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改革開放前企業都在哪裡

中國改革開放前企業都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3-04-13 00:15:27

A. 改革開放前後中國的國有企業的變化

我國國有企業是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萌芽並發展起來的新型企業形式。建國前的根據地工業及建國後通過沒收國民黨政府官僚壟斷資本及贖買民族資本,形成了我國國有企業的來源。國有企業經歷了建國後的前三十年的發展,又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的27年變遷,有巨大的成功,也積累了深刻的矛盾。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已經成為中國社會政治生活中復雜的焦點問題。
27年的改革進程帶給了中國巨大的發展,舉世矚目的成功,同時也也帶來了社會生活中的許多深層次矛盾與問題。從初期發軔時對「改革的春風」的全面渴望和歌頌,到後來對改革的的觀望和嘆息,到近兩年對改革的批評與廣泛質疑,改革正在面臨著評價的「質變」。對改革的正當性的評價正在動搖著我國社會政治基礎,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改革遭遇非議是近兩年的一個普遍現象。在主要的改革領域中,國企改革、醫療體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股市改革、教育產業化改革倍受批評。從洶涌的輿論浪潮來看,對國有企業改革的批評首當其沖。由於牽涉到數千萬國有企業職工的就業與失業、牽涉到貧困的弱勢群體的利益保護、同時又涉及是否有官商勾結瓜分國有資產、涉及是否改變中國社會主義性質、涉及到是否損害工人階級主體地位與政權性質、涉及了關於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的道德評判,因而處於焦點狀態。要求重估改革、反思改革的呼聲不絕於耳,有的甚至於要求終止中國的整體改革。
2005年7月29日,顧雛軍和他的助手被司法部門拘押,為起於2004年胡正的「郎顧之爭」畫上了一個並不圓滿的句號,同時更被一部分社會群體理解為中國的國企改革的失敗。而在此之前的2004年10月,由權威研究單位撰寫「科龍二十年發展與中國企業改革報告」研究報告將科龍譽為中國企業改革的典型。典型的坍塌與代表人物的入獄,國資委全面叫停國企MBO,全面檢查國有資產流失情況,有關人士關於「國資流失已經成為普遍現象」、「郎咸平教授不要光提出問題,還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的的答詞等深為社會垢病。而此間媒體輿論與網路新聞揭露出數十起國有資產在產權改革中被巧取豪奪的案例,國企產權改革中問題被上升到整體層面的改革,其合法性在輿論與道義上已經倍受爭議。此外,股市改革、醫療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等,也廣泛涉及眾多民眾的切身利益,這就很容易使人對於改革整體上提出質疑與聲討。而這些質疑與聲討背後,其所指向的,無一例外是改革的合法性與正當性依據。改革的「共識」似乎越來越少,而質疑改革的理由似乎越來越多,改革在困難中壓力越來越大,步伐越來越慢,以至難以繼續深化和推進。在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改革已經到了十字路口,重建改革的合法性,特別是重建國有企業改革的合法性與正當性已經迫在眉睫。
國企改革是黨和政府推行的重大改革之一,是切合社會實際的、符合經濟規律褲擾悔的重大舉措,是審時度勢的、創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結束計劃經濟體制遺留問題的正確選擇。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與階段性的成果舉世公認。然而,近兩年來對國企改革的非議影響很大,改革的理論與改革的力量屢處下風。把改革中的問題說成是改革的問題不容忽視,把改革措施說成是受國外新自由主義理論的指導更是不能聽之任之,把改革中的失誤與社會主義前途聯系起來的現象更是需要提高警惕。當務之急,對改革的許多問題需要重新審視,用廣泛的事實與深入的理論說明改革的合法性與正當性,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路徑,推動進一步的改革,才能避免改革前功盡棄,才能重新贏得社會對改革的支持與信任,為下一步的改革提供較好的輿論氛圍、技術方案、操作思路與精神准備,這顯然非常有益,也十分必要。
第一部分:建國以來前三十年國有企業制度的回顧
一、國有企業的來源
我國國有企業的主要來源有四:一是解放區的公營企業,包括軍工企業和服務於百姓的貿易企業,二是沒收官僚資本主義的企業,三是沒收敵偽工業(包括帝國主義李隱在中國的企業,偽滿和汪偽政權的企業)。建國以後,上述的企業首先成為國有企業,後來又加上了通過贖買回來的由民族工商業資本形成的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即國家所有制工業,負有保證國家財政支出的任務,因此,生產銷售按照計劃上報,然後在獲得後安排生產與組織分配及銷售,民品多少,軍品多少,售價多少,毛利多少,上交多少,均有細致的安排。企業歸屬於各級人民政府統一管理,保證人民群眾和軍隊、政府的基本支出和需要,因此企業不是自主的經營實體,是政府的直屬機構。國有經濟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
二、國有企業在文革前十七年的情況與體制形成過程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就國營企業領導制度問題,批轉《中共中央東北局關於黨對國營企業領導的決議》,明確黨管工業,在黨委領導下實行廠長執行負責制。1958年大躍進以後,全面實行黨的第一書記抓工業,1960年開始實行黨委統一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1966年以後的文革十年,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造反群眾領導企業階段,二是革命委員會管理階段,三是軍隊介入企業,實行軍管會、軍宣隊管理階段。到1972年8月,部隊返回,國有企業重新回到原有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下管理。文革期間實行一元化領導,無所謂經濟工作,企業實際上是一個政治工作組織。1976年文革結束以後,企業從政治組織再次恢復為生產性組織。
1978年4月,中央頒發了《關於加快工業發展的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企業實行黨委領導、廠長負責,增加總工程師制度與職代會制度。
三、國有企業在改革開放後到黨的十四大以前的發展與改革進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從1979年開始,國有企業的改革逐步啟動,中共中央下發了《關於擴大國營工業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的若干規定》,1980年,根據中央精神,國家經委、全國總工會、中國社科院等有關部門對一批工業企業進行領導體制改革的試點。1982年元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國營工廠廠長工作條例》,雖然依然是黨委領導,但是在實行黨政分工體現了廠長責權利方面的統一,從而逐步為實行廠長負責製作了准備。1982年5月,中共中央頒發了《中國共產黨工業企業基層組織工作暫行條例》,明確企業黨委是企業的領導核心,實行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與職工代表大會制,廠長行政指揮權與黨委集體領導、職工民主管理是企業的三項原則。
1981-1982,全面推行工業經濟責任制,主要是分配上實行利潤留成,盈虧包干,以稅代利,自負盈虧。1982年開始提出企業領導幹部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解決多少年來長期存在的領導班子年齡偏大、人員偏多,文化偏低,專業人員偏少的狀況,並且進行了初步的調整。1984年5月,六屆人大二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上宣布,國營企業將逐步實行廠長負責制。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召開了十二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公布。提出:增強企業活力,特別是增強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的活力,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明確中國現階段的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決定對政府與企業關系進行界定,各級政府原則上不再經營企業。
1984年11月在少數大中型企業實行股份制試點。全國第一家股份制試點企業是上海飛樂音響(資訊 行情 論壇)公司。
1986年全國部分城市進行經濟承包責任制試點的基礎上,1987年5月,國務院決定在全國普遍推廣承包經營責任制。
1988年,為規范國營工業企業的承包經營責任制,這年2月,國務院公
布了《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暫行條例》,實行包死基數、確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自補的原則。企業承包者的年收入,視企業完成承包經營責任制情況,可高於本企業職工的年平均收入的1-3倍,甚至於更多。在此期間,國家先後在多個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這些改革主要有:縮小指令性計劃,擴大市場調節計劃;採取調放結合、以放為主的價格改方針;改革統收統支的體制,主要是利改稅和撥改貸;建立金融市場,首先開辦深圳與上海兩個證交所;推進勞動、工資和社會化保障制度方面的改革,主要是養老保險制度開始全面推開,待業保險開始試行;工資總額與效益掛鉤上下浮動;國有資產的管理與改革開始起步,清產核資,產權界定,產權登記。
四、黨的十四大以後的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情況
1992年以後,國家嘗試為國有企業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大召開,出台《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確立在中國全面建立市場經濟的制度。對國有企業進行全面改革,一是抓大放小,抓好一批大中型企業,對一般小型企業要進一步放開搞活。二是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將現有企業改組成權責分明,管理科學,激勵與約束機制相結合的內部管理體制。企業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三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和發展股份制企業,理順企業產權關系,探索政企分開,解決試點企業的富餘人員的問題,發展並規范各種勞動就業中介組織,在國有企業改革的路上邁進了一大步。
1993年12月29日國務院出台了《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條例》,1994年8月4日,國務院出台了《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別規定》。這兩大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文件出台,使得中國開始有了上市公司與股票市場,中國的股權分置及上市公司與股民的權益之爭也從此開始。
1996年6月24日,國務院原則上同意了國家經貿委等9部委《關於在若干城市進行企業「優化資本結構」試點的請示》,從此以後,下崗再就業,成為中國國有企業改革一個重要特徵。在領導體制方面,企業推行公司化制度,開始建立董事會、黨委會、監事會與總經理的馬車機制。
1997年1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
作的通知》,強調要求選配好黨委書記、廠長經理和董事長,黨委書記與董事長可由1人擔任,黨委書記和董事長分開配備的,可交叉任副手。
1999年,國家決定重點抓好1000家國有企業,使其發揮經濟發展的骨幹作用。
同時,在全國全面推進改革的兩類共九大措施,兩類措施是指是改變所有制的和不改變所有制的措施;九大措施別是:吸收一定外來資金組建有限責任公司;二是改建為股份合作制;三是鼓勵跨行業、跨地區兼並;四是在不變更企業所有制的前提下,允許企業通過出租、承包方法進行經營活動;五是通過公開競價,有償轉讓企業股份;六是鼓勵中小型企業引資嫁接改造;七是對長期虧損、扭虧無望的企業依法實施破產,清償債務;八是管理混亂、經營不好的企業委託實力較強的企業去進行託管;九是原有企業經營管理情況好的,可繼續保持原有企業模式,加強管理,提高企業效益。
2000年開始,對全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實行分類指導,對陷入困境的老企業通過出售一塊、盤活一塊、加強一塊;退二進三,出城入鄉等多種改革措施;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進度越來越快。地方中小型國有企業改革走在前列,這些企業中的大多數由於長期以來的貸款過多、虧損過多,已經成為當地財政與銀行發展的巨大壓力。改革使地方財政甩掉包袱,對銀行來說也有盤活資金有積極作用。
五、與國有企業發展過程同步互動的三資企業、鄉鎮企業與個體私營企業作用回顧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27年國有企業發展與改革歷程,應該與中國經濟領域的全方位開放與發展結合起來。一是我國實行的對外開放制度。1980年開始建立的經濟特區制度,當年8月26日深圳特區成立,此後其它三個特區相繼成立。由此而來的是中外合資、合作企業與三來一補企業廣泛發展。1984年國務院批准了14個沿海開放城市,1986年把長三角、珠三角與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辟為經濟開放區,1987年海南成了中國第5個經濟特區,1990開放開發上海浦東新區,此後又有沿江、沿海內陸等多個城市與地區對外開放。對外開放與開發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巨大發展,同時在經濟互動的過程中,三資企業的技術優勢、管理優勢、規模優勢與品牌優勢不斷持續地沖擊著中國國有企業,擴大著國內與國外的兩個市場,中國的國有企業在競爭中遇到越來越大的壓力。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27年國有企業發展與改革歷程,應該與中國廣大農村的鄉鎮企業發展與改革結合起來。鄉鎮企業主要來源於文革期間的集體工業。文革結束以後,它們的生產計劃不納入國家計劃,在能源供應上不能與國營企業一視同仁,原料分配的調節價格與電價高於國營企業,因此鄉鎮企業必須率先走向市場。鄉鎮企業發展中的困難決定著它率先成為改革的對象,改革體制、優化產品結構與產業結構,發展民營、承包經營,或出售給個人或企業職工,鄉鎮企業的改革成為鄉鎮企業成長壯大的動力。一批鄉鎮企業在虧損或經營不善的情況下轉製成為個體私營企業。自籌資金,自找原料,自己開辟產品銷路,決定著它們一開始就在尋找產品與市場的空間發展自己,體制的靈活性是企業的生命力。鄉鎮企業在競爭中,在市場全面擴大的同時,運用低成本的勞動力的優勢、營銷手段靈活的優勢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與之相比,國有企業的發展成績與問題並存,特別是體制的拖累使得企業嚴重受挫。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27年國有企業發展與改革歷程,應該與中國的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結合起來。個體私營企業來源於沒有固定職業但有一技之長的人員、來源於鄉鎮企業倒閉後自謀出路的職工、來源於效益較差的原有街道企業、來源於無法實現首次就業的其它各類人員。個體私營企業誕生時,貿易型為主,生產企業相對較少。生產企業中大部分機器簡陋,勞動條件差,有活就干,沒活就散,完全是市場調節的一種狀態,企業是能人巧匠當家。它的出身決定著它沒有地位、沒有保障,只能背水一戰,企業必須實行按勞取酬、按訂單取酬的勞動制度,決定了它們更要牢牢不忘發展自己,從其它企業不顧及的邊角領域,從極其微利的小產品做起,逐步發展壯大,提高產品檔次與規模。在生存與發展的競爭中,個體私營企業終於脫穎而出,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之下,國有企業的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遠遠落後於個體私營企業。

詳細請參考:http://www.dongshihui.net/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732

B.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四大轉型是什麼

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基本實現產權明晰。改革開放前,城鎮集體經濟資產名為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實際上誰也不佔有。經過改革,目前70%以上城鎮集體企業轉換成職工個人所有、企業集體佔有的、產權明晰的市場主體,勞動者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企業主人。

企業組織形式實現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多樣化。改革開放前,集體企業大多是形式單一的生產型企業。通過改革,目前城鎮集體經濟的組織形式主要有5種:集體資本共同共有企業,職工持股的股份合作制企業,以集體資產、職工資產參控股與國有、私有資產共同組建的公司制企業,集體資本參控股的中外合資企業,勞動群眾新辦的合作社企業。

在發展方式上初步走上科學發展軌道。改革開放前,城鎮集體企業多為中小企業,分散落後。改革開放以來,城鎮集體企業通過大力調整結構和科技創新,增強了市場競爭能力,形成了一大批大型骨幹企業。

集體經濟理論不斷創新。走出了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成功之路,逐步形成了以勞動者的勞動聯合和資本聯合「兩個聯合」為主、產權明晰、形式多樣、科學發展的具有中國特色集體經濟理論,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2)中國改革開放前企業都在哪裡擴展閱讀

由黨政一體、包打天下轉變為黨政分開、有為有不為

改革開放以前,黨包攬了一切,管了許多不該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黨政不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改革開放以後,黨組織不再設立經濟管理部門,不再直接管理具體經濟工作,盡力減少直接管理具體政治、社會及文化工作,黨政分開,政企分開,政社分開。黨對國家的領導逐漸被限制在政治領導、組織領導、思想領導。

所謂政治領導,主要是黨探索制定路線、方針、政策,必要時通過國家權力機關將其上升為法律,讓國家機關貫徹、落實;所謂組織領導,主要是黨通過向國家機關推薦領導幹部以及充分發揮國家機關內黨組織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來實現對國家機關的領導;所謂思想領導,主要是黨通過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進行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教育,保證其正確的政治方向。

由領袖個人專斷轉變為依法執政、科學執政、民主執政

對於個人崇拜和個人專斷,鄧小平同志批評道:「把領導人說的話當作『法』,不贊成領導人說的話就叫做『違法』,領導人的話改變了,『法』也就跟著改變。」「不適當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權力集中於黨委,黨委的權力又往往集中於幾個書記,特別是集中於第一書記,什麼事都要第一書記掛帥、拍板。黨的一元化領導,往往因此而變成了個人領導。」

C. 改革開放私人工廠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1979年以後開始有的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攔搜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簡盯歷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南方談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則磨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D. 四個正部級央企是哪四大企業

四個正部級央企是中國中信集團公司、中國鐵路總公司、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國家開發銀行。

1、中國中信集團公司(前稱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是經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xx親自倡導和批准,由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於1979年10月4日創辦的,主要業務集中在金融、實業和其它服務業領域。

國有企業分類:

按照國有資產管理許可權劃分,國有企業分為中央企業(由中央政府監督管理的國有企業)和地方企業(由地方政府監督管理的國有企業)。中央企業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主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據支配地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

特別指出,在我國除了廣義和狹義定義的中央企業外,對於個別中央企業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承擔的責任較為特殊,這些中央企業歸國務院直屬管理,屬於正部級。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網路-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網路-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網路-國家開發銀行

E. 改革開放之初在晉江投資企業多為台商的原因

改祥高革開放之初在晉江投顫手資企業多為台商的原因是離港岸進,便於發展
改革開放之初即20世紀80年代初期,敢於冒險、有拼博精神的台商沖破台灣當局重重政治與法律政策障礙,開始了兩岸貿謹洞尺易往來與間接赴大陸投資的新征程,揭開了以台商投資為主體的兩岸經貿發展新篇章,同時台商逐步作為一種新的資本與社會群體進入或融入到大陸改革開放的歷史洪流之中。
改革開放初期,大陸經濟主要依靠國營或公營經濟支撐,民營資本與民營企業弱小落後,經濟發展缺乏活力與競爭力。在這種背景下,大陸逐步對外打開大門,充滿活力與競爭力的台商到來,作為一種新型資本與經營方式,為大陸經濟帶來了一股活水,更帶來了一股沖擊,激發了大陸民營經濟的發展,台商、港商、外商與民商共同構成大陸新的經濟成份,推進了大陸改革開放進程。

F. 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歷史及階段

建國以來,我國企業發展戰略可分為明顯的二個階段:一是改革開放以前,在

選擇重工業優先發展的工業化道路的背景下,雖然沒有明確的說法,但實際上實行

的是大企業發展戰略;改革開放以後,在「輕紡工業六優先」的政策指導下,我國

工業化開始走向正軌,相應的實行的是中小企業發展戰略。

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已進入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又面臨著未來大中小型

企業發展戰略選擇的一個關鍵時刻,如何作出正確的決策,關繫到今後我國經濟長

期穩定、快速、健康發展的大局。

雖然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工業化實行的大企業發展戰略,但這並不排除歷史上

的曾判褲鉛經有過的二次中小企業大發展的經歷。

加上改革開放後,以「鄉鎮企業」異軍

突起為代表的中小企業的大發展,我國一共經歷了三次中小企業大發展時期。

這其

中雖然也有一些好的經驗和作法,但更多的是深刻的教訓,特別是前二次,十分值

得我們認真地總結。

1

.第一次中小企業大發展的經驗與教訓

"

大躍進」時期,我國出現了第一次中小企業的大發展。

這次中小企業的大發展

是在激進的「趕超』戰略(超「英」趕「美」

)的指導下,為進一步加速我國以重工

業為主的工業化進程,在大企業發展戰略仍然不能滿足「趕超」要求的情況下,不

顧一切地讓不適合重工業發展的中小企業也參與到重工業化進程中來而發生的,它

給我國剛剛走上建設之路國民經濟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和破壞,是一個徹底失敗的中

小企業發展的事例,其教訓是極為深刻的。

首先,重工業一般都是規模效益明顯的產業,不易採取中小企業純清的形式,掘好而「大

躍進」時期先後出現的所謂土「五小」

、洋「五小」

(

指小鋼鐵、小煤礦、小機械、小

水泥和小化肥等)大都嚴重違反了基本的經濟和技術發展的規律。

其次,中小企業

在國民經濟中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穩定經濟、活躍市場、保障就業、促進技術進步

等,而當時人們完全忽視或根本就沒有這種認識和概念,中小企業成了實現某種政

治目的的工具。

第三,這次失敗給中小企業造成了所謂「分散化」的壞名聲,破壞

了中小企業應有的聲譽,使人們對中小企業產生了誤解,影響了其正常的發展。

2

.第二次中小企業大發展的經驗與教訓

"

文革」期間,在農業機械化和為國防服務的思想指導下,中國再次興起了大力

發展重工業型的地方「五小」工業的浪潮。

並在各地經濟「自成體系」的要求下,

各地方各自為戰,重復建設,逐步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結構雷同的「大而全、小而

全」的封閉式的國民經濟體系。

這次中小企業的大發展造成的影響雖然沒有上次大,

但教訓也是十分深刻的。

除了具有與第一次中小企業大發展時期相同的經驗教訓之外,還帶有如下幾個

新的不容忽視的問題:①是在要求各地建立獨立的工業生產體系中,各地中小企業

不僅具有重化工工業的特點,而且還具有重復建設、結構雷同、

「小而全」等特徵,

從而引起了地區間的資源爭奪戰,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

②沒有解決當時日益嚴

重的就業問題。

由於我國計劃生育工作上的失誤,當時城市就業形勢已非常嚴峻。

然而,重工業型的中小企業的發展,由於其資本有機構成高,吸收的就業量有限,

因此沒有起到其應有的解決就業的作用。

從而導致我國歷史上罕見的奇特的解決就

業問題的方式

--"

上山下鄉」

③中小企業成為復制古董,重復舊技術的典型,完全有

背於中小企業應在技術創新上起中堅作用的要求。

3

.第三次中小企業大發展的經驗與教訓

改革開放後,我國工業化開始由「重」向「輕」的戰略轉變,走上了正確的道

路。

在「輕工業六優先」的政策引導下,在農業實行承包制和允許農民經商辦企業

過程中,壓抑已久的中國農民的創造精神迅速以興辦「鄉鎮企業」的形式迸發出來,

城市則出現了大批的個體戶,迎來了我國中小企業的第三次大發展。

這次中小企業的大發展與上二次截然不同,它帶著全新的面貌,以符合經濟發

展階段要求的農副產品加工和第三產業為主的正確的產業選擇,給長期處於徘徊中

的國民經濟帶來了活力,人民生活開始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就業問題得到極大的緩

解,農民進城辦工商企業的願望也得到大的滿足。

之後,中小企業一直在我國國民

經濟中發揮著其應有的功能和作用。

總結這次中小企業的大發展,應該說是經驗多

於教訓。

從經驗看:①一改前二次中小企業大發展以重工業產業為主的違反經濟規律的

作法,使中小企業走向了以輕工業(特別是以農副產品加工工業)和第三產業為主

的正確的發展道路。

由於產業選擇正確,這次中小企業的興起保持了長久發展的勢

頭,道路也是越走越寬,徹底避免了前二次的大起大落現象。

②極大地緩解了城鎮就業的壓力,避免了「上山下鄉」的作法;同時還為農村

大量的剩餘勞動力找到了一個好的出路,促進了城市化的加速發展。

③作為中小企業重要組成部分的鄉鎮企業是我國經濟體制「外圍優先」改革戰

略的重大成果,給我國今後經濟體系改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戰略的重大成果,給我

國今後經濟體系改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對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動

作用。

這次中小企業發展的教訓主要有:①由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滯後,各地中小企業

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重復建設,這一方面引發了嚴重的資源大戰,

另一方面還導致了地方保護主義的盛行,給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消極

的影響。

②在「有水快流」的思想指導下,有些不適合中小企業發展的資源型產業領域,

如煤炭和石油的開采、煉焦、煉油等領域出現了過多的中小企業(煤炭和石油開采

業中有些零星礦點讓中小企業去開采是可以的,但這些小的資源開采企業實際上在

開採的後期都嚴重地違反了開采范圍的限制,對只有大企業才能有效開採的富礦、

大礦進行違法開采)

,它們的過度發展既破壞了環境,又浪費了國家本已十分稀缺的

寶貴資源,給今後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威脅。

以上就是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簡單歷程。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和改革又到了一個關鍵時期,經濟發展戰略又面臨新的抉

擇。

一方面,由於我國工業化已進入中期階段,重化工化的任務又重新擺在了我們

的面前,大企業及企業集團已顯示出明顯的發展優勢;另一方面,隨著國有企業改

革的深入,下崗分流力度加大,就業壓力不斷增加,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獨特

的功能和作用也充分地得到了凸現。

因此,如何選擇下一步企業發展的戰略就顯得尤其事關重大。

從大企業和中小企業之間的關系來看,它們兩者在國民經濟中有許多密切的關

系,又都有彼此無法代替的功能和作用。

一個形象的說法是,整個國民經濟的企業

體系可以被看作是一顆樹:大企業是樹的主幹,中小企業是樹的枝葉。

目前我國整個企業體系的現狀是:主幹不強、枝葉也不茂盛,二者都需要大力

發展。

只發展主幹(所謂關鍵的「少數」

,讓枝葉枯萎不行;只發展枝葉,沒有主

乾的強有力的支持的也不行。

問題就在於如何兼顧,讓他們都能充分地發揮各自的

優勢,這樣才能使國民經濟企業體系這顆「樹」繁榮昌盛。

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針是「抓大放小」

目前,

「抓大」已有了明確的政策和

措施,而且經過努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而「放小」如何做,還有待我們認真的

思考。

通過以上對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經驗與教訓的總結,在借鑒國外中小企業發

展好的政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具體的國情,我們將提出如下促進我國中小企業發

展的對策建議。

閱讀全文

與中國改革開放前企業都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收藏家在哪裡 瀏覽:656
中國夢是指什麼 瀏覽:175
中國約有多少人近視了 瀏覽:634
中國伏特加多少度 瀏覽:889
如何成為外國人的中國小伙 瀏覽:970
義大利礦泉水是什麼 瀏覽:429
印度為什麼拒收洋垃圾 瀏覽:774
中國有哪些飛機場可以起降 瀏覽:913
聯通掉了怎麼進中國聯通 瀏覽:821
義大利接種新冠疫苗是哪個國家的 瀏覽:458
印度疫情中死了多少人 瀏覽:610
上海印度產品在什麼地方賣 瀏覽:260
中國支援朝鮮多少 瀏覽:945
印度為什麼亂花錢 瀏覽:63
印尼金剛350一串多少錢 瀏覽:473
伊朗北站哪個地方 瀏覽:374
美國為什麼在中國南海 瀏覽:971
越南aj做工怎麼樣 瀏覽:299
中國黃金在哪裡回購 瀏覽:14
英國疫情大暴發留學生該如何自救 瀏覽: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