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海有哪几家船厂
着名的4大船厂
:沪东造船厂、江南造船厂、
上海船厂、
外高桥造船厂,
现在都搬到崇明岛和长兴岛上去了。
大型国企船厂:沪东中华船厂、外高桥船厂、江南造船厂、华润大东船厂、上海船厂。
船厂地址:
上海船厂
地址:上海市上海市浦东新区
江南造船厂
地址:上海市卢湾区高雄路2号
上海东沟船厂
地址:浦东北路1001
上海浦东造船厂
地址:环南一大道99号(二)
上海船厂技工学校
地址:陈邵路100号
上海船厂修船分厂
地址:杨树浦路640
上海船厂六里分厂
地址:浦三路1243
宝山船厂
地址:上海市上海市宝山区
东海船厂
地址:上海市上海市宝山区
江南造船厂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逸仙路3905
闵南船厂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塘湾镇
上海第三航务工程局船厂
地址:东塘路742号
船厂路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
上南船厂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路15号,周家渡轮渡站南侧路东
电话:02158838330
申维船厂
地址:上海市浦东大道2311号
电话:02163900257
上海浦东船厂
地址:环南一大道99
求新造船厂浦东分厂
地址:三林镇
上海船厂洋泾分厂
地址:上海市上海市浦东新区
上海浦港船厂
地址:上海市崇明县堡镇镇南堡镇港西侧
电话:02159421773
中国船舶工业公司上海船厂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南路125号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
公司地址:中国上海浦东大道2851号
邮编:200129
电话:0086-21-58713222
传真:0086-21-58712603
㈡ 荷属东印度时期,荷兰在印尼有无造船厂,规模如何
有啊,现在的雅加达,就是以前的巴达维亚,有东南亚规模比较大的造船厂,因为是荷兰人建的,技术,规模都跟荷兰接近
㈢ 东爪哇省的概况
东爪哇省,印度尼西亚一级行政区。主要由爪哇岛东段及马都拉岛组成,北临爪哇海,南濒印度洋,东望马都拉海峡与巴厘海。省会泗水。东爪哇面积为47927平方公里。境内有10座火山(包括一些活火山)和350万英亩森林(其中约200万英亩的森林可被进行商业性利用)。人口3500万,占全国人口的18%。其中28%居住在城市,94%为穆斯林。
东西行的火山链偏于岛的南部,塞梅鲁火山的莫霍梅鲁峰海拔3,676米,全岛最高峰。山间盆地与高原交错,南北沿海有石灰岩台地,北部石灰岩台地延续至马都拉岛。
东爪哇属热带性气候。终年平均温度在摄氏28-30度之间。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雨季。
东爪哇省可供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木材制品、纸张制品、纺织品、冷冻海虾、运动鞋、家庭用品、藤条制品、皮革制品、钢材制品、烟草等。东爪哇每年也大量进口各类商品。
东爪哇省是印尼的重要农业产区,岛上最大河流梭罗河及布兰塔斯河流经盆地。流域土地肥美。北部有石油矿,并为本岛主要柚木林区。内地山区有乌檀、儿茶、热带松、栎、枫及铁木。农业发达,低地种水稻和椰子,坡地种植甘蔗、橡胶、咖啡、烟草、棉花、剑麻,高地种植木棉与会鸡纳树。畜牧业有一定规模。工业有纺织、食品、烟草、金属加工、机械、造船、铁路车辆、橡胶、造纸等。包括附近的巴韦安岛及康厄安群岛等,面积47,92 2平方公里,人口3,250.4万(1990)。
东爪哇省内目前设有130余家各类银行,其中有包括美国花旗银行在内的10家外国银行。东爪哇于1989年开办股票交易业务。
泗水是东爪哇省的首府和经济中心,人口100万。泗水于1293年建市,是印尼最古老的城市和最早的工业重镇。玛朗是东爪哇的第二大城市,位于泗水南部的山中,人口65万。
泗水港是全国第二大港,也是印尼西部的航运中心。该市拥有印尼最大的PT造船厂。泗水的国际机场每小时有班机飞往雅加达,国际航线通往新加坡、广州、科伦坡和澳大利亚的城市。
㈣ 请问舟山市有几个造船厂
舟山的造船厂,特别是修造船厂,特别多。
修船厂占大多数。
小船的修造厂(比如原来的渔船等)占多数。
现在的大船厂也不少,中远、常石、扬帆、金海湾、正和、增州、太平洋……
这两年整个航运经济不景气,船厂也不太景气。
船厂的收入与职位工作直接相关。我有师兄100万年薪,也知道有人一年才五六万。
一线工人,特别是辛苦的,工资其实都还不错。
㈤ 中国有哪些造船厂
中国的造船厂有:
1、中华造船厂:中华造船厂,前身是大中华造船机器厂,创建于民国15年(1926年)。1953年1月实行公私合营,改名公私合营中华造船厂股份有限公司;1953-1956年6月,先后有14家私营小厂并入,1960年又有2家公私合营小厂并入;1966年11月更名为东方红造船厂,1973年1月重新定名中华造船厂。
2、上海船厂:上海船厂的前身是英商英联船厂和招商局机器造船厂。1952年8月15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征用英联船厂,改名“军管英联船厂”。1954年1月1日,军管英联船厂主厂(今浦西分厂)并入上海船舶修造厂。1982年6月,由交通部划归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领导。1985年3月,改名为上海船厂。
3、上海外高桥造船厂: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坐落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长江口南港河段南岸,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等出资组建,中船集团公司控股,注册资本14.40亿人民币。是中国目前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大型船舶总装厂。
4、江南造船厂:江南造船厂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船舶修造企业,是建造修理各种船舶、加工大型钢结构的专业性企业,也是建造各类工程船舶的专业性船厂。上海江南造船厂创建于1865年,1996年改制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独立建制。
5、大连造船厂: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船集团)隶属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前身为“中东铁路公司轮船修理工场”和“中东铁路公司造船工场”,始建于1898年6月10日。
㈥ 上海有哪些船厂
着名的4大船厂 :沪东造船厂、江南造船厂、 上海船厂、 外高桥造船厂, 现在都搬到崇明岛和长兴岛上去了。
㈦ 上海造船厂在哪里
上海船厂一、历史沿革
上海船厂的前身是英商英联船厂和招商局机器造船厂。
英联船厂是由祥生船厂、耶松船厂、瑞镕船厂、万隆铁工厂、和丰船坞、董家渡船坞等厂坞经过多次兼并和合并而成的。清同治元年(1862年),英商尼柯逊、包义德在上海浦东陆家嘴开设祥生船厂,建厂初期制造军火,后来修造船舶,曾为清政府建造过2艘浮江炮艇及其他船舶。19世纪70年代,祥生船厂兼并了虹口的新船坞及浦东炼铁机器厂,并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耶松船厂是英商伟南于同治四年所建,位于虹口外虹桥,其规模比祥生船厂大,曾兼并过几家小厂,光绪十八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光绪二十六年又收购浦东陶家宅的和丰船坞和发昌机器厂。光绪二十七年祥生、耶松两厂合并,组成耶松船厂公司。两厂合并后实力大增,拥有6个大船坞,资本猛增至557万两白银。光绪三十一年,公司整顿财务,重新注册,改名耶松有限公司。
瑞镕船厂系德商企业,建于光绪二十六年,光绪二十九年开挖船坞,专造浅水船、拖船、驳船和游览船。光绪三十年德商万隆铁工厂成立,从事造船及海船修理业务。民国元年(1912年)瑞镕兼并了万隆铁工厂,统称瑞镕船厂。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瑞镕厂主转入英国籍,船厂也成了英商企业。英商企业为了避免自相倾轧,决定联合起来,于民国25年正式签约合并,成立英联船厂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英联船厂)。合并后共占地30万平方米,职工近1000人,拥有4座大型船坞(杨树浦1号、2号船坞,董家渡船坞及和丰船坞)。民国21~30年,英联船厂及瑞镕船厂共承修中外舰船2248艘,其中包括英国军舰64艘、美国军舰21艘、日本军舰31艘、意大利军舰1艘,营业状况甚佳。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接管英联船厂,其杨树浦总厂改称三菱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杨树浦工场。民国31~34年8月共修理舰船382艘,几乎全是日本的军舰。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海军部接管英联船厂,民国34年9月16日归还英商,并恢复原来的厂名。
1952年8月15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征用英联船厂,改名“军管英联船厂”。
上海船厂的另一个源头是招商局机器造船厂,创建于民国3年。是年,招商局为扩大营业,把“招收民股”改为“官督商办”,并拨款37600余两白银,在浦东陆家嘴租地7亩,创办了招商局内河机厂,当时约有职工100人。民国17年,改名招商局机器造船厂。民国25年,奉命将机器、设备、材料迁至招商局汉口分局四号仓库装置开业。抗日战争爆发后,几经变迁,直至民国28年在重庆龙门浩设厂,改名国营招商局机器厂,有职工约200人。抗日战争胜利后,招商局迁回上海,工厂人员返沪,并接收闸北潘家湾内河造船厂、南市机厂街中央造船厂(前身为民办合兴机器制造厂)和浦东泰同栈黄浦造船所等3个小修理厂,分别改名国营招商局第一、第二、第三船舶修理所。民国36年10月,招商局将第一、第二两个修理所合并迁至浦东泰同栈第三船舶修理所,并改名国营招商局机器造船厂。
1949年5月29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航运管理处接管招商局机器造船厂,改名为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船舶修造厂。当时全厂有职工699人,工厂总面积7.6万平方米,岸线413米,金属切削机床129台,锻压设备21台,焊接设备36台,厂房建筑面积3300余平方米。1951年11月,工厂改名为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海运管理总局上海船舶修造厂。1954年1月1日,军管英联船厂主厂(今浦西分厂)并入上海船舶修造厂。1982年6月,由交通部划归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领导。1985年3月,改名为上海船厂。
二、企业概况
祥生船厂建于清同治元年,前身是英商和记洋行。至同治四年已有地18亩,临江有一块长167英尺的地段,建筑机工场、铁工场、木工场、锅炉房各1间,翻砂铸工场1间,堆栈2座。设备有:蒸汽铁锤、熔铁炉等。同治十三年收购了上海浦东炼铁机器厂后,规模扩大。光绪六年(1880年)新建船坞1座,其尺度为:船坞长450英尺,坞门宽80英尺,满潮时水深21英尺。
耶松船厂建于清同治四年,最初是美国企业,经营船坞、堤岸、仓库的设计施工。同治十年,以最高的标价得到上海船坞公司“老船坞”的租赁权;次年,又获得浦东船坞公司的租赁权,首先把浦东船坞由380英尺扩充到450英尺,以后又陆续添置了起重机、锅炉和抽水机等设备,接着又兼并了一些设在上海的英国船厂。由于英国资本不断增加,耶松船厂变成一个英国资本的企业。它比祥生船厂大,有工人2000余人。其在虹口“老船坞”的工厂面积占地30余亩,东为仁泰码头,两侧招商局,中栈前临马路,后沿黄浦江,地上有铁路,能重车出入,设备比较先进。光绪二十~二十六年又先后兼并了董家渡船坞和东方船坞,规模进一步扩大。光绪二十七年,耶松、祥生两厂合并,组成耶松船厂公司,资本额增至557万银两,拥有祥生船厂船坞、老船坞、引翔港船坞、和丰船厂船坞、董家渡船坞、哥立尔船坞、东方船坞等7大船坞,以及较多的厂房、仓库、码头等设备和设施,是当时“东方最大的修造船垄断组织之一”。
瑞镕船厂初期资本额为218490银两,后增资10万银两。厂址在杨树浦路,有船坞1座,安装了最新式的设备,其中包括水力绞钉机、蒸汽工具和电力钻孔机的装置等。民国元年兼并万隆铁工厂后,进一步扩充设备,在滑道上安装1台50匹马力的电动绞车,铁工场安装了2台手摇起重机。在万隆工场修建了为木工储存烘干木材的天棚,1个新汽车棚,1个坚固的防火室。铸铜工场加以翻修,增加设备有1台新的刨床和3台电力钻孔机。
民国25年,耶松有限公司和瑞镕船厂合并成立英联船厂股份有限公司,全厂占地450亩,职工近1000人,拥有4座大型船坞。合并的第1年修船570余艘,营业状况甚佳。
解放后,1950~1952年的3年国民经济恢复期间,工厂用于基本建设投资共72万元,因陋就简地进行零星建设和厂房修理。
1954年1月,军管英联船厂主厂并入交通部上海船舶修船厂后,工厂占地面积33.1万平方米,其中厂房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拥有干船坞2座,船排3座,滑道1座,码头岸线长780米,主要生产设备330余台。
1953~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工厂用于基本建设投资为1202万元,完成建筑面积40416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14930平方米,职工住宅面积25486平方米。这是建国以来工厂较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开始,完成的主要项目有:内燃机车间、车工车间连库房、轮机车间、固定码头东部(浦东厂区)3号变电所、西部(浦西厂区)动力间、制氧站、锅炉房等。
1958~1962年“二五”计划期间,工厂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共2098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077万元,技术改造投资21万元。竣工建筑面积50204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39012平方米。完成的主要项目有:船体、轮机、锻工车间、铸工车间、西部码头、煤气站、中央仓库等。其中3000吨船台(1号船台)是当时工厂为建造3000吨级沿海船舶“和平49”号而兴建的,1958年7月开始,同年11月完工。1959年4~6月结合新制第一台40吨门式起重机对该船台进行扩建,共投资86万元,其中建筑工程17万元、设备工程69万元,通过对1号船台的改扩建,使该船台实际已具备建造5000吨级船舶的能力。(1969年4~11月,又投资7万元,对该船台进行技术改造,采取接长加固,使其具备建造万吨级船舶的能力)。1963~1965年,工厂固定资产投资大为减少,仅投资284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55万元,技术改造投资29万元,竣工建筑面积9632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7975平方米,职工住宅面积1657平方米。完成主要项目有:船体放样楼、档案库房和技工学校等。其中1号船坞大修(该船坞建于光绪二十九年,由于长期失修,坞壁钢板桩腐蚀渗水、坞底高低不平,严重影响坞修作业),1964年4月开工进行大修,1965年3月完工,共投资120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88万元,设备工程费32万元。
1966~1970年的“三五”计划期间,工厂用于固定资产投资1275万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258万元。竣工建筑面积12520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10285平方米,职工住宅面积2235平方米,完成的主要项目有铜工车间、造机车间、船体下料场、乙炔站等。新建固定码头(8号码头,即造机码头)工程于1966年2月开工,1967年12月完工,投资117万元。该码头全长210米,宽11.5米,码头标高4.5米,码头前沿水深6米。此外还投资8万元用于改进除锈工作设施;投资32万元新建1艘900马力拖轮,投资117万元新增1艘50吨浮吊等。
1971~1975年的“四五”计划期间,工厂用于固定资产投资5727万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178万元。竣工建筑面积73327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52093平方米,职工住宅面积21224平方米,完成主要项目有:新建2万吨船台(2号船台),总投资862万元,建成后的船台长228米,宽27米,两侧设有100吨、40吨门座式起重机各1台,新建85×24米电焊平台1块;船体车间改造工程共投资1282万元,竣工建筑面积20398平方米,车间内配备了起重能力100吨的桥式起重机、12米刨边机、160吨和300吨油压机等内场加工设备。造机车间二期工程共投资1250万元,竣工建筑面积9352平方米,车间内新添直径3.5×15米大型车床1台、直径3.4米立式车床1台、4.5×15米龙门刨床1台等大型机床设备及12台桥式起重机,其中最大起重能力为100吨。还新建了喷丸房,对造船区域的旧建筑进行拆迁改造。自制了长12米,宽5米,为可控硅无环流控制的大型龙门刨床,用于加工大型柴油机底座。1972年,投资424万元,筹建张家港分厂,并于1974年5月竣工投产。
1976~1980年的“五五”计划期间,工厂用于固定资产总投资为5438万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915万元。竣工建筑面积为115039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57747平方米,职工住宅面积57292平方米。主要工程项目有:船体车间改造、造机车间新建工程、张家港分厂迁并及4306厂迁建,此外还有车辆修理工场、综合车间改造、机电外协仓库、工厂东部码头填档、大型退火炉、仓库和露天跨、新建舾装码头(铜工码头)等。主要技术改造项目有:自行风雨棚、高压水除锈装置、机修工场扩建等。还新增一批大型运输车、汽车吊、数控绘图机、光电跟踪切割机等设备。
1981~1985年的“六五”计划期间,工厂用于固定资产投资5770万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3463万元。竣工建筑面积为90470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33884平方米,职工住宅56586平方米。工厂的技术改造规划被列入国家机电工业第一批550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之一,并于1986年12月通过国家验收。完成的主要技术改造项目有:1号和2号船台接长改造,使之能分别建造2万吨级和3.5万吨级的船舶。船体车间内场引进了先进的钢板预处理生产线、型钢预处理生产线、平面分段生产线、数控切削生产线等4条生产线以及新增关键加工设备。这一期间的主要建设项目有,船体外场场地改造及设备添置,造机加工设备添置和厂房改造,铸铁清理工场改造,螺旋桨工场扩建,计量室扩建等。工厂与联邦德国两家公司签订合同以补偿贸易方式筹建集装箱分厂。工厂投资710万元,1981年1月开工,1982年3月基本完成并试生产,1984年12月全部完工。
1986~1990年的“七五”计划期间,除继续完成“六五”重点技术改造新建和扩建项目扫尾工程外,用于固定资产投资5587万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3814万元,竣工面积51497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24750平方米,职工住宅面积2724平方米。完成技术改造项目有:中型计算机房改造、中心锅炉房油改煤工程、呋喃树脂砂回收再生装置、新建简易喷丸房和涂装房等。此外,还引进一批坞修机械设备,高空作业平台5台,MPK150.8液压搬运车等项目。
1991~1995年的“八五”计划期间,工厂属“八五”国家重点技术改造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也列为国家重点改造项目。工厂投资26446.4万元,重点改造造船造机设施设备。主要项目是:重建1号船台,使之能建造3.5万吨级船舶以及具有建造6万吨级的能力,配备2台120吨门座式起重机;新建7975平方米装焊平台,11900平方米舾装场地和分段堆场等;新建194米长的舾装码头、35千伏总降站;进口水下等离子切割机、数显弯管机、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水力测功器等;添置机加工设备,改造造机配套设施和修船设施,使工厂主要设施设备具备了年造16.5万吨船舶和11万千瓦柴油机的能力。同时搬迁管子酸洗电镀车间、电器制造车间、工具车间、炼钢车间、中小件加工及热处理车间等,建立起管件厂、坦直铸钢厂、康桥船用机械厂、周西附件厂、合庆造机焊接件厂——浦东设备厂等,新建分段制造车间——松江分厂,形成了共有35万平方米厂区面积的13个配套厂,使总厂成为造船、造机总装厂,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
经过历年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工厂的规模和生产建设得到迅速发展。至1995年末,全厂占地面积58.9万平方米;职工8500多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00人。固定资产原值3.78亿元。拥有3.5万吨级(具有6万吨级能力)和2.5万吨级船台各1座,2.5万吨级(举力1.15万吨)浮船坞1艘。1万吨级和5000吨级干船坞各1座,码头岸线1500多米,以及电子计算机CAD/CAM系统网络和包括水下等离子切割机,数控切割机,钢板和型钢预处理流水线,TTS平面分段流水线,150吨平板车,120吨门型起重机,大型数控机床在内的各类机械设备1712台。具有设计、建造6万吨级各类船舶、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修理、改建10万吨级各类船舶、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制造23000千瓦以及以下各类大型船用低速柴油机的能力和各种钢结构、大型非标设备的制造、配套安装的技术力量和综合能力。造船、造机、修船、非船产品等已成为工厂主要生产经营项目。
1957年前,工厂主要任务是修船,1958年开始进入既修又造的发展新时期。1958年研制成国内第一台2000马力船用柴油机。1959年建成3000吨级沿海货船“和平49”号。从1970年在3000吨船台上建造“风雷”号万吨远洋货船开始,即自行设计建造了30多艘大中型船舶,并自制了60多台大中型船用柴油机与之配套。造船造机已成为工厂生产主体。80年代起,修船以大型外轮为主,并改建特种船舶和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先后与外商合作建立了11个船舶专业技术维修服务站,修船能力居国内前茅。造机引进瑞士苏尔寿和丹麦B&W专利,制造了多个系列的苏尔寿船用柴油机。从1969年起,批量建造了自行设计或联合设计的多用途货船、集装箱船、冷藏船等大型船舶,出口波兰、德国、塞浦路斯、新加坡、古巴、伊朗等国。还与708研究所等合作设计并由该厂建成国内第一座半潜式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勘探3”号。
工厂还承担了水利、冶金、城建等部门重点工程所需的大型机械设备、大型钢结构、隧道盾构掘进机、吴淞路闸桥主桥和闸门等的制造。1985~1992年9月,26种青铜艺术铸件和大型船用铸件出口美国、日本、埃及、加拿大、菲律宾、印尼等国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1977~1995年,工厂共获2项国家发明奖,103个科研项目114次、32种产品53次分获国家、部(船舶总公司)、上海市科技成果奖或优质产品奖。其中6RND68M柴油机获国家优秀新产品金龙奖,出口的1.23万吨集装箱船和“勘探3”号钻井平台获国家金质奖。
上海船厂党政主要领导人及任职时间表
机构名称
姓名
职务
任职时间
中共上海船舶修造厂委员会
汪伯民
党委书记
1954.1~1954.9
马丕
党委书记
1954.9~1958.3
徐健
党委书记
1958.3~1959.4
汪伯民
党委书记
1959.4~1966.7
张海涛
临时党委书记
1966.11~
陈华锋
党委书记
1970.7~1977.10
隋方千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1977.10~1978.4
党委书记
1978.4~1983.12
朱锡金
代理党委书记
1983.12~1985.4
中共上海船厂委员会
吴松木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1985.4~1987.10
党委书记
1987.10~1995.10
宋阳信
党委书记
1995.10~
上海船舶修造厂
刘代
厂长
1954.1~1954.1
汪伯民
厂长
1954.1~1959.4
蒲济生
厂长
1959.4~1962.1
唐明津
厂长
1962.1~1963.11
隋方千
代理厂长
1963.11~1964.5
厂长
1964.5~1966
刘依勤
厂革会主持日常工作
1968.5~1970.6
吴国忠
厂革会主持日常工作
1968.5~1970.6
何家秀
厂革会主持日常工作
1968.5~1970.6
陈华锋
厂革会主任
1970.7~1977.10
冷大章
厂革会副主任主持工作
1977.10~1978.4
厂长
1978.4~1984.6
上海船厂
高孔谅
厂长
1984.6~1988.10
陈为铨
厂长
1988.10~
说明:上海船厂的党政主要领导人及任职时间自1954年1月1日军管英联船厂主厂并入上海船舶修造厂日起。
㈧ 无锡有几家造船厂
你要做什么?无锡船厂,无锡红旗船厂,无锡东方高速艇发展有限公司、无锡红胜造船厂,无锡东红船厂、无锡华洋快艇厂,江阴澄西船厂还有很多小船厂!大一点的只有澄西船厂。
㈨ 印尼海军有几艘潜艇
1、印尼拥有2艘查克拉级柴电潜艇,该级艇由德国基尔的霍瓦兹·德意志造船厂(HDW)建造,1981年服役。作为经典常规潜艇209/1300型,其水下排水量1390吨,单壳体,单桨推进,水上航速11节,水下最高航速21.5节,装8具533毫米鱼雷管(载SUT鱼雷14枚),乘员33人。该级艇服役已30年,其间经过多次现代化改装。1995年10月,印尼对该级艇进行全面改造,包括重新安装新电池组和推进器、更新潜望镜并对荷兰电信公司的SINBAD火控系统升级,1999年工程全部完成。因为韩国同样拥有数量较多的209型潜艇,并有丰富的使用、建造经验,印尼该级艇便于2004-2006年间赴韩国进行大规模改装。据说,该级艇现已具备发射潜射导弹的能力。
2、另外:印尼曾计划购买2艘209型潜艇、5艘206型潜艇、2艘张保皋级潜艇均未果
3、印度尼西亚海军上将马尔谢季奥称,印尼国防部决定取消购买俄罗斯二手基洛级潜艇。印度尼西亚此前共订购两艘俄罗斯二手基洛级潜艇。印度尼西亚海军上将马尔谢季奥透露,印尼方面检查俄潜艇后发现,该潜艇已经在码头停泊两年,其动力装置已经损坏,并且相关专家估计潜艇的维修费用将“相当高昂”。因此,印尼国防部决定取消购买俄罗斯二手基洛级潜艇。
㈩ 印尼泗水分为几个地方啊
泗水市(SURABAYA苏腊巴亚),是印度尼西亚的第二大城市,东爪哇省首府。位于爪哇岛的东北岸,濒临泗水海峡。面积326.27平方公里,人口248万(2002年数据)。主要居住爪哇人、马都拉人、英国人、安汶人、华人和阿拉伯人。主要宗教为伊斯兰教。马斯河流经市区,城市分商业区、居民区。中世纪即为爪哇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现代化的工业城市,渔港,海军基地,铁路枢纽。农产品集散地。工业有造船、铁路车辆、机械、冶金、化工、纺织、玻璃、食品加工、卷烟等。附近有油田。南郊沃诺克罗莫有1890年建立的印尼第一座炼油厂。有国际航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