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伊朗资讯 > 伊朗什么时候过得好

伊朗什么时候过得好

发布时间:2022-08-22 15:26:18

❶ 伊朗石油储量丰富,为何经济却如此落后

伊朗石油储量丰富经济落后的原因是美国经济的制裁。近几年美国对伊朗实施了两次经济制裁,这两次经济制裁对伊朗打击非常大。美国对伊朗的姿态,使得伊朗的石油卖不出去,所以经济得不到发展。

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是伊朗经济发展不好的最主要的因素,其实在于国家的政策,国家对于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很好的领导。所以伊朗对于国家的发展也是非常的难的,伊朗的这种情况并不能很好的改变。

❷ 越来越多的伊朗人,为什么会开始怀念巴列维王朝

与其说现在的伊朗人开始怀念巴列维王朝,倒不如说他们是在表达对现状的不满。他们所追求的只不过是一个社会安定,人们生活富裕的生存环境。而不是如今这样子朝不保夕,甚至于性命都不知何时会丢掉的生活。

三、伊朗如今的现状

但是在王朝灭亡之后,人民的生活似乎还进入了倒退阶段,贫富分化严重。有钱人更加有钱,而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陷入了一贫如洗的境地之中。再加上后来当权者的政策失误,以及西方政权的打压,伊朗已经变成极度贫困的国家。甚至于自由权利也出现了倒退,武装冲突在国内不断的出现,这也让人们怀念曾经的巴列维时期。

❸ 为什么伊朗军队在两伊战争后期表现远远不如第一年耀

阿富汗对两伊战争的态度
两伊战争,这个被世界军界评论为‘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地最典型范例,当时自吹的世界军事强国,动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化学武器都用上了),F14,F4,幻影战斗机,飞毛腿导弹,打了8年,死伤百万人,最后掐得筋疲力尽,民不聊生,谁也奈何不得,差点经济崩溃亡国,最后停战了事。

两伊战争(Iran-Iraq War),在伊朗被称为伊拉克入侵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从1980年至1988年,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属于西亚。又称为第一次波斯湾战争,在伊朗被称为伊拉克入侵战争、神圣抗战、或伊朗革命战争,伊拉克方面称为萨达姆的卡迪西亚,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但双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战斗。
2015年9月22日,伊朗举办纪念两伊战争爆发35周年伊朗举行盛大阅兵式。
历史上,两国为边境交界处的阿拉伯河的主权而产生争议。
两伊战争--物资调配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为这块有争议的河流,借口为抵御逗伊斯兰革命地,悍然向伊朗发动军事进攻,不久,战局发生转变,1982年之后,伊朗侵占了伊拉克的领土,从而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战争长达8年,成为继越南战争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争。整个战争进程可分为:第一阶段,伊拉克进攻,伊朗防御;第二阶段伊朗由战略相持转为战略反攻,伊拉克丧失战场主动权;第三阶段伊朗进攻,伊拉克防御。第四阶段伊拉克实施短暂的反攻,夺回大部分失地。
两伊战争的起因纷繁复杂,既有长期积累的历史原因,也有愈演愈烈的边境纠纷;既有两伊之间的内部矛盾,也有国际影响的推动作用;既有两国人民之间的民族仇恨,也和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个人问题有关。但总的来说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边境纠纷、宗教矛盾、民族仇恨。其中,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为边境纠纷。

边境纠纷
两伊战争
两伊边界长1200多千米,领土争端是两国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两伊战争爆发前的阿拉伯河界线问题是战争的主要导火索。 阿拉伯河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内汇合而成,下游约100千米长的一段为伊朗伊拉克两国界河。1847年,当时统治伊拉克的鄂图曼帝国和当时的波斯王国签订的协议中,阿拉伯河以波斯一侧的浅水区域为界,也就是鄂图曼帝国掌握着大部分的水域。1913年,双方计划重新划分国界,但因一次世界大战而取消。至1937年,已脱离鄂图曼帝国独立的伊拉克与伊朗签订的协议,又将国界画到了河面上主要航线的中间位置,也就是两国各分一半。 1975年3月15日,在阿尔及利亚总统的斡旋之下,双方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协议将国界确定为阿拉伯河的中央。 由于阿拉伯河是伊拉克唯一进出波斯湾的出海通道,对伊拉克十分重要,伊拉克认为要将阿拉伯河水道与伊朗平分是对伊拉克大大不利,更认为阿尔及尔条约为不平等条约,并于开战前的9月17日撕毁条约。此外,波斯湾上的阿布穆萨岛、大通布岛和小通布岛也是两国争执的对象。这些岛屿原本归英国所有,60年代之后英国将其控制权交给沙迦,但沙迦与其他国家组成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尚未独立,不能在这些区域建立实际的控制。1971年11月英军撤走后伊朗便出兵占领了这些地区。 这些岛屿靠近霍尔木兹海峡,伊朗占领这些岛屿后扩大了其在海峡地区的控制能力,引发了伊拉克的担忧。伊拉克认为伊朗应将这些岛屿归还给阿联酋。

宗教矛盾
伊朗和伊拉克都为伊斯兰国家,信奉伊斯兰教。伊朗的伊斯兰教徒以什叶派为主,伊拉克虽然也是什叶派穆斯林占多数,但掌握国家政权的却是逊尼派。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其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号召伊拉克民众推翻萨达姆的政权。由于霍梅尼曾被流放在伊拉克,在当地什叶派穆斯林中有不小威望,他的号召对萨达姆的统治构成了一些麻烦。什叶派穆斯林聚集的伊拉克南部爆发了一些反政府武装骚乱的事件。这也增添了萨达姆对他的个人仇恨。而历史上,伊拉克为什叶派发源地,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伊朗什叶派不满于伊拉克逊尼派大权在握的现状,同样令他们不满意的还有伊拉克并非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在国家事务中的地位并不像伊朗那样重要。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暗中支持伊拉克,间接加强了萨达姆入侵伊朗的信心。

民族仇恨
伊朗人口主要由波斯人组成,而伊拉克及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为阿拉伯人占多数。两族人民在历史上有过多次大大小小的冲突,积累了不小的宿怨。而两个民族在对方国内则互为少数民族,利益得不到足够保障。例如伊朗西部的胡齐斯坦省,是伊朗境内阿拉伯人的主要聚集区。历史上,该省曾归属于鄂图曼帝国的伊拉克行省。这一地区的阿拉伯人也曾多次反抗伊朗统治,追求民族独立。 而这一地区也是伊朗主要的石油和粮食产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此外,伊朗和伊拉克国内均存在作为少数民族的库尔德人,两国也都支持着对方的库尔德人取得民族独立以造成国家分裂。
另一方面,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后,许多原先效忠王室的优秀军官被清洗,军队整体素质大幅下降。军队内部整肃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 而伊斯兰革命的去西方化也使得西方世界对新兴的伊朗政权没有好感。 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如果能够占领阿拉伯河下游地区,进而打击尚不稳定的伊朗政权便可能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 于是在1980年9月22日,与伊朗存在诸多历史矛盾的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后政局动荡,经济恶化,军心不稳,与美国断交的时机,选择了阿拉伯居民聚集、具有重要经济地位的胡齐斯坦省,对伊朗发动了旨在收复失地、打击霍梅尼输出革命、争夺海湾霸权的战争。

战争爆发

伊拉克在从苏联获得了很大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国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则提供了经济援助。另外,美国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自1985年起,美国在出售给伊拉克武器的同时也出售给伊朗。这引发了后来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
发动者萨达姆
这场战争进行得十分惨烈。战争中伊朗常常使用类似于一战中的人海战术攻击。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剂在内的化学武器。尽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战争和使用化学武器,国际社会对其并没有施加太大的压力。
1982年6月,伊朗发动的一系列反攻夺回了伊拉克在战争初期占领的土地。伊拉克鉴于可能被彻底打败,向伊朗提出休战的建议。此时,伊朗试图打垮伊拉克政权,因此拒绝了这一建议。这样导致战争又进行了六年。
在此期间,西方海军力量介入该地区,试图保护海湾航道畅通。由此导致伊拉克导弹攻击美国斯塔克号护卫舰;以及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击落伊朗民航客机,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丧生。

战争进程

第一时期,战争在伊朗境内进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调集大量飞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座城市和
战争场景
空军基地进行空袭。23日凌晨2时,出动地面部队5个师又2个旅,1200余辆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到10月底,伊朗挡住了伊拉克军队的全面进攻。从1982年3月起,伊朗军队转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将其军队撤出所占伊朗领土,两国边界又恢复战前状态。
面对伊拉克的强大攻势,伊朗军队仓促应战。其空军袭击了伊拉克境内的16个目标。地面部队调整部署,向边境机动。在前线集结了7个师又2个旅的兵力,此外还有大批的革命卫队。伊朗设防的重点在北线,以扼守主要通道,迟滞伊拉克军队的进攻。伊朗阻滞了伊拉克的进攻势头后,渐渐
两伊战争
夺取并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981年9月,伊朗开始大举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余万兵力,发动大规模的阿巴丹反击战,解除了伊拉克对阿巴丹的包围。1982年3月下旬,经过周密部署,伊朗又发动了逗胜利行动地攻势,全歼伊拉克2个旅,重创2个师,共毙伤伊拉克士兵2.5万人,俘虏1.5万人,击毁坦克360辆,击落飞机20余架,缴获了上百辆坦克和装甲车。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个师的兵力和大批革命卫队约10万余人,发起以收复霍拉姆沙赫尔市为目标的逗耶路撒冷圣城行动地攻势。经过25天激战,终于收复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尔。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线停火建议,并单方面实施停火,宣布承认两国于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继续有效,并准备在伊拉克根本权利得以承认的基础上同伊朗谈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内从伊朗境内撤回全部军队。6月29日,其军队已基本撤出伊朗。
死伤的士兵
第二时期,战争在伊拉克境内进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2万军队,发动了第一次巴士拉战役。经过多次拉锯战,至9月底伊朗军队控制了伊拉克境内面积约200多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从10月开始,伊朗又出动5万军队向伊拉克北部曼达利地区发起进攻,深入伊拉克境内,对巴格达造成威胁。伊拉克军队前后组织7次反击,将伊朗军队阻挡在边界一带。1983年2月以后,伊朗在中线和北线再次发动了一系列攻势。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线。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势基本停止。
为了进一步迫使伊朗罢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采取逗以战迫和地方针,在地面和海上连续向伊朗发起主动出击。在局部地区对伊朗军队发动一系列的小规模袭击,并在战斗中多次使用化学武器。与此同时,伊拉克还利用其空中优势,发动了举世震惊的逗袭船战地。
1986年,两伊战争再度激烈,战争进入第三时期。伊朗一反过去打消耗战的方针,力争速战速决。1986年2月初,伊朗出动9万余人的兵力,发动了规模较大的代号为逗曙光—8号地的攻势,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奥。与地面战场相呼应,1986年,两伊逗袭船战地一再升级,遭到袭击的船只达106艘,其中有28艘进出科威特港口的船只遭到袭击。由于两伊逗袭船战地影响到非交战国的利益,科威特于1986年11月和12月,先后向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苏联、中国、法国和英国提出租船和护航要求。苏美相继同意为科威特油轮护航,并以此为由不断向海湾派遣军舰,从而使原来就很紧张的海湾局势增添了更大的危险。为避免战争进一步升级,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过了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双方立即停火
战场上戴着防毒面具的伊朗士兵
。598号决议通过后,由于两伊积怨已久,在停火问题上立场各异,分歧较大,谁也不愿主动作出让步,因而联合国598号决议迟迟得不到贯彻落实。
第四时期,1988年,是两伊战争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2—4月,双方使用了数百枚导弹袭击对方的城镇,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逗袭城战地。此后,在相持中,伊拉克渐渐占了上风,4月17日,伊拉克军队对法奥地区的伊朗守军发动了代号为逗斋月地的攻势,经过两天激战,于18日下午全部收复被伊朗占领两年之久的法奥地区。外国军事专家评论,这是逗两伊战争的转折点地,它逗打开了结束两伊战争的大门地,逗为两伊通向和平开辟了道路地。伊朗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况下,被迫于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8月20日,两伊双方实现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从1984年4月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双方在边境地区互有攻守,战争转入长期消耗战。至1988年7月,伊拉克所占伊朗领土几乎全部丧失。

停战协商

为使两伊战争尽快结束,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通过了要求两伊立即停火的第598号决议。次日,伊拉克表示欢迎联合国决议,并决定暂停袭击伊朗海上目标,以示诚意。但
两伊战争
伊朗没有表态,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第598号决议。从两伊战争停火后的第5天即8月25日开始,在联合国秘书长主持下,两伊外长举行了多次会谈,但谈判毫无结果。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后,伊朗利用危机逼使伊拉克最终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条件,承认伊朗对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权,并从伊朗领土撤出了军队。
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结果两败俱伤。伊拉克伤亡和被俘4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伊朗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5400亿美元,双方的综合国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战后结果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
残酷的8年,两伊战争
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18万、伤25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战争使两个国家都受到惨重损失,经济发展停滞,石油出口骤降,死伤人数以百万计。伊拉克因此也背负了大量的债务,仅欠科威特的债务即达140亿美元。这也是后来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情况。
这场战争是二战以后伤亡最大的战争之一,仅次于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具体伤亡数字有很多说法,一般认为死亡人数为一百万人左右。
伊拉克军队由战前的24万人发展到战后的120万人。
两伊战争实际上是一场逗马拉松地式的消耗战。8年中,两国军费开支和经济损失总计达6000亿美元,交战双方人员伤亡148万人,被俘8万人。其中伊朗军队死亡35万人,受伤70万人,被俘3万人,损失作战飞机约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伊拉克军队死亡18万人,受伤25万人,被俘5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同时,非交战国也蒙受巨大损失,被击沉击毁船只90艘,击伤546艘,另有90艘被困于阿拉伯河,大部分损坏。[2]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战争中受到严重损失,除常规战争外,在战争过程中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伊拉克还对伊朗军队、平民动用了化学武器。作为军事实力相对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在战争中曾使用诸如苏式米格-25战机、美式F-14战机、法式飞鱼导弹等当时较为先进的武器,但同发达国家主导的战争相比,这场战争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别。例如,在战争中鲜有集群化坦克长距离突击作战,而一战中的壕沟战、人海攻击却颇为常见,甚至还出现了没有武装的平民在狂热的宗教信仰支撑下集体冲锋,踩爆地雷的场面。这与士兵在紧急征召之下入伍,缺乏操作现代化设备的训练、领导人指挥不当以及武器装备配件不足,难以维修、保养有一定关系。不过另一方面,在战争中也出现了用直升飞机打直升飞机、用防空导弹打小艇的新战术,在袭船中和袭城战中双方大量使用了先进的反舰导弹与地对地导弹,这场战争也揭示了战争动员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启示影响

伊朗士兵在首都德黑兰参加阅兵式
(一)巨额资金能够买到现代化武器装备,但买不到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引进外国先进的武器装备,一定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两伊是中东地区富有的石油输出国,自1973年以来,两国耗资数千亿美元,从国外竞相引进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但两伊的工业基础薄弱,许多先进武器的零配件本国无力修配,弹药主要靠国外供给;两国士兵的文化程度很低,要掌握诸如苏制逗萨姆地和英制逗轻剑地、逗霍克地型地空导弹,驾驶T—72坦克和米格—23战斗机等先进武器,是相当困难的。
(二)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固然应当重视速战速决,但同时还应当有长期作战的准备。战争初期,伊拉克采取突然袭击的闪电行动,旨在实现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其把战争赌注完全押在这一点上,在思想上和物资上缺乏长期作战的准备,因此,一旦速战速决企图被对方粉碎,便力不能支,逐渐由主动转为被动。伊朗依仗自身国大人多的优长,采取了逗持久战地的战略。
(三)现代局部战争中,仍应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应过分纠缠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两伊战争中,几乎所有的战役战斗都是以城市(镇)为目标的攻防战,双方满足于攻城掠地的表面逗胜利地,忽视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
(四)现代局部战争,武器装备和物资损耗大,给后勤补给提出了新课题。两伊战争虽然称不上是高水平的现代化战争,但战争消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局部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如战争初期,伊拉克仅对席林堡这样一个1000户的小镇就发射了几万发炮弹。两伊陆军主要是装甲和机械化部队,油料消耗多,据估算,伊拉克军队每天消耗的油料达2000至3000吨。伊朗顶住了伊拉克军队的进攻后,也因补给困难而拖长了反攻的时间。转入反攻后,伊朗多次向伊拉克发动地面攻势,但两次战役之间的间隔比较长,有时竟长达5个月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后勤系统混乱,武器装备等作战物资供应跟不上,因而续战能力不强。

战争影响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逗马拉松地式的消耗

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双方经济损失惨重,发展停滞,石油出口骤降,战争中的军费支出和战争导致的经济破坏共计到达6000多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
两伊伤亡人数约270万,其中,死亡约100万,受伤约170万。伤亡人数约占两国总人口的4.5%,相当于4次中东战争伤亡人数的17倍。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30万、伤60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 500亿美元。直接损失3 000亿美元。
交战双方人员伤亡148万人,被俘8万人。其中伊朗军队死亡35万人,受伤70万人,被俘3万人,损失作战飞机约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伊拉克军队死亡18万人,受伤25万人,被俘5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同时,非交战国也蒙受巨大损失,被击沉击毁船只90艘,击伤546艘,另有90艘被困于阿拉伯河,大部损坏。

后世评价

两伊战争,这个被世界军界评论为‘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地最典型范例,当时自吹的世界军事强国,动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化学武器都用上了),F14,F4,幻影战斗机,飞毛腿导弹,打了8年,死伤百万人,最后掐得筋疲力尽,民不聊生,谁也奈何不得,差点经济崩溃亡国,最后停战了事。

❹ 现在的伊朗怎么样了

内贾德很牛啊!

仅仅6个月前,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这个名字几乎不为世界所知,如今他已经是被全球媒体关注最多的人物之一。

仅仅6个月,这位伊朗总统已经以他强硬的姿态改变了伊朗核谈判的态势,并在逐步争夺中东地区的主导权,迫使白宫恳求他回到谈判桌上来。

当西方分析家们把目光都投在了那些消费着西方文化、乐于参加德黑兰北部欧式风格俱乐部的德黑兰知识分子身上时,他们没有看到德黑兰南部的中低收入居民区,他们也忽视了伊朗贫穷的农村,正是这些人使内贾德在2005年6月的伊朗总统大选中打败了有着丰富政治经验、颇具知名度的伊朗政治家拉夫桑贾尼,获得了压倒性胜利。而内贾德就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

同样,内贾德在一周内第二次说出“纳粹大屠杀是个神话”的时候,他也恰恰是在前往伊朗南部三省视察工作的途中。

在德黑兰东部的工薪阶层低收入街区纳尔马克区,有一幢毫不起眼的两层楼,这个只有90平米的公寓楼就是内贾德的家。在这里,他和他的子女住在底层,二层则住着他的父亲,一位铁匠。即使当了总统后,他也执意要留在原来的这幢公寓楼内,最后才不得不因为安全原因而离开。这一小小的细节,也许恰恰可以从一个侧面解开内贾德之谜。

如果说美国总统布什试图用快人快语博得国内民众追捧的话,那么内贾德就任总统以来在伊朗国内的每一步举措也同样走得自信而有个性。

与人民在一起,是内贾德的口号。作为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他第一次内阁会议是在玛什哈德的伊玛姆礼萨清真寺举行的。他命令把总统官邸内所有绚丽的波斯地毯全部拿走,而这绝不是做秀。他还允诺要把伊朗的石油收入送到每个老百姓的餐桌上,并缩小经理阶层与普通民众之间的收入差距。

“他是个有点怪异的家伙”。这是美国总统布什最近在接受美国公众电视台采访时针对内贾德有关以色列的一番惊人之语做出的最有味道的评论。对于美国来说,内贾德让美国人感到琢磨不透,他们更熟悉拉夫桑贾尼、哈塔米等等这些与西方保持着良好关系的伊朗政治家。内贾德的当选使美国感到忧心忡忡。

在伊朗大选结果刚刚公布后不久,美国国务院立刻发表声明,指责伊朗大选既不公正也缺少自由。随后,又有当年的美国人质出来指认内贾德参与了1979年伊朗扣押美国使馆人员的事件。甚至在内贾德于2005年9月即将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亮相参加联合国大会时,还传出了美国可能不会给他发放签证的消息。

然而伊拉克的政治天平微妙地改变了美国和伊朗两方的政治砝码。现在美国要依赖伊朗维持伊拉克的稳定,而这反过来给了伊朗在核谈判桌上与美国叫板的筹码。内贾德当选后,伊拉克过渡政府总理和总统纷纷出访伊朗,这两位萨达姆的宿敌与内贾德的相会似乎有点“老战友相逢”的意味,伊拉克的政治天平也越来越向伊朗倾斜了。而当内贾德口出“应该把以色列从地图中抹去”,在一周内两次抛出“纳粹大屠杀是个神话”言论时,西方政治分析家似乎从他的话语中读出了更多的意味。

2005年5月,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赴以色列调查其核武库引起了阿拉伯国家的广泛关注,一些西方评论家认为,内贾德的反以言论是在争取国内年轻人和阿拉伯世界的支持。

处于西亚通往欧洲和中亚通往印度洋十字路口的伊朗高原,多次遭到强悍的外族入侵,山河几度破碎,数不清的操着各种语言、信仰和习俗的部落、民族在这里生存。在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现代国际关系结构中,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国内的统一信仰、团结和邻国的睦邻友好,伊朗能够在美国、以色列的重重包围和威胁下实现发展经济和民族复兴的梦想。

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也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内贾德是个“有点怪异的家伙”。

而未来,这位出身平民的铁匠之子将把伊朗带向何方,将会给世界政治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人们将拭目以待

❺ 什么时候去伊朗旅游最好

最佳季节:一般来说,春季和秋季是伊朗最佳旅行季节。春季的伊朗最美。另外,伊朗南部海岸的最佳旅行时间是冬天,而西北和东北地区的最佳旅行时间是4月中到6月初和9月底到11月初。正夏的时候,全国天气极其炎热,尤其是波斯湾和德黑兰有雾的时候。冬季的夜晚比较寒冷,但白天经常天气晴朗,好多地区的温度在15°C,比夏天的炎热舒服多了。因此,冬天比夏天去伊朗旅行要好一些,尽量避免7-8月去旅行。
建议游玩:7天
人均花费:¥8000-15000
签证难度:一般

❻ 伊朗旅游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❼ 若不得不与美国开战,伊朗能表现的比伊拉克更好吗

也许会吧,毕竟地盘比伊拉克大得多,导弹起码得多飞一会儿,飞机得多加两脚油。

做几个数学题吧。

当年伊拉克打伊朗,基本上是个平手,两边基本都是1。后来美军暴揍伊拉克两次,美军那会儿能揍伊拉克啥样,基本就能揍伊朗啥样,这是1+1=2的问题。这些年,伊朗确实是在进步,但是美军也在进步,美军打伊拉克那会儿,可没F35,论进步,肯定是美国进步大,这也是1+1=2的问题。

差不多就是,以前伊朗和伊拉克持平,美国远强于伊拉克,而这些年过去了,美国进步又是远大于伊朗的进步。也就是说,美国军队和伊朗军队的差距,是远大于美国和伊拉克之间的差距的。

另外说一句,伊朗一旦挨打,尤其打输了,下场可能会比伊拉克还惨,很可能连土地都得丢不少。北面的土耳其,势必得背后捅一刀,趁机捞点便宜,能占领点土地最好;那边的阿拉伯人,又是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肯定也是一群递刀的;伊朗那600万库尔德人会不会趁机独立?

伊朗内部,以及周边情况过于复杂,矛盾冲突会比伊拉克还多,面临的麻烦其实并不只是美国一家,还有自家的矛盾,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混乱之中,这些矛盾爆发的概率也是非常大的。如果真的大规模爆发,伊朗很有可能变成下一个阿富汗,变成一个长期的,持续几十年的战场。

❽ 伊朗的军事实力究竟打得过以色列吗为什么

中东战事连绵不断,而伊朗和以色列之间的战争也不断。以色列和伊朗之间之所以会发生战争,是因为:在叙利亚内战的时候,伊朗插足,把势力扩展到叙利亚。这就对以色列产生了威胁,因此以色列多次对伊朗进行空袭。但是他们两国之间到底谁能取得胜利,这还是个未知数。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两国的实力对比:

“流星-3”中程弹道导弹是能够对以色列造成最大威胁武器。但是伊朗比较穷,数量也是有限的。而以色列也制定了一套反导弹系统,与伊朗抗衡。还有就是以色列有核武器,能对伊朗造成毁灭性打击。

以上就是军事量对比,但是最后谁能获胜还不一定,看日战争我国装备也落后,最后不也取得了胜利吗?

❾ 为什么说2021年是伊朗政权最危险的一年呢

2021年,美国要打大仗了,谁会成为它的刀下亡魂?

今年年底美国大选,无论是共和党继续执政抑或民主党上台,一波骚操作后在2021年内,会像当年荡平萨达姆一样荡平神棍政权伊朗。

这久伊朗境内的军事和核设施接连被炸被破坏也只能装傻充愣不敢发声,他们知道是美以搞的鬼,他们更知道美国这头猛兽要像他开战下手了,为了保住岌岌可危的政权和统治,只能装傻充愣、忍气吞声,不给他们口实。

美伊战争一开,一样滴摧古拉朽,伊朗连以色列都打不过,更不要说美帝了。

对于像伊朗、委内瑞拉、沙俄这些国家,美国采取的策略(上策)是长期围堵制裁和孤立,把它们从国际贸易系统和全球秩序中踢出局,待其内部恶化然后生变。

但由于今年疫情搞得老美异常艰难,对外战争,却屡试不爽,所以只能怪伊朗运气不好了。

阅读全文

与伊朗什么时候过得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爱人错过中国版怎么唱 浏览:721
英国直飞有什么航班 浏览:277
印尼巴士怎么加宝马 浏览:781
一个伊朗白色的硬币值多少人民币 浏览:365
中国一汽r9打火没反应怎么回事 浏览:573
哪个国家没有进中国队球门 浏览:517
中国高考录取分数最低是哪个省 浏览:423
印尼金光集团的黄志源是哪里人 浏览:181
越南芒果有哪些产品 浏览:360
中国部队房产最长可以租多少年 浏览:757
中国移动的信箱是多少 浏览:306
印度文字怎么写才好看 浏览:499
伊朗购物用什么钱 浏览:419
伊朗人结婚要多少钱 浏览:933
越南航空vn503多少座 浏览:701
中国机长有多少人出镜 浏览:488
中国有嘻哈赚多少 浏览:535
英国的足球队怎么叫英格兰呢 浏览:253
伊朗无人机在哪个国家 浏览:80
意大利人怎么称呼女友 浏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