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建设美丽中国坚持哪些生态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坚持哪些生态建设

发布时间:2022-05-20 21:31:33

1.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2.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的基本方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与发展中,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在生态建设与修复中,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

争取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着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2)建设美丽中国坚持哪些生态建设扩展阅读: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关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问题

我国虽然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但我们的国土空间开发很不均衡,开发格局亟须优化。一是经济、产业、资源空间布局不协调。市场消费地与资源富集区空间错位,造成能源资源的长距离调运和产品、劳动力大规模跨地区流动,经济运行成本和生态环境风险加大。

二是部分地区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大城市病普遍存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国土开发强度接近或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大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普遍趋紧甚至超限。

三是国土开发利用还存在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性矛盾。农业和生态用地空间受到挤压,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矛盾加剧,保护耕地压力持续增大。

(二)关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问题

我国多年形成的产业结构具有高能耗、高排放特征,高能耗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创造的GDP与消耗的资源不成比例。1978—2015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6%,是全球同期增速的2.9倍。

高耗能产品产量增速大大快于经济增长,高耗能产品的大量生产将能耗、物耗、污染留在了我国。从根本上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必须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三)关于资源高效利用问题

我国资源禀赋并不优越,资源人均少,质量总体不高。人均耕地、林地、草原、湿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26%、66%、20%和25%。同时还存在着利用方式粗放、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远高于发达国家。

(四)关于环境质量改善问题

当前,我国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发达国家一二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30多年时间里集中显现,呈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增加了环境的治理难度,空气污染特别是细颗粒物污染以及水、土壤等污染问题突出。我国环境问题成因复杂,改善难度较大。

(五)关于生态保护与修复问题

我国生态承载力不足,布局性、结构性矛盾突出,生态系统稳定性差、生态服务功能低、全国生态整体恶化势头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森林生态系统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森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不到日本的1/4、德国的1/6。

全国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面积分别占陆域国土面积的31%和30%。部分地区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湖干涸、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灾害频发。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刻不容缓。

(六)关于形成良好社会风尚问题

目前,社会上还存在一些有悖于生态文明理念的不良风气,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尚未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低碳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还需进一步普及,过度消费、奢靡铺张等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要靠法律、制度、工程等硬实力,也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培育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软实力,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人有责、共建共享的过程。

(七)关于健全制度体系问题

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制度体系尚不健全,一些体制机制瓶颈亟待突破。只有将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才能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长效保障。

(八)关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全球第一个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确定了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京都议定书》确定了发达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

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确立了“自主贡献、自下而上”的气候行动模式,明确了2℃温升控制目标、适应气候变化目标,发出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明确信号。

我国在谈判中始终坚持公约框架,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坚持发展中国家定位,坚决维护我核心利益和发展权益。同时努力抓好阶段性目标落实,切实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引领作用。

3. 怎样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要珍惜每一寸国土、建立绿色低碳、提高生产绿色化程度等等。

1、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珍惜每一寸国土,尽可能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

2、要按照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要求,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体系。

3、要大幅提高生产绿色化程度,改变过去靠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换取物质财富的老路,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4、要以绿色消费、低碳消费、适度消费为主满足消费需求,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有负面影响的生活行为。



(3)建设美丽中国坚持哪些生态建设扩展阅读:

建设美丽中国的注意事项:

1、环境保护必须走出新路。书中指出,破坏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也走不通了。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看环境问题,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要从宏观战略层面切入,搞好顶层设计,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全过程入手,制定和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形成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李克强总理强调,决不能以牺牲结构和环境换速度,在保护生态中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2、保护生态必须严守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红线观念一定要牢固树立起来,列入后全党全国就要一体遵行,决不能逾越。书中指出,要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休养生息,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

要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

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任务有哪些方面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3.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4.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5.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其分量在今后的各历史时期会越来越重。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且污染防治攻坚战是这一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
此外,报告还将中国未来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从2020至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阶段要确保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生态文明等五大文明将全面提升。在这里,十九大报告在1987年十三大报告和2007年十七大报告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把“美丽”作为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奋斗目标。
可见,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建设将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既然生态文明建设如此重要,怎么能确保其不断取得成绩呢?关键要确保路子走对,“发动机”不熄火。
十九大报告对此做出了立体的战略布局。在政府层面,十九大报告指出,将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以助推生态文明进步,还将“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等。作为“看得见的手”,政府主要负责定方向、设计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对市场的监管,确保走对路。
十九大报告还突出强调,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的作用。报告指出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在环境治理体系中,企业要承担起主体作用。

5.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1、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珍惜每一寸国土,尽可能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

2、要按照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要求,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体系。

3、要大幅提高生产绿色化程度,改变过去靠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换取物质财富的老路,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4、要以绿色消费、低碳消费、适度消费为主满足消费需求,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有负面影响的生活行为。

建设美丽中国意义:

建设美丽中国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建设美丽中国,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当前,中国社会正步入一个特殊的环保敏感期,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不断增多,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建设美丽中国,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生态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生态利益。这不仅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迫切诉求的现实回应,而且将使我们执政的群众基础更加深厚坚实,实现永续发展、长治久安。

6. 建设美丽中国,应树立怎样的生态理念

建设美丽中国,应树立的生态理念:

1、更加注重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这是生态文明建设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行为的基本要求。就如西北地区开发未利用地时要注意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一样,全国各地在制订各类涉及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和实施具体开发利用行为前,应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承载能力,认真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科学确定开发规模与程度,配套实施有力的环境防治措施,切实保护现有生态环境不受大的破坏。

2、更加注重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改善与再造。这是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就如部支持一些地方推行的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建设项目大量上山,平坝地区优质良田得以保护,田园风光和农耕文化得以保留,“城中有田、田中有城”的现代山水田园城市图景隐约可见。类似政策还有很多,比如绿色矿山建设、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废弃工矿地复垦利用等等,都已经在实践中发挥出国土资源管理政策对环境改善和再造的重要引导作用。

3、建立健全规划引导体系。尽快编制实施具有综合性、基础性、战略性和约束性的国土空间规划,对国土空间组织、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筹安排。同时,根据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加强和改进土地规划、矿产规划及土地整治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实施,引导各类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行为科学展开。

4、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节约用地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开发补偿制度,严格资源保护利用责任追究制度;对涉及国家粮食、能源、生态和经济安全的战略性资源,纳入国家战略,实行开发利用总量控制、配额管理制度;根据国土规划和相关规划,划定“生存线”、“生态线”、发展线”和“保障线”,全面加强国土空间开发管制,防止并逐步减少无序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5、健全完善引导政策体系。动态跟踪各地开展的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废弃工矿地复垦调整利用、绿色矿山建设、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等试点进程,及时将行之有效的做法转化为全国性政策,在更广范围施行,更加充分地发挥国土资源管理政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促进作用。

7. 建设美丽中国的措施是什么

建设美丽中国的措施包括:

1、推进绿色发展。

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2、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3、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4、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7)建设美丽中国坚持哪些生态建设扩展阅读

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战略层面,必将推动全社会形成善待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只有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8.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坚持哪些基本国策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国策。

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

(8)建设美丽中国坚持哪些生态建设扩展阅读: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阅读全文

与建设美丽中国坚持哪些生态建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伊朗打游戏怎么玩 浏览:688
在越南五万人民币能做什么小生意 浏览:347
东兴旁边越南城市叫什么 浏览:859
越南新娘需要多少钱 浏览:513
去英国出差带什么好 浏览:597
中国民航哪个专业就业最好 浏览:194
移动手机在印尼怎么打国内手机 浏览:925
伊朗为什么颜色的人种 浏览:750
伊朗为什么消灭以色列 浏览:419
外国人在中国如何办理国际驾照 浏览:212
学意大利歌曲用什么软件 浏览:972
腾讯在越南有什么用 浏览:567
印度人的佛额是什么意思 浏览:640
越南按摩什么感觉 浏览:789
怎么祝福印尼独立日 浏览:19
印度谷螟如何预防 浏览:925
越南天鹅什么时候入境 浏览:829
中国人娶泰国女人要多少彩礼 浏览:232
印尼什么时候火山爆发 浏览:122
秋季去英国旅游穿什么衣服 浏览: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