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57岁男子成印尼首富,却给中国捐款3亿,放言自己的根就在中国,为什么
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爱国之情则是放大了的孝心——戴·达·菲尔德
近些年来出国留学已经成为大学生非常热爱的学习方式了,他们都希望能够接触到外国的教育,通过外国的教育机制来实现自己在研究方面的提升。但是出国留学一般是非常优秀的人,在清华和北大这两所学校经常有学生出国留学,而且出国之后很多的清华北大的学生都会在国外工作,所以很多人都觉得清华北大是为外国培养人才的。然而,虽然他们生存在海外,也有一些人他们始终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就像接下来我们故事的主角一样。57岁男子成印尼首富,却给中国捐款3亿,放言自己的根就在中国!
在中国现代的这个社会中有很多的青年人,他们都会忘记自己的祖国,有的时候甚至人都还在中国,就惦记着外国的一切,把中国的一切当做耻辱,可以说这种人是非常可悲的,我们都要引以为戒,而应该向本篇故事的陈江和学习,做一个爱国的人。
❷ 无论中国的大陆,还是台湾都不敢得罪印尼。为什么
台湾因为力量相对较小··我们伟大祖国呢·就是·领倒上来之后最多做个几年没必要搞这麼多事情让自己头疼···上来这几年坚持不懈·努力向上爬··充实自己的钱包·不断让银行帐户中阿拉伯数字的数量不断上升·就是领倒们该做的·其他那些什么·印尼·越南那些都是浮云·百姓房-*子的事情他们倒是很重视·
❸ 你是印尼的华侨吗
三楼的兄弟,你经过那段日子吗?
你知道什么关于印尼华侨吗?如果你不懂我很感谢你不说话。
你知道印尼政治界情况吗?我估计你不知道,甚至我估计你对印尼是什么国家也不知道。
对,我们是印尼籍,对没错我们和中国政府没有任何关系。
你知道四川大地震像我们这样跟中国政府毫无关系的华侨捐了多少钱吗?
你知道我们华侨都时时刻刻惦记着我们这个居然遗忘我们的祖国吗???
98年,中国政府确实没有表态,表态的是台湾政府,和香港同胞!
但是我们到现在还是只承认中国而不是台湾。
这样的心情请问你有吗????
我们被打,被抢,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要求任何国家保护我们,我们可以自己保护自己,我们只有3%,他们97%,但是我们反抗了。
他们有军队帮助,我们只是拿菜刀,但是我们干了!你够胆吗????
对于不知道我们华侨生活苦难的事实我觉得还是不要乱发言,华侨虽然不拿着中国护照,但是华侨还是华侨,我们经过了世世代代的外国生活,但是我们不忘本!我们比有些中国人还爱中国,这不是因为我们看见中国强大了,但是因为我们知道“炎黄子孙不忘本”
我们可以没人没国家承认,但是我们还是华侨!
不要口口声声说华侨什么,你知道今天中国的经济成绩里面华侨有多少贡献吗?
我是华侨!我骄傲!
❹ 我的祖国的背景资料
丁毅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嘹亮清越的歌喉,炉火纯青的表演,成功地塑造了浪漫热情、正直勇敢的画家卡瓦拉多西的生动形象。《托斯卡》在此次歌剧节共演了八场,场场满座,每段精彩的咏叹调
都掌声如雷,谢幕时主要演员多次谢幕,观众却欲罢不能,当丁毅个人谢幕时掌声更加热烈长久,场面感人。悉尼歌剧评论家说:“丁毅是历年来唱得最好的卡瓦拉多西。”丁毅被誉为‘英雄的意大利式男高音’。
丁毅的实力毋庸质疑,在雪梨,很多人都欣赏过他主演的多部歌剧。2004年1月,丁毅的艺术事业出现了更加光明的开端.他在澳大利亚新年音乐会亮相,他应邀参加世界着名歌剧女皇琼.萨瑟兰(Joan Sutherland)和她的丈夫--世界着名指挥大师理查.博宁(Richard Bonynge)的金婚50周年纪念日音乐会的演出(这两位世界歌剧艺术大师培养了世界歌王帕瓦洛蒂等着名歌唱家)。这是有史以来首次有东方歌唱家在举国瞩目的音乐盛典上担任独唱和领唱。2004年6月他在悉尼歌剧院因主演歌剧《诺尔玛》极为成功,更是奠定了丁毅在世界歌剧领域的巨星地位。得到该剧指挥--理查.博宁(Richard Bonynge)和歌剧女皇琼.萨瑟兰(Joan Sutherland)夫妇的高度赞赏。两位大师分别为他题词:“最好的歌剧演员”“辉煌的男高音”。这种评价对于很多歌唱家来说也许是一生遥不可及的梦想,但对于丁毅来说,也许只不过是又一次“重头再来”的开始。
2003年12月31日他参加了悉尼歌剧院2004年《新年音乐会》的演出,这是澳大利亚有史以来第一次邀请亚洲歌唱家参加这一音乐会。
近年来在悉尼歌剧院已经主演了十余世界着名部歌剧,主要有《茶花女》、《托斯卡》、《弄臣》、《浮士德》、《乡村骑士》、《诺尔玛》、《外套》等成为国际歌剧舞台上最受欢迎的歌剧艺术家之一。
丁毅对恩师沈湘和李晋玮满怀感激,两位教授是他走进西方歌剧神圣殿堂的引路人。沈老师当年要求丁毅一定把<<茶花女>>和《弄臣》全剧背下来,熟能生巧,当时他并不理解这一片良苦用心。现在回想起来,自己是倚仗这两部歌剧,在出国”创业’的起步阶段高起点立稳脚跟,并未为经过在海外读书求学的历程,但一步跨越了许多同行奋斗多年才达到的目标。
归国演出
2004年9月15日,对于上海喜欢音乐的人来说,是一个特别而又难忘的日子。这天晚上的上海大剧院里座无虚席,悉尼歌剧院首席男高音的丁毅先生在阔别中国舞台三年多之后,首次回国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
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先生及中国驻澳大利亚全权大使付莹女士也特意为丁毅独唱音乐会致辞。同时,澳大利亚着名女高音歌唱家Nicole Youle也专程赶到上海友情出演,为丁毅助阵。
霍华德总理在致辞中说:“在澳大利亚的观众已经非常幸运能在澳洲欣赏丁毅先生在澳大利亚歌剧院所进行的一系列西方歌剧的演出,澳大利亚与中国之间有着非常好的定期文化交流,正是这种交流有效地加强了两国之间的关系。我希望这次演出圆满成功,值得怀念。”付莹大使说:“心至诚,声至美,友谊使者颂。”
整场音乐会的曲目由丁毅亲自精心编排。在贝里尼歌剧《诺尔玛》的序曲声中拉开了序幕。上半场的曲目主要以歌剧片段和咏叹调为主,丁毅用他那宽广的音域、抒情而柔和的音色充分表现了意大利富于浪漫色彩的歌剧角色。下半场的曲目较为宽泛,表现了丁毅艺术修养的另一面。最让人难忘的是Nicole Youle与丁毅合作演唱了《我爱你,中国》--一首充满了爱国深情的中国歌曲,两人默契的配合和高雅的艺术处理、Nicole Youle纯正的中文发音把音乐会推向了最高潮,三四分钟的演唱,竟然响起了观众七八次由衷而热烈的掌声。
音乐会结束时,由于经久不衰的掌声,丁毅不得不三次返场,为听众演唱了耳熟能详的《我的太阳》、《今夜无人入睡》、《饮酒歌》三首歌曲。音乐会后有专家和同行们评说:丁毅演唱的曲目每首歌都有相当难度的技巧和高音,他的音区从最高音到最低音表现出高度的统一,高音相当有力度。无论从哪方面看,他的旗帜和修养表现出唯美主义者的风格和戏剧内涵。即使在唱最后一首歌时,也没有能够听出来丁毅有丝毫的声音上的瑕疵。
上海歌剧院是中国最好的歌剧院之一,经常与国内外声乐大师同台演出,但与丁毅的合作尚属首次。在演出前的排练时,一些演奏家就惊奇地发现,这位久闻其名的男高音竟然有着超乎他们想象力的声音表现力和穿透力。而且即使是排练,丁毅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一丝不苟,经常会主动要求大家重新再来。
当晚,享有“北有沈湘、南有周晓燕”美称的中国着名声乐教育家周晓燕女士也到场观看了丁毅的独唱音乐会,她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丁毅的演唱令人激动和兴奋,证明了他近年来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的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音乐表现力。他的语言纯正、音乐流畅,同时也能够很准确地把握作曲家的音乐风格,这是很多歌唱家所不能具备的。他是具有国际水平的歌唱家......”本场音乐会的指挥--上海歌剧院院长张国勇说:“丁毅是与我合作过的歌唱家中与乐队沟通最默契的。这与丁毅多年积累的音乐修养和丰富的舞台经验是分不开的,他是一个实力派的歌唱家。”
由于丁毅在澳洲及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印尼“雅加达群岛艺术团”50余人专程赶到上海欣赏此场音乐会。另外还有从新加坡、泰国、香港等地专程赶来的“丁迷”。
曲众人散,丁毅在上海金茂大厦顶层,俯视着美丽的夜色,丁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说:作为音乐人,不论身在何处,都要把自己的事业放在首位,不断进取、执着追求,才能取得好成绩,靠一代又一代音乐人的努力,国家的音乐事业才能健康、稳固地发展。
此场音乐会也是丁毅报效祖国的计划之一--他要把自己在澳洲这几年的收获及经验带到祖国来,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强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促进国内音乐艺术走向世界。
❺ 华侨爱国的故事
复旦大学的第二任校长李登辉。
李登辉(腾飞)祖籍福建同安,父母为南洋群岛华侨。他在一八七三年夏诞生于爪哇,一八八七年转往新加坡读书,一八九一年赴美国留学,一八九七年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到南洋群岛,从事华侨教育事业,并参加孙中山先生在海外倡导革命的宣传工作。受到孙先生的帮助和鼓舞,他更加热爱祖国,于一九○五年回国,与留美同学颜惠庆等在上海创办“寰球中国学生会”,并参加曾少卿发起为反对美帝虐待华侨、华工而斗争的抵制美货运动,从事国际宣传工作。时曾少卿又把他介绍给复旦公学创办人马良(相伯),担任复旦总教习(即今教务长),兼课中国公学。一九○七年清政府招收江南留学生,曾聘他兼任主试。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时,他兼任英文《共和报》主笔,作国际宣传。辛亥革命军兴,武汉军政府都督黎元洪邀他为外交部长,他以“不会做官”而婉拒之,仍在沪主持复旦教务。一九一三年,复旦监督(相当于今日之校长)马相伯年老退休,校董会董事长孙中山先生推他继任。一九一七年复旦公学扩充为复旦大学。
李登辉从一九○五年回国后从事教育,主持复旦,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达四十年之久。他中年时儿女殇亡,后又丧偶,乃以校为家。国民党政府一再邀他为“立法委员”,他始终不就,而专心教育。一九四七年十一月,病逝沪寓,时年七十五岁。
陈嘉庚
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诞生在福建同安县集美镇一个普通商人家庭。他早年随父去南洋经营工商业,先后开办了30多个工厂,100多个商店,垦植了橡胶和菠萝园10000多英亩,雇佣职工达到几万人,可谓家资万贯。但身居海外的他却念念不忘祖国。早在青年时期,陈嘉庚就决心献身报国,救民于水火,1910年,他加入同盟会,剪去长辫,置身于辛亥革命的浪潮中。他先后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募捐20多万元。辛亥革命失败后,陈嘉庚认为只有提高国民素质,才能挽救劳苦大众于水火,因此他大力兴办教育。他在家乡集美陆续办起中小学、师范、商业、水产、航海、农业等许多学校。1921年,他又创办了厦门大学,这是当时福建省唯一的大学。仅1921年到1937年这16年中,他就负担了厦门大学的开办费和经常费达400万元。他逝世前在国内存款共300多万元,全部捐献给国家,用作发展教育事业。他一生为教育事业捐献的钱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他经济困难的时候资助的,当他办的公司已经被迫停业的情况下,他仍向银行借款,来维持学校的生存。毛泽东曾赞誉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清朝末年, 有个爱国华侨叫张振勋.他有一次听法国人说, 要在瓜分中国之后, 到山东烟台建葡萄酒厂, 因为那里生产的葡萄质量特别好.他就想: 中国的土地和物产,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利用呢?后来, 他就到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 生产出红、白葡萄酒20 多种, 味道十分醇美, 不但风行全国, 而且畅销海外.在1915 年万国博览会上, 张裕公司制作的金奖白兰地、雷司令等名酒获得了金质奖章
海外侨界爱国爱乡情怀实录
六十年一甲子。六十年,当年咿呀学语的婴孩已满头华发;当年孱弱的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而我们的共和国,也完成了由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到繁荣昌盛、社会和谐的沧桑巨变。新中国60华诞之际,全球华侨华人包括侨领正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对祖国母亲的拳拳深情。
本报记者/陈江松 发自上海
日前,本报记者从国务院侨办了解到,本月底将有两千多名海外侨胞应中国政府邀请,赴北京出席国庆庆典。十月一日,他们将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观看盛大的国庆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这些华侨华人代表来自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来自未建交的国家和地区的侨领。
目前,有数千万华侨华人生活在海外,由于名额的限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能登上天安门观礼台。但是,他们并没有缺席新中国的生日庆典,正以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深沉之爱。
据悉,国庆前,将有数以十万计的海外华侨华人自发组团回国参加国庆六十周年庆祝活动,其中有举家回国,也有是坐在轮椅上被推回国参加庆典的。目前,北美、南美等华侨华人聚集的国家和地区,国庆前赴京机票已很紧张。另外,在国庆节前的半个月时间内,海外华侨华人筹备的各类庆典活动,也将在海外侨胞聚集国家和地区举行。
如果将全球华人比作一片竹林,每个华人正像一株株直指苍天的翠竹——它们的枝干虽然各自挺立,但根却纠结在一起,无法分离。一株竹的力量是微弱的,但茂密的竹林却足以抵挡风风雨雨。当前全球华人在世界各地为新中国华诞举行的各种庆祝活动,正是表达着绿叶对根的情意——他们的枝叶在国外,根深扎在中华大地。
“她,
就是我的祖国啊!”
在十几年前的一次美国洛杉矾上万华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的庄严仪式上,一个身材伟岸、高鼻大眼的男子汉,眼含热泪亲手将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他就是美国熊氏集团主席、美国中华工商团体联合会会长熊德龙。日前,在第五届全球华文传媒论坛上,本报记者有幸聆听了熊德龙的故事,听他饱含深情地谈起自己的养父母,谈起中国。他对记者说:“我虽然是‘老外’的长相,没有中国血统,但我对中国有特殊的感情,我有一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
熊德龙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印尼华人,1947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亚,兼有荷兰、印尼血统,出生后被遗弃于孤儿院。当他快两岁的时候,旅居印尼的梅县籍客家人侨胞熊如淡、黄凤娇夫妇收养了他。
熊氏夫妇将所有的深情厚望都倾注在熊德龙的身上,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启发他、培育他、造就他,而熊德龙也怀着无比热烈的报恩之心,以自己的胆识和毅力创出了一番事业,崛起于印尼工商界,进而建立起遍布全世界的熊氏企业王国。目前,他的企业遍布美国、加拿大、中国、印尼、新加坡、柬埔寨等国家和我国港澳地区,名下拥有美国大兴银行、熊氏地产投资有限公司、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报业集团等几十家着名企业。
熊德龙身居海外,心系父邦,频频彰显其百分百中国心的爱国爱乡情结,热心故国和家乡的公益事业,成为饮誉国际社会的着名爱国侨领。
因为从小深受父母辈中华民族传统的影响,“爱我中华”在他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1979年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他怀着报答养父母养育之恩、回到梅州家乡尽点孝心的愿望,偕同夫人首次踏上中国这块陌生而又亲切的土地。他一踏上国门就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说:“这就是我养父养母的祖国,我现在终于回来了!她,也就是我的祖国啊!”
熊德龙回到了养父养母的家乡梅州,看望了家乡亲人,拜访了家乡地方官员,受到地方政府和乡亲的热情接待。从此,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客家亲情。他看到山区人民生活艰辛,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内心很不平静,遂立志为发展家乡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熊德龙深知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自己以前上学受教育的机会有限,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投资进行弥补。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就在自己养父所在的梅江区三角镇泮坑小学和水白中学,捐资兴建校舍,改善家乡中小学的教学条件。
1984年冬,梅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创办嘉应大学(今嘉应学院),他得知后,独捐人民币210万元,兴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德龙会堂。此后30年,他倾其所能,不断地向中国内地进行投资,先后拨出数亿元巨资资助内地的教育事业,输送了近3000名中国的基层干部出国培训。
熊德龙还极其关心家乡的公益福利事业。自1979年以来,他为梅州市的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捐资逾2000万元人民币。
熊先生还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文化科技交流,协助做好侨务工作,广泛联络,沟通侨情,增进友谊。从1986年开始,他分批邀请海外华侨、华裔代表团回中国参观考察,牵线搭桥,引进资金、项目。与此同时,分批邀请祖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领导、科技人员出国学习考察。
当有人问他,这些年在中国投资那么多,究竟赚了多少钱,熊德龙说,我到中国不是为了做生意、赚钱,为的是实践自己的诺言,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我的“家”在中国,我要宣传中国,回报我的“家”。我希望中国早日富裕起来。
“我是祖国
忠诚的儿子!”
❻ 印尼国歌歌词
"Indonesia Raya"
Indonesia, tanah airku, tanah tumpah darahku.
Di sanalah aku berdiri, jadi pan ibuku.
Indonesia, kebangsaanku, bangsa dan tanah airku.
Marilah kita berseru, "Indonesia bersatu!"
Hiplah tanahku, hiplah neg'riku,
Bangsaku, rakyatku, semuanya.
Bangunlah jiwanya, bangunlah badannya
Untuk Indonesia Raya!
Indonesia Raya, merdeka, merdeka
Tanahku, neg'riku yang kucinta.
Indonesia Raya, merdeka, merdeka
Hiplah Indonesia Raya!
<伟大的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我们的国家,满腔热血为你洒。
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头颅可抛身可杀。
印度尼西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和国家,来吧,让我们一致要求“统一的印度尼西亚”。
祖国万万岁,政权万万岁,民族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组成伟大的印度尼西亚。
啊,印度尼西亚,独立、自由、伟大,我们亲爱的土地和国家。
❼ 印度尼西亚为什么是千岛之国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的群岛国,领土有19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1400万。论面积,居亚洲第4位;论人口,居亚洲第5位。可是,它的岛屿数却名列世界前茅,达13667个,素有“千岛之国”的称号。实际上,它是名副其实的“万岛之国”!
无论就岛屿总数说,还是从群岛的总面积看,印度尼西亚的“千岛之国”之名,都是名不虚传。单就它的名字来看,其中“印度”一词,在梵文中意为“海”,“尼西亚”在希腊语中意为“岛屿”,印度尼西亚一名,就是“海”和“岛”的合称。由于岛多而分散,全国重要的海和海峡就有十多个,因此印尼又被称为世界最大的“海国”
在这些繁若星辰的海岛中,不乏气势磅礴的大岛。伊里安岛,东西长2400千米,中部宽640千米,面积78.5万千方千米,仅次于格陵兰岛,为世界第二大岛,它的西部地区,属于印尼领土。加里曼丹岛,面积约73.4万平方千米,是仅次于伊里安岛的世界第三大岛,它的2/3的面积属于印尼领土。苏门答腊岛,面积42.5万平方千米,为世界第六大岛,全部属于印尼领土。除了这些显赫的世界大岛之外,在印尼所属的岛屿中,面积超过万余平方千米的有9个,超过千余平方千米的有15个。
印尼首都雅加达,坐落在西爪哇北海岸,“雅加达”一词,在印尼语中意为“光荣的堡垒”,代表着印尼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伊里安”在印尼语中含有“人民”和“高地”的意思,意为“人民的高地”。这些岛名和城名,寄托和表达了印尼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印度尼西亚独立后,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所以又赢得了“希望之岛”的美称。
❽ 有谁知道印尼国家的历史
全称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印度尼西亚一词源出于希腊文的Indo(印度)和 Nusus(各岛),意为印度各岛。印度古籍称之为“努珊塔拉” (Nusantara)或德威安塔拉(Dwipantara),意为大洋之间的岛屿。至今仍有人称印尼为“努珊塔拉”。印度人、中国人和阿拉伯人的古代文献中,有时也泛称印度尼西亚群岛为爪哇;欧洲 旅行家和探险家则称群岛为大爪哇和小爪哇;当地人称爪哇、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的居民为爪哇人,称东边的小群岛为小爪哇。荷兰人入侵群岛后,印尼被称为荷属东印度或东印度。19世纪中叶,西欧学者最先将“印尼”用为地理名称。20世纪初,随着民族运动的发展,民族主义者开始考虑政治用语。初期使用“东印度”,1922年印尼留荷学生在荷兰成立“印尼协会”,“印尼”首次成为政治用语。1928年“青年誓言”宣布“印尼”为民族和国家的名称之后,“印尼”便被广泛使用。1945年正式定为国名。
印尼共和国位于亚洲东南部,北接马来西亚,南与澳大利亚毗邻,东西两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处东西交通要冲,占据重要战略地位。印尼是由1.3万多个大小岛屿组成,素有“千岛之国”称号,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由于这些岛屿星罗棋布,分散在海洋上,故又有“海洋之国”称号。面积 1904569平方公里。人口1.6亿(1985)。有100多个民族。爪哇人占47%,巽他人占14%,马都拉人占 7%。通用印尼语。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首都雅加达。
原始公社时期(公元前4万年~前2世纪) 印尼是原始人类发源地之一,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在爪哇岛先后发现“爪哇人”、“瓦甲克人”和“梭罗人”等原始人类化石。公元前4万年起,印尼原始居民进入氏族社会。构成印尼现代居民的祖先古印度尼西亚人(或称澳斯特尼西亚人),是公元前2000多年到公元前2世纪陆续从亚洲大陆东南部迁来的。由于迁移时间的先后和在印尼定居地点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和语言。但其共同点是种植稻谷,信仰万物有灵说,崇拜祖先灵魂,实行土地公社的共同耕作,居民通行互助合作的生活方式。
古代社会(公元前2世纪~公元16世纪)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南海交通与贸易的发达,印度人来往群岛的增多以及印度文化的传入,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出现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叶调。公元3~7世纪,出现受印度文化影响的奴隶制王国,如西爪哇的达鲁曼、中爪哇的诃陵和东加里曼丹的古泰。印度种姓制度被移植来作为统治人民的社会制度。5世纪佛教开始传入。新兴地主阶级以佛教为武器反对为奴隶主阶级所控制的婆罗门教。经过长达3个世纪左右的斗争,佛教取代婆罗门教的地位。
7世纪中期,苏门答腊和爪哇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以苏门答腊巴邻旁(巨港)为中心的室利佛逝王国,迅速发展为海上商业帝国。室利佛逝是当时东南亚佛教中心。7世纪之后,爪哇各独立王国之间、特别是印度教的珊阇耶王国与佛教的夏连特拉王朝(山帝王朝)在争夺中爪哇的霸权。856年夏连特拉最后失败,王子逃往苏门答腊,继承室利佛逝王位。到10世纪,爪哇政治中心从中爪哇转移到东爪哇的布兰塔斯河流域。11世纪起,室利佛逝国势日衰,到13世纪未终于灭亡。
1222年爪哇建立新柯沙里王国。在格尔塔纳加拉统治时期(1268~1292),王朝发展为印尼第二个跨岛的强国。1292年新柯沙里王朝亡。1293年2月,格尔塔纳加拉之婿罗登·韦查耶与中国元军合力,击败复辟势力,次年又赶走元军,建立麻喏巴歇王国,版图包括今印尼国土和马来半岛。13世纪末,伊斯兰教进入印尼后广泛传播,属领王公和爪哇海岸地区长官先后皈依伊斯兰教,建立穆斯林政权,脱离王国。1478年东爪哇封建领主军队攻陷麻喏巴歇首都,王国遂亡。
16世纪末,印尼各主要岛屿兴起较为强大的穆斯林王国。爪哇有马打蓝和万丹,苏门答腊有亚齐,其中以农业为基础的马打蓝最为强盛。17世纪初,马打蓝苏丹阿贡(马斯·朗桑)致力于统一爪哇,征服内陆印度教王国。
荷兰殖民统治时期(16世纪末~1942年) 16世纪西方殖民者纷纷来到东南亚地区。1511年7月1日A.de阿尔布凯克率领葡萄牙舰队侵入印尼。1596年荷兰商人组织第1支殖民先遣队闯入印尼。1602年荷兰政府批准成立具有政府职权的联合东印度公司(以下简称公司)。1619年公司占领雅加达(改名为巴达维亚)后,就以它为基地,开始了长达350多年的对印尼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殖民掠夺。在公司统治时期(1602~1799),印尼各族人民展开轰轰烈烈的反抗斗争,其中规模较大、历时较长的反抗有杜鲁诺佐约的抗荷武装斗争(1674~1679)、苏拉巴蒂起义、基·托坡领导的万丹人民起义(1750~1755)。印尼人民持续不断的武装斗争延缓了印尼殖民化的进程,加速了公司跨台。1800年荷兰“巴达维亚共和国”接管印尼殖民地。(见彩图)
1806年法国拿破仑一世占领荷兰,继而派H.W.丹德尔斯任印尼总督(1808~1811)。1811年英军攻占印尼,建立短期统治(1811~1816),T.S.莱佛士为副督,推行自由主义政策,实行货币地租制,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1816年荷兰收回印尼的统治权,恢复公司某些剥削制度,从而侵犯封建主和伊斯兰教阿訇的权益。日惹土邦爱国封建主蒂博·尼哥罗领导人民起义(见蒂博·尼哥罗起义)。在苏门答腊也爆发伊玛目·朋佐尔领导的斗争(称比达里运动)。荷兰财政日绌,为搜刮印尼资源,总督J.C.van den博施于1830年实行强迫种植制,规定农民必须把大部分土地和时间用于种植欧洲市场所需要的农作物,并按规定价格卖给殖民政府。强迫种植制给荷兰带来神话般的利润,大大促进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荷兰本国工业资本的发展和印尼农民不断起义,荷兰被迫废除强迫种植制,从1870年开始在印尼推行土地法和全面占领印尼的新殖民政策。土地法颁布后,以荷兰为首的外国资本大量涌入印尼,争租土地,经营大种植园,兴办各种近代企业。货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村社瓦解和农民分化过程。印尼逐步沦为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爪哇农民运动也出现新特点,19世纪90年代,爪哇爆发规模较大的农民运动──“萨敏运动”。运动的领导人萨敏主张恢复原始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1907年,萨敏等人被流放。荷兰所发动的大规模殖民战争遭到印尼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特别是亚齐人民坚持长达30多年的武装斗争(见亚齐战争)。直到1910年荷兰才征服整个印尼。
20世纪初由于印尼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荷兰在印尼实行所谓“伦理政策”,推广欧式教育,在印尼开始出现一批新知识分子。印尼妇女运动的先驱者R.A.卡蒂尼(1879~1904)在唤起民族觉醒运动中作出重要贡献。1908年在爪哇成立至善社(又译崇知社)。此后,全国性和地区性的不同性质的民族主义组织相继出现,尤其是印度尼西亚伊斯兰联盟(1912)和“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1914)在领导和推动民族解放运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中的激进派参加伊联工作,使“伊斯兰联盟”发展为民族统一战线组织。1920年,“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改名为东印度共产主义联盟。1921年宗教民族主义者禁止成员跨党,共产党人被迫退出伊联中央。此后,在共产党人领导下,工人运动有所发展,农民也纷纷加入党的群众性组织──“人民同盟”。殖民当局采取残酷镇压措施,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被流放国外。1926年共产党人领导印度尼西亚民族大起义,但遭血腥镇压。
共产党起义的失败和伊斯兰联盟的衰落,为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夺取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权创造了条件。1926年苏加诺在万隆创立研究俱乐部,1927年7月成立印尼民族主义联盟,苏加诺任主席。1928年10月28日,印尼各地青年代表在雅加达召开大会,通过“青年誓言”,强调印尼儿女承认一个民族、一个祖国、一种语言,有力地推动印尼民族的形成。1929年殖民当局逮捕苏加诺等领导人,宣布民族党为非法组织。民族党后分裂为印度尼西亚党和印尼国民教育党(又称新民族党),从事合法活动。地主资产阶级各政党只提出温和的改革要求,脱离群众,致使工农运动失去革命领导,1933年“七省”号军舰起义也很快遭到镇压。苏加诺第2次被捕。30年代后半期,印尼民族主义者的有识之士决定与荷兰合作,共同反对法西斯。由于荷兰政府顽固地拒绝在印尼实行任何政治改革,多数民族主义者轻信日本的宣传,幻想依靠日本人求得民族独立。
日本占领时期(1942~1945) 1942年3月日本军队侵占印尼,荷兰殖民当局投降。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对印尼进行疯狂掠夺和搜刮;同时,为了拉拢有影响的民族主义者作为政治工具,就把苏加诺和哈达从流放地接回。在日本占领期间,多数印尼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基本上采取与日本占领当局合作的立场,同时利用合法身份进行大量民族主义宣传工作。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和一些民族主义抗日派在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日斗争。从1943年起,艾地等人领导印度尼西亚独立运动党,在爪哇、苏门答腊等地举行起义。随着战局的失利,日本侵略者又玩弄政治阴谋,1945年春,准许印尼筹备独立。6月1日,苏加诺在独立筹备调查会(后改为独立筹备会)上发表有关“建国五项原则”的演说。
印尼独立与印尼共和国(1945~)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印尼人民发动八月革命(见印度尼西亚八月革命)。8月18日,独立筹备会通过宪法,苏加诺、M.哈达当选为正、副总统。9月确立总统内阁制,11月改行议会内阁制,地主资产阶级夺取了政权。同年9月英军在印尼登陆,荷兰也企图卷土重来。荷兰殖民者在1947年和1948年先后发动两次殖民战争。印尼人民展开英勇的捍卫民族独立的斗争。在帝国主义压力下,印尼资产阶级政府先后被迫签订《林芽椰蒂协定》(1947)和《伦维尔休战协定》(1948),1949年11月,哈达政府与荷兰在海牙签订圆桌会议协定。印尼各族人民反对和抵制保留荷兰特权的联邦制,强烈要求统一。1950年8月15日,苏加诺正式宣布成立统一的印尼共和国。
共和国成立后,印尼政党林立,主要政党有马斯友美党、伊斯兰教师联合会(1952年退出马斯友美党)、民族党、共产党、平民党、伊斯兰联盟党和社会党。它们基本上组成 3种政治势力。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使国内政局动荡不定,内阁更换频繁。50年代中期,在共产党支持下,先后两次组阁的民族党奉行进步的和反帝反殖的不结盟的内外政策。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在印尼召开会议,发表着名的万隆十项原则(见万隆会议)。1956年印尼宣布废除圆桌会议协定。在帝国主义策动下,1956~1958年在苏门答腊、苏拉威西等地先后发生军事叛乱。苏加诺为了平衡左右政治势力,掌握政局最高控制权,于1959年宣布恢复1945年宪法,倡导“纳沙贡体系”(民族主义、宗教、共产主义三大思潮合作),对外继续奉行反帝反殖政策。
60年代在国内外基本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拥有实力的军人集团势力迅速发展。1965年印度尼西亚“九·三○”事件之后,军人集团控制政局,大规模镇压印尼共产党和清洗异己势力,并逐步剥夺苏加诺总统的职权。1968年苏哈托正式就任总统。此后苏哈托多次连选连任总统。
印度尼西亚历史苏哈托执政期间,对外政策基本上执行亲西方国家路线,但致力于加强区域性合作。对内执行大力引进外资,发展“替代工业”和“面向出口”工业,从1965年至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7%左右,国民经济有所发展,但外国资本和新生的官僚资本控制了国民经济主要部门,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世界市场。1976年印尼军队侵入东帝汶,同年7月印尼国会宣布把东帝汶“并入”印尼版图。
❾ 印尼被称为千岛之国的原因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的群岛国,它横贯赤道,领土有19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1400万。论面积,居亚洲第4位,论人口。居亚洲第5位,可是,它的岛屿数却名列世界前茅,达13667个,素有“千岛之国”的称号。实际上,它是名符其实的“万岛之国”!仅国内的千岛县,一个县就有岛屿1千多个。廖内县则更多,达2500个。无论就岛屿总数说,还是从群岛的总面积看,印度尼西亚的“千岛之国”之名,都是名不虚传、单就它的名字来看,其中“印度”一词,在梵文中意为“海”,”尼西亚”在希腊语中意为“岛屿”,印度尼西亚一名,就是“海”和“岛”的合称。此外,印度尼西亚还有一个动听的土着名称叫“奴山打拉(NU一santara),也正是“群岛之国”的意思。由于岛多而分散,全国重要的海和海峡就有十多个,因此印尼又被称为世界最大的“海国”。
❿ 哪些国家讨厌中国
老是喜欢欺负别的国家,老是拿别的国家所谓"人权"说事,喜欢干涉别国内政的这样的国家有点"犯嫌";姿态较低,文化教养很好,喜欢与别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这样的国家比较讨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