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当今有用郡县制吗
没有。中国用的行省制度。
现在中国地方政治制度脱胎于元朝的行省制度,其实质是地方拥有与中央类似的具备完整行政、司法、军备等职能的政府体系。郡县制是秦朝开始在中国沿用近两千年的地方政治制度,其特点是第是宏观上实行中央集权,地方对中央负责,中央可以任免地方人员、对地方直接下令、征收地方税收、监督地方工作、控制军备等等;同时地方政府结构多项职能合一,县一级行政单位地方司法、行政、公安等职能皆系于县长(古代叫知县什么的)一人,郡一级也类似。
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起源于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
(1)现代中国为什么不实行郡县制扩展阅读:
行省制是蒙古族统治者在中原地区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自元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抚的高层督政区体制较稳定地确立了下来。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元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该体制有三个特点:
1、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
2、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3、元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
② 为什么郡县制被废除了
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废除,最初的郡县制和现在的省市的级别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③ 由盛行到没落,郡县制为何推行,又如何发展至结束
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得到了广泛采用。它最大的特点便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并实行留任期制,使地方严格的被中央所控制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维护国家的统一。
郡县制的实行也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也是中国从贵族封建制度过渡到封建专制制度的标志。郡县制的历史还要从春秋时期开始说起,他起源于楚国,建立于秦国,最终成型于汉朝。郡县制的发明取代了分封制,对秦朝之后的朝代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隋朝统治期间,废除了所有郡,用州来将他们取而代之,并在每个州设置太守进行管理。唐朝时期也延续了隋朝的地方制度,只不过是将管理的官员变成了刺史。陆陆续续的唐朝时期的郡县制也有一定的改变,但是到了元朝时期就已经被变为了州县制。通过各方面来分析,郡县制对中国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他在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并打破了西周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使得中央可以直接管理地方,对防止地方割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极大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郡县制的发明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一大标志,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为已经僵化的政治体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④ 造成郡县制弊端的根本原因
郡县制的推行,虽然能够避免分封诸侯所带来的相互攻伐、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的出现,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至少在这一点上也不完全尽然。王绾等大多数秦臣向秦始皇建议实行分封制,实际上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后世许多人只看到郡县制的先进性,却忘记了它在当时条件下存左的一些局限性---毕竟秦王朝还不像以后封建王朝那样发达,同时它刚刚结束长达五百余年的分裂历史。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分裂,人们的心思早就“野”了,他们既希望统一,又对统一极不适应;另外还有许多人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反对统一,破坏统一局面。
后世还有一些人认为,王绾逆历史潮流而动,其政治才能和远见卓识不如廷尉李斯。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实际上,王绾是秦王朝卓越的政治家和开国元勋之一,其才能决不在李斯之下。王绾与隗状任秦始皇统一后秦王朝的第一任丞相,本身就证明了这一点。因为,秦始皇受法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思想的影响很深,对臣下的选用是极为严格的。尽管由于缺乏记载,今人不知道在秦统一的过程中王绾到底做了一些什么,但是若非没有卓越的政治才能,没有在灭六国的战争中起过重大作用,秦始皇是不可能选取王绾来担任丞相这一重职的。秦统一后,作为“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的丞相,王绾对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健全,对各种巩固统一、维护统一的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都起了重要作用。譬如,皇帝制度的建立,郡县制的推行,度量衡制、货币和文字的统一等,王绾都是主要的策划者和领导者。至于向秦始皇建议实行分封制,并非是他没有见地,相反却充分表现出了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远见卓识。因为,他所提出的实行分封制并不是要在全国全面恢复分封制,而只是在原燕、齐和楚国这些远离统治中心的边远地区实行分封制,以加强统治。这些地区不仅距离秦王朝的政治统治中心十分遥远,而且地区广大,同时旧贵族势力活动猖撅。所以,王绾建议秦始皇将皇子分封在这些地区,以解决巩固统一的燃眉之急。
不过,对李斯一直怀有好感的秦始皇经过一番考虑,没有接受王绾等大多数人的意见,最终决定实行郡县制,他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都是因为分封诸侯王造成的。仰赖宗庙保佑,天下初定,又重新建立诸侯国,是树兵立敌,如果再求得安宁息和,岂不是太难了!廷尉的主张是对的。”(见 《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在李斯的坚持下,经过秦始皇的批准,郡县制在全国推广开来。经过秦始皇任命的地方大员肩负着皇家的重托,坐上马车纷纷上任去了
⑤ 郡县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秦代推行的郡县制的影响是深远的。今日中国的省县制就是由郡县制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
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度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极大,直至今日。一是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是对秦朝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二是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⑥ 郡县制是什么时候停止使用的
盛行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中文名:郡县制
特点:类似于行政区划
来源:《逸周书作雒》
形成:春秋战国
分享
简介
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行政区划)的总称。
西周时县大于郡,《逸周书作雒》:“千里百县,县有四郡”;《左传》哀四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春秋时代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管理而置县和直接任命一些不得世袭的官员为地方官。后来晋又在国内置郡。由国君任免地方官,这制度使分散的权力层层集归中央,防止因分封而导致分裂。至战国时代这种制度逐渐为各强国采用,逐渐减少分封于贵族的地区。
点击查看图片
秦国郡县制
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武公越过陇山,锋镝直指占据今甘谷的冀戎,平定后,以族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行政管理机构——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这是中华县制之肇始。而秦代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全境推行“郡县制”的朝代。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出现过应否置郡的争论。当时不少大臣,特别是李斯的上司王绾,认为原楚国、燕国、齐国等地的领土都远离秦国,主张实行分封,授各地贵族予世袭的诸侯名份,惟身为廷尉的李斯认为分封制是周朝诸侯混战的根源,他大胆地反驳道,周制订的这个政策已经证明是一个政治灾难。周王室的亲戚一旦取得了他们的土地,立刻互相疏远和进行战争,而天子则无力阻止他们,所以结论是“置诸侯不便”。他力排众议建议实行郡县制,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在郡县制底下,共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相当于省长)、尉(相当于防区司令)和监(相当于监察专员)各一。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至汉代仍承袭这个制度,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管理,自此成为日后各朝地方政制的基础,直到唐朝,才被道路制所取代。
唐代柳宗元写有政论文章《封建论》,认为中国分封制度是百害而无一利,并阐发了郡县制的优越性。
来历
春秋时代,随着世卿世禄制被官僚制的取代,地方组织也逐渐有采邑制转为县制~郡制。县与郡的出现,同春秋时的政治形势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春秋初期,诸侯国内普遍实行采邑制度。到了中后期,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按田亩征收赋税,原有的采邑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这是,一些国家在所占有的领地的地方推行由国君直接管理的县郡管理体制。最初的郡大底建于边境地区,区域虽大,地位却比县底。晋国的赵简子曾于公元前493年宣布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左传》哀公二年这是我国历史上推行县郡两级制的开端。这个时候县的建制高于郡。开始时,县和郡都是有国君派官驻守,后来为了扩大兼并和抵御外敌的需要,就成了固定的地方政权组织,有权应变边境的突发事变。发展到了战国时,随着边地日益繁荣,就在郡下分设若干个县,郡在建制上的地位高于县,并逐渐形成郡县两级地方组织。
光有中央政府机构而无地方行政机构,仍然形不成强大的封建统治网络。但建立什么样的地方行政机构,这在秦统一六国之后是经历了一场激烈争论的。以丞相王绾为首的群臣,主张沿用周代以来的封国建藩制度,分封诸皇子为王。他们的理由是有利于统治新征服的六国地区。而廷尉李斯则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诸侯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度。很显然,李斯的主张符合专制皇权和统一的要求。因而得到了秦始皇的采纳,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后随边境的不断开发和郡治的调整,增至四十余郡。
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其组织机构与中央政府略同,设郡守、郡尉、郡监(监御史)。郡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掌全郡政务,直接受中央政府节制;郡尉,辅佐郡守,掌管全郡军事;郡监,掌监察工作。
郡以下设县或道。县是秦朝统治机构中关键的一级组织,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机构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单位。内地设县,边地少数民族地区设道。满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设县长。令、长为一县之首,掌全县政务,受郡守节制。县令下设尉、丞。尉,掌全县军事和治安;丞,为县令或县长的助手,掌全县司法。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乡设三老、啬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税收,游徼掌治安。乡以下为里,是秦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设里正或里典,其职能除与乡政权职能大体相同外,还有组织生产的任务。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亭。秦规定,两亭之间相隔十里,设亭长。亭遍布于城乡各要地。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已有县、郡的设置。春秋的县可分为两种类型:楚和秦的县都直属于君主;晋、吴的县多是卿大夫的封邑。两者都是直属于国君的别都,具有边防重镇的作用。楚武王灭掉权国,将其改建为县,是为设县之始。春秋后
⑦ 中国省制的开端为什么是行省制而不是郡县制
地方行政制度沿革大致可概括为:秦汉郡县制,唐宋道路制,元清行省制,明三司制。
省原指行政官署,如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所谓三省)。在元代出现行中书省,即代中书省在地方行政,简称行省,这是行省制的开端,沿用至今。明代没有延续这一制度,而是在地方设布政使司、都司、按察使司,分管行政、军警、司法,彼此牵制监督。清代沿用行省制,下设府、县。
这方面属于历史地理学关于古代行政区划的研究,可以看《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写得很详细。
⑧ 秦朝的郡县制是谁制定的,它是现在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吗
秦朝的郡县制正史上面记载是由秦朝丞相李斯所设计的,但事实秦国的郡县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商鞅时代!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很多史书中记载的都是秦始皇一统中国之下,采取丞相李斯建议,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就连我们所学习的中学历史课本中,也是这样记载的,但事实上这种说法不妥!
在这里还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秦朝的郡县制并非是严格意义上中国现代行省制度的开端,秦朝的地方制度只是为后世的地方制度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但是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并没有行省划分这样的意识,也不具备建立行省制度这样的物质条件!中国现代的行省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元朝才是最早建立行省制度的朝代!
⑨ 我国行政区划的开始,是分封制还是郡县制,若是郡县制,请解释分封制不是的原因
分封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社会制度,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即相当于中世纪欧洲诸王国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即现代意义上的联邦的基础。周王是共主性质的(共主是氏族社会遗留的领袖模式,禹为最后的氏族共主)。诸侯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因此分封制不能算作行政区划,真正的行政区划应该是从郡县制开始。皇帝可以任免地方官员,颁布法令地方去执行。
⑩ 西周灭商后,为什么不能搞郡县制
按照中国传统观点,秦始皇废除封建制后,实行的是郡县制,这种制度一只延续到现在。包括汉唐宋明等中国近2000年来主要的朝代。
*--------------------
与封建制相比,郡县制有几个重要特点:
*--------------------
1,中央集权。封建制度地方的权利归诸侯,而诸侯是世袭的,相对独立,中央权利比较松散。而郡县制地方的权利完全归中央,中央委派太守县令等代表中央来管理地方。因此形成了严密的中央集权体系。
*--------------------
2,贵族几乎消失。封建时期,掌握政治权利的是贵族。中央是天子和周公召公等贵族,地方是“公侯伯子男”等贵族(统称叫诸侯)。这些贵族都是世袭的,有很高的独立性和尊严。天子对他们的控制也非常松散。而郡县制,中央是三公九卿丞相等,地方是太守县令等。这些都是一时充任的,很少会担当一辈子,更别说世袭了。郡县制时期也有“公侯伯子男”等封号,但这些都是虚的,没有实际封地。与封建时期的封号完全不同。总之,封建时期,管理国家需要贵族,而郡县时期,管理国家不需要贵族,因此贵族几乎消失了。
*--------------------
3,平民的地位显着提高。封建时期,贵族以及大臣,称为“君子”。平民称为“小人”。国家是由君子来管理的,小人不能参与国家管理。但郡县制时期,很多大臣都是平民出身。隋朝实行科举.
至于封建制嘛---
*--------------------
封建制度和中央集权是完全对立的,水火不容的。
封建制度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政治。中国封建制度最完善的是西周。
天子代表上天管理天下,但古代天子的能力有限,不能管太多的地方。于是天子只管理首都周围的地方,叫“京畿”或“邦畿”。其他的地方又天子分给亲戚或功臣世代管理,给起封号等级为“公侯伯子男”5等。称为:“封邦建国”。诸侯的义务是要定期朝觐天子,定期向天子贡献,天子打仗的时候要派兵帮助。诸侯的权利是世代他的领地,控制领地内所有军政民政大权。
由此可见: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分权,地方独立。因此,后来不可避免的引发诸侯之间的混战。于是大国吞并小国。最后在战国后期形成了七个大国。这七个大国由于战争的需要,在起内部建立了集权政治制度,不在搞封建的那一套了。七国中的秦国最终吞并了其他国家,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国家。
秦始皇出于自己的私利,考虑到封建制度的弊端,决定彻底废除封建制度,实行中央集权,不在封邦建国了,国内再也没有诸侯了,而是皇帝直接统治的各个郡县。这又叫“郡县制”。与封建向对立。
秦朝虽然短命,但其指定的很多制度保留下来,甚至发扬光大。例如“中央集权”等。一直保留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