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紅軍是如何在戰爭中逐步壯大的
在民族危亡的嚴重關頭,只有全民族團結抗戰是中國生存和發展的唯一出路。中國共產黨高舉起抗日的大旗,在事變發生的第二天就通電全國,號召「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國共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進攻!」
同日,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紅軍領導人致電蔣介石,表示紅軍將士願意「與敵周旋,以達保土衛國之目的」。黨的各級組織積極動員人民群眾參加抗日戰爭。
黨從抗戰一開始就提出了一條廣泛發動群眾,武裝群眾,依靠群眾對日作戰,實行人民戰爭的全面抗戰路線。黨認為,中國是有力量進行抗戰並最後取得勝利的,這種力量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廣大人民中,只有動員和組織人民,才能抵禦強敵,才能引導中國抗戰取得最後勝利。
(1)中國紅軍戰士怎麼打仗的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全面抗戰路線卻在全國產生了重大影響,成為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爭取勝利的旗幟。在全面抗戰路線的指引下,全國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愛國人士以更高昂的愛國熱情投入抗日洪流。抗日戰爭成為中國近代歷史上空前規模的全民族的反侵略戰爭。
中國共產黨堅持以民族大義為重,制定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正確戰略、策略,實施動員人民、依靠人民的正確路線、政策,因而牢牢地掌握了歷史主動權,成為團結全民族抗戰的中堅力量。
『貳』 紅軍長征過程中是怎麼擊落六架敵機的
在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中,國民黨軍共投入200多架飛機參加戰斗。從紅6軍團西征為中央紅軍探路拉開長征序幕到長征結束,敵機一路咬著不放。盡管紅軍沒有專門的防空武器,但依靠簡陋的步槍、機槍等輕武器,依然在戰斗中擊落了6架敵機。
先遣部隊擊落首架敵機
1935年10月,紅四方面軍為了打開通往天全、蘆山的道路,發起了天(全)蘆(山)名(山)雅(安)邛(崍)大(邑)戰役。11月7日,紅軍左縱隊攻佔大川場,右縱隊攻克金湯鎮、紫石關和大崗山後,繼續向天全攻擊。此時,敵機分批增援,對紅軍實施大面積轟炸。紅軍由於來不及疏散隱蔽,很多戰士倒在血泊中,攻勢受阻。危急時刻,紅軍在敵機轟炸掀起的塵土和煙霧中一齊對空射擊,1架敵機當場被擊中起火,冒著濃煙從空中墜落,其餘敵機見狀狼狽逃竄。
『叄』 紅軍長征經過幾大戰役
紅軍長征的路線:
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江西瑞金——四道封鎖線(湘江戰役)——強渡烏江——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過雪山(夾金山)——四川懋功(一、四方面軍會師)——毛兒蓋——過草地——臘子口——吳起鎮(同陝北紅軍會師)——會寧
紅二方面軍(紅二、六軍團):湘鄂邊根據地——沅江——烏江——貴州盤縣——雲南宣威——雲南石鼓鎮——渡金沙江——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甘肅將台堡——會寧
紅四方面軍:川陝根據地——渡嘉陵江——四川茂縣——四川懋功(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四川松潘——甘孜——會寧
重要戰役:
長征是紅軍10年內戰最為嚴酷的一個階段。國民黨佔領紅軍根據地後,先後投入100多萬兵力,妄圖將處於流動中的紅軍各部消滅。紅軍為保存力量,求得新的落腳點,開創發展新局面,與圍追堵截之敵展開了殊死搏鬥。在長達兩年的長征中,紅軍共進行了近600次戰役戰斗,師以上規模約120次。
其中重要戰役、戰斗有: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湘江戰役,四渡赤水戰役行動,強渡大渡河、飛取瀘定橋,臘子口戰斗,吳起鎮戰斗,直羅鎮戰役,東征戰役,西征戰役等;紅二、紅六軍團(紅二方面軍)突破澧水、沅江封鎖線,烏江戰斗,烏蒙山迴旋戰役,甘南戰役等;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戰役,土門戰役,綏崇丹懋戰役,天蘆名雅邛大戰役等;紅二十五軍獨樹鎮戰斗,庾家河戰斗,四坡村戰斗等。此外,還有紅一和紅四方面軍一起進行的包座戰斗,紅二和紅四方面軍一起進行的岷洮西戰役,紅二十五軍和西北紅軍一起進行的勞山戰役等。紅軍長征中的戰役戰斗取得了殲滅與擊潰敵軍數百個團,斃傷敵軍數萬人,俘敵少將以下官兵2.4萬餘人,繳獲各種槍數萬支、騾馬2000多匹的輝煌戰績。
長征的6大戰役簡介:
① 勇渡烏江天險:1935年1月2日,紅軍右縱隊一軍團主力和九軍團,在余慶縣箐口附近的回龍場渡口擊潰黔軍第8團萬式炯部,渡過烏江。9時,紅一軍團2師4團在團長耿飈、政委楊成武的率領下,在江界河用竹筏強渡烏江未成功。入夜後,4團再次強渡烏江,第3連連長毛振華率4名戰士登上北岸。 1月3日9時,紅軍在江界河發起猛烈攻勢,擊潰江防黔軍第3旅林秀生部第5、第6團,強渡烏江成功。紅軍幹部團、工兵連在渡口架設浮橋。軍委縱隊及五軍團渡過烏江。左縱隊三軍團於茶山關渡口過烏江,進駐遵義尚稽。
② 四渡赤水:1935年1月19日起,紅軍1、3、5、9軍團分三路先後從遵義、桐梓、松坎地區出發,向土城、赤水方向前進。黔軍隨即佔領遵義、湄潭;川軍以一部兵力防守宜賓、瀘州,以8個旅分路向松坎、溫水、赤水、敘永等地推進。24日,紅1軍團擊潰國民黨軍黔軍的抵抗,攻佔土城。28日,紅3、5軍團、軍委縱隊、幹部團、紅1軍團一部在土城、青杠坡地區對尾追的川軍2個旅發起猛攻,予以重創。此時,川軍後續部隊4個旅迅速增援,毛澤東等遂決定,立即撤出戰斗,西渡赤水河,向古藺以南地區前進,尋機北渡長江。演出了一幕軍事史上著名戰例——四渡赤水。至此,中央紅軍巧妙地跳出了國民黨軍的合圍圈,將蔣介石的幾十萬軍隊甩在烏江以北。
③ 巧渡金沙江:金沙江是長江的上游,上接通天河,從海拔五六千米的昆侖山麓急流之下,水流湍急,難以徒涉.國民黨軍隊把船隻擄往對岸. 1935年5月3日,軍委幹部團的同志們接受了搶奪皎平渡的任務。他們二話未說,翻山越嶺日夜兼程180里,當天夜晚就來到了金沙江邊。在渡口,他們幸運地找到了兩條船。然後,他們乘坐這兩條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敵人的哨兵以為探子回來了,沒有在意。他們來了個突然襲擊,一舉消滅了一連正規軍和一個保安隊,控制了皎平渡兩岸渡口。後來,他們又找到了五條船,動員了36名艄公。從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時間里,紅軍主力就靠這7隻小船從容地過了江。兩天以後,敵人的追兵才趕到南岸。可是紅軍已經毀船封江,遠走高飛,無影無蹤了。
④ 強渡大渡河: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寬300米,水深流急,兩岸是險峻的群山,地勢險要,大部隊通過極其困難。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第1師第1團,經80多公里的急行軍趕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此地由川軍2個連駐守,渡口有川軍第24軍第5旅第7團1個營築堡防守。25日晨,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紅1團第1營營長孫繼先從第2連挑選17名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連長熊尚林任隊長,由帥士高等4名當地船工擺渡。突擊隊迅速登岸,並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奮勇沖殺,擊退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後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隨後,紅1軍團第1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⑤ 飛奪瀘定橋:1935年5月 27日晨,右路先頭部隊紅1軍團第2師第4團,由團長王開湘、政治委員楊成武率領從安順場出發,沿途擊破川軍的阻擊,經2晝夜強行160公里,29日晨佔領了瀘定橋西橋頭。瀘定橋扼川康要道,全長100餘米,寬2.8米,由13根鐵索組成,橫跨在洶涌奔騰的大渡河上,兩岸是峭壁,東橋頭與瀘定城相連。守城川軍第4旅第38團(欠1個營)在紅軍抵達前,已將橋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懸空的鐵索。是日16時,紅4團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在全團火力掩護下冒著川軍的密集火力,攀踏著鐵索,向對岸沖擊,當接近橋頭時,川軍突然施放火障,突擊隊勇敢地穿過火牆,沖進瀘定城,同川軍展開巷戰。後續部隊及時投入戰斗,經激戰,紅軍佔領瀘定城,川軍一部被殲,其餘向天全潰逃。中央紅軍主力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於大渡河以南的企圖。
⑥ 激戰臘子口:臘子口是岷山山脈的一個重要隘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門戶,口寬約30米,周圍是崇山峻嶺,地勢十分險要。蔣介石在岷縣、臘子口地區配置了兩個師,妄圖憑借天險擋住紅軍的出路。1935年9月17日下午,紅1軍2師4團向臘子口發動了猛烈的進攻。可是由於地形不利,兵力無法展開,從下午攻到半夜,連續沖鋒十幾次都沒有成功。在半夜時分,部隊暫停進攻,重新研究作戰方案。戰斗再次打響了,正當正面戰斗激烈進行的時刻,迂迴部隊已摸到臘子口右側峭壁下。面對從天而降的紅軍,敵人丟械而逃.黨中央率陝甘支隊通過臘子口後,9月20日,進占甘南的哈達鋪。至此,黨中央和紅一方面軍主力終於走出了雪山草地的藏民區域,打破了蔣介石妄圖利用惡劣的自然條件「困死」紅軍的陰謀。
『肆』 為什麼中國紅軍的戰鬥力那麼強
紅軍之所以稱為紅軍,是南昌起義10個月以後的事。1928年4月間,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和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會師,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此後不久的5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中央通告》,規定「在割據區域所建立之軍隊,可正式定名為紅軍……」至此,「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就成了「紅軍第四軍」。值得注意的是,有了第四軍,前面還有沒有第一、二、三軍?後面還有沒有第五、六、七、N軍?當時還不清楚。福建文史專家傅柒生在《軍魂》一書中解釋說,因為南昌起義的主體來自於國民革命軍第四軍,這支部隊「北伐」時期戰功赫赫,被譽為「鐵軍」,朱、毛部隊沿用「鐵軍」番號,表明繼承「鐵軍」的傳統基因。發揚「鐵軍」優良的戰斗作風,是紅四軍戰鬥力旺盛的精神基礎。
1、1929年,朱德、毛澤東率主力離開井岡山,實施外線作戰,途中打了一個大勝仗,在長汀製作了四千套軍服,這也是中國紅軍第一次統一著裝,「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的紅旗掛兩邊」,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當時,周邊都是國民黨軍和軍閥部隊,相繼投入兵力數十萬人「會剿」。奇怪的是,紅四軍不僅沒有被消滅,反而越打越強,先後擊斃反動軍隊的旅長郭鳳鳴,活捉國民黨軍師長張輝瓚,抵抗了劉和鼎、蔣光鼐、金鼎漢等部接踵而至的進攻。1928年8月下旬,國民黨軍趁紅四軍外線作戰欲歸未歸之際,對井岡山根據地發起「會剿」。朱、毛紅軍下山時,帶走了主力部隊,惟一的迫擊炮因為打不響留給了看家的部隊。後來彭德懷做過一個保守的比較,當時敵我兵力對比大概是三十比一。8月30日晨,敵軍兩個團加強一部,向黃洋界哨口發起進攻,留守部隊以區區兩個連的兵力,憑險據守,連續打退多次攻擊。打到下午,紅軍子彈所剩無幾,最後關頭,戰士們把那門破炮找出來了,僅有的三發炮彈,前兩發都是啞炮。就在絕望之際,一個戰士不甘心,又把第三發炮彈填入炮膛,奇跡就在這個瞬間發生了,第三發炮彈不但響了,還正好落在敵軍指揮部,上山之敵以為紅軍大部隊殺回來了,連夜逃之夭夭。解讀這個戰例,我們不難看出,人少不是問題,槍破不是問題,天寒地凍也不是問題。那麼,紅軍為什麼能打勝仗,為什麼能以少勝多,為什麼能以弱勝強?事實上,毛澤東在戰斗結束之後寫的那首詩詞,就給出了答案: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眾志成城,就是紅軍能打勝仗的根本原因。不僅眾志成城,連那門破炮在關鍵時刻也幽了一默,真是恰到好處,有如神助。
2、紅軍初創時期,打了很多勝仗,也打了一些敗仗。當然,若依實力對比和傷亡對比論成敗,紅軍即使打了敗仗也是勝仗,用俗語說,幹掉一個夠本,幹掉兩個賺一個。但是,在毛澤東的眼裡,這個「賺」要不得,夠本不行,小賺不行,大賺也不行,要特別大的賺才行。星星之火,必須燎原,這就要求年幼的紅四軍,必須盡快成為一支比純金還要純、比鋼鐵還要硬的隊伍。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了解麾下這支剛剛從農民和舊軍隊脫胎的軍隊,雖然名稱變了,但是很多舊的習氣還有待改造,攏到一起就是一塊鋼,攏不到一起就是一盤沙。早在秋收起義之後不久,部隊就進行了三灣改編,克服大而無當,把一個師縮編成一個團,把手掌攥成拳頭。當然,最重要的是「支部建在連上」,堅持黨指揮槍的原則,對官兵進行組織管理和思想教育,逐步建立主動革命的思想基礎。或許,就是從三灣改編開始,一個課題就在毛澤東的腦海里醞釀了,培養信仰,首先就要解決為誰打仗,為誰扛槍的問題。三灣改編的另一個原則就是官兵一致,建立士兵委員會,內部實行民主。官兵很快就有了感情認同,這支部隊是自己的,為自己扛槍,為老百姓打仗,為子孫萬代打天下。這個認識激活了強大的戰鬥力。
『伍』 紅軍長征途中的英雄事跡(故事)
1、張思德「嘗百草」
部隊進入草地後,由於環境、氣候非常惡劣,使得草地行軍十分艱難。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紅軍就因此長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隊、犧牲的同志越來越多,朱總司令令人將自己的坐騎也殺了,分給通信班、警衛班的同志做口糧,還向身邊的同志發出了「嘗百草」的號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尋找出一些無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過飢餓的難關。
然而,要嘗出一種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險的。張思德在「嘗百草」活動中,總是搶在他人之前。
2、女戰士小董
長征途中,有位女戰士叫小董,才13歲。爬雪山是每人發一個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沒帶辣椒。小董剛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發抖。
隊員一直喊:「同志們千萬別坐下,坐下就起不來啦。到了山腰,小董實在又冷又累,但還是堅持著,終於到了山頂,小董看隊員們都滾了下去,一滾就是幾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滾,100多丈。終於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3、一袋干糧——小蘭
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沖走了。
她為了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堅持沒告訴他們。為了裝成沒事發生一樣,她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就不行了。
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分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
4、斷腸英雄陳樹湘
紅34師師長陳樹湘率領全師與十幾倍於自己的敵人在湘江邊激戰四天五夜,最後因彈盡糧斷、腹部受傷二被俘。在押解途中,躺在擔架上的他撕開傷口,把腸子掏出來擰斷,慷慨就義,年僅29歲。「斷腸英雄」的事跡,流傳至今。
5、啞巴排長
紅軍在翻越雪山途中,一位因傷致啞的排長負責團給養隊的工作。為了給雪山上的部隊送糧,他背著一百多斤糧食,頂風冒雪向上進發,可數日不見歸隊。
戰友們焦急地上山尋找,在半山腰發現了「啞巴排長」,他趴在潔白的雪上,沉重的糧食壓在身上,右手使勁地向前伸出,手指深深地摳在冰雪裡,身體保持著向上爬行的姿勢,懷里還揣著兩個沒捨得吃的山芋。
『陸』 紅軍長征是怎樣取得勝利的
為什麼紅軍的條件如此艱苦,卻總能達到自己的目標呢?我們取得勝利的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我們有真正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紅軍戰士。紅軍能沖能打,同時又能有組織地順利退卻。當我們在遵義向王家烈的兩個師進攻時,發現敵人正在沿公路撤退。於是我們沿著小路,在不能點火把照明的情況下,連夜急行軍,八小時走了五十公里路。當我們趕到烏江時,敵人後面的幾個團還沒過江。我們燒毀橋梁後全殲剩下的幾團敵人。難道這不足以證明我們紅軍十分靈活的機動能力和進攻能力嗎?赤水之戰,持續了一整天。晚上十點,我們得知敵人的增援部隊來了,於是決定撤退。我們搭了渡橋。橋是晚上修好的,而黎明時紅軍主力已過河走出十五公里了。經過八個月的鍛煉,我們平均每天可以走五十公里到六十公里,都是山路,而且往往還是夜行軍。
我們的戰士具有很高的政治覺悟,所以他們表現出了高度的英雄主義。紅軍在江西時知道他們的使命是保衛土地革命的成果,現在他們依然很明確自己的任務,即為民族解放和在全中國完成蘇維埃革命而斗爭。
紅軍之所以這么英勇頑強,還在於它有一支優秀的、堅強的幹部隊伍。這些幹部都是在國內戰爭中成長起來的。我們的幹部不僅是優秀的軍事家,而且還是執行我黨路線的傑出政治家。他們積極主動,經常就下一步的計劃、紅軍的任務和發展前途等問題,向黨的領導人提出建議。他們總是從實際情況出發,善於採取靈活的策略。黨給他們的任務,他們都能獨立完成。
我們這次西征取得勝利的第二個原因,是我們黨真正成熟起來了,尤其是黨的領導人成熟了。它在國內戰爭的炮火中得到了鍛煉,的確變得有能力領導像我們的西征這樣光榮偉大的事業。黨一直領導軍隊,主持制定軍事計劃和戰略戰術。我們同國民黨已經持續了多年內戰。如果沒有真正正確的黨的領導,我們就不會取得這樣的成就。每次戰斗前,連隊的黨員都召開會議,選出後備指揮員,大約有四五個人。如果連長在前線受傷或者犧牲了,隊伍不會跑散,因為第一後備連長會立即挺身而出;如遇不幸,第二後備連長又會代替他,一個接著一個。黨員受傷後,為了不影響同志們的情緒,總是對他們說:「沒關系,你們繼續前進吧。」應該說,我們紅軍中的共產黨員都是我們黨的優秀分子。
我們取得勝利的第三個原因,是我們所到之處都得到了群眾的支持。我們每佔領一個新的地區,就動員群眾沒收當地軍閥、地主豪紳的財產和存糧。我們把這些財產和糧食分給貧苦百姓。只要有可能,我們到處都建立起地方革命政權——革命委員會。我們撥出一部分武器組織地方游擊隊。每個紅軍戰士都知道三大紀律和八項注意。這些規定包含了我們的優良傳統,因此,我們要求每一個戰士務必遵守。每一個紅軍戰士都隨身帶有一截粉筆,他每天至少要在走過的地方寫三條標語。正是由於我們密切聯系群眾,所以我們才得到了他們的支持,並得以為紅軍招募到志願兵。我們隨處可以找到幫助我們搬運輜重的腳夫,到處可以把紅軍戰士安置在老百姓的家中。當我們需要糧食時,老百姓會賣給我們。
『柒』 紅軍打仗時的故事。
強渡大渡河
大渡河上的鐵索橋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長征從雲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後,沿會理至西昌大道繼續北上,准備渡過大渡河進入川西北。蔣介石急令第2路軍前線總指揮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進擊;令川軍第24軍主力在瀘定至富林(今漢源)沿大渡河左岸築堡阻擊;以第20軍主力及第21軍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區推進,加強大渡河以北的防禦力量。企圖憑借大渡河天險南攻北堵,圍殲中央紅軍於大渡河以南地區。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寬300米,水深流急,兩岸是險峻的群山,地勢險要,大部隊通過極其困難。5月24日晚,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第1師第1團,經80多公里的急行軍趕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此地由川軍2個連駐守,渡口有川軍第24軍第5旅第7團1個營築堡防守。當晚,紅1團由團政治委員黎林率第2營到渡口下游佯攻,團長楊得志率第1營冒雨分三路隱蔽接近安順場,突然發起攻擊,經20多分鍾戰斗,擊潰川軍2個連,佔領了安順場,並在渡口附近找到1隻木船。
25日晨,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紅1團第1營營長孫繼先從第2連挑選17名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連長熊尚林任隊長,由帥士高等4名當地船工擺渡。7時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炮手趙章成兩發迫擊炮彈命中對岸碉堡。突擊隊冒著川軍的密集槍彈和炮火,在激流中前進。快接近對岸時,川軍向渡口反沖擊,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突擊隊迅速登岸,並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奮勇沖殺,擊退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後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隨後,紅1軍團第1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捌』 紅軍是如何過湘江之役的
湘江戰役
——長征中最慘烈的一仗
1934年11月中旬,突圍的中央紅軍跨越敵軍的三道封鎖線,進入湘南的嘉禾、蘭山、臨武地區。這時,蔣介石真正搞清了紅軍戰略轉移的目的地。他任命湘軍頭目何健為「追剿軍」總司令,調動湘軍和桂軍,在零陵至興安之間近300里的湘江兩岸配置重兵,構築碉堡,設置了第四道封鎖線。蔣介石則親率國民黨中央軍周渾元部及部分湘軍在後面追擊。此時的蔣介石躊躇滿志,得意洋洋,以為定能將紅軍全殲於湘江、瀟水之間了。
11月20日,白崇禧見紅軍的一支部隊佔領了湘南的江華,又向廣西恭城奔來,白崇禧同粵軍和湘軍一樣,不願同紅軍硬打而消耗實力,以防紅軍進入本省或被蔣介石吞掉,就借口兵力不夠及防止紅軍南進廣西,在11月21日忽然從興安、全州、灌陽撤兵,使湘桂軍閥聯合防守的湘江防線出現了一個缺口。何鍵為求自保,也不盡快派兵南移接防,致使這130里防線無兵防守達7天之久。
順利通過第四道封鎖線的機會到來了。可惜,紅軍未能抓住這一良機。
11月25日,中革軍委才下達搶渡湘江的命令。紅1軍團先頭部隊於11月27日趕到界首,未經戰斗就佔領了這一渡口,很快控制了界首以北60華里的湘江兩岸。這時軍委縱隊也到達了離渡口不到80公里的灌陽以北的桂岩地區。
剩下的問題就是爭取時間。十萬火急的命令一道接一道。遺感的是,中央軍委縱隊就是加快不了行軍的速度。11月26日,走了8公里;27日,只走了6公里;28日,走了28公里;29日,走了32公里。足足4天,才走到湘江岸邊。最高三人團是想將中央蘇區整個地搬到湘西去。臨突圍前,雇了幾千名挑夫,綁了三千多副挑子,兵工廠拆遷一空,工廠都卸走機器,凡是能夠搬走的值錢的東西都裝在騾子和驢子的背上帶走,組成了龐大的啟方運輸隊。需要七、八個人抬的石印機,需要十幾個人抬的大炮底盤,也捨不得丟下。在山間羊腸小道上行走,這樣的隊伍怎麼能加快行軍速度呢?
11月29日,湘軍和桂軍蜂擁而來,敵人向正在渡江的紅軍發起了進攻。兩岸的紅軍戰士,為掩護黨中央安全過江,與優勢的敵軍展開了殊死決戰。紅軍的阻擊陣地上,炮彈和重磅炸彈的爆炸聲不絕於耳,許多來不及構築工事的戰士們被震昏了,耳鼻出血。裝備單一的紅軍要用血肉之軀抵擋敵人飛機和重炮的狂轟濫炸,戰斗的殘酷可想而知。但「保衛中央縱隊安全渡江」的口號仍響徹在陣地上空。
12月1日,戰斗達到了白熱化程度,敵人對我發動了全線進攻,企圖奪回渡口,殲我於半渡中。這是生死存亡的一戰,是意志的較量。狹路相逢勇者勝。紅軍將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彈打垮了敵軍整連、整營的一次次進攻,湘江兩岸灑下了無數紅軍將士的鮮血,渡口始終牢牢地掌握在紅軍手中。至當日17時,中央機關和紅軍大部隊終於拚死渡過了湘江。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我軍與優勢之敵苦戰,終於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
紅軍雖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5軍團和在長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國際師損失過半,8軍團損失更為慘重,34師被敵人重重包圍,全體指戰員浴血奮戰,直到彈盡糧絕,絕大部分同志壯烈犧牲。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和軍委兩縱隊,已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湘江一戰,是紅軍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慘敗。血的事實,宣告了「左」傾教條主義軍事路線的徹底破產,使廣大紅軍指戰員對王明路線的懷疑、不滿以及積極要求改變領導的情緒,達到了頂點。
『玖』 紅軍長征時共打過幾次仗
從1934年10月16日紅軍在江西渡過於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中國工農紅軍從江西到陝北,歷時兩年整,行程上萬里,其間經過無數次激烈的戰斗。幾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戰,路上行軍一共368天,餘下來的100天大多都在戰斗中渡過。據美國著名記者斯諾統計:紅軍一共爬過了18條山脈,其中5條終年冰雪覆蓋;渡過24條河流;經過12個省份;佔領過62座城市;突破10個地方軍閥組織的包圍,此外還打敗或躲過追擊的中央軍。平均每天行軍71華里,一支大軍及它的輜重要在一個地球上最險峻的地帶保持這樣的平均速度,可說近乎奇跡。
長征一開始就遇到了最殘酷的一仗自1930年冬到1933年夏,蔣介石在江西連續發動四次對中央蘇區的"圍剿",均告失敗。他接受了過去的教訓,改弦更張,放棄了長驅直入的作戰方式,調整部署,採取"穩扎狠打,步步為營,修碉築路,逐步推進"的辦法,企圖構成包圍圈,斷絕蘇區物資來源,迫使紅軍進行陣地戰來比力量拼消耗。對紅軍來說,屢戰屢敗的蔣介石這點伎倆其實算不了什麼。只可惜此時紅軍已失去了以毛澤東為首的正確領導,被王明等"左"傾機會主義者所把持,紅軍最終被逼上了遠征的道路。1933年9月下旬,蔣介石調集了100萬軍隊和200餘架飛機,對紅軍各根據地發動了第五次"圍剿"。他任命顧祝同為北路軍總司令,以陳誠為北路軍前敵總指揮,率領第三、第六兩路軍由北向南進攻蘇區;同時以重金收買陳濟棠為南路軍總司令,出兵兩個軍封鎖江西、廣東邊境。以所謂政治圍攻、文化圍攻、經濟圍攻、交通圍攻,配合近百萬兵力的軍事圍攻。紅軍由於受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影響,放棄了最拿手的機動靈活的戰術,與敵人打陣地戰,只能局促迴旋於堡壘之間,造成被動之勢。而國民黨軍隊依靠兵力優勢,五里一推,十里一進,給蘇區增加了不少的困難。陳誠、薛岳部逐漸佔領了廣昌、興國等地,迫使紅軍退至白水、頭陂構築工事。蔣介石看到紅軍採取打正規戰和他拼火力,越發起勁了。他又調來重炮兵到江西配合他的10個縱隊近30個師兵力加緊進攻,9月底,又攻佔了寧都等地,紅軍遭受了重大損失。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紅軍主力第1、3、5、8、9軍團,連同後方機關共86000餘人分別從福建長汀、寧化和江西瑞金、於都等地被迫開始突圍長征。其中1軍團19880人,3軍團17805人,5軍團12168人,8軍團10922人,9軍團11538人。此外,還有兩個獨立縱隊:軍委縱隊4695人,中央縱隊9853人。經過20多天的作戰,紅軍先後突破了敵人的三道封鎖線。這時蔣介石已判明紅軍西進的企圖,於11月20日任命湖南軍閥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指揮25個師的兵力,分五路追剿紅軍,同時令貴州「剿共」總指揮王家烈派出主力部隊到湘黔邊界堵截,企圖將紅軍「殲滅於湘江、灕水以東地區」,並手諭前線各部隊:「力求全殲,毋容匪寇再度生根」。紅軍長征一開始就遇到了長征中最殘酷的一仗:湘江戰役。
敵人利用寬闊的湘江構成了第四道封鎖線,紅軍前有湘江攔阻,左有廣西軍,右有河南軍,後有中央軍和廣東軍閥窮追不舍,處境萬分險惡。25日,中央軍委發布搶渡湘江的作戰命令,令中央紅軍分四路縱隊,迅速搶渡湘江,通過敵第四道封鎖線。26日,紅1、3軍團主力迅速前進,先頭部隊紅2、4師各一部於27日在廣西的興安、全州間搶渡湘江,至當日晚,紅軍已控制了界首至屏山渡之間60華里長的湘江兩岸。此時,軍委縱隊距最近的湘江渡河點只有80多公里,如果輕裝急行軍,一天即可趕到。可是,由於山路狹窄,加之後續部隊攜帶著從蘇區運出的大量物資,行動遲緩,每天只能走二三十公里,寶貴的機會白白地喪失了。11月29日,敵人向正在渡江的紅軍發起了進攻。兩岸的紅軍戰士,為掩護黨中央安全過江,與優勢的敵軍展開了殊死決戰。紅軍的阻擊陣地上,炮彈和重磅炸彈的爆炸聲不絕於耳,許多來不及構築工事的戰士們被震昏了,耳鼻出血。裝備單一的紅軍要用血肉之軀抵擋敵人飛機和重炮的狂轟濫炸,戰斗的殘酷可想而知。但"保衛中央縱隊安全渡江"的口號仍響徹在陣地上空。12月1日,戰斗達到了白熱化程度,敵人對我發動了全線進攻,企圖奪回渡口,殲我於半渡中。這是生死存亡的一戰,是意志的較量。狹路相逢勇者勝。紅軍將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彈打垮了敵軍整連、整營的一次次進攻,湘江兩岸灑下了無數紅軍將
『拾』 二萬五千里長征經歷幾場戰爭
歷時2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有血戰湘江、強渡烏江、遵義新起點、四渡赤水、強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突破天險蠟子口、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巧渡金沙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