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的代称有华夏、九州、中华还有什么
中国的代称有华夏、九州、中华还有“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海内”、“赤县神州”、“丝国”、“四海”。
1、赤县神州:中国称为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包含了九个州。
2、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译文:神州,中国的代称。)
3、海内:《史记·高祖本纪》:“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译文:我统一了天下啊衣锦还乡。)
4、四海:《史记·高祖本纪》:“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王侯”:大王出身低微,诛杀暴乱叛逆,平定四海,有功劳的人就割地而封王封侯。
5、丝国:在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称呼中,以古希腊、古罗马人为代表的欧洲人给中国起的名字最为独特——“Serice”,意为“丝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最早使用丝绸的国家,大概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国丝绸开始输入欧洲;而丝绸的大量向欧洲出口,则始于公元前二世纪初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以后。
美丽柔软的丝绸,让欧洲人对这个遥远神秘的东方古国充满了想象,于是就有了“丝国”这个美丽的称呼。
(1)古代中国怎么称呼扩展阅读
九州的说法源自大禹时代。传说尧舜时,发大洪水,大地一片汪洋。大禹治水成功后,分天下为九州,也就是九块可以居住的陆地。
事实上,“州”从字形上看,是河流环绕着高地、山丘之形,每一个“州”,都是一个高于水面的可以住人的陆地板块。这样的陆地板块共有九个,也就是“九州”。
大禹采用“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高处凿通,低处疏导”的治水理念,疏通河道,让洪水快速通过,最终导之流入大海。经过13年的治理,洪水终于全部都向下游流入海中,江河从此畅通,中华大地上也就初步形成了“九州”。
“华夏”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朝,用来指代当时的国家疆域。“华夏”一词中的“夏”与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国号有着直接的联系。
而“中华”一词,自古有之,现在更是纳入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中。依据现有文献记载,“中华”一词产生时间应在魏晋以前,是天文用语,指的是浩瀚星空里的中华东门、中华西门。
❷ 古代的中国称呼什么
令尊 令郎 令千金 令爱 令媛 拙襟 相公 娘子 犬子 贱内 鄙人 老夫 本宫 朕 寡人 学生 夫子 先生 大人 贤伉俪 在下
❸ 你知道哪一些古代中国的称呼
古代中国的称呼中华:秦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即中国,“华”是华夏族的简称。唐代韩渥诗:“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和“外国”对用。
❹ 中国在古代有哪几种称呼
中国在古代有华夏,中华,九州,赤县,海内等称呼。简介如下:
1、华夏。也称“夏”或者是“诸夏”。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原住民的自称,以区别四夷。
2、中华。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渐广。
3、九州。又名神州,十二州,是中国汉族先民在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地域区划。
4、赤县。指华夏,中国,中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5、海内。是指国境之内,也就是指全国。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❺ 自古以来关于中国的称呼都有哪些
1、华夏
这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 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2、九州
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九州”的记载。
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的均为九个州。“州”正式成为政区是东汉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范围。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3、四海
古时候,中国曾有“四海”之称,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九州”说。
4、Cina
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国人,尊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许多发达国家几乎都用与之音近的名词来称呼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丝绸”的“丝”读音而来,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china)”或闽南话的“茶”。
(5)古代中国怎么称呼扩展阅读:
事实上,“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以后。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China(“中国”)。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1949年成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将“中国”概念完善、充实到今天的含义。
❻ 中国在古代又被称作什么
中国古代由于地理位置,在古代被称为中原,古人管京畿也叫中州,或者赤县(古代首都设置赤县),这也是国家的代称,番薯异邦也管我国叫中土或者天朝。而九州这个称呼是泛指夏禹王分封的古中国的九个地名总称。古代朝代的国号也是中国的代称,比如汉,唐,等等,现在外国人还管我们海外华人叫唐人。大概就这些了。
❼ 在古代我国也被称呼为中国吗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在古代并没有直接称呼我国为中国,而是以两种方式来称呼中国。
比如汉朝时称呼自己为大汉,唐朝时称呼自己为大唐,其他朝代时就直接以朝代称呼。
只不过因为汉朝和唐朝这两个朝代太能打了,所以后来很多其他朝代的文人墨客在写文章、写诗词称呼自己的时候,也用大汉、大唐来指代自己。
比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长恨歌》时,第一句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直接用“汉皇”来形如唐玄宗李隆基。
到了后来,唐朝强大起来后,唐人就成了中国人的代称,现在遍布全球的唐人街这一称呼就是来自于大唐。
里面的“中国”两个字就是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
这件青铜器也因此被命名为“何尊”,成为我国首批一级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❽ 古代中国究竟怎么称呼,盘点古代中国的别称
中国会有朝代更迭,唐的时候外国人称为"唐“,五代十国叫什么?宋与辽对峙的时候,强大的辽国切断了外国对宋朝进贡之路的时候,争夺了部分存在感,所有的国家称中国为契丹。
最初,中国只是中原之国的简称,周朝时,南方的楚国游移于正统的周文化之外,楚人称周就称作中国,但他们所指的中国不过是泛指中原之地的国家,而不是指如今的整个中国大陆,事实上,直到十九世纪中期,中国才正式成为我们国家的代称。因为语种的不同,古代世界对中国同样有很多种叫法。接下来我们就简单的介绍几种古代中国的别称。
我们所说的别称主要还是印度的平民对于中国的称呼,因为中国与印度同为大国,所以两国人民彼此知道对方的存在也是无可厚非的。
古印度使用的文字是梵文,在这种完全不同的文字体系中,中国被称作"支那"。但是在我们的印象中,支那并不是什么好词,因为日本人在侵华战争期间也如此称呼中国,支那就变成了一个带有侮辱性的称呼。其实不然,支那这个名称的来由据后人从大量的佛经之中考证,很可能是印度人对"秦"的音译,因为在梵文中支那读作"cina",这与秦的发音极为相似。
比较令人信服的证据是着名的佛学大师玄奘的记述,他在书中法师记载了他前往印度求经时与印度戒日王的对话,当时戒日王听说玄奘是来自东方的佛教信徒,就问起了摩诃至那国(摩诃在印度语中的意思是伟大),当时玄奘法师的回答就是,支那是前朝的国号,如今已经称作大唐了。这个例子恐怕是最具说服力的,至于很多人将支那说成是思维的意思,那恐怕是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谬误了。
唐代是中国最为开放的一个时代,这个时期与外国的交流非常频繁,当时很多中亚国家的商人和教徒不远万里前来中国,这一时期的唐王朝给他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唐王朝的富庶和强大让他们从心底里佩服和敬仰,所以当这些人穿越漫长的道路回到自己的国家之后,把自己的敬仰之情变成了一种对中国的敬仰。所以很多伊斯兰国家对中国的称呼就是以"唐"作为代称。
除了印度之外,俄罗斯对中国的称呼也和今天完全不同,因为当时契丹的强盛,影响范围已经抵达了俄罗斯和欧洲,所以契丹就成了俄罗斯人眼中的中国了,在信息传递不发达的古代,这样的情况十分常见。
中国之所以被叫做契丹,和一个叫马可波罗的老头子也有关系,马可波罗明明是来的元朝七日游,回去后却兴奋的说契丹如何富庶、如何好,此时也说明契丹的存在感已经超过了元,从此“契丹”就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在俄语、希腊语,以及中古英语中,整个中国均被称为“契丹”。当然,这是因为契丹当时在世界上比宋更有存在感的缘故,在许多强盛的朝代,就不存在这种喧宾夺主的可能性,比如秦、汉、唐,外国人直接称之为秦、汉、唐。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称呼是,“秦人”、“汉人“、“唐人”。
现在在俄语中中国的发音是“Kitay”,英语“China”而是从俄语演变翻译而来的。当然“China”也有瓷器、瓷都的意思。新航路开辟后,瓷器成为最珍贵的礼物,风靡欧洲大陆,十七世纪的英国人直接用“中国货”(Chinaware)指称来自中国的瓷器。
目前有10个国家依然称中国为契丹,都是拜马可波罗所赐。也有人一口咬定,欧洲人就以“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久而久之,欧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了,只记得瓷器了。不管怎样,马可波罗起的作用还是巨大的,险些把中国变成一个小小的辽国,这对于华夏民族而言,并不是一个有尊严的称呼。
❾ 中国在古代都有什么称呼
中国的别称
赤县·神州:赤县、神州之称,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驺衍的人,他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
华:古同“花”,引用为美丽而有光彩。对华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自以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作华。《左传疏》:“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另一种说法是:“华”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欢红颜色,把红颜色看做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也许,古人崇尚火,火有红色光华,所以称华。)还有一种说法,华是我国古称华夏省简而来。“华”作为中国的简称,历史悠久。
诸华:由于周朝人自称为华,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许多诸侯国,就称作诸华。晋代杜预为《春秋左传》作的注释上说:“诸华,中国也。”
中华:秦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即中国,“华”是华夏族的简称。唐代韩亻屋诗:“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和“外国”对用。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民族的总称。
夏:在古代有“大”的含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后来人们就常用“夏”来称呼中国。
华夏:商朝时,由于实行了裕民政治,政治与文化都比以前有所进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都向商称臣。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
诸夏:此称类似“诸华”,开始是指华夏民族各诸侯国,以后用来称呼中国。
中夏·方夏·函夏:都是有关中国的代称。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此后,中夏即指中国。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景阳《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方夏,《尚书》:“诞膺天命,以抚方夏。”注:“以抚绥四方中夏。”中夏即指中国。
禹城·禹迹·禹甸:相传古代洪水滔天,大禹治水造福于世。据说,禹治水后,依山川形势划定九州,所以后世相沿称中国为禹城、禹迹(禹治水足迹遍全国)、禹甸(“甸”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九州:源于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的传说。九州,相传夏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
《淮南子·地形》又载:中国古代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兖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嗣后,九州便泛指中国。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来的还有九域、九囿、九土、九区、九野。宋代绘制《九域图》即中国地图。唐诗有“月儿弯弯照九州”之句。
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据《汉书·郑祀志》载:“禹牧九州之金,铸九鼎,像九州。”
九区:晋朝卫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据宋朝《九域图》、《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
八州:《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九囿:即九州:《通鉴外记》:“人皇氏作山川土地之势财度为九州,谓之九囿。”
九土:即指九州。《国语》:“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
九野:谓九州也。《后汉书》“疆理九野”即指中国。
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周围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做海内,把外国叫做海外。《战国策·秦策一》:“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辞国,制海内。”《史记·高祖本纪》:“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戴公葆
❿ 中国古代有哪些称呼中国的名称
中国在古代有华夏,中华,九州,赤县,海内等称呼。简介如下:
1、华夏。也称“夏”或者是“诸夏”。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原住民的自称,以区别四夷。
2、中华。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渐广。
3、九州。又名神州,十二州,是中国汉族先民在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地域区划。
4、赤县。指华夏,中国,中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5、海内。是指国境之内,也就是指全国。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