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被美軍軍艦擊毀的伊朗客機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空中浩劫》是一個由Cineflix公司製作的災難紀錄片節目
「轟隆」「轟隆」兩聲響,兩枚SM-2導彈從美國「文森斯」號導彈巡洋艦射入空中。「打中了!」「直接命中!」「飛機墜落了!」巡洋艦上響起美國海軍的一片歡呼聲。
突然,「文森斯」號巡洋艦駕駛台瞭望員發出一聲嘆息:「糟了,目標不象是F-14戰斗機。」
SM-2導彈擊中的目標確實不是F-14戰斗機,而是從伊朗的阿巴斯港飛往阿聯酋迪拜的伊朗航空公司的655次班機(A300型大型客機)。導彈響處,機毀人亡——655次班機上的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遇難。
這是1988年7月3日發生在伊朗水域上的一起重大空難事故。美國《新聞周刊》披露了這起事件的有關內幕。
1988年7月3日,當地時間6時33分,位於霍爾木茲海峽的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艦長威爾·羅傑斯接到正駛過海峽西面入口的美國海軍
「蒙哥馬利」號護衛艦報告,6艘伊朗革命衛隊炮艦離開海島基地。羅傑斯隨即下令「文森斯」號巡洋艦進入作戰狀態,巡洋艦以每小時30海里的速度前進。
據美國海軍後來提供的官方說法,「蒙哥馬利」號護衛艦當時發現13艘伊朗炮艦。據說,其中幾艘正圍著一艘名叫「斯托瓦爾」號的賴比瑞亞油輪轉。
「蒙哥馬利」號護衛艦又報告:賴比瑞亞油輪附近發出5到7聲爆炸聲。聽到這些神秘爆炸聲的報告後,設在巴林的美國艦隊總部立即與「文森斯」號巡洋艦聯系,中東聯合特遣隊司令安東尼·萊斯少將命令「文森斯」號巡洋艦前去支援「蒙哥馬利」號護衛艦。
「文森斯」號巡洋艦上一架「海鷹」式直升機奉命出擊,20分鍾後飛到伊朗炮艦上空盤旋。直升機駕駛員馬克·科利爾發現,伊朗炮艦正圍著一艘德國貨輪轉,沒有射擊,只是一般的騷擾。
這時,阿曼海岸警備隊通過無線電命令伊朗革命衛隊炮艦返航,並希望美國的「文森斯」號巡洋艦也離開。
巴林總部萊斯少將手下的水面戰斗指揮官理查德·麥肯納上校回到指揮中心,看到「文森斯」號巡洋艦越過他命令的位置40海里,非常吃驚。他很惱火,問艦長羅傑斯搞什麼名堂。羅傑斯回答稱,在支援「海鷹」式直升機,還說通訊聯絡出了故障。
隨後,「海鷹」式直升機機長羅傑·赫夫報告,直升機受攻擊,正在逃避。羅傑斯當即命令「文森斯」號巡洋艦加速前進。
在東北200海里處的阿曼灣口,美國「福雷斯特爾」號航空母艦指揮官萊頓·史密斯獲悉「海鷹」式直升機受攻擊以及「文森斯」號巡洋艦正在追蹤進攻者的消息後,命令兩架F-14戰斗機和兩架A-7攻擊機出擊。
剛好在9時45分時,伊朗的阿巴斯港機場控制塔宣布,有一架民航班機准備起飛,目的地是阿聯酋的迪拜。殊不知,兩周一次往返於伊朗阿巴斯港和迪拜之間的伊朗民航班機的航線正好處於「文森斯」號巡洋艦的上空。
此時,「文森斯」號巡洋艦的雷達也測到阿巴斯港機場有飛機起飛的信號。阿巴斯港機場是軍民兩用機場,從該機場飛往海灣的飛機自然就成了美國海軍艦艇的「假
想敵」。「文森斯」號巡洋艦負責觀測雷達的安德森上士想弄清飛機究竟是軍用飛機還是民航客機,結果得到了是民航客機的判斷信號,但他在海灣民航班次時刻表
上卻看漏了655次航班。安德森對戰友約翰·里奇說,雷達預測的訊號可能是伊朗的美製F-14戰斗機。這話被他的上司佐契爾上尉聽到,佐契爾立即向上級匯
報了這個情況。
當伊朗飛機距離「文森斯」號巡洋艦約11海里時,艦長羅傑斯伸手按了發射SM-2導彈的指示按鈕。佐契爾上尉接到向伊朗飛機開火的信號後,按了20多次還找不到正確的發射按鈕。一位有經驗的軍官過來幫他按下了正確的發射鍵。
於是,從「文森斯」號巡洋艦發射的兩枚SM-2導彈相繼向目標射去。30秒鍾以後,第一枚導彈擊中了飛機,290條無辜的生命就這樣葬身大海。
就在「文森斯」號巡洋艦發出一片歡呼聲的同時,附近的「蒙哥馬利」號護衛艦的水兵卻目瞪口呆,因為他們看到的不是什麼F-14戰斗機,而是民航機龐大機翼掉進了海里。
「文森斯」號巡洋艦此時也察覺情況不妙,官兵們一個個都驚呆了。艦上死一般沉寂。羅傑斯只好下令巡洋艦駛離伊朗水域。
美國首都華盛頓,當天下午1時30分,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海軍上將威廉·克勞告訴記者,發生了很糟糕的事情,但具體情況還不清楚,據羅傑斯向他報
告,伊朗班機越過商業航線,無視「文森斯」號巡洋艦一再警告,高速向「文森斯」號巡洋艦飛去。羅傑斯是為保護軍艦才向飛機開火的。
事件發生以後,克勞任命中央司令部負責中東作戰行動的海軍少將威廉·福格蒂調查此事。他隨後寫出的報告掩蓋了事實真相,在地圖上把當時「文森斯」號巡洋艦的位置標在遠離伊朗水域的地方。
白宮決定當時的副總統喬治·布希(老布希)在聯合國大會上為美國辯解。當年7月14日,布希在聯大的講話中聲稱,「文森斯」號巡洋艦當時是趕去保護受到伊朗襲擊的一艘商船的。
編譯自美國《新聞周刊》 (美)羅傑·查爾斯
Ⅱ 載人180的波音737伊朗墜機黑匣子沒找到,美國說是技術原因
墜機原因尚不清楚,至於美國說是技術原因這一說法,也缺乏確切的證據。
據伊朗通訊社報道,有載人180的波音737型客機在霍梅尼國際機場附近突然墜毀,飛機上載有180名乘客,飛機在起飛的一段時間里突然墜毀,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喪生。眾多媒體已經就此事展開報道,事件在持續跟進中。此事最受影響當然是波音公司,波音737類型客機是波音的搖錢樹,自1967年向全世界交付,是指幾日共生產了6687架,最近幾年,波音737連遭多起事故,導致百人喪生,波音737也遭到了全世界輿論的一片嘩然,包括中國,已經有眾多國家停飛波音737,有些國家還在使用波音737,包括烏克蘭。此次墜機的具體原因還尚未可知。
Ⅲ 為何伊朗擁有美國的F14型戰斗機
巴列維時期的訂貨,現在有沒有好的更新替代,所以只能用著。
F-14( 外號:Tomcat 「雄貓」)是根據美國海軍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艦隊防空和護航的要求,由格魯曼公司研製的雙座超音速多用途重型艦載戰斗機,用來替換海軍的F-4戰斗機。主要執行艦隊防禦、截擊、打擊和偵察等任務。有 80 架賣給了伊朗空軍(實際交付79架,第80架留美測試時伊朗發生政變並斷絕與美國的外交關系)。
F-14的特點是重型的指控戰斗機,其攜帶的不死鳥導彈射程遠、威力大,在上世紀80年代甚至90年代都是非常尖端的武器,但是因為其重量和體積太大,所以只能裝在F-14上,別的平台無法搭載。
而伊朗當年選擇F-14而非F-15(同時期美國另一盟國以色列就選擇了F-15作為主力制空戰斗機。),則是受到了格魯門公司以及其試飛員的影響。F-14飛行員在表演時將油箱燃油僅僅裝載到將將夠完成飛行表演的狀態,而F-15則是滿油狀態,兩相對比,原本機動性能稍遜於F-15(F-15是根據能量運動理論設計的,F-14沒有),此時反而比F-14勝了一節,得到了不明就裡的伊朗人的青睞,贏得了合同。
對於現在的伊朗而言,F-14是他們最拿的出手的戰斗機。由於伊朗戰斗機研發能力較弱,無法自產戰斗機,巴列維王朝之後,遭到西方禁運和制裁,無法進口類似戰斗機那樣的成套武器裝備,所以只能對現有裝備進行延壽處理。而且現在伊朗已經摸透了F-14的技術性能,能夠對其進行徹底的維護,所以能夠較好完成現在空軍要求的任務。
Ⅳ 美國打伊朗,適用速戰速決的戰術,即三艘航母上的240架戰斗機同時迅速出擊,攻擊之後迅速返航。
那會遭受很大損失的。 美國會先用戰斧導彈和特種部隊癱瘓 戰略目標 雷達點等等,然後出動隱形F22和無人飛機高精度摧毀。最後才用飛機配合地面武裝 進攻
Ⅳ 現在美國還有在使用的F14戰機嗎
許多軍事雜志都有過介紹,三樓的有些說法不是主要原因,美軍之所以退役F14是不能承受他的高費用和不適應現代戰爭,F14是冷戰產物,為了快速截擊蘇聯的轟炸機和攻擊機,以不死鳥為主要武器,所以空戰性能卓著,但隨著世界格局的變化,蘇聯解體,失去了對手,F14隻能改成了在現代戰爭中的炸彈貓,但已經不適應現代戰爭,以反恐和局部戰爭為主的現代需要以地面作戰和精確打擊為主,F14的維護、機載系統和對地性能都不是強項,所以退役是必然趨勢,但美軍還是保障著他,當有戰事的時候隨時可以出動。
Ⅵ 美國那種像蝙蝠一樣的黑色的戰斗機叫什麼
B-2戰略轟炸機是冷戰時期的產物,由美國諾思羅普公司為美國空軍研製。1979年,美國空軍根據戰略上的考慮,要求研製一種高空突防隱形戰略轟炸機來對付蘇聯90年代可能部署的防空系統。1981年開始製造原型機,1989年原型機試飛。後來對計劃作了修改,使B-2轟炸機兼有高低空突防能力,能執行核及常規轟炸的雙重任務。
B-2隱身轟炸機的研製工作開始於1978年,1989年確定的采購計劃包括1架原型機和132架作戰型飛機(其中5架是由原型機改裝的)。總費用達600億美元(1989年幣值),平均每架4.5億。
建造B—2A轟炸機的最初構想始於1975年。當時,美國國防部所屬的「先進計劃局」出籠了一個代號為「哈維」的項目,落實到空軍,就派生出了XST(實驗、隱身、戰斗)計劃。在這一計劃中,將隱身技術運用到飛機上的設想被首次提出。富有研製軍用飛機經驗的洛克希德公司捷足先登,率先獲得了軍方的研製合同,並很快拿出兩架全尺寸XST樣機,初步證明隱身技術在飛機上加以應用具有可行性。空中的b-2隱形轟炸機
1977年,「冷戰」仍酣。為了能隱秘突入蘇聯領空,尋找並摧毀蘇軍的機動型洲際彈道核導彈發射架和縱深內的其它重要戰略目標,美國空軍提出要製造一種新型戰略轟炸機,要求它能夠避開對方嚴密的對空雷達探測網,潛入敵方縱深,以80%的成功率完成任務。為此,空軍擬制出了「軍刀穿透者」計劃,把隱身技術的應用列入了具體議事日程。由於洛克希德公司不久前提交的樣機受到好評,空軍便將生產F—117A隱身戰斗機的合同交給了這家公司。隨著隱身戰斗機的投產,美國國防部和國會要人也開始接受了「隱身轟炸機」這一概念,並於1979正式批准了空軍提出的研製這種飛機的申請報告。次年,美國空軍就研製「先進戰略突防飛機(ASPA)」進行了公開招標,諾斯羅普公司提出的方案得到了首肯。隨後,美國空軍把該機的研製項目正式定名為「先進技術轟炸機(ATB)",—這就是B—2隱身戰略轟炸機的最初名稱。
在80年代的最初幾年中,B—2的設計經歷了幾次大的更改。比如,在1984年,就對飛機主翼的設計進行了重大改動,因為空軍不僅要求飛機能從高空突入,而且還要能超低空突防,從而帶來了提高飛機升力、增強機械結構強度、進一步降低其雷達反射截面等一系列問題,使飛機的設計歷經數年才得以定型。
1988年4月20日,美國空軍首次展示了一幅B—2飛機的手繪外形彩圖,世界為之一震,航空界人士和眾多的軍用飛機愛好者無不對其獨特的外形而嘖嘖稱奇。同年11月22日,編號為AV—1的B—2原型轟炸機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一時成為美國公眾爭相一睹的怪物,世界各國的軍事刊物也爭相對它加以報道。但此後,B—2再次銷聲匿跡長達數年。這期間,它經歷了軍方進行的多次秘密試飛和嚴格檢驗,生產廠家不得不根據空軍方面提出的種種意見和各種苛刻要求不斷進行設計修改。在歷時整整5年之後,1993年12月17日,美國空軍終於推出了第一架B—2A型飛機。
1997年4月2日,首批6架B—2A隱身轟炸機正式在美國空軍服役,另外15架也將按計劃陸續交付部隊使用。
裝備B-2隱身轟炸機的第1支部隊是第509轟炸機聯隊的第393中隊,已經裝備了8架第20批的飛機,具備了初步作戰能力。
B-2轟炸機最初是作為核武器運載飛機設計的,其基本的武器是B83和B61核炸彈。最大載彈量為22700kg(50000lb)。也可以掛載近距攻擊導彈、GPS輔助制導炸彈、聯合直接攻擊彈葯、聯合防區外攻擊導彈和MK82等常規炸彈等各種武器。
F-117A是美國前洛克希德公司研製的隱身攻擊機。是世界上第一種可正式作戰的隱身戰斗機F—117。而它本身的初步解密也僅僅發生在不久之前,設計卻始於70年代未。1981年6月15日預生產型飛機在絕對保證秘密的情況下試飛成功,1982年8月23日向美國空軍交付了第一架飛機,共向空軍交付59架。F-117A服役後一直處於保密之中,直到1988年11月10日,空軍才首次公布了該機的照片,1989年4月F-117A在內華達州的內利斯空軍基地公開面世。本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美國軍用飛機(尤其是戰斗機)發展的高峰。目前美國空、海軍現役的主力戰斗機,差不多都是那時候研製的,例如F—14、F—15和F—16戰斗機均為70年代初問世,只有F/A—18稍晚一點。美國人發展軍用飛機,往往始一種新型號出現後,馬上就開始考慮它的後繼機,有時甚至還要提前。隱形戰斗機的研製就是從那時候開始萌芽的。後來,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提出了一個稱之為「海弗蘭」的隱形戰斗機研究計劃,要求有5家主要合同商參加。起初,洛克希德飛機公司並未被列於這5家之列。原因是說該公司缺少現代戰斗機的設計經驗。實際上,洛克希德是一個老牌的飛機公司,創始於1916年,先後研製出P—38、F—80、F—104、C—130和SR—71等一系列優秀軍用飛機,有些甚至是世界名機。近年來,雖然沒有再搞戰斗機的研製,但一直在獨立地進行隱形技術的研究。由於洛克希德具有實力,而且在隱形飛機的研究上先行了一步,因此經過努力,終於被擠進了「海費蘭」計劃,並最後在原型機的競爭中獲勝。「海弗蘭」計劃始於70年代中期,先搞了兩架小型原型機進行可行性試驗。這兩架小型原型機也叫「海弗蘭」,裝兩台發動機,採用奇特的多面體外形。這種外形設計的依據,主要來源於一個計算飛機雷達反射截面積(RCS)的數學模型。因為計算雷達反射截
面積,平面外形比曲面外形要容易些。沒想到這一數學模型真的得到了應用。
「海弗蘭」原型機的放大型就是F—117A,1978年由洛克希德「臭鼬工廠」開始研製。研製工作進展順利,1981年6月首飛成功。1983年10月進入托諾帕試飛基地的第4450戰術大隊服役(現為第37戰術戰斗機聯隊)。美國空軍共訂購59架,現已全部交付,並無後續采購計劃。59架中有4架分別於1982年、1986年和1987年及1997年墜毀。59架F—l17A飛機總耗資將達66億美元,計劃價格為1.112億美元。
動力裝置兩台通用電氣公司的F404-GE-F1D2無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單台推力48千牛。
裝載炸彈
主要機載設備得克薩斯儀表公司的可收放的下視紅外感測器和激光指示器以及雙視場的前視紅外感測器,IBM公司的AP-102任務計算機、GEC-馬可尼公司的飛行控制計算機/導航介面和自動駕駛計算機系統,霍尼韋爾公司的SPN-GEANS慣性導航系統(自1991年已被H-423/E環形激光陀螺儀取代)和雷達高度表,擴展的數據傳輸系統和高度/方向參考系統,以及GPS和數字式活動地圖等。
武器所有的武器都掛在內置的武器艙內,可以攜帶美國空軍戰術戰斗機的全部武器,基本配置是,2枚908千克重的炸強;BLU-109B低空激光制導炸強或GBU-10/GBU-27激光制導炸強,還可裝AGM-65「幼畜」空地導彈和AGM-88反輻射導彈,也可以攜帶AIM-9「響尾蛇」空空導彈。
樓上的胡說!
B-2的單價為8,4億美圓,是一架小型航母的單價。
F-117的單價為1,2億美圓萬美圓,是3架F-15的造價。
B-2的圖片已經有了,你也可以去網路上搜索B-2,那有很多。那我上傳F-117的吧,也不能一次上傳2張圖啊!
Ⅶ 1988年美國擊落伊朗客機,為什麼沒人受到懲罰
兩伊戰爭爆發後,伊朗和伊拉克都開始對進出霍爾木茲海峽的中立國船隻進行攻擊。美國出動艦隊,以武力護送進出海峽的盟國及中立國船隻。在這期間,美國和伊朗多次發生交火,因此在1988年7月3日慘劇發生前,海峽里彌漫著濃濃的火葯味。事發當日上午10時17分(伊朗時間),伊朗航空公司655號航班客機從阿巴斯港國際機場升空,預計在28分鍾後抵達迪拜。這次飛行任務非常簡單:爬升到4300米的高空,飛行很短一段距離,然後在海峽對面的迪拜著陸。只不過這次飛行有一些特殊——由於一名乘客遲到,客機比預計時間晚了27分鍾。就在655號航班飛越霍爾木茲海峽之際,美國海軍導彈巡洋艦「文森斯」號也進入霍爾木茲海峽。當時從「文森斯」號上起飛的一架直升機在霍爾木茲海峽上空遭到伊朗巡邏艇攻擊,「文森斯」號緊急趕到事發海域支援。這時,「文森斯」號的雷達屏幕上出現一架從阿巴斯港起飛的飛機,而且正迅速向「文森斯」號接近。「文森斯」號的美軍官兵立刻綳緊神經——阿巴斯港的機場屬於軍民兩用,從該機場起飛的飛機很可能是伊朗空軍派來對「文森斯」號採取作戰行動的軍用飛機。從雷達訊號判斷,這架飛機可能是當初美國在伊斯蘭革命爆發前出售給伊朗的F-14戰斗機,也有可能是一架民用客機。「文森斯」號官兵翻開海灣民航班次時刻表查閱後發現,「那段時間不應該有民航客機越過霍爾木茲海峽」。基於這個判斷,「文森斯」號負責觀測雷達的安德森上士判斷雷達屏幕上顯示的是一架伊朗F-14戰斗機。當655號航班距離「文森斯」號約11海里時,艦長羅傑斯按下發射防空導彈的指示按鈕。兩枚防空導彈相繼向目標射去。30秒鍾以後,第一枚導彈擊中目標,飛機凌空爆炸。「文森斯號」巡洋艦上的美軍官兵一片歡呼,慶祝自己精確命中目標。但附近美軍「蒙哥馬利」號護衛艦的水兵卻目瞪口呆,因為他們看到的不是什麼F-14戰斗機,而是民航機龐大機翼掉進了海里。不久,「文森斯」號的官兵也發現大事不妙,但一切為時已晚。遇難人員包括238名伊朗乘客、13名阿聯酋乘客、10名印度乘客、6名巴基斯坦乘客、6名南斯拉夫乘客、1名義大利乘客和16名伊朗籍機組人員。美國政府在空難發生後發出照會,對機上有乘客遇難表示遺憾,但拒絕認錯,拒絕負責,也拒絕道歉。伊朗於1989年提交訴狀,將美國告上國際法院。這場官司一直打到1996年2月22日,美國答應支付伊朗6180萬美元作為賠償,從而與伊朗達成庭外和解。但美國明確表明這筆賠償為「特惠金」,不肯承認要對事件負責或負有法律責任。看完這報道, 你認為誰該受到懲罰...?
Ⅷ 伊朗空軍有三代機嗎和美國對比起來如何
據俄羅斯衛星新聞通訊社1月5日報道,針對美軍空襲伊拉克,造成伊朗蘇萊曼尼少將遇難一事,伊朗誓言將採取“嚴厲報復”。伊朗國家電視台也率先報道了這一消息,伊朗三軍和革命衛隊共80萬人,全部一級備戰,德黑蘭已下令將大批F-14戰斗機部署到東南部邊境,以對霍爾木茲海峽實施空中封鎖。並稱F-14戰斗機中隊的調動得到該國最高領導人的授權。
實力上的差距是巨大的,對此伊朗自己也心知肚明,他們恐怕也沒有指望剩下的這一點空軍能夠在和美國的作戰中發揮什麼作用。整個伊朗軍隊的建設,都是圍繞著非對稱作戰來的,他們可能希望用導彈襲擊美國和盟友、用水雷和小型軍艦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並相機攻擊美國海軍,但用空軍和美國對抗是不現實的。因此,一旦開戰,伊朗空軍飛機大概率會躲藏起來,在有機會的情況下,才會選擇出擊攻擊美軍易於得手的目標,例如防空薄弱的地面目標和脆弱的直升機目標。
Ⅸ 有人能給科普一下當年美國軍艦在伊朗把民航飛機擊落的是么
1988年7月3日 USS CG-49 Vincennes 在波斯灣擊落伊朗航空 IR655 空客A300飛機一架...艦上雷達誤判爬升中的A300為俯沖並准備發起攻擊的伊朗空軍F-14...文森斯號艦長就是這么解釋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軍事法庭信了~~~但是同一時間在同一水域的美國海軍佩里級護衛艦Sides和另一艘義大利軍艦的雷達記錄都表明A300是在爬升而不是俯沖。最狗血的是發起攻擊前美國海軍通過無線電語音警告並要求伊朗客機改變航向,但是用的121.5MHz根本就TM不是民用空管通訊頻率...
Ⅹ 若美國空襲伊朗,伊朗有能力應對美國的大規模空襲嗎
伊朗國土范圍大,這個既是也是劣勢,優勢是可以有廣闊的腹地用於隱藏重要的戰略目標和指揮中心,劣勢是無法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綜合防空網路。所以現在伊朗的防空戰略一直以重點防空為主,主要照顧本國的重要城市和戰略要地,還有波斯灣沿線地區。
(伊朗全國范圍的防空雷達分布)
伊朗防空部隊人數大概有1.8萬人,有Farzad Esmaili准將指揮,負責伊朗所有路基防空作戰任務,其中最大的防空基地位於法爾斯省南部的阿巴代。伊朗防空部隊的裝備十分齊全,並且部分設備實現了國產化,但是大部分十分老舊,可以說不足以應對美國的大規模空襲。
(伊朗防空部隊徽章)
其裝備武器方面分為防空火炮和防空導彈系統,火炮主要有包括歐瑞康35毫米-薩姆瓦特防空炮、ZSU23-4自行防空武器系統、梅斯巴近程防空系統;導彈系統主要是MIM-23鷹(改造的美國60年代霍克系統)、HQ-7防空導彈、HQ-2J系統、SA-6、SA-5、SA=22灰狗、S-300、托爾M1防空系統,以及其他伊朗自行研製的防空武器系統。雷達系統主要有伽馬射線雷達(俄羅斯)、卡斯塔雷達(俄羅斯)、JY-14雷達、Najm-802 - 相控陣雷達系統(伊朗)、Sepehr - 距離超過3000公里(伊朗)的超視距雷達、 Arash - 遠程雷達(伊朗)。從伊朗防空武器系統可以看出,其數量眾多,但是十分龐雜,說成是萬國牌也不過分。無法有效的進行整合,效率並不高。
(伊朗裝備S-300)
美國要是對伊朗進行空襲,美國的F-22、F-35、EF-18咆哮者,還有無人機、戰斧式巡航導彈將會被首先使用。美國會對伊朗的雷達系統發動電子戰,利用反輻射導彈進行定點清除,只要各種雷達系統已癱瘓,伊朗的有限的防空網路將會形同虛設,一片黑暗。這一過程持續不會超過一個星期的時間。之後美國常規的轟炸機和對地攻擊機才會介入,對伊朗軍事目標、電廠、倉庫進行打擊,如入無人境。不過美軍也不可能毫發無傷、可能會有部分的無人機、巡航導彈、甚至是有人駕駛飛機被伊朗防空力量擊落,但是依然不足以改變戰局。
(伊朗總統魯哈尼視察伊朗防空部隊)
伊朗雖然無法對美國的大規模空襲進行防禦,但是美軍不可能輕易對伊朗發動大規模地面進攻。因為伊朗的國情跟伊拉克不可進行對比,其國內人口眾多,地形復雜,工業基礎相對完善,可以應對長期戰爭准備。即便是可以摧毀伊斯蘭政權,但是這戰爭的成本很顯然超過了美國本身的承受能力,美國可能因此葬送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