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的壁畫象徵什麼

伊朗的壁畫象徵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24 15:27:53

① 敦煌莫高窟的歷史價值

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等提供珍貴資料,是人類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有的反映當時一些生產勞動場面、社會生活場景的,為研究4世紀到14世紀的中國古代社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敦煌莫高窟的歷史價值
敦煌莫高窟的發現,對我國古代文獻的補遺和校勘有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

各朝代的壁畫,反映出我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為中國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貴的形象史料。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是古代藝術家們在民族化的基礎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臘等國古代藝術之長,是中華民族發達文明的象徵。

② 古代波斯的一些符號和它們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在討論波斯/伊朗符號時,不能不提到法瓦哈爾。雖然它的起源不是波斯,而是新亞述人,它是由波斯人從前瑣羅亞斯德教時期採用。雖然這個符號目前被認為代表了一個法拉瓦希(c.守護天使),它的名字也由此而來,但它在那些從早期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浮雕中改編而來的人心中所代表的含義尚不清楚。因為這個符號第一次出現在皇家銘文上,它也被認為代表了「神聖的皇家榮耀」(khvarenah),或國王的法拉瓦希,或代表了神聖的命令,這是國王權威的基礎。

它是伊朗的主要象徵之一,在1979年伊朗革命之前,它曾是伊朗國旗上的一個元素。Derafsh Kavyani德拉夫什·卡瓦尼,或德拉夫什·卡瓦尼,是波斯傳奇的皇家標准,從古代一直使用到薩珊帝國的覆滅。在阿拉伯征服波斯擊敗薩珊王朝後,薩珊王朝的旗幟被一個叫澤拉爾·本·卡塔布的人收回,他得到了3萬第納爾。在珠寶被拿走之後,據說拉希頓哈里發烏瑪爾燒毀了這道旗幟。

③ 伊朗國旗上面的標示代表什麼意思

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7∶4。自上而下由綠、白、紅三個平行的橫長條組成。白色橫條正中,鑲嵌著紅色的伊朗國徽圖案。白色與綠色、紅色交接處,分別用阿拉伯文寫著「真主偉大」,上下各11句,共22句。這是為紀念伊斯蘭革命勝利日——公元1979年2月11日,伊斯蘭教太陽歷為11月22日。國旗上的綠色代表農業,象徵生命和希望;白色象徵神聖與純潔;紅色表示伊朗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④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什麼,讓中外遊客贊嘆不絕

敦煌莫高窟的人文價值
敦煌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大泉溝河床西岸,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洞窟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現存491個洞窟,有2,400多尊雕塑,45,000平方米壁畫。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財富。
自從1900年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了五萬多卷宗教文書和世俗文書,敦煌藝術震驚了世界,「敦煌學」已成為世界性的顯學。由日本捐資,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了部分原大洞窟,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莫高窟地處中國西北部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千米的鳴沙山,風景名勝區境內的鳴沙山東麓岩泉河崖壁上,上下五層,高低錯落,鱗次相比,石窟南北長1600米,石窟大小不一,小的37窟,剛能把頭伸入進去;大的16窟,面積為268平方米,高的96窟,從山腳到山頂,高50米。石窟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東晉太和元年,即公元366年),歷經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十個朝代,連續營造達千年之久。現存壁畫和彩塑的洞窟500多個,其中珍存北涼至元各朝代製作的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這些壁畫和彩塑技藝造詣之深,想像力之豐富,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的偉大寶庫,也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為豐富的佛教畫廊之一。

敦煌石窟位於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植被稀少的溫帶乾旱氣候區域內,周圍是一片連綿起伏的茫茫荒漠景觀,分布著溫帶荒漠植被類型。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敦煌石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敦煌石窟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文化遺產
敦煌石窟藝術是集建築、雕塑、繪畫於一體的立體藝術,古代藝術家在繼承中原漢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藝術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化了外來的表現手法,發展成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國民族風俗的佛教藝術品,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族關系、中外友好往來等提供珍貴資料,是人類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

建築藝術 現存500多個洞窟中保存有繪畫、彩塑的492個,有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形制,還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餘米、寬30米見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從早期石窟所保留下來的中心塔柱式這一外來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在接受外來藝術的同時,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為我國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現存古建築的傑作。

彩塑藝術 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采,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厘米右(善業泥木石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

17窟唐代河西都憎統的肖像塑,和塑像後繪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我國最早的高僧寫實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壁畫藝術 石窟壁畫富麗多彩,各種各樣的佛經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樓閣等建築畫、山水畫、花卉圖案、飛天佛像以及當時勞動人民進行生產的各種場面等,是十六國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風貌和歷史變遷的藝術再現。

在大量的壁畫藝術中還可發現,古代藝術家們在民族化的基礎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臘等國古代藝術之長,是中華民族發達文明的象徵。

各朝代壁畫表現出不同的繪畫風格,反映出我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是中國古代美術史的光輝篇章,為中國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貴的形象史料。

敦煌藝術 光緒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發現砌封於隱室中滿貯從三國魏晉到北宋時期的經卷、文書,織綉和畫像等約5萬余件。文書除漢文寫本外,栗特文、佉盧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寫本約佔六分之一。文書內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門雜文的宗教文書,文學作品、契約、賬冊、公文書函等的世俗文書。

敦煌藝術的發現,名聞中外,它對我國古代文獻的補遺和校勘有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

莫高窟是中國從十六國至元代開鑿的佛教石窟寺,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千米的鳴沙山東麓。莫高窟開鑿在南北長l680米的三危山上。在高l5米到30米的崖面上,現存洞窟有750多個,壁畫4~5萬平方米,彩塑3000多身,木構窟檐5座。莫高窟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是中華文化藝術史上的瑰寶,也是古代東方文化藝術的燦爛明珠。l96l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悠久的開鑿歷史

公元前l39年和公元前1l9年,張霉兩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橫貫亞洲大陸、勾通中西文化經濟交流的「絲綢之路」。敦煌,地處「絲綢之路」交通樞紐,東來西往的文化都在此交匯,極大地促進了它的繁華。「教」意為「大」,「煌」意為「盛」。
佛教,就是通過敦煌從西域傳人內地的。莫高窟的開鑿始於公元366年。到了隋和唐代前期,莫高窟的開鑿進人鼎盛時期。到宋時,西北的西夏仍有興造修聾,但這時,由於經濟蕭條和陸上絲綢之路失去重要作用,莫高窟已經衰落。元代以後就停止了開鑿,逐漸冷落荒廢,鮮為人知。

莫高窟的發現

清代康熙年間,莫高窟逐慚被人注意。光緒二十六年(l900年),道士王圓篆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裡面完好保存著歷代文書、寫經、文物4萬余件。這一發現被稱為本世紀世界文化史上最有價值的發現。它轟動了世界。於是,英、法、日、俄、美等國的冒險家陸續前來,竊取莫高窟的珍寶和文物。l943年,莫高窟被收歸國有,在該地設立了敦煌藝術研究所,開始了對莫高窟的保護和研究。

珍貴的藝術寶庫

莫高窟的精華是彩塑和壁畫。彩塑共有3000餘身,大的佛像高達30多米,小的彩塑僅有十幾厘米高。壁畫如果按自身高度連接起來,長達30干米,其內容包括佛本生故事、經變、尊像、供養人像和裝飾圖案等。其歷沿革自十六國至元代,長達l000多年。其中,隋唐時期的作品數量約佔一半以上。中國古代藝術的主流是佛藝術。佛教傳播的必然產物是佛教造像和壁畫。遺憾的是,由於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許多佛教藝術品我們今天已無法看到了。敦煌地處氣候乾燥的西北沙漠,衰落後人跡罕至,所以彩塑、壁畫保存完好,使我們可以一睹在別處已很難見到的佛教藝術鼎盛時期的輝煌傑作。這正是敦煌莫高窟在藝術史上佔有極其顯要地位的原因。

⑤ 撒哈拉沙漠壁畫會告訴後世哪些秘密呢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第一大沙漠,氣候炎熱乾燥。然而,令現代人迷惑不解的是,在這極端乾旱缺水、土地龜裂、植物稀少的曠地,竟然曾經有過高度繁榮昌盛的遠古文明。沙漠上許多絢麗多姿的大型壁畫,就是這遠古文明的結晶。今天人們不僅對這些壁畫的繪制年代難以稽考,而且對壁畫中那些奇形怪狀的現象也茫然無知,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謎。

1850年,德國探險家巴爾斯來到撒哈拉沙漠進行考察,無意中發現岩壁中刻有駝鳥、水牛及各式各樣的人物像。1933年,法國騎兵隊來到撒哈拉沙漠,偶然在沙漠中部塔西利台、恩阿哲爾高原上發現了長達數公里的壁畫群,全繪在受水侵蝕而形成的岩石上,五顏六色,色彩雅緻、調和,刻畫出了遠古人們生活的情景。此後,世人注意力轉到撒哈拉,歐美一些國家的考古學家紛至踏來。1956年,亨利·羅特率領法國探險隊在撒哈拉沙漠發現了1萬件壁畫。翌年,將總面積約1080平方米的壁畫復製品及照片帶回巴黎,一時成為轟動世界的奇聞。

從發掘出來的大量古文物看,距今約為1萬年至4000年前,撒哈拉不是沙漠,而是大草原,是草木茂盛的綠洲,當時有許多部落或民族生活在這塊美麗的沃土上,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化。這種文化最主要的特徵是磨光石器的廣泛流行和陶器的製造,這是生產力發展的標志。

在壁畫中還有撒哈拉文字和提裴那古文字,說明當時的文化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壁畫的表現形式或手法相當復雜,內容豐富多彩。從筆畫來看,較粗獷朴實,所用顏料是不同的岩石和泥土,如紅色的氧化鐵、白色的高嶺土、赭色、綠色或藍色的頁岩等。是把台地上的紅岩石磨成粉末,加水作顏料繪制而成的,由於顏料水分充分地滲入岩壁內,與岩壁的長久接觸而引起了化學性變化,溶為一體,因而畫面的鮮明度能保持很長時間,幾千年來,經過風吹日曬而顏色至今仍鮮艷奪目。這是一種頗為奇特的現象。

在壁畫中有很多人是雄壯的武士,表現出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威武神態。他們有的手持長矛、圓盾、乘坐在戰車上迅猛飛馳,表現出征場面;有的手持弓箭,表現狩獵場面。還有重疊的女像,嘻笑歡鬧的場面。在壁畫人像中,有些身纏腰布,頭戴小帽;有些人不帶武器,像是敲擊樂器的樣子;有些似作獻物狀,像是歡迎「天神」降臨的樣子,是祭神的象徵性寫照;有些人像均作翩翩起舞的姿勢。從畫面上看,舞蹈、狩獵、祭祀和宗教信仰是當時人們生活和風俗習慣的重要內容。很可能當時人們喜歡在戰斗、狩獵、舞蹈和祭祀前後作畫於岩壁上,藉以表達他們對生活的熱愛或鼓舞情緒。

壁畫群中動物形象頗多,千姿百態,各具特色。動物受驚後四蹄騰空、勢若飛行、到處狂奔的緊張場面,形象栩栩如生,創作技藝非常卓越,可以與同時代的任何國家傑出的壁畫藝術作品相媲美。從這些動物圖像可以相當可靠地推想出古代撒哈拉地區的自然風貌。如一些壁畫上有人劃著獨木舟捕獵河馬,這說明撒哈拉曾有過水流不絕的江河。值得注意的是,壁畫上的動物在出現時間上有先有後,從最古老的水牛到駝鳥、大象、羚羊、長頸鹿等草原動物,說明撒哈拉地區氣候越來越乾旱。

那麼,在今天極端乾燥的撒哈拉沙漠中,為什麼會出現如此豐富多彩的古代藝術品呢?有些學者認為,要解開這個謎,就必須立足於考察非洲遠古氣候的變化。據考證,距今約3000~4000年前,撒哈拉不是沙漠而是湖泊和草原。約6000多年前,曾是高溫和多雨期,多種植物在這里繁殖起來。只是到公元前200至公元300年左右,氣候變異,昔日的大草原終於才變成沙漠。是誰在什麼年代創造出這些碩大無比、氣勢磅礴的壁畫群?刻制巨畫又為了什麼?尤其令人不解的是,在思阿哲爾高原丁塔塞里夫特曾發現一幅壁畫,畫中人都戴著奇特的頭盔,其外形很像現代宇航員的頭盔。為什麼頭上要罩個圓圓的頭盔,這些畫中人為什麼穿著那麼厚重笨拙的服飾?說來也巧,美國宇航局對日本陶古的研究結果,竟然意外地披露了一些撒哈拉壁畫的天機。

日本陶古,是在日本發現的一種陶制小人雕像。陶古是蒙古服的意思。這些陶古曾被許多歷史學家認定為古代日本婦女的雕像。可是經過美國宇航局科研人員鑒定,認為這些陶古是一些穿著宇航服的宇航員。這些宇航員不但有呼吸過濾器,而且有由於充氣而膨脹起來的褲子。科學工作者的這個鑒定結果,除來自對陶古的認真研究外,還把一段神話傳說作為參佐的依據。日本古代有個奇妙的關於「天子降臨」的傳說,有趣的是,恰恰在這個傳說出現100年後,日本有了陶古。人們有理由認為,傳說中的「天子」,也許正是外太空來的客人,而陶古恰恰是日本人民對這些「天子」—宇航員的肖像雕塑。假若日本陶古真的是宇航員,那麼,撒哈拉壁畫中那些十分相似的服飾,為什麼不可能是天外來客的另一遺跡呢?

我們是無神論者,我們的國際歌中也寫著「沒有神仙和皇帝」。然而,上述垂手可及的種種證據,又確乎是我們地球人目前難以測知的實體。我們把超於人力的一切稱之為神,那是因為我們認為外太空的生命有可能曾經在我們地球上留駐過,正像我們在月亮和火星上曾留下地球人的標志一樣。這兩者的區別,僅在於月球和火星上沒有能夠識別地球標志的生命而已。如果真有太空人的話,我們願意把外太空生命留下的痕跡稱之為神跡,那是因為這些痕跡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值得探究的課題,給人類留下難解之謎。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考古人員在新疆的一座古老的山洞裡發現了一批古代岩畫,經科學測定,這是數萬年前的作品。其中,有一組世界上最早的月相圖,由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殘月等連續畫面構成。

令考古人員震驚的是,滿月圖上居然會畫出輻射線的細節。

在滿月圖中,在球體的月南極處的左下方,刻畫有7條呈輻射狀的細紋線,這表明月圖作者是極鮮明、准確地表現了月球上大環形山中心輻射出的巨大輻射紋。

這與我們現在使用天文望遠鏡,才能觀察到的月球表面成放射狀的大環形山非常相似。

該怎樣解釋呢?數萬年前以鑽木取火、結繩紀事的原始人是如何會知道月面地貌的呢?莫非這數萬年前的月相圖並非原始人所刻繪?那麼,這古老月相圖的主人又來自何方呢?如果說新疆山洞裡的穴居人確實留下了他們創作的難予解釋的原始作品,那麼在世界上這樣的史前岩畫就並非罕見了,盡管從內容上看同樣難予解釋。

在法國的盧薩克堡,人們發掘出一組畫在水平石板上的壁畫,畫中人物竟穿戴長袍、靴子、腰帶、外套及帽子,留著修剪過的長胡須,完全是一派20世紀才有的裝束。考古學家的論證令人目瞪口呆,這組畫確實是原始時代的真品。實在無法想像,赤身裸體、毫無服飾意識的穴居人會在石壁上畫得出20世紀的人物。

類似的岩畫在南非的布蘭德堡也有發現。畫面上一個白人,身穿短袖上衣和緊身馬褲,戴手套,結襪帶,穿便鞋。左手端著酒杯,右手拿著弓箭,看來好像是在慶賀比賽凱旋。壁畫誕生於史前時期,可又怎能令人相信這會屬於史前人類的創作呢?是否當真有史前來客作為文明的使者降臨過地球、並在原始人眼前露面呢?這種岩畫難道會是古代人類想像的產物么?而繪有這類頗似宇航員形象的岩畫,已分別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伊朗的西雅爾克、義大利的布列西亞、墨西哥的帕倫克等地相繼發現。

其中,義大利的布列西亞史前岩畫上畫有兩個人物,他們都穿著鼓鼓囊囊的套服,頭上戴著奇怪的密封盔,盔上還伸出天線似的短角,手裡拿著不知名的工具。至於墨西哥的帕倫克岩畫,則是在當地一座金字塔中深藏的石棺蓋上發現的,它雖非史前作品,但卻被研究專家稱為「典型的史前宇航圖」。畫中人物很像是在駕駛著正在飛馳著的火箭。

圖中刻畫出的飛行物,它前身尖,稍後是幾個形狀奇特的凹口,很像是艙門或通風口,再往後逐漸變寬,尾部是一股噴出的火舌。它前端處有開口,納入空氣,空氣經由管道送入尾部。畫中的瑪雅人上身前傾,手中握著操縱桿狀的東西,左腳跟踩在一塊踏板上,他正全神貫注地注視著眼前的儀表。顯然「火箭」處於向前飛行狀態。

這位操縱員的頭盔裝置復雜,有透氣口、有管子,還有天線般的東西。他的衣著恰到好處,一套緊身連衣褲,腰間束著寬皮帶,手臂和腿部緊束著綁帶。他的前座與運載器的後部隔開,在運載器內可以看到各種對稱的方、圓、點和螺旋線。

在這幅在現代人們看來是極度超越了時代的古代作品中,究竟隱藏著怎樣的信息呢?或者說,它將會告訴後世哪些秘密呢?瑪雅人的祖先是否曾接待過神秘的「天外來客」呢?在前蘇聯,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幅畫有奇特「飛船」的史前岩畫,畫中飛船由一排10個緊挨著的球體組成,這些球體置於一直角櫃內,兩邊頂有大柱子。這難道是史前「天外來客」的星際飛船?但這種飛船的古怪構造卻是無法讓當今科學家所理解的。究竟是原始人見過這種飛船,還是天外使者有意留下了飛船圖形?

⑥ 伊朗工藝美術造型中體現的伊斯蘭文化

其實早在古代,伊斯蘭教藝術就與中國藝術、印度藝術並立為東方三大藝術。建築藝術是伊斯蘭教藝術的的重要方面,伊斯蘭建築,起源於民間的園頂小屋,後逐漸演變,形成今天獨特的建築形式。一些較大的清真寺還融入了羅馬和哥特式建築風格,雖屋頂穹隆,但屋角卻又常配以高聳的光塔,細長且高,上有尖頂。由於伊斯蘭教反對偶像,所以在清真寺中,看不到偶像的雕刻,各式壁畫琳琅,往往鑲嵌著優美和考究的圖案。

⑦ 價值連城的木板畫和壁畫是什麼

斯坦因在獲得了大量浮雕、文書之後,沒有想到又發生了更使他驚喜的事情:他發現了幾幅價值連城的唐代木板畫和壁畫。這幾幅畫就是後來讓世界美術界為之震驚並引起眾多紛爭的《鼠神圖》、《傳絲公主》、《波斯菩薩》和《龍女圖》。尤其不可思議的是,除了《波斯菩薩》之外,其他三幅圖的內容完全與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完全符合。但在繪畫風格上,這些繪畫基本上屬於在印度流行的希臘美術風格。

丹丹烏里克的繪畫作品大約誕生於1300年前。當時於闐畫家尉遲乙僧的聲譽已經傳遍了中原畫壇。一位名叫馬里奧·布薩格里的義大利學者在他的一本叫《中亞繪畫》的書中提到過於闐畫派並對它作出評價:「……唯一能夠誇耀並為中國藝術家和評論家欣賞的偉大作品的畫派是於闐畫派。遺憾的是只有為數不多的倖存繪畫證明這些作品在類型、源頭、時代和主題上是異質的,於闐畫派證明它已吸收了印度、波斯、中國,甚至還可能有花剌子模的影響。」他還認為,要從根源上講,丹丹烏里克等地遺址中的於闐繪畫所刻畫的人物、圖像等等可以說是從古印度之源衍變而來的,但這樣說並不意味著於闐繪畫等作品中沒有於闐藝術家自身的創造存在其中。丹丹烏里克菩薩體形的拉長正是於闐繪畫和伊朗外來畫風的結合。《龍女圖》則表現出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特點,中國線描的手法和西方凹凸畫法的結合在這幅作品中得到很好的體現。

早期的於闐繪畫頗受犍陀羅藝術的影響,不過到了公元7世紀左右,中原文化的影響就很明顯地體現在丹丹烏里克繪畫乃至整個於闐繪畫中了,其中的緣由也不難推斷,因為在唐代中原和於闐的聯系更加密切,隋唐時代正是於闐文化高度發展的時期,其標志則表現在將多種外來藝術集於一身,這種特點在丹丹烏里克的繪畫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鼠壤墳傳說》

幾幅畫在木板上的畫是斯坦因在丹丹烏里克廢墟里發現的,這些木板畫被放在神像的下面,看起來是信徒們的供奉品,其中有一塊較大的木板,上面畫著一個長著鼠頭的半身人像,鼠頭上戴著王冠,背部有橢圓形的光環,旁邊有兩個侍者立在左右。這幅畫在斯坦因看來是有史實根據的,他知道在玄奘的記載里有一則鼠壤墳的故事。據說古代時當地人對鼠及鼠王非常尊敬。有一次於闐受到匈奴的大舉入侵,幸虧鼠群咬斷了匈奴的馬具使敵軍大敗而歸,國家才得以保全。而在他去往和田的路上就有人向他指出此地就是玄奘所提到的鼠壤墳。

《大唐西域記》中的確有這樣一個奇妙的神話故事《鼠壤墳傳說》,說於闐國都西郊有一座沙包稱鼠壤墳。當地居民說此處有大如刺蝟的老鼠,其中毛呈金銀色彩的巨鼠為群鼠首領。有一次匈奴數十萬大軍侵犯於闐,就在鼠壤墳旁屯軍駐扎。當時於闐國王只率數萬兵力,根本難以抵擋取勝。國王雖然素知沙漠有神鼠,但並沒有真正地見過。值此大敵當前君臣驚恐不知該如何是好時,只好擺出各種各樣的祭品,祈求得到神鼠的幫助。當天夜裡國王就夢到一隻大老鼠對他說可以幫助他擊退敵人,希望他早日整頓軍隊,准備進攻。國王從夢中醒來,想起夢中與神鼠的約定,便命將士整裝,長驅直入直搗敵軍。匈奴大驚,正要穿甲騎馬迎戰,不料馬鞍、弓弦、甲鏈和系帶都被老鼠咬斷了,匈奴兵霎時間如一盤散沙般潰不成軍,不得已只好束手就擒,於闐軍隊凱旋而歸,國王非常感激神鼠的救命之恩,就建造了一座神祠來表示謝意,同時也希望能永遠得到神鼠的庇佑。

人們在不少歷史文獻中都見過「於闐王錦帽金鼠冠」、「西域有鼠國,大者如犬、中者如兔、小者如常」、「於闐西有沙磧,鼠大如蝟,色類金,出人群鼠為從」的記載。這些記載與《大唐西域記》的記載相吻合。因此斯坦因認為《鼠神圖》表現的即是《鼠壤墳傳說》,這應該是能夠解釋通的。

《傳絲公主》

斯坦因最重要的收獲是《傳絲公主》圖的發現,斯坦因在後來描述說:「最讓人稱奇的是我後來發現的一塊畫板,上面有一位中國公主,在玄奘所記敘的一個故事裡,她應該是那個將蠶桑業介紹到於闐的第一人。在玄奘時期蠶桑業就已經很繁榮。據說這位公主因為中國嚴禁蠶種出口,就把蠶種悄悄地藏在帽子里趁人不注意時帶出去。在這副畫的中間是一個盛裝貴婦,兩旁跪著侍女,在畫的一端有一個籃子,裡面是一些果實狀的東西,另一端有一個多面形的東西,起初人們不知其為何物,後來我發現左邊的侍女左手指著貴婦人的高冠,冠下就是她從中國偷著帶出來的蠶種,那麼畫的另一端所盛的就是繭了。」

斯坦因的這些看法,又與玄奘的記載不謀而合——「昔者此國未在桑蠶,聞東國有之,命使以求。時東國君秘而不賜,嚴刺並防,無令桑蠶出也。於闐王乃卑辭下禮,求婚東國。國君有懷遠之志,遂允其請。於闐王命使迎婦,而誠曰:『爾致辭東國君女,我國素無絲棉桑蠶之種,可以持來,自為裳服。』女聞其言,密求其種,以桑蠶之子,置帽絮中,既至關防,主者遍索,惟王女帽不敢以驗。遂入於闐國,止麻射伽藍故地,方備儀禮,奉迎入宮,以桑種留於此地。」當年玄奘在於闐國都東南拜謁了「麻射伽藍」,這是為紀念東國君女建立的。除《大唐西域記》以外,《於闐國授記》等文獻也有「東國」君女傳絲的類似記載。

《傳絲公主》的內容和《大唐西域記》所記載的內容不謀而合,讓人們不得不去深入思考歷史背後的真相。

《波斯菩薩》

斯坦因在丹丹烏里克一座佛寺的小方屋裡發現了一塊《波斯菩薩》畫板,畫板上面繪著一個形體衣服全是波斯式的健壯男子,不過從神態相貌上看這個男子是一個佛教神祗,然而他臉上長著黑色的胡須,濃密的眉毛,非常有西部男子的風度,他的頭上戴著金色的帽子,腰身細長,穿錦緞外衣,腰系皮帶,一柄彎形短劍懸在腰間,腳踩長筒皮靴,交腳而坐。圍巾從頭部垂落,纏繞而下,與人們平常所見的中亞的菩薩大致相同。四臂中除一手扶腿外,其餘三隻手臂都拿著法物,一隻手拿著短矛,一隻手持高腳杯,一隻手舉著花朵,頭光和背光非常明顯,神像的神態莊重威嚴。

斯坦因還說,在這幅《波斯菩薩》畫板的後面,繪的是「印度式三頭魔王」,一身暗藍色股肉,裸體,腰以下系虎皮裙,交叉的兩腿下面有昂首俯身的兩頭牛像,四臂各執法物,這一切都同印度密宗的神道相像。

《龍女圖》

斯坦因發現的《龍女圖》,可謂東方古代繪畫藝術的傑作。這是丹丹烏里克一座佛殿中一系列彩色壁畫中的一幅,「其不落窠臼的主題和生動活潑的畫面」立刻吸引了斯坦因的注意力。這幅《龍女圖》的正中是一名裸女,站在蓮花池中,梳著高髻,以紗巾為飾,佩戴項圈、臂釧、手鐲,胯部有飾物,她左手撫乳右手置腹,姿態優美自然。池中另有一個裸身男童,雙手抱住裸女的腿,向上仰望著她。裸女也回首俯視男童,面上是欣喜和嬌羞的表情。環繞水池的是棋盤格狀圖案,水面飄浮著蓮花。

斯坦因這樣描述這幅畫:「畫面輪廓簡潔,用優美的線條勾畫出了頗具活力的神韻。裸女右手纖指撫著胸口,左臂以曲線彎至腰部,四條系著小鈴的帶子系在臀部周圍,酷似早期印度雕塑藝術中的舞女。奇特的是,描繪得很精緻的葡萄葉子,出現在古典後期藝術品本應繪有無花果的地方,浴女的臉側向她自己的右方,向下看著男童……池中蓮花描繪得十分逼真自然,以各種姿態浮現水面,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半開,色彩也從深藍到暗紫不同,說明這些聖潔的蓮花是畫師長期觀察而非常熟悉的……水池前面還畫有一匹沒有騎者的馬和其他一些人物,使人聯想到它的主題可能是在表述一個荒誕的神話,即玄奘所記於闐南邊河流中的龍女向人間男子求婚的故事。」

斯坦因所認為的玄奘記載的神話,是《大唐西域記》中《龍女索夫》的故事。故事內容是,古代於闐城東南方有一條大河,這條河灌溉農田,養育於闐城的人們。後來河水斷流,傳說是龍的緣故。國王就在河邊建立祠堂祭龍,龍女於是凌波而至,說她丈夫亡故,沒有依靠,希望國王為她選配一夫,如果國王答應,水流即可恢復。國王後來選中一大臣,大臣就穿白衣騎白馬進入河中龍宮,從此河水不斷,造福百姓。如果這幅畫如斯坦因所說,是玄奘所記《龍女索夫》的故事,那麼畫中裸女就是龍女,抱她腿的男童就是她的新夫——按古代佛教繪畫中人神大小的處理慣例,畫面上的人物關系是有可能的。

這幅藝術精品集中體現了於闐繪畫中西合璧的兼容性特點。龍女優美的裸體、富有節奏韻律的三道彎姿勢及小巧的裝飾物,體現出古印度通常的造型手法;而剛柔並存以及具有高度概括力的線描手法和龍女眉眼的畫法、面帶羞怯的表情和以手遮乳的姿態,則是中原繪畫藝術和觀念的寫照。

斯坦因對四幅怪異圖畫的解釋被許多中外學者認可。但部分國內學者不同意斯坦因的上述觀點,認為應該從佛教故事中尋求繪畫的確切內容,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應該是中國古典的繪畫手法。

眾說紛紜,都有各自的道理。但無論如何,斯坦因在丹丹烏里克發現的繪畫作品,其意義要遠遠超出藝術本身。這些繪畫,為人們打開了古代於闐社會生活的一幅幅畫卷,同時最為驚人的巧合是,斯坦因的發現還有力地證實了玄奘的文字記載。

⑧ 舉世聞名的敦煌壁畫的標志是什麼它有哪些特點

敦煌壁畫的標志是112窟的反彈琵琶圖 敦煌市市中心的城標就是模仿它建造的
歌舞劇《絲路花雨》《大夢敦煌》也市以其為素材創作的

此圖見於莫高窟112窟的《伎樂圖》,為該窟《西方凈土變》的一部分。寫伎樂天伴隨著仙樂翩翩起舞,舉足旋身,使出了「反彈琵琶」絕技時的霎那間動勢。表現伎樂天神態悠閑雍容、落落大方,手持琵琶、半裸著上身翩翩翻飛,天衣裙裾如游龍驚鳳,搖曳生姿,項飾臂釧則在飛動中叮當作響,別饒清韻。突然,她一舉足一頓地,一個出胯旋身使出了「反彈琵琶」的絕技--於是,整個天國為之驚羨不已,時間也不再流逝。人物造型豐腴飽滿,線描寫實明快、流暢飛動,一氣呵成,天衣飄颶,有「吳帶當風」的韻致,體現了唐代佛教繪畫民族化的特色。敷彩以石綠、赭黃、鉛白為主,使整個畫面顯得更加典雅、嫵媚,令人賞心悅目。這幅「反彈琵琶」無論是從反映生活的角度,還是從繪畫技法的角度,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引人注目的,是敦煌壁畫中的代表傑作。
詞語:反彈琵琶。來自敦煌壁畫中的一種舞姿造型。喻指突破常規的思維和行為;從反面看問題,與常規事物對著干。
富麗多彩的圖畫世界:洞窟在我們面前展現了一個富麗多彩的圖畫世界。各種各樣的佛經故事,山川景物,樓台亭閣,花卉圖案,飛天佛像,使這些神秘的洞里出現了一派「滿壁風動,天雲飄忽」的佛國風光。有的洞窟則使我們看到人們打獵、織布、建造房屋等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的人世間的畫。歷史上張騫出使西域的情景,絲綢之路上絡繹不絕的商旅,唐河西節度使張儀潮浩浩盪盪出行的隊列,也出現在那些五彩繽紛的壁畫中。
東西方藝術的結晶
如果把莫高窟所有的壁畫連接起來,長達50華里。在這樣一個長和的畫廊里,從十六國經隋唐到宋元,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流派,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有的富麗華艷,絢爛多彩。在藝術上,這些壁畫不僅體現了中國的民族風格,而且吸取了印度、希臘、伊朗等國古代藝術之長,堪稱是東、西方藝術的結晶。有不少藝術家來到郭煌,為這座藝術寶庫所吸引,寧願放棄城市中優越的生活條件,在這個偏僻的沙漠小鎮上住下,臨摹壁畫,向古代的藝術家學習,過著艱苦的生活,一呆就是幾年,甚至大半輩子。

最美的形象:飛天和反彈琵琶

在這些壁畫中,公認「飛天」是最美的形象。這凌空起舞的「飛天」,早就出現在各種畫冊上,甚至被很多商品用為商標,其優美的形象,已為廣大群眾所熟悉,還有一個反彈琵琶的伎樂天的形象,隨著大型舞劇《絲路花雨》的演出,也為廣大群眾所喜愛。有人專門研究了壁畫中對於人物的手的造型和表情刻畫。在美術界歷來有「畫人難畫手」之說,而敦煌壁畫中的手,其動作,千變萬化,體現了人物的感情。在手的造型和表情刻畫方面,可以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那個僅樂天的手的動作就是極好的例子。莫高窟里的彩塑,軀體肌肉骨胳之准確,使你深信古代藝術家是很熟悉人體解剖的,藝術造詣之高,令人嘆服。每一個洞窟中的畫和彩塑,在布局和色調上,渾然一體,十分協調

還有就是敦煌壁畫里的飛天、千手觀音。

⑨ 這是伊朗的一個什麼古跡

波斯帕利斯古跡
= =樓主可以在網路圖片找到原圖
====================================
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是古代阿契美尼德帝國的行宮和靈都,興建於大流士一世在位時的公元前518年。掌握眾多附庸國的波斯帝國皇帝,受美索不達米亞諸都城的啟發,將波斯波利斯建成一座擁有眾多偉大、巨大宮殿群的建築城。整個古城巧妙地利用地形,依山造勢,將自然之地理形貌和人類之藝術精華完美的融匯在一起。波斯波利斯古城遺址已經提供了許多關於古代波斯文明的珍貴資料,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

簡介

古城名。波斯阿黑門尼德王朝的第二個都城。位於伊朗扎格羅斯山區的一盆地中。建於大流士王(公元前522-前486年在位)時期,其遺址發現於設拉子東北52公里的塔赫特賈姆希德附近。城址東面依山,其餘三面有圍牆。主要遺跡有大流士王的接見廳與百柱宮等。

波斯波利斯,位於伊朗南部法爾斯省境內,設拉子的東北2公里。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波斯波利斯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該城位於一處山坡上,東鄰庫拉馬特山,其餘三面是城牆,城牆依山勢而高度不同。城內王宮建於石頭台基上,主要建築物包括大會廳、覲見廳、宮殿、寶庫、儲藏室等。全部建築用暗灰色大石塊建成,外表常飾以大理石。王宮西城牆北端有兩處龐大的石頭階梯,其東邊是國王薛西斯所建的四方之門。大會廳在城市中部西側,邊長83米,中央大廳和門廳用72根高20餘米的大石柱支撐。覲見廳在城市中部偏東,是有名的「百柱廳」。城西南角為阿爾塔薛西斯一世和薛西斯一世的王宮,東南角是寶庫和營房。城中出土文物有浮雕、圓雕、石碑、金飾物、印章和泥板文書等。

波斯波利斯,又稱塔赫特賈姆希德,是波斯帝國大流士一世即位以後,為了紀念阿契美尼德王國歷代國王而下令建造的第五座都城。希臘人稱這座都城為「波斯波利斯」,意思是「波斯之都」,伊朗人則稱之為「塔赫特賈姆希德」,即「貿姆希德御座」。古老的波斯是眾神的王國,賈姆希德是古代波斯神話中王的名字。

這座顯赫一時的都城規模宏大,始建於公元前522年,即大流士一世開始其統治的時候,前後共花費了60年的時間,歷經三個朝代才得以完成。大流士一世時代只完成了大流士一世宮殿、寶庫、覲見大殿、三宮門等建築,其餘部分則是繼大流士一世之後的兩位君主統治期間逐漸修建完成的。薛西斯一世時期建造了大部分的波斯波利斯,到了阿爾塔薛西斯一世時期這座象徵著阿契美尼德帝國輝煌文明的偉大城邦終於完成,從此它庄嚴地聳立在波斯平原上,不僅是世界上最強大帝國的心臟,而且是存儲帝國財富的巨大倉庫。一直到130多年以後,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大帝攻佔了這里,在瘋狂的掠奪之後無情地將整個城市付之一炬。傳說「他動用了1萬頭騾子和5000匹駱駝才將所有的財寶運走」。然後那些用黎巴嫩雪松製作的精美圓柱、柱頭和橫梁熊熊燃燒起來,屋頂墜落,煙灰和燃屑像雷陣雨一樣紛紛落在地上。大火過後,只剩下石刻的柱子、門框和雕塑品依然完好。波斯波利斯就這樣毀於一場大火。歷史上有一種說法,說亞歷山大大帝是為了報復波斯人對雅典衛城的劫掠才下命令燒掉波斯波利斯的,但並無證據可以證明這一毀壞是有意的。不管怎樣,到此為止屬於阿契美尼德的繁華消散了,如同波斯平原廣闊大地上一場華麗壯烈的夢。

經過幾十年的發掘和修復,波斯波利斯正逐漸恢復昔日的輝煌。

遺址建築特色
遺留下來的是一片氣勢雄偉的遺跡,背靠著光禿禿的赫馬特山,雄踞在高出平原15米的天然石平台上。平台長448米,寬297米,所有的建築物都建在平台之上,平台以外並沒有防衛用的圍牆。平台的西北端有階梯、階梯寬7米,共有111級石階,每級石 階只有10厘米高,足以讓人騎馬 上去。階梯的盡頭是「萬國門」, 也叫「辭西斯門」或者「波斯門」。 在平台上,考古學家們發現了兩段巨大的儀式用階梯,它們分別通向覲見大殿的北面和東面,是波斯波利斯最宏偉壯觀的景象之一。階梯上飾有大量浮雕,刻畫了波斯帝國民族服飾各異的朝貢者列隊前進的場面。那時的波斯帝國共有35個屬國、23個民族。浮雕上的來自不同屬國和民族的朝貢團或是手捧金銀珠寶,或是牽著獅子、麒麟、雙峰駱駝等等,反映了波斯帝國繁榮昌盛的景象,以恢弘的方式呈現了波斯帝國的壯麗威嚴。這些雕刻品歷經2400多年依然栩栩如生,使波斯波利斯成為現存最大的阿契美尼德藝術陳列館。

階梯所通向的覲見大殿又稱為阿婆陀那,是波斯波利斯的正殿,它是帝王用來接見朝貢團的地方,根據傳說,大流士一世也曾將大量的貨幣和文書埋於大殿地下。殿內大廳呈正方形,每邊長達61米,估計可以容納1萬人左右。大廳內有石柱36根,大廳外的前廊和左右側廊各有石柱12根,共計72根。這些石柱高18米,柱頭有公牛雕飾,它們的作用是用來支撐屋頂。

與覲見大殿僅以一小庭院相隔還有一座更加龐大的建築,據考證有可能是薛西斯一世的覲見大殿。殿內大廳同樣也是正方型,每邊長為73米,因為殿內有100根13米高的石柱而被稱為百柱大殿。在這座華麗的大殿裡面,國王可能在100根柱子構成的柱林之間氣宇非凡地端坐於寶座之上,款待遠方來的尊貴客人。在百柱大殿的後面,有著擁塞的金庫、貯藏室以及寢宮。那金庫復雜得如同迷宮一般。所謂的「後宮」緊挨著大殿,包括22個二居或三居的小套房,供許多女人和她們的孩子居住。

在建築風格上,一方面這些建築的石柱柱身上刻著垂直的凹槽,枕頭和柱底刻著精美的雕飾,另一方面宮殿裝飾又採用了大量鮮亮的塗飾、精緻的瓦片、純金銀、象牙以及大理石材料,這體現了古希臘與埃及藝術的融合。

在多年的考古挖掘中,波斯波利斯出土了大量的手工藝品,其中包括武器、家庭用具、新出土的皇家銘文以及一對描繪國王舉行正式接見情景的大型浮雕。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實物史料,為人類對祖先的探索提供線索和資料。此外還出土了100多塊刻有埃蘭文字的土簡,上面記述了金庫支出的細節,是考古研究的無價之寶。

隨著挖掘的深入和研究的進行,歷史將越來越清晰地呈現於世人面前。波斯波利斯這座波斯帝國最偉大的城邦,而今屹立於不毛之地的庄嚴遺跡,正在默默地述說著它曾親眼目睹的輝煌,以及人類野心的最終虛幻。

波斯波利斯是伊朗古城,位於伊朗西南法爾斯省設拉子東北、扎格羅斯山區的盆地中,是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第二大都城。「波利斯」原意是「都市」,「波斯波利斯」意為「波斯國的都城」。波斯波利斯建造在一座長近 460 米、寬約 300 米、高 10 多米的平台上,平台外層包砌有排列有序並用鐵鉤相互固定的石板。城西北入口有一條坡度平緩、裝飾精美的寬六、七 米的石階路,即使策馬亦可循階入城。大流士及其後繼者還在平台上築建了一系列精美絕倫的城門、皇家宮院和廳室等。主要建築有萬國之門、覲見廳、玉座廳、百柱廳、大流士宮殿、薛西斯宮殿、寶庫等。薛西斯一世建造的「萬國之門」高達 18 米,入口前有大平台和大台階,石階兩側牆面刻有 23 個民族朝貢隊伍的浮雕像,人物形象生動,反映了波斯帝國繁榮的景象。覲見廳在遺跡中部西側,為石柱木樑枋結構,呈正方形,邊長約 80 多米,中央是大廳。大廳和門廳用 72 根石柱支撐,柱礎覆鍾形,柱身有 40~48 條凹槽。柱頭有公牛雕飾,柱高 21 米,其中的 13 根至今依然屹立,景象壯麗。大流士一世宮殿在玉香殿之南,門道和兩壁裝飾有對稱的巨型翼獸身人面浮雕石像,這兩壁雕像不僅大小、形象一模一樣,就連每一條紋路都是對稱的。在覲見廳北面和西面的石壁上有獅子鬥牛的浮雕,也是對稱的。百柱廳在覲見廳東側,大殿面積約 68.6 平方米,高 11.3 米的立柱承托著寬廣的雪松木平屋頂。百柱殿竣工於薛西斯的兒子阿爾塔薛西斯當政時期,寬闊的石階飾有色彩鮮明的雕刻和淺浮雕。遺址的西南角有薛西斯一世和阿爾塔西斯一世的兩座王宮。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的波斯帝國處於全盛時期,當大流士一世決定在法爾斯乾旱的平原上建都時,就考慮將首都建成一座與帝國實力相稱的城市。那時這里學者、能工巧匠雲集,宮殿建築雄偉壯麗,驛道四通八達,文化盛極一時。從大流士本人開始,中經其子薛西斯,下至其孫阿爾塔薛西斯,為建新都皆全力以赴,使波斯波利斯最終成為中央集權國家的具體化身。1980年波斯波利斯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⑩ 伊朗高原、戎裝、節杖、美倫美奐是什麼意思

伊朗高原(英文:Iranian plateau,又稱Persian plateau)是亞洲西南部的高原地帶,亦是古代文化的發源地,它是由於阿拉伯版塊與歐亞大陸版塊碰撞之後形成的多折山脈帶地形。伊朗高原由小亞細亞和高加索開始,一直向東延伸,包括現今阿富汗的絕大部分和巴基斯坦的很大部分。伊朗高原周圍被雄偉的高山所包圍,高原中央是遼內陸盆地,沒有河流通往大海。伊朗農業條件最好的地區,是毗鄰兩河闊的流域的胡澤斯坦地區,還有北部、西北部山鏈的山麓與河谷地區,特別是裏海、高加索山脈的斜坡地區。
戒裝就是准備行李
節仗是:先看例句但是,劉玄對劉秀還是很不放心,只給他一個「破虜將軍代行大司馬事」的空頭官銜和宣慰【節仗】,沒給他一兵一卒。從其意思看,應該是誤寫。正確的應該是:【節杖】+++西方版+++ 赫耳墨斯手中所持的權杖,作為和平的象徵。曾作為古希臘和古羅馬使節和大使的護身符。最初節杖被描繪為一節木棍,或末梢有兩個分杈的橄欖枝,並飾以花環或緞帶;後來花環改為兩條蛇,並在節杖上添加了一對翅膀,以代表赫耳墨斯的速度。 +++中國版+++ 古代的使臣出入關門皆有象徵意義的憑證或信物,即符節;它們多用竹或木製成。漢時中國派往匈奴去的使臣所持的節杖皆以竹為桿,上綴氂牛尾毛。《漢書·蘇武傳》中說蘇武雖被羈留在匈奴,但他「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好在竹子作的節杖還在,蘇武忠誠於漢朝的氣節得以保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種與竹子相關的信物,即汗青。汗青是中國古代的史冊。古時記事於竹簡,制竹簡時需用火烤青竹以去竹汗(脫水後不易腐蝕,可長久保存),故稱汗青;因此,記載於史冊上的事跡又稱「青史」。文天樣《過零了洋》詩句中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於謙《收麥》詩句中的「更有清名描青史」等都是以們子作史冊的特性揭示氣節的不朽價值。
美輪美奐:高大;奐:眾多。形容房屋高大華麗。

閱讀全文

與伊朗的壁畫象徵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務工感染肺炎怎麼辦 瀏覽:182
印度為什麼叫土兵 瀏覽:206
去印尼帶多少行李 瀏覽:782
中國用微信外國用什麼 瀏覽:114
英國短毛藍貓如何驅蟲 瀏覽:365
伊朗五星級酒店怎麼有兩個馬桶 瀏覽:257
美國為什麼說伊朗是最好的盟友 瀏覽:659
中國復員兵一年有多少人口 瀏覽:798
來中國留學的外國人有多少 瀏覽:778
高曉松為什麼是中國 瀏覽:483
為什麼說廣西女生長得像越南人 瀏覽:455
正宗英國人是什麼民族 瀏覽:123
在印尼哪裡可以買到南洋金珠 瀏覽:353
印尼來中國做商務簽要什麼資料 瀏覽:522
里約奧運會中國臉譜頭盔多少錢 瀏覽:120
印尼禁止帶什麼 瀏覽:222
越南暴雨天氣風向是什麼 瀏覽:391
印尼寬頻廣告原版音樂是什麼 瀏覽:80
越南足球為什麼能成為東南亞強隊 瀏覽:602
印度的星光會員是怎麼處理的 瀏覽: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