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向中國進貢的國家都有哪些,朝貢體系是什麼時候崩潰的。
這個要分不同時期的啊!
簡單探討下朝貢體系吧。
朝貢體系,是自公元前3世紀開始,直到19世紀末期,存在於東亞、東南亞和中亞地區的,以中國中原帝國為主要核心的等級制網狀政治秩序體系。常與條約體系、殖民體系並稱,是世界主要國際關系模式之一。
雛形——畿服制度
朝貢體系的雛形是古代中國的畿服制度。
早在中國商朝時期,統治者便已建立了「越在外服,侯甸男衛邦伯」的內外服制度,在這個制度當中,中國中原王朝的君主是內外服的共主。君主在王國中心地區(內服)設立行政機構,進行直接管理。在直屬地區之外外服,則由接受中原王朝冊封的地方統治者進行統治,內服和外服相互保衛。根據《尚書·大禹謨》的記載,九州之內的各地區,還負有進貢的責任。
周朝取代商朝之後,將這一制度細化,進一步發展出了五服、六服和九服的概念。特別是在《周禮·秋官·大行人》中,詳細規定了各服的貢期和貢品的種類,還第一次提出了「九州之外,謂之番國」的概念,試圖將這一制度推廣到更廣闊的中原王朝尚未實際掌控的地區去。
商朝的畿服制度帶有強烈的原始部落軍事聯盟色彩,而周朝由於確立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世界共主思想,將這一制度系統化和理想化,試圖作為已知世界的准則。但是,由於周朝採用分封制度,後期又陷入諸侯紛爭,所以這一制度基本僅停留在紙面上。
[編輯]確立——冊封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中原地區之後,建立起了嚴格意義上的中央集權制帝國。當時,在整個東亞和東南亞地區,除了匈奴之外,並不存在可以與秦以及其後繼的漢朝政權全面抗衡的政權。因此,除了以「敵國」身份對待匈奴之外,中原帝國便開始將先秦時期的畿服體系推廣至已知的世界中去。
Image:Weinuguowangyin.jpg
漢委奴國王印在漢武帝擊敗匈奴,開通西域之後,由於在已知世界中不存在可以抗衡的對手,以中國中原王朝為中心的朝貢體系正式得以確立。在這時期的朝貢體系中,中原政權和其他諸國以「冊封」關系為主。即各外國需要主動承認中原政權的共主地位,並憑借中央政權的冊封取得統治的合法性。中央政權對各地方政權往往直接封為「**國王」,如「漢委奴國王」、「南越武王」、「疏勒國王」等。各受封國對中原政權按照不同的要求負有進貢和提供軍隊等義務。
值得注意的是,漢朝僅僅冊封其有能力控制或者自行前來投附的地方政權,政策相當務實。對於其認為在可以控制范圍內的政權,如若敢於挑戰漢朝的共主地位,就會遭到軍事打擊,漢武帝就因此先後擊滅南越、朝鮮、並遠征大宛。而在其控制范圍之外的國家,如安息、大秦等,漢朝都承認其獨立地位,並不試圖進行冊封。
[編輯]重組——羈縻制度
公元291年,西晉爆發八王之亂,其後中原王朝崩潰,北方游牧民族大量進入華夏民族的中樞地帶,原有的冊封體系隨之崩潰。直至589年隋朝重新統一之後,朝貢體系方得到恢復。但是,隨著唐朝的崩潰,遼、宋、金、元等朝代相繼而起,整個朝貢體系再次陷入混亂之中。
在這一時期內,往往同時有多個政權均聲稱自己是天下之主,要求周邊諸國朝貢,各小國往往也同時向多個大國朝貢,更有一些國家一邊接受朝貢,一邊又向更大的政權朝貢。這都使得這一時期的朝貢體系呈現出多元的網狀特徵。即便是在唐朝國力鼎盛之時,日本、渤海等國也力圖成為次級的朝貢中心,甚至互稱對方的使節是「貢使」。
同時,這段時間內中原政權往往採取「羈縻」政策取代原有的冊封制度,最主要的特點是,封賜的不再僅僅是王號,而是和直屬官員相同的官職,比如南朝宋順帝就曾封百濟國王為「鎮東大將軍」,封日本為「安東大將軍」。唐太宗時開始,更普遍封賜各內屬的地方首領官職,設立羈縻州、縣,以體現其「華夷一家」的思想。如渤海被封為「忽汗州大都督」、疏勒被封為「疏勒都督」等等。
元朝時,中國地區的皇帝名義上是全蒙古帝國的共主,國勢空前強盛,但除高麗國王短期被冊封為「征東行省丞相」外,統治者並未採用傳統上的朝貢制度。
Image:Zhigongtu.jpg
唐·閻立本 職貢圖值得注意的是,唐朝羈縻制度有三種情況,一種是在唐朝軍事力量籠罩之下的地區設立的羈縻州、縣,其長官由部族首領世襲,內部事務自治,並進行象徵性的進貢,但是負有一些責任,如忠於中原政府、不吞並其他羈縻單位和內地州縣,以及按照要求提供軍隊等等,實際上中原政權將其視為領土的一部分,文書用「敕」;一種是所謂的內屬國,如渤海、疏勒、南詔、契丹等,一般封為都督或郡王,有著自己的領土范圍,但是其首領的政治合法性來自於中原政府的冊封,不能自主,中原政權將其視為臣下,文書用「皇帝問」;一種是所謂的「敵國」和「絕域之國」,如吐蕃、回紇、日本等,雖然可能亦有冊封,然多為對現實情況的追認,其首領的通知合法性並不依賴中原政權的冊封,中原政權的文書多用「皇帝敬問」。
宋朝之後,進一步加強了對第一種情況的羈縻州、縣的控制,在部族首領之外,加派中原政府任命的監管官員,到元代逐漸演化成土司制度,實際上將其納入了中原政權的領土之中。
[編輯]鼎盛——朝貢制度
1368年,明朝建立,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明確規定了安南、占城、高麗、暹羅、琉球、蘇門答臘、爪哇、湓亨、白花、三弗齊、渤泥以及其他西洋、南洋等國為「不征之國」,實際上確立了中國的實際控制范圍。他並且確定了「厚往薄來」的朝貢原則。由此最後確立了朝貢體系成為東方世界的通行國際關系體制。在這個體制中,中國中原政權成為一元的中心,各朝貢國承認這一中心地位,構成中央政權的外藩。
Image:鄭和在公元1414年帶來的長頸鹿.jpg
東非某小國隨鄭和船隊在公元1414年(永樂十二年)進貢的長頸鹿。15世紀前期,隨著鄭和強大寶船隊對印度洋的巡航,以及永樂帝朱棣對北方蒙古勢力的掃盪,朝貢體系達到了它的巔峰,在明朝陸海軍的「威逼」和「厚往薄來」政策的「利誘」之下,向明朝政府朝貢的國家和部族一度達到了65個。在此同時,日本對琉球、朝鮮;朝鮮對女真,越南對占婆、南掌等國,也都提出了朝貢的要求,形成了數個次級的朝貢中心。
這個時期,除了同明朝有直接接觸的朝鮮、越南、緬甸等國外,在厚往薄來政策引導下,其他的一些國家對於明朝的朝貢,逐漸演變成了一種貿易往來,尤其是明朝中後期的海禁政策,使得朝貢幾乎成為這些國家同中國進行貿易往來的唯一手段,這之中最有名的就是中日之間的勘合貿易。
1644年,清朝建立了對中國大陸地區的統治,保留了明朝的朝貢體系,只是要求各國繳還明朝的封誥,重新領取清朝的封誥。清朝明確將和周圍部族的往來分為理藩院和禮部分別管轄。蒙古、西藏等地與內地的往來視為國家內務;由理藩院管轄,朝鮮、日本、俄羅斯等國的來往,視為獨立的外國,由禮部管轄。
[編輯]崩潰——與條約體系的碰撞
1648年,隨著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簽訂,條約體系逐漸成為歐洲國家之間的主要國際交流體系。同時,殖民體系成為歐洲國家在與其他弱小部族交往時的主導體系。
隨著歐洲國家逐漸同東方世界直接接觸,這幾種國際關系體系之間的沖突便開始發生。年,俄羅斯沙皇派遣使節,要求順治皇帝向其稱臣,成為俄羅斯的殖民地。這種要求理所當然地被中國的統治者拒絕,而反過來要求沙皇前來北京朝貢。經過長期的武力沖突和外交斗爭,中俄雙方都開始認識到對方的實力,最後於1689年,兩國按照歐洲國際公法的慣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之後又在1727年和1728年相繼簽訂了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實際上確立了兩國的平等地位。
同時,歐洲勢力逐漸蠶食了中國周邊的各小國,日本也在德川家康建立幕府之後,停止了向中國的朝貢,並且進一步加強了對琉球的控制。這些都使得朝貢體系內的成員大幅減少。清朝中期,朝貢國減少到七個:朝鮮、越南、南掌、緬甸、蘇祿、暹羅、琉球。
但是,這並沒有動搖朝貢體系的基礎。因此,直到1793年,隨著英國喬治·馬戛爾尼使團正式到訪中國,條約體系和朝貢體系方才發生了全面的碰撞。馬戛爾尼提出的互派使節、簽訂通商條約等要求,均被乾隆帝以「不可更張定製」為由拒絕。
在鴉片貿易上,兩種不同體制之間的摩擦終於達到了不可調和的程度,終於導致了鴉片戰爭的爆發。1842年,中國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首次以文字規定了中國和外國平等往來,朝貢體系的基礎遭到了不可挽回的動搖。
在接下來的數十年中,朝貢體系被一個又一個條約削弱。1871年,中國清朝政府雖然一再以「大信不約」為借口拒絕同曾經的朝貢國日本簽訂平等條約,但是最後仍然被迫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朝貢體系開始破裂。隨著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中法新約和馬關條約的簽定,朝貢體系內最後的成員越南和朝鮮也脫離了這一體系,朝貢體系徹底崩潰。
② 古時候的朝鮮日本越南為什麼都積極的向中國皇帝朝貢
文/小冷
相信很多人都在電視劇或者歷史課本中,看過萬邦來朝的故事,李世民做了皇帝以後,知人善用、兼容並包,以其超強的文治武功將大唐的國力提升了一大截,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文化、藝術等軟實力都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王朝。
秦始皇畫像
另外,它們對中國皇帝進行朝貢以後,朝貢國得到的好處更大,一方面它們可以得到很大的朝貢貿易,另一面,它們又可以藉助中國皇帝的權威來震懾自己的國民或者周邊的敵對政權。
所以,古時候的朝鮮、越南、日本都積極的向中國皇帝進行朝貢。
③ 明朝共有148個朝貢國,清朝7個,為何差距如此之大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朝貢國最多的一個朝代,最多的時候確實有一百多個,但是這個僅僅只是在大明的前期,後來隨著大明的衰落,朝貢國也是一直在減少,特別是大明後期禁海政策以後,加上西方國家開始入侵東南亞,明朝的朝貢國就迅速地減少了。但是到後期還是有幾十個的。
中國的朝貢體系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但是真正算確立下來還是在隋唐時期開始確立的,我們都知道隋文帝被稱為聖人可汗,這個時候的隋朝真的是萬國來朝,唐朝的強大很大程度就是繼承了隋朝的朝貢國,讓周邊的國家不敢冒犯大唐。後來五代,兩宋時期朝貢體系基本上崩潰,在元朝又開始確立,到了明朝的時候,朱元璋,朱棣等把中國的朝貢體系算是發展到了頂峰。
大明之所以那麼多朝貢國一方面是因為大明的強大,而且當時大明實際控制的面積確實沒有大清的多,所以周邊小國林立,還有當時大明前期下西洋宣揚國威。大清之所以沒有那麼多,一方面是因為更改了一些國家的朝貢體系,讓他們直接受中央的管轄。另一方面大清後期的軟弱失去了很多朝貢國。
④ 「朝貢貿易」對中國有何影響
朝貢貿易的定義
定義1:
一、安南並沒有將朝貢貿易作為官方的正式貿易所謂朝貢貿易,是指藩國在朝貢過程中,由於官方參與或授權下組織的對入貢國的商品貿易,它以獲利為目的
源自: 明朝與安南朝貢及民間貿易問題探析 《江蘇商論》 2005年 陳文源,吳青
來源文章摘要:朝貢貿易作為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貿易形式,在當時的政治、經濟領域具有重大意義。安南即今越南,與我國的交往源遠流長,在政治和經濟上受到我國的深遠影響,之間發生的外貿行為很值得探討。
定義2:雖然朝貢貿易和海禁所涉及的同是明朝外交和外貿的領域,但是朝貢貿易是指明朝對外採取的與海外各國在朝貢形式下友好交往和通商貿易往來的政策,它涵蓋的是海外政策對外態度的一面
⑤ 明朝時期與朝鮮的朝貢制度究竟是怎樣的
朝鮮王朝是明帝國最重要的藩屬國,也是明朝眾多「不征之國」中的首位。朝貢體制是古代東方國際秩序最重要的制度之一,以中原王朝為中心。朝鮮王朝建立以後,頻繁對明朝進貢,是明朝所有藩屬國中進貢最多的國家。
「威化島回軍」之後,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明成祖奪位之後正式承認了其地位,朝鮮王朝成為了真真正正得到中原承認的「合法國度」。而那個時候,朝鮮半島對於中原的朝貢制度再次建立起來。
⑥ 巔峰時期的大明,疆域面積究竟有多大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了明朝(1368—1644)。關於明朝的疆域到底多大,歷史上爭議不斷。有人認為明朝疆域十分遼闊,能夠和唐、元、清並列,也有人認為明朝的疆域基本位於長城以南,和秦、隋、宋相當。
首先要明確疆域和勢力范圍的區別。如果一個地方要成為疆域,必須要設置管轄的機構,最好是有行政機構,軍事機構次之。如果中央不能派遣流官治理,實行土官制度也算疆域范圍。那什麼是勢力范圍呢?也就是通過武力等手段能能夠達到一定控制力的地區。例如,朝鮮、越南等藩屬國就是屬於明朝的勢力范圍,清朝後期中國各地基本淪為了外國的勢力范圍。必須要注意的是,中國古代實行冊封制,許多被「冊封」的對象實際上只是名義上的,甚至只是單方面的,因此這類冊封既不是疆域,也不是勢力范圍。
首先,在漢地地區(清朝稱為漢地十八省),明朝的疆域和元朝基本一致。明朝廢除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全國設立「兩京十三布政司」。分別是南京、北京、北直隸、陝西、山西、山東(包括遼東半島)、河南、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四川、廣東、福建、廣西、貴州、雲南。其中在雲南、貴州、四川、湖南等省內部實行有土司制度。其疆域面積大約為420萬平方公里。
明朝後期疆域
⑦ 西貢在哪裡
西貢市就是越南的胡志明市, 1975年,越南統一全國後,為紀念胡志明,就將西貢改名為「胡志明市」。
在很多影視作品當中,西貢這個地方頻頻出現在屏幕當中,可是有很多人並不知道,西貢究竟在什麼地方,下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吧。
01
西貢市1955年後為越南共和國(又稱南越)「首都」。社會經濟發展受西方影響,商業發達,曾有「東方巴黎」之稱。十九世紀末發展成東南亞著名港口和米市。1932年西貢與堤岸合並成「西堤聯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與嘉定市聯合組成「西貢-嘉定市」,或稱「大西貢」。1946年11月越南國會通過命名為西貢市。
02
「西貢」一名,大約在明初才出現。從明成祖永樂三年至宣宗宣德八年,大明帝國曾派遣鄭和七次下西洋。在這七次下西洋後,不少東西亞、中東沿海、東非等國家也向明國進行朝貢或貿易。而在當時,西貢便是西來朝貢船隻停泊的一個港口。久而久之,這里就被稱為「西貢」,有「西方來貢」的意思。
03
西貢市位於湄公河三角洲地區。起初只是個稱「普利安哥」的小漁村,周圍都是沼澤。高棉人在此居住多個世紀,此地逐漸發展成真臘的港口貿易重鎮。因水網密布,這一帶被稱為「水真臘」。
04
西貢市是越南的一個中央直轄市,行政地位等同於省級行政區。自2003年12月胡志明市管轄24個行政區劃。包含5個縣區(芽郫、福門、芹椰、古芝及平政五縣區,面積達1601平方公里),屬於偏遠農村地區。其餘19個區域為郡區(這包括1~12郡區,以及新平、平新、富潤、守德、舊邑、平盛和新富七個郡區,面積達494平方公里)。自2006年12月,全市有259個坊。
05
胡志明市屬熱帶季風氣候,分為雨季和旱季兩季。每年5-10月為雨季,11-4月為旱季。年均氣溫27.5度,1月份最低氣溫為21度。胡志明市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攝氏27度,各月之間溫差不超過5度,年日照2500小時至2700小時,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平均濕度為75%~78%。
⑧ 古代越南和古代朝鮮有什麼交往
古越南和古朝鮮基本沒有交集,有限的交往也都是通過中國這個中間國作為媒介而進行的。古代兩個國家建立交往一般基於以下幾個因素:
1、兩國領土相鄰,只要兩個國家領土接壤,那勢必會涉及邊界界定,利益糾紛,則一定會建立某種聯系,保持溝通,不過這種聯系有的屬於藩屬關系、有的屬於友好關系、有的屬於對立關系,不管屬於哪種關系都會有交往,有溝通。
古越南和古朝鮮兩國沒有相鄰,也沒有利益關系,更不是朝貢關系,所以在兩國的層面上基本沒有進行過交往,但是兩國由於都屬於中國的藩屬國,雙方的使者在中國有一些交集。
⑨ 朝貢到底什麼時候開始的
從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屬國。但朝貢體系開始形成還是在隋唐時期,到了明朝朝貢貿易體系達到鼎盛。
到了明朝,朝貢貿易體系達到了鼎盛,明成祖朱棣時期,鄭和七次下西洋,讓明朝的國威遠博亞洲與非洲,在明朝真正做到“八方來貢,萬國來朝”,明帝國在世界上的影響也非常大。當然這背後有著明帝國巨大的財政負擔,明成祖之後,明帝國再也負擔不起這種燒錢的遠航外交,於是下西洋就從此消失在歷史之中。
雖說朝貢是一個貼錢賺吆喝的買賣,但宋代開始就已經有市舶貿易,就是在朝貢的基礎上,允許外國人帶商品到中原王朝貿易。這種貿易雙方都能掙到錢,之後中原王朝還設立市舶司,專門管理這些外國商人,這也成為之後朝貢體系能夠昌盛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