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成一条长长的历史河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不说,中国几千年历史以来,儒、释、道三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变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据正统地位,一方面从思维角度束缚了国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在行为举措上规范了国人的动向。这不仅是价值的体现,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到我国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便不得不将其与西方的文学、文化进行比较,必须承认的是,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化逐渐开始西式化转变。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后必然的一个现象,从现实角度分析,中华文化在许多地方有着极大的局限性,或者说中华文化注重的是底蕴,在实现性上没有西方文化那般快速迅捷,在世界性战争的爆发与民族压迫之下,中华文化的转型是一个不可阻遏的趋势,但中国传统的文化仍然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从如今西方科学文化达到饱和后开始研究中华文化便可看出。我以为中华文化去伪从简,便是一个“境”与“韵”,如同道德经中所云,“道可道,非常道。”中华文化所教授给人们的便是这样一种说不出来的意韵,是一种心境,这其中的智慧是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数据化、理论透彻化的思维,是精神领域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
中国古代文学是无数先辈智慧的结晶,无论文体如何,无论产生于怎样的社会背景,它们都要着极高的参考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对于一个时代的鉴定,更是一种人文领域的探索,一次真实的人类变迁记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大的角度来讲,我们所接触的所有古代文学作品都可以给我们一些警示,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到更为真实的未来动向。
而中国传统思想之中的许多精神精华更是为我们的思维开辟了全新的道路,各种充满哲学思变色彩的道理以一种清淡的意韵表达出来,并对许多全新的领域进行了大胆的推测与设想,对我们自身的思维起到的极大的引导作用。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以及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立族之根本,对于我们每一代人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是现代科学,人文理念,社会制度发展的根本所在,有着巨大的价值与十分重要的地位。
‘贰’ 谈谈应该怎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个人实践
第一 由简入繁。无论你学习任何东西,都需要先从最简单、最基本的学起。比如你可以阅读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的普及书籍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等。
第二 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是艰涩难懂的文言文写成的,所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来学习和认识。
第三 需要去评判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确可以学到不少有用的智慧和经验,但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需要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每个时代对传统的认识和思想观念是不一致的,但是怎样去很好的继承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论题。
第四 可以学习优秀的作品。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学习一些比较优秀的代表性作品如《岳阳楼记》、《劝学》、《赤壁之战》等作品。当然这些代表作是选择出来的。如《古文观止》就是一部很不错的文选。
第五 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可能涉及到各个方面如文学、哲学、历史、美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我们还要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欧洲、亚洲文化的联系和影响。
第六 认识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的关联。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相结合。
‘叁’ 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传承的关系,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无根之木,就是无水涸泽。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在古汉语及古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而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言文学的很多文学理论、字义字形释义等方面内容都脱胎于此,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传承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是一种继承和发扬。
‘肆’ 中国文学史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是什么
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核心,是一种有形有质的文化理念。文化传统则是无形无质的规则与体系。在中国文学史当中,传统文化代表着浩瀚书海中的古典诗文,小说志异,文化传统则代表着书法的行文体系、诗歌的格律规则等。总体区别就在于二者的体现方式不同。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是核心纲领与具体施行的关系。文化传统代表着一种规律和一种象征,是不落脚在现实中的,是没有实体映像的。但同时它又无处不在,无所不存。因为就中国文学史而言,文学的发展对于文化传统是一种继往开来的关系,是数千年来向下的延续与发展。如果没有文化传统,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将无以为继。相对应的,如果没有传统文化,那么文化传统的传承只是无根之萍。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没有内外之分,亦不存在高下之别。只有深入的去研习与了解文化传统,才能进一步发扬与创新传统的文化。文化传统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起到的是纲领与引导的作用,可以说,文化传统就是传统文化发扬与继承的土壤,是传统文化根植于人们内心的基石。
如果文化传统是孕育的土壤,那么传统文化就是根植其上的大树。就中国文学发展史而言,文化传统的浸染与熏陶是成就无数璀璨传统文化作品的必要条件。传统文化是文化传统被人们吸收并发展之后具现化的体现,是一本本庄子经集的注解,是一首首格律协调的诗篇,是服装文化一代一代的继承与改良,也是五音五乐一辈一辈的传承与发展。因此,二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供参考。
‘伍’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
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
其次,农耕文化、家族文化、还有一些地域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历史的漫长演变中逐渐的形成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采的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思想方面的--诸子百家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周敦颐、朱熹、王夫之、陆象山、王阳明 《四书》、《五经》、《十三经》
法家 管仲、子产、韩非、商鞅、李斯、申不害、吴起、李悝 《商君书》、《韩非子》
墨家 墨子、禽滑厘、孟胜、田襄子 《墨子》
道家 老子、庄子、列御寇 《道德经》、《庄子》
名家又称“刑名家” 邓析、惠施、公孙龙 《公孙龙子》、《邓析子》
阴阳家 邹衍 《汉书•艺文志》着录“阴阳家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现代都已失传.
农家 赵过、氾胜之、崔寔、贾思勰 《氾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
纵横家 鬼谷子、张仪、苏秦、端木赐 《鬼谷子》
小说家 冯梦龙 《梦溪笔谈》、《世说新语》
杂家 吕不韦 《吕氏春秋》、《淮南王》、《尸子》
兵家 孙子 《孙子兵法》
自然科学的--
数学
《周髀算经》(西汉);
《九章算术》(三国时刘徽着);
祖冲之;
算盘
天文学
天象观察记录:
发明观测仪器:圭表;浑仪;简仪;高表;仰仪...
制定历法(农历):
二十八宿
农学
《齐民要术》(贾思勰着)
四大发明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陆’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体都包括什么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即是先秦时期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即“仁义礼智信”。儒家学者们强调“礼”,追求“礼”,即是要树立一种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用以调整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
“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古“文”字是指纹理、花纹之意。后来发展为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称为“文”。文明一词就是“文”的延续。“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6)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学什么扩展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柒’ 中国古代文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华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在体现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共性中,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受此影响,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学、文学等人文科学各领域,也各自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自“五四”以来,我们的文学理论体系逐渐西方化了,现当代文学批评体系西方化了,古代文学批评体系也在不自觉中西方化了。在古代文学研究着作中的表述语言,表面看起来还有一定的传统色彩,但是基本的理论术语却是西方的。
要改变现在的古代文学研究模式,不仅需要我们在理论方面进行充分的探讨,更重要的还是结合中国文学的特色而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实践。最近,有幸拜读了杨树增教授的《中国历史文学史》,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想以此为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发展: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历史与文学始终有着不解之缘。无论哪种形式的文学,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说起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学,我们也总是习惯于按朝代或时代来对其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
中国人早就认识到了文学的发展和时代变化之间的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得好:“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自“昔在陶唐”到“皇齐驭宝”,“蔚映十代,辞采九变”,于是,“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说法。
‘捌’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那些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
从“天圆地方”和“疆理”农业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与文明起源的历史脉络是非常清晰的,而这种文化关系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贾湖文化时代。所以,井田制度的破解不仅可以解决中国夏、商、周三代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文化与文明的起源问题。
文化、政治、经济及其制度安排之间本来就存在整体性的结构关系,只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没有予以必要的揭示而已。实际上,重商主义并非谁试图摆脱就可以摆脱得了的。制度安排应当是探讨文明的一条重要路径,同时也是讨论一定社会结构经济性质的一种重要方法。
‘玖’ 通过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学习,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最不感兴趣的是哪部分,原因是
通过学习传统的中国文化文学知识,我最感兴趣的当然是唐诗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唐诗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精髓,而且他们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最不感兴趣的应该是古代的文言文,因为他们比较难懂。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传统文化不仅思想深邃圆融,内容广博;更重要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扬道德,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儒家以仁义教化为核心,为历代儒客尊崇。
道学以顺应自然为核心;佛学以慈悲、大爱、解脱为核心,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儒、佛、道三家文化基础上派生出的各种艺术(如绘画、雕塑、书法、戏剧、节日等),是其具体表现形式。
(9)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学什么扩展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的范围广泛,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具体地讲,中华传统文化以节日、古文、古诗、词语、乐曲。
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等为载体。比如正月初一春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等节日和各种民俗活动以及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的传统文化等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拾’ 国学和传统文化有什么区别吗
“国学”与“传统文化”的区别:
国学与传统文化,二者同是中国文化的两个重要概念。传统文化是人们把国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内省与外化。在文化的初始阶段,可能是先有文,也可能是先有术,二者互为前提,相互成长,并相依存,逐渐地有了国学,有了国家最主要的,在人们生产生活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国家学术,以及那些虽然不是起支配和主导作用,但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学术,然后这些学术不断被人们内省和外化,又形成新的学术,而新的学术又被人们内省与外化,又形成了新的文化,从而形成了生生息息、有源有流的传统文化。
也正因为这样,致是国学与传统文化有相同又有不同。从相同方面来看,两者都是中国历史上承传下来的文化。从不同方面来看,传统文化是文化,而国学是学术。
学国学推荐秦汉胡同,秦汉胡同于2002年开始创业。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崇高使命,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训、传播发展和学术研究为主要内容,从“大国学、大文化”的视角对中国人的思想哲学、思维秉性、情感特质和文化艺术等进行冷静、客观、深入地研究分析,努力从中萃取能承载中国未来创新和引领民族发展的智慧精华,帮助和引导青少年儿童从小树立欣赏大美、胸怀大爱、顺从大道的人文品格。
秦汉胡同,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是专业提供国学教育培训和研究机构。国学书院奉行“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的教育理念,凭籍专业、优雅、富于创造性的教师与服务团队,**国文、国艺、游学、百年人文经典等载体,倡导“生活艺术化”的理念,着力于青少年儿童国学力与文化力的塑造,努力让青少年儿童在国学系列课程的学习实践中“志于道、依于仁、据于德、游于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