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越南的電子製造業是怎樣一番狀況
越南的電子製造業主要形式就是代工業。由於廉價而豐富的勞動力,較低的土地價格,鼓勵外資投資的政府政策,對電子零件加工業的優惠稅收政策,較為便宜的基礎性資源,安定的政治環鏡,吸引了日本和韓國還有中國的電子製造業的企業在越南投資建廠。比如上面的人提到的,索尼 ,三星,TCL,華為,中興等等,同時也承接了大量中國的代工企業如富士康。主要是分布在越南南部胡志明時以及臨近胡志明市的幾個省,以及首都河內及其附近的工業區越南的電子代工業對其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2013年越南電子產品出口金額為321億美元,佔了總出口金額的24%。現在越南有500多家電子加工工廠,年平均增長率達到20-30%。有20多萬的工人從事這個行業,並且增長勢頭迅猛。一個零件加工工人的月工資在胡志明市大概是1000-1500人民幣雖然這個行業帶來的環境問題和工作人員健康問題也引起了社會的一定關注,但並未得到官方的重視。
以上資料由廣州市諾的電子有限公司提供
⑵ 電子器件製造業 哪個國家最厲害
應該是美國和霓虹(霸主)、下游中是韓國、台灣、我國(中國大陸,份額最低)…… 在元件第一梯隊中幾乎被發達國家們給分了,但霓虹的被動元件霸主地位橫掃全世界
霓虹的強大在於被動元件也就是上游元件(處於元件供應商層),和系統設備、半導體材料……霓虹掌握的這三項都有一個共通特點,那就是「技術難度高」,而其中被動元件是需求量最大的
……
普通消費者印象中應該是韓國和台灣,但實際上它們處於底層,雖然龐大的企業以規模形成了競爭優勢,產生了令人羨慕的龐大利潤,但說穿了就是「錢多人傻」……韓國和台灣並非不可替代的,它們擁有的優勢只要肯燒錢,幾年時間就能追上,韓國半導體的崛起就是正夫燒錢造成的,以價格戰排擠競爭對手,然後壟斷市場,再利用壟斷優勢操縱市場獲得暴利,典型代表企業就是三星集團…… 當然韓國、台灣也有被動元件企業,但是卻微不足道,當然元件方面台灣遠遠強於韓國,台灣有國巨、華新科、麗智、飛元、奇力新、美磊等幾十家元件企業
……
現在很多人說霓虹在半導體行業的衰落,卻看不到美英日才是背後真正的霸主
很多文章在講講半導體行為的時候,直接將電子元器件這層給跳過去了,結果就成了,霓虹的空白,唯有區區幾家企業市場份額可觀,僅有一兩項稱霸的局面
美英的架構設計、核心專利確實強大無比(普通消費者基本上完全感受不到,也不會關心)
但霓虹同樣是被動元件、系統設備、半導體材料、工業機器人的霸主,次於美英同樣掌握了上游產業(其它發達國家偶也不清楚、但第一梯隊里幾乎都是歐美國家),也就是說霓虹產業屬於「技術密集型」「上游產業」…… 我們肯定知道有一家叫ASML的光刻機產品,它就是屬於荷蘭的…… 說到系統設備,霓虹在關鍵的系統設備中擁有45%以上的市場份額
韓國的三星、SK海力士、LG、現代等企業強大在於規模與市場份額,通過正夫扶持價格競爭取得了市場,然後操縱價格獲得暴利,這就是韓企的典型做法,但韓企的真正科技創新能力並不強,甚至遠遠不如台企…… 市場份額不代表科技創新能力,通過不公平競爭獲得市場的方法有很多,韓國屬於典型的正夫干預,而當年ASML是通過投資商與客戶一體的綁定方式形成不公平競爭搶占市場擊敗霓虹企業的,當然形成不公平競爭和貿易壁壘還有很多其它的方式,這里並不討論這種問題…… …… 當然偶們也沒理由指責韓國,偶國企業集中燒錢的現象比韓國更瘋狂……
韓國企業看似強大,實際命運卻徹底操縱在他國手中,文在寅仇日如此明顯,十分有可能動搖日企對韓企的支持……
同樣偶國企業一樣,比如現在如日中天的華為,被很多I鍋賊吹成「I鍋」的代表企業,實際上華為的背後就是歐美日韓台企業在支撐…… 華為擁有150家供應商,其中核心供應商為92家(今天的新聞「92家供應商搭「華為順風車」:中國5G產業鏈挺進全球第一梯隊」),而92家供應商中美國企33家、日企11家、中國台灣10家,德國4家,瑞士、韓國以及中國香港各有2家,荷蘭、法國、新加坡各有1家……說到智能手機通信設備等就不得不提英國的ARM(半導體領域的IP霸主,25%的股份就能夠吸引沙特、蘋果等成立願景基金)…… …… …… …… 那麼華為強大起來誰最高興,我想是美國,看看INTEL、高通、美光、賽靈思、美滿、亞德諾、莫仕等33家美國企業,偶想美國不樂都難,其次就應該是霓虹吧,畢竟富士通、廣瀨、村田、索尼、東芝存儲、Sumicem等霓虹也佔有11家
…… …… …… ……
很多朋友都智能打敗偶國銷量橫掃全球,但相信也有不少清楚偶國智能手機整整虧損了將近十年,才分到一杯湯,可憐可嘆啊!今時今日的利潤仍然少得可憐,而被很多人瞧不起的日企卻在天天數錢玩兒(同樣利潤僅次於美國,吊打韓國和台灣)
那有朋友說了,因為偶國企業的產品厚道,性價比高,偶想這類朋友完全沒有搞明白原因何在
性價比高,但市場份額一樣高啊?龐大的市場份額一樣可以換來巨大的凈利潤,但問題不是出在這里
老羅怎麼說的?所謂的「黑科技」,其實都是上游供應商提供的方案,而手機廠商只是方案整合商。
這才是偶國智能手機行業利潤低的真相(利潤都被上游供應商抽走了),那麼為什麼華為的利潤明顯高得多?因為華為的主要業務是那個通信設備啊,並且華為的手機有多好,而是華為的通信設備業務強不強,這才是關系所在…… 三星為什麼強大?因為三星是DRAM、NAND、OLED手機面板的霸主啊
這些年總有很多人整天黑索尼,說索尼什麼黑科技多但不賺錢,整天說索尼要倒閉了,偶真不明白,是如何總結出來的黑科技不賺錢,是如何總結出來的索尼要倒閉了????很多朋友都說索尼真正的核心技術給搞錯了吧?索尼的真正厲害之處在於「圖像處理技術」(圖像處理演算法),索尼的業務看似很雜,現在又說「娛樂資產為優先」,實際上索尼的核心從來沒有變過,改變得的只是盈利方式,索尼的CMOS、索尼X1晶元、索尼相機、索尼攝像機、索尼投影儀、索尼電視、索尼手機、索尼游戲機、等,你看一圈實際上都離不開「索尼圖像處理技術」,然後有圖像就需要有聲音,所以又有索尼音響、索尼音頻,有了硬體就需要有相關的服務內容,所以就有了索尼影視、索尼音樂、索尼游戲……繞了一個大圈,結果硬體產品與娛樂資產結果都繞不開「圖像處理技術」…… …… …… …… 索尼的道路實際上一點兒也沒有改變,整天說這個在圖像處理技術上超越索尼,那個在CMOS上超越索尼,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索尼是專門搞這個的,如果索尼在這方面輸了,那麼索尼就真的徹底完了,索尼的所有衍生產品與娛樂資產都是以「圖像處理技術」為基礎的,在這方面燒錢沒有人比得過索尼…… 至於索尼手機,雖然很遺憾,但實際上真的並非核心,當然如果手機業務火了會成為索尼除了游戲、影視、音樂、金融外第五大贏利的業務,索尼自然十分關注,但即使失敗,也不會動搖索尼的根本…… 索尼的玩法是核心的東西是用來燒錢的,衍生的東西是用來賺錢的,這個玩法怎麼看都像是在模仿「喬布斯」的做法,蘋果真正核心的是什麼?是編程語言、操作系統、系統框架和工具、CPU架構設計,然後才衍生了APPSTORE、ICLOUD、蘋果自主開發的核心應用等,然後大成之作才是IPHONE、IPAD、MACBOOK等產品…… 核心的東西是不會面向消費者的……
…… …… …… ……
實際上除了壟斷操縱價格的企業無恥外(比如三星)、大部分企業還是十分地道的
你在產品中科技含量佔了多少,那麼製取多少利潤
換句話說
一家公司的科技創新能力越強,對社會的貢獻越來,那麼最終,它所分到的利潤越多(再說一個,通過壟斷市場(擁有絕對的市場佔有率,比如韓國三星+SK海力士的DRAM佔了全球七成市場,當這兩家企業市場佔有率高達87.3%(2016下半年~2018年初,加上美光三家市場佔有率高達96%)時短短時間內令價格上漲了130%,典型的無良)操縱價格的企業例外)
⑶ TCL在東南亞有沒有生產基地
TCL即將建東南亞最大規模模組整機一體化基地,位於越南平陽。一旦建成投產,在所有中國電視品牌服務東南亞市場的工廠中,TCL位於越南平陽省的新集成製造基地將會成為最大的數字化工廠。
⑷ 2017年—2020年電子製造業上市公司近三年的綜合排名
摘要 中商情報網訊:目前,滬深AB股已有323家電子行業上市公司公布了2020年財報。323家電子行業上市公司營收共計30926.68億元。
⑸ 印度成為越來越有吸引力的製造業中心,越南能否追趕上
從莫迪擔任印度總統以來,他採取了一系列經濟措施,希望發揮印度人口多,成本低的優勢,再借鑒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經驗,通過振興“印度製造”,提供更多就業崗位,並努力縮小印度社會的貧富差距,來實現印度崛起的目標。實際上,印度製造業回升勢頭的確很不錯。我認為幾乎處於同一水平的越南,應該是可以追趕上印度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越南勞動力價格低廉。越南曾經吸引了紡織業、服裝業和其他低端行業。由於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外國企業紛紛離開中國,前往越南尋找市場。此前,越南就已經超過中國成為耐克鞋的主要生產國。越南與中國相鄰,擁有東南亞最大的工業製造體系。年輕的人口和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也增加了它對跨國公司的吸引力。
印度和越南在紡織業和製造業的追逐戰中不相上下,但在我看來,越南還是有更的發展空間。大家讀完文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交流討論。
⑹ 越南有什麼工業發展
越南工業:主要集中在河內、海防、廣寧和南定市,胡志明市這幾個城市的工業區里。
基本工業薄弱,主要體現為鋼鐵、機械、水泥等行業。
新工業中的各類製造業,大部分是來料加工型的電子、服裝行業。
制約越南工業發展的最核心因素,能源缺乏、交通不便、技術落後。
我舉一個最能與中國形成對比的例子:5年前,越南高速公路不足100公里。
⑺ 電子信息產業製造業發達的國家有哪些
近年來發達國家的電子信息產品市場普遍萎縮,新興國家肩負著產業增長的重任。排名前十的國家中,市場規模增速超過5%的只有中國、巴西、印度3個金磚國家;美國的市場增速僅為1%,日本等其他發達國家甚至出現負增長。而中國有望在3到5年之內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子產品市場。
未來5年世界電子信息產業將持續保持增長,新興經濟體地位不斷提升。從區域格局看,亞洲和其他新興經濟體市場份額將保持持續增長,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市場份額微弱下降,新興國家市場將成為帶動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新引擎。
全球壟斷格局開始瓦解
由於歐美等國主權債務纏身,經濟增長乏力,全球電子信息產業資本加速湧向新興發展中國家,帶動了產業的快速轉移。
韓國面板產業加快了在發展中國家合資建廠步伐,日本在大地震後逐步將包括高端設計的上游產業鏈轉移到中國和越南,歐美電子信息製造業加速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中美、南美及亞太地區的部分發展中國家信息產業持續快速增長,成為國際金融危機後引領全球信息產業復甦的主導力量。其中,除中國已具備全球信息製造業大國的能力之外,如墨西哥、巴西、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家在電子信息製造業承接全球產業轉移方面也逐步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目前,全球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化、融合化、多樣化演進趨勢日益突出,技術升級換代速度快,新興增長點多且拉動性大,促使舊有壟斷格局開始瓦解,帶動新興格局逐步形成。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領域,全球各主要經濟體業已同步進入一個領域更為寬廣、增長更為迅速,但競爭程度也更為激烈的新戰略發展階段。
在技術層面,網路的高速、泛在和融合發展為新型移動智能終端的快速興起提供了基礎條件,對傳統的WinTel體系產生了巨大沖擊。以蘋果iOS和谷歌Android為代表的開放式、跨終端操作系統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成為產業競爭新的制高點,ARM架構下的低功耗晶元改變了世界晶元產業的競爭格局。
在產業層面,基於軟體、內容和終端的產業鏈整合成為推動產業增長的新引擎。在應用層面,以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為核心派生出的大批新興應用快速興起,在滿足消費者日新月異需求的同時,也進一步刺激了新需求的出現。產品和市場分類日益細化,精神文化層面的消費需求急劇擴張,這不僅催生了大量的商業模式創新,更促使一批以滿足消費者用戶體驗為主業方向的新興企業蓬勃發展,如Facebook、Twitter等,推動產業競爭格局進一步多元化。
以服務為核心發展趨勢明顯
移動互聯網在近幾年飛速發展,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新興的網路服務形成一股席捲全球的移動互聯網熱潮,並且通過搭建開放式應用平台,為眾多第三方開發商提供創新的舞台。
以蘋果(Apple)、HTC等為代表的設備製造商將產品的研發重點由硬體性能轉向軟硬體的綜合優化和用戶體驗的提高。蘋果通過打造應用商店、獨立銷售渠道等方式,掌控了整條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用良好的使用體驗把消費者緊緊抓在手中。在移動互聯網應用方面,發達地區用戶更趨向於購物和交友。例如在歐洲,有60%的互聯網用戶在線購買商品或服務,有52%的互聯網用戶使用社交網路,另有44%的人通過網路收看電影、視頻或共享照片。隨著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推廣,移動互聯網正逐漸成為互聯網接入新方式,連信息化水平較為落後的非洲也已趕上潮流。例如,南非39%的城市用戶和27%的農村用戶主要通過手機瀏覽互聯網。
隨著寬頻接入的普及和攜帶型移動終端的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正從PC時代步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雲計算服務將成為未來信息產業服務最重要的商業模式之一。軟體的服務化讓中小企業信息化門檻降低,使中小企業更為便捷和靈活地使用軟體。未來,建立在信息技術應用基礎上的生產性服務業將保持高速增長,特別是電子商務、網路金融、軟體和服務外包等新型生產性服務業,加速了全球范圍內的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轉移。很多生產性服務行業從製造業中獨立出來,實現了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發展潛力巨大。
未來幾年隨著計算機網路和通訊兩大領域的融合進一步深化,電子信息產業軟硬體融合趨勢將進一步加深,集成硬體和軟體的解決方案將成為電子巨頭的商業模式,軟硬體融合趨勢明顯,用戶體驗成為企業競爭的核心。
眾多生產性的服務行業將從製造中獨立出來,並催生新的商業模式,信息技術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催生新的商業模式。
企業競爭走向深層次
大企業通過並購、重組等方式搶占產業鏈上游的控制地位,提升抗風險能力。2013年,聯發科收購晨星半導體、博通收購瑞薩子公司LTE進駐4G市場、美光合並爾必達、英特爾收購富士通半導體無線產品公司、微軟收購諾基亞手機部門等大的並購重組案例。
據預測,未來3年內,跨國IT企業將處於資產並購的高峰期,尤其是在互聯網、電子商務、軟體服務等領域,並購重組發展趨勢顯著。美國憑借其在信息網路技術和商務管理模式創新中的領先優勢,一直以來成為全球電子信息產業並購最為活躍的區域市場。
通過並購提高規模效益,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將是未來幾年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終端+軟體+應用」的產業鏈整合模式正成為電子行業戰略性重組的重要方向,比如微軟收購諾基亞手機部門,發展自身終端產品的同時,將牽制谷歌在移動端的優勢。為客戶提供整合軟體到硬體的一站式解決方案這種模式已經在IBM公司得到了很好的驗證,並受到越來越多企業的認可。從惠普、甲骨文等圍繞成為全業務供應商目標展開的一系列收購看,為客戶提供整合軟硬體的「方案+服務」已經成為IT產業的下一個核心競爭點。此外,企業之間的競爭也不僅局限於產品和服務的競爭,而是延伸到整個產業鏈,並逐步向深層次發展。
⑻ 越南工廠停產,上億雙耐克鞋無法交貨,越南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越南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重要一環,然而新冠疫情的持續蔓延,對當地製造業造成嚴重沖擊。為盡快恢復經濟,越南於本月初解除了製造業發達的胡志明市及周邊地區的封城措施,但大批工人卻藉此機會逃離城市。在一些檢查站甚至出現工人跪地請求放行的場景。
中國社會科學院越南問題專家潘金娥:在加工製造業這方面,越南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但影響到全球的產業和市場來說,我覺得是有限的,它的整個的市場規模也好,容量也好,都達不到,生產能力也達不到,越南可以成為全球生產鏈當中的一些環節。整個東南亞合作起來,才可以成為一個「世界工廠」。
⑼ 在越南的中資央企有哪些
截止2013年3月底,中國對越南投資有效項目899個,合同總額47.1億美元,在101個對越南投資的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13位。主要集中在加工製造業、房地產和建設行業。
中興、華為、TCL、美的、蘇泊爾等中國企業早已在越南投資開展業務。
⑽ 越南製造業發達嗎
越南已經是亞洲經濟增長第二快的國家,僅次於中國。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把越南當作除中國以外的第二個低成本生產基地。2005年,製造業收入已經達到越南GDP的21%. 越紡織業蒸蒸日上影響中國,製造業成本優勢足以和中國叫板,越南駛入全球貿易高速公路。
越南胡志明市的一個紡織工廠。越南製造業的總體成本比中國低35%。圖/CFP
11月7日,越南簽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相關文件,成為該組織第150個成員。依靠低成本製造業快速發展起來的越南,現在已經是亞洲經濟增長第二快的國家,僅次於中國。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把越南當作除中國以外的第二個低成本生產基地。2005年,製造業收入已經達到越南GDP的21%.
去年越南成衣製品出口創匯達30億美元,僅次於石油出口。美國經濟學家認為,從越南進口的衣服大多是價值很低的T恤以及內衣等,基本對美國的紡織工人沒有影響,受影響最大的應該是中國、孟加拉和墨西哥。
無論如何,越南正在崛起是個不爭的事實。一些媒體甚至把越南稱為跟中國和印度叫板的新生老虎。不少投資商轉向越南,除了那裡的成本低外,還出於分散風險的考慮:不想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無疑,越南未來將吸引全球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