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講述中國歷史故事的書籍有哪些
關於明朝的比較有意思的一本現代人寫的《明朝那些事》,剩下的都是正史了,
01、《史記》西漢·司馬遷(130卷)
02、《漢書》東漢·班固(100卷)
03、《後漢書》南朝宋.范曄(120卷)
04、《三國志》西晉·陳壽(65卷)
05、《晉書》唐朝·房玄齡等(130卷)
06、《宋書》南梁·沈約(100卷)
07、《南齊書》南梁·蕭子顯(59卷)
08、《梁書》唐朝·姚思廉(56卷)
09、《陳書》唐朝·姚思廉(36卷)
10、《魏書》北齊·魏收(114卷)
11、《北齊書》唐朝·李百葯(50卷)
12、《周書》唐朝·令狐德棻等(50卷)
13、《隋書》唐朝·魏徵等(85卷)
14、《南史》唐朝·李延壽(80卷)
15、《北史》唐朝·李延壽(100卷)
16、《舊唐書》後晉·劉昫等(200卷)
17、《新唐書》北宋·歐陽修、北宋·宋祁(225卷)
18、《舊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等(150卷)
19、《新五代史》北宋·歐陽修(74卷)
20、《宋史》元朝·脫脫等(496卷)
21、《遼史》元朝·脫脫等(116卷)
22、《金史》元朝·脫脫等(135卷)
23、《元史》明朝·宋濂等(210卷)
24、《新元史》民國·柯邵忞(257卷)
25、《明史》清朝·張廷玉等(332卷)
B. 關於中國歷史文化的書籍有哪些
南環瑾的《論語別裁》 《上下五千年》 《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 《狼圖騰》姜戎 《中國大歷史》《萬曆十五年》黃仁宇 《中國文化要義》 梁漱溟 《中國美術史百題》 譚天 《明朝那些事兒》 當時明月 《紅樓夢》 曹雪芹 《鄉土中國》 費孝通 余秋雨《文化苦旅》 易中天《帝國的惆悵》 夏堅勇《湮沒的輝煌》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看似平淡,實則回味無窮)、《放寬歷史的視界》、《中國大歷史》 錢穆:《國史大綱》(是繁體豎排的,可能會有點不習慣,不過是讀史必讀)、《中國史學史》、《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論語新解》 呂思勉:《呂思勉文集》 柏楊:《中國人史綱》、《醜陋的中國人》 、《柏楊版通鑒紀事本末》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1~7(語言風趣幽默,但不失史實) 韋慶遠、柏樺 :《中國官制史》(了解中國的官制) 台灣十四院校六十教授:《白話史記》 (明)馮夢龍、(清)蔡元放 著:《東周列國志》 孫皓暉:《大秦帝國》(同上……) 黎東方:《細說歷朝》 邱樹森,陳振江:《新編中國通史》(1~4冊) 中華書局:《資治通鑒》 鑒高陽:《清朝的皇帝》 白壽彝:《中國通史》22卷 易中天:《帝國的終結》
C. 關於中國歷史的書有哪些
主要有《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稿》;《戰國策》 ;《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通鑒紀事本末》、《宋史紀事本末》、《遼史紀事本末》、《金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 ;等。 (基本就是二十四史)比較全的24史
二十四史 :
01.史記 (漢·司馬遷) 02.漢書 (漢·班固) 03.後漢書 (范曄、司馬彪)
04.裴注三國志 (晉·陳壽) 05.晉書 (唐·房玄齡等) 06.宋書 (南朝梁·沈約)
07.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 08.梁書 (唐·姚思廉) 09.陳書 (唐·姚思廉)
10.魏書 (北齊·魏收) 11.北齊書 (唐·李百葯) 12.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13.隋書 (唐·魏徵等) 14.南史 (唐·李延壽) 15.北史 (唐·李延壽)
16.舊唐書 (後晉·沈昫等) 17.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 18.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20.宋史 (元·脫脫等) 21.遼史 (元·脫脫等)
22.金史 (元·脫脫等) 23.元史 (明·宋濂等) 24.明史 (清·張廷玉等)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公元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紀傳體編寫。
D. 全面了解中國歷史讀哪些書比較好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造就了現在的中國。而在此期間,更是發生過許多許多的重大事件,被流傳至今,為中國的歷史平添了一份色彩!
對於想要學習中國歷史的讀者來說,下面這幾本書會對你有很大的幫助!
1、《上下五千年》
從黃帝至今,眾多歷史事例,人物都有詳細記載。對於里邊的文章,對於讀者來說也是更多的回憶和深思。嚴格按照時間線的順序來記載,對於歷史初學者是個不錯的選擇。
中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一直學習,而不是止步於課本,更多的歷史讀物正在等待大家去了解!
E. 中國古代歷史著作都有哪些
《金史》撰成於元代,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興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金史》修成以後得到了許多學者的好評。學者們一般認為,《金史》在二十四史中雖談不上是上乘之作,但在元末所修三史中卻是最好的一部。清代史學家趙翼評論說:《金史》敘事最詳略,文筆亦極老潔,迥出宋、元二史之上。(《廿二史札記》卷27)《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說:元人之於此書,經營已久,與宋、遼二史倉促成書者不一樣,所以本書首尾完備、條例整齊、簡約而無疏漏、周贍而不繁蕪,在宋、遼、金三史之中,是最為完善的。確實,與宋、遼二史相比,其優點是比較突出的。
《金史》之所以得到較好的評價,主要在於它纂修的准備時間比較長,有了比較好的史料准備。與遼相比,金代修史制度要完善得多。有記注院,掌修起居注;秘書監設有著作局,掌修日歷;還有國史院,掌修實錄和國史。其實錄編修最為完備,太祖以下除衛紹王、金哀宗之外,均有實錄;除此之外,還有記載金朝先世的《先朝實錄》3卷;生前未稱帝,死後追加尊號的世宗生父睿宗、章宗生父顯宗也都有實錄;此外還修有國史,包括皇帝本紀及功臣列傳;金宣宗時,因害怕蒙古軍的再次進犯,金由中都(今北京)遷往開封,這些歷史文獻也隨之攜至汴京。汴京被蒙古軍攻克之後,當時依附於蒙古,並參與了攻汴戰斗的漢族地主軍閥張柔頗具遠見,在其他蒙軍將士爭搶金帛財寶時,他卻來到金史館,將金朝實錄及其他秘府圖書運回了家中。這些圖書文獻在中統二年(1261年)被獻之於朝廷。天興三年(1234年)正月,蒙宋聯軍攻克蔡州,金朝滅亡了。元朝建立後,金朝遺老王鄂不但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了修遼、金二史的建議,而且開始著手搜集、整理金代的歷史資料。衛紹王朝沒有實錄,現在衛紹王本紀中的材料都是中統三年王鄂收集的;金朝遷蔡州之後,史書記載中斷,也是因為王鄂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著有《汝南遺事》4卷,才得以將這一段亡國的歷史始末記載下來。因而金代歷史文獻保存得比遼朝多而且完整,加上金朝其他文人也注意搜集金代史實,如金末文人劉祁著《歸潛志》、詩人元好問著《壬辰雜編》(今已佚)等也保存了不少金代史實。可見元末修《金史》,既有實錄、國史為根據,又有王鄂等人的搜集、補綴,還有劉祁、元好問等人的著作可直接資以參證,其所依據與《遼史》纂修時所據要豐富多了。加上這些資料又已經過不少人的加工整理,使編纂者易於著手,這與《宋史》撰寫時面對一堆數量龐大、毫無整理的原始材料又不一樣。於是《金史》比遼、宋二史高出一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十四史》
歷次修《金史》,除依據張萬戶獻上的實錄外,還有就是金朝末年兩位學者的著述,即劉祁的《歸潛志》和元好問的《壬辰雜編》。金亡以後,元好問以編史為己任,聽說《金實錄》在張萬戶家,就向他表示,願修金史,希望看到《金實錄》,但沒有如願。不過,他沒有灰心,並且說:「不可令一代之跡泯而不傳。」於是就在家裡著述,「凡金源君臣遺言往行,採摭所聞,有所得輒以寸紙細字為記錄,至百餘萬言。」名之為「野史」,即《壬辰雜編》一書。劉祁的《歸潛志》也是元代編寫《金史》的主要史料之一。元好問和劉祁二人親身經歷了金末的喪亂之事,書中所論都是耳聞目睹,且二人文筆又好,所以《金史》中有關金末歷史的記載,寫得十分生動,使人讀之歷歷如見。
在編寫體例上,《金史》也有創新。書中的本紀第一卷,不是從阿骨打開始,而是以《世紀》為開始,追述阿骨打以前十代的事跡,便於讀者對女真先世在氏族部落時的社會情況有個大致的了解。本紀的最後一卷,又增加了《世紀補》,用以記述熙宗的父親景宣帝、金世宗的父親睿宗、金章宗的父親顯宗。這三人原來都是大臣,只是由於他們的兒子做了皇帝,不便列入諸臣傳,所以又立《世記補》。這種體例,後來為《元史》、《明史》所效法。《金史》里還可以看到《交聘表》,這是用表格形式把金與宋、西夏、高麗等國和戰,以及它們之間的往來諸事,一一記錄下來,讀起來一目瞭然。
《金史》以「實錄」為依據,史料翔實可信。如在記述金與遼的往來和征戰中,對金統治者所用的詐謀詭計等,都能如實地敘述;對金朝統治階級的殘暴、荒淫、互相傾軋,也能比較充分地揭露。
《金史》的志書內容比較詳細,共有三十九卷,佔全書的三分之一弱。其中的《河渠志》、《兵志》、《食貨志》、《選舉志》、《百官志》五種寫得不錯,能反映出金朝社會的基本特徵。
《金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有的重要人物沒有列傳,甚至無記載。如金初建策阿骨打稱帝的渤海人楊朴,是阿骨打身邊重要的謀臣,金建國之初,「諸事革創,朝儀制度,皆出其手」,這樣重要的人物為什麼在《金史》中隻字未提呢?大約不會是疏漏,而是不願把阿骨打稱帝這件開創金朝基業的事,說成是渤海人的主意。有的重要事情沒有記載,如天會十年(1132年)金立的偽齊遷都汴,十二年(1134年)金、偽齊合兵伐宋等,都是金國大事,《金史》中一概不書。此外,《金史》列傳中的人名雜亂,一人多名或譯名不一的現象很多。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資治通鑒》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註《資治通鑒》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作為歷代君王的教科書,對《資治通鑒》的稱譽,除《史記》之外,幾乎都不可以和《資治通鑒》媲美。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與司馬遷的《史記》並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著,所謂「史學兩司馬」。南宋史學家王應麟評價說:「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鑒》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評價此書:「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鑒〉,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通鑒》不特記治亂之跡而已,至於禮樂、歷數、天文、地理、尤致其詳。讀者如飲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著書之難》中高度評價《資治通鑒》和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稱贊這兩部著作「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
王鳴盛認為:「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讀十七史,不可不兼讀《通鑒》。《通鑒》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諸史之異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於前,文省於舊,惟《通鑒》可以當之。」
《通鑒》亦有高度文學價值,曾國藩撰成《經史百家雜鈔》一書,其中選錄《資治通鑒》11篇。曾國藩評價此書說「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鑒》,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評價《通鑒》時說:「司馬溫公《通鑒》,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毛澤東自稱曾十七次批註過《資治通鑒》,並評價說:「一十七遍。每讀都獲益匪淺。一部難得的好書噢。恐怕現在是最後一遍了,不是不想讀而是沒那個時間啰......中國有兩部大書,一曰《史記》,一曰《資治通鑒》,都是有才氣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編寫的......《通鑒》里寫戰爭,真是寫得神采飛揚,傳神得很,充滿了辯證法。」
《明史》
《明史》,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我國明朝(1368—1644年)歷史情況的紀傳體斷代史。全書336卷,其中目錄4卷、本紀24卷、志75卷、表13卷、列傳220卷,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但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卻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修成之後,得到後代史家的好評,認為它超越了宋、遼、金、元諸史。清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31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趙翼
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廿二史札記》
白壽彝
《明史》是一部史料價值較高的正史。《明史》修纂日久,又有前諸史修纂之經驗,成為二十四史中較好的一部,尤其是隋、唐以後諸史中,更為突出。—— 《中國通史》
余秋雨
《明史》後來成為整個二十四史中寫得較好的一部,這是我們直到今天還要承認的事實。——《山居筆記 · 一個王朝的背影》
劉庭華
《明史》體例嚴謹,首尾連貫,材料翔實,文筆簡潔,舛誤很少,是自清代以來史家公認的一部質量上乘的史著。相反,《元史》的編修,由於迫於朱元璋政治需要的壓力,歷時11個月共331天,31人參加,組織領導工作緊迫、匆忙、粗亂,近180萬字的巨著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草成,根本沒有時間來核對史料的真偽和問題的分析比較。確切地說,《元史》是史官們迫於政治壓力抄撮而成的。因此,《元史》的舛誤甚多,內容前後重復、互相矛盾的地方隨處可見。——《中國歷史是幹部的教科書》
後漢書
《後漢書》由南朝劉宋時的范曄(398年-445年)所著,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記載了從王莽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歷史。《後漢書》新增加了《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列女傳》七個類傳。在列傳方面,《後漢書》除了因襲《史記》、《漢書》的列傳外,還新增了黨錮、宦者、文苑、獨行、方術、逸民和列女七種列傳。
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後漢書》紀十卷和列傳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曄,章懷太子李賢注,此書綜合當時流傳的七部後漢史料,並參考袁宏所著的《後漢紀》,簡明周詳,敘事生動,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後漢史。北宋時,有人把晉朝司馬彪《續漢書》志三十卷,劉昭注,與之合刊,成今天《後漢書》。
《後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首先,他在帝紀之後添置了皇後紀。東漢從和帝開始,連續有六個太後臨朝。把她們的活動寫成紀的形式,既名正言順,又能准確地反映這一時期的政治特點。其次,《後漢書》新增加了《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列女傳》七個類傳。范曄是第一位在紀傳體史書中專為婦女作傳的史學家。尤為可貴的是,《列女傳》所收集的十七位傑出女性,並不都是貞女節婦,還包括並不符合禮教道德標準的才女蔡琰。
《後漢書》結構嚴謹,編排有序。如八十列傳,大體是按照時代的先後進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為兩漢之際的風雲人物。其後的九卷是光武時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將領。《後漢書》的進步性還體現在勇於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頌正義的行為方面。在《王充、王符、仲長統傳》中,范曄詳細地收錄了八篇抨擊時政的論文。《後漢書》一方面揭露魚肉人民的權貴,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剛強正直、不畏強暴的中下層人士。《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
《後漢書》自有其特點。從體例上看,與《史記》和《漢書》相比,有一些改進。在本紀方面,它不同於《漢書》的一帝一紀,而是援引《史記·秦始皇本紀》附二世胡亥和秦王子嬰的先例,在《和帝紀》(和帝劉肇)後附殤帝(殤帝劉隆),《順帝紀》(順帝劉保)後附沖、質二帝。這既節省了篇幅,又不遺漏史實,一舉而兩得。在皇後方面,改變了《史記》與《漢書》將皇後列入《外戚傳》(呂後除外)的寫法,為皇後寫了本紀。這樣改動,符合東漢六個皇後臨朝稱制的史實。
在列傳方面,《後漢書》除了因襲《史記》、《漢書》的列傳外,還新增了黨錮、宦者、文苑、獨行、方術、逸民和列女七種列傳。這些列傳既是新創,又反映了東漢的實際情況。如東漢一代黨錮大興,許多比較正直的大臣都以結黨的罪名被殺;另外,東漢的宦官多參與朝政,殺戮大臣,是黨錮之獄的主要製造者。這些現象充分反映了東漢王朝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斗爭。范曄根據這些史實,創立了黨錮和宦者兩個列傳。為列女立傳,最早始於西漢的劉向,范曄在劉向的啟發下增寫了《列女傳》,這在正史中是第一次出現。他寫《列女傳》的宗旨是:「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專在一操而已。」他的《列女傳》中,有擇夫重品行而輕富貴的桓少君、博學的班昭、斷機勸夫求學的樂羊子妻、著名才女蔡琰等,不拘於三綱五常的界域。《後漢書》的列傳,還往往打破時間的順序,將行事近似的人寫成合傳。
如王充、王符和仲長統三人,並不是同時代的人,因為他們都輕利祿而善屬文,行為近似,所以合傳。
《新唐書》
《新唐書》是北宋時期宋祁、歐陽修、范鎮、呂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斷代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全書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紀10卷,志50卷,表15卷,列傳150卷。《新唐書》前後修史歷經17年,於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書》修成後,其主編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其舊」,認為這是本書勝過《舊唐書》的地方。《新唐書》在體例上第一次寫出了《兵志》、《選舉志》,系統論述唐代府兵等軍事制度和科舉制度。這是我國正史體裁史書的一大開創,為以後《宋史》等所沿襲。自司馬遷創紀、表、志、傳體史書後,魏晉至五代,修史者志、表缺略,至《新唐書》始又恢復了這種體例的完整性。以後各朝史書,多循此制,這也是《新唐書》在我國史學史上的一大功勞。
新唐書》主要作者宋祁、歐陽修是北宋一代文宗,著名文學家。宋祁及其兄宋庠,在當時有「二宋」之稱,宋人《東軒筆錄》說宋祁「博學能文,天資蘊籍」;歐陽修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為其特長。他們筆下的功夫當然不同一般。
《新唐書》以清新質朴的語言特點為後世人賞識。也有了巨大的影響。
《史記》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最初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司馬遷,字子長,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歷十餘年而完成。《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同時,書中的文字生動性,敘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魯迅先生在他的《漢文學史綱要》一書中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文學影響
《史記》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首先,從總體上來說,《史記》作為中國第一部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大規模作品,為後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和多種可能性。
《史記》所寫的雖然是歷史上的實有人物,但是,通過「互見」即突出人物某種主要特徵的方法,通過不同人物的對比,以及在細節方面的虛構,實際把人物加以類型化了。
在各民族早期文學中,都有這樣的現象,這是人類通過藝術手段認識自身的一種方法。只是中國文學最初的類型化人物出現在歷史著作中,情況較為特別。
由此,《史記》為中國文學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後代的小說、戲劇中,所寫的帝王、英雄、俠客、官吏等各種人物形象,有不少是從《史記》的人物形象演化出來的。
在武俠小說方面,除了人物類型,它的體裁和敘事方式也受到《史記》的顯著影響。中國傳統小說多以「傳」為名,以人物傳記式的形式展開,具有人物傳記式的開頭和結尾,以人物生平始終為脈絡,嚴格按時間順序展開情節,並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評論,這一切重要特徵,主要是淵源於《史記》的。
後世小說多以《史記》為取材之源。其中比較典型的有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孫皓暉的《大秦帝國》和寒川子的《戰國縱橫》。
戲劇方面,由於《史記》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戲劇性,人物性格鮮明,矛盾沖突尖銳,因而自然而然成為後代戲劇取材的寶庫。
據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所載,取材於《史記》的劇目就有180多種。 據李長之統計,在現存132種元雜劇中,有16種采自《史記》的故事。其中包括《趙氏孤兒》這樣的具有世界影響的名作。已經失傳的類似作品,當然更多。到後來的京劇中,仍然有許多是取材於《史記》的,如眾所周知的《霸王別姬》等。
宋元時期,隨著中國戲劇的形成與成熟,《史記》的內容與藝術也影響到戲劇創作。例如宋元戲文有《趙氏孤兒報冤記》;元明雜劇有《冤報冤趙氏孤兒》(元·紀君祥)、《卓文君私奔相如》(明·朱權)、《灌將軍使酒罵座記》(明·葉憲祖);明清傳奇有《竊符記》、《易水歌》(清·徐沁);地方戲及新編歷史劇有《搜孤救孤》(京劇)、《卧薪嘗膽》(漢劇越劇)、《和氏璧》(同州梆子)、《完璧歸趙》(京劇)、《鴻門宴》(京劇 川劇漢劇秦腔)、《蕭何月下追韓信》(京劇 川劇 漢劇 秦腔)、《霸王別姬》(京劇)、《大風歌》(話劇)。
在傳記文學方面,由於《史記》的紀傳體為後代史書所繼承,由此產生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傳記。
雖然,後代史書的文學性顯著不如《史記》,但其數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將其中優秀傳記提取出來,也是極為可觀的。
此外,史傳以外的別傳、家傳、墓誌銘等各種形式的傳記,也與《史記》所開創的傳記文學傳統有淵源關系。
F. 關於中國歷史的書,有哪些推薦
國學大師呂思勉的《中國通史》
如果年齡小些可以看《上下五千年》
如果有高中文言文水平可以看《史記》等二十四史和《資治通鑒》。
錢穆、黃仁宇等國學大師的書也可以選讀。
G. 古代歷史書籍有哪些
1、《史記》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2、《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後唐朝顏師古為之釋注。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全書共八十萬字。
3、《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4、《後漢書》
《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後漢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後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
5、《三國志》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
蜀國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三書才合為一書。
H. 記載中國歷史的書都有什麼
1、《史記》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史書
I. 想了解中國歷史,有哪些書值得推薦
中國的史書數不勝數,想了解中國歷史,詳讀肯定是不可能了,因為你不是研究史學的,知道那麼具體也沒有那麼多的精力,所以就推薦一些讀起來輕松,而且顯而易見的史書。
從先秦兩漢開始你可以讀張蔭麟先生的《中國史綱》和《經世與玄思》都是不錯的史書,而且還容易品讀,如果你是史學專業的,那讀起來就方便了,也很容易理解。
隋唐五代時期可以讀一讀鄧廣銘的《隋唐五代講義》,這裡面對於政治經濟文化的剖析都很到位,講義的話,就不同於文學史類的史書,專題性很強,所以對於讀者專業性要求很高。但是有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嘗試一下,畢竟都是漢字,作為中國人還是能看得懂的。
宋代就有很多值得推薦的了,《宋朝那些事兒》和《如果這是宋史》,都是值得一讀的白話類史書,讀起來也很輕松,容易一些。
到了明代我就極力推薦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寫了從元末開始到大明王朝的結束大約兩百多年的歷史,有許多站立在歷史風雨中的大人物。皇帝是最主要的組成人物,但是大臣班子和相關國策都是重要的,屹立在風雲變幻的時代,明代的大人物有很多,三楊和一眾宰相以及許多武將也都非常出色。
如果你讀了當年明月的這一套書,你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他不僅僅說歷史,也說文化,還說政治和懸案。以一種輕松幽默的方式傳達歷史的苦痛。我想你完完整整的讀完會很沉重的。
J. 有哪些值得一看的中國歷史類書籍
說到中國歷史類書籍,我第一個就想到了中國四大名著,但是畢竟是名著,基本上人們都看過,然後我又想到了一本書,就是《明朝那些事兒》,這本小說我覺得大家值得去看一下。
首先來談一談《明朝那些事兒》這部書吧,它從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寫起,一直到崇禎十七年明朝滅亡,一共寫了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十六位皇帝的歷史,以皇帝為順序,記錄了明朝從誕生到興盛再到滅亡間的風風雨雨。其語言之詼諧幽默在我看過的歷史書籍中是從來沒有的。
這部小說很容易就把讀者帶到書中,就像是身臨其境,這部書與一般的歷史書不同,重點刻畫了歷史人物的心理描寫,令人看後回味無窮。該書涉及人物眾多,線索繁雜,沒有一個中心人物可以貫穿起來,加上明朝是一個十分強盛的朝代,期間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名人,除了皇帝、大臣外,還有王守仁、唐伯虎等各界的名人。讀史可以省身,讀史可以明志。《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它一部純粹草根的作品 ,能激發廣大讀者對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化的興趣,在讀史的過程中瞻仰先賢們的風采,領悟先賢們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