,其子孫為了紀念他,以王子爵號改「子」姓為「王」姓,形成了別一支王氏。子姓之王比干之後,即汲郡王。《通志·氏族略》說:"王氏……出於汲郡者則曰王子比干之後,此子姓之王也。"王子比干是商朝國王文丁之子,亦是商朝末帝紂王的叔父。王子比干生活在國運每況愈下的商朝末年,加之紂王昏庸無道,他不滿於時局,多次犯顏直諫, 王 最終不被紂王所容,被剖心而死。他為了國家,殺身以成仁,被後世譽為忠於祖國的楷模,並與同時的微子、箕子一起合稱為"商末三仁"。王子比干被殺後,就葬在當時的國都朝歌附近,亦即今衛輝市城北15里比干廟村旁。他的子孫在他罹難後,世代居住在今衛輝淇縣一帶,為他守陵;同時,為了紀念他,改以"王"字為姓。子姓之王是最早的一支王姓人。因為他們居住的衛輝一帶原由汲郡管轄,因此又被稱為汲郡王氏。 3、出自媯姓,為齊王田和的後代,以王族稱謂為氏。據《通志·氏族略》記載,相傳為古帝虞舜之後媯滿被周武王封於陳,傳至公子完,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其裔孫田和成為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齊被滅後,其後人以王族身份改「媯」姓為「王」姓,稱為王氏。 出於媯陳一支的為北海王、陳留王,乃舜裔齊田之後。《通志·氏族略》說,王姓"出於北海、陳留者,則曰舜之後也。其先,齊諸田為秦所滅,齊人號為王家,此媯姓之王也"。《姓氏考略》載:"北海、陳留之王,皆舜後。其先,齊諸田為秦所滅,齊人號為王家,考為齊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為王姓。"王莽出於此脈。《漢書·元後傳》:"孝元皇後,王莽之姑也。莽自本曰:田和有齊國,三世稱王。至王建為秦所滅,項羽封建孫安為濟北王,齊謂之王家。因以為氏。" 齊國最後一名國王是齊王田建。他在亡國後被遷到共(今輝縣古城),田建之孫名田安,項羽反秦時被封為濟北王,及項羽為劉邦所敗,田安也失去了王位。但他的子孫為了紀念這一事情,從此便改姓王氏。兩漢之際的新朝皇帝王莽、以及魏晉隋唐時期的北海王氏、陳留王氏等等,都出自這支王姓中。 4、復姓簡化而來,秦滅六國後,各國王族避難散居,有一小部分易姓為王。 5、出自賜姓或改姓的王姓。 如戰國燕太子丹的玄孫嘉被王莽賜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 ①劉氏改姓王氏西漢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國二年(10年)下詔說:「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 王姓書籍 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諸劉與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罷,賜姓曰王」。 五代時,幽州人劉去非追隨劉守奇在後梁政權中任河陽行軍司馬。李存勖攻破後梁河、洛地區,劉去非便投奔了後梁荊南兵馬留後高季興,成為高季興的心腹。後唐建立後,高季興表示歸順,曾被後唐任為兼中書令。高季興始終與後唐李存勖貌合神離,劉去非因與李存勖曾作過對,為保護自己也改姓為王,叫王保義了。 ②謝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長汀縣)經歷王得仁,其家本姓謝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樹榮所作《王謝世表序》中說:「吾族本系,出晉從事中郎謝萬石後。梁天監中,景滌公諱覺官吳興太守,因家焉,世為吳興謝氏。建明初,忠烈公諱貴為北平指揮使,與張丙、張信同受建文密詔,監察燕王。張信密與燕棣通款,燕棣偽稱疾嗾,信約張丙與忠烈公往偵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難兵起,夷族令嚴,忠烈公幼子公權襲外家姓獲免。 ③孫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鶚本來姓楊,大理評事王大崇本來姓孫,都改姓王。 6、出自少數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 ①據《通志·氏族略》稱:王姓「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詡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柯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後,號曰王氏。」 ②隋代有個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後,也自改姓王;滿族完顏氏,有的改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為王姓。 ③鮮卑族可頻氏 北魏孝文帝時把國都從代北平城遷到這里,很多代北鮮卑人也跟隨到了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把籍貫改為河南洛陽,死後也要埋在洛陽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為漢姓。可頻氏改威王氏。 ④羌族鉗耳氏 羌族鉗耳氏 隋唐之際的鉗耳宗、鉗耳干兄弟。他們兩個在隋煬帝大業年間「以王後兄弟並改姓王氏。」鉗耳兄弟成為王後的兄弟是從隋煬帝的皇後蕭氏論起的。蕭氏的從妹曾嫁給羌人鉗耳氏,按輩份,可能鉗耳兄弟與蕭皇後同輩。 ⑤高麗人 營州地區的高麗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時屢見不鮮。《周書》卷二十《王盟傳》記載:「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後之兄也。其先樂浪人」。引日唐書》卷一百一十《王思禮傳》記載:「王思禮,營州城傍高麗人也」。同書卷一百六《王毛仲傳》也說,霍國公王毛仲「本高麗人也」。王毛仲是不是營州地區的高麗人不得而知,但他為高麗人改姓王氏則確定無疑。 ⑥回紇人 安東都護府是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設置的,在歸屬安東都護府的回紇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紇大姓之一。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東都護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個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的帳下,被李寶臣的裨將王武俊收為養子,從此改姓王氏。 ⑦匈奴族 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戰國時期就在燕、趙、秦以北地區游牧。秦漢時期,中原王朝與匈奴之間既有兵戎相見的戰爭,也有溫情脈脈的和親。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發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漢朝,形成了匈奴與中原漢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國西晉十六國時期,大批匈奴人進一步南進中原,並先後建立過幾個政權。匈奴人進入中原,在與漢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⑧契丹族 據《新唐書》、引日唐書》記載,前面所說的回紇人王廷湊的養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親、兒子、孫子、曾孫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時期都地位顯貴。至兩宗時期,契丹人建立遼國,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⑨女真族 女真族曾在兩宋時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顏氏在金亡國後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誌》載:王思孝的祖先出於金宗室完顏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縣)。王思孝的父親完顏遠任金統軍使。思孝年幼時便逢喪亂,流居大名、濮陽等地,改姓王氏。 ⑩出自元朝王室。 成吉思汗六子為逃避因奪位引起的迫害、追殺,逃往中原。因身為王爺,為顯示身份改姓王。編輯本段得姓始祖 太子晉,周靈王的太子,本姓姬,王姓重要的得姓始祖。後人又稱王子晉、王喬。 祖先太子晉 太子晉是黃帝第42世直系子孫。太子晉因直諫被周靈王廢為庶民。去世後,楚國詩人屈原在《遠游》中有雲「軒轅不可攀援兮,吾將從王喬而娛戲。」唐代李白也曾寫過「吾愛王子喬,得道伊洛濱」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