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伊朗资讯 > 伊朗有多少藏族人

伊朗有多少藏族人

发布时间:2022-11-28 01:45:19

⑴ 西藏以西——拉达克,藏在雪山深处的绝世秘境

从西藏再往西,便是拉达克。这是一片神奇美丽的土地,属于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的一个峡谷地带,无数雪山托起这片平均海拔3500米的高地。拉达克盛行藏传佛教,是最原始的西藏模样,不论是气候景观,还是风土民情、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都属于传统西藏文明的范围,故有“小西藏”之称。 历史 上,拉达克属中国西藏的一部分,清朝时受驻藏大臣节制。直到近代,拉达克被印度非法管控霸占70多年。

拉达克位于克什米尔东南部,北有喀喇昆仑山脉、南有喜玛拉雅山脉,全境居世界屋脊之上,介于海拔3000米至6000米之间,是查谟和克什米尔邦最高的高原。印度河最上游就穿越了整个峡谷。这里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只有山谷和河流的地方才有绿洲,远处的山坡寸草不生。

拉达克是一个高原沙漠,大部分是人烟稀少的高地。水的主要来源是山上的冬天降雪。千百年来,拉达克人就靠冰川融化成水生存,居民大部分住在海拔3,000米的拉楚河山谷。由于处于高海拔地区,这里夏天很短,冬季寒冷而漫长,冬天则常处于-30℃以下,每年的9月至来年的6月,拉达克大半年时间完全与外界隔绝。

拉达克总面积45110平方公里,人口约26万人。主要为藏人以及操印度-伊朗语族的雅利安人,多数信藏传佛教。拉达克是藏族的传统居住区, 历史 上是中国西藏的一部分,无论是文化习俗、建筑还是宗教信仰等,都与西藏相差无二,有“小西藏”之称。拉达克郊外的山谷深处隐藏着不少鲜为人知的藏佛修道院。

拉达克曾是古丝绸之路必经的重镇,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就记录了这个地区。列城是拉达克的首府。是中国西藏地区同中亚、印度交往的门户。山头上沿着峭壁而建的老皇宫,造型酷似迷你版的布达拉宫。

列城境内主要居民以藏族人为主,大约84%的人口信仰藏传佛教。他们平静地吮吸着喜马拉雅群山南侧温润的空气,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拉达克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好,带着最羞怯最平和的笑容,脸上多数有着藏族人特有的高原红。他们的一举一动都透着谦虚和诚实。

列城市场卖一些羊毛地毯和手工艺品,克什米尔地区的羊毛地毯天下闻名。这座小城街上行人零零星星,充满着宁静、祥和。这里有世界最高的大山,将一切现代化抵挡在外面。这里有皑皑雪山,巍巍蓝天。拉达克人在这块荒凉贫瘠的大自然面前从容,自然。

据记载,早在公元9世纪,拉达克就是吐蕃的一部分,13世纪拉达克统一于中国的元朝,清朝入关后,拉达克归属中国西藏管辖,由驻藏大臣“节制”,拉达克年年向西藏进贡。然而在1834年,英国支持锡克帝国入侵拉达克王国,后被并入英属南亚。清朝虽然丢了拉达克地区,但从来没有承认被侵占的拉达克属于外国。

英国从南亚撤离后,现绝大部分由印度实际控制。如今,印度已经霸占拉达克70多年了,但中国从不承认达拉克属于印度。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收回这片美丽的土地!

⑵ 伊朗有多少一人口

伊朗,8165万(2019年12月);

⑶ 伊朗国家有多少人

伊朗人口有两千壹百多万吧。

⑷ 日耳曼人与藏族人有何联系

日耳曼人是匈奴人和歌特人后裔
而藏族人是苗人(古苗族)、汉人、匈奴人支系后裔
匈奴人和西歌特人的直接后裔被称作亚利安民族,从人类学角度有些关
哥特人是日耳曼语族的一个古老分支,属于日耳曼语族的东支(现今整个东支日耳曼整体消失,一般认为东日耳曼各族都最终迁移到相对先进发达人口相对稠密的南欧北非地中海地区,所以被地中海各族所同化,与中国古代的五胡类似)
藏族和汉都属于汉藏语系。藏族属于藏缅语族,汉族属于汉语族。两者关系密切,有演化谱系之间的关系,苗族属于苗瑶语族(也属汉藏语系),与藏缅语族、汉语族是平行的互不包含集合。
匈奴人有非常之大的争议。与汉族有关系的话,也顶多是匈奴人融进了一些古华夏人成分。匈奴与汉族及其祖先只有一定的交集,但没有从属关系和演化关系
雅利安又称印欧语系。是世界最大的民族和语言集团。包括拉丁罗曼、希腊、日耳曼、印度、伊朗等等族属。哥特人与日耳曼人只可能从属于雅利安。

⑸ 欧亚历史:人种的起源

走出非洲

人类种族的起源,是一个很难弄清的问题。最早的文字记录出现在距今5000~6000年前,在此之前的事情,我们几乎无从得知。1871年,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首次提出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猜想,但当时并无任何实际证据。直到将近五十年后,考古学家在非洲发现古人类化石,基本证实这一猜想。(当前已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在埃塞俄比亚,距今320万年前的“Lucy”。)然而,考古发掘所能获得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神话传说更是不足为凭。直到近几十年来,分子人类学兴起,利用基因来分析人类起源、民族演化等问题,并与考古研究结合起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仍有很多争议和谜团。

主流的观点认为,人类大约在700万~500万年前从非洲的猿类进化而来。早期的人类曾有不止一个物种,也不止一次走出非洲,而是多次上演“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故事。最早走出非洲的原始人类是与今日我们不同的物种,并且在上百万年前就从非洲扩张到亚欧大陆——例如直立人(旧称猿人,北京人和元谋人都属于这个人种)在200万~20万年前生活于亚洲和非洲,尼安德特人在40万~3.5万年前生活于欧洲——但这些人种后来都灭绝了,我们今天的人类并不是他们的后裔,而是智人。

智人在大约40万~25万年前出现于非洲,25万年~15万年前演化成解剖学上的现代人类(称为晚期智人)。12万年前,开始有智人走出非洲进入两河流域,但他们似乎在8万年前消亡了。约6万年前,智人再次走出非洲,成功扩张到世界各地:他们大约是沿着印度洋北岸前进(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低一百多米,智人的前进路线很可能在今天的海面以下),经东南亚到达澳大利亚,然后在约5万年前进入中国南部,约4万年前进入欧洲,约3万年前到达日本,约1.4万年前跨过白令陆桥进入美洲,约1万年前到达大陆最远的角落:美洲最南端的巴塔哥尼亚。更不可思议的是,约4000年前,人类驾着独木舟把茫茫太平洋上的诸多岛屿都逐一征服。在这个宏伟的扩张过程中,智人把遇到的其它种群都消灭了,所以今天生活在世界上的所有人类都是智人。——在中国,距今10万年~4万年之间没有发现任何人类化石,很可能是直立人在智人到来之前就已灭绝。而在欧洲,尼安德特人与智人共存了一段时间,有可能是智人消灭了尼安德特人。(然而在2010年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现代智人基因中混有很少量的尼安德特人基因,表明智人走出非洲之后曾与尼安德特人发生小规模混血。)

基因研究

考古发掘能够证实智人到达各地的时间,但我们需要更多工具来研究智人在扩张过程中的种族演化。直到数十年前,人们还把肤色、头发、相貌等作为区分人类种族的主要依据,但通过基因研究,我们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外表特征主要是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而形成的,并不能准确反映种族之间的差异:例如肤色棕黑的印度人可能与欧洲白人的基因非常接近,而同为黄皮肤的中国汉人与蒙古人的基因其实相距较远。

分子人类学对基因的研究主要有两个途径:线粒体DNA(mtDNA)和Y染色体DNA(Y-DNA),前者通过母亲传给女儿,后者通过父亲传给儿子。对mtDNA的研究表明,今日所有女性的基因都可以上溯到15万年前的一个非洲女性(“线粒体夏娃”),而对Y-DNA的研究表明,所有男性的基因都可以上溯到6万年前的一个非洲男性(“Y染色体亚当”)。从他们为起点,根据DNA中的突变信息,可以把现存的人类划分成不同的类型。然而引人注意的是,在很多地方,线粒体类型(母系遗传)的分布状况与Y染色体(父系遗传)的并不一致。可以推测,这是由于人类扩张过程中发生种族替代,当强大种族打败弱小种族之时,他们把失败方的男性全部杀掉,而女性部分保留下来,从而造成这种现象。因此,Y-DNA的分布更能体现种族扩张的结果。

研究者把Y-DNA的不同类型用字母表示:最先到达亚洲东部的一批人是C型(澳洲土着人、东北亚通古斯-蒙古族祖先,还有少量到达北美洲西部)和D型(印尼安达曼人、日本阿依努人、部分藏族人祖先)。他们曾经占领了广阔天地,但如今只在边远蛮荒地区留下少许残余,原因是更晚出现、肤色较浅、身材较高的另一批人打败了他们。这批后来者起源于约4.5万年出现在亚洲南部的F型,逐渐扩张到非洲以外的几乎所有大洲,并进一步分化成更多类型,其中的主要类型有:J型是中东闪族人(阿拉伯人、犹太人)的祖先;O型是大部分东亚、东南亚民族、以及太平洋上南岛民族的祖先(其中汉族和苗族、瑶族等都是以O3支型为主,而日、韩的O2支型比例较高);Q型是美洲印第安人的主流,并少量存在于蒙古和西伯利亚;R型是原始印欧人,其后裔包括今天的绝大部分欧美白人、伊朗人和部分印度人。而在人类的老家非洲,仍保留着古老的A型(布须曼人)和B型(俾格米人),但较晚出现的E型成为主流,并且分化出诸多不同支型。这意味着其它大洲的人种和现存的A/B/E型非洲人有共同的祖先,但并不是由这些非洲人种演化来的。

通过这样的反复分化、扩张和替代,原始的人类民族在距今1.2万年前便已基本成形。——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民族主要是C型,加上少量其它类型的混血,因此过去把汉族定义成蒙古人种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汉人与蒙古人的差距比与欧洲人的差距更大。

农业革命

在人类演化的同时,地球环境本身也发生着沧海桑田的变迁。约260万年前(此时原始人类已经出现)开始,地球进入一个大冰期,地质上称为第四纪。总体而言,第四纪的气候比地球历史上大部分时间要寒冷,而其内部又可分为相对较冷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两者交替出现。最近一个冰期结束于大约1.2万年前,从那时直到今天,都是一个温暖的间冰期,地质上称为全新世。

全新世开始之时,智人已经成为地球上唯一的人类,并且扩张到除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大陆。但此时他们的生产方式与早期人类相比并无不同,仍然是以采集-狩猎为主。我们推测,采集-狩猎方式无法支撑大量人口聚居,因此这时的人口数量很少,并且经常为了觅食而发生迁徙。而随着全球气候转暖,自然环境和动植物分布状况都发生巨大变化,人类也改进生产方式以适应新的环境,从而产生了第一次大规模技术革命。考古上的明显标志是粗糙的打制石器被精细的磨制石器所取代,即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但更重要的是智人们发明了农业,开始对自然环境进行大规模改造。

农业不是发源于单一地点,而是在多个地区独立产生。中东地区可能是最早的农业发源地,大约1.1万年前就开始种植大麦、小麦、扁豆等作物。在东亚,中国长江流域在大约1万年前开始种植稻谷,黄河流域大约在8000年前开始种植粟米。在美洲,印第安人大约在7000年前开始种植薯仔,而玉米的驯化则复杂得多,可能花了很长时间才逐渐培育成现在的样子。

培育植物的同时,人类还驯化了多种动物。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在1.4万年前甚至更早就已被驯化。山羊和绵羊大约1万年前在伊朗驯化,此后分别传入西方和中国。(在中国,最早养羊的是一支西部民族,被称为羌人,即“养羊人”。)牛和猪的驯化可能有多个发源地,在中东和中国独立发生。家猫的驯化则相当晚,大约在5000年前的古埃及——也有人认为猫至今尚未被完全驯化。

农业革命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也深刻改变了其社会形态。农业人群围绕耕地定居下来,人口增长,发展出大型村落甚至城邦,逐渐进入文明时代。相较而言,温暖地区的耕种产出更高,能够承载更多人口定居,文明也更发达;较寒冷地区则采取耕种与畜牧结合的混合农业,人口较少而迁徙更频繁,文明发展较为缓慢。除此之外,还有少数地区保留着更为原始的渔猎文化。

印欧扩张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距今约6000年),东欧大草原上的原始印欧人(R型)驯化了马。这一事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世界,因为直到枪炮、汽车和坦克发明之前,马都是人类最强大的生物武器,也是最快速的陆上交通工具。有了马,印欧人虽然文明并不发达(远逊于同期的苏美尔人),但扩张能力极强,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就迅速扩张到几乎所有适宜生存并且能够进入的地区。同时,由于种族之间的交流变频繁了,文明的传播也大大加快了,印欧人后裔在此过程中发展成为世界上整体实力最强的种族群体,直到今天。

大约前3000年,印欧人的一部分(R1b型)开始向欧洲西部扩张。这时欧洲西部已有早期农业人群定居,但印欧人似乎很快就取代了他们。印欧人分成三路前进:一路向西南到达了希腊半岛并演化成古希腊人(迈锡尼人);一路向西到达多瑙河中游后分为两支,一支从阿尔卑斯山南麓进入意大利成为拉丁人,另一支从北侧绕过阿尔卑斯山进入高卢和不列颠,成为凯尔特人;还有一路北上到了波罗的海沿岸并分成两部,西边的称为日尔曼人、东边的称为斯拉夫人。这就是现今欧洲诸民族的起源。

约前2500~2000年,印欧人进一步发明了马拉战车,然后向亚洲方向扩张。约前1900年,印欧人的一支进入安纳托利亚,变成了赫梯人。大约同一时期,另一部分东迁的印欧人(R1a型)从里海北部出发深入亚洲。在战车的威力下,他们在亚洲中部所向披靡,一路(雅利安人)征服了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又分出一支征服了伊朗高原。但另外一路(吐火罗人)从阿尔泰地区进入中国后,大约是遭受当地居民阻挡,在天山一带停下脚步。马和战车也由此传入中国。

在这一浪潮中,欧亚大陆的中部和西部几乎全被印欧民族占领,古印度、古巴比伦、米诺斯文明等都被征服。在被征服的古文明地区,定居的印欧民族向古文明学习,发展出更璀璨的新一代文明。而留在老家东欧草原一带的印欧人反而落后了,被称为斯基泰人(Scythian,或称塞种人)。

⑹ 我国有多少民族跟多少族

中国目前有56个已识别民族。主体民族为汉族,其余55个为少数民族。另外还有若干未识别民族。
中国共有56个民族,分别是:汉族和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斯坦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高山族56个民族
被归纳为未识别民族的中国国民,其居民身份证上民族栏目会填上人群(未识别民族)的名称。中国政府认定的民族名称,本人有不同意见,经做思想工作仍坚持填写自称的,可在民族名称后加注。如“纳西族(摩梭)”、“苗族(革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已认定为少数民族,但尚未明确是单一少数民族或为某一少数民族成员的,可填写“XX人”,如“僜人”。已定汉族(如穿青人)而本人有意见的,二代身份证可以注明:“穿青”、“穿青人”。
对于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如本人的民族名称与中国已认定的某一民族名称相同就填写某一民族,如“朝鲜族”;如没有相同民族的,本人是什么民族就填写什么民族,但应在民族后加注“入籍”二字,如“乌克兰(入籍)”。
1.艾努人 :归为维吾尔族 ,大约10000人 , 说艾努语(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信仰伊斯兰教什叶派。
2.克里雅人: 归为维吾尔族 ,大约1300人 ,克里雅人据说是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后裔,另有一说是离群索居在这里的沙漠土着民族,自然环境决定了克里雅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生活方式,至今依然保留着古朴纯厚的民俗文化和较原始的生活方式。他们多数几代同堂住在一起,家里的老人是最受尊重的长辈,族人很少跟外人通婚,被称为“沙漠中的原始部落”。
3.托茂人 :归为回族 ,大约500人 ,分布在青海、新疆,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使用托茂语(一种混合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的蒙古语)。
4.古格人 : 归为回族、藏族 ,大约5000人 , 分布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德钦、维西三县、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古格人在文化上通过协调与调适,兼容并蓄藏等多民族文化的同时俨然保留回族文化特质,形成一支独自一格的民族。
5.康家人 : 归为回族 , 约500-600人 , 康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康家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蒙古语支,生活方式混杂了回族、土族,因此现在康家人认为自己是一独立民族,和周围的民族不太一样。
6.曼咪人 : 归为布朗族 , 约1000人 , 曼咪人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而曼咪人的住房、服饰、宗教信仰、节日与傣族差不多,但民族被划分成布朗族,现在曼咪人希望能成为一独立民族。
7.昆格人 : 归为布朗族 , 共338户1656人 , 昆格人的习俗和一般布朗族不同,独特的特日有龙列节、龙恩节。龙列节即打铁节,时间在阳历二月,过节时要杀牛、烧篝火、祭祖。
8八甲人 : 未识别民族 , 约1500人 , 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阿镇。
9阿卡人: 归为哈尼族 , 约6000人 , 阿克人分布在云南省景洪市的景洪镇、勐罕镇、勐龙镇,勐海县的布朗山乡,勐腊县的勐仑镇,共21个村。阿克人自称“过克”,阿克是傣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奴隶”)。
10.老品人 : 未识别民族 , 52户233人 , 老品人自称“老品”,也称“卡品”。老品人保留有自己的语言,如吃饭为“唐扎”,房屋为“拥”,能讲流利的傣语。老品人住房为汉式平房。信仰独特的原始宗教,有庙宇、无神像,每年全寨要举行一次祭山神活动。
11.老缅人 : 归为拉祜族 , 约4000人 , 老缅人和缅族无关,老缅人作为一个跨境族群, 分布在中国、泰国、缅甸、老挝四国的边界区域。中国境内主要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的老缅大寨和勐海县勐遮乡的老品寨为主要聚居地。
12.毕苏人 : 澜沧县等地毕苏人归入拉祜族;勐海毕苏人未识别 6000人
13.木佬人 : 归为仫佬族 , 约3万人 , 其语言木佬语属于仡央语族,接近仡佬语,仅因他称接近便被划入仫佬族。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黔南两州北部的麻江、凯里、黄平、都匀、瓮安、福泉等县市。
14.菜族人 : 未识别民族 , 计32户170人 , 自称菜族人。
15.穿青人 : 归为汉族 , 60多万 , 中国西南地区的族群,民族问题含糊。
16.蔡家人 : 未识别民族 , 约4万 , 中国西南地区的族群,民族问题含糊。
17.龙家人 : 归为汉族、白族、布依族 , 约50多万 , 中国西南地区的族群,民族问题含糊。
18.僜人 : 未识别民族 , 大约2000人 , 僜人现多住在西藏自治区南部近麦克马洪线边界附近。他们积极向中国政府申请重新识别,成为独立民族,但因为中国结束民族识别政策以及该人群人数过少,计划最终告败。
19.里民人 : 归为黎族 , 10万人 , 这可能是中国民族认定史上最大的纰漏,贵州里民人被识别成黎族,但实际上和海南黎族并无实际关系。他们其实是穿青人的一部分。
20.诶人 : 归为壮族 5000人 诶话是一种混合语。
21.标族人 : 归为汉族 , 约8万人 , 标话原本认定为是二千二百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由中原迁来的人讲的语言,但后来认定是属于壮侗语系侗水语支,和汉语无关。
22..茶洞人 : 大部份归为汉族,有一部份归为壮族 , 约2万人 , 茶洞人分布在广西临桂县茶洞乡绝大部分村寨及相邻的两江镇和永福县龙江乡部分村寨,茶洞话属于侗水语支,现在民族问题含糊。
23..临高人: 归为汉族 , 约80万人 , 使用临高话,临高话为壮侗语系一支,但官方把临高人视为汉族,使民族问题含糊。
24.哥隆人 : 归为汉族 , 约6万人 , 哥隆人主要居住在海南岛东方市北部昌化江下游南岸,集中新街、三家、四更三个镇,哥隆话(村话??)是一种兼含汉语、苗语、黎语、越南语等成分的特殊语言,其风俗也与众不同。
25.革家人 : 归为苗族,黄平县称之为未识别民族 , 约6万人 , 人群民族问题未明,他们仍积极请求政府承认为独立民族。
26.东家人 : 归为畲族 , 约5万人 , 虽在1996年部份人划成畲族,但是民族问题仍未明,他们仍积极请求政府承认为独立民族。
27.西家人 : 归为苗族 , 约1万人 ,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凯里、都匀、麻江等县市。
28.绕家人 : 归为瑶族 , 约1万人 ,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麻江、都匀两县。
29.布努人 : 归为瑶族 , 约40万人 , 布努语是自称“布努”或“努”(意思是“人”)的民族所说的语言,目前民族划分中的瑶族语言里除了勉语以外最大的语言,属于苗瑶语系苗语支,不属于瑶语支。有39万人说这种语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和西北部的山区。布努语可能和苗语川黔滇方言最接近。
30.阿侬人 : 归为怒族 , 约500人 , 阿侬人的生活方式、语言(阿侬语)混合了怒族和独龙族,并自成一格。
31.包瑙人 : 归为瑶族 , 约3万人 , 包瑙人说得包瑙话不属于瑶语支。
32.格鲁人 : 归为藏族 , 约12万人 , 说嘉绒语,分布在四川阿坝州的马尔康、黑水、理县、汶川、金、川、小金等县,雅安地区的宝兴县,甘孜州的丹巴县。使用嘉绒语的人口约11.69万人。
33.顾羌人 : 归为藏族 , 约6千人 , 说贵琼语,分布在四川甘孜州康定县的舍联、时济、前溪、麦笨、三合等乡,泸定县的长征、烹坝、泸桥乡以及雅安地区宝兴县硗碛乡的部分村寨。
34.茂族人 : 归为藏族 , 约8千人 , 说扎坝语。分布在四川甘孜州道孚县的亚卓乡、红顶乡、仲尼乡、扎拖乡、下拖乡和雅江县的瓦多乡、木绒乡。
35..木雅人 : 归为藏族 , 约1万人 , 说木雅语,分布在分布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的朋布(phur bu)、沙德(gsar sde)、宜代(vjig rten)、六巴(klu pa)四个乡和九龙县的唐古乡(thang gu)。由于木雅语的藏文名与西夏的名称一样,所以很多学者怀疑讲木雅语的人可能是西夏人的后代。
36.白马人(氐族人) : 归为藏族 ,约1万人 , 说白马语,分布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河流域的木座、白马等乡村,和阿坝九寨沟县下塘地区的屋角、马家等乡村松潘县小河地区,以及甘肃省武都地区文县的白马峪河等地,有民族学家认为白马人的祖先为氐人,在汉代被称为白马氐。
37..尔苏人 : 归为藏族 , 约2万人 , 说尔苏语,分布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越西、冕宁等县,有自己的语言和中国目前所发现的仅存的两种图画文字之一;所用语言属于羌语支(而不是藏语支),这语种与曾建立过西夏王国的党项人同源。
38.纳木依人 : 归为藏族 , 约6千人 , 说纳木依语,分布在四川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区,使用不同于藏语的纳木依语。一般使用这种语言的居民被泛称为“西番”,分布在冕宁、西昌、盐源一带的自称为“纳木依”,分布在木里、九龙一带的自称为“纳木兹”。
39.尔龚人 : 归为藏族 , 约4万人 , 说尔龚语,主要是分布在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道孚、炉霍、色达,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金川、壤塘等县。
40.却域人 : 归为藏族 , 约2万人 , 说却域语,主要是分布在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道孚、新龙、理塘等县。
41.克木人 : 归为布朗族 , 约2千人 , 居住在云南省。
42.苦聪人 : 归为拉祜族 , 苦聪语和拉祜语接近,同属彝语支
43.拉基人 : 归为彝族 , 约2千人 , 越南政府把拉基人划分成单独的民族;拉基语和仡佬语接近,同属侗台语系仡央语族
44.土生葡人 : 归为葡萄牙后裔居民(《澳门基本法》第42条) , 约4千人 , 是一个由多种族群混合而成的群体,难以分类。土生葡人在中国澳门特区通常为葡萄牙人或其人于东南亚各地的后裔与澳门当地的汉人结婚后生下来的人群。现时大多数人只在澳门及东南亚生活。中国澳门特区政府把土生葡人法律确定为澳门少数族群,享有法律认证的政治权利;中国大陆把土生葡人定为未识别民族。土生葡人主要说葡萄牙语,一些人说中文;他们曾经创造过土生葡文,作为自己的语言。
45.莽人 : 归为布朗族 , 1985年统计有82户568人 , 居住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金平县。
46.摩梭人 : 云南归纳为纳西族,四川归纳为蒙古族 , 约数万人 , 中国唯一一个母系社会为主的人群,民族识别问题未明。部分摩梭人实行走婚制度,在文化大革命年代曾经被“强迫”一夫一妻。
47.普标人 : 归为彝族 , 300 人 , 越南政府把普标人划分成单独的民族;普标语属侗台语系仡央语族。
48.掸族人 : 部分人被归纳为布依族或壮族,也有人被归纳为未识别民族。 与壮族及布依族同源,语言可互相沟通[可疑 – 讨论]。人群分布在中缅边境附近,通用缅甸语。缅甸的掸族为独立民族。
49.载瓦人 : 被归纳为景颇族 , 约8万人 , 使用载瓦语,缅甸政府把载瓦族划分成单独的民族,和景颇族做为区隔。
50.夏尔巴人 : 未确定族系 , 大约2千人 , 主要居住在尼泊尔境内,部分散居在中国西藏喜马拉雅山山上,民族问题未明(一说是党项后人)。通常以登山向导为生。
51.图瓦人 : 归为蒙古族 , 主要居住在中国新疆阿勒泰喀纳斯湖附近。图瓦人现被归为蒙古族的分支。
52.布里亚特人 : 归为蒙古族 ,主要居住在中国新疆和内蒙古附近。布里亚特人定为蒙古族。虽然他们认同自己是蒙古人,但是他们的文化与一般蒙古文化极为不同。
53.回辉人 : 归为回族 , 约5000人 , 主要居住在海南三亚附近,原为东南亚穆斯林;语言为回辉话,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54.卢人 : 归为满族,部份被归纳为未识别民族 , 约8000余人 , 分布在黔西、金沙、大方三县交界处。
55..羿人 : 大部份仍申报为汉族,一些归为仡佬族一支,也有人被归纳为未识别民族 约300余人 分布在贵州毕节普宜和阴底,四川古蔺蜡盘沟等地。
56.土生犹太人 : 有部份被划为回族,有部份被划为未识别民族 传统上被称为“蓝帽回回”,所以被划为回族的一部份;但实际上,其民族组成与回族无关,尽管犹太人跟回族的组成部份阿拉伯人是兄弟民族。中国的犹太人散居于中国大陆各处,尤其是在黑龙江省和与俄罗斯犹太自治州连接的中俄边境附近。
57.者来寨人 : 归为汉族 , 400余人 , 又名骊轩人,部分人长相偏向于欧洲人,居住在甘肃永昌县境内的者来寨。
58.阿尔巴津人 : 北京、天津归为满族,黑龙江归为汉族 约500余人 为斯拉夫人、布里亚特人、卡尔梅克人、鄂温克人、达斡尔人、满人、蒙古人、汉人等民族的混血儿。信奉东正教。现已使用汉语。部分老人能使用俄罗斯语、教会斯拉夫语、蒙古语、满语。主要居住在北京、天津、哈尔滨、海拉尔等地。
59.富裕柯尔克孜人(哈卡斯人) : 归为柯尔克孜族 , 约1500人 , 官方定为柯尔克孜族,实际上是哈卡斯人。主要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友谊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乡五家子柯尔克孜族村、富裕牧场七家子村。使用黑龙江柯尔克孜语(哈卡斯语的一种方言)和卫拉特蒙古语。信奉萨满教或藏传佛教。
60.瓦乡人 : 归为苗族、汉族、土家族 , 约40万余人 , 居住在湖南省西部山区。有人认为宋祖英实际上也属于这个民族。瓦乡人有着不同于苗族人、汉族人和土家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瓦乡人的语言独特,瓦乡话与苗语并不接近,更加不属于苗语。瓦乡话也不属于汉语的任何一个方言系统,既不属湘语,也不属湘西一带流行的“客话”(西南官话的一种),语言学家至今仍把瓦乡话单列。
61.遗华日侨(大和民族) : 可能归为汉族 , 约4000人以上 , 于二战后被日本军队遗弃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的日本人,以妇女和儿童人数最多,大部份都融入东北当地的汉人家庭内。

⑺ 西藏人的服饰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几个省。其中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西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服饰及其文化,这是民族传统文化与审美意识、经济生活的具体表现。
一、西藏服饰特点

藏族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服饰也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服装即要有很强的防寒作用,又要有散热的方便,使臂膀伸缩自如,并适应露宿的生活,当成卧具,并随身可以携带生活用品。服饰主要以袍状为主。

1、服饰基本结构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衫、长靴、编发、饰品。

2、基本特征表现为品类繁多,可分为袍、短衣、坎肩、腰带、帽、靴、邦典、发饰,首

饰、佩饰等。

3、式样上分为:长袖袍、无袖袍。

4、质地上分为:锦花袍、绸缎袍、光板羊皮袍、氆氆、毛呢夹袍、素布袍等。

5、色彩特点表现为对比强烈,如红与绿、白与黑、黄与紫,并运用复色,金银线搭配使服饰色调明快而又和谐。

6、纹样方面主要以递增和排比的规律。

7、装饰品的广泛运用,装饰材料主要以金银、珠宝、象牙、珊瑚、松石等为主。

8、面料:主要以棉布、碴毽、绸缎、光板

羊皮、毛料、呢子等。

9、围裙:藏语称为“帮典”,是藏族妇女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表示婚否的作用,形状有短、有长、梯形(藏北),有的以较宽的强烈对比色条相配,有的以纤细同类色组成娴雅温和的色彩,并与金银线搭配,每个地区妇女对“邦典”色彩及条纹的选择都有不同的观点。也有地区间的差别。

10、腰带:腰带是藏族服饰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的以毛织物编织而成,有的则

以金属等贵重的饰件作为装饰。

11、藏靴:藏靴是藏族传统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靴子上的花纹也有一定的习俗

和规范。

12、短衣:一般是穿在藏袍内的,其特点是长袖。

13、坎肩:一些地区有穿坎肩的习惯,其款式也有地区风格。

14、项链:藏语称为“噶乌”,式样有两正方形交叉重叠,材料主要以金银两种,上面镶有绿松石和宝石,链子由珍珠、珊瑚、天珠等串成。

二、西藏服饰历史考证

关于西藏服饰艺术资料最久远的历史考证,并现存实物资料是“1978年8月到1979年8月在西藏昌都,发掘的一个距今四千六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卡若遗址,卡若遗址出土的大量的骨锥、骨针,衣服原料,除兽皮外,还有利用野生纤维或兽毛纺线织成的布,出土的陶纺纶、线坠等器物证明毛纺织物的生产已经开始,还有少量简单的装饰品有垂饰、骨笋、镯、项饰、贝饰、石环、石珠等其质地有石、玉、骨、贝数种,而且这些装饰品多数都经过精心磨制光滑美观,说明早在几千年前藏民族祖先不但掌握了缝制衣服的技术,还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意识①。”卡若遗址的发掘,填补了西藏远古文化一个空白,为西藏服饰发展史指出了一个远古的界限。

到吐蕃时期,藏族服饰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藏史记载,公元三世纪的拉脱脱日年赞时,吐蕃赞普的服饰已与众不同。出现了服饰等级的差异,藏王与官吏武将从头饰、帽、胸前的挂饰衣袍的式样各有不同,并以此区别职价的高低②。”同时服饰也受到中亚,如伊朗风格的影响,从松赞干布的服装上能看出这个影响。史载文成公主进藏时,带来了各种衣料和纺织技术,大大促进了吐蕃服饰技艺的发展,遗留下来的服饰资料,主要有布达拉宫藏王洞中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雕像,《步荤图》中禄东赞服饰等。

元代西藏正式隶属中央王朝,因而在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与元王朝发生密切的交往,服饰上所受的影响也较大,尤其是藏族上层人士的服饰,如官员的顶冠“江达”(即圆冠),管家戴的“索夏”(即平顶围穗蒙古帽)等等。

明清两代中央与西藏地方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纺织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大量的贸易往来,促进了服饰的发展。

三、西藏各地区服饰简要

“服饰,是一种物质文化,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③”。服饰具有性别表象,年龄表象,季节表象节日表象。

西藏地区地域辽阔,由于地理环境气候不同,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为适应自然环境,生活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地区,必然穿着也不同,各地区都具有鲜明特色的服饰区域性,并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西藏服饰艺术。

西藏自治区的行政区域包括:首府拉萨市、日喀则地区、林芝地区、山南地区、那曲地区、阿里地区、昌都地区等,下辖七十多个县,各地区服饰虽具有共同的特点,但也有一定的差异,在服饰式样、色彩、材料、制作、穿戴、佩带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服饰都具有丰富的造型和绚丽多彩的色彩以及独具匠心的装饰成为西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瑰宝,并为世人感叹不已。

⑻ 伊朗当前国内暗藏的反政府势力,究竟都是些什么人

伊朗当前国内暗藏的反政府势力,究竟都是些什么人?伊朗的反对势力成分比较复杂,需要分别介绍,下面给大家具体的说明一下,朋友们可以参考下面的内容:

三、伊朗经济一直不景气,因此很多经济精英人士反对政府:

伊朗的经济不景气,导致很多的企业、小业主的生活受到很大冲击,这些经济精英人物,为了个人利益,也形成了一些反政府势力。

阅读全文

与伊朗有多少藏族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人为什么清醒 浏览:574
中国让穷人怎么活 浏览:886
中国个人身高最高是多少 浏览:777
中国食品如何运到菲律宾 浏览:39
波斯猫和伊朗有什么区别 浏览:231
美国为什么围堵中国 浏览:376
再见用伊朗话怎么说 浏览:807
伊朗和也门比分多少 浏览:393
越南在中国有多少个镇 浏览:968
印尼atm限额多少 浏览:578
全中国有多少省份有雪豹 浏览:707
二战英国最多时多少兵力 浏览:133
意大利语你好谢谢再见怎么说 浏览:517
意大利面服装是哪里的品牌 浏览:181
外国人如何看中国女孩 浏览:33
印度怎么治好新型冠状病毒的 浏览:446
中国去伦敦怎么去 浏览:655
意大利海参和国产海参哪个好 浏览:604
和平精英国际服苹果版怎么充值 浏览:543
中国有多少姓于的 浏览: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