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民歌大致分為幾類都有什麼
中國民歌按民歌內容可以分為以下六類,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兒歌、生活歌。
1、勞動歌。勞動歌包括各種號子、夯歌、田歌、礦工歌、伐木歌、搬運歌、採茶歌等所有直接反映勞動生活或協調勞動節奏的民歌。
它是一種由體力勞動直接激發起來的民間歐謠。它伴隨著勞動節奏歌唱,與勞動行為相結合,具有協調動作、指揮勞動、鼓舞情緒等特殊功能。如:福建民歌《採茶撲蝶》、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
2、時政歌。時政歌是人民有感於切身的政治狀況而創作的歌謠。它反映了勞動人民對某些政治事變、政治措施、政治人物,以及與此有關的政治局勢的認識和態度,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政治理想和為此理想而斗爭的精神;
3、儀式歌。是伴隨著民間禮俗和祀典等儀式而唱的歌。它產生於人們對自然力的威力尚不認識而對語言的力量又很崇拜的時候,即幻想用語言去打動神靈,用以祈福、免災。儀式歌就其儀式應用的情況來看,可以分為訣術歌,節令歌、禮俗歌和把典歌四種;
4、情歌。情歌是廣大人民愛情生活的反映。它主要抒發男女青年由於相愛而激發出來的悲歡離合的思想感情。它充分表現了勞動人民純朴健康的戀愛觀和審美情操。有的情歌也表現了對封建札教的蔑視和反抗。
有相當數量的表現青年男女互相愛慕之情的歌,如「妹是桂花香千里,哥是蜜蜂萬里來,蜜蜂見花團困轉,花逢蜜蜂朵朵開」。這優美抒情的描寫,充分表達了他們熱烈相求、親密相愛的情意;
5、兒歌。兒歌是以簡潔生動的韻語創作井流傳於兒童中間的一種口頭短歌。兒歌的內容豐富多彩。大體可分為三類:游戲兒歌、教誨兒歌和繞口令。游戲兒歌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觸到的歌謠。當嬰兒還在襁褓中,就聽過母親溫存的歌聲,如《催眠曲》、《搖籃曲》。
孩子們漸漸長大了,便學會一支支游戲兒歌。這種兒歌能豐富孩子們游戲的內容,增添孩子們的興趣,如《拉大鋸》。兒童踢毽子、跳皮筋、捉迷藏等,都有與之相配合的游戲兒歌。這種歌,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唱起來倍感親切、有趣,大大增加了游戲時的趣味;
6、生活歌。生活歌的范圍相當廣泛。我們所說的生活歌只取它狹義的概念,主要是指反映人民社會生活及家庭生活的歌。如反映社會生活不公平,不合理的歌:「編涼席的睡光床,抬棺材的死路旁。」字里行間,透露了勞動人民對這種生活的不平。
舊社會的封建禮教及宗法觀念給廣大勞動婦女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使她們從生到死都得不到與男子一樣平等的待遇。「嫁雞隨雞飛,嫁狗隨狗走」反映的就是這種情況。
(1)中國民歌體裁定義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民歌作用:民歌與我國人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貫穿人生的各個階段,覆蓋生活的不同層面,成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除了娛樂作用外,它在社會生活中還具有許多實際功用。
教育與傳承功用:在我國一些少數民族中,流傳著歌唱長篇敘事詩,歷史詩的民歌,例如彝族的《梅葛》、苗族的《古歌》、瑤族的《盤王歌》、哈尼族的《開天闢地歌》、景頗族的《木瑙齋瓦》、獨龍族的《創世紀》、傈僳族的《木刮基》等等。
這些歌曲記述了有關宇宙與人類起源的古代神話和傳說,先民對一些自然現象的認識以及歷史、生產、生活和禮儀知識。這些歌曲曲調起伏較小,吟誦性強,篇幅長大,有的歌詞長達數萬行,一般需要數小時,甚至幾天才能唱完。
這些歌曲多在節日、祭祀或婚喪禮儀中由巫師或德高望重的老人主唱,氣氛肅穆。
② 中國民歌的三種主要體裁是什麼
一般將漢族民歌劃分為勞動號子、山歌、小調三種基本體裁。體裁之下再分次類。
1、勞動號子:分搬運號子,如《挑擔不怕扁擔彎》、《板車號子》等;工程號子,如《打夯歌》等;農事號子,如《車水號子》等;作坊號子,如《人工號子》等;船漁號子如《船夫曲》等。
2、山 歌:放牧山歌,如《放牛歌》等;田秧山歌,如《黃山秧歌》等;一般山歌如《蘭花花》等。
3、小 調:a:由明清俗曲演變而來的小調。如《孟姜女》、《月兒彎彎照九州》等;b:地方性小調。如《農家苦》、《小白菜》等;c:歌舞性小調。如《鳳陽花鼓》、《杜鵑花開》等。
各種體裁的特點詳見《中國民族音樂概述》參考資料:《中國民族音樂概述》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③ 一般認為民歌的體裁可分為號子山歌和什麼三大類
中國漢族民歌從音樂特點上區分,可概括為號子、山歌與小調三種類別。
一、勞動號子:搬運號子、工程號子、農事號子、作坊號子、船漁號子。
二、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一般山歌(信天游、花兒、山曲、爬山調、 神歌)
三、小調:
1、由明清俗曲演變而來的小調(孟姜女調、鮮花調、綉荷包調、剪靛 花調)
2、地方性小調。
3、歌舞性小調(花鼓調、燈調、花燈調、採茶調、秧歌調、跑旱船)
(3)中國民歌體裁定義有哪些擴展閱讀:
山歌的特徵
山歌歌詞:反映了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即興創作,歌詞以七字句為主,較多使用襯詞,山歌中最多使用語氣襯詞,語氣襯詞與自由延長音或拖腔的結合,形成山歌獨有的特徵。
山歌音樂:奔放、嘹亮。廣泛使用自由延長音與拖腔。自由延長音與曲首、曲尾的呼喚性襯詞結合形成前腔或後腔,為山歌所獨有的特徵。
歌唱形式:獨唱居多,另有對唱,數人接唱、齊唱、一領眾和等。
④ 民歌的體裁可以分為號子山歌和什麼三大類
民歌的體裁可以分為號子、山歌和小調三大類。
1、號子:(也稱之為勞動號子)號子具有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歌曲節奏與勞動節奏統一,旋律節奏固定,一般演唱時為領者即興,和者襯詞的形式。號子從歌詞題材上分為農事號子、工程號子、林業號子、船工號子、搬運號子與作坊號子。
2、山歌:
人們在上山砍柴、田間勞作、野外放牧、停腳小歇時,為抒發內心情感,或向遠處的人傳遞情意、對答傳語的即興編唱,多在戶外演唱。具有直暢性、單純性、自由性,同時旋律起伏大,多採用上下句結構,句子多對偶。可大致分為爬山調、山曲、信天游、花兒、客家山歌、閩粵贛山歌。
3、小調:
人們日常生活的休息、娛樂、集會等場合中演唱的民間歌曲,也就是說,除了勞動號子、山歌以外的各種日常歌唱的小型民歌都可以歸入這一類之中。小調常由職業或半職業的藝人演唱,流傳性廣,節奏均勻,旋律豐富,歌詞多採用長短句。
(4)中國民歌體裁定義有哪些擴展閱讀:
古代中國民歌是一種富於生命力的口頭創作,其優秀作品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相反,大部分近代中國民歌的藝術價值都很低。在中國文學史上,民歌是詩歌與文學的始祖,是作家創作的源泉之一。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以及詞、曲等文學體裁都起源於古代民歌而後為作家所採用的。
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是世界民族音樂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參天大樹,是我們華夏子孫的驕傲,它以豐富璀璨的繁花碩果,深廣久遠的歷史傳統,獨特而多樣的色彩風貌,巍然挺立於世界的東方。
⑤ 常見的民歌體裁有那些
1、高原山歌
山歌是中國民間歌曲的代表性體裁之一,是人們在山間野外放牧、砍柴、挑擔、鋤草、行路等個體勞動生活中隨意詠唱的一種短小民歌。歌者完全不受正在從事的勞動節奏的限制,興之所至,引吭而歌,唱腔充滿自由、奔放、舒展、悠長的特色。
2、勞動號子
勞動號子俗稱「號子」或「哨子」,是中國民歌的重要體裁之一,普遍流傳於全國各省區。其主要功能,就是統一大夥的勞動節奏,協調勞動動作,調節人們的勞動情緒。多種多樣的生產勞動,產生了多種多樣的勞動號子。
3、稻區「田歌」
中國長江流域、珠江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稻作區之一。自古以來,稻農們都習慣於在栽秧、薅草、車水、挖地時唱歌助興。這些民歌名目繁多,總稱為田歌。
4、城鎮「小調」
小調(或稱小曲)是廣泛流傳在各城鎮、集市的一種民歌體裁。長期以來,經過城鎮職業、半職業民間藝人的加工、磨練,形成了結構較均勻、節奏規整、曲調細膩、主題內容多樣等一系列題材特徵。
5、雲嶺「雙聲」
長期以來,人們都以為中國的民歌一律是單聲形態的。直到20世紀40年代後期,音樂學家才開始在中國西南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陸續觀察到了一組歌手同時唱兩個聲部的現象。從而,改變了以往中國無「復音」民歌的陳見。
已知道中國多聲部民歌的分布,主要集中於西南和南方各少數民族聚居區,即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福建、台灣等省區的壯、侗、苗、瑤、布依、毛南、僳僳、納西、景頗、彝、高山各族以及北方的蒙古族中。
⑥ 民歌體裁大致可以分為。。
中國民歌按體裁形式分類,大致可分為:號子(包括搬運號子、船工號子、作坊號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調(包括謠曲、時調、風俗儀式歌曲、舞歌等)3大類。在有些學者的論著中將民歌細分為號子、山歌、牧歌、田秧歌、船歌、童謠、小調、風俗儀式歌等。體裁分類法,有助於認識和研究民歌與人民生活的關系、民歌的社會功用、以及音樂表現方法、特點等問題。
1、號子:《打硪歌》《榨油號子》《榨菜號子》<川江船夫號子><金沙江號子>《摘石榴》
《打菜苔》《四季頌淮北》《打夯號子》《打槤枷號子》《平水號子》《見灘號子》《打麥歌》
2、山歌:《映山紅》《十送紅軍》《山歌好比春江水》《劉三姐》;剪靚花調,如《回娘家》;綉荷包調如《走西口》。比如張家界的山歌有《花大姐》、《小小丫姑》、《一個雀子一個頭》等 還有貴州土家族的《望牛山歌》,侗族的《嘎八月》,壯族的《壯家妹》等。其他的還有《打支山歌過橫排》、《彌渡山歌》、《對鳥》、《槐花幾時開》、《馬蘭山歌》、《山歌年年唱春光》、《山歌姻緣》、《難忘溪水》等。
3、小調:《打櫻桃》﹑《綉荷包》﹑《賣雜貨》﹑《小拜年》﹑《磨豆腐》﹑《看燈》﹑《補缸》﹑《採茶》﹑《游春》﹑《放風箏》﹑《打鞦韆》﹑《割韭菜》﹑《趕廟》﹑《游燈》
⑦ 中國民歌常見體裁及其特徵是什麼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地理條件、文化風俗和生活方式,所以民歌的體裁的劃分是相對困難的。在學界上,一般將漢族民歌和少數民族民歌分別作為研究對象。漢族民歌體裁可分為勞動號子、山歌和小調這三種基礎體裁,少數民族民歌體裁按民族劃分,比較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長調、朝鮮族的抒情謠和藏族的酒歌等。
這些民歌都產生於人們的生活和勞動,是廣大人民的智慧結晶,中國民歌眾多,反映了我國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多彩繽紛的文化構成,做好民歌保育和記錄的工作,不僅是文化的傳承,更是在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⑧ 民歌的體裁一般可以分為哪三類
民歌可分為號子、山歌、小調三類。
中國民歌有多種分類法。按體裁形式分類,大致可分為:號子(包括搬運號子、船工號子、作坊號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調(包括謠曲、時調、風俗儀式歌曲、舞歌等)3大類。
在有些學者的論著中將民歌細分為號子、山歌、牧歌、田秧歌、船歌、童謠、小調、風俗儀式歌等。體裁分類法,有助於認識和研究民歌與人民生活的關系、民歌的社會功用、以及音樂表現方法、特點等問題。
(8)中國民歌體裁定義有哪些擴展閱讀
我國民歌有著悠久的傳統,遠在原始社會里,我們的祖先在狩獵、搬運、祭祀、娛神、儀式、求偶等活動中開始了他們的歌唱。如上古文獻中記錄的這樣一首《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
它十分概括地描寫了原始時代狩獵勞動的全過程。全首民歌雖僅有八個字,卻好像一幅栩栩如生的原始射獵圖,是我們了解和認識原始時代人們生產和生活的珍貴資料和賞心悅目的藝術瑰寶。
⑨ 民歌的體裁一般可以分為哪三類
按照它的體裁可以將其分為三大類:號子(勞動號子)、山歌、小調(小曲)。
中國各民族的民間歌謠蘊藏極其豐富,從《詩經》里的《國風》到解放後搜集出版的各種民歌選集,數量相當多,至於仍流傳於民間的傳統歌謠和新民歌,更是浩如煙海。
這些民歌就形式而言,漢族的除了民謠,兒歌,四句頭山歌和各種勞動號子之外,還有「信天游」、「撲山歌」、「四季歌」、「五更調」,至於像藏族的「魯」「協」,壯族的「歡」,白族的「白曲」、回族的「花兒」、苗族的「飛歌」、侗族的「大歌」等,都各具獨特的形式,民歌的內容豐富,種類繁多。
民歌按地域分類
1、陝北民歌
陝北是民歌薈萃之地,民歌種類很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陝北民歌種類是很多的,比較有代表性的陝北民歌有朱逢博演唱的《蘭花花》、《三十里鋪》等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調、攬工調、酒歌、秧歌、勞動號子、歌舞曲、榆林小曲、渭北民歌、陝北套曲、二人台、風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調等,以小調和信天游為主。
2、客家民歌
客家民歌主要包括客家山歌和客家童謠。流行於廣東東部的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紫金縣,福建西部的上杭、寧化、清流、永定,江西南部的興國、瑞金、永新等地,以及台灣北部的桃園、新竹、苗栗等地客家民系聚居的地方。
3、雲南民歌
雲南民歌以歌唱傾訴男女間的相互愛慕,激發生產斗爭中的勞動熱情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對婚配的祝福,抒發豐收的喜悅和節日的歡樂。比較有代表性的雲南民歌有朱逢博演唱的《小河淌水》、《綉荷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