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誰有:北大教研室《中國哲學史》筆記含各章重點名詞解釋 的文檔啊
附件已上傳 請下載 滿意請採納回答
2. 中國哲學史名詞解釋
中國哲學史名詞解釋
先秦:
太初:天地未分前的混沌狀態,其含義與太一、太極相近。《莊子·天地》: 「太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莊子·知北游》:「外不 觀乎宇宙,內不知乎太初。」成玄英疏:「太初,道本也。」《白虎通義·天地》: 「始起先有太初,然後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又引《易緯·干鑿度》: 「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成玄英認為: 「太,初始也,元氣始萌,謂之太初,言其氣廣大,能為萬物之始本,故名 太初。」孔穎達:「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太易:宇宙形成過程中「未見氣之前」的階段。與《易傳》中的太極,《老子》 中的「渾成」含義相近。《列子·天瑞》篇:「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 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視 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尚書·洪範》五行說:《洪範》中說:「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 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它提出了人們所用 的五材,以「水」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質、作用,說明其和 農業生產有關,但沒有觸及五行之間的內在聯系。
和同:和,指不同東西和合和統一;同,指相同東西的簡單相加或同一。西 周末史伯首先把和與同作為有差異而又有聯系的一對范疇提出。《國語·鄭 語》:「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 同俾同,盡乃棄矣。」春秋時晏嬰繼承發揮之,認為五味相和,方能成為美羹, 進而提出君臣關系應該和而不同:「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 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而去其否。」(《左傳·昭公二十年》) 孔子以和同推及人倫關系,認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 路》)
3. 求中國哲學史知識點歸納
只能說太懶了,這樣還上什麼學啊
4. 想考西方哲學研究生怎樣准備應試中國哲學
第一是要看你要報考的專業的參考書目
你能把這些吃透包你能進復試
只是能不能討那些教授的喜歡就看你的造化了
我就是敗在了第二輪的面試
5. 高分急求:中國哲學史知識點歸納及名詞解釋
道:
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實際上泛指一切真理。中國網路全書解釋如下:
原意指道路,後引申為道理,規律。歷代哲學家對道有不同的解釋。春秋後期,老子最早將道視為宇宙的本原和規律,認為萬物由道而產生,道構成了萬物的共同本質,道作為普遍的規律,其特點是自然無為。其後,稷下道家以「精氣」說明道,對後世中國哲學和醫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莊子在繼承老子思想的基礎上,強調道具有虛無、神秘的屬性,形成相對主義詭辯論和不可知論。韓非提出「道」、「德」、「理」的學說,以道為萬物的普遍規律,德為「道之功」,理為事物的特殊規律。認為「道盡稽萬物之理」。《易傳》則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和「一陰一陽之謂道」之說。以道為超越現象界的抽象規律 , 認為一陰一陽的相互轉化即為道 。宋代 ,各派理學家賦予道以不同的意義,張載以道為氣化的過程 ,程朱則以道為理。
五行:
中國古代哲學、醫學概念。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古代思想家把這五種物質作為構成萬物的元素,以此說明客觀物質世界的起源和多樣性的統一。
兼愛:
墨子的主要思想。墨子以兼愛為其社會倫理思想的核心,認為當時社會動亂的原因就在於人們不能兼愛。他提倡「兼以易別」,反對儒家所強調的「愛有差等」的觀點。他提出「兼相愛,交相利」,把兼愛與實現人們物質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聯系,表現出對功利的重視。墨子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攻等主張均以兼愛為出發點 ,他希望通過提倡兼愛解決社會矛盾,這當然只是一種空想 。但他批判了傳統的宗法等級制度,在當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性。
執本統末:
是不是說,抓住了根本也就掌控了細節?呵呵
佛性:
佛陀(即釋迦牟尼)之本性,也指可成為佛的潛在可能性,即成佛的因性、種子。人皆有佛性,但由於煩惱無明覆障,所以得通過修行而顯發佛性。
四諦:
即苦、集、滅、道四諦。這是佛陀證悟並曉示世人的關於人生真實狀況的價值判斷及其解脫道路的真理。諦,即真理義。所謂四諦,即:①苦諦。說人生存在的本質為苦,這包括肉體的精神的痛苦,和生命中永遠無法滿足的企望,追求,必然遭受的挫折,以及關於生存的焦慮。佛教總結有8類苦。②集諦,又稱習諦 。具體指業與惑 ,它們是人世痛苦的根源。在如何說明這種苦因的作用過程中引出佛教的十二因緣論。煩惱及煩惱增上所生業可以說是有情眾生在生死中流轉的原動力。簡言之,煩惱及業是生存於痛苦現狀中的根本因。③滅諦。揭示世間諸苦可以斷滅,因而造成生死輪回的十二因緣的鎖鏈是可以打破的。滅諦可以導向一條清凈的超越性的存在,稱為涅盤。④道諦。它揭示出斷滅惑業及煩惱,趣向涅盤解脫的清凈行,這就是八正道。八正道是唯一可以超脫世間因果而出世間的途徑,它自身就包含了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的全過程。
法界:dharmadhātu
法,泛指一切事物現象,其梵文字根 dhr 便有軌執、集起的含義,即足以保持自身以成一類別;界,則有保有界限,相互區別的含義。法界可簡言為范疇分類。其具體內涵隨不同語境或佛教宗派學說體系而大致分 3 類:①狹義的法界指十八界中最後一類,即一切可以成為意識所緣的對象境界;②廣義的法界可以指一切事物現象,從此意義上講,整個十八界均在此范疇內;③在佛教諸宗派中,法界又往往成為事物現象的本源、本質或本體 ,這樣它便等同於真如、如來藏、實際、實相等,如華嚴宗的一真法界等。佛教各宗對於修行次第、對眾生從迷到悟各層次的存在狀況又都以法界名稱,各有范疇體系,如華嚴宗之十種法法界及人法界,天台宗之十法界等等,其所指需具體而論。
6. 中國哲學史考的名解「無」應怎麼答
中國哲學思考的名解無,應該用有來進行應答。這就是辯證。
7. 北大907考研有誰考上的嗎,能否回憶下題目順帶說一下經驗
這里有個經驗貼,考北大哲學系中國哲學(簡稱中哲)專業,僥幸第一名考上,政治74、英語80、西方哲學史一123、中國哲學史132,總409。寫個經驗,希望再考的人用得上。本文分四部分:考試和招生內容、參考書目、初試經驗和復試經驗。一、考試和招生內容中哲初試考四門,依次為政治、英語、西方哲學史一和中國哲學史。其中其中西方哲學史一不考現代部分,中哲包括近現代部分,但只是偶爾考。專業課題型比較固定,一般是名詞解釋、簡答和分析。有時沒有簡答,中哲以前有文言翻譯。復試分兩部分,一是北大全校統一的英語聽力考試,而是哲學系老師的復試。其中中哲的復試只有面試,且不涉及西哲和英語。近兩年,中哲計劃招生均為6人,推免均為4人。其中,2011年統招報考131人,3人復試,錄取2人。2012年統招報考110人左右,由於美學和宗教學初試沒有同學上線,中哲增加2名額,8人復試,錄取4人。預計2013年將恢復2011年的情況,且中哲考試難度會增加,原因分析見初試經驗。二、參考書目我沒報過輔導班,兩門哲學史旁聽過,四門考試主要靠看書,參考書目如下。1.政治①、教育部紅皮書(大綱及大綱解析)②、任汝芬系列一至四2.英語①、考研單詞(俞敏洪編)②、真題解析(新東方版)③、考研作文(王江濤編)3.西方哲學史①、《西方哲學史》第二版,趙敦華著,北京大學出版社②、《西方哲學史》第二版,張志偉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③、《西方哲學原著選讀》北京大學西方哲學教研室編,商務印書館4.中國哲學史①、《中國哲學史》第二版,北京大學中國哲學教研室編,北京大學出版社②、《中國哲學原著選讀》北京大學中國哲學教研室編,北京大學出版社③、《宋明理學》陳來著④、《中國哲學大辭典》方克立主編三、初試經驗就近幾年中哲考試來看,進入復試的同學初試成績都在390以上,而且最終基本上是按照初試名次錄取的。要考上的話,政治英語加起來應在140以上,兩門專業課加起來應該在250以上,各科要兼顧,不然考上會很難。哲學考研很文科,四門考試的備考大同小異。要說明的是,不要以為是文科就可以任意發揮,基礎才是第一重要的。備考的時候應該有計劃。先確定備考時間。這個因人而異,基礎好的半年不到就可以,基礎不太好的一年多,比如今年中哲的第二名,基礎不好不要報考北大。(所謂基礎好,舉個例子,英語不復習就能考60以上,就叫英語基礎好。)然後確定備考戰略,基礎不太好的先拿下。最後制定計劃,並經常按照實際情況小范圍調整計劃。1.政治政治應該是最簡單的。先看紅皮書,過一遍,了解一下考研政治都在說些什麼就可以了。然後看序列一至四。第一遍重在理解,重點要掌握,細節要知道。第二遍做題,一來檢驗掌握程度,二來還可以加深理解。第三遍總結,查漏補缺。最後學習時事政治並做預測題。三個經驗。第一,政治考的是理論,理論是要理解的。第二,是否信服馬克思主義是一回事,一定要按照馬克思主義答題是另一回事。並且,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思想差別比較大,答題時應以毛概為依據,尤其要重視所謂新思想新精神。第三,如果某個分析題能和國家元首最近的講話有關,答上講話內容通常是滿分。2.英語我英語基礎還好。雖然不會說也聽不懂,但考研之前已經可以看書,詞彙量也不止考研單詞。因此英語備考就是背一下單詞然後分析真題。建議基礎好的同學使用新東方的輔導書。新東方的東西整體來說科學而偏難,基礎好的同學用了可以節省時間。3.西方哲學史西方哲學史重在理解。從泰勒斯到黑格爾,每位哲學家在說什麼都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實在不行就把參考書上的原文背下來。備考的時候,近代以前趙敦華版較好,近代部分張志偉版較好。原著選讀很重要,尤其是參考書上沒有的內容。另外單純作為哲學資料那本《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也是非常好的。4.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史重在背書,背完了理解深度也就夠考試用了。《中國哲學史》上的幾乎所有原文都要熟記。2010年,西方哲學考生考的中哲部分很難,於是2011年西哲老師斷然反擊,中哲那年的西方哲學史一難度驟增,再然後就出現了今年中哲考試中國哲學史很簡單的情況。本專業分數過高,導致美學宗教學沒有同學上線。預計2013年中哲的難度會增加。增加的法通常是出一些比較少見的名詞解釋或考一下不是很重要的哲學家。參考書上沒有的東西,西哲看原著選讀,中哲看那本大辭典。宋明理學一向是重點,近兩年的分析題主要都在考這部分。對於初學者來說,這部分亂而且煩。建議先把哲學史中涉及的原文背熟。另外陳來老師關於宋明理學的很多簡單觀點幾乎是北大中哲老師們的共識,回答分析題時用陳來老師《宋明理學》中的觀點通常可得高分。答題盡量不要自己發揮。對於名詞解釋,答題可分三步。先說出自哪裡或是誰的思想,然後寫原文(西哲不需要),最後簡單解釋一下。其中原文最重要,解釋幾乎是翻譯一下就行了,多寫可能扣分。但由於西哲不需要原文,最好用自己的話多解釋一下,不行就背參考書上的話。簡答不要太簡略,但依然以原文為主。論述除了原文,要寫的其餘內容最好採用北大中哲老師們引為共識的觀點。四、復試經驗復試也要認真准備。英語聽力不需要太緊張,復試不佔成績,聽聽六級或雅思聽力練習一下就好。事實上這個聽力非常難,拉不開距離。中哲復試只有面試,且不涉及西哲和英語。面試老師不少於四個,按初試名次進行,一般是很簡短的自我介紹後就開始直接提問。提問沒有閑聊,內容基本都是中國哲學史的古代部分。老師們要考察學生的真實水平,提問的時候會按照學生回答的情況逐漸加深加難。因此回答的時候一定要誠實。另外建議中哲考生平時要更注意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