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国为什么打越南,理由是什么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中苏同盟的形成,以及中美两国在朝鲜战争的直接对抗和中国对越南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美国更加意识到这些所构成的现实和潜在的威胁。
冷战局面形成后,美国在亚洲除了积极扶植日本,“遏制”新中国外,还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南半岛。中南半岛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而且越南民族解放运动中极具影响的胡志明还与共产党有直接的联系,美国完全不希望看到殖民帝国政权被由苏联操控的政治机构所取代。
1948年12月30日,杜鲁门总统批准了一份国家安全委员会报告,即48-2号报告。该报告使美国坚定地建立了“防止共产党在亚洲进一步扩张”的政策,这份文件建议“对法属印度支那应给予特别的注意”。
1950年和1952年,从遏制共产主义的立场出发,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先后出台了《美国对于印支的立场 》和 《美国在东南亚的目标和行动方针》,认为印度支那冲突是东西方对抗的一部分,具有全球性的意义。
根据这两个文件的建议,美国有责任在东南亚采取一切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在中南半岛的法国人,阻止共产党进一步扩张,以保护美国的安全利益。1954年4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首次使用 “多米诺骨牌效应”这个术语,以说明阻止中南半岛“沦陷”的必要性。
20世纪50年代,冷战的特征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新的形式——“局部战争”。
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于1954年决定向吴庭艳的南越政权提供援助,以遏制北越的发展,截至8月,艾森豪威尔共任命了300多人为美国驻越南军事援助顾问团成员,在以后几年中,美国驻越军事援助顾问团在训练、装备南越军队并向其提供建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肯尼迪主政时期, “多米诺骨牌效应”理论更是美国对越政策和全部冷战战略的指导思想。肯尼迪把越南看作“自由世界在东南亚的柱石、拱顶石和提防要塞”。声称如果“赤色浪潮”淹没了越南,东南亚国家乃至印度、日本的安全会受到严重威胁。
在约翰逊时期,美国政府主张应当不断加强对印度支那,特别是越南的干涉和渗透。1960年11月,约翰·肯尼迪当选为美国总统后继承了哈里·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两位总统在10年前制定的介入越南战争的政策。
背景
越南在1885年至二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二战中大日本帝国趁法国战败占领法属印支,维希法国殖民政府仍然运作但其权力被当地的日军悬空。1945年二战结束前,日军发动三九政变解散法属印度支那殖民政府改建傀儡政权越南帝国,保大帝为皇帝,以及柬埔寨王国及寮王国等日本傀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二战结束3天后,中华民国国军及英军分别进驻了越南北部及南部将当地的日军缴械。1945年9月底英军撤离越南南部,并归还原本的殖民者一法国。
1946年5月中华民国国军撤出越北后,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在越南北方的河内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世称“北越”。法国则挟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贡立国。
法国为重夺对越南全境的控制权,北越和法国以及其傀儡政权越南国进行长达9年的法越战争(又称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法国军队在美国的支持下,控制西贡、河内等主要城市,但广大农村已经落在胡志明领导的越南共产党游击队手中。
195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援助下,北越在奠边府战役中赢得对法军的决定性胜利,法国撤出越南北部。
战事结束后,双方开始和平谈判,谈判在瑞士日内瓦举行,1954年7月21日美国、苏联、法国、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北越、南越、柬埔寨、老挝九国外长,达成协议,称为《日内瓦协定》。根据日内瓦会议的决议,南北越暂时以北纬17度线分治,越南北部由胡志明统治,南部由保大皇帝控制。
《日内瓦协定》内容重点是:法国撤出越南,并承认越南、柬埔寨、老挝为独立国;以北纬十七度为界,分割南北越南;南北越为中立国家,不得与任何国家缔结军事同盟,不得进口军火,不得依附任何集团国家;南北越在1956年7月以前实行普选,由普选再统一南北越。
按照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规定,统一国家的选举定于1956年7月举行,但是这场选举却没有举行。同时北方也没有同意进行选举。最后,美国和两越都没有签署协议中的选举条款。这样看来,分裂的越南似乎将成为常态,就像分裂的朝鲜半岛一样。
后来只有法国和北越签署这个协议。法国撤出印支三国之后,美国为了阻止北越的共产党势力向南越扩张,全力支持吴廷琰在南越建立反共政权,打算围堵共产党,1955年,吴廷琰在西贡发动政变推翻保大帝,建立越南共和国,世称南越,政权更动下选举机会渺茫。
面对西方国家再度来越南长期驻军,主张赶走西方势力的北越更获得背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等共产势力的支持,武装冲突升级似乎在所难免。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越南战争
B. 为什么美国越战退伍老兵会受到美国人民的歧视和厌恶。
因为当年大批美国青年怀着爱国之情,加入军队参加了越战,但是战争失败了,后来这场战争被公认为是毫无意义的。老兵们并非为了正义而战,更没有获得胜利。为了一场闹剧式的战争,很多美国家庭将自己儿子的生命和健全的肢体抛在了异国他乡。为此,他们要求国家给他们相应的补偿。但由此,就有人开始冒充越战老兵的身份了。据说至今累计已达300万......结果美国社会渐渐开始不相信越战老兵,甚至是歧视越战老兵。当然,事情往往要看全部,不能以偏概全。在美国,退伍军人总体上还是比较受人尊敬的。
C. 为什么越南战争给美国士兵的心理带来重大影响
我是1971年参的军,79年就由济南军区调往南疆战场,受伤回来后就转业到了地方,一直对越南战争耿耿于怀!
越南战争的起因是美国意欲通过越南控制共产主义的中国,所以就当时的南越政府的邀约进入了越南战争,北越的军队薄弱,想当然就是很快结束战争的事。可惜,没有想到的是越南是一个穷国,但是他的地域条件就是亚热带丛林的地形,不适于打像伊拉克、海湾战争那样的规模战役的,也不适于立体(特别是美国空军优势)战争的,需要的就是潜伏、游击等各自为战的战术;空军只有起到空投的作用,炸弹仅仅是一种声势而已,我们上过越南丛林战的事先就是教育不能轻易用手榴弹,因为碰到树枝、甚至树梢就会反弹误伤自己战友的。丛林战美国没有经历过。加上轻敌就是第一个原因;
其次,美国是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一切的外交国务都是以利益为准则的,越南没有石油、没有矿产、没有工业,只有丛林树木,对花去了大量美元的国家,赚不到利益,怎么不要停止战争,不然军费会把美国经济拖垮。
再次,越南是一个民族心及其叛逆的国家,没有外来入侵者时,内部无规无拘的,一旦有外敌入侵时不会像我们中国人过去抗日时期那样逆来顺受的,全民皆兵是他们的传统,在这方面法国人吃了苦、美国人吃了亏、我们中国人也长了见识(现在提起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就来气)。
由于上面简单的描述和归纳,可见一斑吧。不但美国军人也好、还是中国79年参战军人也罢(后面论战锻炼的部队已经吸取了我们的教训),心里阴影真的很大的,带来的重大影响一直久久不能忘怀:比如到树林里你就会感到不知道什么地方会有一支枪对着你、看到一群老少妇幼在嬉戏你就会感到会不会突然间从衣兜和水桶里就有一支冲锋枪拿出来扫射;(讲讲我们自己,看到中国红 领章帽徽红就会感到成为一个类似现在红灯醒目的瞄准靶)。
美国大兵的个人装备要两万美元,但是只有在基地里才会感到安全,直至伊拉克战争也是一样的,这就是最明显的越战影响吧。
D. 有人说越南军人打仗很厉害,你认为厉害在哪些方面
就周围的军队而言,越南仍然有能力打仗,打日本人,打法国人,打美国人,入侵柬埔寨。但如果你想谈论越南有多伟大,你不必这么做。在中国的领导下,越南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最终将法国人赶出了中国。袭击法国,越南请求中国派遣军事顾问团,被中国共产党命名为谭耕!
E. 美国人民是怎样看待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呢
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作者:美约瑟夫·古尔登认为,朝战在美国国民记忆中被“边缘化”,朝鲜停战属既不同于此前美国完胜对手、凯旋班师、重塑国际体系的一战、二战的记录,也有别于美军筋疲力尽、被迫撤出后彻底失败的越南战争。美国对朝战的观念多年来一直游离于两个极端之间:既要“遗忘”,却又难以割舍;千方百计地从记忆中抹除,也为当年不能“临门一脚”而耿耿于怀,难以放弃与朝鲜现政权敌对的政策。事实上,朝鲜战争是美国第一次被迫接受的僵局。
美国着名作家约翰·托兰在《漫长的战斗》中指出:“朝鲜战争是美国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战争,是在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并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情况下爆发的。中国出兵朝鲜,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是不得已。如果苏联侵略墨西哥,那么美国在5分钟之内就会决定派军队去的。”
在朝鲜战争历史研究领域很有影响的美国学者艾伦·怀廷在《中国跨过鸭绿江:决定介入朝鲜战争》一书中认为,中国领导人在朝鲜战争前夕正专注于解决压倒一切的国内问题,而中国的介入是由于中国安全受到现实威胁的结果。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雷德利如此评价朝鲜战争:“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美国学者约瑟夫·格登在其很有影响的着作《朝鲜战争--未透露的内情》一书中说:“在美国不愉快的经历中,朝鲜战争算是其中的一个:当它结束之后,大多数美国人都急于把它从记忆的罅隙中轻轻抹掉。出于某一原因,朝鲜战争是美国第一次没有凯旋班师的战争。美国使朝鲜处于僵持状态,同共产党中国这个庞大而落后的亚洲国家打成了平手。尽管美国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武器,中国则以人海战术和对国际政治巧妙的纵横捭阖,制服了美国的现代化军事力量。”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对朝鲜战争胜负的感慨:“这协定暂时停止了(我虔诚希望它永久终止了)那个不幸半岛上的战争。对我来说,这亦是我40年戎马生涯的结束。它是我军事经历中最高的一个职位,但是它没有光荣。在执行我政府的训令中,我获得了一次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的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麦克阿瑟与李奇微两位将军一定具有同感。”
越南战争:
美国人通常认为越战失败是美国自己造成的。有人认为持强烈反对态度的媒体和近乎叛国的反战运动,迫使美国总统约翰逊和尼克松在胜利唾手可得的时候减小战争规模。这种关于战争的修正主义观点从根本上来说是错误的。
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评价越南战争时说:“无论是我们的人民,还是我们的领袖,都不是万能的。我们并不拥有天赋的权力,来用我们自己的理想或选择去塑造任何其他国家。”
F. 越南人打仗很残忍吗。看过一部美国关于越战的电影,越南军人感觉比土
越落后越残忍,当年索马里拉着焚烧过的老美兵遗骸游街取乐,直接导致美国撤军
越战医院里许多都是被越南兵砍掉四肢的伤兵
G. 越南战争时期美军怎么样
从《野战排》到《启示录》,美国大部分关于越战的电影都是厌战或者反战的,这些片子渲染了战争的恐惧和非人性。这根美国国内看待越战的观点有关。
首先,越南战争是美国最不应该参与的一次地区战争,也是冷战中的三次热战中的一次。越战经历了四任美国总统,最终在尼克松手中收场,美国在越南打了前前后后十几年,一点便宜没有占到,以完败终场(北越最终占据了全境)。这场战争,使美国损失了约2万亿美元,5万余士兵的生命,而且,把美国的经济差点拖垮,1973年,美国经历了金元体制的崩溃与第一次石油危机,美国自己也发生了经济上的滞胀,美国在与苏联的竞争中落在后面,不得以和中国恢复外交关系,以联合制约苏联。因此,美国很讨厌这场战争。
在美莱村事件爆光后,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兴起,简方达成为了最着名的反战人士。国内反战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因此,美国国内对于越战的印象,民间也是非常差的。
这些都催生了反战电影的产生。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电影都把美军写得很糟糕,像《越战忠魂》(we were soilders)中,美国军人就被写得极有人性,互助友爱,还对越南人很好。不过,那部片子是美国政府支持的一部美式爱国主义电影,不是独立电影,也不是反战电影,甚至连商业电影都算不上。
你看了这部电影,就会觉得美国还是会拍歌颂式电影的。
H. 为何美国大兵会畏惧中国军人,看看越南士兵是怎么评价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英语: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越南语:Cng hòa X hi Ch ngha Vit Nam),简称越南(Vietnam),是亚洲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位于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东部,北与中国广西、云南接壤,西与老挝、柬埔寨交界,国土狭长,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紧邻南海,海岸线长3260多公里,是以京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
越南这个小国的气焰一点都不小,因为他曾经和中国美国两个大国交过战,甚至还打败了美国军队。
毕竟不管怎么说,在这个世界上面,要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仍然存在,而生命诚可贵,但某些东西价值无法言喻。
越军某退役指挥官说:击毙一个美国军官就可以追羊了,击杀一个中国军官就赶紧逃命。
(越南士兵的原话-- 美国兵和中国兵的差别 "只要打死一个白人,其它的就扒着不敢动了。如果你打中了一个中国人,赶快逃!
他们会像猛虎一样扑过来报仇.” 中国军人:为了战友 什么都可以失去 包括生命 美国军人:为了生命什么都可以失去包括祖国!)
I. 美国人至今还对越南战争反思的原因
美国发动越南战争原因:
第一:利益:用武力手段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和政权,防止社会主义阵营的无休止的扩大,而胡志明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显然带有这种倾向,这是不利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的。
第二:政治:美国与苏联全球战略争夺。
第三:目标:这是美国实行全球战略目标的具体步骤,美国在军事打击上体现出强烈霸权的欲望。
第四:威慑:越南要是被美国占领,从战略地理上可以威慑苏联和中国。
对美国的影响:
越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十多年的越战,美国耗费了至少二千五百亿美元。尽管军事上美国并未失败,但它表明美国冷战策略上的重大失误。越战极大的改变了冷战的态势。美国由冷战中的强势一方变为弱势,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进攻,美国更积极的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越战加剧了美国国内的种族问题,民权问题,使国家处于极度的分裂状态,给美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
越南战争结束了美国战后25年的经济繁荣,使美国的经济状况急转直下。尽管美国自建国以来在绝大多数战争中都是获利的,但是越南战争却是美国人的滑铁卢。战争初期国防开支急增,到1966年增加幅度为10%以上。与此同时,1965——1966两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均超过6%。但随着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陷入困境,国防开支负担不断加重,美国经济又调头向下,1967年经济增长率降到2%。1970年美国经济增长则完全陷于停顿。事实上,美国从1969 年12 月爆发经济危机,到1982 年12 月经济才得到复苏。
J. 美国人如何看中国人对越反击战
人们已经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讲,邓小平领导的这场战争是打给中国共产党人看的,小平复出以后,中国改革开放的蓝图已经在他心中草绘而成,要实现这个蓝图必须在党内树立绝对的权威。要打一仗。那时"四人帮"刚被粉碎,党内思想极左的人大把大把的,既反邓,更反对他的路线及政策。要改革,就要有权威。最快的树立权威的办法就是打仗。
也有人说,是打给社会主义国家看的。1975年,美国人是在损兵折将以后狼狈地撤出了越南。小平同志说了,我教训一下越南。那时候越南跟着谁跑呢?跟着苏联跑。小平同志这个时候发起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就是把自己、把中国从所谓的苏联社会主义阵营中划出来。当时许多东欧国家都不满意,说社会主义国家打社会主义国家。小平同志在当时就看到,你这种社会主义,不要也罢。结果怎么样?假社会主义是没有生命力的。到1989 年,所有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倒台,连苏联都垮了。十年前小平同志就看到了这一点,用这一场战争和你划清界线。
其实,邓小平说教训一下越南,最根本的是越南统一后的忘恩负义,在越南人民历时二十多年的民族独立战争中,新中国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给予了无私的、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持,抗美援越和抗美援朝一样,这种支持是中国人民在自己食不裹腹的岁月里完成的。
美国人亨利·莫尔写的《越战前后目击记》,从一个侧面让我们了解自卫反击战的真实原因,读后我有着较深的感受:自卫反击战应该打!
越南统一后的不久,越共政府总理范文同于1978年3月,在他的统治和整肃工作相对稳定一些的时候,突然宣布开展“与资本主义作斗争”和取消一切私营企业的运动。
亨利·莫尔写道:“ 由于越南大部分企业和商业是由中国籍居民经营,并且占有大量的财富和不动产,因此他们面临着最沉重的打击。在越南战争期间一直支持越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此提出了强烈抗议,并削减以至取消了对越共政府的援助。据报道,仅在1978年一年中就有大约十六万中国侨民或祖籍中国的难民被驱赶到了中国境内。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德鲁?米德尔顿的一篇述评,摘译如下:
反击的中国部队和越南守卫者之间的第二天的战斗,显然限于中国加强进攻部队和越南在东北南三个方向通往河内的弧形保护线上部署五至七师的兵力。
虽然战斗的规模似乎已缩小,但是中国的一名官方代表在一次谈话中强调,攻势将“继续下去”。
研究越南和中国情况的美国和欧洲专家在研究了战斗结果以后说,中国的攻势显然使越南的主力部队受到了出奇不意的攻击。
这些专家说,中国军队尽管在高平省受到某些损失,但已突破了边界卫兵、民兵和其他非正规部队的抵抗。
分析人员说,在中国发动攻势的同时,柬埔寨的游击队加强了反对越南反击者的活动。这可能是为了把越南正规军拖住在那里。河内承认,它的军队昨天和星期六在五条战线上作战,游击队出现在柬埔寨从贡布通往金边的三号公路上。越南部队(被认为是东南亚最精锐的部队)的三至五个师准备保卫河内,他们大致部署成新月形,从首都以北红河上的安沛起至海岸上的广安止。
在第一天战斗结束时,中国军队已形成从两路进逼首都之势。一路是从河内西北部的老街而来,显然离河内已不到一百四十英里。
第二路是在谅山地区,据说已到达离河内不到一百英里之处。
中国的步兵在坦克部队密切配合下作战,大批中国部队进入这两条战线对越南首都形成明显的威胁。然而,中国人给人们一种强烈的印象,那就是这些部队并非指向河内的唯一一批部队,或许也不是最具有威胁性的部队。
中国人从两条战线向越南开战,但是他们打仗时一只眼睛则盯住中苏交界的北部边境。
据来自东京的消息说,俄国的唯一行动是调派两架图95D侦察飞机南下,经对马海峡上空前往越南。
北约称这种飞机为熊式飞机,据信是从苏联沿海省份的机场起飞的。这些飞机的任务大概是侦察战区,战区在当天大部分时间中都是浓云密布。
在最初两天的战斗里,中国人遇到的严重问题比较少。他们最初的进攻不是以猛烈的轰炸做为先导而是先用口径为一百二十二至一百五十五毫米的大炮进行长时间的密集射击。
如果中国决定主攻河内而不是撤回边界(在撤回时宣布已取得胜利)的话,那么这两支正在较量的部队真要决一雌雄了。河内周围的越军估计最多有五万人左右,他们具备的有利条件是壕沟阵地、较现代化的反坦克和防空系统,这些包括苏联的地对空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