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回族在中國都分布在哪裡
回族主要分布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青海、河南、新疆、雲南、河北、安徽、遼寧、吉林、山東等省及北京、天津等城市。人口860萬,居中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的第三位。
以東、中、西三大地區來看,回族人口在西部地區最多,占其總數的60.75%。其次是東部地區,中部地區最少。從南北來看,回族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的北方各省區,南方分布的回族人口較少。
中國最早的回民是公元七世紀時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來華經商者的後裔。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形成了回族。回族人以漢語作為本民族的語言,並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使用漢文。
(1)中國哪些省有回族擴展閱讀:
回族分布的特點
總體上看,主要表現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大分散」主要表現為全國2000多個縣幾乎都有回族分布。
這還體現在回族人口占所在省區市總人口的比例上,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回族人口占所在省區市總人口10%以上的只有寧夏和青海這兩個省,佔1%-5%的有6個,佔1%以下的有23個省區市。
在上海、安徽、陝西、山西、北京、天津、江蘇等地,雖然回族人口數量小,但卻是這些省、自治區、直轄市中的第一大少數民族。
「小聚居」的特點集中體現全國回族居住的情形中,在東部地區,則以縣、村、街道聚居為特點,又多在大運河沿線一帶。東南地區回族聚居的規模大體在百人到萬人左右。在西部省區,回族以連片聚居為特點,反映在回族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在北方或西部地區。
㈡ 回族哪個省份最多,排名如何
回族,有人口約9,820,000人(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雲南、山東也有不少聚居區。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吸收了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生活習俗。 漢語為回族的通用語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動中,回族保留了大量阿位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在邊疆民族地區,回族人民還經常使用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點。在內地,回族主要與漢族雜居;在邊疆,回族主要與當地少數民族雜居;大都分布於水陸交通線上,因此經濟文化較為發達。 回族主要從事農業,有的兼營牧業、手工業。回族還擅經商,尤以經營飲食業突出。喜愛摔牛的運動,喜食炸油香。
㈢ 回族人口最多的省份是哪個省
是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是其主要聚居區,全區擁有回族人口186.25萬,佔全國回族總人口的18.9%。另外,回族人口在20萬以上的地區還有:北京、河北、內蒙古、遼寧、安徽、山東、河南、雲南、甘肅和新疆等。以東、中、西三大地區來看,回族人口在西部地區最多,占其總數的60.75%。
其次是東部地區,中部地區最少。從南北來看,回族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的北方各省區,南方分布的回族人口較少。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在56個民族中,回族按省區市顯示出的人口分布離散度僅次於漢族和高山族,位居第三,這表明回族是我國分布最廣的民族之一。
關於回族分布的特點,總體上看,主要表現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大分散」主要表現為全國2000多個縣(市)幾乎都有回族分布。
這還體現在回族人口占所在省區市總人口的比例上,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回族人口占所在省區市總人口10%以上的只有兩個(寧夏和青海),佔1%-5%的有6個,佔1%以下的有23個省區市。
同時,從回族人口占各地少數民族總人口的比例來看,最高的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最低的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有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回族人口佔到了這些省區少數民族總人口的50%以上。在上海、安徽、陝西、山西、北京、天津、江蘇等地,雖然回族人口數量小,但卻是這些省、自治區、直轄市中的第一大少數民族。
(3)中國哪些省有回族擴展閱讀
婚禮,是回族人民一生中的一個大禮。回族老人常常把給兒子舉行婚禮、完婚叫「卸擔兒」,認為這是「終身大事」,是老人的責任。回族對婚禮特別重視和講究,但由於回民分布在全國各地,回族婚禮形式多種多樣。
據史書記載,回族的婚姻習俗大都是按照教規來辦的。在通婚范圍上,回族限制同乳兄弟姐妹結婚,同時,一般實行嚴格的單向民族內婚,即回族男性可娶其他族女子為妻,回族女性決不能與其他族的男性通婚。
回族當中有句俗話:「一家女兒百家奔。」當回族姑娘長到十六七時,就有人上門提親。提親一般都是男方家通過各種途徑看準女方家的姑娘後,請媒人去提親。回民請媒人一般要兩個以上,一個代表男方家的媒人,一個代表女方家的媒人。
男方家的媒人提親時,要帶上茶、糖等四色禮,並通報男方家的姓名、家庭經濟狀況和教派等情況,有的還詳細介紹男方家小夥子的相貌、性格、文化程度、手藝等,女方家長聽後覺得大體合適,便給男方家媒人給話。
女方家也請媒人到男方家看家道,並由男女雙方媒人安排姑娘、小夥子在集市或親戚朋友家見面,看男女雙方相互能否看上相貌人品。見面後如無反對意見,男方家父母或其他人帶上四色禮,小夥子還要帶上見面錢,在媒人的陪同安排下正式見面。
姑娘一般由姑媽或嫂嫂領著當面看女婿,媒人此時問小夥子和姑娘同意不同意。小夥子此時給姑娘見面錢,一般同意就接收,不同意則不接收。有些地方姑娘收了小夥子的見面錢後還給小夥子回贈小禮品。
過去回族女子怕羞,不敢在客人或父母面前說婚姻事,不敢張口說同意不同意。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或媒人就觀察表情,如果低頭微笑,就說明同意;如果沉臉、哭泣或發脾氣,則說明不同意,就不強迫,但也有不少父母包辦的婚姻。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有些青年男女互相早巳認識,彼此也了解,互有愛慕之心,但還要請媒人給雙方家庭說明情況,走個過場,否則會受到諷刺。回民擇偶不「合八字」,不管是自由戀愛的,還是經人介紹的,只要雙方表示同意,則要盡快准備「定茶」。
㈣ 中國哪個省的回民最多
寧夏與甘肅吧,山東濟寧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除漢族外還有38個少數民族,人口約為5萬人。其中回族最多,達4.2萬人。此外,還有滿族、布依族、壯族、朝鮮族、蒙古族、彝族、苗族、白族、黎族、藏族、土家族、俄羅斯族、畲族、瑤族、侗族、納西族、仡佬族、哈尼族、維吾爾族、傣族、哈薩克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土族、達干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錫伯族、普米族、怒族、鄂溫克族、德昂族、獨龍族、鄂倫春族等。少數民族分布在全市12個縣市區的90多個鄉鎮、180多個村莊。總的分布特點是「大分散、小集中」,約一半聚居在城鎮街道和交通沿線。市中區最多,僅回民就有1.68萬人。兗州市次之,回民有6千多人。鄒城市有回民5千多人。魚台縣有回民2千多人。全市有回民聚居村35個。
㈤ 回族主要分布在哪三個省區
回族,有人口約9,820,000人(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新疆、青海、甘肅、陝西、山西、河北、天津、北京、上海、江蘇、雲南、河南、山東、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也有不少聚居區。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吸收了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生活習俗,服飾特別。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點。在內地,回族主要與漢族雜居;在邊疆,回族主要與當地少數民族雜居;大都分布於水陸交通線上,因此經濟文化較為發達。回族主要從事農業,有的兼營牧業、手工業。回族還擅經商,尤以經營飲食業突出。喜愛摔牛的運動,滄州、臨夏、周口地區的回族善於練武。喜食炸油香。
㈥ 回族主要分布我國什麼地區
回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新疆、青海、甘肅、陝西、山西、河北、天津、北京、上海、江蘇、雲南、河南、山東、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也有不少聚居區。
公元7世紀中葉,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經海路和陸路來到中國的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西征,西域人大批遷入中國,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回族。
回族的通用語為漢語,在回族群內部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動中,回族保留了大量的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在邊疆民族地區,回族人民還通曉並使用當地民族的語言,在日常語言表達上,大量使用語氣詞和帶有感情色彩的嘆詞等。
㈦ 中國回族分布較多的地方有哪些
回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也是分布最廣泛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青海、甘肅、陝西也是回族的主要聚居區。此外,在山西、河北、天津、北京、上海、江蘇、雲南、河南、山東、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也有不少聚居區。
㈧ 回族主要分布在什麼地方
回族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稱禮拜寺。公元7世紀中葉,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經海路和陸路來到中國的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西征,西域人大批遷入中國,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回族。
回族是我國的一個人口較多的民族,人口860.2978萬,也是同漢族關系最近的民族,唐朝時就有了回紇族。回族的分布比較廣,寧夏和甘肅是最多的,然後內蒙,新疆,青海,陝西北部也有大量的回民分布,其他的省份都有很廣分的分布,華北和東南沿海分布也比較廣。
㈨ 回族主要分布在什麼地方
回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分布最廣的一個民族,全國大多數的縣、市都有回族居住,但以西北地區、河南、河北、雲南、北京等地為主。
回族又稱「回回」。公元七世紀以來,少數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久居中國;十三世紀以來,一部分亞細亞人、波斯和阿拉伯人遷入中國,在與漢、維吾爾、蒙族的長期相處中,形成了回族。回族使用漢語,信奉伊斯蘭教,與漢族經濟文化聯系密切。伊斯蘭教在回族中長期流傳,不但對回族的政治、經濟產生重大影響,而且還滲入到他們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各個方面,成為回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駝等反芻類的偶蹄食草動物,不吃馬、驢、騾、狗肉,不吃動物的血液和自死物,尤其禁食豬肉,一般不飲酒。
回族群眾,普遍戴白色或黑色無檐小圓帽,亦稱禮拜帽。回族婦女一般戴披肩蓋頭。回族人民「勤苦潔凈不染煙酒」,講究飲食衛生,注意沐浴和洗滌。解放前處於回族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在我國人民的解放斗爭中,回族涌現出了不少先進分子。解放後,成立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兩個自治州、三個自治縣,回民充分享受民族平等的權利。
回人有一種「剛」性。當這種性格表現出來的艱苦耐勞、熱情耿直的品德和狹隘守成的特色,與漢族的「溫柔敦厚」、「忠恕仁義」等儒家文化融合後,就變成「剛柔相濟」了。
回族以善於經營著稱,從珠寶玉石到運輸業、皮革製作業、牛羊屠宰加工業,都是他們的傳統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