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各省的風俗特色有哪些
中國各省的風俗特色有如下:
1、河北
扔愁帽: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靜之時進行。各家各戶的大人、孩子,臨睡前,都把頭上戴過的舊帽子或舊頭巾,悄悄扔到大街上。
2、江蘇
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3、浙江
大年初一上山掃墓。上廟燒香掃墓在絕大多數人眼裡,是清明節才做的事。但在溫州的部分地區,春節才是掃墓的時間。大年初一掃墓有著「請祖先一起過年」的意義。
4、陝西
春節的習俗是做頂針。陝西人會將做針線活用的頂針作為吉祥物,有著增歲的含義。春節期間,人們就會用紅色的絲線穿上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表示對孩子的祝福。
5、江西
換茶,是「換財」的意思,就是大家都發財。用厚毛紙外加一層白紙包裹糕點,上面貼一片紅紙,送來送去。
6、福建
福建沒有過年吃餃子的傳統,都是吃年糕。因為年糕諧音「年高」,春節吃年糕,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❷ 民俗主要有哪些特徵
中國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徵
民俗文化是民眾的生活文化,它與民眾所處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環境緊密相關。中國傳統社會是以農耕生產為主業的社會,因而圍繞著農耕生活累積形成的中國民俗具有一種大農業的特點。中國還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國民俗具有獨特的民族氣質。中國民俗文化特徵主要有以下表現:
多元性與復合性 中國民俗因為民族文化的關系呈現出多元復合的性格特徵。中國自立國之始,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形成今天56個民族共處的狀態。在中華各民族的不斷融合中,民族習俗被接納到中華文化體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著各自的民俗特性,從而豐富了中國的民俗文化。
中國民俗的多元特性不僅體現在各民族不同習俗上,還表現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華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樸的鄉村民俗,還有部分地區不同程度地保持著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態。在中國統一的地域空間內共存著不同性質的民俗文化,體現了中國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們在探討中國民俗多元性特點時,不能忘記中國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復合性。多元性與復合性緊密相關。中華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氣象著稱於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偉。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層面的接納,民俗化人於細微處,卻影響深遠。漢俗中復合了不少少數民族習俗,可以說從來就沒有純粹意義的漢俗,只有民俗復合時間的早晚而已。同樣,現存的各少數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漢俗影響。
階層性與地方性 首先看階層性,這是就社會民俗的縱向分布而言。中國傳統社會中,處於社會中下層的廣大民眾,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創造者和承載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體現了他們的認識與思想要求,具有較強的民間性特點。不僅中下層社會相較於上層社會有著層位的差別,就是中下層社會內部亦有著民俗差異。農民與手工業者是物質財富的直接創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樸、節儉、勤勞的民俗本色。而屬於中層社會的商人與城市平民,他們的民俗觀念與民俗行為有著自己的層位特色,在行業的競爭與酬對中,他們逐漸養成鋪張、浮靡、好新慕異的風尚。居於社會支配地位的達官貴人,他們擁有明顯區別於社會中下層的生活方式,因此有著不同的生活習俗。當然,在傳統社會中,各階層之間仍然有著部分具有共同意義的習俗。
其次是地方性,這是就民俗的區位性特點而言。除了中華民族文化大傳統之外,各個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務地方的文化小傳統。鄉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顯的地方性,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還有一種說法是「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這是較概略的區分。總之,民俗文化的發生、發展、演變是在一定地域空間下進行的,它受地理環境、人們謀生方式與歷史傳統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民俗文化顯現出濃烈的地方特色。
神秘性與實用性 神秘與實用是中國傳統民俗的一大特性,這是就民俗事象本身性質來說的,在中國傳統社會里,民眾的實用目的,大多依靠神秘的民俗行為來促成,神秘性事象無論怎樣復雜,目的也只有一個,即服務於人們的生活需要。
首先看中國民俗的神秘性。民間傳承著大量古老風習,「萬物有靈」的原始觀念依然濃烈,民俗事象大多蒙上了神秘色彩。佛、道二教的傳播與流行,尤其是道教對民俗生活的介入,使中國傳統民俗的神秘色彩更為濃厚。
其次,實用性。實用性是中國民俗最本質的特點,民俗服務於人們的生產與生活,人們依賴民俗開展生產,繁衍後代,尋求精神愉快。民眾創造了民俗,民俗服務了民眾。民俗信仰的直接功利性是它區別於一般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徵之一。當然,中國民俗的實用性,不僅僅表現在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許多民俗活動在民眾實際生活中發揮著效用。
穩定性與變異性 民俗文化因其傳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襲,代相傳,具有相對穩定的特性。但民俗作為一種基礎文化,它在傳承與傳播過程中並非一成不變。相反,它隨著時空的變化不斷地發生變異,形成了與穩定性相聯系的變異性特徵。穩定性,是中國民俗性格突出表現之一。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農業社會,雖然發生了幾十次大規模的王朝更迭的戰爭,但農業社會的基礎並未動搖,幾千年一以貫之的農業宗法社會性質沒有發生大的改變,由此圍繞著農耕社會所形成的大農業民俗得到相對穩定的傳承。這種穩定性主要有以下體現:家族觀念的穩定性,節俗傳統的穩定性,以及人生儀禮習俗的穩定性。但是,中國民俗性格的穩定性只是相對而言,我們在討論民俗的穩定特性時更應強調其變異的特性。變異性是中國民俗的顯明特徵之一。民俗在傳承中變異,在變異中傳承。民俗的變異性從總的方面看,與歷史性、地方性相關聯,同類民俗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都會有各自的特點。
民俗的變異性還表現在橫向的地域分布中。我們在論述民俗地方性特徵時已涉及到民俗的地方變異問題。同一種民俗事象,在各地會出現不同形態,有的是因為發生的基礎不同,有的是在傳播過程中的變形。民俗的變異性,一般說來有3種情況:一種是民俗表現形式的變化;一種是民俗性質的變異;再一種是舊俗的消亡。民俗的變異性特徵為移風易俗提供了學理的依據,人們可以依據民俗變異的規律,「化民易俗」,刪繁就簡,推陳出新,為建設民族的新文化服務。
❸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我國民俗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國民間文學藝術具有獨特的民族氣質,中國民俗的特點主要有原始信仰長期留存 ,宗法觀念影響深遠,民族和地區間存在明顯差別,既一以貫之又不斷變遷。
民間文化活動的集體性質無疑是一種文化,被稱為民間文化。民俗伴隨著人類群體的出現。因此,民俗習慣增強了社會凝聚力,增強了民族認同感,增強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特色。沒有人類群體就沒有民間文化,因此民間文化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傳承民間文化活動。民間習俗是獲得的知識,需要代代相傳。它們具有時間傳輸的連續性。它客觀地反映了當地人的長期積累。它是當地文化和古代文化傳承的象徵。因此,繼承民俗文化是延續古代文明和人文精神,也是一種文化信仰。
中國民間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原的絢麗文化記憶。在素有中華文明發源地和禮節之鄉的中原地區,勤勞勇敢的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許多習俗,並世代相傳。
❹ 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特徵
春節
俗稱過年,時間從初一至十五日。正月初一接年祭祖、初一零時起各家各戶燃放鞭炮,辭舊迎新,即「開年」。這一天,一般不走親訪友,有的人吃齋,人們出門相遇,互道「新年好」、「恭喜發財」等。初二拜年,各家各戶親戚朋友互相來往拜年。一般是晚輩攜帶禮品到長輩家裡拜年。出嫁的女子也在這天偕丈夫和孩子一起回娘家賀年。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開市貿易。初七為人日,老人說這是眾人的生日,據傳說,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這天早上,各家各戶煎年糕、炒粉利、熱粽子吃;晚上還殺雞飲宴。初八有穀日節之說,初九有天日節之說,也有的地方稱天公生,初十是地日節也稱石頭節。 初十一到十五的元宵節等。鄉間在十二日、十三日這兩天,歡聚在廟里觀看演春儺和師公戲。
元宵節
元宵節的時間在農歷正月十五日,又稱上元節,燈節,以鬧花燈、觀燈為主要內容,並吃糯米面做的元宵,在此之前有舞龍、舞獅,舞龍的標名「祥龍」;舞獅的叫「瑞獅」。龍獅出發前就給各商號、大店送帖,通知有龍獅隊來拜年,龍獅隊一到門前,店主先在旁邊放一串鞭炮,待大獅靠後,小獅子上前時,便燃放鞭炮向小獅子擲去,俗稱「燒獅」。也有入屋舞獅的,名曰「掃盪」,意為把污晦邪氣掃掉。每年舞獅舞龍活動持續到元宵節。
清明節(寒食)
清明節陽歷四月五日 祭祖、掃墓清明前後幾天,各家各戶做五色糯飯,備上祭品去拜山(即掃墓),以祭祀先人。現在人們還到烈士陵園、烈士紀念碑掃墓,緬懷革命烈士的光輝業績。 寒食為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荊楚歲時記》說,冬至後一百五日,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為寒食的代稱。但依舊法推算,清明前二日不一定是一百五日,有時是一百六日。 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聯系起來,有傳說在清明節這天吃點「寒食」一年內就可以放心吃「寒食」了。
糍粑節 、葯王節
四月初八,邕州官話有句民諺:四月八,吃「臘薩」(即垃圾)。相傳此日又為神農葯王誕期,神農氏嘗百葯,治百病。所以一些婦女在這一天到近郊採摘臭藤、白頭翁、野艾之類的植物,以糖及大米粉制油糍粑,名曰吃「臘薩」,說是可以治百病。這天還有浴佛節之說,傳說四月初八日是釋迦牟尼的生日。《荊楚歲時記》說,荊楚以四月八日諸寺香湯浴佛,共作龍華
端午節
五月初五,亦稱「端陽」、「端午」、「端五」。這一天,各家用葦葉把糯米包成羊角粽,又名涼粽或三角粽或粽子。人們還用艾絨製成猴狀或三角符狀的香囊或彩色絲線纏成的菱角等掛在小孩胸前以防病;有的用紅絨絲織成的小網兜裝著一顆臭珠(即臭丸);有的則用雄黃、臭黃、硃砂等中葯包在一隻小布袋裡,袋裡用紅綠絨綉以各種動物圖案和吉祥字樣,稱為香包。人們用當天從街上買回來的香蒲草、艾葉枝、酒餅果葉、路邊青等草葯來煮水洗澡,說是可以治皮膚病及去邪氣,還有賽龍舟、懸艾和菖莆於門辟邪等,又稱端五節、端陽節、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
雨節(關公磨刀日)
夏歷的五月十三。雨節又叫關公誕、關公磨刀日,眾所周知,我國民間關公崇拜的現象非常普遍,關羽被附會成了各種神,這是一種民間信仰文化現象,關公和下雨聯系了起來,使他具有了一定的「雨水神」的屬性。
天貺節
六月初六,鄉間各家各戶用新米煮飯吃,稱「食新節」。初六這一天,還殺雞煮肉,到田頭祭祀田祖,祈求晚造豐收。人們還把家中衣服棉被拿到戶外曝曬,故民間有「六月六,曬紅綠」的諺語,亦稱姑姑節
七夕節
陰歷七月初七 又稱星期,即中國愛情節、情侶節,神話傳說中鵲橋相會之日農歷七月初七,傳說牛郎織女神話,青年婦女供奉瓜果,向織女「乞巧,還有傳說七夕之夜在葡萄藤下能聽到牛郎織女對話和七夕之夜所有喜鵲都要為他們相會搭橋即:鵲橋。
中元節
陰歷七月十五(有說十四日)又稱盂蘭節,主要是祭祀已亡故的先人,俗稱七月半、鬼節,有祭祀靈魂等民間習俗。地藏節 農歷七月三十日。
中秋節
八月十五,親朋好友,習以月餅相饋送;出嫁女兒,也買月餅、柚子等回娘家。晚上,合家團聚,在當空之處,擺上月餅、茗茶、蜜柚、花生、九爪芋等食品,焚香拜祭月神,叫賞月。小孩手拿各式花燈,如劉海戲金蟾、走馬燈等,遊街串巷,嬉戲為樂。有的小孩還把酸柚挖空,插上點燃的蠟燭,空柚皮上雕上四個金錢洞,在街上踢滾玩,叫做「剝碌燈」(即柚子燈)。
重陽節
九月初九,又稱敬老節,古人以為九是陽數,百月都逢九,所以稱重陽。這天人們佩茱萸、賞菊、飲菊酒,到郊外登高放紙鳶,以舒展情懷,是舉行秋季郊遊的節日。
祭祖節
十月初一,民間有祭祀祖先之俗,並剪制冥衣送到祖墳前焚化,叫做「送寒衣」。 又稱十月朝、燒衣節。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們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 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
下元節(下元水官節)
農歷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中華風俗志》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
❺ 中國人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中國人的風俗習慣有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祭祖、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吃粽子、賽龍舟、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具體介紹以下幾個風俗習慣:
1、貼春聯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據說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
2、掛年畫
掛年畫是中國春節特有的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新年裡,將年畫掛在門上或掛在壁上。由古代貼門神演變面來,原為驅邪,後變成烘托新年熱鬧氣氛和表達人們歡樂的情緒。
3、賽龍舟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4、賞月
中秋節是我國最古老最著名的節日,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賞月活動更具規模。還指八月十五中秋節觀看滿月,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期,盛於唐宋。
5、插茱萸
插茱萸是舊時民間節日風俗,流行於黃河中下游、淮河、長江流域等地。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時,民間采茱萸插戴頭上,亦有用茱萸製成囊佩帶的,俗信能驅邪治病。
❻ 中國每個傳統節日的習俗和特點。
1、燈會:燈會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一般指春節前後至元宵節時,由官方舉辦的大型的燈飾展覽活動,並常常附帶有一些民俗活動,極具傳統性和地方特色。正月十五元宵節,中國民間有觀賞花燈的習俗。
❼ 中國有哪些民俗特色
1、中國對聯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對聯起源秦朝,古時稱為桃符。關於中國最早的楹聯,譚蟬雪先生在《文史知識》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國最早的楹帖出現在唐代。
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至南北朝。在中國古詩文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整齊的對偶句。流傳至今的幾篇上古歌謠已見其濫觴。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類。至先秦兩漢,對偶句更是屢見不鮮。
《易經》卦爻辭中已有一些對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視,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於天,後入於地。」(《明夷》卦「上六」)《易傳》中對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見,如:「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系辭下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則各從其類也。」
2、春節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
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3、傳說神話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嫦娥奔月、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天仙配、梁祝、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白蛇傳......
4、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金銀器、瓷器、紅木傢具、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器、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十八般兵器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銅鏡、大花轎、水煙袋、芭蕉扇、桃花扇。
5、衣冠服飾
漢族衣冠服飾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國還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響而誕生的中山裝、唐裝、旗袍,各少數民族服飾、各類傳統及現代的佩飾、鞋、帽等。
6、中華武術
太極拳、詠春拳、武當、形意、少林。
7、民間工藝
潮綉、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麵塑、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鳳眼、千層底、檐、鷲等。
8、宗教哲學
儒、道、釋、周易、陰陽、五行、干支、羅盤、八卦、占卜、風水、面相等。
9、中國戲劇
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徽劇、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梨園戲、歌仔戲、廬劇等。
10、傳統音樂
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傳統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徵借鑒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並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等等。
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
❽ 什麼是中國民俗的特徵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國民俗具有獨特的民族氣質。中國民俗文化特徵主要有以下表現:
一、民俗文化活動的集體性
任何一種民俗無疑是一種文化,稱之為民俗文化。民俗是伴隨著人類群體的產生而產生的。因此,民俗培育了社會的一致性,增強了民族的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沒有人類群體就沒有民俗文化,所以說民俗文化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民俗的集體性可理解為:首先,任何一種民俗,都產生於特定的群體,如某個特定地域或某個民族。其次,一種民俗一旦形成,就會成為集體的行為習慣,流傳於一代又一代的集體中。再次,在流傳中由集體不斷補充、加工、完善。也就是說,民俗文化不是個人行為,一個人創造或倡導的一種民俗形式,沒有公眾的認可或積極推行,它決不會長久地延續下去,即使勉強地生存下來,也不會有其廣泛性。生活在某個民俗文化圈內的每個人都是民俗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也是民俗文化的被教化與熏陶者。
二、民俗文化活動的傳承性
民俗是習得知識,需要在一代一代中傳遞,具有時間傳衍的連續性,民俗是時間的連續體。是一個地方區域內長期人文積淀的一種客觀反映,它是一個地方文化的象徵,是古老文化的傳承,所以傳承民俗文化,就是延續古老的文明和人文精神,也是一種文化信仰。民俗文化的傳承性就是教化和規范民眾,使民眾立足於當代,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民俗文化傳承著我國優秀的民間文化,延續傳統文化精神,增強廣大群眾的民族認同感的生動和富於人性的社會化。這是一種自覺的傳承,且具有原生態的特性,因此更具親和力。
三、民俗文化活動的地方性
民俗文化活動的傳承是以人世代相傳,除了中華民族文化大傳統之外,如春節活動等具有全國性特點。各個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環境形成了服務地方的文化小傳統,同一種民俗事象在各地會出現不同形態,不同時代,不同的地區都會有自己的特點。鄉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顯的地方性,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還有一種說法是「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這是較概略的區分。總之,民俗文化的發生、發展、演變是在一定地域空間下進行的,它受地理環境、人們謀生方式與歷史傳統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民俗文化顯現出濃烈的地方特色。
四、民俗文化活動的變異性
民俗文化因其傳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襲,代相傳,具有相對穩定的特性。但民俗作為一種基礎文化,它在傳承與傳播過程中並非一成不變。相反,它隨著時空的變化不斷地發生變異,形成了與穩定性相聯系的變異性特徵。變異性是中國民俗的顯明特徵之一。民俗在傳承中變異,在變異中傳承。民俗的變異性從總的方面看,與歷史性、地方性相關聯,同類民俗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都會有各自的特點。民俗的變異性,一般說來有3種情況:一種是民俗表現形式的變化;一種是民俗性質的變異;再一種是舊俗的消亡。民俗的變異性特徵為移風易俗提供了學理的依據,人們可以依據民俗變異的規律,「化民易俗」,刪繁就簡,推陳出新,為建設民族的新文化服務。
五、民俗文化活動的豐富性
中國自立國之始,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形成今天56個民族共處的狀態。同一種民俗,在中華各民族的不斷融合中,各民族習俗被接納到中華文化體系之中,但都保留著各自的民族特性,從而豐富了中國的民俗文化活動。在各地區會出現不同的形態。中華文化以包容著四方的氣象著稱於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偉。自古到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文化層面的接納,民俗文化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影響極度深遠。漢族民俗中復合了不少少數民族習俗,可以說從來就沒有純粹意義的漢民俗,只有民俗復合時間的早晚而已。同樣,現存的各少數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漢民俗影響。因此,中國民俗文化活動形式極為豐富。
六、民俗文化活動的實用性
開展民俗文化活動的只有一個,即服務於人們的生活需要,實用性是中國民俗最本質的特點,民俗文化服務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人民依賴民俗開展生產,繁衍後代,尋求精神愉快。民眾創造了民俗,民俗服務了民眾。民俗信仰的直接功利性是它區別於一般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徵之一。當然,中國民俗的實用性,不僅僅表現在信仰心裡方面,更重要的是許多民俗文化活動在民眾實際生活中發揮著效用。
❾ 中國民俗風情有哪些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
1.春節: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然後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徵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另外,各地還有互相登門拜年,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
2.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3.二月二: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4.清明節: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一天稱寒食節。兩節恰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寒食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另外還有盪鞦韆、放風箏、拔河、斗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傳統活動。
5.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同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6.七夕節: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鵲在銀河上搭成一座鵲橋,牛郎和織女才能相見。這個美好的傳說始於漢朝,經過千餘年的代代相傳,深入人心。這一天,民間有向織女乞巧的習俗。一般是比賽穿針引線,看誰更心靈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節或女兒節。每到七夕將至,牽牛和織女二星都竟夜經天,直至太陽升起才隱退,因而又被喻為人間離別的夫妻相會。
7.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間,因此稱中秋節。中秋之夜,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們仰望如玉如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8.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的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9.冬至節:冬至在我國古代是一個很隆重的節日。至今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闔家團圓。北方地區冬至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的傳統食品有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等等。
10.臘八節:臘八節是佛教的節日。這一天是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稱「成道節」。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是吃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紅小豆,後來演變的極為復雜考究,主料有白米、黃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數十種,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乾、桂圓肉、百合、蓮子等,通宵熬煮,香飄十里。
11.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這一天,普通人家盡量爭取團圓,全家圍
爐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辭舊歲,迎新年之意,而戶外則是爆竹聲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