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越南华人的胡志明市
胡志明市华人总共有50多万。他们主要住在堤岸,胡志明市经济发展要素之一。
历史
胡志明市华人于明末清初陆续迁入越南南部,大多数为反清复明的人士。一开始,他们在铺洲、同奈江成立了买卖区域。1778年-1782年,阮文惠率领西山军队进攻阮福映的军队。由于铺洲华人帮助阮映,所以铺洲被西山军抢夺、残杀。铺洲华人则迁至离铺洲30公里的堤岸 (胡志明市),再度成立买卖区。由于贸易蓬逢发展,堤岸成为一个热闹买卖城市。法国统治时期,法国政府把离堤岸15公里左右的西贡规划成西贡市 (即今天的胡志明市的中心) ,当时该城市大约有50万人口。此时期,华人经济位置最高。华人商人跟法国人关系友好。
1954年,北越在奠边府战役中赢得对法军的决定性胜利,法国撤出越南北部,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结束。根据日内瓦会议的决议,南北越以北纬17度线分治,越南北部由北越的胡志明统治,南部由南越保大皇帝控制。1955年,吴廷琰在西贡发动政变,建立越南共和国(称“南越”),首都西贡市。此时,华人与政府维持特别关系。政客常靠华人商人金融协助为夺得政治权力。
1975年4月30日南越战败,西贡沦陷,共产军队战胜,越战结束。1976年,越南(原北越)国会决定改名西贡为胡志明市,实施国有化政策。华人经济经历困难阶段。1979年,中越战争爆发,很多华人逃离越南前往东南亚或美国。由于越南施行计划化经济政策,禁止私人买卖,华人经济艰困。1986年,越南共产党六届大会,决定改革经济,废除闭关锁港政策,华人商业受到新动力。现在,虽然华人人口仅占胡志明市百分之五,可是他们占该市经济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三十。同时,华人也使胡志明市出现具特色的传统文化。2007年,胡志明市文化厅举办华人文化日。
㈡ 越南统一前的华人
越南是一个位于东南亚地区的东洋半岛的国家。也是一个具有四千年文献的国家。首都河内是其国家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古时曾是汉、唐等朝代的附庸国的文化、政治中心。 越南也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据调查,目前在本国领土境内共有54个民族共同生活。其中以京族占大多数,京族在越南境内占了83%人口以上。而越南华族的居于本国人口的第四位。人口达140万以上。越南华人分布于全国各地,人口较为密稠的主要在南方各省以胡志明市(旧称西贡堤岸)和西南部地区为最。 (一)旅越的广府民系: 旅越华人据准确考证应该是在明末清初和民国时期就有大量来自两广、福建和海南的华人迁居至此。他们多数是以汉族为多,分别是中国南方的汉族的各个民系以广府(来自广东、广西)、客家(来自广东东部)和福佬(来自福建、海南和广东东部)三个民系为主。 初时来越的华人主要是以经商方式而来往,与越南本地人交易、交换农业产品。后来又因抗拒满洲人入主,所以有很多南方的华人到越南避难和在这里定居下来。第三次向越南迁居的华人主要是在民国时期逃避日本佬的侵略和中国当地的贫苦农民受到饥荒大闹。 越南华人以广府民系的华族占大多数,他们的先祖都是来自中国两广。与客家、福佬两个民系相比,广府民系很早之前就在越南这块土地生活。由于广府人是一个具有强烈民族、族群认同意识和团结精神高的民系,故此不但在其他国家,乃至在越南各地的华侨聚居地似乎均有广府人的‘同乡会’。广府人的同乡会是一个供于广府同族人聚集议事的场所,也就是一个维护和帮助同族人的办事处。越南广府华人的同乡会几乎在各处都可见如:穗城会馆、广肇会馆、广东相济会、广西同乡联谊会等等。这些同乡会、联谊会更明显地证明着广府人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个最团结的族群。 广府华侨所*的汉语称为粤语或称广府话、广东话和白话。习惯上越南的广府人则喜欢把粤语称为‘唐话’,这是标志着广府人肯定自己是汉族人的强烈认同之精神。广府人的粤语和客家人的客家方言、福佬人的闽方言相比,其内部的分歧并没有后两者那么复杂,大概只有若干分支方言而已如:粤海片以广州话为代表、四邑片以台山话为代表、高阳片以阳江话为代表、钦廉片以钦州话为代表、邕浔片以南宁话为代表、勾漏片以玉林话为代表。当初来越的广府华侨所说的广府话口音不一致,有的是广州粤语口音、有的是四邑粤语口音、有的是钦州、南宁粤语口音,但后来因来自珠江三角洲的广府侨民在越南人口激增广州粤语自然地普及于越南的广府社会,也使到粤语其他分支方言向广州话靠拢。20世纪80年代中叶越南政府实行开放政策,吸引了很多国家纷纷到来投资,其中外国的各样产品也大量地进入越南市场。但值得一提的是港产的粤语连续剧,这些连续剧就是一个促使、维系越南的广府话各分支方言靠拢广州话的动力和纽带,因港产的粤语连续剧的对白以广州话为主。再说广府话素来是中国汉语中的一种向心型的方言,广州话在广府方言中一向是最有‘权威’的代表方言,故此无论来自广东或广西、香港、澳门的广府人大部份都可以说广州话。现今在越南大部份的广府人所*的粤语似乎是以广州话为主,其他粤语分支方言如:四邑话、钦州话越来越少人说了。至于保留母语这一方面而言,不论在国内还是在海外广府人是一个保留自己的母语最成功的族群,大部份广府人认为说自己的母语更舒畅,容易表达自己的意思。反而说普通话或其他语言广府人却认为没有哪一种语言比广府话更丰富。调查证明有84,23%广府人认为自己的粤语比普通话(北京话)更好听更丰富。这足证广府人对广府话具有强烈爱护和认同的心态。在越南虽然有些广府家庭已经是第四、五代粤裔,但他们都能说一口非常流利的广府话。广府人不但热爱自己的母语,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他们也是十分珍惜和爱护。对于戏剧这方面来说有63、45%广府人认为粤剧比京剧、潮剧好听,有85、23%广府人认为广东菜比川菜、潮州菜好吃,有75、57%广府人认为广东音乐是中华音乐的代表。所以纵使身不由己的漂泊于海外,在异国他乡生活广府人也不会忘记的传统文化。越南的粤剧团比潮剧、琼剧团有更多观众,广东音乐的唱盘比潮州音乐、闽南音乐更畅销。以婚姻方面而言,广府人向来十分‘骄傲’,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最文明的纯汉民系,似乎只与同族人互相嫁娶。20世纪20年代那时还有怀着封建思想的广府人决不准自己的儿女与客家人、福佬人通婚。当时的客家人、福佬人在广府人的眼里都被视为不开化的群体。广府人宁愿与北方人通婚也不愿意与客家人、福佬人结为亲家。广府人歧视客家人、福佬人,当时在海外只有广府人与广府人通婚。至今50、60年代才有广府人与客家人、福佬人通婚。现今虽然广府、客家、福佬三个民系经仔细考究证明他们都同是汉族,但至今还有一些广府家庭不愿意与客家和福佬人通婚,尤其是客家人。广府有俗话:‘客家占地主’,从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广府人对客家人的评价是非常低贬。广府人认为客家男子偷懒不好顾家庭,认为客家女子善于欺负丈夫、不守妇道。这样的思想则使到广府人更加远离客家人。 (二)旅越的福佬民系: 越南的福佬民系主要集中生活于越南西南部地区。他们的先祖是来自中国的福建省、海南省和广东省的东部(潮汕地区)。与广府人、客家人相比较福佬人的族群认同远远不如前两者。越南的福佬民系一般只有地方居住的认同,即来自福建泉州、漳州一带的福佬人就自认为‘福建人’、‘闽南人’,来自广东潮汕地区的福佬人就认自己为‘潮州人’、而来自雷州、海南的福佬人同样也只有地方性的认同即雷州人、海南人。一般而言*闽方言的群体至今早已不存在族群意识与认同了。 越南的福佬民(简称闽人)如要和南洋一带的福佬民系相比,越南的福佬人以来自广东潮汕(旧称潮州府)为多,而南洋的福佬人多数是来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和福州。故此越南的福佬民系所*的闽方言肯定是属潮州地方口音的闽语俗称‘潮州话’、‘潮汕话’、‘潮语’,但习惯上旅越南的潮州福佬人(潮州人)都将自己所说的家乡语言称为‘潮州话’,说潮州话者则称‘潮州人’。潮州福佬人虽然已不存在族群意识与族群认同,但他们对‘潮州’这个地名的认同是十分强烈。潮州人之间的团结精神与广府民系比起也是势均力敌,在越南的各个潮人社团也很多‘潮州会馆’、‘义安会馆’、‘潮州相济会’等等都是潮州福佬人的一个自己人互相联系的场所。与潮州福佬人相比,旅越的福建的福佬华侨的同乡会、会馆或联谊会有更多如:福建二府会馆、霞漳会馆、金门会馆、同安会馆、三山会馆、福安会馆等会馆,但由于越南的福建福佬民系的人口少,所以至今的那些同乡会或会馆有部份被越南当地政府管理,也有部份当地的广府华人管理。因越南当地的华人以广府人为众。在音乐、文化这些方面似乎以潮州福佬音乐为主,潮剧团在华乐社中也是一个较有名气的音乐团体。在越南,潮剧也很受潮州人的欢迎,尤其是越南西南部地区的潮州华人。相对的福建南音、芗剧是闽南人的传统音乐,在越南这些福佬音乐并不受到欢迎,闽南音乐似乎只在一些神诞或庙会才能听见的。 海南福佬民系虽然仍存在,但至今似乎很少人能说海南话了。大部份的海南人跟广府人说广府话,闽南人中亦有一些被广府化也改口说广府话了。琼府会馆是海南福佬人的同乡联络的场所。现在已经改称为‘海南会馆’,在该会馆里的理事会还有组织一个琼剧团来服务于每逢神诞和庙会。 (三)、旅越的客家民系: 越南的客家民系主要集中于越南南方的胡志明市和西南部地区。他们的祖先主要是来自广东的东莞、惠阳、大埔、梅县、兴宁、紫金、五华、丰顺、龙川和和平等县市。越南的客家人以东莞、惠阳的客家口音为多,虽然现今有很多语言专家认为广东梅县一带的客家话是其方言的标准语,但在越南由于来自东莞、惠阳的客家侨民占大多数,故此其方言自然变成此地的客家方言之代表。在越南的华人社会中客家人被分为两个支系的客家即:广府客与福佬客。广府客的意思即来自东莞、惠阳、河源、紫金、五华、和平、龙川这一带的客家民系,这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客话口音受到粤语的影响,客话口音听起来有点象广府话,故称广府客。而福佬客的民系主要是指:梅县、兴宁、丰顺、大埔这一带的客家人,来自这些地方的客家人所以被叫做‘福佬客’或‘鹤佬客’是因为他们所说的客方言口音受到潮州和闽南福佬方言的口音的影响。这些福佬客所说的客方言接近于福建闽西地区那边的客家话。 旅越的客家人主要以药业为生,越南大部份的中药铺户似乎是由客家人开的。他们从事这个行业是由祖或父传的,有的没有学问、不懂文字也能当上医师,但随着现今的科技发展,人智得到提高,那些客家药材铺似乎生意滞销,有的铺户倒闭转业。这是因为人们早已对客家的一些不董文字、没有知识的医师有了很深的了解;一个没有学问、没有医学的知识的庸医怎能给人看病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引起很多客家人改行转业到别的领域谋生。 现今据新资料的统计客家华人越来越少约有29万人左右,再说,他们之中已有很多人不会说客家话了,有的改口说广府话或潮州话,基本上只有客家的认同而已,而实质客家话早已不会说了。 崇正会馆或客帮会馆、客属公会是客家人之间的一个联系友谊、同乡之情的场所。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客家人都可以在此请求同乡人的帮助。关于客家音乐这一方面来说,客家音乐在越南并不发展,具有客家特征的音乐是客家山歌,可是很多绿越南的客家华人已经没有人会唱和喜欢听了,乃至是一些老前辈的客家人。反而有97%客家人认为广东歌和广东音乐好听,所以无论是粤剧或广东音乐都很受到越南的客家人的青睐。 在中国大陆广东客家菜被列入广东菜系的一种,在海外虽然至今仍有一些客家家庭还能烹饪客家菜,但基本上也很强烈地受到广东菜的影响。由于客家人的祖先向来所居住的地方似乎属于山岭地区,故此对饮食这个方面他们并不讲究。客家菜既朴素又简单,和中国其他菜系如:广东菜、潮州菜、四川菜或北方北京菜、天津菜相比客家菜并没有什么显着的特色。所以无论在越南或是在海外各国的华侨社会中,人家几乎只能看见广东菜馆、潮州菜馆、北京菜馆和四川菜馆罢了,但客家菜馆可说是难以找到,恐怕只能找到的客家菜馆是在客家人居住的地方。
㈢ 潮州人在越南
越南华人在越南称为华(Hoa),或华族(Ng??i Hoa),其他称呼还有Hán(汉)、Khách(客)或 Tàu (艚) 等,是指居住于越南,或是出身于越南的华裔人士,有时也称作越南华侨,但是在法律定义上,有些华人没有华侨身分。这些人的祖先大多来自中国的福建与广东。有些后来又移居到越南以外地区,因而同时有了越侨与华侨的身分[2]。
越南有华人100万,以广东人、潮州人和福建人为主,主要分布在南方,胡志明市有50万华人生活,23125家华人企业。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有118名华人干部在各政权机关工作;235名是各级人民协会代表以及439华人是祖国陈线的成员。
而在胡志明市则主要分布在第五郡和十一郡,第五郡人数最多,应该有二三十万,十一郡比例最高,超过50%,有十万多人,以前华人生活的很可怜的,越南不承认他们是越南人,而他们又不是中国人,确实有很多华人长期生活在越南但没有加入越南籍(因为我看到最近越南政府有允许未加入越南籍的华人申请加入越南籍,可能这部分人是越南解放区跑去中国或国外,现在又回到越南的),华人不能进入政府机构,不能进入新闻媒体文化等领域,不能参军,上大学也被许多不平等条件排挤在外,比如军人子弟可以加分,公务人员子弟可以加分,烈士家属可以加分...也就是说只要不是华人就可以加分,华人怎么可以竞争过他们。华人只是生活在他们自己的圈子里,中国传统文化在越南华人中保持的比中国还好,华人圈中有很多宗祠和会馆,如穗城会馆有上百年历史,这些民间组织等很有钱,也经常做一些慈善。越南的经济开放给了华人用武之地,华人经商头脑比越南人好,以前越南人不会做生意的,都是跟华人学的,所以华人又变得有钱了,经济地位的提高使得华人的社会地位也在逐渐提高,今年春节有一台全部由华人搞的文艺晚会在越南的中央电视台上播出,今年华人也有开始竞选基层国会代表了(就是我们的人大代表),说明越南政府在对待华人的政策上慢慢在松动。
大多数越南华人的母语不是越语,而是广东话、潮州话、闽南话,以广东话为主,越南语只是成长中的环境语言,绝大多数人不会普通话,因为开放,来了很多台资企业及越南和跟中国重新建立友好关系,懂华语可以拿到高薪,他们才开始去学校补习,我看到很多华人的华语难得很,还不懂装懂,不管你说什么,他们不懂绝不会问,只是根据他们从语气和手势猜测的意思胡乱翻译,经常和说者要表达的意思相去甚远。很多都是会几句华语混进进入台资中资企业之后边干边学的。他们对就业机会不是很珍惜,因为台资和中资企业发展迅猛,使得他们很容易找到工作,而随意跳槽。而且他们对待中国人绝对不会有我们是“自己人”的感觉,很多刚到越南人生地不熟,见到华人好像找到组织的感觉,但华人不会真心帮你,而有时越南人还会真心帮你,华人很实在,有利就干,无利莫谈,而且要立马兑现,如果他帮了你的忙,而没有马上得到回报,下次你就免开尊口了。
除了早期移民之外,也有近年移居越南或到越南工作的华人,例如台商。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类似,越南华人长期掌握国家经济大权,不过此情形在1975年越南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后有了明显之转变。一则是因为当时许多具有经济实力的华人已远走海外,另外则是因为留在越南的华人受到若干不公平之待遇,财产被没收,从事行业受到限制,所以华人经济地位大不如前。特别是在1978~1979年越南政府推动的所谓社会改革(socialist transformation)政策下,使得越南工商业活动几乎完全停摆,华人亦受到波及;再加上中国大陆与越南在当时交战,亦使在越南的华人受到不利之影响,华人企业几乎可说是已不存在。
越南潮人群,欢迎在越南的潮人加入我们的越南潮人群,大家一起交流,并且互相团结,发扬我们潮人的优良传统。
越南潮人群,越南潮州群,是潮人在越南的交流大平台,把越南潮人集聚起来,形成“潮流”。潮汕群,越南潮汕群,越南潮州群。也是胡志明潮汕群,胡志明潮州群,西贡潮汕群,西贡潮州群。QQ越南潮人群号:29685527,欢迎大家加入。
㈣ 第一次去越南胡志明市旅游,想了解下胡志明市的情况
胡志明市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城市,美丽的西贡河绕城而过,景色迷人,乘游船泛舟西贡河,欣赏两岸景色,别有一番情趣。市内的国光寺、舍利寺、永严寺、天后庙、圣母大教堂、草禽园、查匈植物园、骚坛公园等都是游览胜地。查匈植物园是最美的园林。圣母大教堂位于第一郡,为法国人所建,其造型独特,风格类似于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是胡志明市最大天主教堂,有唱诗班,可容纳数百人做礼拜。
踏上胡志明市,还有机会参观那些具有法式风格和美式风格或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物。如今,许多美国人纷纷到越南旅游,一个重要的缘由是当年他们在越战时留下了难解的情结。位于第三郡阮侦路上的统一会场,建于1869年,是法属时期的印度支那总督府,越战时成为南越政权的总统府,又称为"独立宫",南越伪总统吴庭艳、阮文绍、阮高其等都先后在这里办公,现辟为展览馆
越式春卷
越式春卷皮是用米粉做的极薄的干燥皮,依次卷上蔬菜,鸡肉,虾仁,木耳、冬粉、九层塔和香菜。卷法如同中式春卷,再配上越式甜辣酱加上少许柠檬汁当沾料,咬一口,幸福滋味在心头。大街小巷中有很多街边摊售卖,一个约2000盾。
越南河粉
是越南出了名的庶民料理,牛肉河粉还可选择生与熟,生牛肉为绞肉状,在与热汤搅拌后呈半熟状,相当鲜美。早中晚都可以吃,与我们国内广东的河粉长的很像,但是口感不一样,一碗约12000盾。
炸象鱼
是相当值得推荐的一道名菜,一条约比一个手掌略大的鱼,彻头彻尾的炸它一番,炸到那条鱼是全身酥麻、香脆可口,即使你是个吃鱼嫌挑鱼刺麻烦的人也可以轻松的吃,因为连骨头也可以吃。一条约70000盾。
越式螃蟹
越南厨师是用一种浓香的本地辣酱把分解的螃蟹烧出来的,丝毫不会破坏螃蟹的鲜味。一碟调料,用椒盐、姜末和香叶加柠檬汁拌成,初试时不习惯,坚持一下会上瘾。
㈤ 胡志明市潮汕人同乡会在哪里
链接 http://wapke..com/view/286467.htm?ref=wise&ref=wise&ssid=0&from=1012704v&uid=0&pu=usm@0,sz@1320_1003,ta@iphone_2_4.4_1_10.7&bd_page_type=1&id=&tj=www_normal_2_0_10_title
㈥ 越南华裔聚集城市你们知道哪里比较聚集
2009年越南人口普查数据,华族为823,071 人(占越南总人口0.96%)。根据2009年越南人口普查数据,按照越南各民族人口数量排名,华族是越南第八大民族。华族祖籍地多以国内广东福建为主,方言也为多为闽粤一带。
大多数华人集中生活在南部各省城和北部与中国接壤的各省份。1945年8月革命以前,这里的人约占越南华人群体的90%。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华人居住在越南的各大城市、省城和海港,特别是在以前西贡——堤岸区,即现今的胡志明市。此外,有一定数量的中国血统的居民集中生活在后江、同奈、河北和广宁等省。
按传统习惯,大多数华人喜欢聚居,在越南的各都市中形成他们各自的社区、街道。在法属时期,堤岸区的华人占西贡——堤岸华人总数的近70%。1978年以前,第一郡(旧堤岸区)集中了当时胡志明市华人总数的80%。现在,华人也主要生活在第五郡、第六郡(新堤岸)、第10郡和第11郡。在其他城市,如河内市,以前华人主要集中在属于还剑郡的行帆街、马尾街等街区。在海防市,他们主要居住在通向打铁街市的道路两旁(以前叫客街,现在叫光忠街)。在广宁省,华人聚居在锦普、先安等县的市镇和芒街镇。
㈦ 越南西贡通行粤语吗
本人正在胡志明。在西贡玩一定要用越南语的,其次才是英语,但是也不是越南人都会英语的,你去些高档的商场,饭店等没问题了,英语可以通用,但是像路边问路什么的,用英语也很难。粤语就更不行了,完全没用,你如果碰到华人,那就说普通话就好了啊
㈧ 越南的华人多吗
相当的多,尤其在南方。 越南有人口8000多万,其中90%是京族。中国55个少数民族里也有一个京族,和越南人同根同祖同文化,居住在中越边境城市东兴的偏远海边。目前在越南有华人或者说华裔100多万,大多数生活在西贡。华人在越南被划分为一个单独的民族,身份证上被注明华族。在越南统一之前,越南华人更多,但是70年代末越南实行反华政策,北方的华人大部分被驱赶回了中国。和北方的以边民为主的华人不同,南方的华人多是清末民国时期从广东下南洋而来,经过几十年的打拼,这些华人在西贡渐成气候,许多人成了当地有影响的资本家。 但是75年越南统一后,越共对南方强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私人资本被强行没收,许多人被投入监狱,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华人。于是许多南方华人为了逃避越共的改造,冒着葬身鱼腹的危险,搭上渔船,投奔怒海,流落到了印尼,澳洲,香港和台湾,有些人又辗转去了美国。它对相邻国家的影响持续了几十年,直到前几年,越南船民的遣返仍然是香港政府一个很棘手的问题。香港着名导演许鞍华根据这段历史创作了电影《投奔怒海》,荣获了1982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影片里,刘德华那年轻的脸庞,让人一阵阵心碎。这段历史,成为西贡人心中永远的痛。 西贡有人口600多万,其中华人就有100万,大多数居住在第五郡,郡就是我们说的区,少部分住在第六郡。第五郡的居民绝大部分是华人,走在第五郡的街头,随处可见中越两国文字写成的招牌,耳边响起的都是汉话,虽然是广东话,但仍让我们感觉无比的亲切。我们都听不懂广东话,只能用普通话和当地华人交流。没想到他们居然大都会说普通话,尤其是年轻人,于是我们真的感觉回到了祖国。 普通话在港台被叫做国语,在东南亚则被叫做华语。这里的中国人大多是从广东而来,平时生活中都是说广东话,但是小孩们从小就被送到华语学校学习华语,因此年轻人都能说一口较流利的华语。老人们虽然大多不能说华语,但是听也没有问题。可以这么说,在第五郡,即使你不会说除了中国普通话之外的任何一门语言,你的衣食住行也不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