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8個傳統節日及風俗有哪些
中國8個傳統節日是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
1,春節即中國農歷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地域特色。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2,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民俗表演。
3,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訪閨中密友,拜祭織女,祈禱姻緣,切磋女紅,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七夕習俗。古時候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會在這個晚上,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漢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歷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⑵ 中國傳統節日有什麼主要特點
中國傳統節日的特點如下:
1、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我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古老,節日的日期一旦固定下來,千古不變,盡管伴隨著王朝的更迭、時代的轉換,但是節日的時間始終不變。由於起源久遠,很多節日起源的具體時間和原因都很難說清楚,這也是中國傳統節日的一大特點。
2、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傳統歲時節日在民眾的時間分類中,被區分為人、鬼、神三類。人節有春節、端午、中秋,重在人倫活動。鬼節有清明節、中元節、十月一,為追懷亡靈。神節有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重在祭祀天神。我國的傳統節日根據節日的類型又可分為農事節日、祭祀節日、慶賀節日、娛樂節日等。
我國傳統節日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還體現在節日的時間上,每月的朔望日多為節日,像正月初一為春節,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十月十五日下元節等。月日數字重復的日子常被確定為節日,如正月初一的春節,二月二的春龍節,三月三的上巳節,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六月六的姑姑節,七月七日的七夕,九月九日的重陽節等。
傳統節日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體體現在:清明節是中國人掃墓祭祖的日子;端午節源於屈原投江的傳說,有濃重的愛國主義色彩;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以賞月吃月餅的形式,把中華傳統民族的真善美發揮到了極致;元宵節和重陽節則充分體現了保持家庭和睦、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
3、重倫理觀念禮節儀式
我國是一個重人倫、貴親情的國度。祭祖是春節習俗中最古老的內容之一。春節祭祖是一年裡規模最大的祭祖活動。節前要把宗祠里全部祖先畫像或牌位整理好。春節前或初一,擺上祭品集體祭祀全體祖先。春節各種民俗儀式中經常看到祭神的內容。臘日祭祀百神,二十四祭祀灶神。新年燃放爆竹,民間解釋為迎接灶神、財神等等。
4、講究節日飲食
春節吃年糕餃子。年糕,又名粘粘糕,諧音「年年高」,包含著人們對未來幸福生活的希望。在南方比較興盛。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餃子,又名水餃、角子、扁食。中秋節令食品是月餅,月餅在民間稱為「團圓餅」,具有濃厚的象徵意義。其他的節令食品如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冬至的餃子,臘八的粥,元宵節的元宵,都是與我國的傳統節日相互依存的。節日飲食是節日文化的一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特點。
5、傳承性
民俗的傳承性是指民俗文化現象在空間上的傳播和時間上的傳承。任何一項民俗活動一經產生,必然要在一定范圍的群體中擴散,並在一定的時間階段中反復再現,不斷復制,經過世世代代的流傳,變成了一種固定的形式,制約著一個地區或民族的人們,使他們共同遵守而不可逾越,由此形成了節日的傳承性。內容和形式上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是民俗傳承性的主要表現。
(2)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及其特點擴展閱讀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除夕(臘月最後一天)、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寒衣節(農歷:十月初一)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小年(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 等。
此外,中國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
⑶ 中國傳統節日及風俗有哪些
1、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
⑷ 中國傳統節日有什麼主要特點
中國傳統節日主要特點有:
1、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2、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3、重倫理觀念禮節儀式;
4、尚鬼神迷信;
5、講究節日飲食;
6、傳承性;
7、變異性。
⑸ 中國的所有的傳統節日及習俗(按時間)有哪些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自2008年起,國家法定節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
1、春節
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叫除夕。「除」,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夕」字的本義原是「日暮」,引申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舊歲到此而除,明日另換新歲」的意思,即「除舊布新」。「除夕」在古時有「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年終」等別稱。稱呼雖多,但總不外乎送舊迎新、祛病消災的意思。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的農歷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
除夕,最早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擊鼓的方式來驅除「疫癘之鬼」,來年才會無病無災。
北方人風俗大致一致,過年包餃子、蒸饃等等;而南方各地則風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湯圓、吃米飯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著諸多不同的過年風俗。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後長輩發「壓歲錢」。接著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並關上大門。到初一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
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此外,中國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
⑹ 中國的傳統節日及習俗有哪些
1、除夕——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
習俗:吃團圓飯,祭祀,熬夜守歲。
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都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⑺ 中國的八大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八大傳統節日 1、春節: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節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
2、元宵:農歷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又稱為「上元節」。
3、清明: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同時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
4、端午:農歷五月初五。
5、七夕:農歷七月初七,中國古代的情人節。也有人稱為 「乞巧節」或「女兒節」。
6、中秋: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7、重陽:農歷九月初九。叫「登高節」,習俗有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現在我國又將九月初九定為敬老節。
8、冬至: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⑻ 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特色
團聚、喜樂、吃喝、都有傳說來歷等
我國傳統節日有五大特點:
內容豐富多彩。我國的傳統節日大多出自農耕文化傳統,一年四季主要是以農事、農時和農耕生活為本的節日民俗。比如清明踏青、祭祖,端午臨水、包粽子,重陽登高等,國人在親近自然、感受自然中與自然和諧相處。
人是節日的主體。我國的傳統節日內容多是以人際關系、人際交往為主。或合家團圓,或歸寧省親,或一聲恭喜,或除夕守歲,皆是如此。
每個傳統節日幾乎都是對生命的頌歌。如春節給孩子壓歲錢,清明祭祀故人,無不寄予著對生命的祝福。
節日的祝願包含著對美好的期望。春節合家團聚、國泰民安,七夕節祈願美好的愛情和友情,中秋節象徵花好月圓、生活美滿等。
傳統節日是國人展示智慧和才藝的最佳時機。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令每一個中國人情牽夢繞。燈籠、剪紙以及各式各色的節日美食,不一而足。
⑼ 在中國的這些傳統節日中,有哪些最突出的特點
現在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很少了,只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和重陽節七個節日。但其實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比如上元節、花朝節、花神節、上巳節、女兒節、寒食節、洗曬節、中元節、寒衣節、下元節、冬至、臘祭日等,這些傳統節日都有其獨有的特色。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日子,這一天,全國上下,闔家團圓。
而賽龍舟的由來是人民為了撈救屈原的屍體,都劃船去到江里打撈,一直到洞庭湖,都沒有見到屈原的屍體。除了吃粽子、劃龍舟,人們還會在端午節這一天喝雄黃酒,還會佩戴裝有中草葯的香囊,以及在屋子內掛艾草,手腳上繫上五色繩,在額頭、耳鼻等部位點上雄黃酒,這些都是為了防蚊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