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古代中国官员见外国皇帝怎么

古代中国官员见外国皇帝怎么

发布时间:2022-05-13 02:53:48

㈠ 古代官员迎接皇帝的礼仪叫什么

一般就叫朝,晋文公称霸的时候就违礼把天子叫出来了,左传就写鲁僖公朝天子。

天子出门叫巡狩,诸侯见天子或诸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覜曰视。

㈡ 中国古代怎么与外国外交

古代的外交礼节 我国古代华夏族很早就建立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商朝、周朝在当时东亚所有民族中处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领先地位。历代统治者把所有与之交往的异民族小国称之为藩属,附庸,长时期没有形成过与外国平等交往的概念。一直到干隆年间,由于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坚持拒绝在觐(jin,朝见君主)见清帝时下跪.而代之以屈膝礼,才打破了这种明显不平等的局而。在《周礼》中有“阵方氏”一职,相当于今天的礼宾司.专门负责接待周朝各邦国的诸侯、使臣与边远蛮夷小国的首领、使者等。“怀方氏‘的职责就是接待这耻“远方之民’,帮助他们办理向周王朝纳贡的事务,并对来宾迎送、发给用于通行的旌节、供给来宾日用物品、安排住宿、饮食等。《周礼》中与怀方氏同职的还有方氏、训方氏等,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由此可见,中国统治者一开始就是把同外国元首或使者的交往勺同其属下的邦国诸侯或使臣的来往看成一回事情,并予以十分重视。据文献记载,外交礼仪主要程序有,一、郊劳。无论是邦国诸侯、藩国首领或其使臣到达王畿(ji,我国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的边境时,周王都要派官员前去迎接,互赠礼品(玉帛),表示尊重和友好。二、赐舍。就是派人将来宾迎入城内的宾馆下榻,这时,由一些有关官员出面设宴款待来宾,了解 来客的希望和要求。三,朝觏。先由周王确定接见日期,是日,来宾先乘车至周王室祖庙门外等待,经通报于周王后,周王说:“我很高兴,我将接见来宾。”于是来宾进入门右,向周王献上圭(gui,古代帝王、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上圆下方)玉,同时行跪拜拱手低头礼。四、享献。行觐礼后,来宾以玉帛和马匹献给周王。五、请罪。这是在诸侯或藩主觐见时的一个礼节,即诸侯或藩主享献后,要露出右臂,表示“有罪”,而周王安抚道:“你没事,回去好好治国吧!”六、“赐车服等礼品。觐见后,周王派人向来宾赠送车马、服装和食品等。另外继续由官员出面宴请来宾,直至送山境外。后世的藩国朝觏及外藩遣使来聘之礼的程序大体上脱胎于先秦。如宋徽宗政和中定《五礼新仪》中规定:凡藩国主来朝,要遣使迎劳。藩国主以束帛授使者,同时反复行拜礼,然后由皇帝约定接见日期。朝见时,文武百官立于殿廷,藩国主率随从官员由有司(礼宾官)引入皇宫。皇帝升御榻后,由官员引藩国王立于殿下。这时传令官传令所有官员“再拜”后,藩国主才能入座,通报其姓名(称“某国藩臣”)。当皇帝与薄国主举行会见时,藩王不断地称“万岁”,其间并奏“四夷来王 之舞”。这一切礼仪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好像对待界族国家元首的态度不太平等。其实不然,从当时的历史来看,外国元首来华,在一般情况下,主要是借此表示对中同皇帝的臣服之意。 我国真正全面接受国际通行的外交概念和外交礼仪惯例,那还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㈢ 官员朝见 礼仪

解释 叩:磕头。最敬重的礼节。
出处 清·昭连《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福晋父率阖族谢恩,行三跪九叩礼。” 清·昭连《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福晋父率阖族谢恩,行三跪九叩礼。”
古时晋见皇帝是
要行此大礼
是指一共要跪三次,每次叩三下头
双膝跪地-双手伏地-脑袋碰地三下-起身
连续三次
叩头什么时候传到宫廷,成为君臣的礼节,无人考证。大概从有君王皇帝起就有这种礼节了。臣见君必行三跪九叩之礼,口里还得喊:吾皇万岁,万万岁!受到帝王赏赐,即使赐死也要叩头,高喊:谢主龙恩!有的大臣上谏,头都叩得鲜血直流,仍得不到皇上的恩准。中国历史上,由叩头酿成外交争端的事不少,有的还因叩头点燃了战火。战国时,鲁昭公和齐君会盟,人家给他叩头,而他还礼时只作了个揖,结果酿成大祸,两国兵戎相见,鲁国战败割地给齐国。到了清代,围绕叩头引起外交争端的就更多了。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欧洲的外交使臣多次要见皇帝,皇帝都坚持给他行三跪九叩之礼,皇帝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他是宇宙的主宰,是唯一不朝别人叩头而只接受别人叩头的天子。有学者做过统计:从康熙到干隆一百四十多年间,欧洲各国使节觐见皇帝达十七次,十六次行了三跪九叩之礼。这对外国使节来说,简直就是污辱,是不能长久咽下这口恶气!最后一次是通过一场武力悬殊的战争来解决的,皇帝输了。1793年英国的马戛尔尼伯爵和他的扈从,是最早在热河享受到不行叩头礼喜悦的欧洲人。到了1873年,年轻的同治皇帝即将举行亲政大典,在西方各国使节朝觐的礼仪问题上,朝廷陷入困境。要不要洋人行三跪九叩之礼呢?要,实力雄厚的西方列强早已开罪不起;不要,则大清皇帝和帝国的脸面又置于何地?正在这时,一个叫吴可读的御臣上奏说:洋人无异于禽兽,让他们行三跪九叩之礼,等于是强迫禽兽遵行五伦。能让其不荣,不能不让其不耻。如洋人也像国人一样行礼,那才是咱大清国的奇耻大辱呢!吴大臣的一番高论博得了满堂喝彩。于是朝觐时,国人行三跪九叩的“文明”之礼,洋人行免冠鞠躬的“野蛮”之礼。

随着皇帝被撵出皇宫,叩头礼不再用了。但它的习俗仍在延续。老百姓叩头现象层出不穷:为感谢官员为他们办了一件好事,就涕零泪下,下跪叩头;屈服于权势、恶霸,为了免灾,叩头求饶;进佛堂上香跪拜叩头的就更多了。中国有些官员为什么骄横跋扈,贪污腐化?就是老百姓的叩头给宠坏了。什么时候人人都能高昂起自已的头颅,不再叩头了,中国人才有自已的尊严!

关于叩头的起源,我听到过另一种说法:据说叩头是一种联系气功的方式,人在出生时,膝盖和头部的骨头是软的,通过叩头和跪膝,能让这两处的骨头得到锻炼,变得更加坚硬。

后来叩头的方式被宗教所引用,表示虔诚,然后被统治者所引用表示尊重。到了民间,作为一种表达内心激动情感的方式,可以表达各种不同的意思。

㈣ 唐朝官员觐见皇帝的一些步骤和细节

不同的朝代皇宫地点不同,宫殿名称也不同,通常皇帝处理朝政接见文武百官的宫殿我们民间百姓称作“金銮殿”,但真正的名字各朝不同,而且根据皇帝的喜好不同,可能日常处理朝政的宫殿也不是同一座,也只有接见百官和各国使节的大殿同一个朝代一般不会变化,但宫殿名字可能会改。
如明清两朝皇宫都是现在的故宫,明朝开始叫奉天殿,后来改名为皇极殿,清朝时改名为太和殿。北宋开封皇宫里叫文德殿,南宋杭州皇宫里叫大庆殿。唐朝有太极殿、含元殿都曾经被皇帝用来处理朝政和接见文武百官作为上朝的地方。百官从外面走到宫殿里时的那条通道叫御道,这条道路的中间是皇帝走的,文武百官只能走在这条道路的两侧

㈤ 《汉武大帝》官员见皇帝行的什么礼呢两手相搭的礼节

作揖(zuo yī),即中国人见面时的行礼形式,它相比于外国人的握手有更卫生、优美、自主的优点。作揖的方法大致是:男性作揖时右手握拳,再由左手手掌将右拳包覆,拳眼(食指弯曲处)应朝向自己,两臂微微下垂;如是习武之人,左手则应该为掌,贴于右手拳面,其余相同;女性则左右相反。然而,像作揖这样优美的见面行礼方式却渐渐地被中国人所摒弃甚至遗忘,不能不说这是中国人的悲哀。

“揖”据考证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算起来怎么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其基本姿势为双手抱拳举。到了姜太公辅佐武王革命成功,揖礼开始大行于天下。据《周礼》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举;特揖是一个一个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还有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向人作揖虽然恭敬,但有时则又能表示倨傲,《汉书·高帝纪》就有“郦生不拜,长揖”的描述,显示出狂徒郦生对刘邦这位无赖皇帝心里不是很服气。

作揖与拱手、抱拳等同义。
作揖的早期使用,主要是书面化,而拱手、抱拳等更加口语化。比如:拱手相让。抱拳示好。等等。

㈥ 古代官员等见了皇子、上司、皇帝的自称

古代官员一般自称下官、卑职、微臣或臣,具体根据场合选择。

㈦ 古代没有普通话,那么来自偏远地方的官怎么跟皇帝说话

我认为没有必要担心这个,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中国之前也没有人会外语啊,那么中国人难道就永远不可能和外国人进行交流了吗?而且我们中国都会派人到地方去进行驻扎所以只需要爱去驻扎的人,帮忙翻译一下就可以了。

而且我们人类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经过我们长时间的发展进化,其实是非常的强的,所以我们能够很快的接收其他地方的语言,因为毕竟我们都是中国人,彼此之间接受起来还是很容易的。而且就我个人而言的话,皇帝亲自到那些偏远地区的可能性应该是特别小的,顶多是那些偏远地区的一些人来到皇宫里拜见皇上,而且我觉得那些来拜见皇上的人如果说话,让皇上都听不懂的话,他们也就没有必要再过来了。

㈧ 古代朝见皇帝的礼仪

觐见礼1.诸侯朝觐仪。两汉时,同姓诸侯王来朝,天子往往以家人相关信息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如何正确的看待孩子的淘气?孩子太黏家里人怎么办?父母如何正确的对待逆反心里的孩子?孩子生病不吃药用什么方法可以提高孩子的吃...当小孩撞见大人亲热的时候应该怎么处理避免...和孩子分别很难受,舍不得怎么办?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和孩子交流沟通?孩子在父母在与不在时的表现一样吗?父母应该怎样对待孩子?跟丈母娘关系与父母的沟通爷爷奶奶金婚婆婆媳妇相处父子关系恶化之礼相待,甚至宴饮言谈时都不太讲究君臣礼数。以后晋武帝泰始年间始规定,诸侯王每三岁一朝,朝礼皆执璧。2.百官朝见仪。其一,臣下见君长之礼,为稽首,顿首五拜。意思是先拜手稽首,再四拜一叩头成礼。百官见东宫太子或亲王时,行稽首四拜礼。其二,在京的文武百官如遇告假或出使,都要来皇宫辞行。其三,国家重臣,特别是那些方面大员来京朝见,鸿胪寺应优先立即带其进见皇帝。其四,文官四品以上以及翰林院学士、尚宝司、六科部给事中、武官公侯伯都督以及附马、仪宾、锦衣卫指挥等官,患病超过三日者,都要身着公服到午门外行朝见礼。若大臣中有蒙皇上遣医调治、并赐物慰问以及大臣考满有赐者均在行礼后还得面谢皇帝。其五,文武百官出入朝门时,各照品秩高低表示逊敬。凡一品以下的官员遇着公、侯、驸马等人,应加以敬礼,立要旁立,行则后从;凡三四品官见到一品官的时候,应行逊礼,走和站立都必须在一品官的身后;五品以下的官员仿此类推。除有宣召,一律不许出现僭越失礼的现象。其六,百官入朝门时,必须拱手端行,威仪整肃,不许私下与人客套寒暄与行礼,不准喧哗、吐痰以及一切不敬行为。入朝后,皇帝升座以后,任何人不得出声、谈笑、指指点点、东张西望。其七,百官入朝行礼和退朝下班时,一律按文官在东、武官在西的原则,不许径直穿越御道东西行走。如在奉天门或午门行朝礼,有正当理由必须东西横向行走者,也务必要退到金水桥以南,才能通过。其八,大臣入朝,不管是立还是坐,不许面朝南方。违者以僭逆论罪。其九,臣下百官,任何人不淮在皇宫中道和五道上行走。其十,所有正殿正门的中三道台阶,除皇帝一人外,任何人不得行走践踏。其十一,百官朝参时,遇有皇帝圣谕教训时,必须专心致志,拱听分明。其十二,与皇帝会面,有时也蒙赐坐。其十三,被赐坐的官员们,如遇有另外的官员向皇帝奏事时,必须起立,等奏事完毕才能重新落座,不许倨坐失仪。还有太子见皇帝,有皇帝见太上皇和太后,有皇后、妃嫔见皇帝,有宫中侍从婢朴见主子等各种见面礼仪不胜枚举。

㈨ 古代使臣见别国皇帝要说什么

各藩属国来华,属于“来贡”,由礼部负责接待。各藩属国的贡期是不一样的,朝鲜每年一贡,琉球两年一贡,暹罗三年一贡。每当贡期,各国贡使携带表文、贡物至京,在礼部大堂设案举行呈表纳贡仪式。举行仪式当天,贡使由礼部官引至礼部,使臣对案行三跪九叩礼,礼成后礼部将表文送给内阁转呈给皇帝,贡物存在有关衙门内。如果赶上大朝、常朝,贡使则可以随朝臣一起觐见皇帝。如果不是朝期则由皇帝决定是否召见。召见时,贡使要行三跪九叩礼,皇帝通过翻译询问有关情况,表示慰问,若皇帝特示优待,还可以让使臣进入大殿,赐坐赐茶。第二天,贡使到午门谢恩后返国。
西方各国来华时的礼仪,前期和后期是不一样的。据档案记载,清朝前期西方各国派专使来华的主要有西班牙、荷兰、葡萄牙、意大利、俄国和英国等。其使臣一般由礼部接待,将表文、贡物转呈皇帝,如果皇帝召见,则须按清朝礼制行跪叩礼。例如,康熙五十九(1720)年葡萄牙使臣裴拉理奉表来朝,康熙在畅春园九经三事殿接见了他。接见当日,礼部在殿阶下正中设表案,康熙帝升御座。贡使在鸿胪寺官导引下将表文放到表案上,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再膝行至御座旁亲手将表呈给康熙帝,再行三跪九叩礼,康熙帝赐坐赐茶。此后,雍正五(1727)年西洋博尔都噶尔王派麦德乐、干隆十八(1753)年葡萄牙派巴哲格来华,都照此规定行了三跪九叩礼。到了干隆后期,随着西洋各国与中国交往的日益频繁,各国逐步认识到觐见礼仪在维护国家地位和尊严方面的重要性。因此,使臣们不愿意再给清朝留下朝贡归顺的印象,因而对清朝规定的觐见礼仪提出了异议。这一时期,西方使臣来华觐见皇帝,有的已不愿遵行清朝的跪拜礼。如干隆五十八年英国派马戛尔尼来华,经过交涉,最后觐见干隆时采取了折衷的办法,行单腿跪拜礼。而嘉庆二十一年英国使臣斯当冬来华,干脆就拒绝跪拜,最后被嘉庆赶了回去。

世界近代史开始后,工业革命使西方各国的发展步入了全面高速的时代,中国的发展相对缓慢很多,国势也是日渐衰微。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如“弱国无外交”所表达的意思,此时的中国已经没有能力与西方各国维持正常的外交关系了。尽管西方各国纷纷在北京设常驻公使馆,但显然已经不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了。这些外国公使狐假虎威,不断要求觐见皇帝,亲递国书,但又不接受中国规定的跪拜礼仪。而清廷内部围绕接见礼仪也展开了一场辩论,一部分大臣认为公使觐见时必须行三跪九叩礼,反对者则考虑到西方各国风俗,主张觐见时不必强行跪拜之礼。以中国当时的状况应对外交事务,简直可以称得上是闹剧了。
针对双方的争议,中外就觐见一事达成了协议:清帝在接见公使时坐立自便,是否赐酒赐茶也由皇帝自己决定,对于觐见的时间、地点由皇帝发布谕旨确定;各国公使觐见皇帝时不必行三跪九叩礼,但要行五鞠躬,以表诚敬。在觐见期间,公使除呈递国书外,不能擅自提出其他要求,只可回答皇帝的提问。按这一礼仪,同治十二(1873)年六月初五日,同治帝在中南海紫光阁首次接见了各国驻华公使。此后清帝接见各国公使都依这一规定行鞠躬礼。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清政府与侵华的英国、法国、俄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外加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共11个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此后,觐见礼节又有所变化,规定使臣觐见皇帝在大内乾清宫正殿举行,使臣可乘轿至乾清门,呈递国书时清帝必须亲手接收等。到了这一时期,使臣来华所遵循的礼仪基本上已经脱离了两国正常交往时应当遵循的礼节的范围了,此时的觐见更像是外国使臣单方面的炫耀武力。

㈩ 封建王朝,外国使臣觐见皇帝,走什么程序

我国在古代的关防是很严格的,不用说是外国人,就算是本国人,没有功名的人出来行走还需要本地开的路条(当时叫路引)。所以外国使臣需要本国国主开出度牒(护照),到守关将官或者驿站的驿丞那里报到(其实是被守关的士兵送去的。从海上来的归市舶司管,清朝禁海,海关工作先后为两广总督和两江总督负责),然后就慢慢的由各地一路护送到京,同时驿站N百里加急奏到相关衙门(海上藩国归属礼部,陆上归属理藩院)然后京官就做好准备了。等到外国使臣到京城时要先去一个类似国宾馆的地方入住(各个朝代的名字不同,叫四夷馆什么的),然后礼部或者理藩院的一个小官就会过来接洽(有时就在那里等着),商讨贡品的问题,奏给上官和皇帝。然后再去礼部演礼(就是排练觐见皇帝的礼节,外使和地方官员面圣都要走这一遭),才能见到皇帝。其实见到皇帝时实质性的内容早和礼部、理藩院的官员商量好了,见皇帝不过是走一个过场。

阅读全文

与古代中国官员见外国皇帝怎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意大利面桶装酱怎么吃 浏览:532
意大利为什么会打希腊 浏览:469
伊朗核协议美国退出为什么 浏览:643
青山集团印尼项目怎么样 浏览:461
印度多吉美多少钱 浏览:768
印尼华人占多少财富 浏览:543
意大利学美甲怎么样 浏览:243
意大利柠檬海滩在哪个城市 浏览:936
中国进口伊朗水果有哪些 浏览:595
为什么下了中国银行的软件后还不能用 浏览:420
中国社交软件有哪些 浏览:875
越南办理保险公司手续怎么办 浏览:278
中国虎形祠堂在哪里 浏览:425
伊朗是什么天气 浏览:689
怎么学好俄语我是中国人 浏览:484
英国品牌奶粉怎么样 浏览:964
中国移动m821怎么截屏 浏览:356
印尼出国带什么材料 浏览:444
越南免税店红酒哪个好 浏览:849
伊朗人为什么不是阿拉伯人种 浏览: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