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欣賞古詩
古詩詞一般由三個內容組成:(一)、意境 (二)、語言 (三)、形式欣賞古詩詞就把這三方面作為切入點,來探究古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與形式美。我們就從這三方面入手,尋找欣賞古詩詞的方法。一、 意境美古詩詞的意境大約可分為八個方面:1、雄奇闊大寫景:雄奇壯美,氣勢雄渾;抒情:奔騰震盪,磅礴酣暢 語言:渲染誇張,驚心動魄。如:念奴嬌 赤壁懷古 作者: 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2、曠放開朗寫景:脫塵拔俗,虛實相生。 抒情:曠達開朗,舒緩綿長。語言:健朗明快,奇譎俊遠。 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 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指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3、蒼涼悲壯 寫景:蒼茫闊遠,峭拔蕭疏。抒情:毫縱雄健,慷慨蒼涼。 語言:古樸遒勁,剛正慘烈。如:王翰《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4、深邃沉鬱內容:深蓄積厚,感情深沉,曲回郁結語言:不事雕琢,絕少誇張,長於以情動人。如: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以上四點表現出的形象是:崇山峻崖,橫絕太空;大河橫前,波濤洶涌。這四種給我們的美感是:激揚振奮,奔放熱情,深沉堅實,勁健悲慨。體現一種陽剛美。5、濃艷瑰麗大多是題材為酒邊花開,盛裝美人之類。藝術形象:金碧輝煌,濃艷絕人。如:溫庭筠《菩薩蠻》 玉樓明月長相憶。柳絲裊娜春無力。門外草萋。送君聞馬嘶。畫羅金翡翠。香燭銷成淚。花落子規啼。綠窗殘夢迷。6、淡泊靜謐題材是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現作者一種遠塵避世的飄逸情趣。如:王維《過香積寺》不知香積寺, 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 深山何處鍾。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 安禪制毒龍。7、清新素雅題材:大自然的景物,純潔的人物。表現手法:細致纖麗,清奇婉轉,像是「流泉鳴琴」。如:王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8、凄冷寒涼情事環境大多是哀傷凄冷,如愀如悲,如泣如訴。以凄婉楚惻打動人心,以悲劇的形式來喚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和嚮往,產生審美的愉悅。如: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以上四種比較雜,有濃妝艷抹的,有清靜淡雅的,有凄婉憂傷的,以此來表達詩人的際遇情懷。
『貳』 古詩詞是如何欣賞
古詩詞一般由三個內容組成:(一)、意境 (二)、語言 (三)、形式欣賞古詩詞就把這三方面作為切入點,來探究古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與形式美。我們就從這三方面入手,尋找欣賞古詩詞的方法。一、 意境美古詩詞的意境大約可分為八個方面:1、雄奇闊大寫景:雄奇壯美,氣勢雄渾;抒情:奔騰震盪,磅礴酣暢 語言:渲染誇張,驚心動魄。如:念奴嬌 赤壁懷古 作者: 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2、曠放開朗寫景:脫塵拔俗,虛實相生。 抒情:曠達開朗,舒緩綿長。語言:健朗明快,奇譎俊遠。 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 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指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3、蒼涼悲壯 寫景:蒼茫闊遠,峭拔蕭疏。抒情:毫縱雄健,慷慨蒼涼。 語言:古樸遒勁,剛正慘烈。如:王翰《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4、深邃沉鬱內容:深蓄積厚,感情深沉,曲回郁結語言:不事雕琢,絕少誇張,長於以情動人。如: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以上四點表現出的形象是:崇山峻崖,橫絕太空;大河橫前,波濤洶涌。這四種給我們的美感是:激揚振奮,奔放熱情,深沉堅實,勁健悲慨。體現一種陽剛美。5、濃艷瑰麗大多是題材為酒邊花開,盛裝美人之類。藝術形象:金碧輝煌,濃艷絕人。如:溫庭筠《菩薩蠻》 玉樓明月長相憶。柳絲裊娜春無力。門外草萋。送君聞馬嘶。畫羅金翡翠。香燭銷成淚。花落子規啼。綠窗殘夢迷。6、淡泊靜謐題材是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現作者一種遠塵避世的飄逸情趣。如:王維《過香積寺》不知香積寺, 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 深山何處鍾。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 安禪制毒龍。7、清新素雅題材:大自然的景物,純潔的人物。表現手法:細致纖麗,清奇婉轉,像是「流泉鳴琴」。如:王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8、凄冷寒涼情事環境大多是哀傷凄冷,如愀如悲,如泣如訴。以凄婉楚惻打動人心,以悲劇的形式來喚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和嚮往,產生審美的愉悅。如: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以上四種比較雜,有濃妝艷抹的,有清靜淡雅的,有凄婉憂傷的,以此來表達詩人的際遇情懷。二、 語言美詩詞的語言最精粹,最精煉,它概括力強,體制小,要求語言必須准確、生動、形象。如同繪畫的顏料。如《紅樓夢》香菱學詩,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孤」「直」說明這里荒旱無風,將士的剛強和堅強就表現出來了。溫庭筠的《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十個字六種景物,野店晨霜,旅客道路的辛苦意境表現的淋漓盡致。三、 形式美在詩歌的發展中形成的各種規律,各種體制,再結合漢語言文字的特點,使其具有一種音樂美和建築美,獨具一格。早期是「四言」,到了漢魏六朝,「五言」「七言」興起,到了南朝,齊代永明年間,有人發明了漢字聲調,根據這種聲調,以及雙生疊韻這些規律來研究詩句中的聲、韻、調的配合,要求寫詩「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間輕重悉異」。講究對偶,就出現了注重音韻的新體「永明體」,到後來,格律詩的形成,及後來的駢文和詞、曲等文學樣式。 到了唐代初年,在此基礎上產生律詩和絕句(格律詩是從唐代開始的),包括後來的詞曲,在句速、每一句的聲調,字的聲調,以及句末的押韻,句與句之間的對仗,全詩的這種結構的規律,都有一定的格式。所以,格律詩就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基本形式。詩詞曲都是如此。有了一定的格律要求,讀起來輕重緩急相間,長短有致,抑揚頓挫,韻調和諧,這就更加豐富了十個的表現力和藝術美。古典詩詞格律要求很嚴格,比較復雜,但基本要求主要是三個方面:1、平仄;2押韻;3、對仗。概而言之,我國古代優秀的詩、詞、曲作品有著高度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藝術性。
『叄』 古詩詞賞析的方法
一、寫景抒情詩。
寫景抒情詩主要描繪的是山水名勝、唯美的自然風光,其寫景手法通常採用比喻、擬人、借代、誇張、反襯、對比等。
在賞析時,第一步就是要指出其寫景的手法;第二步就是簡要概況一下詩中呈現出的景象和寫景手法的作用。
第三步就是要揭露出詩人抒發的是何種感情,有的是贊揚祖國的大好河山,有的僅是抒發對眼前美景的喜愛,有的抒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的反襯自身仕途或遭遇的不幸等,這主要從寫景手法和詩人當時所處的背景展開論述。
二、詠物言志詩。
詠物言志詩主要描繪所詠之物的形與神,以此寄託詩人高尚的情懷,表現詩人的志向。這類詩主要是狀物,描寫手法包括比喻、誇張、擬人、反襯、正襯、對比、欲揚先抑等。
在賞析時,第一步是將詩人所狀之物的形給概括的描述出來;第二步將形反映出來的神加之於詩人身上,可結合詩人歷來的形象和所處的背景來綜合判斷。
例如,陶淵明詠菊,菊花可能並不能給人帶來淡泊名利的神韻,但是結合對詩人的了解可知,陶淵明是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人,故可綜合判斷詩中所傳之意。
三、懷古詠史詩。
懷古詠史詩主要通過緬懷歷史英烈或描述歷史典故,來表明詩人的立場和情感。這類詩主要是繪史,描寫的方法最常見的有對比和襯托。
在賞析時,第一步就是要點明詩人所描繪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這需要我們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基礎;第二步就是要結合作者寫詩當下的時事背景,兩者加以比較;第三步就是道明詩人的主觀看法和抒發的情感,這類詩多半是借古諷今,亦或是抒發滄桑巨變、物事人非的悵然之情。
四、邊塞征戰詩。
邊塞征戰詩主要通過描繪邊塞壯麗的風光和將士們的軍旅生活,來表現將士們的思鄉之情。這類詩的繪景通常大氣豪邁、恢弘壯麗,故而多採用誇張、比喻等手法。
在賞析時,第一步簡要描述一下詩中描繪的景象和邊塞將士的生活;第二步就是道出將士們的思鄉之情和保家衛國的英雄氣魄;第三步就是以詩人的立場表達其自身的情感,通常是對將士們的敬意。
五、山水田園詩。
山水田園詩主要描繪自然風光和農家生活,詩境大多清新淡雅,寧靜雋永。這類詩一般融合寫景和記事,手法多變,詞藻優美。
在賞析時,第一步描繪自然田園風光和農家生活的景象;第二步抒發詩人對恬靜美好生活的嚮往,還可結合詩人背景,考慮是否還表達了詩人想要歸隱田園的隱居之意。
『肆』 怎樣欣賞中國古典詩詞
我是一名古典詩詞的愛好者,喜歡讀詩,寫詩,背詩。自從人類群居集體生產和生活的時候開始就有詩歌產生了,詩歌,記錄了人類的每一步發展,描寫生活,歌頌美好,歌頌愛情,贊美聖賢或批判丑惡。從魏晉風度到大唐盛世,詩歌更是達到了頂峰,優秀詩人層層輩出。詩與詞也是齊頭並進。到了宋代,詞的發展也是登峰造極。我欣賞古詩詞就是從最早的詩經讀起,以詩歌來探尋古人的生活與社會的發展。詩詞把中國的文明與文化藝術達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境界。通過欣賞古典詩詞,更加了解了文明古國燦爛輝煌的文化藝術。欣賞詩詞要了解詩詞的出處,社會背景和詩人所著詩詞的藝術形式和高度,也讀一讀諸如【人間詞話】解析類工具書,通過它更能廣泛和深入的解析詩詞的藝術形式,藝術高度,和社會意義。這僅是個人的一己之見,希望能給予借鑒。
『伍』 如何欣賞外國詩歌
詩歌欣賞,無論中外都有一些共同規律。比如說,都要把握詩人的情感脈搏,追求詩的意境美;都要馳騁想像的翅膀,獲取言外之旨的蘊藉美;都要反復吟誦,領略詩的形式美和音樂美等等。然而,欣賞外國詩與欣賞中國詩又有所不同。這主要取決於三方面原因:首先,是外國詩同中國詩本身的差別(需要說明,外國詩這個概念極其寬泛,除了中國詩以外,世界各國的詩都可以包括在內。其中有些東方國家如朝鮮、日本等,它們的詩或受中國影響,或同中國詩比較接近,我們這里主要談的是外國詩中的西方部分,以歐美詩為主)。每一國的詩都植根於它民族的土壤,反映著不同的民族生活、時代風貌、社會習俗,在詩體、風格、形式上都自有特色。拿中國詩同西方詩相比,中詩重抒情,西詩重敘事;中詩以簡雋短篇為優,西詩以長篇史詩見長;中詩講含蓄,西詩多明朗……差別甚多,論詩的標准自然也有所不同。其次,是翻譯的轉折。詩是所有文體中最難翻譯的,因為詩的音韻,詩的內涵是很難翻譯而不受損傷的,無論是直譯(按字義譯),還是意譯(按意思譯),都將喪失許多原詩的精彩,甚至面目全非。正像茅盾先生所說:「詩經過翻譯,即使譯的極謹慎,和原文極吻合,亦只能算是某詩的Retold(譯述),不能視為即是原詩。原詩所備的種種好處,翻譯時只能保留一二種,決不能完全保留。」(《譯詩的一些意見》)閱讀譯詩比起欣賞外國詩的原作,意趣銳減,不可同日而語。再者,是讀者的口味。中國人吃麵包香腸,總覺得不像正式飯食。中國歷來以詩國著稱,自己有世界上最豐富寶貴的詩歌遺產,唐詩宋詞幾乎家喻戶曉,從而也養成了我們自己的欣賞習慣,審美趣味,中國人往往以欣賞中國詩的眼光、心理去鑒別外國詩的優劣,這就容易發生偏差。
以上三方面因素造成了我們在欣賞外國詩時的一種隔膜感和心理障礙。那麼,欣賞外國詩究竟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呢?怎樣才能實事求是地,公允地去評價、鑒賞外國詩呢?我以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不宜苛求外國詩的音韻美。
我國明代詩人謝榛說過,好詩應當是「誦之行雲流水,聽之金聲玉振,觀之明霞散綺,講之獨繭抽絲」(《四溟詩話》)。這四條標准里,除了第四條外,前三條講的都是詩的語言美和聲韻美。黑格爾也曾說:「至於詩則絕對要有音節或韻,因為音節和韻是詩的原始的、惟一的愉悅感官的芬芳氣息,甚至比所謂富於意象的富麗詞藻還更重要。」的確,朗朗上口、抑揚頓挫,吟誦如歌、悠揚悅耳,是詩的魅力之一,這對於格律詩來說尤為重要。自由詩雖無嚴整的格律,但仍需用別種方式體現出它的語言美和聲韻美。
然而,這種語言美和聲韻美,一旦換了一種別國語言,它的美也就至少喪失大半了。因為各國的語言結構和特徵差別很大,翻譯主要是詞語和意思的轉達,卻不可能轉達語音。英國詩人雪萊在《詩辯》中曾說過,「詩人的語言牽涉著聲音中某種一致與和諧的重現,倘若沒有這種一致與和諧的重現,詩也就不成其為詩了。」所以他認為「譯詩是白費力氣。」這話雖然失之偏激,但有相當的道理。比如,我們讀一下樑宗岱譯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之十八首:
我怎麼能夠把你來比作夏天?
你不獨比他可愛也比他溫婉;
狂風把五月寵愛的嫩蕊作踐,
夏天出賃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天上的眼睛有時照得太酷烈,
他那炳耀的金顏又常遭掩蔽;
給機緣或無常的天道所摧折,
沒有芳艷不終於凋殘或銷毀。
但你的長夏將永遠不會凋落,
也不會損失你這皎潔的紅芳;
或死神誇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當你在不朽的詩里與時同長。
只要一天有人類,或人有眼睛,
這詩將長在,並且賜給你生命。
譯者嚴格遵照莎翁的十四行體的格律,以四、四、四、二的句式,譯成ABAB(天婉踐短)CDCD(烈蔽折毀)EFEF(落芳泊長)GG(睛命)的韻式,譯得很顯匠心,文詞優美,詩意甚濃。但這種韻律適用於英語的特點,卻不適合漢語。我們讀慣了中國詩的押韻方式(或一韻到底,或偶句押韻等),對於莎氏的這種韻律仍難感受到它的音樂美。
再如,雪萊的《西風頌》有許多模仿西風勁烈的聲音,尤其是它的開頭:
OwildWestWind,thoubreathofAutumn』sbeing,(哦,獷野的西風,秋之實體的氣息!)
用英語朗讀起來大有西風掃盪一切的磅礴氣勢。魏爾倫的《淚灑落我的心》里,詩人大量採用了迴旋韻(即每一節首尾兩行重復同一詞作韻)和諧音詞(如ilplenre\|ilplent哭泣—下雨)造成一種和聲共鳴的效果,來表達詩人心中難以排解的苦痛。盡管我們的譯家盡了很大努力,體現出了原詩的部分風貌,但朗讀英文和法文原詩的音韻效果用中文是絕難體現的。所以,我們欣賞外國詩,主要是讀它的內容,對詩的音樂美不能苛求,外國詩的朗誦效果一般是不理想的。
當然,詩的音韻美並不全靠外在的語言的音樂性,還需依靠內在的情感的韻律,即詩人情緒和情感波動的節奏。這種情感的韻律美同語言的音韻美,原是互為表裡、和諧統一的。譯詩雖難傳達語言的音韻美,卻可以較多保留情感的韻律美,這對自由詩來說更為明顯。所以在譯詩中,自由詩比起格律詩來,在音韻上的損失要小得多。何況還有一些外國詩,語言的音韻美也可以不同程度地翻譯過來。比如馬雅可夫斯基的詩,主要靠階梯式的鮮明的節奏,字句又簡短勁健,朗誦起來鏗鏘有力,很有感染力。由此可見,外國詩的音韻美並非全都喪失,只是不要像欣賞中國古典詩那樣期望過高而已。
二、不宜尋章摘句,一味追求文詞美。
詩的語言是高度精煉的,漢語又大多是以單音字為基本單位,欣賞中國詩往往著眼於字詞之美。我國古典詩歌一向講究煉字、煉句,有「詩眼」「詞眼」之說。這些「詩眼」「詞眼」大多能起到畫龍點睛、提綱挈領、融貫全篇的作用,所謂「石韞玉而山暉,水懷珠而川媚」,所謂「一字妥貼,則全篇生色」。因而,從齊梁時代的詩論、文論巨著《詩品》《文心雕龍》始,就有了尋章摘句評詩的先例。尋找名句、佳句,並細加玩味,成了我國讀者的一種欣賞習慣。
外國詩里固然也不乏名句、警句。像雪萊《西風頌》中的「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像歌德的一些格言詩,像日本一些精彩的俳句,也很受人喜愛。因為外國詩也講究語言的錘煉,講究文詞的華美。古典長詩不說,即便是現代派詩人的即興之作也隨處可見其用語之精妙,讀讀龐德的《地鐵車站》、艾略特的《窗前晨景》就可見一斑。
然而,外國詩的語言美,主要不在於個別字、詞的妥貼上,能稱之為名句傳世的,也遠不像中國古詩那樣多。外國詩語言的魅力大多是以整體形式表現出來的。即使有些警辟的妙句,也往往離不開前前後後的整體結構,很難脫離全詩單獨摘出,而不受損傷。比如莎翁的十四行詩,其結尾兩句大多稱得上是詩中警句,但它一般是全詩的總結,離開了前面十二句,只讀最後兩句是會深感遜色的。這同中國古詩里摘出某些名句可以獨立欣賞是不一樣的。倘同中國詩比較的話,它似乎更接近於那種「氣象混沌,難以句摘」的漢魏古詩。
三、不可拘泥於欣賞中國詩的傳統習慣。
正像白色在中國顯示喪逝,在西方表證婚喜,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心理、習慣,在欣賞詩歌方面同樣如此。詩,所以能以少勝多,以一當十,很重要原因在於它能激發起讀者的聯想,得到言外之旨,弦外之音的樂趣。巴爾扎克曾在《幻滅》中說:「真正懂詩的人會把作者詩句中只透露一星半點的東西拿到自己心中去發展。」艾略特也說:「一首詩對於不同的讀者可能顯示出多種不同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詩,可以看作是一塊激發人想像的多棱寶石,人們從不同角度,藉助於不同的光照,可以煥發出絢麗繽紛的不同光彩。一般說,能夠激發起讀者的聯想愈多,這詩的詩味就愈濃,也就愈值得人欣賞。所以雪萊把詩解作「想像的表現」。
激發想像的多寡固然主要取決於詩本身的優劣,但也同讀者的文化閱歷、審美趣味相關,還同讀者的心理素質、欣賞習慣以及想像力有關。就拿欣賞心理和想像力來說,我國的讀者讀中國詩,一見到「柳」字就會聯想到春天,想到愛情,想到送別,想到纏綿;一見到「月」字馬上會聯想到思親,思鄉,團圓等。這是因為我國讀者在中國古詩中見慣了這類詩句,諸如「客舍青青柳色新」,「楊柳岸,曉風殘月」,「舉首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之類。柳色傷別,望月思鄉,已積淀成了我國民族的傳統心理(我國人民對中秋團圓的重視即是一例)。所以,狄德羅說:「鑒賞力是由於反復的經驗而獲得的敏捷性」。可是,外國人對柳、月之類就未必如此。外國詩人很少詠柳,專寫月亮的也不多,而且一般不把它同愛情、思鄉直接聯繫到一起。這里既有民族的心理差異,也有語言習慣的不同。英國語言學家瑞恰茲認為科學的語言是「指稱性的」,而詩歌的語言卻是「感情性的」。故而同一詞語在不同人心裡往往會引起不同感受。這在語言學上叫做「語感」。夏丏尊曾說:「在語感敏銳的人的心裡,『赤』不但解作『紅色』,『夜』不但解作晝的反面吧?『田園』不但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寞等等說不盡的意味吧?」(引自《葉聖陶論創作》)很顯然,這種語感的差別,對於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來說,無疑相距很大。中國把杜鵑當作哀怨的化身,有「杜鵑啼血」之說,李商隱所謂「望帝春心托杜鵑。」而在華茲華斯的名詩《致杜鵑》里,卻把杜鵑稱為「歡樂的鳥」,激發起詩人的是美好的童年回憶;中國很少有人寫詩詠唱玫瑰,玫瑰在中國人心目中十分平凡。但在西方,玫瑰卻是愛情的象徵,是西方人最喜愛的花種,詠贊玫瑰之作多不勝數。彭斯的名詩《一朵紅紅的玫瑰》,中國人讀來未見十分出色,在西方卻幾乎家喻戶曉,傳誦不絕。這就告訴我們在欣賞外國詩時,不能用我們固有的心理定勢和傳統習慣去衡量,而要依據所在國的文化背景,民族心理去加以理解。對於中西詩風的差異也同樣如此,中國人喜愛含蓄美,並不能因此輕視西詩的明朗美;中國人不喜愛讀長詩,也不能因此貶低西方史詩的價值。
『陸』 怎麼欣賞詩歌
如何欣賞古典詩歌?推薦給你以下幾點:
一、 反復吟誦,品味詩歌的音韻美、語言美。
詩歌要讀。詩的美,詩的意味,有很多在讀時才能感受到。因為語言是有聲音、有節奏的,不同的聲音、節奏能表達不同的情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這種短小的句式,急促的節奏,高昂的聲音,本身就讓人產生氣勢磅礴、鏗鏘有力的感覺,表達了詩人高唱入雲、雄渾博大的氣魄。而柳永的《雨霖鈴》就不同了,「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柔緩的節奏,低回的吟唱,讓人感受到詩人柔腸百轉的離愁別情。
欣賞詩,要讀。讀詩,還可以配以基調一致的中外名曲,更能展現詩的音韻美和語言美,提高學生感知美的能力。如:吟誦《孔雀東南飛》若配以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更容易讓學生品味詩的凄美動人之處。
二、 沉思冥想,再現詩人描繪的畫面。
詩歌是最純粹的語言藝術,它以語言形成一個個意象,配以讀者的想像,可組成一幅幅美妙的畫面。如范仲淹的《蘇幕遮》:「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我們把詩中的意象組合起來,眼前好像出現這樣一幅畫面:湛藍的天空多麼明凈,黃葉飄飄鋪滿了大地,江河也染上了秋的顏色,水氣霧靄凝成了秋的綠意。夕陽西下,映照著山的身影,天水相連渾然一體,只有無情的芳草還是那樣無動於衷,遠遠地逸出在夕陽之外。
詩人借想像把自然美轉化為藝術美,我們再借想像,把古詩中的藝術形象通過再現而展示出來,使美的感知內容得到補充,使自然和人得到和諧統一。
三、 涵泳畫面,體會詩人的情思。
詩歌之所以能產生極強的藝術魅力,是因為它具有優美的意境。「意」是對事物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境」是形象,具體的景物和生活畫面。意境是合景與情而言,古人有所謂「詩情緣景發」「意與境合」「思與境偕」的說法,詩歌欣賞要由「境」入「意」。要完成由「境」到「意」的升華,把詩人濃縮的生活還原,把詩人結晶的感情展示出來,需要了解詩人的生活經歷、感情抱負及詩人寫詩的社會背景和心理背景。如:要理解李清照前期詞的清新明快與後期詞的深沉低吟,便要知道李清照晚期因國破家亡而導致的與前期迥然不同的生活狀況及思想狀況。
四、 融身詩境,引發感情的共鳴。
所謂融身詩境,就是沉浸在詩歌給我們造成的整體的情緒感受里,由此及彼,悟出對人生、對人類、對宇宙的新發現、新理解。這種新發現,這種新理解,可能還是很不具體的,難以用語言表達,但在我們的心靈里,確乎感到了什麼,覺出了什麼。它把我們的精神帶入了一個新的境界,離開了物質實利的世界,使我們受到詩的陶冶、詩人的感化。
陸游說:「能追無盡景,始見不凡人。」能夠神遊詩的意境,才是一個高明的鑒賞者。惠特曼有一個詩學見解:紙上之詩,嚴格說來,還不能算詩,只有讀者心中引起的感受才能算詩。在詩歌鑒賞中,鑒賞者通過自己的創造性的形象思維獲得了意境,並能融身其中,引發共鳴,也就是獲得了詩。
下面,以南唐後主李煜的《相見歡》為例,對上述內容作一具體而系統的闡釋:
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
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首先,反復吟誦,品味出詩歌低緩沉鬱的格調。
其次,閉目冥想,在腦子里再現詩歌的畫面:在寒風急雨的摧殘下,林花凋謝,春去匆匆。飄落滿地的紅花,被夾著寒風吹來的寒雨打濕,猶如美人傷心之極而和著胭脂滴下的眼淚。謝了春紅而傷心落淚的林花不甘早謝,似在乞求人們再多看幾眼,不要狠心離去。然而,落花有意,風雨無情;人雖有心,美景難再。
......
附:馬致遠《天凈沙•秋思》賞析:
[越調•天凈沙]《秋思》可謂馬致遠小令中的絕唱。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並且准確地傳達出旅人凄苦的心境。這首成功的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徵。
一、以景托情,寓情於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凄涼悲苦的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的創造。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它的本質特徵在於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與景能否妙合,成為能否構成意境的關鍵。清王夫之《萱齋詩話》曰:「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雲:「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馬致遠這首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郁的秋色之中蘊含著無限凄涼悲苦的情調。而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情感的觸發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成了一種動人的藝術境界。
二、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
意象是指出現在詩歌之中的用以傳達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復密集的特色。中國古代不少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地排列眾多的意象來表情達意。馬致遠此曲明顯地體現出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境,又是他內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如果沒有這些意象,這首曲也就不復存在了。
與意象的繁復性並同時存在的是意象表意的單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較均衡,並無刻意突出的個體,其情感指向趨於一致,即眾多的意象往往共同傳達著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調。此曲亦如此。作者為了表達自己惆悵感傷的情懷,選用眾多的物象入詩。而這些物象能夠傳達作者的內心情感,情與景的結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現一致性、單一性。眾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線索串聯起來,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
意象的繁復性與單一性的結合,是造成中國古典詩歌意蘊深厚、境界和諧、詩味濃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詩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亂,層次分明的特點,這種有序性的產生得力於作者以時間、空間的正常順序來安排意象的習慣。
今天有人稱馬致遠的這首《秋思》為「並列式意象組合」,其實並列之中依然體現出一定的順序來。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地分為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第一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二組是由近由遠的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瘦馬,第三組是從遠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間略有變化。由於中間插入「西風」寫觸感,變換了描寫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圍。最後一個意象「夕陽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將前九個意象全部統攝起來,造成一時多空的場面,由於它本身也是放遠目光的產物,因此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的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現之一。
三、善於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遊子深秋遠行圖。
馬致遠《秋思》小令中出現的意象並不新穎。其中「古道」一詞,最早出現在署名為李白《憶秦娥》詞中「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宋張炎《念奴嬌》詞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
董解元《西廂記》中有一曲[仙呂•賞花時]
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經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
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蘺落蕭疏帶淺沙。一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
其中有六個意象出現在馬曲之中。
又有元代無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
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一帶山如畫,懶設設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
也有六個意象與馬曲相同。
十分明顯,《醉中天》是從《賞花時》中脫化而來,模擬痕跡猶在,二曲中出現的意象雖與馬曲多有相同之處,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凈沙》純朴、自然、精練。
馬致遠在創作《天凈沙•秋思》時受到董曲的影響和啟發,這是無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審美目光進行了重新創作。在景物的選擇上,他為了突出與強化凄慘涼悲苦的情感,選取了最能體現秋季凄涼蕭條景色,最能表現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的十個意象入曲,將自己的情感濃縮於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後才以點晴之筆揭示全曲主題,他刪了一些雖然很美,但與表達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殘霞,一帶山如畫,使全曲的意象在表達情感上具有統一性。
在詞句的錘煉上,馬致遠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個字中,全是名詞和形容詞,無一動詞,各種景物的關系以及它們各自的動態與形狀,全靠讀者根據意象之間的組織排列順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把握。這種奇妙的用字法,實在為古之所罕見,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與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馬曲大。馬曲用字之簡練已達到不能再減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豐富的情感,這正是《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藝術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採用悲秋這一審美情感體驗方式,來抒發羈旅遊子的悲苦情懷,使個人的情感獲得普遍的社會意義。
悲秋,是人們面對秋景所產生的一種悲哀憂愁的情緒體驗,由於秋景(特別是晚秋)多是冷落、蕭瑟、凄暗,多與黃昏、殘陽、落葉、枯枝相伴,成為萬物衰亡的象徵,故秋景一方面確能給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發人心之中固有的種種悲哀之情。宋玉首開中國以悲秋為主要審美體驗形式的感傷主義文學先河,他通過描寫秋日「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蕭瑟景象,抒發自己對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將自己面對秋色所產生的凄苦悲涼的意緒形容成猶如遠行一般,「僚僳兮(凄涼),若在遠行」,「廓落兮(孤獨空寂),羈旅而無友生。」這就說明悲秋與悲遠行在情緒體驗上有著相同之處。宋玉之後悲秋逐漸成為中國文人最為普遍的審美體驗形式之一,而且將悲秋與身世之嘆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馬致遠這首小令也是如此。雖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穎,所表達的情感也不算新鮮,但是由於它使用精練的藝術表達方式,表達出中國文人一種傳統的情感體驗,因此它獲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後世文人的共鳴。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凈沙•秋思》屬於中國古典詩歌之中最為成熟的作品之一,盡管它屬於曲體,但實際上,在諸多方面體現著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徵。因此,前人論曲,無人推崇這首小令,藝術眼光很高的王國維將它列為元人小令的「最佳者」,並評論說:「《天凈沙》小令,純是天籟,彷彿唐人絕句(《宋元戲曲考•元劇之文章》),」深得唐人絕句妙境「(《人間詞話》)。
『柒』 如何更好的鑒賞現代詩歌
一、通過想像解讀意象
想像是文學的主要表現手段之一。我國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文學理論家劉勰在其《文心雕龍·神思》中就已經明確提出了「想像」這一論題。其實,無論寫詩也好,寫其他的題材的文學作品也罷,都是離不開想像的。對於詩歌來講,想像無疑是詩歌的特色之一,也是詩人寫詩最重要的道具之一。謝冕老師說:「文學的欣賞活動,憑借語言這種無所不在的符號來進行,從符號再返回豐富的世界中來,這是一種再創造。詩歌的欣賞活動更是一種確切意義上的再創造。再創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動。」實際上,就是通過想像去把握詩歌的意象,並且豐富地再現詩人創造的形象。
如艾青的《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我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就應該從這些問題入手:詩中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有何含義?詩歌表達的主旨是什麼?為什麼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這些問題的解決,離不開想像,離不開詩歌語言環境。
《我愛這土地》寫了鳥、土地、河流、風、黎明等意象。核心是鳥,藉此表達作者對熱愛受苦受難的祖國和人民主旨。從詩中「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從修飾語可以看出,大地遭受著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嚮往和希冀……這些結論的得出,無不是通過想像,依據詩歌本身的語境解讀出來的。
二、通過抒情解讀情感
詩歌的本質在於抒情。詩人用其獨特的個性特徵,用其精練的創作手法,而不惜多次修改以致達到與讀者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詩歌的巨大藝術魅力也在於此!它不像小說,擅長於設置波瀾起伏的情節、描寫栩栩如生的人物。所以,解讀詩歌,主要不在於通過詩了解更多的事物,而是求得情感上的共鳴。
如韓瀚寫張志新烈士的詩歌《重量》:「她把帶血的頭顱,/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讓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
詩人發揮了自己獨特的想像力,精心構置了一個虛實相生的藝術形象中心,這就是「生命的天平」。抽象意義上的「生命」本來是無形的,因而也無所謂輕重。詩人藉助「天平」這一具體可感的意象,賦予無形之物以有形,並且衡量出不同生命的輕與重。詩人在「生命的天平」的一頭安放著烈士「帶血的頭顱」,另一頭則是「所有的苟活者」,使讀者由這一形象畫面獲得視覺上的不平衡感的同時,體會出詩人對烈士的無限崇敬,對他人、對自我的否定與批判,讀者的靈魂怎能不為之震撼!它必然會在讀者的心靈深處產生一種共鳴。
三、通過猜想解讀主旨
詩歌是濃縮的智慧,以最有限的詩句,拓展出最無限的空間;以最精短的形式,承載起最博大的內涵。所以,有時我們要去「猜想」,即對詩歌內容、作者、背景等作綜合性思考。
如顧城的《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讀這首詩,抓住三個要點:第一節中的「黑夜」「黑色」,第二節中的「光明」。「黑夜」象徵著那場空前的浩劫,這種「黑」是扼殺光明的結果,黑夜便是光的墳墓,是一種令人窒息的特定時代之象徵;「黑色的眼睛」在這里具有雙重寓意:一方面是指這雙眼睛曾被「黑夜」所欺騙、所熏染,另一方面指這雙眼睛在被欺騙之後發生了深刻的懷疑,它在黑暗中,漸漸培養起一種覺悟,一種適應力和穿透力,它具有了全新的品質,最終成為「黑夜」的叛逆,成為「尋找光明」的生命意志的象徵。
有了這種語感,你就會因「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得到一個意象:漆黑籠罩,夜己漆黑,眼己漆黑,一切皆黑,這個世界除了黑,一切皆無。但是「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卻在這一片黑暗中顯示出了一個亮點,這個亮點雖然也是黑色的,但是這卻是黑得發亮的眼睛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它形象地展示了人類追求光明的本性是多麼頑強,即使是在最黑暗的環境中生存,即使被最惡毒地摧殘,人類追求光明的本性也不會磨滅。黑暗的巨大和善性的頑強於是就在對比中得到了彰顯。
短短的兩句詩,冠以一個博大的題目,揭示一個龐大的主題,一代人就被顧城濃縮成兩行,無盡話也被顧城濃縮成18個字。《一代人》既是一代人的自我闡釋,又是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寫照。
四、通過咀嚼解讀內涵
含蓄是一種表現藝術美的方法。含蓄是詩歌語言的特色,是它和散文、小說等語言的最大區別之處。宋朝的梅聖俞說過,寫詩要「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可謂道出了含蓄的真諦,故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司空圖講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蘇東坡講的「言有盡而意無窮」,沈德潛說的「弦外音,味外味」,施補華說的「忌直貴曲」,都表達了和梅聖俞相同的看法,因為詩貴含蓄,只有含蓄的詩詞才能詩意深厚,韻味無窮。詩歌因不直說而增加欣賞的困難,通過咀嚼品味含蓄,可以較深入地理解詩歌內容。
如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橋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這首詩寫了一位「美人」。詩人很吝嗇,全詩沒有用一個「美」字,甚至連美人的相貌、體態、舉止和服飾都沒有一點描繪。她的「美」藏在「看風景的人」的眼睛裡,比「風景」更吸引人,皎潔的美佔領了別人思緒翻飛的夜晚,藏在別人的夢里,活在讀者的心中。
總之,解讀現代詩歌的途徑很多,而不限於筆者以上所列舉的幾種。此外我們還要掌握一些其它的解讀方法,句式、結構、章法,節奏美、跳躍性等等都是我們鑒賞詩歌的途徑。但無論用什麼方法,讀懂一首詩,並能產生共鳴,獲得愉悅,就是成功!
『捌』 古詩詞欣賞的步驟是什麼
詩歌鑒賞常常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鑒賞古代詩歌中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二是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三是考慮詩歌的表現手法,1、直抒胸臆3、情景交融5、用典抒情7、敘事抒情2、借景抒情4、托物抒情
答題步驟
(1)解釋該詞在詩句中的具體含義,要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加以分析。
(2)點明該詞運用疊音的手法。
(3)展開聯想或想像,描述該詞所在詩句的內容或景象。
(4)分析該詞烘託了怎樣的景物意境,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點明富有韻律感(音律美),增強了表達效果。
這類題的答題模式:
這首詩中( )是疊音詞。這個詞的意思是( ),描繪了( )畫面,烘託了( )的意境,表達了( )情感,妙用疊音詞,富有韻律感(音律美),增強表達效果。
(8)中國人怎麼欣賞詩擴展閱讀:
常見古代詩詞的六種描寫手法介紹:
寫景狀物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內容之一,作者通過描寫景物,可以渲染氣氛,抒發情感,深化中心,推動情節發展。我們欣賞詩歌,除了讀懂字面語意,提升思想素質和審美情感,還要關注詩人用語言寫景狀物的形式與技巧。
描寫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常見的描寫鑒賞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種:
(1)側面描寫———襯托
(2)各種修辭手法
(3)正面描寫———動靜結合
(4)正面描寫———虛實結合
(5)正面描寫———色彩的渲染
(6)正面描寫———觀察角度的變化
『玖』 詩歌的欣賞要領
古詩詞鑒賞方法: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結合。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徵;「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像和思索的藝術境界。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詩歌意境(情景)關系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於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可見,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古詩詞鑒賞方法:常見表現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飾,直陳自己的喜怒哀樂。
2.間接抒情:即通過寫景、敘事、描繪人物舉動來表達情感,披露心跡。
3.借景抒情:古代詩詞中,有些景物被詩人們賦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徵意義,如柳象徵離別,梅象徵高潔,月象徵團聚,雁象徵音信等等。詩人們在描繪這些景物的同時,往往也寄寓了某種情懷。
4.融情於景:即詩人提筆之際內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動,將情感含蓄於筆下的景物之中,讓讀者去感受、體會。
5.因情造景:詩中的幻境、夢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詩人所描寫的景物不是處於一時一地或並非寫詩時所聞見,而詩人為了抒情的需要卻將它們集聚到一首詩中進行描繪,可稱之為「因情造景」。
6.虛實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詠物詩的重要手法。
7.誇張:誇張是指誇大或縮小事物原有的形態、規模、程度,以增強詩歌的主觀感情色彩。(李白常用誇張)
8.象徵:象徵是指通過具體形象以表現與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運用典故來抒情言志、表明心跡。
10.對比:對比就是使對比的雙方的特徵更加鮮明,如黑與白的對比,生與死的對比,對與錯的對比,動與靜的對比,通過鮮明的對比來強調、揭示某一種現象,闡釋某一個道理。
『拾』 賞析古詩詞的一般方法
賞析古詩詞無非兩方面。
一是形式,是近體詩,古體詩,詞牌,散曲,還是哪一種格式?古詩詞的格式要求相比於今天的現代詩要復雜得多。有些朋友喜歡一開口就說意境——意境更重要是沒錯的,但是你首先得看是什麼東西的意境對不?
就好像你老是對著一條狗說人品好,你說能不能說服別人?首先得是個人,咱們才能講人品對不?
詩之所有為詩,是有要求和規則的,和現代詩的無下限相比,古詩詞對於先做個人是有明確要求的。所以賞析古詩詞,首先你得確定它是詩,再確定它是什麼詩,然後再具體看內容意境。
就好像我們誇一個人,首先得是個人,然後看是男人還是女人,男人就英俊威猛,女人就柔美嬌妹——這是不能亂的。當然現代詩就和現代人一樣,可以亂一亂,但是古詩詞絕對不行。
作古詩詞賞析尤其要注意這一點,不要被一席人的純意境論給忽悠了。
第二,自然就是看內容,以及內容的拔高——意境了。這其中還包括了各種修辭手法對意境的凸顯,也就是說咱們先看寫的是什麼,然後就要看寫得好不好了。
至於內容意境的高下,各人有各人的判斷,有欣賞水平的不同,但是也有大數據下的分析。比如說這首詩作的背景、詩人的性格、當時遇到了什麼事情,這都是我們賞析一首作品的時候需要注意到的——其實無外乎就是搞清楚詩人的情感邏輯,他為什麼會這么想?他為什麼會這么寫?讓他這么想的景色、事情,如果放到我們身上,我們會發出什麼樣的感嘆,或者如何處理?
一旦我們的代入和詩人的情感放送同步,那就能深切體會到詩人在創作時的感情波動——這就叫做產生了通感,指導了是人要說什麼,情感共振出詩人當時創作詩歌的情境。
心領神會,就是賞讀一首詩詞的最高境界。
如果你還能表達出來,那麼就是一篇極佳的賞析文章了。
所以賞析古詩詞,無非是從格式上分析,從內容上賞讀。
這和創作詩歌的時候是一樣的,詩人寫詩,無非是有內容要表達,然後選擇一種合適的體裁抒發。
這就是一個詩人情感變成文字,文字再共振出讀者情感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