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這個人,真干起仗來還可以。但是一和同學摔跤時就完了。請告訴我幾個摔跤的技巧或招式。謝謝。
中國式摔跤的基本手法
中國摔跤運動是一極為注重技巧之競技運動,在摔人的過程中,必需配合
手法來施展動作,同時亦可做為化解對方攻勢,俗話雲:「手是兩扇門,配合
腿贏人。」由此可知手法之重要。若能將手法勤加研究練習,將可在於對方交
手時,化險為夷克敵致勝。
手法的種類繁多,茲將重要且常用的三十六種介紹如下:
一、撕:對方捉住我左上把時,我左手捉其右袖口,右手捉其右偏門,雙手用
力向前猛推,便可掙脫對方右手。
二、崩:對方以右手捉住我右偏門時,我以右手捉住其手腕,左手從對方手臂
下抓住其左偏們,身體向右轉體同時以肩頂住其右手臂關節,即可掙脫
。
三、捅:對方右手捉住我左上把時,我以右手抓對方的偏門,用力捅對方的右肩
窩,同時左肩猛向後方用力,即可掙脫!
四、打:對方用右手抓我側中心帶或底襟時,我以左掌打其手腕,即可掙脫。
五、托:對方欲以左手抓住我右上把時,我立即以右手向上托其小臂。化解其
來勢,使其未能施展進攻。
六、分:對方欲以雙手抓我上把或推頭時,我以雙手由內向外將其兩手分開化
解來勢,便於進身做「上把」動作攻擊。
七、羅:對方出右手欲抓我上把或胸把時,我以右手正握抓住其腕關節,左手
反握控制其肘關節並向右下方拉,配合身體向右體轉。以便於做「釣
羅」動作。
八、扣:對方以右手抓住我左上把時,我以左手腕扣住對方之肘關節,同時向
下拉並緊貼於胸,便於撤步做「拉」、「手蹩」等動作。
九、掛:對方以右手欲抓我左上把時,我以左手迅速向耳側掛起,手指朝上,
阻止對方抓我上把攻擊。
十、蓋:對方欲以右手向我抓上把、下把等把位時,我以左手抓住對方右手腕
,右手蓋住其右肘關節,並向左方拉,同時右肘尖頂住其胸前,控制
整隻手臂,即可順勢做「撿腿」、「抹脖」等動作。
十一、引:對方欲以右手向我左方抓把時,我以左手抓住其右肘關節,拇指朝
外,其餘四指朝內向右側拉動。對方右足向前邁一步,以便於自己
做「踢」及撤步轉身作「蹩」之動作。
十二、架:對方欲以右手向我左方抓把時,我即以左手抓住其左關節,右手由
下往腋部上架,迫使對方重心提高,以便於自己作「踢」、「揣」
等動作。
十三、捧:對方欲以右手抓我前中心帶反把時,我以左手抓住其右手腕,右手
由下往上捧住右手關節,拇指朝內,四指朝外,迫使對方右臂伸直
,同時將兩腿重心上提,以便於順勢做「踢」、「揣」等動作。
十四、擄:對方以右手向我方進把時,我以左手抓住其左腕部,手心向內,右
手抓住其右肘關節處,手心向外,同時迅速向自己左側方拉,此時
對方將右足前邁一步,以便於自己做「撿腿」、「抹脖」等動作。
十五、按:對方以左手控制我右上把,右手抓住我左胸把時,我以右手按住其
右肘關節,左手按住對方右肘關節,右手向左推,左手向右推,迫
使對方松開把位。
十六、抖:對方以雙手欲向我胸前進把時,我雙手由內向外抓住對方之前手臂
,並往後方拉,同時配合坐胯,此時對方將會身體前頃,便於我做
「上把」等動作。
十七、抹:對方上體前頃,欲以右手抓我左上把時,我以左手抵住其右手腕處
,同時用右手按住對方右頸部,並迅速向右下方旋轉。以便於自己
做「踢」、「得合」等動作。
十八、舉:對方以右手抓住我左中心帶,欲以左手向我進把時,我用右手抓住
其左手腕處往上推送,俟其反應而配合動作反攻擊。
十九、圈:對方用左手抓住我右上把時,我迅速抬起右臂,以右肘由外向內壓
迫其關節,小臂繞過對方腋下繼續往上抬,大臂同時夾緊對方小臂
,此時對方左臂被我控制,可配合「搵」來摔倒對方。
二十、端:對方以左手抓我前中心帶時,我即用右肘夾住其左手腕處,同時右
手掌撐住其左關節,迫使對方無法進招攻擊。
二十一、搖:對方欲以右手向我右方抓把時,我雙手迅速抓住其右腕關節處,
右手拳心向左,左手拳心向右。雙手向左上方搖,迫使對方左轉
體,而無法向我進把攻擊。
二十二、擺:繼「搖」之動作,若對方此時欲向右方掙脫時,我迅速將其左手
臂往我右方擺,迫使對方失去平衡,可配合動作攻擊對方。
二十三、摟:對方以左手抓我右上把時,我即以右臂抱住對方之腰部,左手屈
肘按住對方之左肩,右臂用力摟向前,左臂推向後,迫使對方失
去重心而無法施術。
二十四、拑:對方以左手抓住我後中心帶時,我以右手由外向內鎖住對方左肘
關節,同時大臂用力夾緊對方之前臂,迫使對方右肘關節受制,
而松把放棄攻擊。
二十五、推:對方以左手抓我右上把時,我迅速以右手抬起屈肘按住其左關節
,同時上體向左方轉體,右手用力推向左側方,對方即松把或失
去抵抗力。
二十六、壓:對方欲以左手向我右方抓把時,我即以右手由上往下抓住其右手腕
,左手抓住對方右肘關節,右手用力壓推,左手往左方推,迫使對
方失去平衡而無法向我失術。
二十七、切:對方以右手抓住我左後中心帶時,我即以左手控制其右臂,同時將
右臂屈肘向上抬,以手臂外緣抵住對方胸前部位,目地為破壞對方
上身之平衡。
二十八、掖:對方以右手抓住我左上把,同時欲以左手控制我右肘關節時,我迅
速以右手抓住對方左手腕,同時向對方右腋下推,使左手失去攻擊
能力,以便於我作「揣」等動作。
二十九、撥:對方右手抓住我左上把,同時欲以左手控制我之右手臂,我以左手
抓住對方左袖口,右手迅速由上往下撥其左手腕部,以便我做「上
把」、「揣」、「架梁踢」等動作。
三十、磕:對方欲以右手抓我左上把時,我迅速以右手握拳屈肘,由右向左以小
臂外側將對方右小臂彈開,使對方右手無法向我攻擊。
三十一、抄:對方以左手抓我後中心帶時,我以右臂由外穿過其腋下抓取對方之
右偏門,身體猛向左轉體手臂稱直,控制並刺激對方之左肘關節,
即可掙脫其把位。並可配合撤步以「蹩」動作反擊之。
三十二、摘:對方欲以右手抓我右偏門時,我以右手抓住其右手腕,同時繞至對
方身體後側,以左手虎口張開,按住其額前向後摘,迫使對方後仰
失去重心,而無法向我失術。
㈡ 摔跤有什麼技巧嗎
摔跤技巧:
1)叉臂入
【技術特點】叉臂入,是以上手叉臂,耘手進招的絆子。此絆適合在雙方形成順架的情況下使用。先用底腿向側前方上步,並配合耘手使對方底腿移步,然後底腿卧步進招對方。 實戰動作:以雙方都是右架為例。雙方出架後,迅速以左手揪抓對方右小袖(或直門、偏帶),右手及時叉在對方左腋下,並用頭部的右側面擠住對方頭部的右側面擠住對方頭部的右側面(目的是不叫對方摘頭),兩手猛然向右一耘橫(叉臂之手用力撥對方左上臂),同時左腳向左上步一走跤架對方因左臂被叉撥受耘橫之力,身體重心有所移動,趁勢立即背卧左步,上身隨之左轉、塞腰、進胯,臀部緊挨對方小腹(因卧步能使背步與轉身同時進行,比背步來的快,所以選用卧步)緊跟著低頭背對方(拱臀、崩腿、拉擦),目視左後下方,同時左手向左下方拉,右手猛皗對方左上臂(或右手後按對方的頭部)在底手拉拽、上手皗臂(或按頭)和下肢拱臀的共同作用下,便將對方斜身背起而翻倒。
【動作要點】叉臂嚴,轉身背摔快,皗臂猛(或按頭狠)。
2)摳後帶入
【技術特點】摳後帶入,是下把入的典型使法,適合小個子摔大個子時使用。此絆是以上手摳抓後帶,耘手進招的絆子。此絆適合在雙方形成順架的情況下使用。底腿背步進招對方。
【實戰動作】以雙方都是右架為例。雙方出架後,迅速以左手揪抓對方右偏帶,隨即又用右手經對方左腋下摳抓對方後帶,隨即又用右手經對方左腋下摳抓對方後帶(此種雙手抓把俗稱鴛鴦帶)兩手猛然向右一耘(帶有一定的搖晃勁),周時左腳背步(致使雙方相互貼近)趁對方身體重心不穩之機,迅速向左轉身、塞腰,隨即低頭背對方,同時左手向左下方拉,右手用力向上提掀的共同作用下,致使對方斜身翻倒 【動作要點】耘橫有力,轉身背摔快,並與兩手的拉、提協調一致。
(3)夾脖入
【技術特點】夾脖入是上把入的典型使法,適合大個子摔小個子時使用。夾脖入是以底手揪袖、上手夾脖,進招對方的絆子。它有多種使法。這里介紹的夾脖入,是運用捅手進招對方的絆子。此絆在雙方形成順架或頂架的情況下都能使用。順架時底腿背步或蓋步,都可以進招對方;頂架時,先用底腿上步,再用前腿蓋步進招對方,或先用前腿上步,再用底腿背步進招對方。
【實戰動作】以雙方都是右架,運用背步為例。雙方出架後,迅速以左手揪抓對方,同時左手揪抓對方右小袖,右手及時閉住對方左臂,不等對方抓把,用左手向前用力一捅,同時 左腳背步,由於揪袖塞捅引出了對方往後的戧力,對方為了維持身體的前後平衡,不得不向前撲身,趁勢迅速向左轉身背對方,同時左手向左下方拉,右肘夾住對方脖頸往下按,在底手拉拽和上手夾脖卷裹以及拱臀背摔的共同作用下,便將對方斜背番倒在地。
【動作要點】捅、拉有力,背摔迅猛。
(4)倒臂入
【技術特點】倒臂入,是使用倒臂的方法,散手進招的絆子。此絆適合在雙方形成順架的情況下使用。如兩手倒對方底腿一側的上肢,底腿背步進招對方;或兩手倒對方前腿一側的
上肢,底腿蓋步進招對方。
【實戰動作】以雙方都是右架,運用背步為例。雙方出架一交手,迅速以兩手倒拿對方右臂,左手掐拿對方的左肘向上提掀(給轉身後的塞腰、進胯提供方便),趁勢右手摳扒對方右腰側(或摳抓對方後帶),同時左腳背步,迅速向左轉身、塞腰,隨即低頭背對方,同時左手向左下方拉,右手扒緊對方右腰側向上扳,在底手帶拉與上手扳掀的配合之下,便將對方斜背翻身倒下。
【動作要點】倒臂、轉身快,在背對方時上手用力扳掀。
㈢ 中國式摔跤!高手來!
俗話說穿上褡褳八把半手,指的是大領、小袖、直門、偏門、軟門、中心帶、小叉、後契、囊算半把手。
也有的分類為九把手,指的是大領、小袖、偏門(直門)、軟門、中心帶、偏帶、後帶、小叉、後契。
另外在使用跤絆當中頭也算一把手.這些是燕青八把手.
1:虛實變換,如切別,離腰別等。此種別子是利用自身身體,重心前後移動的虛實變換,把對方的重心點扥出來。
2:拌套拌(也叫真假結合),如揣別,搓窩別,,鉤子續別,麻花別子。此種別子的主要特點是先以使用其他拌子為假象,誘敵入套,為歲後別子的使用製造機會,所以又叫「假去變別」。其要點是,假使的拌子一定要真的奔著揣,搓,鉤,踢等動作去做。待對方有了反映,隨即變別。不能讓人看出是假使,若被識破再變別,就不好使了。
3:利用手法,把對方「拿背」(叫整,叫僵,叫緊或扥出重心來),如夾胳膊別子,勉手別子,撐手別子,雙抱胳膊別子等。以雙抱胳膊別子為例(左對右,頂架)對方偏門小袖抓握好把位。我搭扶對方,用底手從側扣在對方抓偏門之手,斜身壓管,把對方抓偏門和抓小袖之手一並鎖住。再用上手從對方兩肘臂下串過,抄攏扳住對方底手及大臂,控制住對方兩手臂。此時我伸腿使別,但不宜高掛,側身利用肩定胸壓來代替緊底手,摁上手,橫腿一扛,甩臉,把對方別倒在地。此招是把對方拿背以後使用別子的典型範例。
4:利用步法使用別子,如蓋步別子,背步別子,上步別子,撤步別子,上撤步別子和蹦步別子等。比如上撤步別子就是當直接上步使用別子距離不合適時,要撤步,調整好距離再繼續使別。這種別子就是提醒摔跤者,使用動作不要楞要硬來,條件不具備時可以變換招法,一錘子的買賣是不易行得通的。
5:防守反擊的別子,有過腿別子,抽腿背步別子,抽腿背步手別等,這是在對方給我使用拌子,我防守反擊時使用的別子。如:對方攥握好把位,使用搓窩的動作,我利用抽腿的方法逃出腿來,不落地,背步續腿使別。或者抽腿續手別,要領與抽腿續別相同(在實戰當中,抽腿續手別更為便當一些)過腿別子也是這個道理。此種防守反擊的別子,應注意一個要點,就是要在聽出對方真出勁時再逃腿使拌(別),使對方真出勁後,不容易再變化。這種別子,要求使用者腿功一定要嫻熟,聽勁一定要好,不早不晚恰到好處。早了人家不來,晚了人家使上動作了。
6:現紉手別子,包括現超底手的別子,現紉上手的別子等。現紉手的別子,就是在戰較量中沒有揪上底手或上手的情況下,現紉手(找手)使別子。這種別子隱蔽性強,可出奇不意,但難度很大。如現超底手別(左對右)雙方的底手在同側,我先搶到上手,不讓對方搶底手。如對方急於搶底手,行成「親手」時,我用底手手臂(呈螳螂爪)抄攏對方底手的手臂(其中有裹肘卷臂之意),順勢轉體,扔腿使別。而現紉上手的別子,則是先搶上底手,用上手封住對方另一隻手,再現紉上手。
7:見手別子和反方向別子,即蹦步別子和尖別,這是熊先生最拿手的別子,
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蹦步別子。熊先生的蹦步別子是見手拌兒,碰面就有,哪都不揪,所以也叫「散著花」的別子,這是高難度的動作,要求幾個技術要領合一,在手,眼,身,法,步,五法具備的情況下,才能完成。此招別子迅捷,突然性,隱蔽性極強,往往使人促不及防。
蹦別的具體使法:對方相持,我丁八步,占據對方中線。對方出架,抱門,我用雙手,,從對方兩手的里環由上向下拍摁對方小臂,把對方叫緊,叫整。幾乎同時蹦步(蹦步是後腳催前腳,後腳搶占前腳的位置),前腿拌人,同時抄攏對方小臂(拉底手),卷對方脖頸(摁上手),撩腿,變臉,長腰(炸腰)綳腳面,轉腳尖,七個勁合一,產生巨大的杠桿力,把對方高高彈起,美不勝收。這種別子,能夠小個摔大個。熊先生48歲時,,曾摔過當時北京跤壇幾乎沒人能贏得了的徐茂用的就是這手「蹦別」,連贏兩下。
熊先生在說這手玩藝時反復強調,兩手的這一拍摁特別重要,既要有冷脆勁兒(冷脆勁有驚嚇之作用),又有沉粘勁(沉粘勁能問動重心)。光有冷脆勁容易滑脫;單有沉粘勁,比較慢,只有兩勁合一,才能將對方叫緊,叫整(瞬時失控)。在使蹦別之前,眼神要含蓄,在兩手拍摁的剎那,兩眼一亮,心裡好象要把對方吃了一樣(發狠)。熊先生的蹦別,可以說是手到,步到,身到,心到,神到,拌子到,達到了心神合一的境界。被使上這下別子的人,腦子往往「嗡」地一下,一片空白,倒地都不知是怎麼倒的。
熊先生的別子還有藉手別,繞手別,引手別和尖別,都有精妙之處。別自的方法很多,不管有多少種,只是使法不同,但有一總的原則,也就是別子的要訣---「橫」,就是把對方拿橫了。在這種情況下,對方為調整平衡,極易產生負重腿,剎那間處於僵滯狀態,我則順勢借勁使拌,摔倒對方。這個原則非常重要,用熊先生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摔跤就是摔的一個「橫」字。
使好別子,必須要練好基本功,最住要的是把底腿練磁實,一條腿起碼能把一百多斤的人馱起來,自己還能站得住。此外還要練別子空(徒手動作),別抽棉花球,約(YAO)地稱等。熊先生說功夫時有一句順口溜:「輕(空)找勁,慢約重,最好的練法拿人碰」。通過空(輕)功夫練法勁,用腿別重地稱(一種器械)練支撐勁(腿部力量)。熊先生有一種練別子的好方法,----「別抽小磚頭」。這種方法是在牆上畫一個園,面向牆,離牆五六尺遠,地上放好幾塊小磚頭,一背步成背向牆,同時用腳掌靠腳尖部位別彈小磚頭,把磚頭彈打在圈內,左右都練。此種方法既練了腿上及身上的冷脆勁,有練了腳上的准確性,輕巧,易練,安全,又練了感覺。「拿人碰」,就是兩個人對練。開始時一個人先不怎麼使勁,給另一個人喂著使別子,逐步加上點勁,隨著別子越練月熟,雙方就越來越加勁,一方千方百計「堵」使別子的人,使別子的人就千方百計「破堵」使別子,這樣一來循序漸進,找火侯,最後練到隨心所欲,運用自如。熊德山先生不但別子使得好,其他拌子也同樣出色,尤其他的「燕青八把手」精妙之極。這八把手又叫「慣跤八法」,即搶手法,封手法,登手法,撕手法,挒手法,藉手法,繞手法,引手法,形成了一整套跤法體系。熊先生的別子是好玩藝兒,他的跤法是好東西,是給我們後學者的一筆珍貴的遺產。
㈣ 中國跤基本功的五趟腿是哪五個
1.起勢:左腿向外側開立與肩同寬,兩手左掌右拳抱於胸前行抱拳禮(圖2)
2.兩腿微曲呈半蹲狀,同時兩拳劃弧下行至兩肋旁(圖3)
3.搶手:左腿彎曲,右腿側直左掌向左側前推,外旋握拳拉至左肋下-同時右掌向咗前方擊出(圖4)。
4.扭腰轉胯腳跟外蹬,右腿彎曲左腿側直,成大崴樁右掌向右側前推,外旋握拳拉於右肋下同時左掌向右前方擊出(圖5)。
要點:兩手抓握回拉與出擊要有節奏感上下肢動作協調,推崴一致
5.卧步:兩臂向左向前搖,左腿向前上步兩手搖至胯側,右腿背步下蹲呈左卧步(圖6)
6.站起後轉身1 8 0度,順勢左腿向後背步下蹲呈右卧步(圖7)
要點:上身與胯部呈平行狀,抬頭豎項切忌低頭貓腰。
7.跤架(左架):原地站起轉體呈跤架,左手半握拳與肩相平右手向前伸出,定式呈左架面向原位,目視前方(圖8)
要點:含胸、收腹、斂臀。
8.抽腿:右腿由左膝上抽出轉體1 80度呈馬步(圖9)
9.左腿由右膝上抽出轉體1 80度呈馬步(圖1 0)。
要點:抽腿時腳尖需綳直用異側手撈其腳面,含胸收腹
10.搶抓中帶:左腿向前上步,左手向下方、右手向前方同時出掌抓握(圖1 1)
11.右腿向前上步,右手向前下方、左手向前方同時出掌抓握(圖12)
要點:雙手配合身法同時抓握,協調一致
7.登中帶:右腳向後退步,左腿在前兩手於腹前向前推摁,胯向後坐此為左式,右式動作相同唯方向相反(圖1 3)。
8.跤架(右架):右腿在前右臂半握拳與肩平,左腿在後咗手前平伸(圖1 4)。
9.收式:左腿回步與右腿平行兩腿微曲。兩手由胸前自然下垂左腳向右腳靠攏呈立正姿勢
㈤ 中國跤如和訓練
從鍛煉方式上看,大致可以劃分三種:健美愛好者,力量愛好者和格鬥愛好者,當然也有交叉,但最終還是有側重。由於三種訓練方式的不盡相同,所以論壇風格也呈多元化,每個人從中都可以吸取良好的營養。我在論壇也待了不少時間,一步一步學到很多有益的東西,印象最深的,當屬草色近卻無無償提供的各類文章:震撼、開闊視野、受益匪淺,讓人深刻感受到了西方體育訓練的先進、發達及科學性。然而,在接觸西方先進體系的同時,我們卻很難看到傳統訓練方法的影子,討論的少、鍛煉的少、生活中也看不到什麼人在練,傳統訓練基本上被西方現代體育完全代替了。莫非真的是現代體育太強大、傳統訓練太落後的原因?我看未必,種種原因,中國有不少好的傳統瑰寶都面臨失傳危險,一些特殊的傳統武術也同樣如此,比如中國跤和太極拳裡面的功力訓練,研究一下,會覺得有很多好東西,有些至今還不為西方人所知。我對摔跤是外行,在力量訓練上也是初學者,但很願意跟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在傳統功力訓練上面的一些認識,也算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吧。
我對中國跤功力訓練的認識,來源於李寶如老先生的在《中國式摔跤精粹》,本文的所提到的所有方法,均出自該書。中國跤的功力訓練包括徒手和器械兩種。
在徒手訓練中,看不到俯卧撐、仰卧起坐、徒手深蹲之類的現代方法,為啥不練,不得而知,但看完整個功力訓練後,會曉得不練這些也罷。中國跤的徒手訓練側重身體的柔韌、協調和上、下肢靈活性以及腿部力量的練習,但基本上沒有上肢力量的練習。
1、柔韌練習有伸筋、涮腰、踢腿,這些基本練習法也都很常見,但健身房裡幾乎看不見什麼人在練,可能是大家都不太重視,覺得用處不大吧。
2、上肢靈活性和協調性的練習,我沒怎麼看明白,此處省略。
3、下肢力量和靈活性的訓練,其中有些練法很有智慧,也很有趣,比方說小鑽子:兩腿開立與肩同寬呈半蹲式,雙手掐腰,向左轉體180°下蹲,雙腿交叉,穩定後站起,再向右轉體下蹲,反復練習。這個動作可以當成轉體徒手深蹲來看,鍛煉腿部力量及靈活性、穩定性。專門練腿部力量的動作有幾種矮子步,如矮子步鴨行、矮子步踢腿。我沒練過這個,因為感覺太痛苦了。
4、雲手,本來這是太極拳的動作,但在中國跤裡面被看做基本功的基本功,單看動作,沒啥了不起,也看不出鍛煉什麼。但如果有站樁的基礎並深入練習,這個動作的價值就可以體現出來。
5、站樁,中國跤對樁功也很有講究,跟內家拳有得一比,這個不再展開討論。
顯然,中國跤的徒手訓練既不是鍛煉單一的肌肉,也不是單一的有氧,而是綜合訓練,由於站樁因素的存在,也就形成了完全有別於西方綜合訓練的特殊功力訓練。下面來看器械練習。
器械練習中也有很多我沒看明白的地方,所以我只撿看得懂的說。
1、小棒子,有很多練法,其中一個就是卷千斤棒,鍛煉前臂和腕力;還可以用來伸筋,可見拉筋的重要性。
2、揉大缸,老水缸一口,雙手抓住缸沿旋轉,這個現在已經不太實用,主要是不方便了。
3、推子,可以用磚,也可以用小石鎖來推,推子練法較多,書中列出了20多種推法,主要鍛煉指力、腕力、臂力、腰腿爆發力耐力,非常有價值,這里介紹一種練法:雲推。實際練習中,可以雙手各持一個啞鈴,做雲手,我每天都練這個動作,感覺很好。
4、大桿,這也是太極拳功力訓練的一個器械,選用4米以上長的白蠟桿,鍛煉整體的爆發力,絕對好的一個東西,我收藏了一根4米2的桿子。
5、石鎖,練法很多,很想收藏,但沒找到哪裡有賣。
6、太極球,看來中國跤和太極拳還真的有淵源。大太極球可以放在地上旋轉,鍛煉腰腿力量,小太極球可以靠在牆上揉動。
其他還有天秤、地秤、石擔子、擲子、滑車、大擰子、霸王磚等等,都很有趣,但未必合適現代人練習。
上面列舉了一些中國跤的功力訓練,有些是可以用現代體育替代的,有些則是現代體育還沒有意識到的,屬於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貴財富,作為後人,我們有責任繼承和發揚傳統瑰寶。我目前對石鎖很感興趣,希望在合適的時候收藏幾個,老祖宗的東西,西方人並沒有完全學去,國人當自強。
㈥ 中國式摔跤
中國摔跤跟沾衣十八跌還是有點關系的,它在古代也是一項比賽項目。在宮廷也有跤手。
中國式摔跤有好多把式:分大大絆子三十六,小絆子似牛毛
身材高大的人與身材矮小的人對摔時,身材高大的人應發揮臂長、身長、腿長的特點,爭取先抓住對方而不要讓對方先靠近自己。反之,身材矮小的人要爭取接近和抱住身材高大的人,盡量限制對方的長處。如對方身體較胖、體力較差時,可設法扯著對方轉動,消耗他的體力,然後再借機進攻。
跤 樁
是基本功,貫穿實戰中每個動作,主練下肢力量和穩定性,培養專項能力,在靜中求動,要求松中有意,自然呼吸,可根據個人情況定時、定式、跤樁功法講究含胸收腹,松尾骨,樁功練法繁多,下面為大家一一簡介:
(1) 大架:兩腿開立前虛後實,前承三成力,為三七開,呈大架,左手置肩前平舉,掌心向內,五指靠攏,自然彎曲右手於肩前內和,左手稱前手,要高;右手稱底手,要低於前手。為前高後低,此樁功舒展大方。
(2) 虎坐:又叫騎馬襠,兩腿開立大於肩寬,雙腿半蹲,膝不過足。腳尖向內和,雙手於胸前向內合抱,掌心向內,肘微曲承抱物狀,講究內抱、外靠、沉肩墜肘,氣貫丹田,含胸收腹,內收尾骨,提襠豎頂,目視前方。
● 跤衣部位
1、 衣領叫領
(1) 正領
(2) 偏領(磨盤領)
(3) 倒扒領
2、 衣袖叫小袖
3、 胸襟叫門子
(1) 直門
(2) 偏門
(3) 掛門
(4) 軟門
4、 腰帶叫中心帶
(1) 前帶
(2) 偏帶
(3) 後帶
5、 跤衣下擺游離部分叫小杈
(1) 直握
(2) 反握
6、 跤衣背後部分叫後契
(1) 後帶上
(2) 後帶下
● 實戰中除抓握跤衣外還可以抓握身體上肢各部位
1、 握腕
(1) 反握腕
(2) 正握腕
(3) 雙手握腕,又叫雙剁腕
(4) 擄腕
2、 握肘
(1) 掐肘
(2) 擄肘
3、 抱脖
(1) 單臂夾頸
(2) 單臂反夾頸(反夾鍋)
(3) 單手抱脖(向後扒抱)
(4) 雙手夾頸(雙手扣腕)
● 跤衣把位抓握方法
1、 抓握大領方法
(1) 正領、偏領:拇指在內,四指在外
(2) 倒扒領:由對方腋下扒對方領,四指在內
2、 抓小袖方法(抓異名側衣袖)
四指在內,拇指在外
3、 胸襟的抓法
(1) 直門:抓異名胸襟上部,拇指在內,四指在外,將跤衣翻起。
(2) 偏門:抓同名側胸襟上部,四指在內,拇指在外。
(3) 反掛門:反腕抓異名側胸襟上部,拇指在外,四指在內。
(4) 軟門:抓異名側中帶上,胸襟下部,拇指在內,四指在外翻起。
4、 跤帶抓握法
(1) 正握後帶:又叫蓋後帶,拇指插入,四指下勾。
(2) 反握後帶:又叫挎後帶,四指反腕插入,拇指在外。
(3) 偏帶:雙手或單手抓握異名側偏帶,拇指在內,四指勾掛。
(4) 中帶:又叫中心帶,單手或雙手抓握對方前帶,拇指在外,四指插入,反腕抓握叫端中帶。
5、 後契的抓握法
(1) 單手抓握對方背後帶上跤衣
(2) 但手抓握對方背後帶下跤衣
6、 杈的抓握法
(1) 反手抓:反手抓握異名側跤衣下擺游離部分。
(2) 正手抓:正手抓握異名側跤衣下擺游離部分。
出其不意,在實戰中,利用步伐上的變化,手上耘;橫;捅;撕;推;按;拿。腳上配以耙;蹚。變化多端,出其不意,隨著雙方步伐跤架的變化而變化,得機會使用時及時出手,不得機會時再伺機行事。成功得手贏得輕松,得手不了也不會給對方造成致命的進攻機會。在一次實戰訓練中,我就看見孟雄小師兄在和對方交手時,使用一個踹的動作沒有奏效,順勢一個小耙拿就把對方掀倒在地,動作連貫,瀟灑自如,看著輕松漂亮!充分顯現出中國跤術的順勢而為,以巧制勝的特點。
㈦ 柔道的蓋步抽腿怎麼做
前滑步鮮花不是用來配合各種拳法前進擊打用的步法或作為尋找與對手之間合適距離,而使在台上處於有利地位的步法動作,由基本姿勢開始,先將左腳向前滑進一步,右腳隨即跟進,兩腳仍保持原來的部位以距離。滑步後滑步式退步,防守和退後還擊的步伐,動作由基本姿勢開始,右腳先向後滑,退一步,左腳隨即跟進,兩腳保持原來的基本姿勢和距離
㈧ 哪位高手給講解一下摔跤的技巧
任何一項競技體育運動都有一套與其項目特點相適應的基本功與練習方法,摔跤運動也不例外。
摔跤基本功既有單式練習又有聯合練習,既有徒手練習又有器械練習。
摔跤的基本功不僅是熟練地掌握和提高摔跤技術的重要環節,而且是有效地發展專項身體素質的重要手段。摔跤的技術是千變萬化的,只有全面地掌握摔跤的基本功,練習基本功,才能為掌握摔跤技術打下良好基礎。
第一節 倒地功
中國式摔跤是一項對抗性很強的項目,目的是要摔倒對方而自己保持平衡。常言道:「要想摔人,必須先會倒地。」 這就是說,練習摔跤,要先學會倒地的功夫,才能避免受傷,做到自我保護,同肘鍛煉身體能經受震動,發展靈敏、協調等身體素質。
在練習倒地功時,必須注意: 1.倒地時,身體接觸地面的面積要大。 2.倒地時,要憋氣、團身、全身緊張,以免內臟受到 震動。 3.手撐地時,手指稍向里扣,屈肘。 4.被摔倒時,要及時鬆手,以防砸傷.
倒地功的內容有: 1.前倒:同「前滾翻」的動作。 2.左前倒:由左架開始,上體前傾,兩膝交屈,左手 在前,右手在後。左手指向里撐地,接著迅速屈肘、低頭、 團身左前滾。左肩先著地,然後右肩著地。 3.右前倒:方法與左前例相同,只是向右前方倒地。 4.左後倒:由左架開始,低頭、團身、屈膝,身體向 左後方倒。左手指向里,並在身體左側撐地,然後迅速屈 臂,使身體向左後方著地。 5.右後倒:方法與左後倒相同,只是向右後方倒地。 6.後倒:同「後滾翻」,但手臂和後背要同時著地, 低頭、含胸、憋氣。 7.直立前倒:身體直立前倒,兩臂微屈,兩手手指稍向里指,兩手撐地後,以迅速屈肘的動作來緩沖落地的沖擊力。在整個動作的過程中,要抬頭、憋氣,全身緊張用力。 f練習倒地的功夫,最好從原地開始,根據掌握的情況,可改變姿勢或在活動中練習,逐漸增加難度,以適應比賽時的情況
中國式摔跤是通過摔跤衣發揮手法的作用。術語講:「手是兩扇門,全靠腿贏人。」形象地道出手法技術在摔跤運動中的重要作用,實戰中有了有利的把位才能組織進攻,從而戰勝對方。
中國式摔跤優於其它跤種,手腳分工明確就是中國跤鮮明的特點。它說明了中國式摔跤的先進性和文明性。中國式摔跤技法博大精深,功法和技術繁多。就手法而言,有搶手(抓握),防手(防抓握),蹬手(蹬把),引手(主動給對方抓握,藉以反攻),藉手(借對方緊握我時我借其手進攻)。拿法就是借用跤衣或肘腕拿摔。
一般情況左側進攻者左手為上手,也叫前手。右手為底手,也叫後手。術語講:「跤摔一把手。」就是講一把底手,也叫准手。搶手也就是搶底手,也叫爭手。搶底手爭上手是手法技術的基本技術。
中國跤在實戰中運動員均要穿布制開胸、半袖的短上衣,叫跤衣。也叫褡褳。腰系中心帶也叫腰帶。跤衣跤帶各部位均有名稱。(把位示意圖)
一、 跤衣把位名稱,把位和抓法
● 跤衣部位
1、 衣領叫領
(1) 正領
(2) 偏領(磨盤領)
(3) 倒扒領
2、 衣袖叫小袖
3、 胸襟叫門子
(1) 直門
(2) 偏門
(3) 掛門
(4) 軟門
4、 腰帶叫中心帶
(1) 前帶
(2) 偏帶
(3) 後帶
5、 跤衣下擺游離部分叫小杈
(1) 直握
(2) 反握
6、 跤衣背後部分叫後契
(1) 後帶上
(2) 後帶下
● 實戰中除抓握跤衣外還可以抓握身體上肢各部位
1、 握腕
(1) 反握腕
(2) 正握腕
(3) 雙手握腕,又叫雙剁腕
(4) 擄腕
2、 握肘
(1) 掐肘
(2) 擄肘
3、 抱脖
(1) 單臂夾頸
(2) 單臂反夾頸(反夾鍋)
(3) 單手抱脖(向後扒抱)
(4) 雙手夾頸(雙手扣腕)
● 跤衣把位抓握方法
1、 抓握大領方法
(1) 正領、偏領:拇指在內,四指在外
(2) 倒扒領:由對方腋下扒對方領,四指在內
2、 抓小袖方法(抓異名側衣袖)
四指在內,拇指在外
3、 胸襟的抓法
(1) 直門:抓異名胸襟上部,拇指在內,四指在外,將跤衣翻起。
(2) 偏門:抓同名側胸襟上部,四指在內,拇指在外。
(3) 反掛門:反腕抓異名側胸襟上部,拇指在外,四指在內。
(4) 軟門:抓異名側中帶上,胸襟下部,拇指在內,四指在外翻起。
4、 跤帶抓握法
(1) 正握後帶:又叫蓋後帶,拇指插入,四指下勾。
(2) 反握後帶:又叫挎後帶,四指反腕插入,拇指在外。
(3) 偏帶:雙手或單手抓握異名側偏帶,拇指在內,四指勾掛。
(4) 中帶:又叫中心帶,單手或雙手抓握對方前帶,拇指在外,四指插入,反腕抓握叫端中帶。
5、 後契的抓握法
(1) 單手抓握對方背後帶上跤衣
(2) 但手抓握對方背後帶下跤衣
6、 杈的抓握法
(1) 反手抓:反手抓握異名側跤衣下擺游離部分。
(2) 正手抓:正手抓握異名側跤衣下擺游離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