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汉地十八省是汉朝打下来的吗
不能这么说。
汉地十八省是清朝时的说法,清朝将原明朝汉人统治区中的十五个承宣布政使司中的湖广分为湖南、湖北,南直隶(先改名为江南)分为安徽、江苏,从陕西中分出甘肃,所设置的18个省份。
绝大部分疆域,确实是汉朝时就存在的,但不是所谓“汉朝打下来的”,毕竟秦朝时,这些也一样是中国的疆域。还有像台湾,在汉朝时还是没有的,是后来东吴时期才有联系的。
B. 为什么古代汉人只守着汉地十八省是底线,对其他领土没兴趣
所谓汉地十八省,是明朝时期的版图了。唐宋时期、秦汉时期、东西周时期,中国版图都有不同,甚至大多数时候比十八省还要小一点。所以说古代汉人只守着汉地十八省,不愿开拓领土,也不尽然,也肯定也不是因为哪一个君王的原因。
古时,中央之地,是平原、又有江河浇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因而能够凝聚人口,是大家眼中的好地。大家现在是知道春秋战国,秦在西方,楚在南方,可以向外拓展,似乎天时地利。但在当初分封时,大家可不是这么想的。周武王把自己的兄弟叔叔大功臣,都封在靠近国都的地方,也就是当时人们眼中的好地方。而秦楚,则是被梳离的地方。又如吴国,也姓姬,是周武王的亲戚,但因为是远亲(是周太王旁支的后裔),就远远地封在吴地。吴越地方,在今天是多么繁华啊,但在当时人们眼中,却又是远辟之地。你想,连东方吴越之地都不被看好,那西方、南方之地,就更不被看好了。
确实也是,当时的秦楚之地,很多是山区,交通不便,而且还有很多少数民族部落,耕地也不如中原的方便肥沃,人口自然也没有中原那么容易凝聚。而在那时,标志一个国家强大不强大,人口多不多是关键,人口要多,农业要发达是前提。像秦楚之地,以当时的科技,开垦都是很困难的。而且那些地方,气候也没有中原适宜,容易得病,那时候医学也不发达,得病几乎就是一个死字。所以,秦楚之地,都是中原各国看不上的差地。你想,连秦楚之地都看不上,像西藏、外蒙、新疆、西伯利亚这些地方,根本不适宜农耕,那在当时几乎可以说是人间地狱了,汉人以农耕立国,又怎么会去居住?
当然,后来秦楚努力发展大后方,吞并少数民族部落,把原来不被看好的坏地,发展成了肥沃的大后方,在那之后,秦楚之地就慢慢成了汉人的好地了。但是,中国农业程度一直制约着人口的发展,中国大多数时期,人口都在数千万之内,直到经过数次农业技术改革和农作物引进之后,人口才破亿。你想想,才这么点人,中原这点地都种不过来,哪有心思去那些偏远高寒的地带去开荒呢?
以上,是经济基础的原因,下面,还要讲上层建筑也就是思想方面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儒家一直有华夷之防,其实,在孔子儒家之前,中国人就固有华夷之辨了。周朝时,人们的正统观念已经是非常强烈了,以黄帝正统后裔自居,周武王封了那么多国家,按公侯伯子男封爵,公爵只有八个,其中六个分别是黄帝、炎帝、尧、舜、禹夏、商汤的后裔,另外两个是他的叔叔,分别是东西虢国,分别分封在周王朝两个直属领地镐京、洛邑的旁边,拱卫周王室。东夷,其实最开始也不是日本,指的是吴越之地。西戎,则是秦地的少数民族部落地方。楚因为偏远,被视作是南蛮,当时周朝会盟之时,其他诸侯国甚至不愿意与其同席。楚国国君,也只得了个子爵。
楚国国君一直心中不满,于是当楚国强大之后,干脆不和这些中原诸侯一起玩了,自称我楚国就是蛮夷(这就是原文,不是我胡说),称王。当然,中原诸侯不承认,认为他是僭伪称王。
中国人,不管是汉人还是少数民族,一旦接受了中国文化之后,都会希望以正统自居,以天朝上国为荣,看不起那些偏远的蛮夷。一方面,是那些蛮夷之地不适宜耕种,是差地,一方面,是认为蛮夷没有开化,是低等民族,不配由我亲自治理。
最后,再说一个中国特有的天朝概念、分封制、中央集权制、朝贡制。
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君主专制王朝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在周朝时,因为物质环境条件的限制,采取的是宗主分封制,也就是周王只当天子,有自己的都城领地,然后把全国其他地方分封给诸侯。秦汉以后,分封制的弱点凸显,到汉武帝时期,彻底改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所谓王侯,基本都是虚衔,只享有俸禄,不享有统治权。这,和欧洲的分封制一直持续到近代,是有极大的不同。
但同时,中国还是有所谓的实权诸侯的存在的,那就是所谓外臣、或者说朝贡国的存在。我前面说了,中央王朝对于那些偏远之地是不屑于亲自统治的,当然,那些地方大多也是少数民族的地方,中央王朝想亲自统治,也弊大于利十分不划算。于是,朝贡国应运而生,西汉时,南越国便是一个最典型的朝贡国。南越,本来是秦朝的南方三郡,在秦末中原大乱时以南岭山脉地利隔绝中原,自立为国,其地方包括了两广大部、福建一部分、越南北部。到汉朝时,南越王向汉朝称臣,成为外臣,也就是朝贡国或者说附属国。后来,南越王作乱,汉朝派兵剿灭,南越灭国,重新设郡县管理,成为汉王朝的直属一部分。
历史上,朝鲜、越南、琉球、西藏、新疆、蒙古,这些地方,都长期或部分时期,是中央王朝的附属国(朝贡国)。我们今天有些人理解,这些地方还是外国,只是名义上向中国称臣罢了,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是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古时候的世界。其实,当时的人们,哪里会分什么是中央集权,什么是分封制吗?不会分的,他们只是分,哪些王有实权,哪些王没有罢了。在当时中央王朝的眼里,这些附属国,其实都是周朝分封制的延续,或者说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发展。其实,这些地方,按当时人们的理解,其实都是中央王朝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中国人(不只汉人,包括认同中国文化的少数民族),并非没有领土野心,而是已经统治了已知世界的全部(或绝大部分)了。只是,有些地方,是我派官员直接管理,有些地方,是我封王代我管理,仅此而已。须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古时中国统治阶层普遍心理和实践。他们这样想,也这样做。
C. 汉地十八省指的是哪十八省
内地十八省大致是清代时汉族的主要居住区。包括:江苏(包括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包括重庆)、福建(包括台湾)、广东(包括海南、香港、九龙、新界)、广西、云南、贵州、直隶(包括北京、天津两市,河北中、南部地区和河南、山东的小部地区)、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包括宁夏)。
这十八个省份维持晚明原有的政治制度,而不同于满人占领的关外三将军辖区及新疆、内外蒙古、青海、西藏等其它地区。十八省与其它地区的界限主要是长城。内地十八省的概念与范围自康熙年间至光绪年间两百多年来大致维持不变,属于郡县直辖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则在少数民族及汉族聚居的地区设立了五个自治区,另设有自治区以下级别的民族自治行政单位。
(3)汉地十八省为什么没越南扩展阅读:
随着清廷国势日衰,汉地18省人民生活陷入困顿,越来越多的汉人基于生计,被逼向十八省外的中国领土移民。例如“闯关东”、“下西口”等。结果使得清朝前期禁止汉族居住的地区如东北、内蒙古等地区的汉族人口比例快速成长,甚至超过了当地其他民族的成长。他们带去了汉族的文化,带动了其它民族的共同繁荣。十八省所代表的汉族文化,因而传播到整个大中华地区。
十八省在1912部分省份的辖区有了变化。
直隶(1928年改名为河北省)丧失了内长城以外的土地(宣化地区于1928年并入察哈尔省、承德以北建立热河特别区,于1928年建省)。
D. 中国明朝时为什么不进行海外殖民
因为元开始,我国从汉地十八省为基础开始的扩张,就已经带有殖民地性质---通过军屯移民将其本土化。其中云南,新疆,东北,就是这么来的。
而与此同时,注意到明朝时期我国十三省人口足有2亿,那明朝消化完2亿人口的市场了吗?要消化完那就没大顺大清什么事了!
与此同时,我国自古一直垄断铁器,丝绸,茶叶,瓷器等在15~17世纪(甚至19世纪中叶之前)都是高附加值的商品生产技术,并且内销都没开发完毕,所以我当然完全没有任何必要担当去海外投资的风险,只需要坐着等海外白银流入就可。
当然,必须指出,我国不是没有个人以个人名义,进行过海外殖民,甚至由此建国。但事实证明,没有任何一个能与我国中央形成有效联系---这固然也许和个人能力有关,但事实上,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形成新生产力生产关系,通过新的革命,在新世界产生新天地。
E. 现在中国的版图在历史上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中国,是屹立在亚欧大陆的东方大国。自从秦朝以来,中国的国力就长期位居世界前列,其疆域面积也是世界最广的国家之一。在清朝鼎盛时期,中国的疆域面积达到了1300多万平方公里。后来在近代不断丧失领土,到今天中国依然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位居世界第三或者第四。那么,中国的疆域是如何形成的呢?小编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汉地的统一和巩固
汉地这个词,是清朝时期称呼汉族的聚居区,也就是当时的汉地十八省。今天我们将这一个地区称为“内地”、“华夏”,其面积大约为400万平方公里。汉地是中国的核心区域,是古代东亚大陆最集中的农业生产区,因而能够集中大量的人口。不过在先前时期,汉地地区并没有得到统一。夏朝就活动在河南、山西一带;商朝的范围基本位于黄河中下游;而周朝的土地也基本位于黄河流域。
清朝鼎盛时期,中国拥有领土面积1300多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维持了100年,到了后期还剩下1100万平方公里。在清朝末期,清朝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最大阻碍,因此推翻清朝势在必行。然而日本等国却开始重新拿起“华夷之辨”来大肆宣传,试图瓦解中国。孙中山等革命人士初期也受到日本的影响,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来,孙中山也意识到这个口号的局限性,因此又提出了“五族共和”。从辛亥革命到北洋军阀建立,五族共和成为了当时的主流思想。1912年,清帝退位,宣布“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使得中华民国得以合法拥有清朝土地遗产,同时也粉碎了西方企图分解中国的阴谋。
F. 汉地十八省是怎么定义的
汉地十八省,指清朝将明朝统治区中的十五个承宣布政使司中的湖广分为湖南、湖北,南直隶(先改名为江南)分为安徽、江苏,从陕西中分出甘肃,所设置的18个省份。
这十八个省份维持晚明原有的政治制度,而不同于满人占领的关外三将军辖区及新疆、内外蒙古、青海、西藏等其它地区。十八省与其它地区的界限主要是长城。
G. “汉地”这一概念的来历是什么“汉地十八省”是否是事实存在
“汉地”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了。相比以前经常提及的“中原”、“中土”、“华夏”等历史名词,似乎现代人更喜欢使用汉地这一词汇,来形容和描述历史上汉族人聚居的这片地区。
那么,汉地这一词汇,是从何而来的呢?经常在网上可以看到“汉地十八省”这一概念,想必所有人都不会陌生。那么,我们现在就来仔细梳理一下这些词汇的来龙去脉。
汉地,最早指汉朝的领土,后来演变为汉族地区的代称。早先我们说过,汉武帝打下的这片疆土,成为了汉民族形成的共同地域。汉地的范围,最初是由汉武帝确定下来的。
大禹像
很难认为当时的人们有明确的行政区划概念,所以九州的概念更多的只是地域名称,华夏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九州实际上是汉地的雏形,后来成为了一个别称。
西汉在最初统一的时候,疆土也局限在上述九州之内,两广、云南等地当时并不属于中原王朝。经过秦汉四百余年的大一统时期,汉族民族共同体形成,开始出现汉地、汉疆、汉土、汉境等一系列概念。
比如北魏时期,明元帝对崔浩曰:“卿谓先帝如何?”崔浩曰:“太祖用漠北淳朴之人,南入汉地,变风易俗,化洽四海,自与羲、农、舜、禹齐烈,臣岂能仰名。”此时汉地这一名称已经广泛出现。
所以如果总结一下,汉地的来历就是秦汉大一统王朝统治长久,通过政治统一与经济文化发展而形成的汉族民族共同体的民族共同地域的普遍称呼,与藏地、印度斯坦、阿拉比亚等地的称呼一样,是一种民族共同地域称呼。
那么这个民族共同地域在之后的两千余年里,基本保持了长期稳定,有很多地方可能汉朝纳入了版图,但是并没有改土归流或者人口也不多,但是它们中的绝大部分地区在后来都没有脱离中国,并最终同质化为高度统一的中原王朝的核心地带。
H. 为什么越南68个省,中国100个省也没有
首先两个国家的行政区划不一样。中国的一个新疆自治区就比越南大几倍了,而且中国的云南、广西等省份的面积就跟越南差不多了。所以这种光看大小或多少的是没意义的。而且中国几个直辖市跟广东、沿海的几个省虽然面积不大,但是GDP高,北上广深几个地方的GDP加起来就超出好多小国家了。中国地域面积广,行政区域划分太多也不利于管理,越南地域面积小,他们的省接近于我国的地级市而已。
I. “汉地十八省”不包括辽宁,这里是有什么依据吗
“汉地十八省”李没有辽宁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
一、清军入关后把当时明朝在内地控制的区域统称为内地十八省,晚明政府国内政治腐败、贪污严重,对外不断丢疆失土,在满族人的攻击下,明朝步步退后,最终随着明朝的失败,汉人的活动范围被逐渐限制在了内地十八省。 明朝后期由于不断衰落边疆领地不断丧失辽东也丢了,当时残余的领地就是所谓的内地十八省,而清军入关前已经控制了包括辽宁在内的整个东北,所以清朝编制的内地十八省中没有辽宁。
四、 辽宁地处东北地区,气候严寒,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是古代东北地区除了大片的森林就是湿地,在没有大规模人力和机械的条件下,农耕文明很难发展起来 ,在汉人以小农经济里,民以食为天的观念里,辽宁这种边陲小地区自然不看在眼里。又怎么会将其归为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