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言学家的中国语言学家列表
中国语言文化丰富,因而不乏优秀的语言学家。我国现代语言学家列举如下: 曹伯韩 曹先擢 岑麒祥 陈承泽 陈刚 陈建民
陈梦家 陈乃雄 陈其光 陈士林 陈望道 陈新雄
陈亚川 陈原 陈章太 陈振寰 陈治文 陈宗振
程祥徽 戴浩一 戴庆道 邓守信 丁邦新 丁声树
董作宾 杜松寿 范继淹 范晓 方光焘 方孝 费锦昌 冯志伟
符淮青 傅懋勣 傅子东 高更生 高华年 高名凯 高元白 格桑居冕 耿世民
龚千炎 管燮初 桂灿昆 桂诗春 郭良夫 郭沫若
郭绍虞 郭锡良 郭在贻 哈米提·铁木尔 何九盈 何乐士 何融 贺巍 洪诚
洪笃仁 洪心衡 侯精一 胡厚宣 胡明扬 胡朴安
胡适 胡以鲁 胡裕树 胡增 胡竹安 胡壮麟
黄伯荣 黄淬伯 黄典诚 黄国营 黄家教 黄景欣
黄侃 黄绮 黄焯 季羡林 江蓝生 姜亮夫 蒋礼鸿 蒋善国 蒋绍愚
蒋希文 金鹏 金兆梓 劳乃宣 黎锦熙 李方桂 李临定 李人鉴 李荣
李如龙 李思敬李新魁李行健李学勤李英哲
李振麟梁东汉梁敏 廖秋忠廖序东林汉达
林茂灿林焘 林杏光林语堂刘复 刘坚
刘盼遂刘师培刘世儒刘叔新刘涌泉刘又辛
刘月华刘? 刘倬 卢戆章鲁国尧陆俭明
陆志韦陆宗达吕必松吕冀平吕叔湘罗常培
罗福颐罗振玉罗竹风 马国凡马汉麟马建忠马庆株马叙伦马学良
马真 马宗霍毛宗武梅祖麟马秋武 齐佩瑢钱乃荣钱玄同钱曾怡清格尔泰裘锡圭
屈承熹确精扎布 单周尧商承祚邵敬敏邵荣芬沈家煊沈 兼士
沈开木申小龙施文涛石安石史存直史锡尧史有为
苏宝荣孙常叙孙德宣孙宏开孙良明孙锡信
孙诒让 汪平 汪荣宝汪维辉王福堂王辅世王国维王国璋
王还 王敬骝王静如王均 王理嘉王力王永华
王宁 王士元王维贤王显 王尧 王?
王照 王宗炎韦悫 魏建功温端政吴承仕
吴大?? 吴为章吴文祺吴玉章吴宗济伍铁平 向熹 项楚 萧璋 邢福义刑公畹熊正辉
徐德 庵徐复 徐烈炯徐仁甫徐世荣徐思益
徐枢 徐通锵徐中舒徐仲华许宝华许国璋
许嘉璐许绍早许世瑛宣德五 严学? 颜逸明杨伯峻杨春霖杨耐思杨树达
杨顺安杨欣安姚孝遂叶蜚声叶籁士叶圣陶
叶祥苓殷焕先殷孟伦游汝杰游顺钊于省吾
余霭芹余心乐俞敏 俞士汶喻世长袁家骅 曾宪通詹伯慧詹人凤张斌 张涤华张弓
张公瑾张拱贵张静 张清常张盛裕张世禄
张寿康张双棣张舜徽张相 张洵如张永言
张振兴 张政? 张志公章炳麟赵诚 赵金铭
赵克勤赵少咸赵世开赵淑华赵天吏赵荫堂
赵元任赵振铎赵仲邑照那斯图甄 尚灵郑奠
郑锦全郑林曦郑张尚芳周辨明周长楫周迟明
周大璞周殿福周定一周海中 周荐 周清海周有光周祖谟
朱德熙朱起凤朱星 竺家宁祝敏彻
(注:?表示生僻字无法正常显示)
2. 汉语史的古代语言学家
荀子(约公元前303年 - 公元前238年) 名况,世尊称荀子、荀卿,或称孙卿,战国 赵人,曾到过齐、秦等国,晚年应春申君之召入楚为兰陵令。荀子是战国后期着名的思想家,集诸子之大成者。荀子的语言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正名篇》一文中。该文着重讨论了词与概念、语言与思维、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指出“名”与“实”的联系是“约定俗成”,这一学说正确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是我国古代语言研究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扬雄(公元前53年 — 公元18年) 或作杨雄,字子云,西汉 蜀郡 成都(今四川 成都)人,辞赋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为人口吃,不能剧谈而好学深思,善辞赋,官给事黄门,历成、哀、平三帝。新莽时召拜大夫,后贫病而终。着作有《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训纂篇》、《别字》、《苍颉传》、《法言》、《太玄》、《甘泉赋》、《长杨赋》、《羽猎赋》等。其中《方言》十五卷,九千余字(今本十三卷,一万一千九百余字),历时二十七年,保存了大量古汉语词彚和方言的宝贵资料,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方言学专着,而且在世界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流传至今。《别字》、《训纂篇》、《苍颉传》等三种涉及语言文字的着作均佚。
刘歆(约公元前五53年 — 公元23年) 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西汉目录学家、古文经学家。沛(今江苏 沛县)人,楚元王 交五世孙,刘向次子,幼承家学,善着文,博通诗书。成帝时为黄门郎,后历任中垒校尉、京兆尹等职。曾奉诏与父刘向同领校群书,刘向死后,刘歆继续校理六艺群书,并在刘向《别录》基础上撰成《七略》。《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具体包括辑略(总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术数略、兵书略和方技略。原书早佚,主要内容多保存在《汉书·艺文志》中。在经学方面,刘歆为将《左传》、《毛诗》、《古文尚书》等古文经书立于学官作出过巨大的努力,同时着有《春秋左传注》、《尔雅注》等书,均佚,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录。
许慎(约公元58年— 约147年) 字叔重,东汉 汝南 召陵(今河南 偃城县东)人,古文经学家、文字学家,博通经籍,先后任郡功曹、太尉南阁祭酒、洨长等职,世称“许祭酒”,曾校书东观(皇家图书馆),时人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语。许慎的主要成就是《说文解字》一书,该书建立了研究汉字结构的“六书”的理论并按照这种理论对书中所收九千余字逐一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每个汉字的本义和结构,同时析汉字为五百四十部,创立了部首检字法。这些成就使许慎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语言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马融(公元79年—166年) 字季长,东汉 右扶风 茂陵(今陕西 兴平市东北)人,历任校书郎中、议郎、武都太守、南郡太守等职,是东汉着名的古文经学大师、文学家,为人才高多识而达生任性,不拘小节,善鼓琴吹笛,生徒千余,着名学者卢植、郑玄皆出自其门下。马融对古文经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着述颇丰,主要有《三传异同说》、《孝经注》、《论语注》、《毛诗注》、《周易注》、《三礼注》、《尚书注》、《烈女传注》、《老子注》、《淮南子注》、《离骚注》等,另有赋、颂、碑文、琴歌、对策等二十一篇散文诗歌作品,均佚,清人马国翰有辑录。
郑玄(公元127年—200年) 字康成,东汉 北海 高密(今山东 高密县西南)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世称“后郑”,以别于先郑 郑兴、郑重父子。少时曾为乡穑夫,无意为吏,入太学攻《周易》和《公羊传》,继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后西行入关从马融学古文经,遂博通群经,回乡后客耕莱阳,从学者千计。党锢祸起时被囚禁,获释后杜门不出,潜心着述,大将军何进、袁绍等人先后召他为官而不就,后征为大司农,故世又称为郑大司农。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遍注群经,使古文经学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所着《毛诗笺》、《三礼注》影响最大,流传至今,其余《周易注》、《论语注》、《尚书注》、《诗谱》、《六艺论》、《驳五经异义》诸书均佚。
刘熙(不详) 字成国,东汉 北海(郡治在今山东 潍坊西南)人。所着《释名》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语源学的专着。全书仿《尔雅》体例,共八卷二十七篇,收词一千五百余条,释义以声训为主,即根据词的语音探求词得名的由来,虽不免穿凿附会,但在很大成程度上揭示了汉语声同义通的特点,对于汉语语源、训诂、音韵的研究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郭璞(公元276年—324年) 字景纯,东晋 河东 闻喜(今山西 闻喜县)人,初官尚书郎,后为王敦记室参军,因谏阻王敦谋反而被杀。为人性格豪放,不修威仪,博学多才,长于训诂,尤好古文奇字。注书甚富,释文注重古今比较,保存了许多晋代语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中《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楚辞注》、《子虚赋注》、《上林赋注》等均流传至今,另有《三苍解诂》、《尔雅音义》、《尔雅图赞》、《易洞林》、《毛诗拾遗》等书已佚。
顾野王(公元519 年-581年) 字希冯,南朝 梁 陈 时吴郡 吴(今江苏 苏州市)人,文字训诂学家。历官太学博士、金威将军、太子率更令、黄门侍郎、光禄勋等职,曾主修梁史。所着《玉篇》,是继《说文解字》之后出现的文字学着作,在我国文字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全书三十卷,依仿《说文》体例,共分五百四十二部,收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七个,说解详明。原书已佚,流传至今的是宋 陈彭年等人的重修本,改名为《大广益会玉篇》,收字增多,体制亦非旧时,所幸日本尚流传有唐 宋间的写本《玉篇》残卷,从中可以看到《玉篇》的原貌。顾野王的其它着作有《舆地志》、《符瑞图》、《通史要略》、《国史纪传》、《尔雅音》等,均佚。
陆法言(公元562年—?) 名词,一作“慈”,字法言,隋 魏郡 临漳(今河北 临漳县)人,音韵学家。曾官承奉郎,后因其父陆爽得罪朝廷而被免职。所撰《切韵》一书,反映了汉语中古音的面貌,是研究中古音的主要材料,同时也是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不可缺少的参照和依据,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全书共五卷,分韵一百九十三部,编写大纲由颜之推、萧该等八人共同制定。原书在宋以后亡佚,直到清末才在敦煌石窟、新疆 吐鲁番、故宫等地发现了一些唐传写本或增修本,且多是一些残卷。不过,《切韵》的内容、体例等被完整地保留在宋人增修的《广韵》一书中。
陆德明(公元556年—627年) 名元朗,字德明,经学家、训诂学家。陈 隋 唐之际苏州 吴(今江苏 吴县)人。在陈官国子助教,陈亡归故里,隋炀帝时复征为国子助教,唐 贞观中拜国子博士兼太子中允,封吴县男。着作主要有《经典释文》、《老子疏》、《易疏》等,均传世。其中《经典释文》汇编汉 魏 六朝二百三十余家的音切及注释材料而成,是研究汉 、魏至隋 、唐时期汉语音韵训诂及经籍版本的重要数据。全书三十卷,涉及典籍十四种,包括《周易》、《诗经》等十二种经书以及《老子》、《庄子》两种子书。不收《孟子》是因为唐时《孟子》尚未列为经书,收入《老子》、《庄子》是因为受到玄学的影响。
徐铉(公元719年 -992年) 字鼎臣,北宋初会稽(今浙江 绍兴市)人,文字学家。初仕南唐,历任尚书右丞、翰林学士、御史大夫、吏部尚书等职;入宋后,官拜散骑常侍。善属文,好小篆,工隶书。奉诏与句中正等人共同校订《说文解字》一书,纠正讹误,补出原书正文所脱者十九字,新增原书所未载者四百〇二字(即新附字),给每个字加了反切,部分字尚作了注,同时将原书十五卷分为三十卷,在卷首列有五百四十部部目表。经过校订的《说文解字》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该书的原貌,提高了实用性,是学习和研究《说文》的最通行的校本,世称“大徐本”。
徐锴(公元920年 —974年) 字楚金,徐铉弟,文字学家。仕南唐官集贤殿学士、内史舍人等职,宋军攻占金陵时死于城中。四岁时丧父,从兄铉学,博闻强记,精于小学,成就与兄铉齐名,世称“大小徐”。所撰《说文解字系传》,三十卷,是一部全面传释和研究《说文》的着作,成书先于大徐本。该书对许意每有阐发,所论“假借”、“古今字”、“引申义”、“因声求义”诸事多开了清人研究《说文》的先河,受到历来研究《说文》者的重视,世称“小徐本”。
周德清(公元1277年 —1365年) 字挺斋,元代 瑞州 高安(今江西 高安)人,音韵学家。擅长音律,于泰定帝 泰定元年(一三二四年)撰成《中原音韵》一书。该书取韵定音以当时北方的实际语音为依据,与《切韵》以来的正统韵书有很大差别。全书分韵十九部,分平声为阴阳两类,中古部分上声字被归入去声,中古入声被取消,这些特点与今北京话的读音已很接近。由于该书反映了汉语语音在元代时的重要变化,对于研究近代音及汉语语音史来说具有很高的价值,故为学界所重。
陈第(公元1541年 — 1617年) 字季立,号一斋,又号温麻山农,明代 连江县(今福建 连江县)人,音韵训诂学家。青年时曾从军,官至游击将军。精于音韵训诂,对待古音具有历史发展的观念,反对“叶音”说,指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这种正确认识对后来清人的古音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着作有《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读诗拙言》、《伏羲图赞》、《尚书疏衍》等。
顾炎武(公元1613年—1682年) 初名绛,字宁人,后改名炎武,号亭林,明末清初昆山(今江苏 昆山)人,着名的音韵训诂学家、经学家。明末举秀才,自幼受嗣母爱国思想教育,以报国为怀,曾加入复社,与宦官豪强作斗争。清兵入关后,积极投身昆山地区的抗清起义,失败后亡命北国,终身为学不仕。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年),朝廷曾诏纂《明史》,被断然拒绝。顾氏治学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重考据,开清代朴学之风。于天文地理、经史百家、音韵训诂、金石文字,无所不及,无不专深,着述极丰,卓然成一代宗师。所撰《音学五书》三十八卷,历时三十年,五易其稿,为清代古音学的奠基之作。除《音学五书》外,顾氏涉及语言文字的着作尚有《金石文字记》、《石经考》、《九经误字》《左传杜解补正》、《日知录》、《京东考古录》、《唐宋韵补异同》等。
江永(公元1681年 — 1762年) 字慎修,清 江西 婺源县(今江西 婺源县)人,经学家、音韵学家。一生好学深思,无意仕途。于经书、小学、典章、制度、地理、钟律等无不涉猎。治经以考据着称,开皖派经学之风。治音韵以审音见长,为审音派之祖。分古韵为十三部,对顾炎武的十部之说多有纠正。其语言学着作主要有《古韵标准》、《四声切韵表》、《音学辨微》等,经学着作主要有《周礼疑义举要》、《礼书纲目》、《仪礼经传通解》等。
戴震(公元1723 年— 1773年) 字东原,号果溪,清代 安徽 休宁 隆阜(今安徽 屯溪市)人,经学家,音韵训诂学家。曾问学于江永,后中乡试,但试礼部不第。干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年)诏充《四库》纂修官,不久赐同进士出身,选翰林院庶吉士。一生博闻强记,所涉极广,而专精于小学、数学和地理,是考据派中皖派的代表人物。研究音韵分古韵九类二十五部,第一个提出上古音阴阳入三声相配的格局。着作主要有《声韵考》、《声类表》、《续方言》、《方言疏证》、《六书论》、《尔雅文字考》、《孟子字义疏证》、《毛郑诗考证》、《屈原赋注》、《仪礼考证》、《古历考》、《勾股割圜记》、《策算》、《考工记图》等。
钱大昕(公元1728年— 1804年) 字及之,又字晓微,号辛楣,又号竹汀,清 江苏 嘉定(今上海 嘉定县)人,历史学家、音韵训诂学家。干隆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詹事府少詹事等。后因丁父忧辞归乡里,居家三十余年,着书讲学,主持钟山、娄东、紫阳书院,授徒计二千余人。少时曾从惠栋、沈彤等名师学,于辞章、历史、文字、音韵、训诂、天文、历算、地理、金石、官制等无不通晓,撰《二十四史考异》一百卷、《十驾斋养新录》二十三卷、《潜研堂文集》五十卷,另有《经典文字考异》、《唐经石考异》《音韵问答》以及诗集等数十卷,均传世。在音韵学方面,钱氏首次得出了“古无舌上音、古无舌上音、古人多舌音、古影晓匣喻双声”的结论,为古音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段玉裁(公元1735年 — 1815年) 字若膺,一字懋堂,清江苏 金坛县(今金坛县)人,文字音韵学家,曾师从戴震,干隆举人,先后任贵州 玉屏、四川 富顺、南溪、巫山等县知县。年四十六以父老引疾辞归,居苏州 枫桥,闭门着书三十余年。毕生多致力于《说文》研究,着《说文解字注》三十卷,历时十九年,勇于自信,破字取义,深稽博辨,研究《说文》在清代成就最着,影响也最大。又撰成《六书音韵表》,分古韵为十七部,创获颇多,并提出了“同谐声者必同部”的着名论断,解决了扩大古韵归字的重要课题。除以上二书外,段氏的着作尚有《汲古阁说文订》十六卷、《声韵考》四卷、《毛诗小学》三十卷、《重订毛诗故训传》三十卷、《春秋左氏古经》十二卷、《周礼汉读考》六卷,等等。
桂馥(公元1736年—1805年) 字冬卉、天香,号未谷,清 山东 曲阜县(今曲阜县)人,文字训诂学家。干隆进士,先后官云南 永平、顺宁知县。一生博涉经籍而专精小学,治《说文》成就与段玉裁齐名,并称段、桂。着作主要有《说文解字义证》、《缪篆分韵》、《说文段注钞案》、《说文谐声谱考证》等。其中《义证》五十卷,用力四十年,一义之证,力穷根柢,遍及群书。
王念孙(公元1744年—1832年) 字怀祖,号石臞,清 江苏 高邮(今高邮县)人,音韵训诂学家、校雠学家。曾师从戴震,干隆时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官工部主事、郎中、陕西道御史、永定河道等。着作以《广雅疏证》、《读书杂志》最为着名。《疏证》十卷,因声求义,不限形体,严而不乱。《杂志》八十二卷,校经、子、史书流传刻抄之误,一字之校,遍及群籍,为校勘典范。在音韵学方面,分古韵为二十二部,贡献也很大。着作另有《毛诗群经楚辞古韵谱》、《说文解字校勘记残稿》、《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疏证》等,均传世。
孔广森(公元1752年— 1786年) 字众仲,一字㧑约,号顨轩,清 曲阜(今山东 曲阜县)人,孔子六十八代孙,经学家,音韵学家,又长于数学和文学创作,曾师从戴震、姚鼐。干隆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官散馆检讨,无意仕途,寻归。着《诗声类》,分古韵分为十八部,主张“东、冬”分立,首创“阴阳对转”说。其余着作有《春秋公羊音义》、《大戴礼记补注》、《礼学卮言》、《经学卮言》、《少广正负术内外篇》等多部。
阮元(公元1764年—1849年) 字伯元,一字伯梁,号芸台,又号雷塘庵主,清 江苏仪征(今仪征县)人,经学家、校勘学家。干隆进士,选庶吉士,历官湖 广、两广、云 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等职,谥文达。生平以兴办教育、提倡学术为己任,先后在杭州、广州创立诂经精舍、学海堂以培养人才。博学融通,着作主要有《诗书古训》、《孟子音义校刊记》、《曾子注释》、《释文校刊记》、《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两浙金石志》、《山左金石略》、《学海堂经解》、《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等,主编《经籍籑诂》、《十三经注疏校刊记》,主持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其中《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共二百四十三卷,为《十三经注疏》最佳校本。
王引之(公元1766年—1834年) 字伯申,号曼卿,清 江苏 高邮人,王念孙子,训诂学家。嘉庆进士,授编修,擢侍讲,官至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幼承父学,精于考据,谙熟语法,着作主要有《经义述闻》十五卷、《经传释词》十卷、《字典考证》三十六卷、《春秋名字解诂》二卷等。严谨专深,精博过于惠(栋)、戴(振),学术成就与父齐名,世称“高邮王氏父子”。
江有诰(?— 1851年) 字晋三,号古愚,清 安徽歙县(今歙县)人,文字音韵学家。年二十二为学官弟子,一生无意仕途,杜门着述。成就主要是音韵学,撰《诗经韵读》、《楚辞韵读》、《群经韵读》、《先秦韵读》、《广韵谐声表》、《广韵入声表》、《四声韵谱》、《唐韵四声正》等十部,合称《江氏音学十书》。分古韵为二十一部,创见颇多,为学界盛赞。晚年更研文字,撰成《说文六书录》、《说文分韵谱》、《说文质疑》、《说文系传订伪》、《说文汇声》、《经典正字》、《隶书纠谬》等书,惜遭宅中失火而尽焚,唯《音学十书》传世。
王筠(公元1784年 — 1854年) 字冠山,号菉友,清 山东 安丘(今安丘县)人,文字学家。道光举人,游学京师三十年,后官山西 宁乡知县。自幼喜好篆籀,博涉经史,尤精《说文》,是清代四大《说文》学家之一,着作有《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文字蒙求》、《说文系传校录》、《文字蒙求广义》、《说文部首读补注》、《说文韵谱校》、《说文新附考校正》、《正字略》等,其中《释例》、《句读》是王筠的代表作,影响最大。前者系统研究了《说文》的体例,后者博采诸家之说对《说文》作了全面的解释。除《说文》学着作外,王氏尚有《礼记读》、《四书说略》、《读仪礼郑注句读刊误》、《毛诗双声迭韵说》等他类专书多种。
朱骏声(公元1788年— 1858年) 字丰芑,号允倩,晚号石隐山人,清 元和(今苏州)人,文字训诂学家,《说文》四大家之一。出钱大昕门下,嘉庆举人,屡试进士不第,被荐主江阴 暨阳书院讲席,又先后主持吴江、萧山书院,道光时选授黟县训导小官。咸丰时因献所着《说文通训定声》一书而被授予国子监博士,遂升任扬州府教授。一生涉猎极广而着述甚丰,着作除《定声》外,又有《说文读若例》、《说文引书分录》、《六书假借经征》、《七经纬韵》、《古今韵准》、《小尔雅约注》、《说雅》、《左传旁通》、《离骚补注》、《诗集传改错》、《易学杂记》、《春秋评议》、《六十四卦经解》、《秦汉郡国考》、《淮南书校正》等数十种。其中以《定声》最着名,全书十八卷,在《说文》所收字之外增收七千余字,释义兼顾引申与假借,并打破原书列字次第按古韵排列,为观察字音与字义的联系带来了方便。
陈澧(公元1810年—1882年) 字兰甫,号东塾,清 广东 番禺(今广州)人,音韵训诂学家。道光举人,先后任河源县训导、广州学海堂学长,晚年主讲菊坡精舍,从学者甚众。博通天文、地理、乐律、文字、数学等,尤精音韵训诂学,着作有《切韵考》、《说文声表》、《声律通考》、《汉儒通义》、《东塾读书记》、《东塾杂俎》、《水经注西南诸水考》、《公孙龙子注》等。在《切韵考》一书中,陈澧发明了“反切系联法”,并首次考订出《广韵》的声类和韵类,为通过反切研究古音开辟了道路,贡献巨大,影响深远。
罗振玉(公元1866年—1940年) 字叔蕴,一字叔言,号雪堂,清 浙江 上虞(今上虞县)人,古文字学家。十六岁中秀才,继而两举乡试落第,后创办农学堂、东文学社、江苏师范学堂及《农学报》、《教育世界》等杂志。辛亥革命后曾勾结日本支持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并任监察院长、文化协会会长等职。毕生热衷搜集史料、古器物、金石文字等,为发现甲骨出土地、保存甲骨片及甲骨文的分类、考释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着述极丰,多达数十种,或说一百多种,主要者如《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后编》、《殷虚书契菁华》、《殷虚书契考释》、《流沙坠简考释》、《三代集金文存》、《石鼓文考释》、《秦汉瓦当文字》、《雪堂所藏金石文字录》、《老子考异》等。
马建忠(公元1845年—1900年) 字眉叔,清 江苏 丹徒(今丹徒县)人,语法学家。早年留学法国,毕业于巴黎大学政治学院,受任于驻法使馆翻译、外交官。归国后为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幕僚,协理新政,官至道员。马氏少好学,谙熟古籍,工古文辞,又精通英文、法文和拉丁文。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是仿拉丁语法撰成《马氏文通》一书。该书全面揭示了汉语语法的特点和规律,建立了汉语语法的体系,是系统研究汉语语法的奠基之作。
3. 着名的语用学家都有谁
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着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着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 他对切韵学 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顾亭林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早年贫寒辍学,在家自学。1924年赴上海求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务委员等职。
吕叔湘(1904-1998)江苏省丹阳人。吕叔湘先生是中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70多年以来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涉及一般语言学、汉语研究、文字改革、语文教学、写作和文风、词典编纂、古籍整理等广泛的领域。
丁声树(1909-1989)语言学家。号梧梓。河南省邓县人。1932年自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后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4~1948年在美国考察。1952年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改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会委员、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杂志主编、1959~1964年中国政协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64年和1978年第三、第五两届全国人大代表。丁声树在语言文字领域奋斗近半个世纪,研究范围很广,在汉语语法、汉语音韵、汉语方言、古代汉语及词典编纂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4. 誉为我国语言学界泰斗的是谁
朱德熙(1920~1992),我国着名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语法学家、教育家。江苏省苏州市人。1920年10月24日出生在南京政府财政部盐务局一个高级职员家庭, 家境富裕。早年习字、背诵古诗词,十一二岁起读古典小说。中学时代接受了进步思想,在上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考取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数学、英语基础都很好。一年后转入中文系,师从唐兰、闻一多学习研究古文字学和古音韵学,并得到罗常培和陈梦家等教授的教导。1945年毕业后在昆明中法大学中文系任教并加入民盟。1946年起在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1952年晋升副教授,同年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受国家委派赴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任教,1955年回国,此后一直在北大中文系任教,1979年晋升教授。1992年7月19日病逝于美国,享年72岁。朱德熙历任清华大学、昆明中法大学、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等知名大学教授;在北京大学,他先后担任中文系副主任、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北大计算语言学研究所所长,北大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朱德熙无比热爱教学工作,对教学精益求精,教学艺术炉火纯青,以渊博的学识把枯燥的语法课讲得引人入胜。他一生正直纯粹,光明磊落,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爱虚荣,淡于名利,严以律己,严谨治学,为祖国、为语言学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为人谦虚质朴,温和敦厚,尊重前辈,笃于友情,喜爱音乐和绘画,尤爱昆曲,能笛,会唱。尤其擅长京剧,拉得一手好京胡,唱起来称得上是“字正腔圆",在系里表演常常博得阵阵喝彩。 朱德熙是汉语语法学界伟大的语言学大师,是一位富于开创精神的杰出学者,在中国语法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朱德熙在语法研究上以其独特的语法思想、科学的分析方法,深入地研究汉语语法现象,奠定了汉语描写语法的基础。他的丰富而深邃的语法思想是我们的宝贵遗产,对汉语语法研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学术成就也让他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保加利亚、美国、法国、泰国、香港、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先后邀请他去讲学,做研究,出席会议。1986年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他为推动汉语走向世界,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5. 我国研究语言的着名学者有哪些
五四时搞语言文字改革的急先锋,是钱玄同(钱三强父)与刘半农。后来的语言学家有夏丏尊、叶圣陶等。专门词章修饰之学的,首推钱钟书。他早年的《谈艺录》是最渊博的诗话,晚年的《管锥篇》则是文献累积的登峰造极,但其学术重点,只是语文修辞,不出词章之学耳。其师是吴宓,以反新文化运动出名,以教授西洋文学为本业,后来又以风流韵事吸引人眼球。北钱南饶,后者是指饶宗颐。也是博学,他是学人,是文人,还是艺人。研究历史与比较语言学的大家有赵元任、李成桂与罗常培,后来有名的有王力与吕叔湘。
季羡林:本行是梵文、吐火罗文等比较语言学与佛学研究,主要成果是在留德时期。
他是考据家,但晚年则轻易发表观点谈义理,有些不严谨。金克木:与季羡林类似,也是搞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的。他有特点是有一颗童心,对一切新鲜的东西都好奇,85岁学还会用电脑写作和传稿。张中行搞语言文字工作,是个杂家,80年代后写散文,反倒成了畅销书。代表作是《顺生论》,哲理丰富。
但后来写得多了,就成老生常谈了。启功:早年为陈垣识拔,属于旧式的书画学家。书以《论书绝句》为最佳。据说他的书法是当世第一。与李慎之又有“南王北李”之说。这一派的道统往前推,是顾准,再往前就是陈独秀或者胡适了。
6. 近代文学家有哪些着名人物
近代文学家有:鲁迅、巴金、林语堂、老舍、茅盾等着名人物。
1、鲁迅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笔名鲁迅,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
2、巴金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青年”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3、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中国现代着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贫穷的牧师家庭。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着名大学任教,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八十二岁。
4、老舍
老舍(1899年-1966),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5、茅盾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着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小说《子夜》。
7. 中国语言学界的大师都有谁呢
知道吕叔湘和丁声树就可以了吧,当然民国天才赵元任和他的学生王力算得近代语言学宗师。。
8. 我国近现代语言学家有哪些
语言学家:
五四时搞语言文字改革的急先锋,是钱玄同(钱三强父)与刘半农。后来的语言学家有夏丏尊、叶圣陶等。
专门词章修饰之学的,首推钱钟书。他早年的《谈艺录》是最渊博的诗话,晚年的《管锥篇》则是文献累积的登峰造极,但其学术重点,只是语文修辞,不出词章之学耳。其师是吴宓,以反新文化运动出名,以教授西洋文学为本业,后来又以风流韵事吸引人眼球。
北钱南饶,后者是指饶宗颐。也是博学,他是学人,是文人,还是艺人。
研究历史与比较语言学的大家有赵元任、李成桂与罗常培,后来有名的有王力与吕叔湘。
季羡林:本行是梵文、吐火罗文等比较语言学与佛学研究,主要成果是在留德时期。他是考据家,但晚年则轻易发表观点谈义理,有些不严谨。
金克木:与季羡林类似,也是搞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的。他有特点是有一颗童心,对一切新鲜的东西都好奇,85岁学还会用电脑写作和传稿。
张中行搞语言文字工作,是个杂家,80年代后写散文,反倒成了畅销书。代表作是《顺生论》,哲理丰富。但后来写得多了,就成老生常谈了。
启功:早年为陈垣识拔,属于旧式的书画学家。书以《论书绝句》为最佳。据说他的书法是当世第一。
南王北钱,这里的王是王元化,他本行是文学理论家。但开放后好像成了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李慎之又有“南王北李”之说。这一派的道统往前推,是顾准,再往前就是陈独秀或者胡适了。
文学史研究的:
郑振铎、闻一多,以前都讲过了;钟敬文研究民间文学,袁珂研究神话。钱理群、谢冕前面也讲过了。
搞政治的文人:
罗隆基:政治活动家,民盟创始人之一,解放后打成右派,含冤去世。此类人中还有张澜、黄炎培等。
章士钊:又名行严,直活到92岁,晚年在大陆还算过得不错。爱国者。
张君励:组国社党,二拟中华民国宪法。政论颇多。张东荪也是此类。
左舜生:中国青年党骨干,49年后移台港。
张申府:张岱年之兄,是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后脱党。
共产党一派的:周扬、康生、陈伯达、胡绳、胡乔木
国民党一派的:陶希圣、戴季陶、陈布雷
陶希圣:武松,黄冈人,早年属国民党的改组派,治的是社会学,用的是唯物史观。三十年代后,改为重史实而不是空用名词了,创《食货》杂志,重点研社会经济史,有成绩。抗战后,先追随汪精卫,后退出投蒋,《中国之命运》《苏我在中国》即出其手。后至台。
戴季陶:国民党的理论家,离政治很近的。
陈布雷:老蒋的文胆、笔杆子。
拾遗:
刘师培:寿仅36,但着作极多,有旧有新。政治上也主排满,入暗杀团、光复会,在日变为无政府主义,归又成筹安六君子,后为蔡元培隈为北大中国文学教授,有《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刘氏与章太炎并称“二叔”,为晚清国粹派双峰。当年博浪椎车客,竟是筹安会里人。
徐中舒:王国维门下弟子,最能继其学者。
严灵峰:曾是军统特务,后竟成了知名学者。
尚秉和:象数派象学家。
瘳平:康有为之师,人称经学畸人。
曹聚仁:我国现代着名作家、学者、记者和杰出的爱国人士。
许寿裳:教育家及传记文学作家。
黄裳:(1919—),当代散文家、高级记者。
邹韬奋:着名报人、记者。
俞椒:俞平伯之曾祖,章太炎之师,主研诗词、戏曲、小说。
叶德辉:治文字学,思想顽固守旧,1926+1年革命时为农2支枪决。
沈曾植:清之遗老类,名过其实。
9.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精通多门外语的大人物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精通多门外语的大人物?历史上精通多门外语的大人物有赵元任、陈寅恪、钱钟书等等。语言是打开另一扇大门的钥匙,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现代人掌握一两门外语已经是理所当然的了。不过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有名的人他们不仅有自己专攻的领域,同事还精通好几门语言。
三、钱钟书
钱钟书大家都很熟悉,他是中国现代作家、文学家,他与杨绛先生相濡以沫的感情是一段文坛佳话。据说钱钟书参加高考时数学只有十五分但由于优秀的国文和满分的英语还是被清华大学录取了。钱钟书懂得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他也很爱做外文笔记,据说有四万多页。
10. 中国谁精通18种国家语言
王力。
王力(1900.8.10—1986.5.3),王力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有诸多头衔,中国的语言学家、教育家、也是着名的翻译家、散文家和大诗人。王力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大学任教,他有40多种语言方面的着作,200多篇论文,涉及到语言的各个领域,许多都是具有开创性的。王力、梁实秋、钱钟书被现代史学家推崇为抗战时期三大学者散文家。建国后他参加汉字简化工作,制订了汉语拼音方案、普通话推广、汉语规范化研究工作,取得多丰硕成果。被认为中国百年最卓越的语言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