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越南资讯 > 越南郑氏祖籍是哪里

越南郑氏祖籍是哪里

发布时间:2022-05-29 16:16:36

‘壹’ 郑姓的来历

■郑姓贴吧

贴吧:http://post..com/f?kw=%D0%EC%D0%D5+%E9%BA%C1%AA

■郑姓网站

世界郑氏网:http://www.zhengshi.org/

■郑姓QQ群

QQ群:3606602、12077867

■姓氏源流

郑(Zhèng 郑)姓主源是中华五大郡国姓氏之一,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后稷之后,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郑姓最早的血缘先祖是黄帝,受姓始祖是西周末年的郑桓公。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建郑国,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前后立国432年,共十三世。亡国后的郑人奔于陈、宋间,为纪念故国以郑名氏,就得郑姓。
2、出自他姓所改。今天的郑姓人除上述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唐朝的郑注本姓鱼,明代的郑和本姓马(见下“3”),都因不同的原由而改姓郑。今天少数民族中也有以郑为姓的,其姓氏来源和血统源流当是另有所出。
3、出自回族中有郑姓。据《皇明大政记》载,回族中的郑姓是皇帝的赐姓。明代宦官、航海家郑和,系赛典赤·赡思丁五子马速忽的儿子。郑和祖籍云南省昆阳人,原名马和。明洪武四年(1381年),年仅12岁的郑和被攻入云南的明军俘虏,送到燕王藩邸做了一名侍奉朱棣的小宦官。建文元年(1399年),29岁的郑和“从燕王起兵靖难,出入战阵,多建奇功。”故赐姓“郑”。皇帝赐姓郑,主要是因为郑和在“靖难之役”的郑村坝(今北京市东坝)一战中表现突出,故而赐姓“郑”。后来,郑和过继其兄马文铭长子为后,取名赐,遂繁衍为郑氏家族。现居南京的郑氏家族已历二十余世。郑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江苏一带。
得姓始祖:姬友。西周时,周厉王的小儿子友和周宣王是同父异母兄弟。周宣王在即位二十二年后(公元前806年)将友封在郑(今陕西省华县东)地,友称为郑桓公,郑是西周建立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周幽王时,郑桓公见幽王无道,诸侯强大,王权旁落,预感到将有变乱,便把财产、部落连同百姓迁移到位于河南中部的东虢和郐两个诸侯国之间。郑桓公之子武公即位后,乘护送平王东迁洛阳之机,相继占领了两国的土地,在新郑一带建立了郑国。公元前三七五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氏公卿宗族纷纷外迁,他们便以国为氏,称为郑氏。尊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在河南开封、周口、商丘交界一带,即史载“陈宋之间”。郑亡国后,流落韩国的郑姓人中有位叫郑国的人,被韩王西遣入秦,受秦王之命开凿了名闻后世的“郑国渠”。郑国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水利专家,也是郑姓人在得姓后的第一个着名人物。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开封荥阳(位于开封城东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着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到了明清时期,郑姓发展再度辉煌,在儒学、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独领风骚,多有建树,名人高官大量涌现,形成了郑姓在江苏、湖南、河北、贵州、广东、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现,族人远播于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郑姓播迁至海外,始于清,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郑姓如今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占到全国郑姓人口的大多数,可以说郑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郑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三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八。

■历史名人

郑 旦:春秋晚期着名的巾帼人物,在吴越两国长年战争时期,只身入吴作内应,助越国顺利灭吴,立下汗马功劳。
郑 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曾助秦国修成着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
郑 吉: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
郑 兴、郑众:河南省,开封人,系父子。兴为东汉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贡献巨大,世称“先郑”。子郑众为东汉经学家,曾任大司农,通晓《易》、《诗》等经学。
郑 羲:与郑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书法家,郑道昭更是与王羲之齐名的“北方书圣”,为魏碑的鼻祖。
郑 虔:郑州荥阳人,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着有《天宝军防录》。
郑 泽:隋朝荥阳人,有学识,知钟律,考校大东钟律,着有《乐府歌辞》、《乐府声调》等。
郑 樵:莆田(今属福建省)人,我国南宋时期着名的历史学家、史籍学家,一生着作丰富,其晚年所着《通志》是继《史记》后又一部伟大的通史着作,且颇具创见。
郑 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省)人,世称“后郑”,其潜心着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
郑 注:唐朝尚书,本姓鱼,冒姓郑。唐代绛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东)人,出身微贱。年轻时,他行医卖药,浪迹江湖。因为他本姓鱼,后改姓郑,人们都取外号讥笑他,叫他“鱼郑”、“水族”。郑注是唐朝的名臣,对其功过是非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正史上贬多于褒,现代的史学工作者也有争议。有的提出,对郑注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价,认为他代表当时庶族中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同宦官集团进行了斗争,还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郑 樵:南宋史学家,着有《通志》、《氏族志》等80余部书作。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明成祖赐姓郑。云南省昆阳(今晋宁)人,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远达非洲、红海等地,促进了中外交流,而且还创制了我国第一部航海地图。
郑 燮:号“板桥”,江苏省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诗、画、书号称“三绝”,“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
郑 信:泰国国王,又名郑昭。泰国历史上着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创始人,泰国称为披耶达信王或达信王。
郑桓公:即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周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郑桓公根据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郑武公:郑桓公子,东迁郑姓的始祖。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了家,新郑由此而诞生,郑姓
更继续繁荣滋长。
郑道昭:荥阳开封人,北魏书圣,曾任国子祭酒,工文词书法,其书法笔力雄健,兼有隶意,被后人推崇为“魏碑之宗”。
郑庄公:郑武公子,郑姓的中兴始祖。即姬寤生(公元前757-公元前701),郑平王东迁后,郑庄公的祖父郑恒公被封为周室的卿士,郑庄公继其父武公为周的卿士。继位后郑国的国势日益强盛,周朝却每况愈下,为打击新兴势力,周平王很想向郑庄公下刀,废掉郑庄公的卿士职位,郑庄公得知后,针锋相对,利用郑国的优势,威胁周平王,逼使周文王与郑国派人质,后周对郑用兵,被郑所败周恒王中箭,周王室威信扫地,郑国国威大振。自此周王室仅成天下共主,并无实权。
郑光祖:元代平阳襄陵(今山西省临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创作颇多,代表作为《倩女离魂》,他被后人誉为“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优辈称‘郑老先生’”。
郑思肖:字忆翁,号所南,自称三外野人,元代连江(今属福建省)人。曾以太学上舍应博学鸿词试,授和靖书院山长。宋亡隐居吴下(今江苏省苏州),坐必南向,岁时伏腊必向南野哭。更名思肖,有寓“思赵”之意。善诗,擅水墨兰竹,信手数笔便成意境,所画墨兰蕴含思宋之情,书云“时写兰,疏花简叶,根不着土。人问之,曰:‘土为蕃人夺,忍着耶?’”嘉定某官胁以他事,求画兰,其曰:“手可断,兰不可得也。”对仕元官僚,尤为恨之。所画墨竹,常写苍烟半抹,斜月数竿之景,惜已无真本存世。传世作品有大德十年(1306年)作《墨兰图》卷,纸本,墨笔,纵25.7厘米,横42.4厘米,笔力劲挺,气格高洁,内敛含蓄,右自题诗云:“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所南翁。”左有年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钤一白文印,印文:“求之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另《墨兰图》卷,画一孤傲伸叶吐蕊之兰,自题:“一国之香,一国之殇,怀彼怀王,于楚有光。所南。”藏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诗多故国之思,着有《郑所南文集》《心史》等。
郑成功:明末名将,着名的民族英雄。被赐姓“朱”,曾英勇抗击清军,在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是我国着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称为“国姓爷”。
郑振铎:当代作家,文学史家。字西谛,笔名宾芬、郭源新。福建省长乐人。1917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曾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与沈雁冰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世界文库》等。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兼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学研究所所长。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长。主要着作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俄国文学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等。1958年10月18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阿富汗王国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途中因飞机失事于前苏联楚瓦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卡纳什地区上空而遇难殉职。

■郡望堂号

1、郡望
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北),下辖包括开封在内八县。荥阳郑氏最早的居住地是开封县,即今天河南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一带。
洛阳郡: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西南),郡治相当于今天山东省维坊市、高密县一带。
雍州郡:东汉时置郡,三国时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郡治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
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西汉和东汉仍置南阳郡,辖境相当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阳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会稽郡,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
2、堂号
博经堂:东汉王朝时候,大历史学家郑玄博览群书,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当时的读书人大都专读一经,郑玄却独自博古通今。郑姓以“博经”为堂号。
通德堂:郑氏通德堂址在旧镇镇城里村,座东朝西,二进两庑一天井,每进三开间,土木抬梁结构,面积三百六十平方米。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64年)历朝有修葺,1982年重修。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此外,郑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孝义堂”、“孔安堂”、“书带堂”、“复训堂”、“立本堂”、“锡类堂”、“翼经堂”、“奠邑堂”、“务本堂”、“荥阳堂”、“着经堂”等。

■宗族特征

1、历代郑姓族人地位均比较显赫,且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也都名人辈出。
2、郑姓以忠孝治家,家风纯朴而着称。
3、各支郑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郑家清修《郑氏家谱》、湖北通山郑氏一支字行为:“令嗣承家远,宗由通德传,永升泰运日,显达盛英贤。”据民国残本《郑氏家谱》、安徽宿县郑姓一支字行为:“天禄仕志本,日文立国光。”

■郑姓宗祠通用对联

〖郑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艺工三绝;
文成一家。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郑虔善画、好书、工诗,唐玄宗誉为“三绝”。下联典出宋·郑厚,工文词,自成一家。

古之遗爱;
号为司农。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春秋·郑子产,孔子称之为“古之遗受也”。下联典出东汉·郑众,以清正着称,官大司农,人称“郑司农”。

家传诗教;
系出荥阳。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为汉代经学大师,称“郑学”。下联典指郑姓望居荥阳郡。

家传诗教;
声响蓬莱。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姓宗祠荥阳堂通用堂联。

画荻欧母;
乞巧采娘。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北宋·欧阳修四岁而孤,其母郑氏守节教子。下联典出郑侃之女采娘乞巧日梦织女授其神针,来世为男子。

贤传欧母;
巧乞采娘。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尚书世禄;
通德名门。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东汉·郑均操守廉正,章帝赐尚书禄终其身。下联典自东汉·郑玄,为孔融所敬重,为其在高密县特立一乡,曰“郑公乡”。广开门衢,曰“通德门”。

家着葩经;
庭留松荫。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东汉·郑玄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大师。

鄢陵世泽;
心史家声。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南宋·郑思肖,着有《心史》。

鄢陵世泽;
司农家声。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东汉·郑众,章帝时为大司农。

一门尚义;
九世同居。
——元·禄帖木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浦江县义门郑氏碑亭联 元翰林学士禄帖木撰。

〖郑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书画留三绝;
文史添五略。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朝代书画家郑虞,诗书画号“三绝”。下联典出南宋史学家郑樵,着《通志》二百卷,计二十略,其中五略旧史无。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清·郑燮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清代着名书画家郑燮。诗、画、书号称“三绝”,“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

石井满腔血;
瀛台寸草春。
——清·沈葆祯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沈葆祯题台湾省台南市郑成功祠联。“瀛台”,即台湾。

合族源流始;
同居发朝初。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浦县郑氏宗祠“郑义门”同居碑亭联。全联典出郑氏同居始于南宋建炎年间,历二百六十余年而不散,宋、元、明三朝都曾旌表为“孝义家”。元代至正年间,翰林学士月禄贴本到江浙,手书“一门尚义,九世同居”赠给郑家,后立碑建亭。

荥阳绵世泽;
秋浦振家声。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东至县莺山牌楼下村郑氏宗祠联。上联典出郑氏郡望。下联典出本支郑氏居住在秋浦河边。

〖郑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通德门联阀阅;
尚书履响蓬莱。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郑崇,哀帝时为尚书仆射。每曳革履进见,帝曰:“我识郑尚书履声。”下联典指东汉·郑玄。

养心莫善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郑燮自题联

〖郑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北战南征收宝岛;
船来帆往下西洋。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郑成功。下联典指明·郑和。

名高艺苑何由怪;
德感黄巾不入乡。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郑板桥。下联典指东汉·郑玄。

草随爱日生书带;
兰及春风兆笔花。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下联典指西汉·郑崇。

威震西域封安远;
学传北海集大成。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安远侯郑吉。下联典出东汉着名学者郑玄,其学说集汉代经学之大成,史称“郑学”。

三台道学传千古;
六邑文章本一人。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史官不用春秋笔;
天子亲书孝义家。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三朝旌表恩荣第;
九世同居孝义家。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孝友出张际之上;
文章接吴宋以来。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宋元明三朝赐命;
忠孝义百世流芳。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郑姓宗祠八言通用联〗

祈招诵歌,谏言忠直;
灞桥风雪,诗思清新。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周·郑丹。下联典出唐代诗人郑繁。

〖郑姓宗祠九言通用联〗

孝而忠,政事无非德行;
义且节,巾帼亦是丈夫。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看根石柯,桐树犹不朽;
抚膳钟训,鼓器岂空存。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昭代启孙谟,经文纬武;
格言承祖训,移孝作忠。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出通德之门,辉联阀阅;
听尚书之履,声响蓬莱。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阀阅”,古代仕宦人家门前的左、右柱,常用来榜贴功状,后用来代指仕宦门第。下联典指西汉大臣郑崇,字子游,北海高密人。年轻时为郡文学史,后官丞相大车属,哀帝时为尚书仆射,屡次上谏,多被采纳。每次见哀帝时,总是穿着皮鞋,哀帝常笑着说:“我能听出郑尚书的脚步声。”“蓬莱”,指唐代宫廷中有蓬莱宫,这里用来代指朝中宫殿。

孝义振家声,江南第一;
凤麟挥睿藻,朝右无双。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昭代启孙谟,经文纬武;
格言承祖训,移孝作忠。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郑姓宗祠十言通用联〗

名列八忠,享累朝之血食;
才称三绝,征御笔之亲题。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翼子贻孙,济济居同九世;
规曾矩祖,绵绵义尚一门。
——黄天仑撰浙江省浦江县“江南第一家”郑义门[中庭]联

〖郑姓宗祠十一言通用联〗

鲁岱风高,千古鹿山同景仰;
潜溪泒衍,一环麟水足渊源。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祖宗识远,知此青山独可家;
诗礼恩深,宜其后世多佳士。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郑姓宗祠十一言以上通用联〗

谏草有千言,自信丹青能悟主;
归囊只一拂,可知琴鹤亦妨人。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宋代进士郑侠,曾以图谏神宗,晚年归里,自号一拂居士。

义风弥振,喜鼎食钟鸣, 犹 是三朝旧绪;
祖泽连绵,看蛟腾凤起,[亻宣]鹰奕叶新纶。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孝义首江南,允矣皇言,世世对物其弗替;
俭素为礼本,大哉圣训,瞿瞿率履永无荒。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诩景运在南都,望重伦扉,制诰千言宣德主;
窜孤忠于西蜀,神归故里,馨香百世企师傅。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派衍广文之裔,文子文孙,克绍薪传于此日;
家垂经学之遗,学诗学礼,无忘庭训于当年。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着作富名山,忆当年凤阁拜飏,言论都垂碧简;
堂墓恢旧址,看此日麟溪缔造,荐馨如对青萝。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馆辟广文、门旌通德,诗礼绍前徽,聪听祖考遗训;
屏开大尉、履识尚书,簪缨绵世泽,思遗父母令名。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下联典指西汉·郑崇。

计汉祚东徙,垂二千年,外资阃寄、内托鼎司,磊落聚多英,文苑子孙皆国器;
溯颍水西来,经十余郡,三户庸氓、七品小官,善良熏厥里,德门家法仰人师。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安徽省桐城县水圩村郑氏宗祠联。上联“阃寄”,指西汉会稽人郑吉,宣帝时任侍郎,屯田西域渠犁,攻破车师,官卫司马。神爵年间,迎匈奴西部日逐王归附汉朝,官西域都护,封安远侯。阃寄,托以阃外(郭门以外)的事,即任以重要的军职。“鼎司”,指唐代大臣郑綮,字蕴武,荥阳人。进士出身,历官监察御史、左司郎中,出任庐州剌史,回京任右散骑常侍,正直又敢于直谏,还常写诗讽剌朝政。大顺年间,由昭宗任为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当时,报导搔着头说:“歇后郑五(因排行第五,诗又多诙谐,故得此雅号)做宰相,可知时事到了什么地步了!”鼎司,重臣之位。下联“七品小官”,指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省兴化人。早年家贫,干隆年间中进士,历官范县、潍县知县,因得罪豪绅而罢官,住扬州卖画。擅长画竹、兰,风格劲峭;善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能诗文。为“扬州八怪”之一。

■附录:【郑姓典故、趣事】

〖一字之师〗
“一字之师”源于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亦见于宋陶兵的《五代史补》卷三。
相传唐代诗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尤其《鹧鸪诗》写得更是超群出众。因此,人们称他为“郑鹧鸪”。他的朋友齐已是个和尚,也很喜欢写诗着文。有一次,齐已带了自己写好的一首《早梅》诗前去请教郑谷,当郑谷看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不妥,经过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改来改去还觉不形象,最后认为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能体现出梅花的早开来。齐已听了以后非常佩服郑谷的匠心独运,深深地向郑谷表示谢意。当时写诗作文的人,都佩服郑谷把齐已的诗只改换了一个字,就使整首诗显得确切生动,于是“人以郑谷为一字师”。
后来,人们用“一字之师”指在一个字上能对自己有帮助的人,也泛指诗文的改正者。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量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集市上,看中了一双鞋子,突然想起:“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有人问他:“你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不就行了吗?为何还要跑回去看鞋样呢?”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公泉与郑公风〗
西汉郑弘,绍兴人,幼年家贫,常常独自登山砍柴,休息时就在一个山泉里洗澡,在泉边读书。泉边风景甚好,后来郑弘任太尉,其泉被称为“郑公泉”。
郑弘家乡有座白鹤山,山里有只仙鹤,专为射箭游玩的仙翁捡箭。一天,郑弘砍柴至此,捡到一只箭,仙鹤就变成仙人,向他索要,郑弘没有说什么,就将箭给了仙人。仙人感到郑弘仁义,就问他:“你有啥要求,我可以帮助你。”郑弘想了想说:“白天砍柴,天实在热,需要刮南风;晚上回运柴草,需要刮北风。如果能白天刮南风,晚上刮北风,就好了。”后来这里果然就白天刮南风,晚上刮北风了。人们称之为“郑公风”。实际上,绍兴北部靠着杭州湾,白天陆地受热快,空气受热后向海上流动,晚上海水散热慢,空气又向陆地流动,由此形成的自然风向。人们为了赞扬郑弘,把这种自然现象神话化了。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那是十五世纪初,明成祖的时候,34岁的郑和第一次受皇帝派遣,出使西洋。他率领的船队,海船那么大、那么多,在当时世界上是少有的。就说那大船吧,长44丈,宽1.8丈,竖立着9根粗大的桅杆,挂起的帆要二三百人才扛得动。船上只工作人员就有1000人,其中包括管理人员、水手、采办、工匠、医生、翻译,还有400名士兵护航。整个船队由大小不等的海船组成,起上名字,编上船号,大小搭配,装配齐全,满载金银、丝绸、布匹、瓷器、铁器等货物。这样一支庞大的船队,载着2.7万多人,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上乘风破浪,这是多么伟大的气势!
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近三十年里,航海次数之多,路线之长,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少有的。船队从江苏太仓洌河出海,前三次往南经我国的福建、台湾,而后到现在的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再往西经苏门答腊、印度尼西亚,一直到了七五计划的西岸。第四次把路线延长到波斯湾口。第五次以后,航程

‘贰’ 介绍一下郑氏的有关知识

一、姓氏源流
郑(Zhèng 郑)姓主源是中华五大郡国姓氏之一,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后稷之后,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郑姓最早的血缘先祖是黄帝,受姓始祖是西周末年的郑桓公。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建郑国,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前后立国432年,共十三世。亡国后的郑人奔于陈、宋间,为纪念故国以郑名氏,就得郑姓。
2、出自他姓所改。今天的郑姓人除上述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唐朝的郑注本姓鱼,明代的郑和本姓马(见下“3”),都因不同的原由而改姓郑。今天少数民族中也有以郑为姓的,其姓氏来源和血统源流当是另有所出。
3、出自回族中有郑姓。据《皇明大政记》载,回族中的郑姓是皇帝的赐姓。明代宦官、航海家郑和,系赛典赤·赡思丁五子马速忽的儿子。郑和祖籍云南省昆阳人,原名马和。明洪武四年(1381年),年仅12岁的郑和被攻入云南的明军俘虏,送到燕王藩邸做了一名侍奉朱棣的小宦官。建文元年(1399年),29岁的郑和“从燕王起兵靖难,出入战阵,多建奇功。”故赐姓“郑”。皇帝赐姓郑,主要是因为郑和在“靖难之役”的郑村坝(今北京市东坝)一战中表现突出,故而赐姓“郑”。后来,郑和过继其兄马文铭长子为后,取名赐,遂繁衍为郑氏家族。现居南京的郑氏家族已历二十余世。郑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江苏一带。
★★★得姓始祖:姬友。西周时,周厉王的小儿子友和周宣王是同父异母兄弟。周宣王在即位二十二年后(公元前806年)将友封在郑(今陕西省华县东)地,友称为郑桓公,郑是西周建立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周幽王时,郑桓公见幽王无道,诸侯强大,王权旁落,预感到将有变乱,便把财产、部落连同百姓迁移到位于河南中部的东虢和郐两个诸侯国之间。郑桓公之子武公即位后,乘护送平王东迁洛阳之机,相继占领了两国的土地,在新郑一带建立了郑国。公元前三七五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氏公卿宗族纷纷外迁,他们便以国为氏,称为郑氏。尊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在河南开封、周口、商丘交界一带,即史载“陈宋之间”。郑亡国后,流落韩国的郑姓人中有位叫郑国的人,被韩王西遣入秦,受秦王之命开凿了名闻后世的“郑国渠”。郑国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水利专家,也是郑姓人在得姓后的第一个着名人物。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开封荥阳(位于开封城东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着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到了明清时期,郑姓发展再度辉煌,在儒学、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独领风骚,多有建树,名人高官大量涌现,形成了郑姓在江苏、湖南、河北、贵州、广东、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现,族人远播于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郑姓播迁至海外,始于清,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郑姓如今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占到全国郑姓人口的大多数,可以说郑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郑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三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八。
三、历史名人
郑 旦:春秋晚期着名的巾帼人物,在吴越两国长年战争时期,只身入吴作内应,助越国顺利灭吴,立下汗马功劳。
郑 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曾助秦国修成着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
郑 吉: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
郑 兴、郑众:河南省,开封人,系父子。兴为东汉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贡献巨大,世称“先郑”。子郑众为东汉经学家,曾任大司农,通晓《易》、《诗》等经学。
郑 羲:与郑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书法家,郑道昭更是与王羲之齐名的“北方书圣”,为魏碑的鼻祖。
郑 虔:郑州荥阳人,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着有《天宝军防录》。
郑 泽:隋朝荥阳人,有学识,知钟律,考校大东钟律,着有《乐府歌辞》、《乐府声调》等。
郑 樵:莆田(今属福建省)人,我国南宋时期着名的历史学家、史籍学家,一生着作丰富,其晚年所着《通志》是继《史记》后又一部伟大的通史着作,且颇具创见。
郑 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省)人,世称“后郑”,其潜心着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
郑 注:唐朝尚书,本姓鱼,冒姓郑。唐代绛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东)人,出身微贱。年轻时,他行医卖药,浪迹江湖。因为他本姓鱼,后改姓郑,人们都取外号讥笑他,叫他“鱼郑”、“水族”。郑注是唐朝的名臣,对其功过是非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正史上贬多于褒,现代的史学工作者也有争议。有的提出,对郑注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价,认为他代表当时庶族中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同宦官集团进行了斗争,还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郑 樵:南宋史学家,着有《通志》、《氏族志》等80余部书作。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明成祖赐姓郑。云南省昆阳(今晋宁)人,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远达非洲、红海等地,促进了中外交流,而且还创制了我国第一部航海地图。
郑 燮:号“板桥”,江苏省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诗、画、书号称“三绝”,“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
郑 信:泰国国王,又名郑昭。泰国历史上着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创始人,泰国称为披耶达信王或达信王。
郑桓公:即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周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郑桓公根据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郑武公:郑桓公子,东迁郑姓的始祖。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了家,新郑由此而诞生,郑姓更继续繁荣滋长。
郑道昭:荥阳开封人,北魏书圣,曾任国子祭酒,工文词书法,其书法笔力雄健,兼有隶意,被后人推崇为“魏碑之宗”。
郑庄公:郑武公子,郑姓的中兴始祖。即姬寤生(公元前757-公元前701),郑平王东迁后,郑庄公的祖父郑恒公被封为周室的卿士,郑庄公继其父武公为周的卿士。继位后郑国的国势日益强盛,周朝却每况愈下,为打击新兴势力,周平王很想向郑庄公下刀,废掉郑庄公的卿士职位,郑庄公得知后,针锋相对,利用郑国的优势,威胁周平王,逼使周文王与郑国派人质,后周对郑用兵,被郑所败周恒王中箭,周王室威信扫地,郑国国威大振。自此周王室仅成天下共主,并无实权。
郑光祖:元代平阳襄陵(今山西省临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创作颇多,代表作为《倩女离魂》,他被后人誉为“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优辈称‘郑老先生’”。
郑思肖:字忆翁,号所南,自称三外野人,元代连江(今属福建省)人。曾以太学上舍应博学鸿词试,授和靖书院山长。宋亡隐居吴下(今江苏省苏州),坐必南向,岁时伏腊必向南野哭。更名思肖,有寓“思赵”之意。善诗,擅水墨兰竹,信手数笔便成意境,所画墨兰蕴含思宋之情,书云“时写兰,疏花简叶,根不着土。人问之,曰:‘土为蕃人夺,忍着耶?’”嘉定某官胁以他事,求画兰,其曰:“手可断,兰不可得也。”对仕元官僚,尤为恨之。所画墨竹,常写苍烟半抹,斜月数竿之景,惜已无真本存世。传世作品有大德十年(1306年)作《墨兰图》卷,纸本,墨笔,纵25.7厘米,横42.4厘米,笔力劲挺,气格高洁,内敛含蓄,右自题诗云:“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所南翁。”左有年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钤一白文印,印文:“求之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另《墨兰图》卷,画一孤傲伸叶吐蕊之兰,自题:“一国之香,一国之殇,怀彼怀王,于楚有光。所南。”藏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诗多故国之思,着有《郑所南文集》《心史》等。
郑成功:明末名将,着名的民族英雄。被赐姓“朱”,曾英勇抗击清军,在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是我国着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称为“国姓爷”。
郑振铎:当代作家,文学史家。字西谛,笔名宾芬、郭源新。福建省长乐人。1917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曾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与沈雁冰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世界文库》等。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兼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学研究所所长。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长。主要着作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俄国文学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等。1958年10月18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阿富汗王国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途中因飞机失事于前苏联楚瓦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卡纳什地区上空而遇难殉职。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北),下辖包括开封在内八县。荥阳郑氏最早的居住地是开封县,即今天河南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一带。
洛阳郡: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西南),郡治相当于今天山东省维坊市、高密县一带。
雍州郡:东汉时置郡,三国时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郡治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
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西汉和东汉仍置南阳郡,辖境相当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阳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会稽郡,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
2、堂号
博经堂:东汉王朝时候,大历史学家郑玄博览群书,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当时的读书人大都专读一经,郑玄却独自博古通今。郑姓以“博经”为堂号。
通德堂:郑氏通德堂址在旧镇镇城里村,座东朝西,二进两庑一天井,每进三开间,土木抬梁结构,面积三百六十平方米。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64年)历朝有修葺,1982年重修。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此外,郑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孝义堂”、“孔安堂”、“书带堂”、“复训堂”、“立本堂”、“锡类堂”、“翼经堂”、“奠邑堂”、“务本堂”、“荥阳堂”、“着经堂”等。
五、宗族特征
1、历代郑姓族人地位均比较显赫,且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也都名人辈出。
2、郑姓以忠孝治家,家风纯朴而着称。
3、各支郑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郑家清修《郑氏家谱》、湖北通山郑氏一支字行为:“令嗣承家远,宗由通德传,永升泰运日,显达盛英贤。”据民国残本《郑氏家谱》、安徽宿县郑姓一支字行为:“天禄仕志本,日文立国光。”
============================================================
【郑姓宗祠通用对联】
〖郑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艺工三绝;
文成一家。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郑虔善画、好书、工诗,唐玄宗誉为“三绝”。下联典出宋·郑厚,工文词,自成一家。
古之遗爱;
号为司农。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春秋·郑子产,孔子称之为“古之遗受也”。下联典出东汉·郑众,以清正着称,官大司农,人称“郑司农”。
家传诗教;
系出荥阳。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为汉代经学大师,称“郑学”。下联典指郑姓望居荥阳郡。
家传诗教;
声响蓬莱。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姓宗祠荥阳堂通用堂联。
画荻欧母;
乞巧采娘。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北宋·欧阳修四岁而孤,其母郑氏守节教子。下联典出郑侃之女采娘乞巧日梦织女授其神针,来世为男子。
贤传欧母;
巧乞采娘。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尚书世禄;
通德名门。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东汉·郑均操守廉正,章帝赐尚书禄终其身。下联典自东汉·郑玄,为孔融所敬重,为其在高密县特立一乡,曰“郑公乡”。广开门衢,曰“通德门”。
家着葩经;
庭留松荫。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东汉·郑玄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大师。
鄢陵世泽;
心史家声。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南宋·郑思肖,着有《心史》。
鄢陵世泽;
司农家声。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东汉·郑众,章帝时为大司农。
一门尚义;
九世同居。
——元·禄帖木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浦江县义门郑氏碑亭联 元翰林学士禄帖木撰。
裕民创业;
礼义兴邦。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三水县乐平镇大旗头村郑氏裕礼公宗祠门联。联以鹤顶格嵌裕礼公名。祠堂为三开间二进厅堂,北侧有一偏院,占地面积258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裕礼郑公祠为郑绍忠的祖祠,故平面形式同其他祠堂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三间两廊为基本单位横向扩展的布局形式。在原有的四合院式建筑旁加建一开间,有门房、十天井、大殿。扩建部分用来做祠堂活动的辅助工作,空间上同样是开敞通透的“厅井”空间。因大殿进深较大,故后墙用壁柱承载。头门形式为砖墙承重,天井两侧行廊的屋面梁架有木雕装饰,充分显示豪门的气派。侧立面不开窗,镬耳式封火墙下约有30公分的草尾装饰,屋面为硬山顶搁檩式结构。因大殿进深较大(9.45米),故用两排四根圆木柱来分担荷载。从侧面看,门头与大殿的镬耳式封火山墙基本同高,但从剖面看,大殿地坪最高,其次是头门、入口檐廊、行廊,最低是天井。这表明大殿是整个家庙的重点,门口檐廊及大殿内梁架均以木雕装饰;天井两侧行廊为坡顶式建筑,在其屋面与墙壁交接处,有彩绘装饰,题材为花木风景。
〖郑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书画留三绝;
文史添五略。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朝代书画家郑虞,诗书画号“三绝”。下联典出南宋史学家郑樵,着《通志》二百卷,计二十略,其中五略旧史无。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清·郑燮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清代着名书画家郑燮。诗、画、书号称“三绝”,“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
石井满腔血;
瀛台寸草春。
——清·沈葆祯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沈葆祯题台湾省台南市郑成功祠联。“瀛台”,即台湾。
合族源流始;
同居发朝初。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浦县郑氏宗祠“郑义门”同居碑亭联。全联典出郑氏同居始于南宋建炎年间,历二百六十余年而不散,宋、元、明三朝都曾旌表为“孝义家”。元代至正年间,翰林学士月禄贴本到江浙,手书“一门尚义,九世同居”赠给郑家,后立碑建亭。
荥阳绵世泽;
秋浦振家声。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东至县莺山牌楼下村郑氏宗祠联。上联典出郑氏郡望。下联典出本支郑氏居住在秋浦河边。
纶音荣凤阙;
将业焕龙坡。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三水县乐平镇大旗头村郑氏宗祠联。郑氏宗祠是大旗头村郑氏始祖的祠堂,为三开间三进厅堂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542平方米,建筑面积439平方米。20世纪80-90年代,后堂重新修缮过,显得较新、较空荡,但也存在着一些对原来装饰的破坏。
〖郑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通德门联阀阅;
尚书履响蓬莱。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郑崇,哀帝时为尚书仆射。每曳革履进见,帝曰:“我识郑尚书履声。”下联典指东汉·郑玄。
养心莫善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郑燮自题联
〖郑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北战南征收宝岛;
船来帆往下西洋。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郑成功。下联典指明·郑和。
名高艺苑何由怪;
德感黄巾不入乡。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郑板桥。下联典指东汉·郑玄。
草随爱日生书带;
兰及春风兆笔花。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下联典指西汉·郑崇。
威震西域封安远;
学传北海集大成。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安远侯郑吉。下联典出东汉着名学者郑玄,其学说集汉代经学之大成,史称“郑学”。
三台道学传千古;
六邑文章本一人。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史官不用春秋笔;
天子亲书孝义家。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三朝旌表恩荣第;
九世同居孝义家。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孝友出张际之上;
文章接吴宋以来。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宋元明三朝赐命;
忠孝义百世流芳。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郑姓宗祠八言通用联〗
祈招诵歌,谏言忠直;
灞桥风雪,诗思清新。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周·郑丹。下联典出唐代诗人郑繁。
〖郑姓宗祠九言通用联〗
孝而忠,政事无非德行;
义且节,巾帼亦是丈夫。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看根石柯,桐树犹不朽;
抚膳钟训,鼓器岂空存。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昭代启孙谟,经文纬武;
格言承祖训,移孝作忠。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出通德之门,辉联阀阅;
听尚书之履,声响蓬莱。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阀阅”,古代仕宦人家门前的左、右柱,常用来榜贴功状,后用来代指仕宦门第。下联典指西汉大臣郑崇,字子游,北海高密人。年轻时为郡文学史,后官丞相大车属,哀帝时为尚书仆射,屡次上谏,多被采纳。每次见哀帝时,总是穿着皮鞋,哀帝常笑着说:“我能听出郑尚书的脚步声。”“蓬莱”,指唐代宫廷中有蓬莱宫,这里用来代指朝中宫殿。
孝义振家声,江南第一;
凤麟挥睿藻,朝右无双。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昭代启孙谟,经文纬武;
格言承祖训,移孝作忠。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郑姓宗祠十言通用联〗
名列八忠,享累朝之血食;
才称三绝,征御笔之亲题。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翼子贻孙,济济居同九世;
规曾矩祖,绵绵义尚一门。
——黄天仑撰浙江省浦江县“江南第一家”郑义门[中庭]联
〖郑姓宗祠十一言通用联〗
鲁岱风高,千古鹿山同景仰;
潜溪泒衍,一环麟水足渊源。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祖宗识远,知此青山独可家;
诗礼恩深,宜其后世多佳士。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郑姓宗祠十一言以上通用联〗
谏草有千言,自信丹青能悟主;
归囊只一拂,可知琴鹤亦妨人。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宋代进士郑侠,曾以图谏神宗,晚年归里,自号一拂居士。
义风弥振,喜鼎食钟鸣, 犹 是三朝旧绪;
祖泽连绵,看蛟腾凤起,[亻宣]鹰奕叶新纶。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孝义首江南,允矣皇言,世世对物其弗替;
俭素为礼本,大哉圣训,瞿瞿率履永无荒。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诩景运在南都,望重伦扉,制诰千言宣德主;
窜孤忠于西蜀,神归故里,馨香百世企师傅。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派衍广文之裔,文子文孙,克绍薪传于此日;
家垂经学之遗,学诗学礼,无忘庭训于当年。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台州郑氏宗祠联。上联“广文”,指唐代画家郑虔,曾官广文馆博士。下联“经学”,指东汉经学家郑兴、郑众父子和郑玄。郑兴,字少赣,河南省开封人,官太中大夫。研究《公羊传》,又向刘歆学习,研究《左传》及《周礼》。长于历数,不信谶纬。郑众,字仲师,曾任给事中,官至大司农。继承并传扬父亲郑兴的《左传》学说,并研究《易》、《诗》,曾受诏作《春秋删》。
着作富名山,忆当年凤阁拜飏,言论都垂碧简;
堂墓恢旧址,看此日麟溪缔造,荐馨如对青萝。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馆辟广文、门旌通德,诗礼绍前徽,聪听祖考遗训;
屏开大尉、履识尚书,簪缨绵世泽,思遗父母令名。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下联典指西汉·郑崇。
想当年文韬武略、叱诧风云,威震南天垂史册,郑门历代先人造福桑梓;
看今朝创业兴邦、纵横天下,扬名四海立新功,德荫堂前晚辈服务中华。
——佚名撰广东省三水县乐平镇大旗头村郑氏宗祠德荫堂联(近年新撰)
计汉祚东徙,垂二千年,外资阃寄、内托鼎司,磊落聚多英,文苑子孙皆国器;
溯颍水西来,经十余郡,三户庸氓、七品小官,善良熏厥里,德门家法仰人师。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安徽省桐城县水圩村郑氏宗祠联。上联“阃寄”,指西汉会稽人郑吉,宣帝时任侍郎,屯田西域渠犁,攻破车师,官卫司马。神爵年间,迎匈奴西部日逐王归附汉朝,官西域都护,封安远侯。阃寄,托以阃外(郭门以外)的事,即任以重要的军职。“鼎司”,指唐代大臣郑綮,字蕴武,荥阳人。进士出身,历官监察御史、左司郎中,出任庐州剌史,回京任右散骑常侍,正直又敢于直谏,还常写诗讽剌朝政。大顺年间,由昭宗任为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当时,报导搔着头说:“歇后郑五(因排行第五,诗又多诙谐,故得此雅号)做宰相,可知时事到了什么地步了!”鼎司,重臣之位。下联“七品小官”,指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省兴化人。早年家贫,干隆年间中进士,历官范县、潍县知县,因得罪豪绅而罢官,住扬州卖画。擅长画竹、兰,风格劲峭;善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能诗文。为“扬州八怪”之一。
============================================================
附录:【郑姓典故、趣事】
〖一字之师〗
“一字之师”源于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亦见于宋陶兵的《五代史补》卷三。
相传唐代诗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尤其《鹧鸪诗》写得更是超群出众。因此,人们称他为“郑鹧鸪”。他的朋友齐已是个和尚,也很喜欢写诗着文。有一次,齐已带了自己写好的一首《早梅》诗前去请教郑谷,当郑谷看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不妥,经过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改来改去还觉不形象,最后认为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能体现出梅花的早开来。齐已听了以后非常佩服郑谷的匠心独运,深深地向郑谷表示谢意。当时写诗作文的人,都佩服郑谷把齐已的诗只改换了一个字,就使整首诗显得确切生动,于是“人以郑谷为一字师”。
后来,人们用“一字之师”指在一个字上能对自己有帮助的人,也泛指诗文的改正者。
-----------------------------------------------------------------
〖掩鼻〗
“掩鼻”这个典故出自于《韩非子·内储说下》。
战国时期,魏襄王送给楚怀王一位美人,楚怀王对她非常宠爱。楚王的夫人郑袖非常嫉妒,但表面上并没有表露出来,反而对这位美人大献殷勤。凡是美人喜欢的服饰玩物,她都派人送去。美人喜欢的宫室卧具,她一概让出。对这位美人细致入微胜过了楚王,楚王见了后,还不时地夸奖夫人郑袖的贤德。其实郑袖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楚王的信任,好再设计陷害这位美人。
有一天,郑袖对这位美人说:“君王非常喜欢你的美貌,可是不喜欢

‘叁’ 郑姓祖籍在哪

一、寻根溯祖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二、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在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位于开封城东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着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博经堂":东汉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郡望】 荥阳郡:三国时置郡。 洛阳: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相当今山东高密一带。 雍州:东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 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 四、家乘谱牒 江苏:郑氏宗谱一卷、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扶风郑氏宗谱四卷、兰陵郑氏宗谱三十卷、东山郑氏世谱八卷首一卷、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镇北龙山郑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慈溪鞍山重视重修宗谱二十四卷、慈溪灌东郑氏宗谱十卷、兰溪郑氏宗谱十九卷 安徽: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四卷、郑氏宗谱十三卷、桐城郑氏宗谱、桐西郑氏宗谱、礼仪堂郑氏

‘肆’ 郑姓的起源和祖先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郑国灭亡,以国为姓时,郑氏已有四支:南郑与山东支脉较弱,河南的两支较为昌盛。
南郑一支:
郑武公东迁后,留下在原址(陕西华县)的一些郑国宗室人员,当戎狄入侵时,南迁到今汉中地区建“南郑”,为首者称南郑君。后来成为秦国的南郑县,其宗室子孙,亦以郑为姓,散居四川、陕西各地。
东郑一支:
在今山东费县城东,有一支很早的郑氏,这是郑国建立初期,周王室将鲁国境内祭泰山用的枋邑交给郑国管理,郑庄公时期,郑国和鲁国将枋、许作了交换,郑国只留下“邴”(即今山东费县城东18里)的地方,作为祭泰山沐浴更衣的地方,并有宗室人员驻守,郑国灭亡后,也以国为姓,成了山东早期的郑氏。孔子七十二弟子之郑国(即郑邦)应为该支。邴地因在鲁国,郑氏故又称“鲁人”,就地繁衍,即为东郑。
河南的两支:
一支是韩灭郑后,迁陈、宋之间的幽公之子“南里君”鲁公之后,在历史上影响较大。早在郑国被韩灭亡之际,原郑国贵族中改姓为郑的人投奔散居在陈、宋之间。由于这一地区是韩国和魏国的势力范围,郑国灭亡后他们也分别被称为韩国人或魏国人。鲁公之子琚,仕魏为大夫;琚公之子无悔,仕魏为新筑大夫;无悔公之子安平,初仕魏,后携范雎奔秦,封关内侯大将军,后为赵兵所困降赵,封武阳君;安平公之子徽,未随父降赵,而继续仕魏,并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筑君,魏亡为庶民;徽公长子昌,初为秦吴县令,后随楚项王起兵讨秦,受封韩王,又称郑韩王。郑韩王为楚守,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使韩襄王孙信破郑昌于阳城,以信为韩王(称韩王信),郑昌认为分封已不合时宜,因而归附刘邦,参加了助汉统一的征伐讨平中。楚汉之间的战争进入第三年,“楚汉相争,鸿沟为界”,在北广武山演出了威武雄壮的一幕。族人、部将郑忠对刘邦建议说: “楚军强盛,应高垒深堑固勿战,待敌疲劳时再出击”。刘邦纳其言,果获大胜。昌公之子荣,陈(今河南淮阳)人,随父参加了项羽起义,项羽败于汉,刘邦要求原项羽部将注册登记,以便授官,独郑荣怀念项羽不肯登记,被汉逐出,汉文帝时忧愤而死。荣公之子当时,为陈人,行侠仗义,汉景帝时拜为太子舍人,汉武帝时先后任济南太守、江都相、右内史,位列九卿。郑当时对待宾客惟恐不便,对待长者惟恐不尊,对年轻人惟恐屈才,他常说:“宾客来到,无论贵贱,都要接待!”故《汉书》作者班固说:“张译之守法,冯唐之论将,汲黯之正直,郑当时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郑当时一次推士,因轻信谗言而失误,被人弹劾,下狱治罪,赎买出狱,废为庶人。不久又被起用,迁任汝南太守,任上病故,家无余资,靠亲友接济办了丧事。当时公之子韬;韬公之子仲 (江都太守);仲公之长子房,汉中大夫,次子远迁沛;房公之子季,官至赵王相;季公之长子奇,官至河南太守,仰慕祖德,眷恋祖地,举族迁回,死后归葬祖茔——广武原;奇公之长子积(华县令)迁至河南新野,为南阳郑氏始祖。以后失谱,历经数代,至裔孙珥公,于明初迁至,居大里村(今王村镇西大村),为现居郑氏人数最多的一支。修“大里村郑氏宗祠”,其子孙又播迁周围县、乡、村。1992年,台湾郑氏宗亲访问团一行23人,寻根谒祖,曾到此祭祀,盛况空前。
奇公之次子樨,官至后汉西河太守;樨公之长子宾,居山东高密,汉光禄大夫;宾公之三子郑兴,河南开封(今开封市)人,后汉经学家,靖南将军;兴公之子众,后汉大司农,出使匈奴,因维护了汉朝尊严,拜为中郎将,《后汉书》有传;众公之子安世,后汉车骑将军;安世公之长子琳,后汉车骑都尉,次子亮(亮孙冲为晋太傅,宗光公,卒后谥成);琳公之子熙,熙公之长子泰,次子浑。
回迁开封的郑泰,曾远播沿海与海外;郑浑一支,迁回祖地,成为显赫晋魏的巨族,其后郑羲、郑道昭、郑述之祖孙几代,又到山东兖州、青州做官。
另一支河南郑氏是滞留的儒公之子宙公之后,宙公在韩灭郑时被俘。韩国为贿赂郑国民心,于韩宣惠王元年(前332年)封宙公之子郑据到嚣山之阳的荒僻之地(即现在广武山一带),为践土君(或嚣阳君)守祭武公陵墓,称郑王之墟 (即今郑王庄)。据公之子强,为报失国之恨,曾载800金说秦伐韩;强公之子朱,跑到赵国,为赵媾秦,助秦伐韩;朱公之子国,初为韩国水工,参加治理荥泽水患,修筑鸿沟大渠,后奉韩王之命西遣入秦游说秦王修渠,意在疲秦,使其无力伐韩。国公终受秦王之命开凿了名闻后世的“郑国渠”,反使秦得水利,国力更强,统一了六国。中国历史进入秦汉大统一时期后,郑氏也随历史的发展,以中原为轴心,向周围辐射播迁。郑国渠的建成使关中大穰,不仅解决了秦国困惑多年的粮食问题,而且还使后人代代受益无穷。因此,郑国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水利专家,也是郑姓人在得姓后的第一个着名人物。郑国之子郑如,郑如之孙有一个叫郑弘的,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个历史名人。
少数民族中的郑姓问题,情况比较复杂,与汉族郑姓的关系也较为明显,即血统源流基本不同。其中如回族中较有影响的郑姓人,其得姓原因是由于明朝皇帝朱棣的赐姓,亦即明代航海家郑和养子郑赐的后代。从血统上看,他们原是来自西域的外族人,其血管中流淌的血与汉族完全无关,只是因为生活在汉族的大家庭中才被同化,改用了汉族人通常所用的姓氏,姓郑。至于其他少数民族中的郑姓,情况也与回族中郑和一支大致相同。在今天可以考知者,除回族中有人姓郑以外,又有土家、朝鲜、瑶、京、纳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
2、土家族 土家族郑姓的来源与其某些家族在读音上近似于“郑”的发音有关土家族主要生活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交界处,人口570多万。族中的郑姓来源极早,大约在两汉时就有人以郑为姓。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东汉时巴郡南郡蛮中有5大姓,出自武落钟离山,其中之一便是郑姓。巴郡南郡蛮亦即土家族的前身。到了唐代,樊绰所编撰的《蛮书》中也说巴人有4大姓,郑姓仍是其中之一。不过,一般认为早期的郑姓与后来所说的姓氏含义不同,所指的是一个郑姓部落,因其在读音上近似于汉字“郑”才被以郑相称。另外,由于“郑”字在土家语中的读音近似于“陈”,因此郑姓有时又被称为陈姓。如在《蛮书》中就是郑、陈并称,各自为姓。由此可见,土家族郑姓的得姓原因是由于族中一部分人的家族称谓在读音上近似于汉族人的“郑”,在载入汉族人编撰的典籍时便以“郑”相称,此后相延成俗,也同时被这些土家人所接受。
目前土家族中的郑姓人口为数不少,仍保持着大姓之一的位置。由于相传郑姓在发展中又分出了周、李二姓,所以三姓间至今还保持有互不通婚的习俗。
3、朝鲜族 远古的朝鲜族人居住在朝鲜半岛山谷中,至新罗第三代国王始分封授姓,其中珍支部被封郑姓,朝鲜族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人口190多万,其血缘与古代生活在朝鲜半岛上的民族有关。根据近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朝鲜族经常使用的姓氏有100多个,几乎全是汉族姓氏,其中郑姓的使用者相当多,与金,李、崔、朴并称为五大姓。
朝鲜族人以郑为姓,起源于远古的传说时代。据朝鲜人编撰的《三国史记》记载,早期的朝鲜入居住在朝鲜半岛的山谷之中,分作6个部落,至新罗第三代国王时始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居住在觜山干珍村,更名为本彼部姓郑。当然,在另一部朝鲜人的着作《三国遗事》中则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当时被赐姓为郑的是沙梁部的人,本彼部被赐的姓氏是崔而不是郑。今天看来,无论哪种记载更符合事实,都不影响郑姓为朝鲜族古老姓氏之一的地位。
史书中所谓新罗国王对本国民众的赐姓,若历史上确有其事,则发生在高丽国统一朝鲜半岛以前,亦即中国的唐朝时期。当时的王公贵族仰慕唐朝的官家巨姓,并借用这些巨姓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当时称雄唐朝的崔、李、郑等姓氏便被移植到朝鲜半岛,成为当地王公贵族的姓氏。后来,高丽统一了朝鲜半岛,普通百姓也被允许使用姓氏,使郑姓在当地的使用人数迅速增多,再经过以后近千年的发展,郑姓终于成了当地大姓之一。至近代时期,原生活在朝鲜半岛北部的人因当地发生饥荒而移居我国东北,形成朝鲜族,其中便有大批的以郑为姓的人,以至使郑姓进一步成为朝鲜族的大姓之一。
4、瑶族 瑶族郑姓属于盘瑶十二姓之一,来源于一个十分古老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期,评皇和高皇争天下,评皇悬赏捉拿高皇,并答应以公主作为有功之人的赏赐。结果一只名为盘瓠的神犬咬死了高皇,得以娶公主为妻,生下6男6女,自相婚配,并各自受姓命氏,其中的一人便是瑶族郑姓的族先。后来,一些汉族人为了逃避赋役,来到瑶族聚居的地区,与瑶族人交错杂居,对外也自称瑶族。久而久之,这部分人便融入瑶族中,成为瑶族人的一员。在这些人中,有一些也姓郑。
5、京族 京族郑姓人数较少,据50年代中期的户口统计,姓郑的人仅有1户,居住在沥尾岛中间村,是当时31个姓氏中人数最少的姓氏。从那以后,郑姓人数又有所增加,但远远低于其他姓氏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京族中仍是人数最少的姓氏之一。
6、纳西族 纳西族郑姓是历史上迁入纳西族居住区的汉族人的后代,后来才融入纳西族。其中的一支来自江西,约在明清时迁到今云南丽江一带,从此便留居当地,繁衍生息,如今已是纳西族郑姓中影响最大的一支。
7、哈尼族 哈尼族郑姓人的姓氏来源较晚,一般认为直到明朝中叶才开始使用姓氏。据《临安府土司官志》记载,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陈晟把《百家姓》中开始两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8个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从此才有了郑姓。后来,一些哈尼族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汉文化的影响,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汉字“郑”,成为哈尼族郑姓的新成员。如今,哈尼族有人口100余万,经常使用的姓氏有30多个,郑姓便是其中之一。
8、裕固族 裕固族郑姓是族中着名家族之一“增斯恩”(又称增坷斯)名称的汉字同音对译和简化。增斯恩家族原以增斯恩或赠坷斯为姓,后因姓氏过于繁复,便随例简化为汉姓郑。如今,郑姓在裕固族中也是较有影响的姓氏之一。
9、白族 白族郑姓大多尊奉唐代南诏国执政官郑回为祖先,在血统上与汉族郑姓同源,如今在白族中也拥有较多的人口。
二、迁徙分布
郑姓迁徙史
先秦时期
山东之郑氏,距今山东费城东18里“邴”地一支,为原郑国派驻人员的后代,孔子七十二弟子之郑国,应为该支。邴地因在鲁国,郑氏故又称“鲁人”,就地繁衍。这一支郑氏后人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还是韩灭郑后,迁陈、宋之间的“南里君”鲁公之后。
秦汉时期
郑国灭亡,以国为姓时,郑氏已有四支:南郑与山东支脉较弱,河南的两支较为昌盛。
居住在陈、宋两地之间的鲁公之后。鲁公之子琚,仕魏为大夫;琚公之子无悔,仕魏为新筑大夫;无悔公之子安平,初仕魏,后携范雎奔秦,封关内侯大将军,后为赵兵所困降赵,封武阳君;安平公之子徽,未随父降赵,而继续仕魏,并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筑君,魏亡为庶民;徽公长子昌,初为秦吴县令,后随楚项王起兵讨秦,受封韩王,又称郑韩王。郑韩王,为楚守,汉王刘邦二年降汉。
滞留的儒公之子宙,在韩灭郑时被俘。韩国为贿赂郑国民心,于韩宣惠王元年(前332年)封宙公之子据于嚣山之阳的荒僻之地(即现在广武山一带),为践土君(或嚣阳君)守祭武公陵墓,称郑王之墟 (即今郑王庄)。据公之子强,为报失国之恨,曾载800金说秦伐韩;强公之子朱,跑到赵国,为赵媾秦,助秦伐韩;朱公之子国,初为韩国水工,参加治理荥泽水患,修筑鸿沟大渠,后奉韩王之命游说秦修渠,意在疲秦,使其无力伐韩。国公终于将渠修成,反使秦得水利,国力更强,统一了六国。中国历史进入秦汉大统一时期后,郑氏也随历史的发展,以中原为轴心,向周围辐射播迁。鲁公世系的昌公,即郑昌,初为楚守。刘邦二年,因为项羽封当时任吴县令的郑昌为韩王。
郑昌认为分封已不合时宜,因而归附刘邦,参加了助汉统一的征伐讨平中。楚汉之间的战争进入第三年,“楚汉相争,鸿沟为界”,在北广武山演出了威武雄壮的一幕。部将郑忠对刘邦建议说:“楚军强盛,应高垒深堑固勿战,待敌疲劳时再出击”。刘邦纳其言,果获大胜。
昌公之子荣,陈(今河南淮阳)人,参加了项羽起义,项羽败于汉,刘邦要求原项羽部将注册登记,以便授官,独郑荣怀念项羽不肯登记,被汉逐出,忧愤而死。
荣公之子当时亦为陈人,行侠仗义,汉景帝时拜为太子舍人,汉武帝时先后任济南太守、江都相、右内史,位列九卿。郑当时对待宾客惟恐不便,对待长者惟恐不尊,对年轻人惟恐屈才,他常说:“宾客来到,无论贵贱,都要接待!”故《汉书》作者班固说:“张译之守法,冯唐之论将,汲黯之正直,郑当时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郑当时一次推士,因轻信谗言而失误,被人弹劾,下狱治罪,赎买出狱,废为庶人。不久又被起用,迁任汝南太守,任上病故,家无余资,靠亲友接济办了丧事。
当时公之子韬;韬公之子仲 (江都太守);仲公之长子房,汉中大夫,次子远迁沛;房公之子季,官至赵王相;季公之长子奇,官至河南太守,仰慕祖德,眷恋祖地,举族迁回,死后归葬祖茔——广武原;奇公之长子积(华县令)迁至河南新野,为南阳郑氏始祖。以后失谱,历经数代,至裔孙珥公,于明初迁至,居大里村(今王村镇西大村),为现居郑氏人数最多的一支。修“大里村郑氏宗祠”,其子孙又播迁周围县、乡、村。1992年,台湾郑氏宗亲访问团一行23人,寻根谒祖,曾到此祭祀,盛况空前。
奇公之次子樨,官至后汉西河太守;樨公之长子宾,居山东高密,汉光禄大夫;宾公之三子郑兴,河南开封(今开封市)人,后汉经学家,靖南将军;兴公之子众,后汉大司农,出使匈奴,因维护了汉朝尊严,拜为÷中郎将,《后汉书》有传;众公之子安世,后汉车骑将军;安世公之长子琳,后汉车骑都尉,次子亮(亮孙冲为晋太傅,宗光公,卒后谥成);琳公之子熙,熙公之长子泰,次子浑。
的宙公之后郑吉公与郑弘公就是山东临淄名门之后,汉武帝时,为防强宗作乱,将其兄弟迁至浙江绍兴。后弘公之子郑仲、郑均兄弟又回迁山东任城;宾公,为汉光禄大夫,居山东高密,他的子孙中着名的有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回迁开封的郑泰,曾远播沿海与海外;郑浑一支,迁回祖地,成为显赫晋魏的巨族,其后郑羲、郑道昭、郑述之祖孙几代,又到山东兖州、青州做官。山东与河南之郑氏是互相穿插、互为影响的。
宙公世系的国公后代。国公之子如公,如公之孙有一个叫郑弘的,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个历史名人。他年轻时当过啬夫,被名叫第五伦的太守发现,任命为都邮,举为孝廉。郑弘又拜河南太守焦况为师,研究学问。汉永平十三年(70年),楚王刘英谋反被废,焦况受牵连被捕,死于押解途中。接着焦妻和儿子又被捕,焦的亲朋都怕牵连自己而和他家疏远。独有郑弘剃掉头发,带着铁链,上朝为焦况鸣冤叫屈,终使汉明帝觉悟,赦免了焦况家属。他的忠义为人,感动了皇帝,当即任命他为邹县县令。在任上,他推行仁政,减少徭役,颇有声望,又升为太守,后为尚书,不久又入朝代郑众为大司农。他奏请皇帝批准,开辟零陵、桂阳(湖南南部)至南岭(广东、广西)的道路,打通了南北交通。在当大司农期间,他开源节流,使国库盈足。这时天下遭旱,边防有警,郑弘又建议减免灾区赋税徭役。元和元年(84年),郑弘进为太尉,他又推举第五伦为司空,每次上朝,他总是躬身自卑,以后辈之礼相见。皇帝问明情况,特在二人之间设以云母屏风,以免因小节而误大事,此举成一时佳话,到处流传。当地为了纪念他,把他幼时常去洗澡的泉,称为“郑公泉”。称顺时如意的风,为“郑公风”。也的后代中有一部分后来迁居到了山东东平郡。到东汉初年,又有一个叫郑均的名人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形成中原人口向南徒迁,至隋唐五代十国时期仍没有停止。其中郑氏南迁规模较大的有:
晋永嘉元年(307年),南迁始祖郑庠,曾任吴国车骑长史,平难将军,后出任东安太守,镇守丹阳 (今江宁县)。建兴四年 (316年)出任信安县令,死后葬于信安西门外。庠公长子平公为豫章太守,坐镇江州 (今九江)。庠公次子昭公,为东晋龙骧将军,封开国侯,率兵入闽,称“入闽始祖”,先任建安(南平)刺史,又迁泉州刺史,后为晋安郡太守,卒后葬长乐。现闽东、莆田、仙游的南湖系、夹际系,均为其后;而莆田的露、庄、淑南湖三先生,于唐德宗元年(780年)相继由永泰迁到兴化(莆田),隐居南湖山,建造湖山书堂收徒讲学。后人称南湖三先生。子孙播迁到仙游、潮州等,由潮州远播泰国、菲律宾及东南地区。宋人郑樵为宋史学家,着作颇丰,称夹祭先生,亦为此支后裔。
彭城(今徐州)的郑氏,是南北朝时期,东魏中书侍郎郑颐的父亲携家迁此繁衍的;淮安的郑氏,是由徐州迁出的,与徐州郑氏原本一支;着名书画家、又名“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板桥),其先祖是由福建兴化(莆田)迁入的,为南湖郑氏的后裔。
唐宋时期
唐高宗年间,固始人陈政奉命入闽镇守,后被困九龙山一带,其族人陈敏、陈敷二人率领中州58姓军校入闽相救。陈敏、陈敷的幕僚中有叫郑时中的,后采留在闽地繁衍后代,后世子孙众多。故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满街排”的谚语。如漳州同安之角尾、洪塘等之郑氏均为此支,后迁台湾者甚众。
唐代被誉为“诗、书、画三绝”的郑虔,被贬浙江台州为司户参军,死后葬白石金鸡山,对浙东文化有较大贡献,被誉为“台教正宗”,后代播迁临海、宁海、三门、天台、黄岩一带。
唐中和年间,寿州屠户王绪,与妹夫刘兴全聚众作乱,挟固始县佐王潮及弟审(圭阝)、审知为助。并命王潮为军正。宰相郑畋(郑氏后裔)之后可远公,被挟以举族相随。王绪自称将军,刘兴全为副,重用王潮兄弟。光启元年 (885年),王绪领兵 5000,氏族(士、农、工、商、百工技艺全有的自给自足群体)万余人,渡江而南,辗转江州(九江)、洪州(南昌)、虔州(斡州)、攻陷汀州(福建长汀),沿途遗散氏族老弱,故闽西长汀、龙岩、武平、上杭等地之郑氏,争为此次遗散之郑氏后裔。后王潮以军众不习南方水土,又经桃源(今永春)沙县返回中原。并严肃军纪,不许扰民。此时的泉卅刺史廖彦若,贪暴害民,民众疾苦难言。泉州人张延鲁率领泉州民众迎候王潮于武荣 (现丰州镇),请王潮兄弟解民疾苦。王潮遂命攻城,未果,又命就地屯垦,可远公率族人屯垦武荣州。一年后克泉州城,王潮自领刺史,命可远公守南安郡桃林场 (今永春县)。可远公年老隐居于吴田。宋真宗时,有郑姓人为朝阳军都巡检史,告老亦卜居于此地。故又称“鹏翔郑氏”,族谱多称来自固始,可远公为始祖。鹏翔始祖可远公,其父为郑氏后裔,是唐僖宗时为宰相的郑畋的后裔。郑畋死于陇州郡舍,子启昌、可远、可运奉丧还葬于河南祖籍,避乱于光州固始,而后随王潮南下福建,居大鹏山之阳,称鹏翔郑氏。尊可远公为始祖,族人随海上丝。绸之路,远播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地;明代移居浙江温州、平昭、龙尔、云和一带的也不少;在福建本省的仙游、福清、德化、安溪、漳州、建阳、光泽、漳平等地也有鹏翔郑氏旗人的足迹;后台湾郑家军曾于崇祯末年两次来永春招兵,随军去台者以后就定居淡水、漳化、竹堑、罗汉门等地。
江西九江的郑氏,多是郑善果的后裔。善果为江州(九江)刺史时,死于江州任上。其子孙就在九江、德安地区繁衍。北宋德安人郑良,是个地理学家,是善果的重孙。南宋德化(九江)人郑轮,任龙南县令。龙南县原有一些人因不堪官府压迫,被迫上山为匪。郑轮上任后,政宽人和。原上山为匪的一些人,纷纷自动下山,说:“现在有个好官不欺压我们,我们都愿回去种田了。”袁州(今江西宜春)的郑谷,任永州刺史,以写鹧鸪诗出名,人称“郑鹧鸪”。宋代有个郑铨,是一位学者。新建(南昌附近)郑伯文,早年亡故,其妻矢志不嫁,孝敬公婆,被写入《元史·列女传》。
元明清时期
沛郡(今宿县)郑氏,约为秦末汉初由陈郡或宋城迁人,成为当地大族。三国时,随孙策起兵的郑札、郑胄、郑丰祖成了孙吴名臣,此后南迁。明初朱元璋起兵反元,郑遇霖、郑遇春兄弟加入义军,遇春随军转战中原,后被封“侯”。
民族英雄郑成功家族,是岭南三军投散骑常侍镇南将军平公之后裔。平公与入闽始祖昭公是同胞兄弟。而莆、漳、潮郑氏是昭公之后裔。
贵州郑氏是中祖郑恬之系的分支,为唐朝第七个宰相郑畋的后代。南宋郑昌、明朝开国功臣郑遇春均为其后裔。晚清时期的遵义人郑文清及其子郑珍,均为清代文字语言有成就的名家,是贵州郑氏的代表人物。
四川、陕西的郑氏多是南郑君(武公东迁后,留下一支南迁,称南郑君)后裔。四川德阳一支,根据其族谱记载,应为孔子学生七十二贤之郑国后裔。广汉人郑躬、成都人郑少微则是由中原地区迁入的郑氏。在陕西,有助秦筑渠的郑国的后代和从汉至唐在朝中居官,留居长安之官员的后代。
郑氏有清代由山东、河北陆续迁入东北的。清末有铁岭人郑文焯,长于金石、书法、医学、音律、填词,为清末有名的杂家。
郑氏部分始迁
一世祖桓公建都畿内。
二世祖武公随平王东迁,建都京(今京襄城村)。
三世叔祖共叔段武公次子,奔共(今河南辉县)。后为段氏始祖,详见《新唐书》。
十五世祖鲁,迁宋、陈间(今河南淮阳、商丘一带)。
十八世祖安平,入秦为关内侯。
十九世叔祖袭,迁居司州(今河南洛阳县),即司州河南第一房郑。
二十四世叔祖吉与其侄远,迁居会稽山阴。
二十七世祖奇公即郑州第二房郑。
二十八世祖稚,居河南开封县清远乡棘进里。
二十九世祖宾,居山东高密。
三十一世叔祖逢,居咸阳,即雍州咸阳第三房郑。
三十四世叔祖贤即扬州南海第五房郑、钊,青州,即青州北海第六房郑。
三十九世祖庠,居丹阳,即扬州丹阳第七房郑。
四十世祖平,居东阳郡信安县,后为处、婺、越、杭、台诸郑祖。子五:望、宠、碑、瑛、济。
四十世祖昭,居福州,泉州长乐。
四十一世祖望,后为丹阳、吴郡诸郑祖。
宠,后为东阳信安诸郑祖。
碑,后为衢、婺诸郑祖。
瑛,后为湖、杭、陆、明、台诸郑祖。
济,后为江阴、镇江、平江、越州、常山诸郑祖。
虑,昭公第三子,即兖州泰山第大房郑。
四十二世祖邀即扬州东海第八房郑。
璜,后为福州城门村郑祖。
琰,后为福州城内外白桥、洪屿、长乐、湖里诸郑祖。
球,后为长乐南乡诸郑祖。
四十二世祖玑,后为福州福清诸郑祖。璜、琰、球、玑四祖,乃衡公之子,昭公之孙。
四十二世祖涛,为三十四世祖浑公之八世孙。
四十三世祖蕙之后为福州钓龙台及平村濑下苦竹、横屿、长乐、山东村诸郑祖。
兰之,居平川。
晖之,居福州苦竹、横屿。
忻之,居长乐、东山村。
林之,为南安永春诸郑祖。蕙之、兰之、晖之、忻之、林之,为同胞兄弟,昭公曾孙也。
四十四世祖诰,即江州晋安第十房郑。(南昌、九江、武昌一带,古属江州)
拱,为南安县桃源村郑祖。
五十六世祖藏庄公胞二弟,官会稽内史,行九,后为福州钓龙台祖。
泽,庄公胞三弟,行十三,与兄藏同为福州钓龙台祖。
襄,露公胞长兄,官光禄大夫,行一,迁居荆阳始祖。
裳,露公胞二兄,官屯卫大将军,行二,迁居福唐始祖。
袭,露公胞四弟,行六,迁居湖陵始祖。
潜,淑公胞弟,行十二,唐太和进士,迁居福州。
五十七世至七十二世南湖三先生族系
(甲)属于露公之后者
五十七世祖珙,由南湖回迁福州故居。
五十七世祖(名不详),迁仙游。
五十九世祖巩,迁福州。
六十一世祖挥,迁东京。活,迁淮西。森,官青州司户,因居焉。
六十四世祖
益生,迁道州,今湖南永州。
希韩,迁润州,今江苏镇江。 宗斐,迁福州。
仲宣,迁仙游。
六十五世祖介卿,迁仙游,科升。
严,迁杭州城铁线巷。
伯特,居荆门州(今湖北当阳县、远安县)。
伯可,迁龙溪。
伯舆,迁潮州。
季膺,迁潮州。
(乙)属于庄公之后者
五十八世祖方迥,迁福州大田。
方逊,迁福州竹演。
方迓,迁永嘉德化。迥、逊、迓,庄公之孙也。
六十三世祖怜,迁永泰光德里。
六十八世叔祖岑,与从弟袭礼、袭义同迁鄂州(今武昌)。
邵,迁仙游。
七十世
祖萧,迁潮州。
中之,迁潮州。
七十世祖已,携其子文正迁仙游东湖,为钱园始祖。
(丙)属于淑公之后者
七十二世祖天爵,居温州平阳。
七十二世以后,因缺乏资料,留待他日续之。
迁入港台和澳门
台湾省郑氏人口更为集中。据1954年统计,全台湾省约有郑氏17552户,以6口之家计算,人口应有10万。排全省第12位。1970年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姓氏分布》一书,统计表明当时郑氏总人口约 316635人,16年增长3倍。台湾各地大都成立有郑氏宗亲会,是由纪念郑成功“国姓会”演变而来。
港台和澳门郑姓都是我国郑姓的组成部分,目前,仅生活在台湾地区的郑姓看,由于人口众多,是位居全岛第 12位的大姓,分布遍及全岛。
早在1954年人口普查时,全岛有郑姓17552户,其中台北市 552户,基隆1162户,阳明山178户,

‘伍’ 越南郑氏是什么民族

郑主(越南语:Chúa Trịnh/主郑,1545年–1787年),有时也称作“郑朝”或“郑氏政权”,是越南南北朝(1533年-1592年)及郑阮纷争期间的四个政体的其中之一,由郑氏家族掌政,历十三代领袖。郑氏家族因参与后黎朝反莫的战事而有功于后黎朝,并拥有凌驾于后黎朝皇帝的地位。
郑氏家族的第一代首领郑检,自称是后黎朝开国臣郑可的后代。莫登庸篡夺后黎朝皇位之后,阮淦于1532年拥立黎维宁为帝。郑检被阮淦当作心腹大将,并因参与后黎朝反莫的战事而有功于后黎朝,成为重臣。阮淦死后,郑检驱逐了阮淦之子阮潢,独揽朝政。阮潢则退往南方,成为世袭的阮主。 随后郑氏家族世袭执掌后黎朝朝政,在1592年夺取升龙、诛杀莫英祖莫茂洽的战事之后,郑氏权力更加膨胀,并拥有凌驾于后黎朝皇帝的地位。1677年,郑柞攻灭高平莫氏政权之后,创立了“入朝不拜、书奏不具名”之例,并于黎帝的御座左侧设立郑主的坐椅,后黎朝皇帝完全成为了一个摆设。

‘陆’ 郑姓的祖先是谁

郑姓的祖先是周朝的郑桓公。

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郑姓的来源很简单,也来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

古代中国第一世祖是有封国的,往往这个姓也就是他们祖先的封国名。郑国也不例外,郑姓就来自于第一代郑国国君一一郑桓公。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诸侯以国为氏,因此郑桓公被认为是姬姓郑氏始祖。

(6)越南郑氏祖籍是哪里扩展阅读:

郑姓的主要源流

1、源自子姓

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

2、源于地名,以居邑名称为氏

出自古褒国附庸之邑南郑。韩哀侯灭了郑国后,郑国王族、国民逃迁至陕西汉中地区,以故国之名再建了一个小方国,史称南郑,并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郑氏。

‘柒’ 湛江太平郑氏起源哪里

湛江太平郑氏始祖是湛江吴川市黄坡郑屋村一世祖湛江郑氏始祖郑璐公(玉成)的二儿子迁到太平镇的。发源地在黄坡郑屋村

‘捌’ 郑氏的祖籍是哪里

一、寻根溯祖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二、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在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位于开封城东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着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博经堂":东汉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郡望】 荥阳郡:三国时置郡。 洛阳: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相当今山东高密一带。 雍州:东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 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 四、家乘谱牒 江苏:郑氏宗谱一卷、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扶风郑氏宗谱四卷、兰陵郑氏宗谱三十卷、东山郑氏世谱八卷首一卷、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镇北龙山郑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慈溪鞍山重视重修宗谱二十四卷、慈溪灌东郑氏宗谱十卷、兰溪郑氏宗谱十九卷 安徽: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四卷、郑氏宗谱十三卷、桐城郑氏宗谱、桐西郑氏宗谱、礼仪堂郑氏宗谱、郑氏宗谱一卷 福建:南湖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石井本宗族谱、郑氏世代谱、桃源郑氏族谱二卷、桃源郑氏族谱、四城郑氏家谱、荥阳堂郑氏家谱 荥阳郑氏宗谱、岩镇郑氏迁出宗谱一卷、郑氏传家谱、续修白华郑氏宗谱、郑氏族谱、郑氏宗谱不分卷、郑氏宗谱一卷 五、历史名人 郑玄:汉代创立郑学。 郑成功:明末名将。 郑和:明航海家。 郑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
麻烦采纳,谢谢!

‘玖’ 郑姓寻根!

天下郑氏出荥阳。郑姓应该是在郑州市的荥阳县(现在也是市了,县级市)吧。
荥阳当地有个小滑草场、还有桃花峪景区、然后荥阳还有郑氏三公象(其中一个是郑成功,其他2个忘记是谁了呵呵)、荥阳还有汉霸二王城(也就是西楚霸王的地方,霸王村,因为楚河汉界的鸿沟就在那里)。对了,据说荥阳马上也要合并给郑州市了,到时荥阳就是郑州的一个区了,经济应该会起来的。好了,大概就这么多了,我就是荥阳人,住在郑州,另外你所说的新郑也属于郑州,郑州的机场设在新郑。

‘拾’ 姓郑的最原始的祖籍是什么地方

姓氏:郑 祖籍:河南
祖宗:郑桓公 郡望:荥阳郡
分类:以国为姓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在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位于开封城东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着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阅读全文

与越南郑氏祖籍是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英国人怎么看待中国数学教材 浏览:820
印度怎么注册公司 浏览:313
印章用的印尼用日语怎么说 浏览:995
越南买衣服哪个网站好 浏览:980
意大利彩金和黄金哪个贵 浏览:416
如何看待越南关系 浏览:363
伊朗为什么做不出核弹 浏览:947
英语意大利语古梵语都来自于什么 浏览:129
军事新闻伊朗怎么了 浏览:77
如何抵制印度的东西 浏览:341
印度用最多什么手机 浏览:270
印度军费怎么分配 浏览:188
长江在哪里流入越南 浏览:474
印度北部人口多少 浏览:220
印度买房子要交多少税 浏览:835
中国政治的自信来源于哪里 浏览:269
印尼虎为什么有偏黄 浏览:93
越南语160厘米怎么说 浏览:828
越南古巴市场怎么样 浏览:686
伊朗什么工作最好 浏览: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