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紅薯的來源和歷史是什麼
源自美洲。
番薯的出生地是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島。番薯最大的特點就是高產、適應性強,而這一點也成為番薯能流傳到世界的重點。
番薯早在幾千年前就被印第安人種植,也是瑪雅人的主要食物。直到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率領船隊到了美洲大陸然後就發現了諸多奇妙的物種,其中番薯作為其中一種異域禮物獻給了西班牙女王。
後來西班牙人的殖民活動,將番薯從歐洲傳播到東南亞。
靠走私進入中國
番薯傳入中國一般認為有廣東、福建幾條路線。
通認的引進番薯第一人是廣東人陳益。萬曆年間,陳益搭乘友人商船來到安南(越南),安南官員用番薯接待了陳益等人。番薯吃起來香甜軟滑,還能充飢。
從此陳益開始特別留心番薯的生長習性與栽培方法,兩年後他冒著殺身的風險賄賂收買士卒,把薯種藏在銅鼓中偷偷帶回國。
回國之後,陳益在虎門購置幾十畝地,種植番薯,成為番薯引進中國第一人。
Ⅱ 蕃薯是什麼時期引入中國的是怎麼引進來的
紅薯學名番薯,又名山芋、紅芋、甘薯、番薯、地瓜、紅苕等等。明朝萬曆間番薯傳入中國後,首先在福建、廣東等地傳播,清代在中國開始真正大規模地推廣種植。
一百多年之後,到了清朝年間,陳家後代,就把家族推廣紅薯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叫《金薯傳習錄》。現在紅薯已經不是我們主要的糧食作物了,吃烤白薯和吃玉米一樣成為一種口味的調劑了,但是,不要忘記他們的歷史功績。
玉米、紅薯、土豆,這些糧食作物,他們傳進中國,不僅改變了中國的糧食結構,而且使中國人在其後幾百年間度過了一次一次的天災人禍,也使中國的人口,在幾百年間不斷地翻番上升。
Ⅲ 我們平常吃的紅薯,是如何「來到」我國的
紅薯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吧,尤其是減肥人士,最常見的食物就是紅薯了,紅薯吃起來甜甜的,營養價值極高。紅薯又被叫做番薯,大家提到這個番字的時候,番在以前指的是外國,大家覺得這紅薯應該是國外產的吧,那既然不是我們中國的,那紅薯是怎麼傳過來的呢?
回來以後,陳振龍和他父親一起給當時的巡撫呈了一份帖子,內容就是建議巡撫在當地培育這種紅薯,他們率先在自己的地里種植,經歷了幾個月以後就成功了。然後他們再給巡撫呈了一份帖子,這次也算老天有眼,正好福建大旱,糧食不夠吃,所以當時的巡撫就當機立斷。選擇了陳振龍父子的方法,在當地推廣紅薯。最後解決了糧食危機。
Ⅳ 紅薯是外來物種,是怎樣「進入」我國的呢
紅薯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吃的一種農作物,在我國有不小的種植面積。紅薯生命力特別頑強,對不良環境有極好的適應能力,因此在我國各地都有種植。
事實上,在同時期,不僅僅是陳振龍引進紅薯,根據相關歷史的考究,有一部分紅薯是從安南引進廣東,還有一些是從緬甸傳入雲南,然後全面開花,一步步在國內開始大面積種植。
紅薯的引進,可以說對我國農業乃至社會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在過去,如果單純依靠我國的傳統農作物,那麼很容易受氣候限制,更為關鍵的是產量有限,所以就很容易的出現災荒情況。
而紅薯的出現,大大提高糧食的產量,老百姓至少有餘糧、能吃飽飯,它的到來,使得我國很多自然災害情況損失都大大減少。進入現代社會,紅薯的品種更多了,產量也更高,它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一種綠色健康營養食品的代表。
Ⅳ 地瓜的來歷是什麼
中國地瓜(紅薯)的身世很坎坷,它是從外國移到本土繁殖開來的。
此物原產中美洲,傳到我國是在明代萬曆年間,其間有三個人為紅薯的引進冒了極大的風險。一個人叫陳益,他在萬曆八年來到今越南一帶,當地酋長設「苕宴」款待他,他覺得紅薯味極美,於是賄賂了當地人,獲得紅薯的種子,夾帶出境,當地得知走失了「苕種」之後,就發兵追擊。
還有一個叫林懷蘭的醫生,也是到今越南一帶行醫,醫好了國王女兒的病,國王很高興,要賜最高檔的食品(煮熟的地瓜)給他吃。林懷蘭多了個心眼,要求賜食生地瓜,吃了一半,留了一半藏進懷里帶出來,過關的時候,被查出來了,關員被林懷蘭的行為感動,又擔心不好交差,於是讓林懷蘭跳水假裝沉河死去,這樣子林醫生才安然回來,將地瓜的種植遍布廣東一帶。
還有一個人叫陳振龍,他從呂宋島將地瓜引入福建,更是煞費苦心,將地瓜藤絞入汲水繩之中,矇混過關,才得以渡過茫茫大海。回到家後,先在家中種植,然後大面積推廣。
地瓜的生長習性
番薯喜溫、怕冷、不耐寒,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2-30℃,溫度低於15℃時停止生長。不同生長期對溫度要求也有不同,芽期溫度宜在18-22℃,溫度過高過低都會影響出芽率。
苗期溫度宜在22-25℃,莖葉期宜在22-30℃,莖葉期溫度不宜低於16℃,否則會阻礙其生長,甚至停長;若是低於8℃,則會造成植株經霜枯萎死亡。根塊期溫度宜在22-25℃。適宜的溫度可以促進植株各生長期長勢良好,確保根塊數量及膨大。
Ⅵ 紅薯是在哪個朝代引進中國的,又是誰引進的呢
按照歷史記載,紅薯是由西班牙殖民地呂宋(今菲律賓)引進我國的,紅薯傳入時間,公認的記載是在16世紀末期,比較准確的時間是明朝萬曆二十一年5月下旬(1582年)。紅薯通過多條渠道傳入我國,明代的《閩書》、《農政全書》、清代的《閩政全書》、《福州府志》等均有有關記載。
番薯是1593年傳入中國的,由當時在菲律賓從事貿易的福建人陳振龍,將西班牙人在當地種植的「朱薯」帶回中國。番薯,又稱甘薯、紅薯、山芋、地瓜等。由於地區不同,人們對它的稱呼也不同,山東人稱其為地瓜,四川人稱其為紅苕,北京人稱其為白薯,福建人稱其為紅薯。
(6)中國的紅薯怎麼來擴展閱讀:
紅薯別稱甜薯、紅苕、甜薯、地瓜等,為管狀花目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纖維素、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有「長壽食品」之譽。
紅薯的原產地並不是中國,紅薯起源於墨西哥以及從哥倫比亞、厄瓜多到秘魯一帶的熱帶美洲,16世紀初西班牙已普遍種植甘薯,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攜帶至菲律賓的馬尼拉和摩鹿加島,再傳至亞洲各地。
紅薯傳入中國的時間約在16世紀末葉,從南洋引入中國福建、廣東,而後向長江、黃河流域及台灣省等地傳播,現今中國的甘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佔世界首位。
Ⅶ 我國關於紅薯的來源
一般普遍認為,番薯的引入中國,源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
明時,多年在呂宋(即菲律賓)做生意的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同其子陳經綸,見當地種植一種叫「甘薯」的塊根作物,塊根「大如拳,皮色朱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廣種耐瘠」。想到家鄉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糧食不足,陳振龍決心把甘薯引進中國。
(7)中國的紅薯怎麼來擴展閱讀:
生長習性
1、溫度
番薯喜溫、怕冷、不耐寒,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2-30℃,溫度低於15℃時停止生長。不同生長期對溫度要求也有不同,芽期溫度宜在18-22℃,溫度過高過低都會影響出芽率。
2、光照
番薯喜光,是短日照作物。植株生長過程中對光能要求高,屬不耐陰的作物,從莖葉期開始光能時間長生長期就長、光合效率就越高,反之則會降低光合效率,影響植株生長。
3、營養
植株生長過程中要滿足不同生長期對各種肥料養分的需求,施加適量的氮肥可以促進葉片及莖枝的生長,促進光合作用,但不宜過量,否則會造成根部細胞木質化,影響根塊數量,嚴重過量時會不結根快。
Ⅷ 紅薯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很多人喜歡吃紅薯,那麼紅薯是什麼時候傳入我國的呢,是誰帶來的,有著怎樣的故事呢?本文就來簡單分享一下這方面的知識:
朱薯價格極賤,並且極易引種,陳氏父子發現,朱薯「子母相連,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棗」。福建巡撫金學曾得知後振奮不已,在旌表陳氏父子此行「事屬義舉」之後,他認為朱薯的引種,「雖曰人事,實獲天恩」(《金薯傳習錄》)。當年冬天,來自呂宋的朱薯,被命名為「番薯」。
Ⅸ 紅薯是什麼來頭,它改變了中國歷史
我們現在經常能吃到的番薯其實最早的時候並不是產自於中國,而是在明朝時期傳入我國的,而這個小小的番薯卻在那個時期拯救了當時的多數人,成為了改變中國歷史的糧食。
番薯的原產地在美洲,在明朝的時候有一個福建的商人叫陳振龍,他在經商的過程中發現這個物種,除了可以在任意土地上耕種,最重要的是產量極高,所以他帶著這個品種幾經波折回到了大明朝,經過自己試著種植後果然效果非常好,之後就開始在全國大范圍的推廣,每逢到了災年,小小的番薯可以說是讓無數人可以不再挨餓,就這樣人們在災荒的途中一邊走一邊種植番薯,可以說劉振龍的這個舉動造福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