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上進行的義和團運動,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在清朝末年內憂外患,在國家內部有猛烈的義和團運動,摧毀了爆發運動那一帶大部分政治基礎統治。在國家外部則是西方列強的侵入,國家的統治岌岌可危。有人說如果沒有義和團運動,那麼當時還不會落下如此的地步,在我現在看來,這種說法完全是錯誤的話。歷史上的義和團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是利大於弊,對於國家來說是利大於弊,對於那些統治者來說才是弊大於利。他們雖然行動上有些錯誤,但是他們思想上對於他們來說就是對的。
義和團的運動對於整個民族來說還是利大於弊的,因為在那個時候,如果你不站起來,不反抗,你就只有受到洋人和清政府的壓迫。他們站起來反抗,是為了讓自己擁有更好的生活,這也是他們獨立意識的覺醒,這對於我們國家整體覺醒來說是具有引導性的作用,因為義和團的運動拉起了序幕,後來爆發了一系列的運動,最終將中國拯救於水火。這對於我們中國人而言,是有先進意義的,他們雖然方式並不合理,是因為他們沒有受到過教育,但是他們的價值和意義卻體現了出來。
❷ 如何評價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運動是19世紀末一次自發的有組織的反帝反封的愛國主義運動,它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和延緩了中國殖民化的進程。
但義和團運動在打擊外國侵略者時表現出偏狹的排斥和仇恨,同時帶有強烈的迷信落後色彩另一方面,義和團運動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致使義和團在戰斗中被欺騙、被利用、被出賣。
❸ 毛主席是如何評價義和團運動的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3-25
❹ 歷史上真實的義和團到底是什麼樣的為何說沒那麼高尚
晚清時期,民生凋敝,外敵欺辱,那是一個不堪回首的時代。而在這種背景之下,發跡於山東河北一帶的民間救國組織義和團,倒是扮演了一個反抗外敵的形象。在教科書裡面,他們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揮舞著大刀長矛,用血肉之軀,抵擋著八國聯軍的侵略,譜寫了一篇反抗外敵的不朽贊歌。
所以,義和團最初我們可以說他是好的、是正義的,是窮苦大眾面對列強的反抗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捍衛者。
❺ 歷史上的義和團,到底是不是群愚昧無知的暴民
關於義和團究竟是“反帝國主義的愛民者”還是一群“愚昧無知的暴民”,歷來爭議不斷。那麼義和團到底是“愛國者”還是一群“暴民”,今天我們不妨來討論一波!
的確義和團的成員們沒有文化,還搞封建迷信、斷電線、喝紙灰,打仗也不行基本上一遇到洋人即刻崩潰,也有不少不法之徒混進他們之中,不分好歹濫殺無辜,最後還被清政府出賣送給了洋人。
❻ 暴行累累,愚昧無知的義和團運動,為何仍被高度評價
義和團運動雖然說造成了社會上極大的混亂,但是不可否認的確實是有一些作用對於當時中國抵抗外國列強起到了一些好處,所以才得到高度評價。
其實義和團裡面的人本身就是那一些沒什麼知識文化的農民,那麼自然的他們對待西方列強的行為也是採取以暴制暴。而且他們面對來勢洶洶的八國聯軍時,是敢於上前斗爭的,正是因為這種精神才震懾住了外國列強。也讓那些人知道,中華民族並不是很容易就征服的,就算是底層人民也有強烈的抵抗意識。
❼ 義和團運動的歷史功績
義和團運動最偉大的功績應該是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使列強未能把中國變為其殖民地。
義和團運動的高潮雖說為期不過三個月,並且最終還在清政府的叛賣下,在中外反動勢力的鎮壓下陷於失敗,但是,它的豐功偉績卻是昭昭在人耳目的。它的功績,概括起來說是:阻止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保存了中國幾千年來的悠久文化,阻止了一場帝國主義戰爭的可能爆發,促進了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覺醒並成為"五十年後中國人民偉大勝利的奠基石之一"。這些功績,主要是在中國方面;不過其中有些也涉及到了世界方面,具有了世界歷史意義:
阻止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
義和團運動是通過拳民的英勇戰斗,在瓜分危機三次緩解的基礎上才阻止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這三次瓜分危機的緩解是:1900年6月20日聯軍《大沽宣言》形成的瓜分危機之第一次緩解;7月3日美國《海約翰通牒》形成的瓜分危機之第二次緩解;10月16日《英德協定》所形成的瓜分危機之第三次緩解。三次緩解的過程從所謂有限的軍事行動到"領土與行政的完整",從"利益均沾"到不利用中國形勢"獲得領土利益"等,都是一次比一次更加具體明確,並使個別具有領土野心、企圖趁火打劫的帝國主義強盜也終於沒有達到目的。因此,通過義和團運動中三次瓜分危機的緩解,結果就起到了阻止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作用 。
義和團運動以其英勇戰斗的精神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者,使他們不敢為所欲為,不得不來一個緊急剎車,中止他們的瓜分罪行。單憑事業的正義性,而不靠英勇的戰斗去把它付諸實踐,最後也必是一番空話,一事無成。帝國主義列強根本不會因為他們掠奪殖民地的強盜行徑的非正義性而停止其瘋狂罪行的;不然的話,何以世界上許多地區都淪為他們的殖民地了呢?這種人們所謂的"一種可怕的真理"(an awful truth),在世界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
義和團運動之所以能起到阻止列強瓜分中國的作用,乃是由於它是一次民族起義運動,是一場民族民主革命運動;這種運動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軍事力量所鎮壓不了的。數十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外國教會侵略的斗爭史證明,它雖屢經鎮壓,卻此伏彼起,更加茁壯成長;"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它具有民族民主革命運動性質的緣故。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義和團運動,它的這種性質就更明顯了,規模也大得多了。
保存了中國的文化和文明
義和團運動既然阻止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它就相應地保存了中國數千年來的悠久的文化,使我們中華民族這個文明古國得以在這個世界史上最大規模的掠奪領土的時代中存在下來,中國悠久的文化和文明之保存乃是中國在政治上沒有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的直接後果。
世界文化和文明的發展本來是互相影響,彼此滲透,互相補充的。毋庸諱言,中國近代由於西方產業革命沒有波及到中國,它是落在文化發展的後面了,但是,它是可以吸收西方的先進文化,急起直追。迎頭趕上的。正像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葯等代表中國文化的四大發明,曾經有助於歐洲中世紀的"黑暗時代"之結束一樣,中國文化和文明在將來也是很可能對世界文化和文明作出巨大貢獻的。在義和團運動中,英勇的拳民敢於面對帝國主義列強的號稱"八國聯軍"的"挑戰"(Challenge)作出"應戰"(Response),就把所謂中華民族是"一個未開化的群體","一批沒有活力的群眾","一群沒有民族熱望的東亞病夫",所謂中國是"一個無可救葯的病人",是"一個垂死的國家"等種種誣蔑,一掃而光,證明了中華民族"是一個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優秀的歷史遺產的民族","中國是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它的文化並未衰老,而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的。"沒有像挑戰一樣的應戰,就不會產生創造性的火花"。義和團運動對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挑戰所作出的應戰證明,中國文化和文明是有其生存的價值和權力的,而中國幾千年來的悠久文化和文明並藉此得以保存,義和團運動的功績是不朽的。
遏制了一場可能爆發的帝國主義戰爭
1900年全面爆發的義和團運動,如果說它曾經阻止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話,那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也就曾經相應地阻止了帝國主義列強為爭奪瓜分中國領土而進行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的可能爆發。如果說義和團運動不曾阻止列強瓜分中國的話,日、俄兩個帝國主義國家後來為了爭奪我國東北的勢力范圍尚且不惜一戰。不過,這時發生的帝國主義戰爭多半不會是日俄戰爭,卻很有可能是英俄戰爭;也有可能不只是兩個國家,而是兩個國家以上參加的帝國主義戰爭。當然,也有通過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協商來進行和平瓜分中國的可能性,雖說這種可能性很難實現。
民族意識覺醒
義和團運動標志著近代意義上的中國民族意識的覺醒,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濫觴。歐弗萊區在《列強對華財政控制》一文中論證義和團運動時說:"關於它興起的原因,勞頓引證了義和團領袖於棟成所發布的一個布告,布告寫道:'若輩洋人,借通商與傳教以掠奪國人之土地、糧食與衣服,不僅污衊我們的聖教,尚以鴉片毒害我們,以淫邪污辱我們。自道光以來,奪取我們的土地,騙取我們的金錢;蠶食我們的子女如食物,築我們的債台如高山;焚燒我們的宮殿,消滅我們的屬國;占據上海,蹂躪台灣,強迫開放膠州,又想來瓜分中國。'由這段布告看來,義和團的興起雖然最初發生於幻想,但很明顯的還是民族精神的覺醒。" 美國駐華特使柔克義致海約翰信中說:"赫德爵士認為,義和團起義是中國擺脫外國人的束縛,爭取民族解放的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所顯示出的熱情和能量使八國聯軍司令德國人瓦德西將軍感慨萬端:"中國群眾含有無限蓬勃生氣","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不過1903年又發生了圍繞東北的瓜分危機:"因為俄國佔了奉天,各國要實行瓜分的政策") 英國哲學家羅素也在《中國問題》中說,一旦怯弱溫和的中國人的熱情被激發,也可能變成世上最輕率的賭徒。而1949年以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書上的評價顯然帶有毛澤東的個人色彩:義和團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失敗證明,沒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就沒有人民革命的勝利。
清末的義和團運動以及民國的反廿一條五四運動、五卅運動,是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三大群眾性民族主義運動,其中五四運動主要為反帝國主義政治主權侵略,而義和團運動和五卅運動則是反帝國主義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侵略的運動,持續時間更長,影響更深遠。
❽ 如何正確評價義和團運動
(1)義和團運動是19世紀末一次自發的有組織的反帝反封的愛國主義運動,它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和延緩了中國殖民化的進程。
(2) 但義和團運動在打擊外國侵略者時表現出偏狹的排斥和仇恨,同時帶有強烈的迷信落後色彩,另一方面, 義和團運動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 致使義和團在戰斗中被欺騙、被利用、被出賣。
❾ 如何評價義和團
如何評價義和團,講真話不是講好話,講好話也不是講真話。該用哪種立場來評判一個歷史事實?《一個英國觀察家眼中的義和團運動》是篇舊文,發表後引起了較好的反響,很多網站都轉載,人大復印資料也全文轉載了。不過,也有網友提出了一些問題,跟夏河年先生的意見有相似之處,不可不適當辯之。
夏河年先生認為,「對義和團的譴責是西方文化入侵的勝利。」這種貌似很正確的判斷,其實是一種民族主義情緒蘊涵其中。民族主義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重大動力之一,是一國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凝聚力量。但狹隘的民族主義卻是極有害的東西。現在網路也盛行民族主義,愛國喊得很響,某些外國就罵得很兇。這種現象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情緒的泛化表明立場可以,但不解決問題。再說了,喊愛國喊得最響的未必是最愛國的,罵外國罵得最凶的,不少是投入敵方陣容最快的,當然,不可一概而論。
回過頭來,對義和團運動這樣一種歷史事實來說,也是如此,是用事實說話還是站在一個什麼立場說話,是立場決定我們的思維呢,還是事實決定我們的思維?立場不可不要,但事實卻也不能不要啊。我在回答朋友的時候,有過這樣的話,先引在這里:「義和團研究曾與太平天國研究一樣,曾是近代史學研究的一大熱點。近年來都有中落的趨勢,這其間,既有其自身內涵的原因,也有現實對歷史的一種支配。所謂對一歷史事實的評價,往往是一種現實對歷史的支配,一種意識的嫁接。我們不拒絕對一歷史事實進行評價,但我們得盡量避免現實的尺度,來以今律古,更不可削足適履,剪裁史料來將就自己的成見。」我對義和團的正義性當然是持肯定的態度的,但對其方式、方法和組織等確實是持否定態度,我們不顧此失彼,不因後者而否定其前者,但也不因其前者就肯定後者,這是需要申明的。
義和團是近代中國歷史上,一件很短暫但內涵很豐富,也是一個代表中國轉型的一個大事件。落實到義和團運動上來,沒有取義和團同種態度和反帝方法的,是否是就給掛上二鬼子、不愛國的「桂冠」,這些問題是值得思考的。方法的選擇,不足以進行動機的考量。義和團運動,我們始終認為其勇氣可嘉,是民氣可畏,但其方法不足取,有人說不用此法,又有何法。法是有的,前有變法,後有革命,都有其詬病處,都有其可取處。相比起來,我們不能不說義和團運動很多方面很荒唐。我們不能因為其民氣可嘉就遮掩其這方面的毛病,不能因為所謂時代局限就不指出這樣的毛病(實際上同樣的時代,並非都有這樣的毛病)。
先寫到這里,我的基本結論就是:任何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都是可以批評的,可以表揚的,前提是 拿證據來。需要說明,我在本文中並無對義和團的「譴責」之詞,只是一種客觀描述,對義和團運動爆發的正義性 是給予了充分的評價和肯定的
❿ 如何正確評價義和團
在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期間,中國人民以其不畏強暴、敢與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打擊和教訓了帝國主義者,使它們不敢為所欲為地瓜分中國。正是包括義和團在內的中華民族為反抗侵略所進行的前赴後繼、視死如歸的戰斗,才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和滅亡中國的圖謀。
某學者評論義和團運動時寫道:「他們站在新舊交替的世紀轉折點,對已然逝去的時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願意也不屑於看一眼面前金發碧眼的西洋。」這里強調的是義和團運動沒有認識到歷史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