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关于贫困山区儿童读书的故事
李小武,男10岁,父母离异,母亲离家出走五年了无音讯,父亲因打架和偷盗被判刑,在事情发生的时候小武只有5岁,可是谁又知道这个孩子在独立生活的五年里他是怎么过来的吗? 小武今年上4年级,年年在班上成绩都是第一名,他住家离学校有30多里路,在这无人陪伴的五年里,不管是什么样的情况, 小武从没迟到并缺习过,家里住的房子遇到吹大风房顶就会被风掀起,遇到下大雨, 小武家里就成了音乐交响曲了,把所有的锅盆拿来接漏雨,在这几年来, 小武从没喝过开水,都是用凉水解渴,要是邻居们有什么红白事把小武叫去,那就是小武加餐的日子,时间长了,邻居们也不是那么愿意帮他了, 小武只能每天吃白米饭,盐味都沾不上,大家知道吗,孩子都一年多没吃过肉了,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只要能吃上一个肉包子他就很满足了,看见这些我真的很心酸,一个小小年纪的贫困孩子,他顽强的生存能力我真的很为之感动,我们是否应该帮助这个孩子,让这个孩子饱吃一餐肉包子呢,同时我也呼吁所有的朋友们,只要我们大家都献出一点爱,就可以帮助很多很多像小武这样的山区孩子.他们活得很辛劳,可以用悲惨来形容也不会过!
B. 贫困山区里的孩子们热爱学习么
肯定热爱啊,而且必须要热爱。因为学习是唯一的出路,这一定是大人或者老师教的,然后他们就相信了。事实上也没什么别的办法了。但是要说论喜欢不喜欢吧,我觉得,没什么比吃饱饭再来谈更合适的了。
C. 了解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走出大山的渴望——中国贫困地区学生的故事
新华网合肥7月1日电(记者 周剑虹)从小靠上山采木耳和五味子换学费的邓磊现在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我曾几度辍学,但在政府和学校的救助,在社会的关爱下,我终于走出了大山,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高等学府,”他说。
邓磊的家乡安徽省金寨县是中国政府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572元,全县每年约有数百名学生因家庭贫困失学或濒临失学。
上中学以前,邓磊的父母一直靠种水稻维持生活,微薄的收入很难支撑全家四个孩子上学。邓磊回忆说,要不是他上中学时得到村里每学年500元的救助,他可能永远走不出家门口那座大山。
邓磊说的这笔救助款很大程度得益于中国农村自2000年3月开始实行的税费改革。费改税规定不再征收以往由农民交纳的教育附加费、教育集资不再征收,仅此一项,据安徽省教育厅统计,平均每个县农村教育经费每年比过去要少几千万元。
安徽省副省长蒋作君说,但实际上这并没有很大程度影响到贫困地区学生的读书问题,因为税费改革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对中国农民来说,减负就意味着增收,农民自愿掏钱扶持教育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有关专家指出,如果全国农村普遍进行税费改革,每年可为农民增收数百亿元。
中国教育部官员指出,更为关键的是,中央、省级财政现在每年均有巨额专款用于填补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缺口,保证教师工资正常发放、中小学校危房及时改造和贫困学生资助到位。
金寨县政府官员陈卫东说,这两年县财政日趋困难。尽管这样,政府还是想方设法筹集1000多万元建设中小学校舍,最近,县里又为贫困学生免去学杂费和书本费。
除增大财政拨款外,中国政府正试图多管齐下来解决农村经费紧缺的问题。上周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审议农业法修订草案时,提出必须增强科教兴农的力度,大力扶持农村教育。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约有九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政府最为关注的。现在,中国贫困地区孩子辍学仍然时有发生,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能重返学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邓磊正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目前安徽省中小学贫困生有120万人左右。安徽省教育部门通过减、免、缓、捐、补等办法,基本解决了贫困学生学杂费用,最近还向贫困学生租借或免费提供课本,并通过“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使得20多万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
在中国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校每年都在有限的杂费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设置助学金,对贫困学生生活和学习给予补贴,不少学校还减少、免交或缓交贫困学生的学杂费用。
中国科大副校长程艺说,作为国内外知名的一流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邓磊和其他贫困学生可以申请救助金和贷款,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挣得各种奖学金。
在中国科大,幸运女神不止一次地停靠在邓磊肩头:他先是获得了“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接着又作为优秀大学生代表,远赴新西兰,亲手点燃了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火种。
现在,中国千千万万的贫困学生正逐步摆脱贫穷的困扰,象邓磊一样感受着社会给予的关爱。(完)
D. 关于贫穷孩子刻苦求学的感人故事
凿壁偷光
讲的是匡衡,西汉的着名学者匡衡,出身于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他从小就很渴望读书,可是父母没有能力供他上学,甚至连书本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向别人借书来看。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于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大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阅读。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为了着名的学者。
.
萤囊映雪
讲的是车胤 车胤(公元333-401),字武子,东晋时期南平郡离县人(今临澧县柏枝乡)。
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其囊萤夜读 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鼓舞后辈,永世垂范。他功名仕途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先后曾任:中书侍郎、待中、国子监博学、骠骑长史、太常、护军将军、丹阳尹、吏部尚书,两次进爵后,被朝廷封为关内侯与临湘候。职守功勋,颇极一时之盛。
头悬梁锥刺股
讲的是苏秦.苏秦,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乘轩里人,字季子。苏秦是洛阳人,虽然出身寒门,却怀有一番大志。他跟随鬼谷子学习游说术多年后,看到自己的同窗庞涓、孙膑等都相继下山求取功名,于是也和张仪告别老师下山。张仪去了魏国,而苏秦在列国游历了好几年,但一事无成,只得狼狈地回到家里。
苏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讥笑他不务正业,只知道搬弄口舌。苏秦听了这些嘲笑他的话,心里感到十分惭愧,但他一直想游说天下,谋取功名,于是请求母亲变卖家产,然后再去周游列国。
苏秦的母亲劝阻说:“你不像咱当地人种庄稼去养家口,怎么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贵呢?那不是把实实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没有希望的东西吗?如果到头来你生计没有着落,不后悔么?”苏秦的哥哥、嫂嫂们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
苏秦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很对不起家人,既惭愧,又伤心,不觉泪如雨下。但苏秦扬名天下的雄心壮志仍然不改,于是闭门不出,取出师父临下山时赠送给他的礼物——姜子牙的《阴符》,昼夜伏案攻读起来。
苏秦经常自勉说:“读书人已经决定走读书求取功名这条路,如果不能凭所学知识获取高贵荣耀的地位,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想到这些,苏秦更加忘我地学习起来。
为了抓紧时间学习,苏秦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读书时,把头发用绳子扎起来,悬在梁上,如果自己一打盹,头发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困了,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样就能保持清醒。这就是成语“头悬梁,锥刺股”的由来。
E. 西部小朋友的学习情况
6年后,从西部走出的我,作为归国学人,再次走进西部去看望那里孩子的生活、学习,我想说,那一口米饭好辣、好辣。
离开西部的家已经6年了,但那里的贫瘠和落后现在仍历历在目,那片土地现在是什么模样?10月18日至27日,出生于西部的我跟随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铁道部、卫生部、农业部、武警总部、全国妇联等单位共同主办“安康计划西部行”进内蒙、过宁夏、穿甘肃、跨四川、入贵州,行程9000余公里,深入走访了西部的贫困学校、家庭,从繁华的大都市到穷困的西部山村,我的感受与其他海外学人又有所不同,在我的眼中一些贫困孩子的生活就是我的过去,而在贵州的甲坝民族小学我却看到了让我这个西部儿子眼涌热泪和终身难忘的一幕幕。因困窘失学和伤害正深深的缠绕着西部儿童,他们在期盼着更多的关注。
当城市里的孩子将整只的“巨无霸”毫不可惜的丢弃时,甲坝民族小学的孩子却一日三餐捧着白米饭就着足以让人吐舌头的辣椒或声怕多倒而小心翼翼的在米饭中放进一点已没了味的酱油权当佐料欺骗着自己的味蕾。现在,我的舌尖上还留存着那一勺米饭的苦辣,我想这滋味可能在我经后一想起西部的家时就会不由自主的浓烈起来。
我的手在掀开贵州省惠水县摆榜乡甲坝民族小学四年级学生王线的大木箱时感到了无力,那个用她挂在脖子上的钥匙打开的大木箱里存放的东西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根本没有上锁的必要。小半碗几乎不够这个嬴弱的小女孩吃一顿的大米,小罐头瓶中储存的一点辣椒酱,5片白菜叶是大木箱里的全部内容。站在旁边的李家明老师告诉我,大米的量再多一点点就是王线一个场(每星期日乡邻们要赶一次集市买东西,他们的一周的时间是以场计算的)的全部食物。
每到赶场放假,王线都要走40里山路从家里背回一个星期的口粮。打开王线的饭盒,里面除了凉米饭就是辣椒酱。在征得王线的同意后,我用小勺尝了一口她的辣椒米饭,一入口那辣味就迅速的开始从舌尖向舌根蔓延,到咽喉时我已顾不得什么不断得吐着舌头并用手扇着风,不知是太辣还是激动,就觉得眼里有液体要向外涌。吃过成都的火锅和湖南的辣鱼,但我敢说,这一口米饭的辣味是刻骨铭心的,恐怕一生得留在我的舌尖上。
白米饭加辣椒并不是王线的中餐,也不是晚餐,甲坝民族小学的516名学生每天、每月的每一顿吃的都是这些,要变花样也就是有时把辣椒酱换成酱油或在锅上蒸米饭的同时在白水中煮点没有油腥的薯仔、白菜佐餐。我继续掀开和王线同屋的王艳玲、杨朝芳、陈应花、陈应芬的大木箱,里面的内容丝毫没有变化。
当城市里的孩子享受着四季恒温的教室仍须早接晚送时,甲坝民族小学的孩子却三个或五个蜷缩在一卷旧棉絮中,而陪伴他们的没有低回的童谣,只有穿过屋顶眨着眼的星星。我在想每张床上的孩子可能都有一个不同的梦想,但在采访时,他们说,大家共同的心愿是下雨时再不要抱着被子蜷缩在墙角挨过一夜,因为第二天课堂上会打瞌睡。
王线、王艳玲、杨朝芳除了上课、吃饭在一起,睡觉也是无法分开的,因为学校宿舍实在太有限,她们三个人必须挤在一张木板床上,已有20多年历史的老屋早已在风吹雨淋下露了天,摆榜乡平均海拔1408米,年平均降雨1100毫米,老屋是根本无法挡住隔三岔五就不约而至的雨水的,王线她们只好把床挪到漏雨稍少的那一边。我打开她们的木箱时发现,长期雨水浸泡木箱已有些发朽了。和王线她们面临着同样困扰的还有另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男生宿舍,我走进去时稍过了会眼睛才适应过来,但从各个床上伸出的小脑袋却先吓了我一跳,拖着青鼻涕的、有些害羞转过脸的、带着惊疑眼神的挤挤挨挨在一起,他们出门都要从床上翻过。最后我才数清楚,每一张上下床上都睡着三四个吃着白米饭、盖着旧棉絮、晚上数着星星睡去的男孩。李老师告诉我,这里有下到二年级上至初三的62个男生,若遇漏雨他们比王线还困难,大家有时就要抱着自己的棉被挤在角落里挨过一晚。年平均气温13、6摄氏度的摆榜乡的屋里是不生火供暖的,孩子们三五个盖着一床发黑的棉被的另一个好处是大家可以相互用体温取暖。
我在学校唯一的教学楼的楼梯下还发现了另外四个女孩,李瑞珍、何贵菊、唐敏、唐群四个小女孩从脸色上就可以明显的看出她们的营养不良,已经上初三的她们要比城里孩子明显矮一大截,但就是这样,进出这个所谓的小屋时她们还是要极低的弯腰低头,但给我讲起小屋,她们还是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李瑞珍悄悄告诉我,和其他同学相比,小屋的最大优点就是下雨不用手忙脚乱的四处躲藏,这一点也是其他同学最羡慕之处。此时,她们正用没倒油的辣椒酱炒米饭,看到这些我实在不忍心再看下去了,而有声怕伤害到她们的自尊,只说让她们买学习用品急急从身上掏出了仅有的100元钱塞到了她们的手中赶快离开了这间楼梯宿舍,中央电视台的海外学人王越也不忍心再拍下去脱下御寒的棉衣递了过去。
当城市里的孩子沉迷于电脑上刺激的电子游戏而父母为之万分头疼时,甲坝民族小学的孩子却要赶紧抄写完黑板上的板书,因为再过一会儿雾气就会完全吞噬它。这所学校今年考上高中的只要7个孩子,但真正去报道的是3个,剩下个孩子家里实在无法挤出学费,和其他落榜同学一样,他们或种田放牛,或远走他乡开始打工。我虽没有见到他们,但却能深深的感到他们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选择的是一种叫无望的东西。
我在甲坝民族小学的黑板上没有发现老师板书后的任何残迹,对此我百思不得其解,李家明老师的解说让我解开了谜团。甲坝的高寒多雨使他们这儿长年处于雾气笼罩之中,教师们必须抓紧有限的晴天来上课,而在大雾天中,学生们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赶紧抄完黑板上的板书,要不雾滴在凝聚后就会把粉笔字冲刷模糊,而老师则要紧着把字擦掉,要不沾水的黑板再要写字就万分困难了。
学习条件再艰苦对于老师和孩子来说都可以用意志去克服,但让老师们痛心的是孩子的失学,李老师告诉我,一般第一学期孩子们到的比较齐,但第二学期就有人无影无踪了,更让他们伤心的是,今年,在80多个学生中有7个考上了高中,但报名去的只有3个,其余4个因为家里实在拿不出钱而放弃了,和许多这里的孩子一样,他们的最终命运是在家种田放牛或出外打工。根据摆榜乡的统计,全乡目前有415名7至12岁的适龄儿童因经济困难而失、辍学。50年来,全乡有大专文化的仅5个人,中专(高中)文化的39人(分别占总人口的0、05%和0、4%)。一路西部行,听当地领导介绍,向这样的情况绝非摆榜乡一处。当城市中的母亲在医院中为以后是穿比基尼还是连衫泳装确定如何抛腹产而左右权衡愁眉不展时,西部贫困地区的母亲正无力的拿起一把带着锈迹的剪刀伸向连接她和婴孩之间的脐带,虽然这个婴儿可能在没有看清这个世界前就会因破伤风死去,而活着的婴孩会和圈里的小猪、小牛一起长大。我被那双纯净的大眼睛深深刺伤了,此时,我已无法正常的判断,小家庆是幸运还是不幸。
一双大眼睛的纯净也会使人感到了惊栗不安,在甘肃陇西漳县虎桥竹林沟东洲春蕾小学外我得出了这一结论。在人群中,一个爬在父亲背上的小男孩就那样不眨眼的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举着相机的我不断逗引他,但他并没有该有的任何反应,在一边的母亲怯怯的告诉我,这个有着纯净大眼睛的孩子官名叫胡家庆,他是脑瘫,三岁了还不会讲话、走路,也许一辈子都要在他父亲身上度过。有着这样一双眼睛的孩子怎么会和脑瘫握手?我在西部长大,但在我的记忆中周围很少有这样的孩子,在请教了当地卫生局的领导后才知道,造成小朝文脑瘫的原因就是他贫困的母亲在家中自己生产。卫生局的老阿姨告诉我,一支蜡烛或煤油灯、一把锈迹斑斑的剪刀、一床破旧的棉絮就是西部贫困地区母亲生产时的全部用具,往孩子出世后颤颤巍巍握着剪刀剪断脐带的是早已筋疲力尽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若遇难产十有八九会母子双亡,而新生儿在这样的卫生条件下感染破伤风的死亡率也高的惊人,过了生死关,孩子还要继续煎熬,有些地方是不让妇女在家中生产的,她们只能在牛圈、猪圈中默默忍受巨大的痛苦。据卫生部门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西部贫困地区,新生儿的死亡率一般都在万分之一百六十,甚至高达万分之二百五十,造成这个惊人数字的根本原因是西部贫困地区有73%左右的母亲在家中无专业医师陪护的情况下自己生产。面对这样一组数字,我再也无法判断脑瘫的小朝文在其中是不幸还是幸运儿。
在“安康计划西部行”出发前,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程淑琴秘书长深情的告诉了我她在西部考察时一次至今想起仍会眼眶发潮的遭遇,当面对一个班30个同学人人捏着一个无法再削的铅笔头,仍埋头在昏暗的教室里认真听讲、写画时,她再也不忍心看下去了,转身跑到村里唯一一个估计掏出300元就能包下全部货物的小卖部里买来一大捆新铅笔,郑重的发到每一个同学的手中,但之后她惊奇的发现,整个教室中没有一个人扔掉手中的微型铅笔,他们都将新铅笔悄悄得放进了书包的深处。现在,秘书长还珍藏了其中的一只铅笔头,在为西部儿童四处募捐劳累时,她会拿出那个捏不住的铅笔头看看,想想那一幕后就又开始了毫无停歇的奔波。
虽然我本人也生在西部,长在西部,也曾是“铅笔头故事”中的主人公,深深体验过贫困对于一个孩童的意味,并在听了秘书长的故事后有了心理准备,但在安康计划西部行的整个过程中我仍无法平静下来,完全站在一个纯海外学人的角度去观察身边的每一件事情,有时又会情不自禁的置身于事件之中,同时,我也看到,随行的每一个海外学人都不是在完全冷静的触摸这一新闻事件,多多少少掺杂进了个人感情,在成都,因为成行前考虑到西部地区的低温海外学人们都只有一件羽绒服可穿,而当时气温却是20摄氏度,千龙新闻网的编辑李健颖花100余元买了一件T恤,一路看完了孩子们如此艰难的学习和生活,她悄悄告诉我,“花这么多钱买衣服感觉自己是在犯罪”,在行程总结会上,中央电视台的余朝辉讲到动情处竟当着30多个人的面号啕起来,我相信,不只我一个人,可能任何一个海外学人在那一双双一如西部的天空般纯净的眼睛面前都无法坦然面对、泰然采访。这时,我就想,一个从西部走出的海外学人的描述能否转化成一种力量,哪怕是十分微小,去改变哪怕是一个孩子或母亲的命运。
F. 关于国内贫困地区的教育,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和问题
我发现贫困地区的教育落后存在多种原因,但几乎所有落后地区存在的问题都差不多。
首先是山区教育硬件不足,学校少、教学设备不能跟上时代潮流。城乡差距不仅是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上,也体现在各地教育水平上。城里的孩子早早会接触早教、教育培训班、兴趣辅导班等等,因为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和城市里的孩子完全相反,穷人家孩子早当家。他们根本不清楚幼儿园概念,就连说普通话都是磕磕绊绊,更别谈说英语了。可是反观城市长大的孩子,他们一身技能,能歌善舞、能言善道,根本都不会畏惧在大众面前交谈。而村里孩子总会受到自卑心理影响,总是比较敏感。
国家在强大同时,也在关怀偏远山区,希望终有一日可以实现共同富裕,让山区孩子也能收获幸福。
G. 中国最穷的地方是那里有多穷为什么这么穷
也许吧,我也听说过在云南的大山里,小孩上学每天要来回走十几二十里路,自己带薯仔在地上用材火烧着吃,在丽江有一些文化人积极的找到那里教书的老师,但是一般人是不愿意去的,也有一些外国的旅行者会停下脚步在那里教书三年的。
H. 通常来说,为何家境贫困的家庭孩子学习更好
在以前的时候,似乎有这样的现象,就是越是家庭比较贫苦的孩子学习越好,相反家里面有钱的孩子却不愿意学习就想着玩。现在的情况有了变化,越是有钱的人家越注重对孩子的教育程度,所以从小就拥有好的资源,孩子也更加优秀,以前贫苦家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没有什么玩的东西。
以前的家穷的人是真的穷,可以说是家徒四壁了,没有什么可玩的东西,所以说只能学习了。而富人家的孩子相对来说情况就要好很多,有很多好玩的东西,父母从国外带回来各种新奇古怪的东西,小孩子又都比较喜欢玩,所以说自然不把学习放在心上,每天就想着玩了,学习成绩肯定不是很好了。
只不过到了现在似乎寒门越来越难出贵子了,因为优秀的家庭养出的孩子更加优秀,比你起点更高,更加的努力。
I. 关于中国贫困山区儿童的资料
让山里孩子平等地享受良好的国民教育是农村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尽管国家和社会各界都加大了对边远山区教育的扶持力度,但在广大边远山区,义务教育依然存在多处难题急需解决。
一、“多难”的表现及其原因探究
1、校方反映管理存在多难。第一、待遇偏低鼓劲难。在边远山区工作的老师当中即使是初中教师也很少有基本工资上千元的,大部分是六、七百元,部分青年教师的基本工资只有五百来块。大部分学校没有自筹资金和课时津贴。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生读完大学需花几万元钱,分到山区乡镇中学后,精光精光的几百块钱一月,而市场上各种物资价格都在不断上涨。他们维持自身的基本生活都不够宽裕,更不用说还贷买房、结婚生子。此外,目前连最底层的民工一天的收入也上了40元,当老师的比不上当泥工的,人民教师在心理上也很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队伍自然也很不稳定,不少老师老想着跳槽,整天安不下心思,很难调动起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第二,师资不足提高难。由于山区教师的待遇普遍比城区教师低,山里的很多骨干老师都千方百计的往外边调,而补充进来的都是一些从学校毕业的新老师,新老师成熟一点之后,又想办法往城里调,这样,山区学校很大程度上就成为了一个新教师的培训与实习基地。这种状况造成了广大山区学校师资严重欠缺。尤其是小学英语、计算机等课程缺少专业教师。大部分山区小学一个年级就是一个老师,甚至一所学校就一个老师,这既加重了老师的负担,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三,强得摊派说服难。据反映,目前,上级的很多部门都可以给学校摊派。摊派的名目也非常多,报刊杂志,年终贺卡,五花八门的集资、捐赠等,对本来工资微薄的教师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很多老师对此很不情愿,苦不堪言、怨声载道。第四、检检查查应酬难。笔者从某所学校的副校长那里了解到:该学校每个学期要应付各种检查三、四十次之多。从时间上看,有开学检查、期末检查,平时检查;从检查的部门来看,有教育局、教育办、当地党委政府、上级纪检监察、审计物价,卫生防疫、武装政法、关工委、希工委,甚至有省市的;从检查的名目来看,包括教学常规、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师德建设、收费工作、卫生防疫、严整整治等等。每次检查,学校都要花时间招待和应酬,各种检查给学校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第五、环境变化管理难。随着社会经济和网络的发展,农村学校周边的网吧也从无到有,业主们只顾利益,无视学校纪律,包庇纵容外成年人上网。学生上网,无异于吸鸦片,一旦上瘾,就经常逃课,荒废了学业,不思进取;此外,社会上的很多坏习气也通过网络、手机等各种途径侵入到了学校,给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这些因素致使农村学校的学生较以前更难管理。
2、家长送学存在多难。第一、费用多多赚钱难。尽管国家三令五声禁止教育部门乱收费,同时表示于2007年起将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但教育乱收费行为屡禁不止,学校巧立名目的收费行为依然大有存在。据很多家长反映,实行一费制后,孩子所交的费用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此外,即使有些地方学杂费被免除了,但广大边远山区很多农民对子女读书所需要的生活费和各种学习资料费依然无法满足,而上面有关部门下发给贫困生的少量资助资金又没有合理地分发给贫困生,往往是当成奖学金奖励给了成绩优异的学生,真正困难的学生没有得到资助,很多贫困家庭的学生照样因为无钱而被迫停学。第二、学校太远照顾难。我国目前山区适龄上学儿童较20世纪90年代有所减少,边远山区的大多行政村都是地广人稀。很多上世纪修建下来的村级小学因为缺少生源而纷纷关闭,边远山区的小孩子即使读小学一年级也必须到几十华里以外的联校、或者镇中心学校,这就要求小学阶段有家长租房陪读,而实际上,边远山区的一般家庭本身就很贫困,一户三四口人的家庭,劳动力本身有限,为了小孩子读书又要牺牲一个劳动力来陪读,这客观上又加重了农民家庭的负担。第三、竞争激烈厚望难。目前,广大贫困山区的很多学生家长目光仍然比较短浅,认为现在国家反正不包分配,而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不少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事实,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就滋长了家长们“读书无用论”的心理,送子女上学看不到希望。广大贫困山区的很多孩子初中没毕业就被父母强迫出去打工,那些幼小的学生确实也为家庭赚回来了几百块辛苦钱,这样又反过来滋长了其它家长的羡慕心理,这种恶性循环造成了贫困山区初中学生的辍学、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贫困山区初中阶段的巩固率远远达不到“普九”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