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当代着名的禅宗高僧有哪些
最有名的,当是虚云老和尚的衣铱传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净慧法师,承接虚云老和尚法脉,为禅宗五家七宗之嗣法传人。他的弟子有名的如柏林禅寺的主持释明海法师、提倡网络禅堂的明一法师等等,更多的修行有证的弟子难为我们所知。
一诚法师,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沩仰、临济法脉。
传印法师,沩仰宗法系第九代传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台湾的星云大师,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弘法寺的本焕老和尚的传法弟子印顺大和尚,。
还有山东博山正觉寺的能行长老、主持仁炟法师等,还有更多的,为我们所不知。
‘贰’ 禅宗创始人是谁
禅宗创始人为菩提达摩。
达摩祖师,原印度人 ,原名菩提多罗,后改名菩提达摩,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主要宣扬二入四行禅法,达摩祖师的思想,对中华文化起了很大的影响。
(2)中国禅意大师有哪些扩展阅读:
菩提达摩生平:
菩提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慧能大字不认识一个,但是却通晓佛经的原因,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死于洛滨,葬熊耳山。
二、禅宗起源
释迦摩尼佛和大众弟子在灵鹫峰上,释迦摩尼佛不像平时说法一样,这一次他手中拈起一支花,大众中都不解他的意思,唯独迦叶尊者心领神会、破颜一笑,释迦摩尼佛看到了,在大众中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嘱咐摩诃迦叶,勿令断绝”,这是禅宗的来源,从西土迦叶尊者到达摩祖师,一共在西土传了二十八代,传到菩提达摩之后,大乘运势东转,所以达摩东渡传法,禅宗落地中国,在中国发扬光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禅宗
‘叁’ 中国的禅宗比较出名的有那几位
中国佛教宗派。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故又称达摩宗;也因自称得佛心印,又称为佛心宗。达摩于北魏末活动于洛阳,倡二入四行之修禅原则,以《楞伽经》授徒。弟子有慧可,僧璨为再传。璨弟子为道信。信弟子弘忍立东山法门 ,为禅宗五祖。门下分赴两京弘法,名重一时。其中有神秀 、惠能二人分立为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神秀住荆州玉泉寺 ,晚年入京,为三帝国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宝林寺,门下甚众,以惠能为六祖。后为禅宗正宗。相传南北二宗之争,始自五祖弘忍选嗣法弟子。神秀作偈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忍以为未见本性。惠能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忍以为得其禅之心要,故密授法衣,认可其嗣法地位。以后北宗主拂尘看净之渐修;南宗主张顿悟而即身成佛。认为舍离文字,直探心源,闻言当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才是修禅正途。其禅法可概言为无所住而生其心,即由定发慧。惠能的《六祖坛经》为本宗代表着作,其他如《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皆有重大影响。
惠能弟子中最负盛名的是南岳怀让(677~744)与青原行思( ?~740 )。另有神会居洛阳荷泽寺,创荷泽宗,被尊为七祖。门下有磁州智如、益州南印等。怀让住南岳衡山,创南岳系。青原住江西吉安,创青原系。怀让弟子道一(709~788)尊称马祖。其门下怀海影响最大,称洪州禅。怀海弟子有黄檗希运,沩山灵佑。希运门人义玄( ?~867 )在河北镇州创临济宗。灵佑与其弟子仰山慧寂(814~890)创沩仰宗。行思门下石头希迁(700~790)一系数传至洞山良价 ,再传至曹山本寂,师徒共创曹洞宗。希迁另一弟子天皇道悟数传至义存(822~908),其门下师备之再传文益(885~958)创法眼宗,住金陵清凉寺;师备同门文偃(?~949)住韶州云门山,创云门宗。晚唐至五代,禅宗发展极盛。两宋之后,儒道释三教合流,禅宗风格略变。大量“公案” 、“诵古”文字着述问世。宋代 ,临济宗中又分出方会( 992~1049 )所创之杨政宗和慧南( 1002~1069 )所创之黄龙宗。元明之后,禅净合流形势大成,禅宗衰微。禅宗流入朝鲜始于神秀门下之新罗僧信行(704~779),所传为北宗禅。马祖门下之道义则将南宗禅带到朝鲜( 820 )。越南禅宗最早为天喜禅派,为从僧璨受禅法之毗尼多流支( ?~594 )所创。南宋时,日僧荣西在天台山受法,禅宗临济黄龙派随传入日本;南宋末中国僧人东渡日本又传去杨岐禅法。13世纪初日僧道元又将曹洞禅法带至日本。稍晚从百丈怀海受禅法之无言通创无言通禅派;后更有黄龙系(一说云门系)的草堂禅派(11世纪)和临济系的竹林禅派(13世纪末)等。
禅学,像所有活泼的传统一样,它们的起源,都是充满了许多神话和传奇,因此禅的开展,也自然和释迦牟尼佛发生了关系。
据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他拿着一朵花,面对大家,不发一语,这时听众们面面相睹,不知所以。只有迦叶会心的一笑。于是释迦牟尼便高兴的说:
“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实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因此禅便在一朵花和一个微笑之间诞生了。你也许以为这故事太美了,可能不是真的;而我却认为正因为它太美了,不可能是假的。禅的生命并不依靠历史的事实。无论是谁创造了这个故事,显然他已把握住禅的精神——因花微笑,由笑花开。
迦叶,据说是印度禅的初祖,在他以后传了二十七代,至达摩是第二十八祖,也是印度禅的最后一祖。自达摩来到中国后,便成了中国禅的初祖。所以达摩在禅宗史上,可说是沟通中印思想的一座桥梁。
印度禅的这二十八祖的法统据考证是后人捏造的(译才按,胡适博士在荷泽大师神会传中曾有考证),在梵文中也没有印度禅宗法统的记载。禅宗的这个“禅”字本来是从梵文“禅那”的音译变来的,但其间意义上有很大的差别。“禅�”是指一种精神的集中,是指一种有层次的冥想,而“禅”以中国祖师所了解的,那是指对本体的一种领悟,或是指对自性的一种参证。他们一再的提醒学生,冥想和思索,都会失去了禅的精神。
胡适博士曾发挥说:
“中国禅并不来自于印度的瑜珈或禅那,相反的,却是对瑜珈或禅�的一种革命。”
也许这不是一种有目的的革命,而是自然的转变,但无论是革命或是转变,“禅”不则于“禅那”却是事实。铃木大拙博士曾说:“像今天我们所谓的禅,在印度是没有的。”
他认为中国人把禅解作顿悟,是一种创见,也足证中国人不愿囫囵吞枣似的吸收印度佛学,他说:“中国人的那种富有实践精神的想象力,创造了禅,使他们在宗救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以笔者的看法,禅宗的形成最早是受到大乘佛学的推动,否则单靠老庄等道家思想的复兴,实不足以构成禅宗那种生龙活虎般的精神。不过说起来好像是矛盾的,由于大乘佛学的推动使老庄的透彻见解,在禅的方式上获得了复兴和发展。汤姆士默灯(Thomas Merton)先生曾极有见地的说:“唐代的禅师才是真正继承了庄子思想影响的人。”
我们也可以说,禅师们最根本的悟力是和老庄的见地一致的,道德经的第一、二两章便说出了禅的形而上基础。至于禅和庄子的关系,铃木大拙博士分析得非常清楚,他说:“禅师的最明显的特质是在于强调内心的自证。这种自证,和庄子的坐忘,心斋和朝彻是如出一辙的。”
如果这种说法不错,那么庄子的根本精神是禅的核心。唯一的不同,是庄子仍然停留在纯粹的悟力中,而禅则发展为一种导致开悟的训练;这种训练也是今天日本禅的特殊贡献。
因此懂得庄子心斋,坐忘,朝彻的境界后,将有助于我们了解禅的本质,下面笔才将分别予以说明。
①心斋:
“心斋”见于庄子人间世中孔子和颜回的一段对话,据说颜回有一次要到卫国去游说,孔子浇了他一盆冷水,认为他一身的功夫还没有做到纯一不乱的境界,如果冒然去谏,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于是颜回便向孔子请教方法,孔子告诉他要“心斋”说:“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心。”
②坐忘:
“坐忘”两字的原意,莱济(Legge)翻为“我坐着而忘了一切”,伽尔斯(Ciles)和林语堂翻为“我坐着而忘了自己”,冯友兰翻为“忘了一切”,铃木大拙翻为“心忘”,我认为这个“坐”字不应从字面上去体味,它的意思,可以说是坐于忘,或沉入于忘的境界。这个忘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忘己和忘物,不仅要坐着才能忘,而是在任何情形中都能忘。下面是庄子描写有关坐忘的故事:
有一次,颜回告诉孔子说他的功夫大有进步,已忘了仁义,孔子认为他还不够深刻。过了几天,他告诉孔子说他已忘了礼乐,孔子仍然没有加以赞许。再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告诉孔子说他已“坐忘”了。这境界连孔子也有所不知,反问颜回,颜回解释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开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③朝彻
“朝彻”是道家修练的一种境界,庄子曾描写过一段有关朝彻的故事。
落千丈 有一次,有人问女偊,为什么他年纪那么大了,但容貌还是嫩得像小孩一样,女偊告诉他这是得了道的功效。那人又问女偊:他是否可以学道呢?女偊坦白的说他不是学道的材料;接着便把自己教学生卜梁倚的经过告诉他说:
“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上面,笔者之所以冗长的引证了庄子的这三段文字,乃是因为其中包含了很多的禅的种子。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禅师们都是佛家,但他们对于老庄思想的偏爱,却影响了他们在佛学中选取了那些和老庄相似的旨趣,而作特殊的发展。
此外,庄子“真人”的思想也深深影响了后代的禅师,最显着的是临济义玄,和他开展出来的临济宗都以真人为最高境界。庄子最重要的一个观念是“夫有真人而后有真知”,这是强调存在先于知,这也是禅的一大特色——先存在而后能知。禅的思想正好和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相反,而是“我在故我思。”
最近美国佛吉尼亚州(Virginia)有一位墨芬蒂(William.C.Mcfadden)教授,曾召集了一个为期三日的各大学学生会议,讨论目前大学青年紧张心理的因素,他在“是什么使他们烦恼”一文中简述会议的经过说:
“当一切可能的紧张因素都列举出来后,一位学生说:“这些原因统统是,又统统都不是。我总觉得还有一个加的原因”。另一位附和说:“我也觉得有那么一个说不出的东西使我烦恼”?又有一位说:“这个令人烦恼的东西,好像是虚空无物的,但是如何才能描写这个虚空呢”?还有些认为是缺少嗔,或美所致。但这些看法都立刻被否定了,大家都觉得这个东西恍恍惚惚,不可名状,最后有一位口若悬河的学生作了如下的结论,他说:“在我们的心灵中,总觉得欠缺空间,使我们透不过气来””。
墨教授接着发挥说:
“人类心灵的不安由来已,他们寻求绝对,寻求不朽,寻求永恒,寻求无限。但事实上这个绝对既然是无限的,那么一定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界限的,是一种类似虚空无物的东西。这个无限如果可以界限的话,那就不再是无限了。
这位作者并没有想到禅和道家。但他却揭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看法,使我们了解为什么禅和道家是如此的吸引了西方青年,他们希望从禅和道家中去寻求那个使他们烦恼的东西。他们已厌倦那些既定的观念以及传统的宗教信条。传统的禅学对他们来说,好像几何学一样,只强调那些可以传达的,而完全忽略了那些不能传达的。这个不能传达的东西就是禅和道家探讨的天地。禅和道家并不是真能传达那个不能传达的东西,而是他们有方法把它引托出来,使我们的心境开阔,有更多呼吸的空间。
中国精神的最大特色,不是喜作有系统的观念说明,我们最动人的诗,就是那些“言有穷而意无尽”的绝句,能够用字,声色所表现的,都不是最真实的。中国精神是超越了字,声、色之上,它是借字以写无限,借声以说无响,借色以明无形,也就是借物质以烘托精神。
斯曲兰催(Lytton Strachey)读了伽尔斯所翻的中国诗后,曾比较希腊和中国诗的差别说:“希腊的艺术,在文字方面的造诣,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它永远的寻求最好的表现,在希腊诗集中最精彩的抒情诗,实质上都是格言式的,这和中国的抒情诗大不相同。中国诗不是格言式的,它要留下一个印象,这个印象不是终结的,而是无穷境界的开端。它完全是呈现在一种不可思议,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气氛中。”
譬如李白的那首五言绝句: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峨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斯曲兰催会评赞这首诗说:
“突然的,帘子卷起来了,一刹那间,呈现出一幅动人的图画。使我们的心灵化作一只游艇,在不可思议的,愈流愈广的想象之河上飘荡。这一类的诗,富于写意,但并不是一个摄影式的记录,而是对于切身体会到的经验,用微妙的笔触表达了出来。”
这就是中国的诗画和生活艺术的风格,这也就是禅的风格,在这方面,禅可以说是中国精神的象征。
西方文明,可说是希腊精神的产物,在目前已发达到饱和状态,所以西方的好学深思之士,反而感觉不足,也就在这时,认识到东方的伟大。由于东方人都反注意力集中于西方的科学文明,因此禅的那种两难的论法对西方人的吸引力远胜过东方人,事实上,今天禅的精神已渗入到西方思想的前锋,将来又会反转来影响东方。人性本是一致的,是超越了东西方的;而且唯有超越东西,才能综合东西,假如我要作个预言的话,我将说这种综合必先成熟于西方,然后再散布到全世界。
东方人最好记得爱伦维物(Alan Watts)所说:作为禅学源头的庄子哲学是和现代人的境遇息息相关的。维特认为庄子和恰定(Teilhardde Chardin)在把宇宙看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这种看法比起牛顿把宇宙看成像弹子球撞击那样的机械化,显然是更近于二十世纪的科学了。
另一方面,西方人也应认为清禅并不是完全没有理性和节奏的,它的疯狂中自有法则,默灯说得好:
“在某些西方人圈子里所流行的禅只是适合于精神上的混乱而已。它表现了他们对习俗,伦理,和宗教的一种不可理解的不满。它象征了他们在机械所窒息的世界中要恢复自性的迫切需要。但是由于只恢复意识经验,使西方的禅学带有道德放任的色彩,而忽略了中国和日本禅宗那种严格的训练和严肃的传统。庄子的思想也是如此。他易被今天一般人误作放诞不羁,其实庄子早就强调不要劝别人去做他们自己所不知的事情。我们要了解庄子对儒家的批评是怀疑的,也是很实际的。庄子的哲学在本质上,是宗教的,玄秘的,是追求一种绝对圆满的境界”。笔者撰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描绘出禅的真面目。本书之所以只写唐代的大禅师,乃是因为由于他们的真知彻悟,和特出的个性才创造了禅宗。
在六祖慧能手中,才形成了中国的禅宗,自他以后的大禅师像南岳怀让,青原行思,马祖道一,石头布迁,百丈怀海,南泉普愿,赵州从稔,药山惟俨,和黄檗希运等都把禅宗发展到成熟的阶段,而演化为禅宗的五家。其实这五家都是源流共沐的。虽然有他们各自的宗风,但都来自于慧能,而植根于老庄。
沩爷宗强调机和用,信位和人位,及文字和精神之间的差别。沩山在得意忘言这一点上是和庄子完全相同的。
曹洞宗以自忘来完成自我的实现。
临济宗认为无位真人就是真实的自我。
云门宗一面逍遥于无极,一面又回返人间。
法眼宗完全奠基于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肆’ 中国禅宗的创始人
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
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传的禅法褒贬不一,约当魏末入寂于洛滨。据《景德传灯录》在民间常称其为达摩祖师,即禅宗的创始人。
着作有《少室六门》上下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6种。
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等,大都系后人所托。弟子有慧可、道育 、僧副和昙林等 ,梁武大同二年圆寂,终年150岁。
(4)中国禅意大师有哪些扩展阅读:
禅宗提倡“见心见性”,把禅定作为主要的修行手段。这个习惯最早来源于达摩。
据传,达摩来到嵩山后,整日面壁静坐,就连鸟儿飞到他的肩膀也不以为意,他的心早就已经进入了大彻大悟的极乐世界。这样过了九年,直到慧可前来拜师才打破了这片宁静。
刚开始时,慧可站立在大雪之中,可是达摩并不理会他,只对他说:“除非天降红雪,我才为你传法”。
慧可意识到这是达摩祖师在以禅语指点他,于是就飞快地用刀斩下了自己的左臂,于是殷红的鲜血染红了雪地。
达摩知道慧可有求于自己,原本骄傲自满的心态已经克服了,就答应收他为徒弟,从此师徒之间心心相印,达摩的禅法也得以传承下来。
后世的禅僧不管是修行方式,还是传承佛法,基本上都贯彻了达摩禅定见心见性的特点,因此,达摩被奉为中国禅宗的始祖,禅门尊其为“达摩祖师”。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菩提达摩
‘伍’ 禅宗六祖是谁,有什么事迹
慧能,是中国禅宗的第六祖。俗姓卢,先世河北范阳(今涿县)惠能
惠能
人,其父谪官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东),唐贞观十二年(638)生慧能,遂为广东新州人。慧能幼年丧父,后移南海,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有一天,能在市中,闻客店有人诵《金刚经》,颇有领会,便问此经何处得来,客人告以从黄梅东冯茂山弘忍禅师受持此经。他因之有寻师之志。咸亨初(670),他把母亲安顿后,即北行。到了韶州曹溪,遇村人刘志略,引其出家之姑无尽藏尼,持《涅盘经》来问字。慧能说:我虽不识字,但还了解其义。尼说:既不识字,如何解义?慧能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闻其言,深为惊异,遂告乡里耆老,竞来礼敬,即请慧能居于当地宝林古寺,称他为卢行者。
六祖的法号,历来志为“慧能”或“惠能”的均有。据说六祖本人不识字,但六祖门人法海曾记载“……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此外,六祖法体真身的安放地南华禅寺亦以“惠能”为准,可知“慧能”当是讹误。
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惠能作为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 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惠能,唐贞观十二年生,即公元638~713年8月3日圆寂
其父原是小官吏,后因过失而被谪居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惠能出生时,父亲已病逝,他靠卖柴养母为生活。后因自感与佛教有缘,遂于唐咸亨三年(672)离开广东北上,到湖北黄梅县东山寺拜禅宗五祖弘忍为师。后在弘忍命门徒作偈呈验以选拔传法继承人时,他因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受到弘忍首肯而授与衣钵成为传法继承人,世称禅宗六祖。后为逃避争夺继位权的对立派追杀,惠能离寺南归,长期辗转流徙于岭南四会、怀集等地,过着隐居生活。仪凤元年(676),他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观光法会,因一论风幡的禅语:“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而折服该寺主持,请他升座说法,奉其为师,并自此在该寺从事传教活动。翌年,他前往韶州住持宝林寺(今南华寺),并在大梵寺设坛讲经说法,为其后开辟:“南宗”奠定了基础。惠能在宝林寺30余年,悉心传道,弘法不辍。他以“见性成佛”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弘扬“顿悟”,以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禅宗教义的秘笈,形成中国佛教禅宗的“南宗”与“北宗”相比较而迥然不同的独特风格。由于惠能的弘法,“南宗”禅学的影响逐渐遍及全国,并取代了“北宗”在禅宗中的主导地位,而各地投奔在惠能门下治学的门徒数以千计。其后,他的弟子集录其讲经的要义,编纂成《坛经》一册。该书反映出惠能对传统佛教教义作重大改革的思路,是禅宗进一步“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从而对中国哲学与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惠能于延和元年(712)返归新兴定居,翌年圆寂于国恩寺。今南华寺内所供六祖像,相传为惠能的真身。
2 生平经历
2.1 早年
惠能父亲名卢行瑫,早逝,母李氏,自幼以卖柴为生。《六祖坛经》中,惠能自述其籍贯为范阳(今河北涿州),其父为范阳卢氏,后贬于岭南,故惠能为范阳卢氏后裔。但是五祖弘忍曾称他为“獦獠”(未开化的蛮人),惠能也自称“语音不正”。
2.2 皈依佛门
惠能父亲早亡,家境贫穷以卖柴为生。一次,惠能打柴回家的路惠能
惠能
上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到“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便心有所悟。于是萌发他去黄梅双峰山拜谒五祖弘忍,由此开始了学佛生涯。
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偈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偈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偈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和尚们的谈论,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惠能禅师听到了。惠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偈子,惠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偈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偈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偈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偈子可以看出惠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偈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偈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惠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惠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偈子。然后在惠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惠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惠能,让惠能连夜逃走。于是惠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5年之后在曹溪宝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在第二天众人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惠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护国法师,形成“南能北秀”的格局。
2.3 南北争端
惠能归岭南后,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在该寺内讲《涅盘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惠能进曰:不是风 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若惊。知惠能得黄梅弘忍真传,遂拜为师,并为之剃度。
仪凤二年(677年),韶州刺史韦璩仰其道风,率同僚入山请惠能入城,于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兼授无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余人,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
惠能到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弘扬禅宗,主张“顿悟”,影响华南诸宗派,人称“南宗”,在此传法长达37年之久。当时,六祖惠能的同门师兄神秀,主张“渐悟”,在华北势力颇盛,号称“北宗”。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和唐中宗即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其入京。惠能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中宗因赠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并命改称宝林寺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额,并以惠能新州故宅为国恩寺。
唐玄宗开元二年(730年),在河南滑台(今滑县)的无遮大会上,惠能弟子荷泽神会辩倒了神秀门人崇远、普寂,使得“南宗”成为中国禅宗正统。
‘陆’ 求禅宗六个祖师的介绍
一.达摩初祖
‘达摩祖师’也称作‘达摩大师’,系‘释迦牟尼佛’下传的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大师’而‘达摩祖师’之名,却是本国 善信一般的称呼。
‘达摩祖师’,俗家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改号菩提达摩,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三子;二十七世祖般若多罗尊者得道祖师的密迹,因而说:‘汝于诸法,已经得到通量,要知达摩的意义,为通为大,宜名达摩;’此后,祖师便改名为菩提达摩了。十八罗汉中,排名第二的达摩祖师,姓刹帝利,初名菩提多罗,后来遇到佛教第二十七祖师般若多罗而改名为菩提达摩。 是印度禅宗二十八祖,于梁普通元年来到中国,受到广州刺吏的礼遇,并上表奏文武帝。有一次与梁武帝问答之间,两人话不投机,不欢而散后就北渡到嵩山少林寺。在寺后五乳峰找到一天然石洞,终日面壁苦修,长达九年之久,后来感动慧可法师,才得传法师衣钵。因为他面壁这么久,故人们又称他为“面壁达摩”。 二.禅宗二祖 - 慧可大师 慧可是中国嫡传达摩心法的禅宗二祖。慧可又名僧可,俗姓姬,名光,又名神光,虎牢人(河南省荥阳县),生于公元487年至公元593年。唐.道宣的《续高僧传》及《景德传灯录》等记载,慧可早年博览老庄易学,后览佛书超然自得,至洛阳龙门香山依宝静禅师出家受具,遍学大小乘义,精研三藏后于香山坐禅八载,宝静禅师嘱其往嵩山少林寺受教于达摩,时慧可约四十岁。慧可于达摩处从学六年,嫡传达摩心法。达摩入寂后,慧可亦到黄河流域一带隐迹埋名,但由于"昔怀嘉誉,传檄邦畿",许多道俗仍然寻迹前往问道,慧可乃"奋其奇辩,呈其心要,故得言满天下,意非建立"。其后到东魏京城邺都(河南省安阳县)大弘达摩禅法。当时北方佛教学风保守,邺都有道恒禅师, 密遣弟子非难慧可不遂,乃至贿赂官吏,企图加害,慧可流离于邺、卫之间(河南省安阳、汲县)。公元574年,北周.武帝灭佛, 公元577年亡北齐,并把灭佛行动扩大,慧可和同门昙林"共护经像"遁隐到舒州皖公山(安徽省潜山县)。在这里度僧璨出家并传以心法咐嘱,是为禅宗三祖。公元579年北周宣帝恢复佛教,慧可重还邺都,至隋.开皇13年(公元593年)圆寂。
慧可嫡传达摩禅法,有"立雪断臂"的求法故事。据唐.法琳撰<慧可碑>相传慧可求法时,达摩说,求法的人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方可得也。慧可乃雪立数宵, 断臂而无顾,获达摩安心法门。此段公案,道宣之《续高僧传》则说为遇贼被斫一臂,但后人皆多采前说。慧可所传禅法精神可见于《传灯录》、《楞伽师资记》、《传法宝记》等多种史传记录,最脍炙人口的是向达摩求法及向僧璨传法的两则公案,皆可见于《景德传灯录》:
光曰(慧可):"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师曰(达摩):"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师曰:"将心来与汝安!" 光曰:"觅心了不可得。" 师曰:"我与汝安心竟。
其次为慧可度剃僧璨一则公案:僧璨本为一居士,年逾四十,设礼而问师(慧可)曰: "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 师曰:"将罪来与汝忏!" 居士良久云:"觅罪不可得。" 师曰: "我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 师曰: "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 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大师深器之,即为剃发,云是吾宝也,宜名僧璨。
另外, 据《续高僧传》唐代时似有慧可的文集传世,后来失传了。慧可曾有诗答向居士问佛法事:"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词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三.禅宗三祖 - 僧璨大师 北齐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年逾四十,礼二祖慧可而问师曰:“弟子身缠风疾,请和尚忏罪。”
师曰:“将罪来,与汝忏。”
士良久曰:“觅罪不可得。”
师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士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
师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
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
师深器之,即为剃发,云:“是吾宝也。宜名僧璨。”三祖僧璨大师,生平、籍贯不详,一说是徐州人氏。北齐天平二年披剃于慧可大师座下;同年三月,于光福寺受具足戒,所患的疾病也日渐痊愈,只是头发脱落殆尽,当时人称为“赤头璨”。
为感念二祖慧可大师的恩德,从此随侍二祖,执弟子礼。两年之后,二祖告诉僧璨大师:“菩提达磨祖师将正法眼藏携至中土,付嘱于我,今天我将此衣法传授予你,你要尽心守护,不要令此心法断绝。现在我送你一首偈,你仔细听好:‘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又叮嘱道:“往后将有国难来临,最好先隐居山林,不必急着弘法行化。”僧璨大师问道:“和尚既然能够预知未来,恳请慈悲诲示。”二祖回答:“并非是我有先见之明,而是达磨大师所传的《般若多罗悬记》中记载:‘心中虽吉外头凶’,我核算时间,应在此时。你要牢记教诫,切勿弘化,须待时机成熟,以免遭此世难。我有宿债需偿还,你好自为之,等待因缘传法。”
慧可大师传法之后,即游化于邺都(今河北临漳县)城中,随缘说法,达卅四年。隋文帝开皇十三年(西元五九三年)受人讥谤,遭受迫害,乃于三月十六日示寂,葬于磁州(今河北省),唐德宗追谥为“大祖禅师”。
北周建德三年(西元五七四年),武帝下诏废佛、道二教,破毁寺塔,焚烧经像,敕令僧、道还俗,将境内佛法诛除殆尽。建德六年,进兵北齐,攻占邺都,再度下诏毁灭经像,一时之间,北地佛教声迹俱绝,史称“周武法难”。
在这政权急剧交替、人心纷乱的时代,不仅佛教受到空前的压迫,中原整个政局也处在动荡不安的状态下。僧璨大师,适逢法难,隐迹于山岩水泽,避难于舒州(今安徽省)皖公山与太湖县司空山之间,潜心静修,等待因缘。
随开皇十二年间,一名年仅十四岁的沙弥道信,因仰慕僧璨大师道风,前往皖公山参礼请益,深得佛法玄旨。之后,便于僧璨大师座下奉侍九年。道信禅师受具足戒后,三祖屡次堪验,确认他已得诸佛心印,遂为其传法付衣,其传法之偈为:
“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神下种华地尽无生”
传法之后,僧璨大师即随同宝月禅师、神定禅师等,南游至罗浮山(今广东省境内)隐居,随缘度化。二年之后返回舒州,远近士庶纷纷前来供养、听法,僧璨大师在此阐扬禅理,广宣心要,并重修山谷寺,当时四方前来参礼者不绝于途。
隋炀帝大业二年(西元六○六年)十月十五日,僧璨大师为四众弟子说法毕,便立于屋前的大树下,双手合掌而逝。其对生死的解脱自在与任运自如的示现,令在场大众莫不称叹信受,广为供养,并于立化之地启建“立化亭”,以纪念僧璨大师之高风亮节。大师后被尊为禅宗三祖,唐玄宗赐谥为“鉴智禅师”。
四百多年以后,初唐河南尹李常,平素景仰僧璨大师,因为僧璨大师所葬之地众说纷纭,李常便询问荷泽神会禅师:“僧璨大师所葬之处,有罗浮山与皖公山两种说法,到底那一个才是正确的?”神会大师回答:“僧璨大师自罗浮山回到皖公山后,经一月余才示寂。现在皖公山中即有三祖古墓。”李常听说,仍是半信半疑;恰逢此时被贬谪为舒州别驾,便特地前往皖公山山谷寺求证。结果,不但证实三祖墓穴所在,更在瞻礼启圹时,得到五色舍利三百粒。李常便将其中一百颗以自己的薪俸,于山谷寺中起塔供养;再将一百颗分送予神会禅师,以证明其所言不虚;最后一百颗则随身供养,设长斋供奉于洛阳自宅中。 四.禅宗四祖 - 道信大师 “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
中国禅宗四祖--道信大师于唐高宗永徽辛亥岁九月四日,安坐而逝之前,对门人如是垂示教诫。
四祖道信大师,生于陈国太建十二年(隋朝开皇前一年,公元五八○年),师俗姓司马,世居河内,后迁徙至蕲州广济县。在魏晋南北朝历史里,随着政变复杂,王朝更迭,地域分合,世态纷乱无常,道信大师,就是在这样的时代里成长。
虽说南朝佛教发展隆盛,据史书上记载:陈代有寺院一千二百三十二所,僧尼三万二千人,文武百官及文人学士,大都崇信佛教。但是当时许多道场景象式微,僧团规矩荡然无存,僧众们奔波忙碌也仅是为求三餐温饱,说不上了脱生死的修行,更谈不上弘法利生的度众愿行。
道信大师,自幼欣慕佛法的道理,生而超异常人,对佛法信解表现,更是犹如宿世薰习。初出家修行之际,并未有善知识引导,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却保持着洁身自爱的行谊,密怀斋检,庄严戒行,清净的行者风范,就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隋开皇十二年(公元五九二年),道信大师年仅十四岁,来到舒州皖公山礼拜三祖僧璨大师,说道:“愿和尚慈悲,教授解脱的法门。”
三祖说道:“什么绑缚了你?”
道信大师回答:“没有人绑缚我。”
祖曰:“那么何必更求解脱呢?”
在三祖几句话的启发下,道信大师豁然大悟,从此随侍三祖左右,嗣承三祖道风,收摄心念专注修行,胁不至席六十年。三祖屡次加以勘验,知道道信大师的根器因缘已成熟,便传付他衣钵,说偈道:“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从此以后道信大师,接引群品,广开禅门,是为禅宗四祖。
当时隋朝,出家为僧有一定的制度,按国家规定,必须先经国家定期举行考选,由僧众选举人员考核,通过方可剃度出家,再由国家分配到一定的寺院修行,这才是真正入了“僧籍”。道信大师初入僧门,正值国家兵荒马乱,人民流离失所,因缘际会下并没有得到国家剃度之允许,未能有一个合法的身份。但是要大行弘化,合法的身份是必要的方便,才能与世同存,化乐有情。所以参与考试,于吉州受戒,依国家分配,住于吉州。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六一七年),大师领众至吉州,适逢群盗围城,历经七旬而未能解除,城内泉井干涸,兵粮已经尽绝,大众皆感到忧惧,四祖便教导大众称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此时城中群众人人一心,意志坚诚持诵。城外的盗贼这时遥望城中,看到城上仿佛有神兵守护,心生畏惧,互相告诫说:“城当中一定有异人,我们不可以冒然进攻!”便解围而去。
四祖道信大师游学南方近二十年,其中亦接触三论宗、天台宗,更能将诸多教法融合无碍,运用自在。唐武德七年(公元六二四年),返回蕲州,住破头山(即蕲州黄梅县双峰山)。在往黄梅县的路上,遇到一个小孩,观察这个孩童骨相奇秀,异乎常童。
便问他:“你姓什么?”孩童回答道:“姓是有,但不是常姓。”四祖问:“是什么姓?”回答说:“是佛性。”四祖又问他:“你没有姓吗?”回答:“性空,故无。”
四祖默识这个孩童是个法器,宿世有因缘,便收为弟子,最后付法传衣,说偈:“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这个孩童就是中国禅宗五祖--弘忍大师。
四祖弘扬禅法期间,向大师求法的学者、僧侣如云,大师随机度化,为四众弟子解诸迷津,无有疲厌。一天告诉大众说:“我在武德中游庐山,登绝顶时,望向破头山,见到紫云如盖,下有白气,向横分成六道,你们知道代表了什么吗?”大众皆默然,唯独弘忍说道:“难道是和尚日后会旁生一支法脉吗?”四祖说:“对。”四祖知道因缘到了,便亲自寻访,此即后来牛头山法融禅师,别立“牛头禅”。
法融禅师初见四祖问道:“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四祖说:“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
法融禅师说:“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
四祖又说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我受僧璨大师顿教法门,今日付嘱于你。谛当信受我的叮嘱,只住此山。日后当有五人绍承你的法要,弘化一方。”四祖付法后,便返回破头山(即双峰山)终老,寿七十有二,建塔于东山黄梅寺。
四祖道信大师尽其一生以禅为本,以戒严身,性德超然,因之后五祖弘忍大师于黄梅东山弘传佛法,世人称其“东山法门”,尊称四祖为东山法门之初祖。唐大历年中,唐代宗敕谥“大医禅师”,塔铭号“慈云”,师着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菩萨戒作法》等书。
五.禅宗五祖 - 弘忍大师 弘忍大满禅师
(西天卅二祖,东土五祖)AD602-675
唐代僧。蕲州(湖北蕲春)黄梅人,俗姓周,本为破头山中之栽松道者,尝向四祖道信请法,四祖言其已老,纵使得法,亦不能弘传。师听即去,至一水边,见一女子,即想寄宿,女向师曰仍须父兄应允使可行,师遂告此女子言,只要首肯,即敢行,女首肯,师即回,女归辄孕,女父母大恶,逐之,女无所归,日佣纺里中,夕止于众馆之下,后生一子,即师,以为不祥,因抛浊港中。明日见之,溯流而上,气体鲜明,遂举之。成童后随母乞食,里人呼为无姓儿。
七岁时随四祖道信出家于蕲州黄梅双峰山东山寺,穷研顿渐之旨,得其心传。师之法相庄严,曾有智者见之,叹曰:“此子缺七种相,不逮如来。”足见师已具足如来二十五相。唐永徽二年(651)道信入寂,师承法席,世称“五祖黄梅”,咸亨二年(671)传法于六祖慧能。
本来禅宗自达磨祖师东来,向以楞伽经为弘法之依归,自五祖始,乃以金刚经弘传世人,六祖慧能更因听闻金刚经而有省。中国禅宗自初祖达摩至五祖之传承,为后世禅宗各宗派所承认,弘忍继之发扬而更兴盛,时人谓其禅风为“东山法门”,以彻悟心性本源为宗,守本真心为参学之要。
师之弟子除六祖慧能外,尚有神秀大师,因弘法之地方不同,故后称“北神秀,南慧能”。禅宗并自慧能起走向普传期。
师于上元二年忽告众曰:“吾今事毕,时可行矣。”即入室,安坐而逝。寿七十有四。建塔于黄梅之东山。代宗谥大满禅师、法雨之塔,有《五祖弘忍大师最上乘论》一卷传世。
无姓儿 师先为破头山中栽松道者。尝请于四祖曰:“法道可得闻乎?”祖曰:“汝已老,脱有闻,其能广化邪?傥若再来,吾尚可迟汝。”乃去,行水边,见一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曰:“诺我,即敢行。”女首肯之,遂回策而去。女周氏季子也。归辄孕,父母大恶,逐之。女无所归,日佣纺里中,夕止于众馆之下。已而生一子,以为不祥,因抛浊港中。明日见之,溯流而上,气体鲜明,大惊,遂举之。成童,随母乞食,里人呼为无姓儿。逢一智者,叹曰:“此子缺七种相,不逮如来”。姓非常姓 四祖道信一日往黄梅县,路逢一小儿,即师,祖见师骨相奇秀,异乎常童即问曰:“子何姓?”
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
祖曰:“是何姓?”
答曰:“是佛性。”
祖曰:“汝无姓邪?”
答曰:“性空,故无。”
祖默识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师母所,乞令出家。师母以宿缘故,殊无难色,遂舍为弟子,付法传衣。轮刀上阵 咸亨中有居士卢慧能,自新州来参谒。知是异人,乃着槽厂去。经八月,祖知付授时至,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菩提本无树 时会下七百余僧。上座神秀于廊壁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师知是神秀所述,乃赞曰:“后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
卢在碓坊,忽聆诵偈,知未了,因请张别驾另书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祖见此偈,于夜潜为慧能说金刚经。能言下大悟,遂传顿教及衣钵。师颂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法语节录
十四问答 五祖弘忍大师以问答之方式显自心是道,是一佛乘。计有十四问答:
1.何知自心本来清净?
2.何知自心本不生灭?
3.何名自心为本师?
4.何名自心胜念彼佛?
5.既是生佛体同,为何诸佛不生不灭受无量乐,众生生死受种种苦?
6.真如法性同一无二,迷应俱迷,悟应俱悟;何故佛觉而众生迷?
7.何知守本真心是涅槃根本?
8.何知守本真心是入道要门?
9.何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经之宗?
10.何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诸佛之祖?
11.何名无记心?
12.云何是我所心灭?
13.请示真心
14.此论从首至末皆显自心是道,未知果行二门是何门摄? 六.禅宗六祖 - 慧能大师 于公元638年,六祖慧能大师诞生于现
在的广东梅县。慧能约到22岁时,他的父
亲过世。母子两人搬到广东省的南海,相依
为命,慧能以砍柴维生来供养母亲。到了2
4岁时,有一天他把所砍的柴拿到一家客栈
去卖,正要离开时,听到客栈里有人在朗诵
金刚经,他就被金刚经吸引住了。于是他前
去请教朗诵的先生说:“您所朗诵的这些
话,听了让我身心非常舒畅,不晓得这是从
哪里学来的?”这位先生告诉他:“这是金
刚经,现在湖北省的东禅寺有位弘忍大师在
讲金刚经。听说听了金刚经以后可以解除人
间一切的灾难,可以得到智慧,可以以清净
的心直接到佛国。”他听了非常向往,但是
苦恼母亲没有人供养。这时有位先生很好心
地给了他白银�9�8两,让他安顿好母亲后,专
心地去学佛。而他的母亲也很鼓励慧能去向
弘忍大师学法。于是他离开母亲,从广东走
了一个多月到湖北东禅寺。
“只求成佛,不求余物”
到了东禅寺见到五祖弘忍大师,弘忍问
他:“你是哪里人?来做什麽?”慧能回答:
“我从广东来的,是没有读过书的乡下人。
我是来求佛法的,我只求成佛,其他什麽都
不要。”五祖故意试探他说:“你这个乡下
的南方人,哪有资格修佛法呢?”慧能回
答:“人有南北之分,但是佛性都是一样的。
就像大师是和尚,我是乡下人,但是佛性并
没有差别。”由此五祖得知慧能具有大根
器,但因为旁边有许多修行人忌妒心很大,
五祖不方便多说,就说:“乡下人懂什麽!
到后面做工去。”慧能就去做舂米的工作。
菩提本无树
五祖跟一千位弟子说:“你们来这里修佛
法都只是求人间的福报。看看有没有人能真
正懂得自己的本心、见到本性,你们写一首
偈语给我看,如果我认为已经见性的,我就传承给他,立为六祖。”当时的教授师是神
秀,大家都认为他才有资格,应该由他来写
这个偈语。因此神秀写了“身是菩提树,心
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
秀自己并不满意,但是也想不出更好的句
子,摆了三四天才偷偷贴在走廊的墙壁上。
五祖问他这偈是不是你写的?神秀回答
是。五祖说很好,要大家照着这个偈去做,
就不会堕入三恶道(畜牲、饿鬼、地狱这三
个法界)。
过了几天,慧能听到有人在朗诵神秀的偈
语,问了来龙去脉,最后走到写偈语的墙壁
前面,因为不识字而请人代写了一首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慧能的见解是直接见性的,
自性根本没有尘埃,哪里需要“时时勤拂拭”
呢?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慧能做舂米的工作大约八个多月,五祖才
去看慧能,并问他说:“米熟了没?”慧能
回答:“米早已熟了,但还没有筛。”五祖
拿着手杖在地面敲了三下就走了。慧能了解
五祖的含义,便在夜晚三更时去拜见五祖。
五祖便为慧能讲解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时,慧能恍然大悟,说:“何期
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
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讲完金刚经后五祖弘忍便把衣钵传给六
祖慧能。为了避免六祖遭到伤害,五祖便悄
悄地送走了六祖。在渡河时,五祖说:“我
来送你一程,就由我来渡你过河吧。”六祖
回答:“迷时师度,悟时自度。”之后六祖
在猎人队中躲了16年,到因缘成熟时才出
来弘法,将禅宗发扬光大,一花开五叶,发
展成临济、曹洞、法眼、沩仰、云门五个宗
派,成为唐朝以后的佛教主流,但宋朝后,
仅存临济与曹洞二宗。悟觉妙天师父便是临
济宗的第48代宗师。
‘柒’ 中国近代已逝闻名禅者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九月初四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同时,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弘一大师
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弘一大师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弘一大师为振兴律学,不畏艰难,深入研修,潜心戒律,着书说法,实践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着名的高僧。
弘一大师入佛初期,除了阅读僧人必读的经典,其进修博览而广纳。何况,他原是个对任何事情,除非不做,做就要做得认真彻底的人。做了和尚,在佛学思想方面,自然也得做出自己的特色。对此,林子青概括说:“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是以华严为镜,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也就是说,他研究的是华严,修持弘扬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净土法门。他对晋唐诸译的华严经都有精深的研究。曾着有《华严集联三百》,可以窥见其用心之一斑。”弘一法师一生严守律宗戒律,悲天悯人,生前每次在坐藤椅之前总是先摇一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其临终时曾要求弟子在龛脚垫上四碗水,以免蚂蚁爬上尸身被不小心烧死,其善心可见一斑。
中国佛教律学,故译有四大律,即《十诵律》、《四分律》、《摹诃借祗律》、《五分律》。为弘扬律学,弘一大师穷研《四分律》,花了4年时间,着成《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此书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弘扬佛法,合为精心撰述的两大名着。
近代最具名气的大师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他年少时是津门公子哥,还是上海滩大亨,还是着名的音乐家,在出家后又在佛学方面有了极高的造诣。弘一法师威望很高,当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扬言要驱除佛教,屠杀僧众,弘一法师李叔同将国民革命军将领召集到一块,给他们讲了一堂课,那些将领们有的本就是李叔同的学生,有的更对李叔同的威望十分畏惧,一堂课听下来,将领们个个汗流浃背,再也没有人敢提驱除佛教的事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求采纳
哦,对了还有,那首脍炙人口的《送别》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这首歌也是弘一法师李叔同写的
‘捌’ 禅宗的祖师跟创始人是谁
这个问题,所有佛教宗派的祖师和创始人都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灵山法会拈花传法迦叶,所以迦叶是西天禅宗初组,二组是阿难尊者。
而后传到西天28祖达摩大师,达摩梁朝来中国传法,所以中国禅宗初祖是达摩,二祖神光大师,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以后渐渐开了5派的流传,传承到现在有临济和曹洞二宗。
手打,望采纳。
‘玖’ 禅学大师有哪些
中国佛教宗派。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
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拾’ 中国现在禅宗大师有谁
网络知道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释)一诚长老,是禅宗临济正宗龙池系四十五世传人(一诚常妙),从禅宗临济正宗四十三世传人虚云性彻禅师(代其法子禅宗临济正宗四十四世传人明一观本禅师)处受法;也是禅宗沩仰派第十世传人(一诚衍心),从真如寺性福大和尚座下受法。
当代禅宗大德体光法师
光法师
体光法师,俗姓袁,河南项城人,一九二四年四月出生;十六岁在河南省桐柏山太白顶云台寺海山法师座下披剃出家;十九岁在湖北武汉宝通寺传宗律师座下受具足戒;先后遍历河南洛阳白马寺、苏州灵岩山寺、扬州高 寺、宁波天童寺、广东云门寺等大丛林参学,曾亲近过虚云老和尚、圆瑛法师、来果禅师等近代高僧,常住云居山真如寺三十馀年;一九九○年起,应江西吉安信众邀请,住持青元寺净居禅寺,直至圆寂。
体光法师一生坚持以戒为师,农禅并重,终年一领破衲衣,过午不食;体老禅堂规矩娴熟,多年用功于禅修,颇有心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住持青原山净居寺,亲率大众,身体力行,质朴地继承了中国佛教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使行思祖庭名重禅林,四方衲子闻风而归。体老座下英才济济,蒙其剃度者,出家众有妙安、妙心等百馀名,曾亲近得开示者数以千计,摄受皈依弟子不可计数,晚年主持修复资国寺。
体光法师于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下午四点三十八分在江西省南昌市圆寂,享年八十一岁,戒腊六十二夏。
当代佛教大德元音老人
元音老人
元音老人,安徽人,少年学佛,本意出家,因遵母命而未成。虽在家,但终身未娶,孑然度日。上人修持之成就,早就被藏地大活佛们公认是汉地真实成就之大善知识,汉人多于上人处依止修学。上人在世时,常有许多不可思议功德之事,皆不准弟子外传,可见上人不喜名闻,密行修证。
上人生前之洒脱,于2千年2月5日圆寂时之自在,并于2千年4月6日在普陀山普济寺由方丈道生法师为上人法体荼毗时之端相,获数万之舍利,实为希有罕见。这证实了虽是末法时代,亦有修证成就之大善知识住世,真可谓"法不没而人自末"。
修学佛法,只要具正知正见,依善知识,精进修行,一定即身就可成就,得大自在,真实不虚。
无相密心中心法三祖元音大阿阇黎于今年(2000年)二月五日(农历正月初一)下午八点十五分坐脱立亡,享年九十六岁。
元音阿阇黎法体荼毗总获数万之舍利,犹令人称奇者是心脏久焚不坏,实为希有罕见。
慧律禅师 健在。有慧律禅师网。
宣化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