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的积极作为有哪些方面

中国的积极作为有哪些方面

发布时间:2022-04-27 00:45:09

㈠ 中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还有哪些努力请举实例说明

1、弘扬《联合国宪章》精神

中国积极促进联合国大多数会员国齐心协力,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坚决反对否认、歪曲、篡改二战历史的图谋和行径,共同捍卫《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实践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理念,推进全球发展合作,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2、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

中国积极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现行全球治理规则多由发达国家掌握话语权,当前的国际体系等级化依然明显,发展中国家及一些与西方主流国家发展路径不同的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严重不足,甚至成为利益受损方,存在着很大的不合理性。我们所倡导的全球治理体制,是使国际治理体系更加法治化、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3、倡导全球治理新理念

中国积极为创新全球治理理念贡献中国智慧。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决定了中国完全可以为全球治理理念创新贡献更多智慧。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公正平等的合作理念,上善若水、和而不同的处世之道,中国人的全球治理之道,既有着方圆分明的原则坚持,也有着流水般随圆就方的灵动和柔性。

(1)中国的积极作为有哪些方面扩展阅读:

我们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秉持公平正义,大力弘扬《联合国宪章》精神,提出新理念、贡献新智慧,推进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不断推进全球治理体制朝着更加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作出自己的贡献。

㈡ 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应该发挥哪些方面的积极作用,为人类共同发展

1、矢志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活力之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未来应对复杂国际局势演变的定海神针。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中国,也深刻影响世界,更是促进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的最大因素。面对前行路上的诸多困难和挑战,面对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面对外界对中国崛起的猜疑甚至牵制,中国仍需要凭借一股子闯劲、韧劲、拼劲,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

2、牢牢掌握发展“命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实际上,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工业革命,每一波全球化浪潮,说到底都是以科技革命作为先导和基础的。

3、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积聚力量,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给全球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要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在战略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不被讹诈要挟,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创新不能关起门来创新,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在开放中创新。

4、搞好对外战略统筹。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成长中的烦恼”。从国内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但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从国际讲,中国综合国力和对外影响力、塑造力及感召力日益提升,但外部对我战略疑虑、防范和牵制也在同步增加。

5、中国成为推动多极化和全球化的积极力量,但地缘政治博弈日趋复杂,大国竞争上升、协调难度加大,国际规则之争加剧,世界上“反全球化”、民粹主义、孤立主义、保护主义此起彼伏,全球治理呈现无序与碎片化倾向。鉴此,中国要适应自己角色的变化,既要满怀战略自信,又要坚持战略谨慎,还要有战略耐心,既不缩手缩脚,也不战略冒进。

㈢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为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为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在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期间,各民族代表、各党派团体代表就这一国家结构形式问题进行了认真、严肃的商讨后,确定在中国只能建立单一制的人民共和国。

大会一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中第六章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这就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


(3)中国的积极作为有哪些方面扩展阅读:

新政协筹备期间,党中央和毛泽东就即将成立的新国家的民族制度是否应与苏联相一致的问题征求一些同志的意见。李维汉经过调查研究,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理由是:第一,我国的民族关系与苏联情况不同。十月革命后苏联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7%,与俄罗斯民族相差不远。而我国少数民族只占全国总人口的6%,并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状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往往相互杂居或交错聚居。

第二,我国的革命发展情况与苏联不同。列宁、斯大林原来都主张在统一的单一制的国家内实行地方自治和民族区域自治。但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许多非俄罗斯民族已经分离成不同国家。

布尔什维克不得不采取联邦制把各个已经分离的苏维埃模式的国家联合起来,作为走向完全统一的过渡形式。而我国则是各民族在共产党领导下平等联合进行革命,到平等联合建立统一的人民共和国,没有经过民族分离。基于此,李维汉建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㈣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贡献主要表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着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大。特别是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朝着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必将成为一极。
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在外交上有明显的体现,目前中国已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这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展现了一个大国的风采。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处理地区事务上扮演重要的绝色,比如近几年的朝核问题,中国从中斡旋,并成功促成“六方会谈”。从经济上讲,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中国的外汇储备居世界首位,中国经济对是世界的贡献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当前的金融危机对中国造成一定的冲击,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国家,一直对拯救世界经济努力这,虽然我们的经济还存在诸多问题,相信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好。
从文化上讲,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全世界掀起学习汉语的热潮,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开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与一些国家互办“文化年”活动,也是中华文化影响的例证。奥运会、世博会在中国召开,更是对一个国家文化的认可,也是更好的将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的途径。

㈤ 中国积极有作为的表现有哪些

秦始皇算一个有作为的暴君,祖龙以武力一统天下,对民力压榨过剩跟后来的杨广很像,杨广有出色的政治才干、文学才能、和战略眼光,完善科举制、开凿大运河都是遗惠后世千载的不朽功绩。但他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性格缺陷,不惜民力、急于求成的施政风格,令百姓苦不堪言,难以忍受,最终招致天下大乱,国家覆亡,身遭横死,被后继的李唐王朝贬称“隋炀帝"。
其实这位中国历史地位最重要的君主之一,谈及中华第二帝国"隋唐盛世"时永远绕不过去的名字,真正庙号谥号,是大隋世祖明皇帝,可称“隋世祖”或"隋明帝"。
杨坚重光华夏,尽废胡俗,建立大隋王朝时,杨广初封晋王,他美资仪,性敏慧,才华横溢,得其父皇杨坚和其母独孤皇后宠爱。二十岁时,杨广便成为南征大军主帅,挥军攻灭陈国,结束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大分裂。
之后,杨广主政江南十年,招揽士人,推广文教,有效促进了南北混一,终于凭借出色的才华和政绩,得到杨坚夫妇的充分认可,以及朝野百官的群起拥戴,取代其兄杨勇为皇太子。
即位登基后,杨广怀着成为千古一帝的高远志向,在帝国版图上肆意书写恢宏篇章。
始典定科举制度,建进士科,恢复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削夺高门士族权势,提拔平民人才;
营造东都洛阳,让政治重心脱离关陇集团控制;
修建大运河,西巡张掖,开拓丝绸之路,使全国物资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南北东西各方文化经济交流得以通畅;
调兵遣将,陆续攻灭交趾、林邑、契丹、琉球、伊吾诸国,大大扩张华夏疆域,亦是东汉之后首次收复越南南部.
亲自率军远涉海拔数千米的高原,攻灭吐谷浑,征服了半个西域和整个青海,亦是华夏王朝首次将青海高原划入版图。
杨广即位仅仅五年,隋朝国势达到华夏史上空前未有的鼎盛时期,户口数直到数百年后的唐玄宗天宝年间方始超过。而着名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皆不能及,其各项政治经济举措功在后世,利在千秋。
如果他在大业六年就死了,大概他的评价会跟唐太宗和明成祖一样,可惜后来好大喜功,直接把大业给玩砸了

㈥ 中国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哪些巨大的贡献

2017年07月11日07:53 来源:红旗文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经济的关系日趋紧密,中国的资源、劳动、产品甚至是工业化进程都不断地给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输送了强劲的增长动力。实践证明,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高度积极的,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保持世界经济稳定和繁荣的核心力量。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为世界经济有效摆脱困境并实现再平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经济拖累全球复苏”等荒谬的言论是毫无依据、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一、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增长的成就有目共睹。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1980—2015年间,中国实际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70%,而同期世界经济增速仅为2.78%,约为中国的1/4,中国对世界GDP增长的累积贡献率超过13%。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5)的测算结果,2015年,中国GDP占世界经济比重达到15.5%,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的水平,已超过其他任何国家。而截至2016年,中国为全球经济增速贡献了1.2个百分点,同期美国只贡献0.3个百分点,欧洲贡献0.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发达国家之和,在全球首屈一指,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起到了显着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国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尽管如此,2009—2015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仍达到8.41%,而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的均值仅为2.07%,不足中国的1/4。2016年,中国的GDP同比增长6.7%,远超世界经济3%的增速,而同期以美国(经济增速1.6%)、日本(经济增速0.9%)和欧元区(经济增速1.7%)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其平均经济增速仅为1.6%,发展中经济体总体增速水平也仅为4%左右。另一方面,作为制造业大国,尽管受全球金融汇率市场紊乱、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国际贸易整体萎缩以及全球需求不足等衍生性危机的剧烈影响,中国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制造业发展态势,工业产值逐年攀升,至2014年,中国制造业的产值约占世界制造业产值的25%,全球实体经济财富超过1/4由中国创造,中国为后危机时代推进人类工业文明的持续进步、维系全球经济结构性平衡以及保障人类实体经济财富的积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迅速上升,对带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有关预测结果显示,至2020年中国经济仍可能继续保持6.5左右的增速,相比长期以来增速屡屡不及预期的世界经济,中国经济的贡献不仅在于让全球经济指标表现层面免于深陷危机,更体现在有效地消除了全球不确定性风险,从而稳定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信心等动力层面。中国已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世界经济稳定之源”。

二、中国的经济增长为消除世界贫困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全世界的减贫事业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据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2015年)》显示,1990-2015年,全球贫困人口从19亿减少到8.36亿,中国贡献率超过了70%。而根据世界银行的另一项统计结果显示,2015年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共计7.02亿,占世界人口的比例为9.6%,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中国,2015年极端贫困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4%,约为5575万,而这一数字相对于1978年的7亿7千多万则缩减了93%,年均降低2.2%,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农村极端贫困人口仅2015年一年就削减1442万人。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全球性风险持续加剧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在减贫工作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目标提供了坚实保障。

进一步与发达国家相对比,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的贫困率和贫困人口多年来并无显着降低,2013年美国贫困率为14.5%,2014年这一数字为14.8%,贫困人口总数为4670万人;日本贫困人口数量在2010年就已经达到16%,此后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日本经济;作为欧元区经济核心动力的德国,2014年的贫困人口比例已高达15.4%,贫困问题也不容乐观。总体而言,近年来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与贫困状况均无显着改善,加上受全球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以及地缘政治因素的不断冲击,发达国家在全球减贫事业中的贡献份额不断下降,而其自身也深受由贫困所导致的大量社会问题的严重困扰,这都给全球发展目标增添了不确定性因素。而与此同时,非洲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也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仍是世界性难题。世界贫困问题的解决,不仅高度依赖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更不能忽视中国经验的总结与推广。

2016年3月,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战略目标,中国将“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将更加全面地惠及全体人民,这无疑将进一步有效削减贫困,并为全球共同发展目标提供借鉴经验和行动范式。

三、中国经济有力地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伴随着与世界经济贸易体系的联系日趋密切,以及与国际贸易往来和资金流动的蓬勃发展。截止2015年,中国商品贸易总额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一,服务贸易总额位列世界第二,“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稳定的标杆和主要支撑。

在世界经济疲软的现状下,中国2015年的对外贸易仍然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尽管受大宗商品价格重挫和全球贸易显着萎缩影响,中国对外贸易额出现下降,但对外贸易降幅远低于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中国国际贸易总额超过24万亿元人民币,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超过13%,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中国的外贸发展带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保障了后危机时代世界经贸体系的稳定和繁荣。

从资源配置角度的视角看,2015年,中国主要的工业原材料和资源的进口总量持续增长,原油、铁矿石和精矿、矿物肥料和化肥、天然和合成橡胶进口量分别增长8.8%、2.2%、16.6%、15.3%,进口量的增长促进了相关贸易国的就业水平和经济增长。从进口总额来看,2015年,中国货物进口总额达到16820.7亿美元,创造全球直接新增就业人口超过2000万人,间接就业人口超过6000万人。另一方面,中国2015年商品出口总额达到22765.7亿美元,主要产品出口量持续保持增长,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增长0.1%,手机、船舶、灯具等出口分别增长8.5%、13.3%、15%。在国际需求疲软的状态下,中国主要工业产品的出口保持了相对的高位增长态势,中国出口产品的稳定增长间接带动全球经济与就业的复苏与发展,有效保障了世界各国居民基本消费需求的满足。

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视角看,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丰厚的回报,除工业产品和劳务输出外,中国也为全球经济提供了优良的投资环境和稳定的资本收益。2010年外国直接投资(FDI)跳跃式增长及其后呈现的持续稳定增长态势表明,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正向预期和乐观判断。而另一方面,中国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这不仅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直接的资金助力,更对保持国际资本流动性并防范资金和汇率风险提供了重要保障。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国外直接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进口将超过10万亿美元,中国经济将继续成为拉动全球经济进一步复苏和实现稳定增长的引擎,并为解决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失业与贫困问题提供重要助力。

从保障劳动就业的视角看,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带动世界范围的就业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首先,中国经济发展导致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显着地拉动了世界各国的就业水平,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进口对印度的就业情况改善效果最佳,制造业进口每增加10000美元,印度的就业岗位平均增加5.71个;其次是美国、欧盟和韩国,制造业进口每增加10000美元,美国、欧盟和韩国的就业岗位平均增加1.02个、0.84个和0.14个。从整体来看,中国的制造业进口每增加10000美元,世界范围内的就业岗位平均可增加22.84个。而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也对全球范围的劳动就业产生正向影响。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出口间接带动世界各国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中国制造业出口每增加10000美元,印度的就业岗位平均增加2.60个,美国增加0.50个,欧盟增加0.40个,韩国增加0.07个。从整体来看,中国的制造业出口每增加10000美元,世界范围内的就业岗位平均可增加11.52个。数据表明,中国的对外贸易不仅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世界各国提高就业水平提供了双向支撑。

四、中国的经济增长为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不但在经济增长、贫困问题、就业问题等方面对世界经济作出巨大的贡献,同时,在维护全球经济秩序、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实现和平发展等方面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中国的持续稳定增长提升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对维系全球经济稳定功不可没。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及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的进程艰难曲折,经济增速屡屡不及预期。而在世界经济再平衡的整体进程中,中国成为唯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且未发生系统性经济风险的经济体,为维护世界经济贸易乃至社会政治格局的稳定承担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作用,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剂强心剂,为全球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

中国宏观审慎的货币政策,保证了全球经济的稳定性,维护了全球金融体系的良好秩序。众所周知,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各主要央行为加速摆脱危机,普遍采用了量化或质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天量注入的流动性宽松加剧了全球经济不确定性风险,特别是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QE)货币政策导致全球经济刺激政策出现分化,世界经济运行短期风险进一步积聚。中国宏观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无疑显着降低了全球金融风险,为世界经济的再平衡和稳定复苏提供了重要支撑。

此外,包括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亚投行的设立等在内的一系列发展方针,都标志着中国经济将进一步为地区稳定、争端解决及和平发展发挥作用,这将为世界经济的加速复苏和健康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重要契机。特别是由我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力推进,将有力地帮助各国快速发展,缩小南北差距,实现合作共赢、完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促进多元国际社会的和谐共处,最终必将对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仅能够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的发展,更能为沿线国家提供资本、技术和产品的输入渠道,进一步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并通过沿线国家的发展对整个世界的再平衡提供助力。

总而言之,中国经济长期以来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推动力量,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带动了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巨大的。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已成为维系世界经济稳定的核心支撑及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没有中国经济的增长,世界经济很有可能会陷入整体衰退的泥潭。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的发展,不仅仅是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诉求,也是世界经济繁荣稳定的客观要求。中国稳定发展的历程还表明,世界的和平发展并非是空中楼阁,中国经验为全球经济提供了在消除贫困、拉动就业、稳定增长上的示范作用。着眼未来,可以期待的是,中国将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㈦ 你认为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作出了哪些贡献请列举三项

第一,中国式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几十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国际友好合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不仅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而且是其忠诚的奉行者。在这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与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二,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国根据自身发展经验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的主张和做法为经济全球化增添了新内涵,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当代的经济全球化应超越以往跨国公司主导资源配置的狭隘路径,更多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国家之间互联互通、互补互助、携手并进。这种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经济全球化,在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已经初现端倪。只要各国在政治上增强互信、在经济上真诚相待,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同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推进务实合作、共赢发展,就一定能克服各种困难,推动经济全球化进入互利共赢的新阶段,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
第三,我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要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宗旨;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经济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环境。不论国际、区域形式如何的复杂,我国从来都是“不结盟、不称霸”,总是为避免战争而做出积极的努力。我国提出: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谋求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㈧ 中国担当的体现有哪些

1、大国担当首先体现在湖北省对人员外流实施全面严格管控的决定。湖北的省会武汉是“九省通衢”,一旦对人员外流实施全面严格管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可想而知。然而,在当时严峻的形势下,隔离是最有效的防控方法,它可以防止病原体扩散传播,将疫情控制在更小的范围内。这个为了公共利益毅然作出的抉择,当地民众承受的心理压力和生活不便可想而知。湖北省以这样的方式担负起沉甸甸的责任,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2、大国担当其次体现在及时向外界通报疫情。疫情发生后,中国政府积极主动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交流信息,世界卫生组织官员特意对中国政府每天通报有关疫情的最新情况表示感谢。信息的及时沟通让国际社会了解疫情的状况,做好防控准备。

3、大国担当更体现在与国际社会分享中国学术界对病毒研究的成果。疫情发生后,中国科学家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测定了病毒全基因组,成功研制了快速检测试剂盒,并将之与国际社会分享。

4、大国担当还体现在中国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中国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全球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中国企业停产停工,对世界经济会产生重大冲击。根据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研判,党中央适时作出有序复工复产的部署,也是承担大国责任的重要表现。

5、大国担当同时体现在中国对医疗卫生系统较弱国家提供的支持。2014年,非洲暴发埃博拉疫情时,中国政府就曾伸出援手,派出医护人员,提供紧急援助。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医疗力量较弱的国家是严峻考验。实际上,伊朗暴发的疫情中,被感染者的死亡率接近20%。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适时表明态度:愿意向其他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这是负责任的大国应有的姿态。

6、做好自己的事情,是大国担当的前提;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帮助其他国家,是大国担当的重要内容。同时,我们也要及时、全面地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经验,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尽可能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更要把这一传统发扬光大。

阅读全文

与中国的积极作为有哪些方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尼怎么把燕窝邮寄到中国多少钱 浏览:427
意大利哪个转运公司好 浏览:207
印度老香檀手串怎么盘 浏览:187
中国四冶有哪些分公司 浏览:987
中国玩人妖多少钱 浏览:212
中国女人去哪里找媳妇 浏览:734
伊朗最忌讳什么颜色 浏览:272
意大利悬崖餐厅在哪里 浏览:821
英国留学都有什么特征 浏览:748
中国第一条沥青路在哪里 浏览:3
美国制裁伊朗什么时候开始的 浏览:351
越南人吃什么饭最好 浏览:858
从天津如何到达印度尼西亚 浏览:17
去印尼过海关需要注意什么手续 浏览:758
中国有直升飞机的有哪些 浏览:123
英国女皇有多少国家 浏览:594
印度边境需要什么边境证 浏览:999
英国租房信息均价费用多少 浏览:859
中国人去伊朗要注意些什么 浏览:226
中国哪里的乙肝患者多 浏览: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