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十三太保是哪几个排名呢
十三太保是武侠中护卫主子武艺非凡的厮杀于江湖中的侠士。
十三太保的来源,一种说法是从《说唐全传》中的杨林(杨素的弟弟)来的:他有十三个养子号称十三太保。
太保是一类人的称呼,本身是中性词.但后来带有贬义的色彩,主要是因为一个名词,它就是“盖世太保”。盖世太保是德国纳粹党的法西斯恐怖组织。国家秘密警察的简称。秘密警察有“预防性逮捕权”,在纳粹德国时期,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共产党人、左派人士、抵抗战士等都未经法律程序被盖世太保投入集中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盖世太保参加特别行动队,随正规部队进驻波兰和苏联,残酷杀害纳粹占领区人民和战俘,是 纳粹党 对被占领国家人民进行特务恐怖统治的工具。
汉语大词典对“太保”的解释有四种:
一是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之官。
二是宋元时称庙祝——巫师为太保。
三是对绿林好汉的尊称。
四是对仆役的尊称。
相关链接——黄埔十三太保
1932年,蒋介石授意其心腹、黄埔毕业生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等人成立特务组织“中华民族复兴社”(仿照法西斯特务组织意大利黑衫党、德国褐衫党,又称“蓝衣社”),由蒋介石核定干事13人为该组织骨干,被称为“十三太保”。
人员有:刘健群、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酆悌、郑介民、曾扩情、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戴笠、胡宗南
中国历史辞典中关于十三太保的辞条解释为后唐太祖李克用有十三个义子,称为十三太保
李克用有十三义子,皆获太保衔(按:太保是官名但无实职)。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进、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李存审、十太保十太保李存贤、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利、十三太保李存孝,其中李存孝最厉害,百战百胜,有句话说:王不过霸王,武不过存孝。后来被谗言害死,受到五马分尸的极刑。关于李存孝的故事在元代也是热门,大戏曲家关汉卿写了《哭存孝》、还有无名氏的《存孝打虎》。关剧中写李存孝自报家门时说:“某本姓安名思敬……有阿妈李克用见某有有打虎之力,招安做作义儿家将,封我做十三太保飞虎将军李存孝。” 还有李存勖,就是后唐庄宗,即位之处,扫平了后梁,契丹,还有幽州的刘守光,多么不可一世。李嗣源就是后唐的明宗。 隋末年,靠山王杨林手下也有13太保,可惜武功都不怎么样,最好的秦琼才算是在隋唐中的第13名。 还有冯玉祥手下的韩芙蕖,石友三,傅作义,张自忠,宋哲员,冯治安等13人也号称13太保.
B. 十三太保是那些人
十三太保,为唐朝末年之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儿子(包括义子),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进、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符存审、十太保李存贤、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立、十三太保李存孝。
C. 古代的太保是什么,“十三太保”分别是哪些人
太保在古代的意思还蛮多的,有太子太保也就是太子老师的意思;在宋元时期,太保还是人们对庙祝、巫师的一种称呼;此外,太保还有绿林好汉、仆役、男流氓的意思。
那么“十三太保”又有哪些意思呢?
唐末之时,节度使李克用一共有十三个儿子(十二个是养子)。这十三个儿子便被称为“十三太保”,从大太保一直到十三太保的分别是李嗣源、李嗣昭、李存勖、李存信、李存进、李嗣本、李嗣恩、李存璋、符存审、李存贤、史敬思、康君立、李存孝。
此外,蒋介石的几个心腹也组成了“十三太保”,这十三位分别是刘健群、戴笠、贺衷寒、康泽、邓文仪、郑介民、桂永清、梁干乔、酆悌、胡宗南、曾扩情、肖赞育、滕杰。
冯玉祥也有名为“十三太保”的手下,分别是韩复榘、石友三、孙连仲、孙良诚、刘汝明、张维玺、佟麟阁、过之纲、葛金章、闻承烈、程希贤、韩多峰、韩占元。
看来“十三太保”还挺受欢迎的,经常被一些人用来给自己的手下取名字。
D. 过之纲的十三太保
13太保的13名军官是:孙良诚、孙连仲、韩复榘、韩多峰、佟麟阁、刘汝明、石友三、张维玺、程希贤、过之纲、闻承烈、葛金章、赵席聘。
“十三太保”在西北军中是怎样叫起来的,说法不一,不过一般认为是在1919年前后冯玉祥任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驻防湖南常德的时候。那时他手下有一批勇猛善战的军官,即:机关枪营营长韩多峰、一团二营营长孙良诚、三团一营营长韩复榘、三团二营营长石友三、三团三营营长赵席聘、四团一营营长刘汝明、四团二营营长佟麟阁、以及炮兵营长孙连仲,其余也都是营级军官。这些营级军官,特别为冯氏信任和倚重。冯部官兵在艳羡之余,于是套用了京剧《珠帘寨》中李克用宠用十三太保的故事,将韩复榘、孙良诚等 13名军官,也称之为“十三太保”。这名称的内涵既有戏谑,也有讽刺。
冯玉祥的这13名“太保”,从年龄上来说,大都是1890年前后生人,比冯玉祥年青一些。从籍贯上来说,都是北方人(我把淮河以北统称之为北方),比如石友三是吉林省人,过之纲是安徽省蒙城人,韩复榘是河北人,韩多峰是山东人,我把他们都称之为北方人。实际上冯玉祥西北军的成员,大抵也是北方人。
西北军的“十三太保”之所以得到冯氏的信任和倚重,除了这些人禀承了西北军的传统能忍艰耐苦外,还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勇敢善战,一是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比如韩复榘,因为他的父亲是教书先生,所以他近水楼台也读了不少“子曰、诗云”,并且练就了一手好字(我见过他写的字),并不是传说中的大老粗。冯玉祥没有正式进过什么学校,当兵后他酷爱读书,所以对他的有点文化的部属特别青睐。“十三太保”这些人,虽不是外国或中国军事学校的毕业生,但却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这在他的绝大多数文盲或半文盲的官兵中就十分突出了,因此才受到冯玉祥的重视,逐步把他们提拔为高级军官,到1928年西北军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时,“十三太保”大都已成为师长以上的高级军官了。
E. 历史上十三太保是谁
十三太保为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儿子(包括义子),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进、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李存审、十太保李存贤、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立、十三太保李存孝,因皆被封为太保而得名,有时也特指第十三位义子李存孝。除三太保李存勖外,其他十二人都是养子。
F. 江苏十三太保是哪些城市
江苏十三太保是南京、无锡、扬州、常州、盐城、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宿迁、镇江、徐州和泰州。
在此次驰援湖北的过程中,江苏十三个地市也被称为“江苏十三太保”。数据显示,2019年随着连云港和宿迁双双迈向3000亿新台阶,江苏也成为目前我国唯一一个所有地市GDP全部超过3000亿大关的省份。
江苏介绍
江苏,简称“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南京,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跨北纬30°45'~35°08',东经116°21'~121°56',与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接壤。江苏跨江滨海,湖泊众多,地势平坦,地貌由平原、水域、低山丘陵构成;东临黄海,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
江苏省地理上跨越南北,气候、植被同时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征。江苏省总面积10.72万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江苏省常住人口84748016人。
G. 国民党复兴社十三太保是哪些人
十三太保为:刘健群、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酆悌、郑介民、曾扩情、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戴笠、胡宗南。
1932年,蒋介石授意其心腹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等人成立特务组织“中华民族复兴社”(仿照法西斯特务组织意大利黑衫党、德国褐衫党,又称“蓝衣社”),由蒋介石核定干事十三人为该组织骨干,被称为“十三太保”。这十三人为刘健群、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酆悌、郑介民、曾扩情、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戴笠、胡宗南。
(7)中国十三太保大学是哪些扩展阅读:
刘健群(1902-1972),原名怀珍,字席儒。早年曾任何应钦的机要秘书,后投靠蒋介石,被视为心腹。曾任军事委员会政训处处长,主持全国军队政工。1948年当选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1950年升任院长。1972年病逝于台北。
酆悌(1903-1938),字力余。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复兴社成立后,任中央干事会干事,兼革命青年同志会干事,后赴法考察军事与警政。抗战时,任湖南省政府委员兼长沙警备司令。1938年因长沙大火案被临时军事法庭判处死刑,被枪决。
曾扩情(1894-1983)原名朝笏,号慕沂。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国军政训系统负责人,黄埔同学中进入国民党中委第一人。复兴社成立后,被指定为监察干事。1949年在重庆被解放军俘虏,1959年获特赦,定居辽宁本溪。1983年病逝。
H. 十三太保的名字都叫什么
1、韩复榘(1890—1938年)字向方,中国近代史上军阀之一,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声震西北、华北、中原各地,后投靠蒋介石,官至国民党陆军上将。在抗日战争中,因其不战而放弃济南并密谋反蒋,被蒋介石以“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处决。
2、石友三(1891年—1940年12月1日),字汉章,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926年9月17日,冯玉祥在苏联和中国国民党的支持下返回国内,决定出兵支持北伐,五原誓师后组成国民军联军。石友三因背叛冯玉祥投靠晋军,害怕得到报复,乘车前往五原赔罪。
3、孙连仲(1893年2月3日-1990年8月14日),字仿鲁,中国河北雄县人。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着名抗日战争将领,抗日战争时期因坚守台儿庄而闻名中外。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
4、孙良诚,1893年出生,字良臣,天津静海人,少投军伍,入冯玉祥军幕,历直奉,国奉,北伐多役。为冯军“十三太保”,又号“五虎将”之一。
5、张维玺(1889-1944)字楚玉,山东馆陶县人。西北军将领,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1930年中原大战后,解散所部回天津家中隐居。
6、刘汝明,国民党陆军上将,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过战功,1946年6月解放战争开始,刘汝明部队不断遭受解放军的打击,淮海战役中损失惨重,此后刘态度消极尽量避战。
7、佟麟阁,七七事变时,指挥29军浴血抗战,喋血南苑,壮烈殉国,是全面抗战爆发后捐躯疆场的第一位高级将领。国民党追赠陆军二级上将。
8、过之纲,安徽蒙城人。1912年被冯玉祥招进左路备补军,曾任冯部模范连排长。1922年任44团长。北京政变时任国民一军1师2旅长。1929年任15军长
9、葛金章,字仲文,安徽人。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曾任冯玉祥部模范连班长、营长。1924年任团长时曾参与永定河抗洪抢险活动。后任国民一军中央第七混成旅长。中原大战后,托庇于韩复榘,任山东省参议厅参议。
10、赵席聘(1878—1957),字国珍,保定市赵家庄人。1930年5月任冯玉祥部第十八路军中将总指挥,后任第十三军中将军长、西安城防司令,参加了中原大战。
11、闻承烈(1889—1976),山东威海人。闻承烈早年毕业于陆军大学。曾任冯玉祥的西北军,左路备补军班长,后历任16混成旅排、连、营、团长。1923年后,先后任团长、 旅长、西北军兵站总监、第七军副军长等职。
12、程希贤,冯玉祥部将十三太保之一。1926年任国民军6军1师2旅长。 1928年任第二集团军29师长。29年后任山东省政府高等顾问,很受韩尊重。
13、韩多峰,字秀岩(1888-1987)。1907年开始在清朝北洋陆军当兵。1914年开始追随冯玉祥将军,先后参加了滦州起义、反张勋复辟、二次直奉战争和“北京政变”等。
(8)中国十三太保大学是哪些扩展阅读:
西北军十三太保是冯玉祥实力集团十三个重要军事人物。鼎盛时期冯玉祥的兵力多达40万人,1924年底,冯玉祥联合胡景翼、孙岳“北京政变”后,段祺瑞委任冯玉祥为西北边防督办。从此,人们称冯玉祥的部队为“西北军”。冯玉祥的部队中有所谓“十三太保”这一说法。
“太保”本是我国古代官职的名称,是辅佐皇帝的一品大员,也是后来的三公之一。西北军中的所谓太保,显然是借喻,是指辅佐冯玉祥的13名军官。这13名军官都是冯玉祥一手提拔起来的,他们长期追随冯氏,南征北战,为冯氏所倚重。
这13名军官是:孙良诚、孙连仲、佟麟阁、刘汝明、韩复榘、石友三、张维玺、过之纲、闻承烈、程希贤、葛金章、赵席聘、韩多峰。
I. 演义里的十三太保是哪些人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历史上“十三太保”的最初来源于哪里?
历史上关于“十三太保”的这个称号最早来源于唐末时期,当时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儿子(包括义子)都被封为“太保”而得名。
因“十三太保”颇富盛名,历史后期许多人物组合、团体都纷纷效仿唐末的“十三太保”为号。可见历史上一些闻名于世的历史故事对后世人的影响之大。
阎锡山
在清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短暂军阀割据的混乱时代。这一时期的军阀有一些也效仿古人,把自己麾下将领形容成“十三太保”,这其中就包括阎锡山在内。
阎锡山跑路后,他的“十三太保”最终结局如何?阎锡山可以用“老油条”来形容他,他不但是当时最大、最有实力的军阀之一,最强盛时期晋军兵力达到20万人,还坐镇山西长达38年之久,因此被人称之为山西土皇帝。
阎锡山兵强马壮不仅仅是靠他一个人的努力就行的,他麾下战将如云,因此也有13人被称为阎锡山的“十三太保”,那么阎锡山在解放前逃跑后,他们的结局都如何呢?
陈长捷
十三太保陈长捷,福建闽侯人,保定军官学校第七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七期毕业生。毕业后进入晋军中当了一名少尉见习官。他是一位名将,在抗战中赢得常胜将军的称号,在平津战役中战败被俘虏,1959年获得特赦。