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1629年是什麼王朝

伊朗1629年是什麼王朝

發布時間:2022-09-26 15:51:46

1. 1600年的在位國王

亨利四世(1589-1610在位),波旁王朝的創建者,法國國王
詹姆斯六世,(1567年-1625年在位)斯圖亞特王朝的英格蘭、蘇格蘭及愛爾蘭國王。
齊格蒙特三世是波蘭-立陶宛聯邦國王(1587年-1632年)和瑞典國王( 1592年-1599年)。
魯道夫二世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576年—1612年在位)。他也是匈牙利國王(1576年—1608年在位)、波希米亞國王(1576年—1611年在位)和奧地利大公(1576年—1608年)。
克萊孟八世(1592年—1605年在位),羅馬教皇和教宗。
腓力三世是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國王(1598年—1621年在位)和葡萄牙國王(1598年—1621年)。
穆罕默德三世(1595年–1603年在位),奧斯曼帝國第13代蘇丹。
鮑里斯·戈東諾夫(1598年~1605年在位),俄羅斯沙皇,戈東諾夫王朝創立者。
格哈茲.格萊二世(1588-1596,1596-1608在位)克里米亞汗國可汗
明神宗(1573年 - 1620年在位)中國明代萬曆皇帝朱翊鈞
後陽成天皇(1586年-1611年在位),日本天皇周仁
莫光祖(1594年-1638年在位)越南莫朝第九代君主莫敬寬
黎敬宗(1599年—1619年在位)越南後黎朝第十七代皇帝黎維新
朝鮮宣祖(1567年-1608年在位)李氏朝鮮的第14代君主李昖
薛禪汗(1592-1603 在位) 蒙古大汗孛兒只斤布延
努爾哈赤(1587-1616年稱可汗、1616年-1626年為後金大汗)明代女真可汗努爾哈赤
阿克巴(1556年~1605年在位)印度莫卧兒帝國的第三位統治者及真正奠基人。
阿拔斯一世(大帝)(1587年—1629年在位)伊朗薩非王朝的沙阿
良淵王(1599-1605在位)緬甸東吁王朝第五代國王
慕查法沙二世(1546年-1602年在位)馬來西亞吉打王朝蘇丹
Chau Ponhea Nhom(1600年-1603年)柬埔寨金邊王朝國王

2. 求波斯歷代皇帝即位表(全)

一、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8年-前330年),被稱為波斯第一帝國。

1、居魯士大帝,岡比西斯一世之子,約前550年–前530年在位(約前559年 –前550年征服米底王國)。

2、岡比西斯二世,居魯士大帝之子,前529年–前522年在位。

3、高墨達,據稱是居魯士大帝之子,前522年在位(可能是篡位者)。

4、大流士一世,高墨達的連襟、阿爾沙米斯之孫,海斯塔斯皮斯之子,前521年–前486年在位。

5、薛西斯一世,大流士一世之子,前485年–前465年在位。

6、阿爾塔薛西斯一世,薛西斯一世之子,前465年–前424年在位。

7、薛西斯二世,阿爾塔薛西斯一世之子,前424年在位。

8、塞基狄亞努斯,薛西斯二世同父異母的兄弟及對手,前424年–前423年在位。

9、大流士二世,薛西斯二世同父異母的兄弟及對手,前423年–前405年在位。

10、阿爾塔薛西斯二世,大流士二世之子,前404年–前359年在位。

11、阿爾塔薛西斯三世,阿爾塔薛西斯二世之子,前358年–前338年在位。

12、阿爾塞斯,阿爾塔薛西斯三世之子,前338年–前336年在位。

13、大流士三世,大流士二世之曾孫, 前336年–前330年在位。

二、塞琉古帝國(公元前312年-公元63年)

1、塞琉古一世,總督:前311年-前305年;國王:前305年-前281年。

2、安條克一世,前291年起與父共治;單獨統治:前281年-前261年。

3、安條克二世,前261年-前246年。

4、塞琉古二世,前246年-前225年。

5、塞琉古三世,前225年-前223年。

6、安條克三世,前223年-前187年。

7、塞琉古四世,前187年-前175年。

8、安條克四世,前175年-前164年。

9、安條克五世,前164年-前162年。

10、德米特里一世,前161年-前150年。

11、亞歷山大一世,前154年-前145年。

12、德米特里二世,前145年-前138年。

13、安條克六世,前145年-約前140年。

14、戴奧多特斯,約前140年-前138年。

15、安條克七世,前138年-前129年。

16、德米特里二世,復位,前129年-前126年。

17、亞歷山大二世,前129年-前123年。

18、克利奧帕特拉·特阿,前126年-前123年。

19、塞琉古五世,前126年/前125年。

20、安條克八世,前125年-前96年。

21、安條克九世,前114年-前96年。

22、塞琉古六世,前96年-前95年。

23、安條克十世,前95年-前92年或前83年。

24、德米特里三世,前95年-前87年。

25、安條克十一世,前95年-前92年。

26、腓力一世,前95年-前84年或前83年。

27、安條克十二世·狄昂尼索斯,前87年-前84年。

28、提格蘭二世,前83年-前69年,亞美尼亞國王,征服了敘利亞。

29、安條克十三世,前69年-前64年。

30、腓力二世,前65年-前63年。

31、塞琉古七世,前70年-前67年。

三、帕提亞帝國(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

1、阿爾沙克一世,前247年─前211年。

2、梯里達底一世,前246年─前211年。

3、阿爾沙克二世,前211年─前191年。

4、弗里阿帕提烏斯,前191年─前176年。

5、弗拉特斯一世,前176年─前171年。

6、米特里達梯一世,前171年─前138年。

7、弗拉特斯二世,前138年─前128年。

8、阿爾達班一世,前128年─前124年。

9、米特里達梯二世,前124年─前87年。

10、戈塔爾澤斯一世,前91年─前78年。

11、奧羅德斯一世,前78年─前77年。

12、薩納特魯斯,前77年─前70年。

13、弗拉特斯三世,前70年─前58年。

14、米特里達梯三世,前58年─前57年。

15、奧羅德斯二世,前57年─前37年。

16、帕科羅斯一世,前39年─前37年。

17、弗拉特斯四世,前37年─前30年。

18、梯里達底二世,前30年─前29年。

19、弗拉特斯四世,前29年─前28年。

20、梯里達底二世,前28年─前26年。

21、弗拉特斯四世,前26年─前2年。

22、弗拉特斯五世,前2年─4年。

23、穆薩,前2年─4年。

24、奧羅德斯三世,4年─7年。

25、沃諾奈斯一世,7年─11年。

26、阿爾達班二世,11年─35年。

27、梯里達底三世,35年─36年。

28、阿爾達班二世,36年─38年。

29、瓦爾達內斯一世,38年─47年。

30、戈塔爾澤斯二世,38年─51年。

31、沃洛加西斯一世,51年─78年。

32、瓦爾達內斯二世,55年─58年。

33、沃洛加西斯二世,78年─80年。

34、帕科羅斯二世,78年─79年。

35、阿爾達班三世,79年─90年。

36、帕科羅斯二世,90年─105年。

37、沃洛加西斯三世,105年─147年。

38、奧斯羅埃斯一世,109年─129年。

39、帕爾塔馬斯帕提斯,116年。

40、米特里達梯四世,128年─140年。

41、名字失傳的國王,140年。

42、沃洛加西斯四世,147年─192年。

43、沃洛加西斯五世,191年─208年。

44、沃洛加西斯六世,208年─228年。

45、阿爾達班四世,213年─226年。

四、薩珊波斯,波斯第二帝國,最後一個前伊斯蘭時期的波斯帝國,國祚始自公元224年,651年亡。

1、阿爾達希爾一世,224年─240年。

2、沙普爾一世,240年─272年。

3、霍爾木茲一世,272年─273年。

4、巴赫拉姆一世,273年─276年。

5、巴赫拉姆二世,276年─293年。

6、巴赫拉姆三世,293年。

7、納塞赫或泥涅師,293年─302年。

8、霍爾木茲二世,302年─309年。

9、沙普爾二世,309年─379年。

10、阿爾達希爾二世,379年─383年。

11、沙普爾三世,383年─388年。

12、巴赫拉姆四世,388年─399年。

13、伊嗣俟一世,399年─420年。

14、巴赫拉姆五世,420年─438年。

15、伊嗣俟二世,438年─457年。

16、霍爾木茲三世,457年─459年。

17、卑路斯一世,457年─484年。

18、巴拉什,484年─488年。

19、卡瓦德一世,488年─531年。

20、扎馬斯普,496年─498年。

21、庫思老一世,531年─579年。

22、霍爾木茲四世,579年─590年。

23、庫思老二世,590年─628年。

24、巴赫拉姆·楚賓,590年─591年。

25、霍爾木茲五世,593年。

26、卡瓦德二世,628年。

27、普蘭杜赫特,629年。

28、阿爾達希爾三世,628年─630年。

29、卑路斯二世,630年─631年。

30、霍爾木茲六世(或五世),631年─632年。

31、阿扎爾米杜赫特,633年—634年。

32、伊嗣俟三世,634年─651年。

五、伊朗薩非王朝(1501—1736年),波斯第三帝國,由波斯人建立統治伊朗的王朝。

1、伊斯邁爾一世,1501年─1524年。

2、塔赫瑪斯普一世,1524年─1576年。

3、伊斯邁爾二世,1576年─1577年。

4、穆罕默德一世(穆罕默德·科達班達),1577年─1587年。

5、阿巴斯一世(大帝),1587年─1629年。

6、薩非,1629年─1642年。

7、阿巴斯二世,1642年─1666年。

8、蘇萊曼一世,1666年─1694年。

9、海珊,1694年─1722年。

10、塔赫瑪斯普二世,1722年─1732年。

11、阿巴斯三世,1732年─1735年。

六、愷加王朝,公元1779年—公元1921年

1、法塔赫·阿里沙(1797~1834在位);

2、穆罕默德·沙(1834~1848在位);

3、納賽爾丁·沙(1848~1896在位);

4、穆扎法爾丁·沙(1896~1907在位);

5、穆罕默德·阿里·沙(1907~1909在位);

6、艾哈邁德·沙(1909~1925在位);

1935年,禮薩·汗將波斯國名在國際上更為伊朗。

(2)伊朗1629年是什麼王朝擴展閱讀:

波斯的形成及發展過程:

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開創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大帝攻陷波斯波利斯,帝國滅亡。公元224年,薩珊王朝成立,重建波斯帝國,651年亡於阿拉伯帝國。公元874年,薩曼王朝建立,波斯帝國再次重建,1935年巴列維王朝禮薩·汗改國名為伊朗。

歷史上波斯人曾建立過多個帝國,如阿契美尼德王朝、薩珊王朝、薩曼王朝、薩非王朝、愷加王朝等。全盛時期領土東起印度河平原、帕米爾高原,南抵埃及、利比亞,西至小亞細亞、巴爾干半島,北達高加索山脈、鹹海。

波斯興起於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從公元前600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於這一地區的古代君主制國家。

3.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伊朗人開始懷念巴列維王朝

說到這個巴列維王朝也還是挺有意思的,現在的伊朗人好像非常非常的懷念以前的巴列維王朝了,那麼有的人問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這個問題其實問得比較好了,下面一起來研究看看!

其實,說越來越多的伊朗人懷念巴列維王朝時代,這個說法不太准確,他們對現狀不滿意,對巴列維政權也同樣不滿意。

伊朗人不想要政教合一的政體,他們同樣也不想要一個王權專制政體。

說民眾懷念巴列維王朝時期,不如說伊朗人是在追求更加公平理想的社會環境。

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伊朗的過去與現狀,看看伊朗近幾十年的社會發展變化。

先來回顧一下巴列維王朝時期的伊朗。

1925年12月12日,當時的伊朗伊斯蘭議會召開制憲會議,宣布禮薩·汗為波斯帝國統治者,伊朗進入巴列維王朝時期。

1979年,霍梅尼發動伊朗伊斯蘭革命,巴列維王朝末代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1941年-1979年在位)被迫退位流亡國王,巴列維王朝終結,共存在54年。

白色革命

巴列維王朝雖然是一個封建王權的國家,但是在世界大潮的推動下,伊朗也開始了現代化進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很多國家都掀起民主革命的高潮。

在這種大勢下,伊朗國內對民主制度的呼聲也日漸高漲,君主制度受到了沖擊。

到了20世紀50年代,伊朗經濟形勢惡化,失業率增加,國內矛盾尖銳,政治運動愈加頻繁。

巴列維王朝末代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為了緩和國內矛盾,維護君主專制制度,1963年開啟了「白色革命」改革大潮。

歸根結底這是一場想通過發展經濟來緩和國內矛盾,進而鞏固君主專制制度的一場改革。

主要內容有:

1.廢除佃農制,凡是大地主佔有的土地,重新分配給農民所有,建立一支促進農業發展的大軍。

2.全部森林、水利資源屬於國家所有。

3.將所有政府經營的工業企業出售給合作社和個人,這些出售的企業所獲利潤,由勞資雙方分享。

4.修改選舉法,准備實行普選,特別是婦女都要參加普選。

5.要建立一支由各科醫生所組成的衛生工作者大軍,到農村去進行免費醫療工作。

6.改革司法,在所有的農村,都要建立公正的法庭。

7.改組所有政府機關,行政權力下放,並全面改進國民教育。

改革進步性

可以看出,巴列維的一系列改良措施,體現出很大的進步性。他力圖響應民眾要求民主的呼聲,建立一個世俗化的君主制政權,引導伊朗脫離落後狀態,使之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

巴列維推行的「白色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伊朗經濟的發展,為伊朗建立完善的工業體系打下了基礎。

巨型油輪碼頭、大型貯油庫和石油化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

鉛礦、銅礦、鐵礦和煤礦,都進行了大力開采,鋼鐵廠以及其它金屬冶煉廠,產量也都在不斷增長。

1976年石油產量為2.948億噸,出口2.722億噸,當年出口石油收入達234億美元。

從1971年到1973年,伊朗經濟增長速度平均為百分之十四點三,1974年猛增至百分之四十。

伊朗一躍而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到1977年,伊朗的人均收入已達2200美元。

此外,在交通、電信、電力、社會福利、衛生、教育等領域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由於經濟的發展,軍隊實力也隨之增強,伊朗武裝成為中東地區最為強大的軍事力量。

伊朗在社會面貌層面的變化也非常明顯,迅速向世俗化邁進。

當時巴列維破除了宗教對國家的影響,實行一夫一妻,解放了穆斯林女性。

百姓的思想獲得自由,女性解除禁錮,可以自由的工作和學習,成為伊朗發展的重要力量,這是伊朗巨大的進步。

隨著當時經濟的高速發展,百姓生活不斷改善,國家福利日趨完善,整個國家表現出蒸蒸日上的一面。

改革局限性

與所有專制者的改革一樣,巴列維的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推動國家經濟發展來鞏固自己的王權,在改革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採取一系列鞏固王權的措施。

首先就是重用親信,巴列維將大量親信安排在國家要害部門,成為高高在上的權貴階層。

這些權貴通過掌握國家政治、經濟權力,大肆斂財,貪污腐敗,造成國家財富迅速集中。

王室權貴一個個腰纏萬貫,奢侈無度,而中低層百姓卻陷入赤貧,甚至失去謀生手段,產生了極端不滿的情緒。

其次還成立了秘密警察制度,用於鎮壓潛在反對者,手段惡劣殘酷,被描述為當時伊朗人最恐懼和厭惡的組織。

再次是巴列維過分發展軍備,企圖把軍隊收買為維護王權的有力工具。

在經濟取得大展之後,巴列維軍事野心不斷擴大,每年花費大量金錢購買美國武器,聲稱要做世界第五軍事大國。

龐大的軍費開支耗盡了伊朗財政,使伊朗出現了嚴重的財政赤字。

改革損害了教士階層的利益

教士階層在伊朗歷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早在巴列維王朝之前,伊朗的教士享有國家的主要權力,包括國民議會的主要席位、司法權、教育權。

他們還掌握大量的土地、房產,可以徵收宗教稅,在伊朗鄉村,教士階層掌握著絕對的權利,德黑蘭的很多政令都無法在鄉村地區得到執行。

「白色革命」期間,當局大力推行去宗教化改革,給予了婦女選舉權,遭到了教士階層的敵視。為了打擊教士階層,政府取消了很多宗教領袖的特權,關閉了大量的宗教學校。

土地改革政策觸動了教士階層的經濟利益,動搖了他們對土地的控制權。

司法改革也對教士階層的司法特權形成挑戰。

這一系列的世俗化改革從根本上觸動了教士階層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

總的來說,巴列維的一些列改革一方面發展了伊朗經濟,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特權階層,加劇了貧富分化,引發民眾普遍不滿。

另外,社會的世俗化改革,使西方思想湧入伊朗,促使了伊朗民主意識的進一步覺醒,人民對專制王權更加排斥。

對教士階層的打擊,嚴重損害了僧侶階層的利益,世俗化的推進也遭到許多伊斯蘭教徒的反對。

所有的矛盾參雜在一起,最終引發了伊斯蘭革命,埋葬了巴列維王朝。

為何越來越多的伊朗人對現狀不滿

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後,經過全民公投,成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並通過了新的共和國憲法,霍梅尼在1979年12月成為國家的最高領袖,伊朗成為政教合一的現代神權性君主政體國家。

伊朗伊斯蘭政教合一政權是伊朗公投的結果,可以說是絕大部分伊朗人的共同選擇。

那麼推翻王權政權以後,伊朗人民的生活又怎麼樣了呢 ?

首先是經濟發展緩慢,貧富分化更加嚴重。

當初,巴列維時期的伊朗雖然貧富分化嚴重,但是經濟總體上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民眾也享受到一定的發展成果。

革命後的伊朗經濟沒有繁榮起來,對石油出口的依賴依然強烈。

革命成功後不但沒有消滅貧富差距,反而越拉越大。

伊朗教士階層掌控著伊朗經濟命脈,財富無限,而廣大的老百姓卻陷入了一貧如洗的狀態。

伊朗前總統內賈德曾經提到:伊朗的300人就掌握了伊朗60%的財富,可見財富集中嚴重到什麼程度。

由於政策失誤及長期遭受西方制裁,現在的伊朗已經成為中東最窮困的國家之一,很多伊朗人家徒四壁,一貧如洗。

失業率也居高不下,尤其是年輕人,很多人根本找不到工作,失去生活來源,廣大農村地區更加窮困潦倒。

社會面貌倒轉。

在巴列維時代,社會風氣十分開明,婦女享受比較廣泛的權利。

而如今的伊朗婦女不得不重新包上黑面紗,各種各樣對婦女的禁錮隨也之而來,女性再次成為附屬,伊朗又回到了神權時代。

伊朗的自由程度也出現倒退。

伊朗的神權政體對議會及法案具有否決權,對比起國王政府的同等機關有更大的權力。

少數族群的政治權利被打壓,非穆斯林族群不享有平等的權利。

政府控制新聞媒體,沒有官方的允許下,書籍雜志不得出版、錄音帶不得分發、電影不得播映、文化團體不得成立。

伊朗執行政教合一政策,教士對於民眾思想嚴格控制,民眾的思想受到限制。

以上種種現實,使伊朗很多人認為,伊斯蘭革命是毀了伊朗的未來,使國家倒退了幾百年。

連霍梅尼的孫子海珊·霍梅尼也痛心的說,現在的伊斯蘭毀了伊朗的未來,偏離了霍梅尼的路線,他甚至要美國幫助伊朗回到從前。

現在的伊朗年輕人,也對自己父輩當初支持革命的行為充滿疑惑:「難以理解他們當初所表達的熱情到底是為了什麼」。

目前,美伊關系持續緊張,伊朗國內的抗議活動也日趨激烈,很難斷定伊朗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祈禱不要發生戰爭,祝福伊朗人民!

4. 伊朗的古代史

伊朗是具有四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史稱波斯,有記載的歷史和文化始於公元前2700年,我國漢史稱安息。公元前2000年後出現印歐血統的伊朗人。公元前6世紀古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曾盛極一時。該朝第三代國王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前521—前485),帝國版圖東至阿姆河和印度河兩岸,西到尼羅河中下游,北至黑海、裏海一帶,南達波斯灣。公元前330年古波斯帝國被馬其頓·亞歷山大所滅。後建立了安息、薩珊王朝。從公元前二世紀與中國有友好交往,著名的「絲綢之路」便橫貫伊朗北部。公元7—18世紀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先後入侵。18世紀末,伊東北部的土庫曼人愷加部落統一了伊朗,建立了愷加王朝。 具體情況: 埃蘭王國(公元前3千紀上半期至公元前639年):埃蘭人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卡倫河流域,他們是伊朗高原的土著人。公元前第3千紀上半期,埃蘭人建立了國家。公元前1176年,埃蘭國攻陷巴比倫。公元前639年,埃蘭國被亞述人所滅。
米底王國(公元前639年至公元前550年):公元前2千紀,中亞的雅利安人的一支南遷至伊朗高原,並逐漸與土著居民融合、同化,形成了伊朗人的主體。公元前7世紀中葉,米底部落擊敗周圍其它部落,建立了伊朗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雅利安人國家。公元前6世紀初,米底部落征服伊朗西南部的波斯部落,並滅亞述帝國,其疆域擴至現土耳其安納托利亞東部、現伊朗西部、東部和西南部。公元前550年,米底國被波斯帝國居魯士二世所滅。
波斯帝國(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0年):波斯部落最初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後經過數十年擴充疆土,公元前550年,居魯士二世大帝推翻米底部落的統治,建立了波斯帝國。在國王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統治時期,波斯帝國達到鼎盛時期,其疆土東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爾干半島,北起亞美尼亞,南至衣索比亞。包括70個民族,5000萬人口,近700萬平方公里土地,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波斯帝國在公元前492年希(臘)波(斯)戰爭後逐漸由鼎盛走向衰落。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東侵,征服波斯全境。
亞歷山大帝國和塞琉西王國的統治(公元前330年至公元前247年):亞歷山大三世在波斯積極推行「希臘化」的殖民統治。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三世死後,他所建的帝國分裂,其部將塞琉古(馬其頓人)奪得帝國東部廣大地區,並於公元前312年稱王,以敘利亞為中心建立塞琉西王國,中國古稱條枝。塞琉西王國全盛時,疆域包括小亞細亞、敘利亞、兩河流域、波斯和中亞的部分地區。
安息王朝(公元前247年至公元224年):公元前247年,波斯的帕爾尼部族打敗塞琉西王國軍隊,在波斯土地上建立了阿薩希斯王朝。中國史稱安息王朝,西方史學家稱之為帕提亞王朝。安息王朝由於同羅馬的長期戰爭和朝廷的內訌,從公元1世紀以後逐漸衰落。
薩珊王朝(224年至651年):公元224年,安息王朝被薩珊王朝推翻。薩珊王朝建立後又向東擴張至印度河中上游,曾一度成為古代伊朗最輝煌的時期。隨著同羅馬帝國的戰爭、封建割據、人民起義、中亞游牧部落及阿拉伯人入侵而逐漸衰落。
阿拉伯帝國統治下的伊朗(651年至11世紀初):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國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依本·阿凡推翻薩珊王朝,佔領波斯全境。伊斯蘭教取代祆教(拜火教),成為伊朗居民的主要信仰。伊朗被征服後,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個行省。自公元661年至11世紀初,阿拉伯帝國先後經歷了倭瑪亞王朝和阿拔斯王朝,伊朗成為這兩個王朝的一部分。從9世紀起,阿拔斯王朝日漸衰落,在伊朗境內及其鄰近地區,相繼出現一些獨立或半獨立的地方封建王朝,與其分庭抗禮。
塞爾柱突厥人的統治(11世紀初至12世紀末):11世紀初,塞爾柱突厥人由中亞興起,先後征服巴格達、敘利亞、拜占庭帝國,建立起一個東起中亞、西至博斯普魯斯海峽,包括伊朗在內的塞爾柱帝國,但帝國不久即告分裂。12世紀末,花剌子模王國(今烏茲別克境內)奪取伊朗東北部,13世紀初佔領伊朗全境。它統治的疆域還包括伊拉克、阿富汗等地區。
蒙古的侵略和伊兒汗國:成吉思汗與1219年率軍西侵,先後征服了花剌子模、中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等地,殺死花剌子模國王,掠奪大量財物後撤回蒙古本土。1229年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台二次討伐花剌子模,殺死國王後返朝。1260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再次率兵占據伊朗並建立以伊朗為中心的伊兒汗王朝。此後,蒙古人逐漸接受了伊斯蘭教,並任用伊朗人為行政官吏。
帖木兒的侵略(1380年至1405年):隨著伊兒汗國的逐漸衰落,當時的伊朗又陷入地方封建王朝割據之中。西察合台汗國(今烏茲別克境內)的國王帖木兒(1336年至1405年在位)在奪取中亞地區後於1380年至1393年征服伊朗全境,繼而侵佔美索不達米亞,並入侵印度。1405年帖木兒死後,他的帝國迅速瓦解,統治范圍只限於河中地區和伊朗東部。
薩法維王朝(1502年至1722年):帖木兒死後的近一百年中,伊朗再次陷入各地方封建王朝的紛爭割據之中。其中,薩法維王朝建於1502年,此後一直向外擴張,極盛時版圖包括阿富汗的坎大哈、赫拉特。薩法維王朝與奧斯曼帝國曾長期進行戰爭。薩法維王朝是伊朗歷史上第一個以什葉派伊斯蘭教為國教的朝代,對什葉派在伊朗的發揮壯大起了重要作用。17世紀末,薩法維王朝日漸衰落。1722年,阿富汗的吉爾扎部落在馬赫穆德的領導下,攻佔薩法維王朝國都伊斯法罕,並自立為伊朗國王。
阿夫沙爾王朝和贊德王朝(1736年至1796年):1736年,來自伊朗霍拉桑地區的部落首領納迪爾率軍把阿富汗人逐出伊朗,並以馬什哈德為中心建立阿夫沙爾王朝。經過數年戰爭,阿夫沙爾王朝版圖一度東至阿富汗和印度北部,西至巴格達,北接裏海,南瀕波斯灣。1747年,納迪爾國王死後,其兒孫為爭奪王位而爆發內戰,各路諸侯紛紛稱王,其中凱歷姆汗(1749年至1779年在位)以設拉子為首都建立了贊德王朝。經過多年戰爭,贊德王朝占據了除霍拉桑及以東地區以外的阿夫沙爾王朝的土地。1779年凱歷姆汗死後,贊德王朝分裂。1792年和1796年,贊德王朝和阿夫沙爾王朝先後被愷加王朝所滅。
愷加王朝(1779年至1921年):愷加王朝建於1779年,首次定都德黑蘭。愷加王朝初期,西方列強加緊在伊朗的爭奪。1801年俄國兼並喬治亞;英國同伊朗三次戰爭導致伊朗割地賠款及承認阿富汗獨立。此後法國、奧地利、美國等相繼強迫伊朗訂立了不平等條約。19世紀下半葉,英、俄攫取了在伊采礦、築路、設立銀行、訓練軍隊等特權。1907年,英、俄兩國相互勾結劃分了在伊的勢力范圍:北部屬俄國,南部屬英國,中部為緩沖區。
從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隨著歐洲列強的侵入,伊朗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社會經濟衰落,封建統治專橫殘暴,多次發生人民起義。1921年2月,軍官禮薩汗·巴列維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建立巴列維王朝。

5. 伊朗巴列維王朝是如何建立的

1926年4月25日,禮薩汗在伊朗建立了巴列維王朝。禮薩汗(1877—1944),出身於馬贊得朗省一富裕農民家庭,沒有受過正規教育,性格強悍。1891年在波斯哥薩克旅中當士兵,1916年晉升為中尉,1921年初獲中校軍銜。他發動回歷12月3日政變後,被國王授於軍隊總司令兼哥薩克師師長的職務,後任國防大臣。1922年1月4日,他下令將哥薩克師、國家憲兵隊、中央直屬旅等各路軍隊統編成伊朗皇家武裝部隊,分5個師,官兵達3萬餘人,直屬國防大臣統轄,從此牢牢抓住了軍權。又通過在各州設立軍政州長,軍隊向居民收稅等措施,控制了部分財政大權。1922年—1923年間,禮薩汗向伊朗北部持分裂主義傾向的諸汗發動進攻,一一征服了他們,加強了伊朗的中央集權。在這些行動中,他的勢力大長,培植的親信控制了國家要害部門。國王受到排擠,於1923年10月26日被迫頒布兩項手諭:第一,任命禮薩汗為首相;第二,宣布國王將長久地去歐洲治病,委任國王的兄弟為攝政王。禮薩汗又迫使攝政王立下契約不幹預國事。新政府成立後,伊朗改組了財政制度,頒布了一些利於生產的措施,改善了與蘇聯的關系。1924年11月,禮薩汗親自率軍出征阿拉伯人聚居的胡齊斯坦省,討伐與中央分庭抗禮的省督謝赫·哈扎爾。12月,謝赫·哈扎爾投降。1925年初,他又擊敗庫爾德人的起義。經濟、軍事上的順利鞏固了他的政治地位。1925年2月14日,國民議會正式批准自回歷12月3日政變後國王授予他的軍隊最高統帥的頭銜。同年10月31日,議會通過廢除愷加王朝、把臨時政權交給禮薩汗的決議。11月前,在伊朗設有外交機構的國家都承認了新政權。12月12日,立憲會議宣布禮薩汗為伊朗國王,封號為禮薩·沙赫·巴列維,姓氏巴列維意味著與古波斯鼎盛時的聯系。1926年4月25日舉行了加冕典禮。至此,統治伊朗百餘年的愷加王朝覆滅,巴列維王朝開始。

6. 伊朗巴列維王朝的建立是怎樣的

1921年2月21日,伊朗軍人禮薩汗與親英政客賽伊德·齊亞丁合作,發動軍事政變,推翻塞帕赫達爾·拉什蒂政府,建立了以賽·齊亞丁為首相、禮薩汗掌握軍權的新政府,暫時保留了卡扎爾王室。1925年底,禮薩汗在奪取了全部軍政權力後,最後推翻了統治伊朗達140餘年之久的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這一事件是伊朗歷史進入現代史時期的標志,它在中東和世界現代史上留下了鮮明的痕跡。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伊朗的局勢 伊朗舊名波斯(1935年改為今名),是一個文明古國。20世紀初的伊朗是個封建的農牧業國家。全國大約有1000萬人口,其中農民佔一半以上,牧民約佔25%。農村中,封建的生產關系居統治地位。

資產階級也發生分化:部分從事外貿的商業資產階級,資金比較雄厚(一般都擁有10萬土曼以上的資金),成了外資的買辦;更多從事國內貿易的中小商業資產階級力圖掙脫外資的控制,他們構成了民族資產階級。為了爭得自由發展的權利,伊朗商業民族資產階級曾奮力斗爭。早在19世紀末,德黑蘭的商人便建立了聯合公司,同英國控制伊朗金融的波斯帝國銀行競爭。商業資產階級還曾積極投入1907—1911年的伊朗資產階級革命,提出了建立國家銀行的主張。革命的失敗使他們的希望破滅,1911年以後,民族資本經營的企業幾乎沒有增加,接踵而至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更給他們帶來巨大的災難。不僅是中小商人,甚至連商業資產階級中的首富扎爾卜家族所屬企業,也紛紛破產倒閉。

7. 請告訴我伊朗的歷史

伊朗古稱波斯,是一個擁有古老文明的國家,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古波斯人曾經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在其歷史上先後有多個帝國建立、興盛和衰亡.

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648年-前330年)

阿契美尼德帝國,又稱波斯第一帝國。公元前549年居魯士二世統一波斯各部,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魯士二世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人(Median),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帝國。前539年,居魯士佔領巴比倫,將古老的巴比倫文明融入波斯。
到了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波斯王崇尚武力,對外積極擴張,使第一帝國的疆域得到了空前發展。大流士一世向東部進軍印度河流域,佔領了包括今天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在西線則向當時歐洲著名的文明發源地古希臘諸城邦發動了入侵,但遭到古希臘人的英勇抵抗,在馬拉松戰役(前490年)中遭到失敗而功敗垂成。其子薛西斯一世繼位後曾再度向希臘用兵,但被准備充分的古希臘軍隊擊敗。
阿契美尼德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之一。

馬其頓(希臘)統治時期(前330年-前170年)

公元前334年,當時已經征服希臘各城邦的馬其頓王國,在新任國王亞歷山大的統治下,以報昔日波斯入侵希臘之仇為口號,帶領希臘大軍進攻波斯第一帝國,在高加米拉戰役中徹底擊敗大流士三世的百萬大軍,波斯第一帝國被吞並,成為希臘化的亞歷山大帝國的一部分。但亞歷山大帝國在亞歷山大大帝病逝後,很快陷入分崩離析。亞歷山大手下大將塞琉西一世自立塞琉西王朝,以敘利亞為中心,統治波斯地區。
這一時期波斯成為東西方交流的一個樞紐。絲綢之路由此連接中國和西方,佛教從印度傳往中國,瑣羅亞斯德教則西去影響了猶太教。

塞琉西王朝後期,約在前238年,其東部的安息(帕提亞)和大夏(巴克特里亞)先後從帝國分裂獨立,東部邊境又不斷遭受貴霜王朝侵擾,西部邊疆又面臨羅馬帝國的大肆擴張,最終被羅馬帝國和安息瓜分,塞琉西王朝滅亡。

安息王朝(公元前170年-公元226年)

新興的安息帝國(公元前170年-公元226年)繼承了塞琉西王朝的波斯帝國主體地位。安息帝國位於今天的伊朗的東北部,與羅馬帝國隔幼發拉底河為界,首都泰西封位於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附近。這兩大帝國之間戰爭不斷。同時安息帝國與東鄰貴霜王朝也是戰事頻發。

公元前53年,即西漢甘露元年,古羅馬帝國執政官之一的克拉蘇率7個軍團4.5萬人的精銳部隊,越過幼發拉底河,發動了對古帕提亞王國(安息)的侵略戰爭。在卡爾萊戰役中,英勇善戰的安息軍成功地圍殲了羅馬軍團於荒漠深處,羅馬軍團殘部從亞美尼亞撤出時又遭襲擊,克拉蘇被俘斬首。克拉蘇長子普布利烏斯率精銳的第一軍團6000餘人,從這場惡夢般的戰爭中突圍東逃,輾轉於防禦薄弱的安息東部地區;最後流亡到西域康居國(今哈薩克境內),為在此稱雄的北匈奴郅支單於所收容。據《漢書"陳湯傳》記載:公元前36年,漢西域都護甘延壽、付校尉陳湯,率4萬將士西征匈奴郅支單於於郅支城,並「生虜百四十五,降虜千餘人」。這支部隊就是羅馬軍團殘部,他們投降後被安置在甘肅永昌縣境內,漢政府在祁連山麓設置了「驪靬縣」。

頻繁的戰爭造成安息帝國國力衰竭,各地軍閥割據,全國陷入一片混戰,帝國末期名存實亡。

薩珊王朝(公元226年-650年)

公元226年,阿爾達希爾一世經過兩年的戰爭,推翻了安息王朝,建立新的薩珊王朝,定都泰西封。薩珊王朝因阿達希爾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國之後首次重新統一,史稱波斯第二帝國。
薩珊帝國多次與羅馬帝國爆發戰爭,曾俘虜過一個羅馬的皇帝。
薩珊帝國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全體人民分為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等。***中天主教被迫害,景教則得以發展。
由於對東羅馬帝國連年征戰,薩珊帝國對臣民橫征暴斂,同時加強對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亂迭起,先後在629年和642年,帝國兩任皇帝都遇刺身亡,帝國走向了崩潰。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波斯間的友好往來頻繁,《魏書》記載,波斯使臣來中國交聘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的各種禮品,有珍物、訓象等。1970年,在甘肅張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就是明證。帝國崩潰後,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俾路支逃往中國避難。

伊斯蘭教時期(公元650年-1290年)

混亂的薩珊帝國很快被新興的伊斯蘭教控制下的阿拉伯帝國擊潰。波斯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在阿拉伯人統治初期,當時同樣處於強盛時期的大唐帝國在波斯呼羅珊地區與阿拉伯帝國發生了激烈交鋒,雖然唐軍由於深入敵境作戰,雙方兵力懸殊等原因敗北,從而失去了對中亞的控制權,但此戰中唐軍表現出的驚人戰鬥力令阿拉伯人膽戰心驚,從此打消了東侵中國的企圖。此後,阿拉伯語成了通行的語言,伊斯蘭教迅速取代了瑣羅亞斯德教,各地大量興建清真寺。

公元750年阿拔斯王朝統治阿拉伯帝國,而波斯人則在政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這期間波斯的文化得到巨大的發展。

9世紀後,阿拔斯王朝因內部叛亂不斷而國勢日衰,割據局面形成。

公元1037年從東北方來的塞爾柱人佔領波斯;

公元1205年花剌子模王國征服波斯。

蒙古統治時期(1219年-1500年)

公元1219年,蒙古帝國成吉思汗率大軍攻滅花剌子模王國,之後他的孫子旭烈兀又相繼征服波斯和阿拉伯帝國殘部,建立了伊兒汗國。公元1295年伊兒汗國大汗入伊斯蘭教。
從公元1370年到1405年,波斯成了帖木爾帝國的一部分。帖木爾汗死後波斯再次陷入了混亂和割據。
伊兒汗國時期,中國和波斯的文化交流得到了空前發展。不少精通中國天文、歷法、醫葯的學者隨旭烈兀來到波斯進行了廣泛的文化交流。
公元1405年到1433年,中國明朝的穆斯林太監鄭和帶領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多次到達波斯。鄭和在斯里蘭卡立的石碑用中文、泰米爾語、波斯語三種文字寫成。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在明朝穆斯林的經堂教育中被廣泛使用。

薩非王朝(公元1500年-1722年)

薩非王朝(又譯薩法維王朝)是一個由突厥人建立的帝國,其建國的英主伊斯邁爾一世統一波斯,並把疆土擴展到今天的亞塞拜然、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以什葉派的「十二伊瑪姆」教義為國教。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戰爭不斷。公元1588年阿拔斯大帝繼位,遷都伊斯法罕,與土耳其談和,驅逐烏茲別克人,並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得波斯灣中的小島巴林,使波斯成為***世界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但很可惜,這是波斯在世界近代史來臨前最後的輝煌。

歐洲列強的「大博弈」(公元1722年-1914年)

公元1722年,沙皇俄國彼得大帝聯合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入侵波斯,之後波斯國內又爆發了遜尼派教徒為抵抗被迫強制信奉什葉派的暴動,薩非王朝滅亡。
公元1779年至1925年,波斯在卡扎爾王朝的統治下,北面的俄國和東面以印度為基地的英國紛紛對其蠶食,其領土中被割裂出英國殖民統治的巴林和阿富汗的一部分,由俄國侵佔的亞塞拜然、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塔吉克、烏茲別克等地區。俄英兩大殖民帝國在波斯的這種戰略競爭在史書上被稱之為「大博弈」。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之後(公元1914年-193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的俄國、土耳其、英國(經阿富汗)和德國(經土耳其)均向波斯派出軍隊以控制波斯的油田。戰後波斯北部被英國駐軍佔領。1925年禮薩·沙·巴列維推翻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俄國和英國對巴列維王朝保持著深厚的影響力。

1935年,禮薩·沙·巴列維將波斯在國際上更名為伊朗。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冷戰中期***革命(公元1935年-197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的軸心國集團和同盟國集團圍繞伊朗的戰略資源油田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德國,蘇聯,英國,美國等紛紛進入伊朗。戰後,巴列維王朝為了擺脫英國和蘇聯的巨大影響力和控制而追隨美國,但不幸的是,伊朗的地理位置和石油這一戰略物資的存在,使其成為美國對蘇聯集團的冷戰基地,在70年代初更成為美國在中東的重要立足點。

20世紀70年代是伊朗的暴富時期。這期間,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油價猛漲,波斯灣沿岸一批產油國迅速致富。幾年內伊朗的國民生產總值就翻了好幾番。但是,在財富迅速增長的同時,伊朗社會內部各種固有的矛盾也開始激化。

巴列維在此情況下欲重溫昔日波斯帝國舊夢。於是他一再修訂經濟發展計劃,大幅度地增加投資,強行加速度地推進工業建設,並宣稱到本世紀末要把伊朗建成一個與工業發達國家平起平坐的工業國,成為世界「第五大強國」。強國夢的悲劇由此就產生了。

大批失地農民流入城市,首都德黑蘭集中了伊朗1/5的人口。以國王、王室為首的2000家豪富聚斂財富,巧取豪奪,貪污腐化,揮金如土,而廣大農民和城市貧民幾乎未從激增的石油財富中受益,貧富差距與社會財富同步增長,社會矛盾嚴重激化。巴列維只能以軍警和秘密特務組織「薩瓦克」維持其統治。在外交上,巴列維對美國唯命是從,甘心充當美國在波斯灣的憲兵,民族矛盾伴隨著人民對西方文化大舉吞食***文化的憤怒,使巴列維政權坐到了火山口上。

1977年12月,流亡在伊拉克納傑夫的霍梅尼向國內學生和信徒發出進行反對國王的「聖戰」的號召。1978年初刊登在伊朗《新聞報》上的一篇文章對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進行了褻瀆,由此在1月7日至9日,引發了數千名神學院學生在宗教聖城庫姆舉行抗議遊行示威,但遭到軍警鎮壓,造成約70人死亡、400人受傷的流血慘劇。

當年9月,伊朗國內爆發了持續數周的總罷工,全國陷入嚴重癱瘓狀態。12月10~11日,首都德黑蘭發生大規模示威,有成百萬群眾參加。遊行的組織者發表17點聲明,要求結束君主制,接受霍梅尼為最高領導人,建立***政府,恢復農業,保護宗教,讓流放者回國等。12月18日,為抗議軍隊鎮壓,全國再度爆發總罷工,政府機構完全陷於癱瘓。國王被迫於12月30日任命「民族陣線」領導人之一巴赫蒂亞爾為首相,並於1979年1月13日組成以巴赫蒂亞爾為首的攝政委員會。

巴赫蒂亞爾雖同意組閣,但要求解散現議會和薩瓦克,由政府控制軍隊警察,國王立即出國度假,將來做一名立憲君主。但巴赫蒂亞爾本人卻因與國王合作被民族陣線開除。革命浪潮已不可阻擋。1978年底國王統治的基礎走向崩潰,它賴以維持統治的軍隊發生了動搖,一些士兵倒向革命陣營,王室成員、高級官員及軍官紛紛向海外轉移財產。巴列維的統治瀕臨崩潰。
美國在關鍵時刻改變了一貫支持國王的態度,准備放棄巴列維政權,轉而與霍梅尼合作。1979年的1月26日巴列維國王在美國的壓力之下乘飛機出國流亡。霍梅尼從巴黎回到伊朗,建立了伊斯蘭政權。1979年4月1日,伊朗***共和國宣布成立。統治了伊朗半個世紀的巴列維王朝壽終正寢。

1979年10月,因美國收留被廢黜的國王巴列維,伊朗國內掀起反美浪潮。同年11月4日上午,在伊朗首都德黑蘭,數百名伊朗男女學生佔領了美國大使館,扣押66名使館人員當作人質,要求美國政府立即引渡巴列維。美國政府斷然拒絕伊朗方面的要求。伊朗方面表示,若不引渡巴列維,則不釋放人質。
人質事件引起軒然大波。1980年4月7日,美國宣布與伊朗斷絕外交關系,並正式對伊朗實行經濟制裁。美國還要求西歐盟國採取同樣措施。4月22日,卡特總統下令執行武裝秘密營救人質的「藍光」計劃,結果機毀人亡,行動失敗。直到9月兩伊戰爭爆發。伊朗以美國歸還伊朗140億美元的資產,取消對伊朗的經濟制裁為條件釋放了全部美國人質。
曠日持久的美國人質問題雖然得到了解決,但是,它為日後的美伊關系打下了難以解開的結。人質事件加上新政權公然宣傳「輸出革命」極大地損害了伊朗伊斯蘭革命的形象,因此在日後爆發的兩伊戰爭中,盡管伊朗是被侵略的一方,但是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譴責薩達姆,也沒有一個國家同情伊朗。

***革命後的伊朗***共和國(公元1979年後起至今)

曠日持久的人質事件加上「向全世界輸出伊斯蘭革命」的非理性宣傳極大地損害了伊朗的國家利益,伊朗在國際社會陷入孤立境地。

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亞洲西部的阿拉伯國家。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以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教的什葉派。1979年伊朗爆發***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全面爆發。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

伊朗和伊拉克從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進行的這場近八年的戰爭使兩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伊朗死傷60多萬,伊拉剋死傷40多萬。無家可歸的難民超過300萬。兩國石油收入銳減和生產設施遭受的破壞損失超過5400多億美元。估計兩伊在這場戰爭中至少損失9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隨著冷戰的終結,世界格局發生了劇烈變化,波斯灣地區的局勢也隨之發生了巨大改變。美國先後於1991年和2003年發動了對伊拉克的戰爭,1991年海灣戰爭摧毀了伊拉克的武裝力量,2003年美國以「反恐怖」為名入侵並佔領了伊拉克。美國的軍事行動雖然打垮了伊朗的宿敵伊拉克,但也讓伊朗面臨美國更直接的威脅。

在兩伊戰爭結束以來,伊朗的實力得到恢復,國力得到增強。而且其國內的政治變化有明顯地回歸世俗政權的跡象,但宗教勢力的影響力仍然極為強大。因此,伊朗對美國的態度仍然非常強硬,美國也一樣。

去年以來,伊朗核問題愈演愈烈,圍繞這一核心利益,美國與伊朗頻頻叫板對方,美國不斷地宣布向海灣地區增兵,而伊朗則針鋒相對地以多次軍事演習回應。就在幾天前,美國又向海灣集結了一支龐大的海軍艦隊,波斯灣地區戰雲密布,等待伊朗和美國的將會是什麼呢?

8. 伊土戰爭的進程如何

伊土戰爭是奉遜尼派為國教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同以什葉派為國教的伊朗薩菲王朝為爭奪阿拉伯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和外高加索,控制歐亞兩洲間重要戰略和貿易交通線而進行的掠奪性戰爭。

1513年,土耳其蘇丹塞利姆一世殘酷鎮壓了什葉派教徒的叛亂,屠殺5萬之眾,並乘機對伊朗的薩菲王朝發動了戰爭。

伊土戰爭共分三個時期。第一時期從1514~1555年。1514年8月23日,奧斯曼軍隊在查爾迪蘭(南亞塞拜然)與8萬波斯騎兵展開決戰。土耳其部隊佔領了伊朗首都大不里士,1515年科奇希薩爾一戰,伊朗軍隊再次敗北。到1516年,塞利姆已佔領了西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和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1516~1517年,土耳其又佔領了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賈茲和阿爾及利亞部分領土。1533年,蘇萊曼一世在同奧地利簽訂和約使其北翼安全得到保障之後又對伊朗開戰。1536年,土耳其佔領了喬治亞西南的部分領土。1555年5月,兩國在阿馬西亞城締結和約,伊朗保有所佔外高加索領土,土耳其則把阿拉伯伊拉克並入自己的版圖。兩國平分了喬治亞和亞美尼亞,確認卡爾斯城區為中立區。

伊土戰爭第二時期從1578年起,延續近半個世紀。土耳其乘伊朗薩菲王朝發生內部爭斗之機再次進攻伊朗。1578年,土軍撕毀1555年和約,修復卡爾斯城,開進外高加索境內,並佔領南喬治亞的部分土地。8月10日,伊朗沙赫軍隊在徹爾德爾附近被擊潰,土軍侵入東喬治亞和東亞美尼亞,爾後進入北亞塞拜然並佔領希爾萬。1579年起,土軍同克里木可汗軍隊(10萬人)聯合作戰,奪取整個亞塞拜然和伊朗西部地區。但是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間(1587~1629年),伊朗東山再起,不僅收復了被土耳其侵佔的西部領土,而且吞並了一些新的領土如阿富汗等。由於忙於對烏茲別克封建主進行戰爭和鎮壓國內民眾起義,阿拔斯一世被迫於1590年3月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簽訂了屈辱性的《伊斯坦布爾和約》。

16、17世紀之交,阿拔斯一世進行了軍事改革,組建了一支由火槍兵軍(1.2萬人)和騎兵軍(1萬人)組成的常備軍,成立炮兵教練場和炮兵部隊。改革後的伊朗軍隊兵力達12萬人,其中常備軍4.4萬人,封建民軍7.5萬人。大力擴軍之後,阿拔斯一世的軍隊達到30萬人。1602年,阿拔斯一反一個世紀以來的被動防禦地位,第一次主動對土耳其發動了戰爭,由於軍隊體制沒有作出相應改革,土耳其面對伊朗的攻勢有些力不能支。1603~1604年,伊軍在蘇菲安附近的數次交戰中打敗了土軍,攻佔並洗劫了大不里士、納希切凡等城市,把30餘萬亞美尼亞人遷往伊朗境內。1602~1612年的10年戰爭,伊朗大獲全勝,1613年11月簽訂的《伊斯坦布爾和約》肯定了伊朗的全部戰果。

土耳其對該條約心懷不滿,遂於1616年對伊朗採取報復行動,但在3年的戰爭中再遭敗績,1618年的《薩拉卜和約》重申了《伊斯坦布爾和約》的內容。伊朗乘戰爭獲勝之機大大擴展了自己的領土,遂准備進行新的戰爭。

蘇丹穆斯塔法四世在位期間(1623~1640),鑒於土耳其對歐洲的征戰屢遭挫折,因而致力於征服東方。1625年,土耳其佔領了阿哈爾齊赫,從伊朗手中奪得了薩姆茨赫—薩塔巴戈公國,並將它變為自己的一個省,土軍還進犯了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佔領了北美索不達米亞和摩蘇爾,但圍攻巴格達9個月未能成功,1630年,土軍轉戰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洗劫哈馬丹城,全城居民均遭屠殺。1639年5月,伊土簽訂《席林堡(佐哈布)條約》。伊土邊界保持現狀,但阿拉伯伊拉克劃歸土耳其。

伊土戰爭第三時期始於18世紀初,土耳其蘇丹艾哈邁德又對伊朗發動戰爭。1723年春,土軍乘薩菲王朝崩潰之機侵入外高加索,相繼佔領第比利斯、整個東喬治亞、東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同時,土軍還征服了伊朗西部的盧里斯坦省。

土耳其強佔大片領土後仍感不足,於是又在1725年進軍伊朗東部並攻佔加茲溫。1730年,伊朗的實權人物納迪爾率軍打敗土軍的進攻,並將其驅逐出哈馬丹、克爾曼沙阿和南亞塞拜然。塔赫馬斯普二世親征土耳其,但在1731年的哈馬丹城下一戰被土軍擊敗,1732年,他被迫與土耳其簽訂和約,承認土侵佔的阿拉斯河以北外高加索永久歸屬土耳其。1736年,納迪爾即伊朗沙赫王位。納迪爾沙赫為奪回土耳其控制的阿拉伯伊拉克和外高加索,於1743年對土再次發動戰爭。3年的伊土戰爭未分勝負。

9. 伊土戰爭是怎麼回事

伊土戰爭是奉遜尼派為國教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同以什葉派為國教的伊朗薩菲王朝為爭奪阿拉伯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和外高加索,控制歐亞兩洲間重要戰略和貿易交通線而進行的掠奪性戰爭。戰爭的結果未分勝負,兩敗俱傷,加速了西亞這一古代文明的衰落,為西歐資本主義強國佔領和奴役中近東創造了條件。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薩菲王朝的伊朗都信奉伊斯蘭教,是中世紀西亞地區的兩個大帝國,但由於派別不同,爭奪宗教統治權和爭奪兩河流域領土的斗爭十分激烈。薩菲王朝奉什葉派為國教,土耳其則信奉遜尼派。在土耳其帝國內部有許多什葉派教徒,薩菲王朝利用自己的代理人在安納托利亞四處活動,鼓動叛亂反對遜尼派奧斯曼人的統治,對土耳其構成威脅。1513年,土耳其蘇旦塞利姆一世殘酷鎮壓了什葉派教徒的叛亂,屠殺5萬之眾,並乘機對伊朗的薩菲王朝發動了戰爭。

伊土戰爭共分三個時期。第一時期從1514—1555年。1514年8月23日,奧斯曼軍隊在查爾迪蘭(南亞塞拜然)與8萬波斯騎兵展開決戰。土耳其部隊不僅有步兵、騎兵,還有強大的炮兵,伊朗部隊則主要是裝備馬刀和長矛的騎兵。伊朗軍隊以逸待勞,但軍事上不佔優勢。使用滑膛槍的土耳其耶尼切里兵團在大炮配合下摧毀了伊軍抵抗,擊敗了沙赫伊思邁爾一世,佔領了伊朗首都大不里士。1515年科奇希薩爾一戰,伊朗軍隊再次敗北,土耳其炮兵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到1516年,塞利姆已佔領了西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和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1516—1517年,土耳其又佔領了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賈茲和阿爾及利亞部分領土。1533年,蘇萊曼一世在同奧地利簽訂和約使其北翼安全得到保障之後又對伊朗開戰。1536年,土耳其佔領了喬治亞西南的部分領土。這里是伊土兩國爭奪外高加索和美索不達米亞統治地位的主要戰場。伊朗軍隊有了自己的炮兵之後,雙方的戰爭互有勝負。1555年5月,兩國在阿馬西亞城締結和約,伊朗保有所佔外高加索領土,土耳其則把阿拉伯伊拉克並入自己的版圖。兩國平分了喬治亞和亞美尼亞,確認卡爾斯城區為中立區。

伊土戰爭第二時期從1578年起,延續近半個世紀。土耳其乘伊朗薩菲王朝發生內部爭斗之機再次進攻伊朗。這一時期,奧斯曼帝國擁有克里木諸可汗強大軍隊的支持。1578年,土軍撕毀1555年和約,修復卡爾斯城,開進外高加索境內,並佔領南喬治亞的部分土地。8月10日,伊朗沙赫軍隊在徹爾德爾附近被擊潰,土軍侵入東喬治亞和東亞美尼亞,爾後進入北亞塞拜然並佔領希爾萬。1579年起,土軍同克里木可汗軍隊(10萬人)聯合作戰,奪取整個亞塞拜然和伊朗西部地區。但是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間(1587—1629年),伊朗東山再起,不僅收復了被土耳其侵佔的西部領土,而且吞並了一些新的領土如阿富汗等。由於忙於對烏茲別克封建主進行戰爭和鎮壓國內民眾起義,阿拔斯一世被迫於1590年3月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簽訂了屈辱性的《伊斯坦布爾和約》。根據條約,伊朗幾乎把整個外高加索和盧里斯坦、庫爾德斯坦大部領土(伊朗西北部)都割讓給了奧斯曼帝國。

16、17世紀之交,阿拔斯一世進行了軍事改革,組建了一支由火槍兵軍(1.2萬人)和騎兵軍(1萬人)組成的常備軍,成立炮兵教練場和炮兵部隊。改革後的伊朗軍隊兵力達12萬人,其中常備軍4.4萬人,封建民軍7.5萬人。大力擴軍之後,阿拔斯一世的軍隊達到30萬人。為准備對奧斯曼土耳其的戰爭,爭取主動地位,伊朗還同土耳其的敵人俄國和歐洲一些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1602年,阿拔斯一反一個世紀以來的被動防禦地位,第一次主動對土耳其發動了戰爭。由於軍隊體制沒有作出相應改革,土耳其面對伊朗的攻勢有些力不能支。1603—1604年,伊軍在蘇菲安附近的數次交戰中打敗了土軍,攻佔並洗劫了大不里士、納希切凡等城市,把30餘萬亞美尼亞人遷往伊朗境內。1602—1612年的10年戰爭,伊朗大獲全勝,1613年11月簽訂的《伊斯坦布爾和約》肯定了伊朗的全部戰果。

土耳其對該條約心懷不滿,遂於1616年對伊朗採取報復行動,但在3年的戰爭中再遭敗績,1618年的《薩拉卜和約》重申了《伊斯坦布爾和約》的內容。伊朗乘戰爭獲勝之機大大擴展了自己的領土,遂准備進行新的戰爭。1623年,伊朗軍隊入侵阿拉伯伊拉克,引發了1623—1639年戰爭。阿拔斯一世趁伊拉克人民反對土耳其蘇丹穆斯塔法一世統治舉行起義之機,興兵攻佔巴格達,繼之佔領了整個阿拉伯伊拉克。17世紀前25年,阿拔斯一世對東喬治亞進行了數次遠征,遭到外高加索各族人民的頑強抵抗。

蘇丹穆斯塔法四世在位期間(1623—1640年),鑒於土耳其對歐洲的征戰屢遭挫折,因而致力於征服東方。1625年,土耳其佔領了阿哈爾齊赫,從伊朗手中奪得了薩姆茨赫——薩塔巴戈公國,並將它變為自己的一個省。土軍還進犯了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佔領了北美索不達米亞和摩蘇爾,但圍攻巴格達9個月未能成功。1630年,土軍轉戰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洗劫哈馬丹城,全城居民均遭屠殺。1639年5月,伊土簽訂《席林堡(佐哈布)條約》。伊土邊界保持現狀,但阿拉伯伊拉克劃歸土耳其。

伊土戰爭第三時期始於18世紀初,土耳其蘇丹艾哈邁德又對伊朗發動戰爭。1723年春,土軍乘薩菲王朝崩潰之機侵入外高加索,相繼佔領第比利斯、整個東喬治亞、東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同時,土軍還征服了伊朗西部的盧里斯坦省。土耳其的勝利直接威脅到沙皇俄國在高加索的利益。彼得一世1722—1723年對波斯的遠征和土耳其的軍事勝利,迫使伊朗沙赫塔赫馬斯普二世同俄國簽訂1723年的《彼得堡條約》。1724年6月,俄土《君士坦丁堡條約》在伊斯坦布爾簽訂。條約規定,1723年俄伊彼得堡條約列舉的裏海沿岸所有地區轉歸俄國,外高加索其餘地區、伊朗西部和克爾曼沙阿、哈馬丹兩城轉歸土耳其。土耳其取得如此有利於自己的條約,主要是由於法國的支持。

土耳其強佔大片領土後仍感不足,於是又在1725年進軍伊朗東部並攻佔加茲溫。1730年,伊朗的實權人物納迪爾率軍打敗土軍的進攻,並將其驅逐出哈馬丹、克爾曼沙阿和南亞塞拜然。塔赫馬斯普二世為提高個人聲望,令納迪爾鎮壓阿富汗阿布達利部族霍拉桑起義,自己親征土耳其,但在1731年的哈馬丹城下一戰被土軍擊敗。1732年,他被迫與土耳其簽訂和約,承認土侵佔的阿拉斯河以北外高加索永久歸屬土耳其。1732年,納迪爾推翻塔赫馬斯普二世,並同俄國簽訂《拉什特條約》(1732年),答應肅清外高加索土軍後把庫拉河以北歸還俄羅斯,以換回吉蘭省。1735年6月,納迪爾率7萬大軍在卡爾斯城下打敗了8萬土軍。1736年,納迪爾即伊朗沙赫王,著手改組軍隊,擴大軍隊數量和改善裝備,特別注重發展炮兵。他的軍隊近代化計劃得到英法軍事專家的幫助。薩菲伊朗重新統一穩定之後,納迪爾沙赫為奪回土耳其控制的阿拉伯伊拉克和外高加索,於1743年對土再次發動戰爭。3年的伊土戰爭未分勝負。

16—18世紀的伊土戰爭除各族人民遭到大批屠殺外,任何一方均未獲勝。戰爭阻礙了兩國生產力的發展,加速了這些落後民族和多部族鬆散聯合而成的封建國家的崩潰。這場長達200餘年的戰爭是伊斯蘭教兩大封建國家為爭霸中東而進行的掠奪性戰爭,因此在被征服的各族人民中間不斷激起民族解放運動和反封建斗爭,而雙方又對這種矛盾和斗爭加以利用,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在外高加索各族人民的命運中,伊土戰爭是他們許多世紀的歷史上苦難最深重的時期。伊朗和土耳其在血腥的戰爭中兩敗俱傷,日益淪為正致力於在中近東建立霸權的英法兩國的殖民地。

伊土戰爭時間雖長,但軍事學術上卻無甚發展。雙方軍隊的主要類型是封建民軍,主要兵種是裝備矛、盾、馬刀、弓箭、短劍和火槍(16世紀末開始裝備)的正規騎兵和非正規騎兵,其中前者是軍中的快速機動部隊。從16世紀(土耳其)和17世紀(伊朗)組建的常備步兵處於從屬地位。但到17、18世紀,步兵的作用有所提高,這主要是由於西歐經驗的傳人。步兵裝備了射擊武器(前裝槍、火槍),並按正規軍體制編成。炮兵作為一個兵種在土耳其出現較早,它曾是奧斯曼土耳其向外擴張的有力武器。同時,納迪爾沙赫的軍隊中也有戰象隊,交戰時用於突擊敵戰斗隊形中央,減輕步兵壓力。使用射擊武器之前,戰役結局通常取決於大批騎兵的沖擊和圍殲,因為騎兵能突然而迅速地攻擊敵軍。隨著正規步兵和炮兵的出現,騎兵變成了戰斗隊形的主體。騎兵掩護側翼安全,並以騎兵沖擊完成對敵突擊。軍隊作戰採用疏開隊形,到17、18世紀則採用線式戰斗隊形。對潰逃之敵一般不予追擊。奪取要塞多靠長期圍攻。軍事學術在伊土戰爭中發展遲緩,這是因為兩國處於落後的封建社會而且正走下坡路,兩國軍隊都有大量非正規的、不同部族的封建步、騎兵民軍,武器裝備以冷兵器為主,五花八門,極不統一。

閱讀全文

與伊朗1629年是什麼王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哪個國家對伊朗最親 瀏覽:914
印度語怎麼說我想帶你走 瀏覽:6
印度為什麼會有鳴槍 瀏覽:892
緬甸中國有哪個工地做國道 瀏覽:762
英國商標a是什麼意思 瀏覽:107
伊朗為什麼攻擊油輪 瀏覽:548
英國疫情國王在哪裡 瀏覽:132
墨西哥比中國哪個好 瀏覽:347
中國一汽如何開啟車載音樂 瀏覽:408
伊朗哪個國家的錢最便宜 瀏覽:550
2016中國哪個地區缺電 瀏覽:535
在伊朗打工怎麼與他們溝通 瀏覽:237
英國一年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524
和平精英國際服怎麼免費汽車皮膚 瀏覽:951
伊朗為什麼沒動靜 瀏覽:23
小王在伊朗怎麼了 瀏覽:805
被收購的英國晶元廠有什麼技術 瀏覽:670
搞笑abc中國和英國是怎麼唱的 瀏覽:215
中國木藝有哪些 瀏覽:197
哪些國家被印度控制 瀏覽: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