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人喝牛奶嗎為什麼
聰明的古代人早就開始開始食用並用來製作各種點心了。大約在2000年前,牛奶就被載入《禮記》和《周禮》等古書中,在《齊民要術》中也有關於飼養奶牛的記載,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也提到牛奶是上好的滋補品。
在古代,牛奶異常珍貴,不是普通老百姓能隨便吃到的,只有一些王公貴族、文人雅士等有地位的人才能享用,青櫻為乾小四做的藕粉桂糖糕以及如懿給乾小四送的白玉霜方糕;《如懿傳》中的牛乳糕......
《甄嬛傳》中,淳兒最愛到甄嬛那吃的加了珍珠圓子的牛乳茶,還有在《紅樓夢》中,寶玉捨不得吃,留給襲人的,那碗「糖蒸酥酪」,令眾多觀眾垂涎三尺......
奶之所以成為古代的奢侈品,主要是因為它潔白如雪、天然香醇、來之不易,加上它的功效非常多,所以被視為頂級食材。
據說在順治年間和康熙年間,不僅有專門飼養奶牛的牛圈,還有專部官員外出去牧場挑選優質的奶牛,帶回宮中圈養,而這些奶牛還有「考核期」,表現不好就會被淘汰,只有真正能產出優質奶的奶牛才有資格留在宮中。
而現代的我們,竟能輕輕鬆鬆享受到帝皇般的待遇,足不出戶,就能夠喝到遠自澳洲Soulful天然牧場草飼奶牛的優質牛奶!
2. 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喝牛奶
從生下來的幾個小時之後!
你如果問的是人們什麼時候喝牛奶
那麼大約是從三十多年前,開始訂牛奶
每天早晨到奶站自己去取
3. 中國人最早喝牛奶在什麼朝代
最早的奶牛飼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0年的中東地區。古羅馬人和古希臘人不常喝牛奶,他們更傾向於穀物,葡萄酒和植物油,把牛奶看作是野蠻人的飲料。從中世紀直至17世紀,居住在靠近農場和牧場的法國農民已經將牛奶作為日常飲食和烹調的主要來源。但大城市的一些富裕家庭和貴族還將其視為貧民的飲食習慣。當時的醫生對牛奶的營養價值也心存懷疑。
到了19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鐵路的建造和消毒法的發明,牛奶逐漸從農村運輸到城鎮。1930年開始,美國的農場首先採用冷藏櫃,不久隔溫冷藏車被用於運輸。而後的新保鮮技術-如高溫消毒法和微過濾法使牛奶的保鮮期更長,奶製品行業成為成長最快的一個行業。
目前奶製品作為"軟飲料"的一大家族成員,自然也受到了果汁和碳酸飲料的挑戰。但它作為兒童青少年成長的營養素來源和補充各年齡段人群鈣質的作用是無庸置疑的。
中國
唐。孫思邈:「牛乳,老人煮食有益。」《本草綱目》:「牛乳,老 人煮粥甚宜。」元。朱丹溪:「反胃噎膈,大便燥結,宜牛、羊乳時時 咽之。」《重慶堂隨筆》:「牛乳滋潤補液,宜於血少無痰之證。」《本 草經疏》:「牛乳乃牛之血液所化,其味甘,其氣微寒無毒。甘寒能 養血脈,滋潤五臟,故主補虛餒,止渴。」《隨息居飲食譜》:「善治血 枯便燥,反胃噎膈,老年火盛者宜之。」
可見至少唐朝中國中原地區就喝牛奶了,內蒙等地區估計至少5000年前就喝牛奶了
1938年前後開始有巴氏消毒過的鮮奶
據1938年4月1日上海《新聞報》所述可知:至少自上世紀三十年代起,但凡上市供應居民飲用之牛奶,已有政府法令明確規定必需經過經「巴氏殺菌」,或譯為「巴氏消毒」(pasteurization,)[23];資料證明,上海歷屆政府曾多次頒布或修改巴氏殺菌熱處理工藝規定[24];同時政府設有部門機構,行使行政審批權[25]、監督檢查權[26]和懲罰處理權[27];對奶牛養殖和奶製品供應的社會化監督管理,歷來是政府職能的一個組成部分。
4. 中國人是何時開始喝牛奶的
大概是從滿清入關以後,因為滿族人和蒙古人喝牛奶,這種習俗漸漸傳入關內
5. 喝牛奶的文化最初是怎樣在國內傳播的
喝牛奶看似是新世紀才在中國流行開來的,實際上在唐宋時期就就已經在我國十分流行了,只不過那時候由於經濟和社會原因,能夠每日里喝牛奶的都是屬於社會的上層貴族,所以看起來好像並不流行一樣。實際上唐宋時期的流行,只是普通民眾接觸不到罷了。新世紀的牛奶的流行有兩個原因,一是受到了西方歐洲文化的影響,牛奶這種在西方必不可少的飲品逐漸的在中國沿海城市多了起來。於是因此很多的中國人也就接觸到了牛奶,並且因為牛奶確實有太多的好處,就十分的容易被人們所接受。
綜合來講,喝牛奶的文化在我國的起源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而發展傳播則是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才通過廣告進入人們生活的。
6. 我國養牛歷史悠久,為何古人從來沒有喝牛奶的習慣
為什麼古代人從來都沒有喝牛奶的習慣,原來古人比我想像中講衛生多了。早在先秦時期,古人便「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到了漢代,還出現了」休沐」,就是官員上五天班之後,能專門休一天假來洗澡。更有人因為洗澡而著書立說,這就是南朝的梁簡文帝蕭綱和他的《沐浴經》。古人洗頭更勤,常使用清水和天然清潔劑「無患子」來洗頭。為什麼文明古國的我們祖先不喝牛奶?窮,還是笨?
還是生產力低?有需求就有市場啊,既然牛奶好,為什麼沒人養很多奶牛?直到近代我們的奶牛場才逐漸興起?
在古代中國,牛奶以及乳製品作為食品的出現要晚至唐朝,並且只是王公貴族的盤中珍饈,平民布衣無福得見。相比較之下,反而是現在不常見的羊奶在早年更為流行。值得一提的是,唐時的寺院僧人由於不能吃葷食,因此高蛋白高熱量的牛奶以及奶製品也就成了僧人的最愛。
由於唐時僧人地位很高,他們可以要求附近的農戶為他們提供牛奶。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上,多有農婦正在擠牛奶的畫面。著名的大詩人白居易,也是乳製品的忠實愛好者,「融雪煎香茗,調酥煮乳糜。慵饞還自哂,快活亦誰知。」用雪水煎一杯茶,用牛奶煮一碗粥,沒想到大師人白居易在寒冬的早晨竟是如此有生活情調!到了料峭的春天,「今朝春氣寒,自問何所欲。酥暖薤白酒,乳和地黃粥。」酥油野蒜酒,牛奶地黃粥,既暖胃來又解饞,既重養生又富有生活品味。
人們現在談到奶粉,第一反應肯定是牛奶粉,而不是羊奶粉。給人的印象就是全世界都是以飲牛奶主流的,與許多人認識的不一樣,真是情況是,中國自古是有飲奶的習慣,不過不是牛奶而是羊奶。
中國人之所以無法消化乳糖,是因為古代中國人接觸乳製品的時間較晚。中原人往往認為只有蠻夷才會喝牲畜的牛奶。北魏時期,少數民族南下,中原人也開始掌握擠奶和製作乳製品的工藝。到了唐代,我國的乳製品製作工藝已經可以讓人們吃到的乳製品不會產生乳糖不耐現象。但事實上,直到今天大多數中國人喝牛奶後仍然會出現腹瀉和胃脹等不適,只是程度各有不同。
7. 尋找漢人喝牛奶的歷史記載
應該有,《紅樓夢》里第60回里就有喝牛奶的描述,:「……只有昨兒有粵東的官兒來拜,送了上頭兩小簍子茯苓霜。……這地方千年松柏最多,所以單取了這茯苓的精液和了葯,不知怎麼弄出這怪俊的白霜兒來。說第一用人乳和著,每日早起吃一鍾,最補人的;第二用牛奶子;萬不得,滾白水也好。我們想著,正宜外甥女兒吃。……」(第六十回).
估計僅限於貴族之家,沒有普及.
8. 中國古代喝牛奶嗎
中國自古以來便沒有飲用牛奶的習慣,這和其產量及保存技術有關。
(1)上古至中世紀,中國傳統食品中沒有任何的奶製品,這便是一例。
(2)不光中國如此,東亞及東南亞地區大部分的農耕文明都沒有蓄養奶牛的歷史。
(3)農耕社會主要是耕牛,非哺乳期哪來的奶,哺乳期給小牛喝都不夠。
(4)北方游牧民族由於食料困難,倒是大量消費奶及奶製品,例如酸奶、奶茶、奶酒等等,但並非牛奶,而是羊奶和馬奶。亞洲地區唯一的例外是南亞印度,公元前500多年就有記載飼育奶牛。
9. 中國人大規模喝牛奶是從何時開始的
中國人最開始需要三餐溫飽,小康生活後注重健康就開始喝牛奶
10. 中國人喝牛奶的歷史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隨著畜牧業發達,人們學會了喝牛奶。從商代以前的古文字來看,早就有「乳」和「酪」等文字記載。千百年來,中國人一邊喝著奶,一邊研究牛奶的品位、性質、加工、應用等各個方面,形成了「牛奶文化」現象。早在漢代,人們就知道陝西一帶的黃牛奶的味道最好,其次是河南黃牛奶和山西黃牛奶。大約在一千五百年前南北朝時期,人們就能加工許多奶製品。如在《齊民要術》一書中就載有許多奶製品,如「煎煉乳」(類似近代的濃縮奶);「熬干奶」(粉碎後 類似近代的奶粉);「除去上浮物奶」(類似近代的脫脂奶);「醍醐」(類似近代的酸奶);「酥」或「酥油」(類似近代的奶油);「酪」或「乳酪」(類似近 代的牛奶「琪司」)等。
中國有56個民族,幾乎都飲用牛羊馬奶,特別是居住高原的蒙、藏、維族民眾,他們吃蔬菜較少,其大多數維生素和礦物質均從奶、奶茶或酥油茶中得到,並且從奶中還可以得到更多的熱量。奶是他們生活中的摯愛。
千百年來,對牛奶在養生保健功效方面的研究,中國可稱獨一無二。自兩千多年來,許多中醫 葯典籍中論述了牛奶的功效。如梁代醫家陶弘景在他的著作《神農本草經集注》一書中,便系統論述了牛奶的性質和功能概念。後來,經過一千多年的後世醫家在生活和臨床中,應用牛奶來養生保健、輔助治療疾病和康復病體等活動方面,更加豐富和完善了牛奶的性能理論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