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花卉如何帶中國元素

花卉如何帶中國元素

發布時間:2022-04-25 10:47:38

A. 如何從花卉文化看民俗文化的傳承

1 民俗文化傳承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是多姿多彩的。但在經濟全球 化的同化下, 在旅遊活動的負面影響下, 民俗文化的純凈性也受到了極大的沖擊。 為了使多樣的民俗文化傳承下去,必須對民俗文化的文化內涵進行發掘及宣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常重視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保護, 《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 (2001 年 11 月 2 日第二十次全體會議根據 IV 委員會的報告通過決議) 指出: 「人 類的共同遺產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 這種多 樣性的具體表現是構成人類各群體和各社會的特性所具有的獨特性的多樣化。 文 化多樣性是交流、革新和創作的源泉,對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平 衡那樣必不可少。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應當從當 代人和子孫後代利益予以承認和確定。 〔1〕而各國民俗文化的多樣性正是世界文 」 化多樣性的一種反映。民俗及民間風俗,是廣大民眾所創造和傳承的文化現象, 〔 具有民族性與地方性的特徵。2〕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在歷史發展過程中,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這些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區 的歷史發展軌跡,也是一個地區或民族文化不斷發展創新的根源。但在經濟全球 化、旅遊活動日益頻繁的今天,民俗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如許多少數民族地 區的民眾,尤其是年輕人,已不再願意穿著本民族的服飾;按古規,苗族的蘆笙 在每年春種秋收這一段農忙日子裡是不能吹奏的, 可在貴州雷山縣的一個苗族村 寨,倘若來了旅遊團隊,不論什麼季節,只要付上 300 元左右的人民幣,就可以 〔 觀賞到全套表演。3〕從中也引出了一個問題:如何做好民俗文化的傳承工作,從 而保持民俗文化的多樣化?要使民俗文化在一個地區、一個民族傳承下去,要做 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發掘並宣揚各種民俗文化中的文 化內涵。 2 花卉與民俗文化 在我國的民俗文化中,花卉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1 2.1 桂花與民俗文化 關於桂花,漢晉以來,有月宮桂樹之說。 《太平御覽》引《淮南子》雲:「月 中有桂樹。」進而有吳剛在月中伐桂的傳說。比喻科舉考中為月中折桂、蟾宮折 桂,且作為成語,至今使用。月亮和桂花的傳說還演化出中秋賞桂、飲桂花酒的 習俗。桂花除了與中秋節相關,在其他民俗文化中也有反映。如彝族剪紙中就有 〔 桂花的圖樣。2〕 2.2 菊花與民俗文化 重陽節的菊花包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重陽節也叫「菊節」、「菊花節」,重陽 節與菊花有關的民俗有賞菊、簪菊、飲菊酒、食菊糕等。 唐李欣《九月九日劉十八東堂集》詩:「風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 惡酒,湯餅茱萸香。」宋代《乾淳歲時記》記載:「都人是日飲新酒,泛黃簪菊, 且各以菊糕為饋,以糖肉秫面雜物為之。」〔4〕在這些記載中可略見古時重陽節飲 菊酒、簪菊、食菊糕的風俗。 重陽節與菊花的關系如此之密切, 是與我國民眾所創造出來的菊花的文化密 切相關的。菊花被認為是辟邪之物, 《續齊諧記》雲:「汝南恆景隨費長房游學, 長房謂之:?九月九日,汝當有大災厄,急令家人縫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飲菊 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雞犬羊牛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 ?此可代也。?」〔5〕因菊花傳說有此辟邪之功效,所以重陽節簪菊、飲菊酒、食菊 糕等習俗一開始不免有辟邪的意思。菊花有葯用價值。 《神農本草經》將菊花列 為百草上品,認為「久服利血,輕身耐老延年」;菊花的葯用價值更被追求長壽成 仙的道教借用,認為菊花是食之可以不老的仙品,東晉道士葛洪《神仙傳》雲: 「康風子服甘菊花,柏實散,乃得仙。」 菊花除了與重陽節聯系密切,在其他民俗文化中也有反映。如壯族的壯錦花 〔 紋圖樣就有菊花等紋樣。2〕現在,菊花茶也是大眾普遍飲用的飲品。 2.3 牡丹花和民俗文化 牡丹的栽培歷史早在魏晉南北朝時就已有記載。傳說唐朝武則天冬日醉酒, 令百花開放,唯牡丹抗旨未發,被貶洛陽。牡丹不懼淫威,不畏權貴,不為困苦 2 〔 逆境所折服的品性,正與中華民族的氣節相吻合。6〕牡丹的國色天香,更寓意富 貴吉祥。錫伯族的門框、窗、屏風、相框上所雕繪的圖案就多有牡丹。壯族的壯 錦也有「鳳穿牡丹」等圖樣。土家族織的土花被面的花紋也包括了「蝴蝶撲牡丹」、 〔 「四鳳抬牡丹」等。2〕 2.4 石榴杜鵑和民族文化 除此之外,在我國文化中象徵多子多福的石榴是彝族剪紙的圖樣,也是苗 族蠟染的主要圖樣;象徵傲雪高潔品質的梅花是彝族剪紙的圖樣;象徵愛情和幸 福的羊角花(即杜鵑花)是羌族人民的最愛,也被羌族婦女廣泛應用為挑花和刺 〔 綉的花卉圖案。2〕 轉貼於 中國論 3 民俗文化的傳承 在我國民俗文化中,花卉包含著濃厚的文化底蘊。要做好民俗文化的傳承, 避免經濟全球化及旅遊活動等對民俗文化的沖擊, 就要在發掘這些民俗文化的同 時,做好民俗文化內涵的宣揚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兩點。 3.1 避免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而失去了民俗文化的多樣性 經濟全球化沖擊著多彩的民俗文化。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發掘並宣揚 民俗文化對民俗文化的傳承很有意義。比如,現在情人節的玫瑰花、聖誕節的聖 誕樹等西方民俗文化的象徵物在我國年輕人中間有一定的影響力。 但中秋節的桂 花、重陽節的菊花等中國民俗文化的象徵物卻在人們心目中慢慢地淡化。長此以 往,很容易造成民俗文化被同化的現象,同時失去本國民俗文化的底蘊,也失去 民俗文化創新的根本。在中秋節、重陽節這些傳統節日來臨之際,如果報紙、電 視等媒體適時宣揚桂花、菊花等內在的民俗文化內涵,有條件的公園適時組織桂 花展、菊花展,對民俗文化的傳承將會起到有益的促進作用。 3.2 避免旅遊活動對民俗文化的沖擊 在我國的一些旅遊地,「旅遊經營者們往往對旅遊者持一種迎合的態度,旅 游者喜歡什麼,他們就提供什麼,藝術品、手工藝品,甚至某些建築樣式和風格 〔 都以遊客的趣味為標准, 缺乏恰當的引導和可貴的守護精神」。3〕這樣做的後果, 3 就是造成民俗文化的扭曲、失去真我,旅遊者看到的也不再是真正的民俗。在旅 游活動中,應讓旅遊者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並使旅遊者了解這些文化的內 涵。在廣州的茶樓喝茶應可以喝到菊花茶,而不是八寶茶;去彝族看到的剪紙中 應有石榴、桂花、梅花圖樣,而不是玫瑰花的圖樣;欣賞羌族的挑花和刺綉應可 以看到羊角花(即杜鵑花)的圖案,而不是鬱金香的圖案。而且,導游應講解相 應的花卉的民俗文化內涵。 這樣, 遊客不僅會對當地的民俗文化有所了解、 尊重, 認識多樣化的民俗文化,而且當地的民俗文化會得以傳承、繁榮。當然,在避免 旅遊活動對我國的民俗文化的不良影響的同時,也要尊重外來遊客的民俗文化, 〔 就拿菊花來說,在德國、法國等國家,菊花是葬禮上用的花。 7〕如果在接待來自 這些國家的遊客時,遇到旅遊地適逢菊花展,或預計參觀壯錦時會看到菊花花紋 圖樣等情況,都需要導游事先向遊客說明我國的民俗文化,說明絕非有心冒犯, 並徵求遊客的意見是否去參觀,以表示對外來遊客的民俗文化的尊重。 我國的民俗文化絢麗多姿,要在全球經濟化的大潮中,在旅遊業蓬勃發展的 現代, 避免民俗文化逐漸式微, 甚至消亡; 保持民俗文化的多樣性, 並不斷繁榮, 就需要我們發掘出民俗文化的內涵,讓人們了解民俗文化豐富的內涵。這樣,處 於這種民俗文化氛圍的當地人會珍惜本地的民俗文化,發展本地的民俗文化;而 慕名而來的旅人則會欣賞到地道而多彩的民俗文化,尊重這種民俗文化。如此, 民俗文化才能保持其多樣性。

B. 中國具有代表性的花卉有哪些

菊花。它原產我國,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菊花,都是從我國引種的。菊花性喜溫涼的氣候,耐寒性強,需要在肥沃濕潤及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中栽培。菊花品種繁多,色彩豐富,但以黃、白色為主。菊花開花時期,依各個地區的自然條件及品種不同而有所區別。雲南、廣西等地的一些品種,一年四季都能開花;其他地區的,一般只在秋季開花。

中國蘭花。它是我國最古老的花卉之一,原產於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地區。性喜半陰潮濕、空氣流通和微酸性土壤。蘭花最大的特點是清雅,花開時,香氣四溢,因而有「王者之香」之譽。蘭花品種繁多,僅台灣一省就有100多種,其中的蝴蝶蘭馳名世界,曾在第三屆國際花卉展覽上被評為「群芳之冠」。蘭花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南方的雲南、四川、浙江、福建、廣東等省的山區。浙江錢塘江的蘭溪、姚江的惠水,都因歷史上盛產春蘭、惠蘭而得名。

蘭花芍葯。它原產於亞洲東部,我國亦盛產。芍葯耐寒性較強。在華北一帶,可以露地越冬,喜土層深厚肥沃和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芍葯花的直徑為12~15厘米,盛開於5月,色彩很鮮艷。

牡丹。它有「花王」之稱,原產於我國西北部,是我國傳統的名貴花卉。河南洛陽栽培歷史最久,達1500多年,曾有「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稱,目前以山東菏澤栽培最盛。

水仙。它原產於我國,以上海崇明島和福建漳州生長的最有名。尤其是漳州產的,具有鱗莖大、形態美、開花多、香味濃的特點。

梅花。它是我國傳統的名貴花卉之一,原產於我國,廣泛分布於長江流域,以武昌東湖的梅嶺、蘇州的鄧尉、無錫的梅園、安徽的歙縣等地的梅花最著名。梅花可成片栽培或單株培植,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梅樁盆景更是我國的傳統技藝。

臘梅。原產於我國中部,因花色似蠟,並在農歷臘月開花而得名。性喜陽光,比較耐寒、耐旱。臘梅花瓣多片,外部為黃色,內部為紫褐色。寒冬臘月,百花凋謝,唯有臘梅獨放,並且花期較長,香味幽雅沁人,是花卉中的珍品。

月季。月季原產我國,性喜溫暖的氣候,要求肥沃疏鬆及微酸性土壤,對環境適應性強,我國南北地區均能栽培。

江蘇常州種植很多,有「月季城」之稱。月季花顏色多樣,香味芬芳,四季常開,不僅有觀賞價值,而且可以用它提制香精,因此在國外被譽為「觀賞皇後」。

丁香。原產我國,主要分布在華北、東北、西北和長江流域各省,屬落葉灌本或喬木,是北方春季著名的園林庭院觀賞花木之一。性喜陽光,較耐蔭、耐寒。丁香花呈圓錐花序,適宜栽培在路邊或草地的角隅,也可盆栽觀賞。

山茶花。主要產於我國和日本。性喜溫暖潮濕,耐寒怕炎熱,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以雲南最為著稱。山茶花花大色艷,花型豐富,冬季開花,花期可以長達兩三個月,為我國珍貴的花卉之一。

桂花。原產我國西南部和南方各省,現在長江流域廣泛栽培,蘇州西部湖濱和杭州滿覺隴盛開桂花,廣西桂林的桂花更是聞名於世。桂花樹性喜溫暖,要求陽光充足,宜在通風的沙質土壤中栽培。它四季常青,花香馥郁,不僅是名貴的觀賞花卉,而且經濟價值較高。

木芙蓉。木芙蓉原產我國,是我國傳統名花。《木鏡》說木芙蓉「清姿雅質,獨殿群芳,乃秋色最佳者」。我國歷史上很多人推崇木芙蓉,它在秋天開花,氣質高雅、美觀大方、色澤鮮艷。在我國,除東北、西北地區外,其他地區都有分布。木芙蓉於10~11月開花,花期約一個月。在大地一片蕭條景象的深秋,而木芙蓉花卻越開越盛,無視霜侮風欺,表現出無畏的頑強精神,這正象徵著中國人民的骨氣,故人們贊美木芙蓉花,稱之為「拒霜花」。木芙蓉在中葯里,早有顯赫的名聲。治痛腫瘡癤的玉露散,是用木芙蓉葉的粉末製成的。治燒傷的芙蓉花油,是用木芙蓉鮮花浸麻油製成的。木芙蓉葉是民間廣泛應用的止血消炎的單方,現代醫葯工作者試驗,在多種止血葯中,芙蓉葉止血效果最好。

C. 花卉與中國文學有何聯系

千萬年來,花深深地滲透進了中國文化之中,形成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花文化。美麗的花兒代表了人類許多的情感,如愛情、親情、友情、敬仰之情;鮮花還象徵了人類的許多精神,如自由、高貴等;鮮花更是人類美好願望的寄託,如長壽、幸福、吉祥等等,賞花、詠花、贊花、論花,花和中國文學有著說不盡、道不完、評不夠、議不厭的不解之緣。
我國是花的國度,也是詩的國度。自古愛花的進趣聞軼事不勝枚舉,屈原以蘭喻己,陶潛採菊東籬,詩佩醉卧花陰,杜甫對花濺淚。在眾多中國文人心中,花是詩詞歌賦取之不盡的吟詠題材,是名詞佳句閃耀靈的源頭所在。花的出現成就了一個文學國度,使得文學的殿堂奼紫嫣紅、精彩紛呈。
從《詩經》中描繪桃花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到晉代陶淵明膾炙人口的品評菊花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宋代葉紹翁筆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那爛漫的杏花,到元代王冕「不用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那清麗素潔的梅花。千百年來,這些優美的詩句眾口相傳,詩中優美的意境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操。
花根植於中國文化之中,人品和花格的相互滲透是這一文化現象的集中體現。人格寄託於花格,花格依附於人格,二者不可分離。中國文人賞花時並不是單單欣賞花兒美麗的外表,他們常常把花木當作與人類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的靈性之物來對待。因此,他們在對花木的審美過程中,往往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心情、感受藉助花木表達出來。
從古至今,許多騷人墨客都為花寫下動人篇章,在這些文學作品中,花已經成為一種嚮往與崇敬的精神境界,成為德行品性的象徵。「梅標清骨,蘭挺幽芳,茶呈雅韻,李謝弄妝,杏嬌疏麗,菊做嚴霜,水仙冰肌玉膚,牡丹國色天香,玉樹亭亭皆砌,金蓮冉冉池塘,丹桂飄香月窟,芙蓉冷艷寒江」。不同的花成為不同德行的象徵,是不同品性的人喜愛、崇敬的對象。
文人不僅以花入詩,很多詞牌名、曲牌名也與花相關聯。《采蓮子》、《醉花陰》、《山花子》、《荷葉杯》、《木蘭花》、《一剪梅》、《桂枝香》,由此可見花與詩詞的深厚淵源。
花不僅使詩的國度璀璨多姿,在中國成語和俗語中以花做比喻的條目也隨處可見,「丁香結」、「步步蓮花」、「筆下生花」、「閉月羞花」等都和花有關。在戲曲、小說、散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花的蹤影。戲曲中有明代湯顯祖的名劇《牡丹亭》,現代評劇《花為媒》。小說中,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也有許多篇章與花相關,如《葛中》、《黃英》、《蓮花公主》等等,其中的主人公均以花仙、花精的身份來塑造文學形象。其他小說作品如《海上花》、《鏡花緣》、《紅樓夢》、《夢里花落知多少》,從書名中我們就可以感受到花的魅力。花令我們的文學更加搖曳多姿,花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D. 有關中國傳統花卉的概論

論工藝美術中的花卉紋樣,稱得上奼紫嫣紅,風姿綽約,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與應用價值,受到人們喜愛。而作為文學與藝術的題材,由於它們飽蘸著中國的文化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審美理想標准之一,也常常是人格風范的象徵,故一直以來為人們所崇仰和追慕。文化精神規范著人們的審美創造;而絢麗多姿,蘊涵豐富的藝術形態,也反過來改造和陶冶人們的心靈。中國的花卉植物裝飾藝術,正是在這樣一種與文化的相互依存和滋潤的關系中,從遠古的萌芽時代逐漸步向成熟,向世界展現其優美而獨特的風華。 中國的農業文化與花卉植物中國人向來喜愛花卉。 從古至今,有關花的佳話和軼事,流傳既多而廣:屈大夫滋蘭九畹、陶淵明採菊東籬。 李白進章解語、杜甫感時濺淚、白居易詠蓮吟柳、林和靖梅妻鶴子……。至於中國人從事花卉栽培、並用以觀賞的歷史,可以遠溯幾千年以上。近年在河南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中發現梅核。這暗示我們的祖先在新石器時代,不僅已經食用梅子,而且已經觀賞梅花了。因為人必先見花而後摘其子。在河南仰韶文化遺址發現的大批彩陶器上,描繪著許多題材不明顯的花葉紋樣。雖然學術界目前對此解釋不全一致,但從審美與實踐的一般關系來看,花葉紋最具可信性。因為以採集農耕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民族,必然特別關注植物的特徵。隨著主體審美意識在生產實踐中發展,把與生產活動有關的植物作為審美對象而加以描繪和表現,最自然不過了。從字源學上考察漢族的祖先——華夏民族的按形態特徵分類

一、草本花卉 花卉的莖,木質部不發達,支持力較弱,稱草質莖。具有草質莖的花卉,叫做草本花卉。草本花卉中,按其生育期長短不同,又可分為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幾種。
(一)一年生草本花卉 生活期在一的以內,發年播種,當年開發、結實,當年死亡。如一串紅、刺茄、半支蓮(細葉馬齒莧)等。
(二)二年生草本花卉 生活期跨越兩個年份,一般是在秋季播種,到第
二年春夏開花、結實直至死亡。如金魚草、金盞花、三色等。
(三)多年生草本花卉 生尖期在二年以上,它們的共同特徵是都有永久性的地下部分(地下根、地下莖),常年不死。但它們的地上部分(莖、葉)卻存在著兩種類型:有的地上部分能保持終年常綠,如文竹、四季海棠、虎皮掌等;有的地上部分,是每年春季從地下根際萌生新芽,長成植株,到冬季枯死。如美人蕉、大麗花、鳶尾、玉簪、晚香玉等。
多年生草本花卉,由於它們的地下部分始終保持著生活能力,所以又概稱為宿根類花卉。

二、木本花卉 花卉的莖,木質部發達,稱木質莖。具有木質的花卉,叫做木本花卉。木本花卉主要包括喬木、灌木、藤本三種類型。
(一)喬木花卉 主幹和側枝有明顯的區別,植株高大,多數不適於盆栽。其中少數花卉如桂花、白蘭、柑桔等亦可作盆栽。
(二)灌木花卉 主幹和側枝沒有明顯的區別,呈從生狀態,植株低矮、樹冠較小,其中多數在適於盆栽。如月季花、貼梗海棠、梔子花、茉莉花等。
(三)藤本花卉 枝條一般生長細弱,不能直立,通常為蔓生,叫做藤本花卉。如迎春花、金銀花等。在栽培管理過程中,通常設置一定形式的支架,讓藤條附著生長。

三、肉質類花卉 肉質類花卉的莖或葉生長肥大,含水分較多,呈肉質,叫做肉質類花卉。
(一)仙人掌類 這類花卉,由於原產沙漠地帶,長期適應乾燥環境,莖和葉多有變態,莖變得肉質粗大,能貯存大量水分和養料,葉變成刺狀,能減少體內水分的蒸騰。如仙人掌、三棱箭、令箭荷花等。
(二)景天類 景天科植物中,有不少種類可以作為花卉,它們的莖或葉脆嫩肥大,含水分較多。如景天、石蓮、燕子掌、落地生根等。

按生物學特性分類
不同的花卉,其生物特性各不相同。它們對光照、溫度、水分等環境條件的要求也不同,習慣上常根據這些不同,把花卉分以下四種類型。

一、喜陽性和耐陰性花卉
(一)喜陽性花卉 象月季、茉莉、石榴等大多數花卉,它們需要充足的陽光照射,這種花卉叫做喜陽花卉。如果光照不足,就會生長發育不良,開花晚或不能開花,且花色不鮮,香氣不濃。
(二)耐陰性花卉 象玉簪花、綉球花、杜鵑花等,只需要較弱的散射光即能良好地生長,叫做耐陰性花卉。如果把它們放在陽光下經常暴曬,反而不能正常地生長發育。

二、耐寒性和喜溫性花卉
(一)耐寒性花卉 象月季花、金盞花、石竹花、石榴等花卉,一般能耐零下3-5°C的短時間低溫影響,冬季它們能在室外越冬。
(二)喜溫性花卉 象大麗花、美人蕉、茉莉花、秋海棠等花卉,一般要在15-30°C的濕度條件下,才能正常生長發育,它們不耐低溫,冬季需要在溫度較高的室內越冬。

三、長日照、短日照和中性花卉
(一)長日照花卉 象八仙花、瓜葉菊等,每天需要日照時間在12個小時以上,叫做長日照花卉。如果不能滿足這一特定條件的要求,就不會現蕾開花。
(二)短日照花卉 象菊花、一串紅等,每天需要12個小時以內的日照,經過一段時間後,就能現蕾開花。如果日照時間過長,就不會現蕾開花。
(三)中性花卉 象天竺葵、石竹花、四季秋海棠、月季花等,對每天日照的時間長短並不敏感,不論是長日照或短日照情況下,都會正常現蕾開花,叫做中性花卉。

四、水生、旱生和潤土類花卉
(一)水生花卉 象睡蓮,一定要生活在水中,才能正常生長發育,叫做水生花卉。
(二)旱生花卉 象仙人掌類、景天類等,只需要很少的水分就能正常生長發育,叫做旱生花卉。
(三)潤土花卉 象月季花、梔子花、桂花、大麗花、石竹花等大多數花卉,要求生長在濕度較高,排水良好的土壤里,叫做潤土花卉。潤土花卉在生長季節里,每天消耗水分較多,必須注意及時向土壤里補充水分,保持濕潤狀態。

對於花卉的分類,還有其他的一些方法。例如還可以按照不同的花卉對土壤酸鹼度、肥料等的不同要求,把花卉分成其他的一些類型。

在分類的基礎上,我們能夠了解到花卉的一般形態牲和生活習性,不但有利於對花卉進行栽培管理,還有利於對它們進行改造和利用。例如,我們掌握了花卉的陽性和陰性,就會自覺地做到把花盆旋轉在適合它們生長的位置上。如果不論什麼花卉,一概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暴曬,或者一概放在室內光線不足的地方,就會使花卉因得不到必須的環境條件而造成生發育不良,不僅不會開出絢麗多彩的花朵來,甚至可能導致死亡。
另外,我們可以利用花卉的其他特性,如對光照的要求不同,人為地控制花期,使花卉按照人們的需要,在特定的時間(如節日前後)開放。例如,延長八仙花每天的日照時間,使之不少於12個小時(可以利用白熾燈泡的光照射),能促使其提前一個半月至兩個月開花。如果人為採用遮光處理,縮短每天的日照時間(不超過12個小時),能促使菊花、一串紅提前開發。反之,增加每天的日照時間,還可使菊花延遲開花。
再如,還可以根據不同的花卉對濕度不同要求,採取有效的保溫措施,讓喜溫性花卉安全越冬,達到一年育成,多年有花。否則,一到冬季,喜溫性花卉全被凍死,來年還得重育新苗。

參考資料: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7050301119.html

E. 花卉在中國精神文化的體現

梅花――不怕寒冷,體現人們不怕困難,堅強勇敢的精神,
荷花――出於污泥而不染,體現人們不同流合污,不忘初心的精神,
還有菊花、蘭花等都是能體現某種精神的花卉。

F. 花卉在中國古代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作為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用自己的絢麗裝扮著世界,也裝扮著人們的生活。人們對花的喜愛也深深的溶進了文學、藝術中,並被賦予人格化的力量,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花一直貫穿在傳統文化的各個時間各個方面,從先秦的詩經到後代的歌賦,再到近現代的小說散文,從文化習俗到思想藝術,花無不以獨特的姿態穿梭在浩瀚的文化之海,並在歷代文人逸士的作品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花總與生活、藝術思想息息相關,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價值

G. 如何拍攝花卉

如何拍攝花卉?

花卉是很多人追捧的拍攝題材之一,其實不止春天,花卉一直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攝影題材。那麼,到底如何拍攝「吸睛」的花卉照呢?

1、拍攝時間的選擇

早晨和午後是一天中比較好的拍攝時間,這時候光線比較柔和,色彩也比較鮮明。

▲少女與花是永恆的主題。

以上思路供大家參考。如果在拍攝中注意到這些思路,能靈活應用,相信實踐出真知,只要勤拍多練,認真總結,悉心積累,總能拍出好的作品。

以上內容如有幫助,歡迎點贊,留言,轉發!想了解更多攝影技巧,歡迎關注【墨染印畫】

H. 中國的花卉文化,你知道多少

中國的花卉文化是花卉本身由於天生的美好外在而吸引人感官的種種美的慾望,這種審美功能 久而久之形成了文化。構成中國的花卉文化的主體是花卉,是人們各種心理慾望的一種重要歸屬物。從這個意義上看,花卉應該是人們心理需要的折射與延伸。例如審美的需要,擺設的需要,修養身心的需要,心靈的寄託等不一而足。一句話,花卉應該是人類智慧與靈感交匯的集結載體,更是生活素養提高的精神消費物。中國花卉文化主要特徵:
一、觀賞啟智性。花卉文化首先注重以視覺引人。很多花卉以很強的觀賞性贏得人們的呵護。例如,白牡丹以自己的潔白直抵人的內心。再加上本身發出的濃郁的香味,更是讓人贊嘆不已。當觀賞動作遍及生活每一個角落時,人們就學會帶著欣賞的姿態來看待自己的生活,以期從中得到美好的啟迪。世界上很多有創意的消費品之開發無不得益於此。
二、陶冶凈化性 。花卉文化氛圍一旦開成,讓人一轉入其中,就深受震撼。並自然而然地激發出人本身對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從而凈化提升人的靈魂。例如,當人們把荷花作為品質超群的標志物時,人們一看到她,就自然而然地萌生很多關於美好品質的追求,並激勵自己不斷向這個方向努力.形似座右銘了。
三、交際勵志性。 花卉文化,其本質意義已經不局限於上述主要傳統特徵。它還能發展當代社會人特別注重交際的作用。通過這種花卉文化精神的傳遞促進作用,使人們生活的更健康,更和諧,更有情趣。而這些變化完全是藉助於花卉這個無聲的語言內省地完成的,也是最有說服力的語言。因為,人人無法拒絕對美好事物,美好品質,美好人生的期盼與追求。花卉文化因不同的花之文化向不同的人們傳遞不同的高級文化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說,發展好花卉文化其實也是促進社會文明和諧發展的助推器。例如,在各種交際為,為適宜對象送上得體的花卉,一方面,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標准,同時,也傳遞和寄託送花人的美好祝願或者對對方美好品質或者行為的很好的承認。
四、研究借鑒性。 花卉文化由於有以上品質,而這些品質特性正好是人類發展所關注的。一個地方形成的花卉文化一定是與當地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社會風俗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更是人們賴以從事美好生活的一種心理模式。也間接表徵著它的無限生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它能很好地從另一個側面反應一個地方或者一個區域的精神文化精髓..同時,我們應當提到,裡面可能還會孕育著先進的文化因子。基於這個角度,研究一個地方的花卉文化很有意義,對促進其他地方搞好這個文化建設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同時,通過研究本地區的花卉文化特色和精髓,不僅有利於更好的推廣自身的先進文化,還可以挖掘潛力,不斷彌補自身的不足,確保自身文化常青。
此外,好的花卉文化還可以產生其他形式的綜合效應。重視花卉文化的發展,的確有利於人們健康生活,也有利於社會物質文明的多元化發展。

I. 如何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插花藝術

學習具有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插花藝術和創作作品前非常有必要學習一些詩歌藝術知識。詩歌藝術知識不僅可以豐富插花的主題表現,深化意境的創設,並且有助於構設插花命題,使插花作品更富詩情畫意。特別是中國的詠花詩詞對插花有著直接幫助,以花明志、借物詠情的構思與主題表現方法值得插花者深入學習與借鑒(圖1)。
中國傳統插花藝術與繪畫中國傳統插花藝術無論是構思、造型還是設色,基本上都是遵循中國畫畫論的原理和法則。比如,中國畫畫論和美學思想極其注重表現物象的生命力和內在的氣質,不滿足於形似,而是強調以形傳神,以景抒情,借物寫心,追求「遷想妙得」、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中國傳統插花也以此為最高的藝術追求,要求不僅表現花材組合的形式美,而且更要強調花品花格之美,強調通過花材的自然美及其象徵意義表現內在神韻之美(圖2)。插花與繪畫藝術有共同的美學原則、藝術語言和藝術追求;不同的是,繪畫是在二維空間描繪形象,而插花是在三維空間創造形象,近似雕塑、盆景,具有三維空間的實體性。中國插花藝術風格的形成也深受中國畫意與畫風的影響。所以,學習插花,尤其是深入研究中國插花藝術,認真學習繪畫知識和理論是十分必要的。插花構圖時可用繪畫的方法,先將造型畫出來,然後按畫插作,就能更准確地把握造型與花枝之間的協調性,更好地體會插花與繪畫藝術之間的親緣關系。
中國傳統插花藝術與色彩植物千姿百態、萬紫千紅,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色彩和特性,能帶給人們不同的感受與想像空間。四季更替和植物自身的新陳代謝都會產生不同的色彩:花從蓓蕾初綻到枯萎凋零,葉片從新芽翠葉到枯黃落地,顏色都在不斷變化。—般說來,花朵初開時濃郁鮮艷,隨後顏色逐漸變淡,最後失去原有美麗的色澤;葉片最初呈嫩綠色並帶有鵝黃色,然後逐漸變為墨綠色,到生長末期轉黃;果實也是如此。花卉的這種生理特徵為插花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無論是中國畫還是中國插花,在色彩的表現和應用上都是以和諧為重要原則。正如清代名畫家方薰所言:「設色不以深淺為難,難以彩色相和,和則神氣生動,否則形跡宛然,畫無生氣。」中國傳統插花遵循中國畫畫論的原理和法則,追求淡雅清新,注重色彩的象徵性和表意性。色彩以其特有的「雅」而獨樹一幟,起到以色彩傳情達意的作用,給人以醒目、強烈的愉悅感受。
中國風格的探討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插花風格,一味照搬沿襲並不可取。在插花創作時,應在承接傳統插花風格的同時注入當代的設計元素,以形成獨特的中國現代插花風格。是用舊木桶還是CD架,同一件器具,可以有不同的「身份」,守舊與時尚其實也只在一線之間。分寸的把握,就在品位。作為插花創作者,不可只停留在現代人的情感上,而應當積極努力地去學習歷史文化,把我們的國粹一一挖掘出來。中國現代插花藝術的風格是什麼?特點何在?什麼是中國風格?筆者認為,中國風格應該是建立在中國文化和東方生活方式的基礎且順應全球經濟發展趨勢的一種整體形象。挖掘中國文化中的精髓和順應世界發展的審美設計潮流,從而建立起合適的體制和環境,是塑造中國風格的關鍵。而作為現代的中國,除了繼承歷史和文化,還要吸收外國好的新事物,表現新形態。現在的中國是面向世界的中國,插花作品的觀眾不僅是中國人,還有外國人。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過程中,加入中國元素逐漸成為一種趨勢,不同視覺效果的中國元素在插花的應用上也帶來了不同的認知。在許多插花表演上,不少花藝師都在花藝創作中融入中國元素,諸如中國紅、藤編團狀造型等,中國元素的生動運用,為插花世界帶來了一股新風,例如,「西關映像」局部這件插花作品,古老文化背景里藏著時尚元素,帶著歲月的痕跡,不露聲色地將古典與現代融合起來(圖3)。如果說,西方式的插花曾是精緻生活的標志,那麼因新東方古典的優雅和寧靜致遠的處世哲學已經越來越受人們稱道,故如今中國式插花顯得更有品位。「中國風格」不是將中國元素簡單拼貼,而是要表現打動中國人心靈的中國精神、中國氣血。它與符號無關,與時尚無關,只與中國人的精神源流和現實苦樂密切相關。任何一種藝術風格的形成都受到本地區本民族的地理環境位置、歷史傳統、文化素質、民族性格、風俗習慣的影響和制約。如果創作中失去這些特質,也就無法或無從發揚民族精神和地方特色,也就自然不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也不會受到海外觀眾的重視。那麼現代的中國插花應該怎麼做?就是先確立了自己,再充分地融合有利因素。因此,當前的插花創作要形成自己的風格,自己民族的風格,去掉洋味,消除不洋不中的現象。首先必須提高認識,弄懂什麼是模仿、什麼是創新和如何繼承與發揚等問題,必須認識和學習民族傳統文化,認真鑽研中國古典插花藝術。模仿不是創新,創新必有本,而本就是本土(本地區本民族),只有紮根於本土文化之中,在優秀中華文化的哺育下,吸取營養、形成動力並認真學習外來藝術之長,取長補短,加以消化,融會貫通,真正做到師古不泥反得古,創新有本始為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才能逐漸形成我國現代插花藝術的風格與特色,開拓既有中國民族特色又有現代感的中國插花新體系。
中國風格的建立中國高速發展的經濟受到全球矚目,這正是插花藝術形成中國風格的大好時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挖掘的內容非常多,但遺憾的是,在現在的插花展覽上我們只能看見部分作品有中國元素閃現,沒有形成一種統一的中國風格。如何將傳統插花的中國元素與現代插花花藝設計合理地結合起來是一個重要課題。中國元素的應用也要符合時代發展的大趨勢,結合不好就容易符號化、表面化。現代插花花藝設計體現中國元素的最常見手法是:演變、搭配、個性化,簡單地說就是中西結合,現代與古典相融合。老調重彈,唱出新聲。如今藝術創作已經進入差異化的時代,插花作品設計也要體現個性,而在應用中國元素的過程中往往因為過於共性化而導致缺乏個性。例如,一想到中國元素就是大紅燈籠、京劇臉譜、龍、旗袍、中國功夫、中國紅。但事實上中國元素遠不止這些,其內涵非常深厚和寬泛,表現形式也並不局限在具體的符號上,不只是表面化和視覺化的形式。中國元素的精髓在於符合中華民族的內心感受和文化認同。2008年舉世矚目的奧運會,讓古老的中華文明廣為世人關注,中國元素在奧運會上興起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強勢,北京申奧標識「太極拳」、北京2008奧運標識「中國印」都反映了中國元素帶給當代設計領域文化靈感這一趨勢。插花作品設計中應用的中國元素應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那種符號化和表面化的中國元素並不能完全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也未必能賦予插花作品真正的「靈魂」。畢竟這些元素不應該僅僅體現在插花作品的外觀上,而是能讓人在整個插花創作及欣賞過程都感受得到中國文化的存在。中國元素在設計過程中不必刻意強調,更不能本末倒置,為了「符號」而「符號」,去貼標簽。有些符號可以使用,但不要牽強附會。插花作品中的「中國元素」或「民族特色」是不能刻意追求甚至硬貼在作品的外觀上的,它應當是設計師對民族文化理解後的一種自然情感的流露。例如,「誇父追日」這件作品就是傳統民間傳說與現代花藝的巧妙融合,作品用簡潔的構架,以紅色為主,鮮花、枝條等多種元素組合應用表現「誇父追日」的意境,令人遐想。結構簡單而主題突顯,以現代插花的手法演繹中國傳統民間傳說(圖4)

閱讀全文

與花卉如何帶中國元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女人去哪裡找媳婦 瀏覽:734
伊朗最忌諱什麼顏色 瀏覽:272
義大利懸崖餐廳在哪裡 瀏覽:821
英國留學都有什麼特徵 瀏覽:748
中國第一條瀝青路在哪裡 瀏覽:3
美國制裁伊朗什麼時候開始的 瀏覽:351
越南人吃什麼飯最好 瀏覽:858
從天津如何到達印度尼西亞 瀏覽:17
去印尼過海關需要注意什麼手續 瀏覽:758
中國有直升飛機的有哪些 瀏覽:123
英國女皇有多少國家 瀏覽:594
印度邊境需要什麼邊境證 瀏覽:999
英國租房信息均價費用多少 瀏覽:859
中國人去伊朗要注意些什麼 瀏覽:226
中國哪裡的乙肝患者多 瀏覽:1001
中國哪裡的人最靈 瀏覽:588
印度馬丁身高多少 瀏覽:169
印尼賓館發票怎麼開 瀏覽:138
英國富人多少人 瀏覽:342
印度神話與泰國有什麼關系 瀏覽: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